2023年上海市長寧區高三上學期高考一模語文試卷含詳解_第1頁
2023年上海市長寧區高三上學期高考一模語文試卷含詳解_第2頁
2023年上海市長寧區高三上學期高考一模語文試卷含詳解_第3頁
2023年上海市長寧區高三上學期高考一模語文試卷含詳解_第4頁
2023年上海市長寧區高三上學期高考一模語文試卷含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學年第一學期高三語文教學質量調研試卷

考生注意:

L本場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共7頁,滿分150分,答題紙共2頁。

2.作答前,在答題紙正面填寫姓名、準考證號。將核對后的條形碼貼在答題紙

指定位置。

3.所有作答務必填涂或書寫在答題紙上與試卷題號對應的區域,不得錯位。在

試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鉛筆作答選擇題,用黑色字跡鋼筆、水筆或圓珠筆作答非選擇。

一、積累運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o()(《過秦

論》)

(3)杜甫《蜀相》中的“,"一聯,嘆諸葛亮病死軍

中、功業未成。

2.按要求選擇。

(1)小寧與同學改編“晴雯撕扇”情節參加學校“《紅樓夢》舞臺秀”演出,他們力求臺

詞符合原著中人物的性格。以下臺詞最不適合的一項是()

A.晴雯對寶玉說:把你的扇子先拿給我撕,我就愛聽那聲響。

B.晴雯對寶玉說:撕了幾把氣也順了,今天可不敢再造孽了。

C.寶玉對晴雯說:你喜歡聽那一聲響,就故意撕碎了也使得。

D.寶玉對晴雯說:生氣時不要拿它出氣,撕著玩開心就可以。

(2)將下列編號的語句依次填入語段空白處,語意連貫的一項是()

偵探小說和某些暢銷類小說,設法盡可能減少甚至取消故事的停

頓,,。-反過來說,。這沒有什么好奇怪的。

①從而迎合讀者對情節的貪婪

②作者對讀者的好奇心采取了迎合乃至縱容的態度

③這是由于商業出版社銷售業績的驅動所產生的敘事變革

④被寵壞了的讀者也在迫使作者和出版商接連不斷地提供懸念和刺激

A①??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②①D.

④①③②

二、閱讀70分

(一)(16分)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理性與理論

陳嘉映

①我們在反思、談論“理性”這個概念的時候,往往會把科學家作為理性的典范,把

理性和理論相提并論:理性傾向于上升為理論,理論是最理性的。其實,理論興趣并不是

理性態度的自發產物,理性態度多半是抵制理論的。

②我們叫作“理論”的東西,首先是一般的東西、普遍的東西、抽象的東西,是和具

體情況相對的。反過來說,凡是概括的東西都有一點兒理論的意味。彭加勒說:“每個概

括都是一個假說。”概括命題都有點兒像是理論,比如人之初性本善、物極必反、、

多行不義必自斃等,甚至還有個常用的句式:“從理論上來說當然多行不義必自斃,但是

在具體情況下……”普遍性對于理論家是重要的,對于務實家卻沒什么用。物極必反,這

不錯,但也沒什么用,因為麻煩總是在于弄不清楚什么時候是極點。你深明物極必反的道

理,但你還是不知道什么時候該買進股票,什么時候該拋出。

③理論還有另外一個簡單的意思。偵探小說進行到一半時,偵探會提出一個理論,這

個理論給出了案件的全貌。其中有些環節是設想、猜測,還有待證實,如果全都已經證實

T,那就不是理論了,就是事實了。在這里,理論是個完整的故事,但其中有些環節是推

論出來的。我們傾向于把括稱作理論,也是因為其中包含著推論。

④理論的一個核心含義是對世界的整體解釋。一個民族對世界有一個總體的解釋,在

史前社會,這種解釋表現在神話里。一個民族的神話系統開始對世界做出統一的解釋,其

中最重要的內容是:世界的起源、自己種族的起源、人的生活規范。到理知時代,對世界

的總體解釋轉變了形態,轉變為某種形式的理論,這類理論的特點是從現象的相似性進行

概括和推論,彩成一個無所不包的宏大敘事。整體解釋,無論是神話形態,還是理論形

態,其中都有很多臆測的或推論的內容。理論總是在琢磨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即使在今

天,愛好理論的還多是神神叨叨、狂熱癡迷的人,成天張望六合之外。那些注重實際的理

智人往往對理論沒有興趣,甚至輕蔑。關于這一點有太多的誤解,人們說到理性,往往首

先想到理論。

⑤在通常意義上,理智和理性是非理論的,甚至是反理論的。我們把什么人叫作富有

理性?講求實際,講求經驗。我們經常拿諸子百家和希臘相比。的確,要說學術的繁榮、

思想的生動、智慧的深刻,兩者共同之處甚多。但先秦諸子總體上沒有希臘人那種建構理

論的熱情。在先秦諸子中,孔子最突出地體現了重現世不重理論的理性態度。在孔子那

里,我們能夠明顯地感覺到理性態度是一種非理論甚至反理論的態度,所謂六合之外圣人

存而不論。孔子從不熱衷于提供對世界的整體解釋,“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

也”。在中華文明傳統中,最突出的理論建構是鄒衍、董仲舒一系的陰陽五行理論。陰陽

是到處可見的兩分法的一例,也可以被理解為概念在形式方面的二元性,有冷就有熱,有

高就有矮。這種形式方面的二元性由于缺乏結構,也是不可能基以構建理論的。

⑥而陰陽之能成其為理論,在于它被視作元素或原理。原理是隱藏在現象背后的,需

要被揭示、被發現。隱藏在現象背后的才是世界的真相。那個隱藏在事物現象背后的東

西,那個在不同事物現象領域中不變的東西,是數、秩序、結構。把現實和現實背后的隱

秘結構區分開來,是理論態度的最基本的特征。史湘云話說:“陰陽可有什么樣兒,不過

是個氣,器物賦了成形。”難怪翠縷不解:“這糊涂死了我!什么是個陰陽,沒影沒形

的。我只問姑娘,這陰陽怎么個樣兒?”隱秘的元素通過不可見的機制造就蕓蕓萬象,這

是理論闡釋的特征。

⑦司馬遷在《孟荀列傳》中這樣說鄒衍的影響:“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承傳。”

老百姓對理論通常沒什么認真的興趣,姑妄信之,而那些有志于天下的梟雄卻往往覺得自

己和天命有緊密的聯系,于是對理論有一種認真的興趣,當真會為理論家推衍出來的結論

興高采烈或懼然顧化。

(有刪改)

3.根據語境,以下對第⑦段加點詞“顧化”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敬而遠之。B.不敢違逆。

C.引起重視,欲從其術。D.很受震動,欲抑其術。

4.在第②段畫線處可填入的內容為

5.能依據文意做出的一項推斷是()

A.非理性的人更適合研究理論。

B.非理性的人更在意事物全貌。

C.理論家并不重視實際和經驗。

D.理論家總是難免概括和推論。

6.概括本文的論證思路。

7.本文第⑥段所引史湘云與翠縷的對話,其先后順序與《紅樓夢》原文不一致,請對此加

以評析。

翠縷道:“這糊涂死我了。什么是個陰陽,沒影沒形的?我只問姑娘:這陰陽是怎么

個樣兒?”湘云道:“這陰陽不過是個氣罷了。器物賦了,才成形質。譬如天是陽,地就

是陰;水是陰,火就是陽;日是陽,月就是陰。”翠縷聽了,笑道:”是了,是了!我今

兒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著日頭叫太陽呢,算命的管著月亮叫什么太陰星,就是這個理

了。”湘云笑道:“阿彌陀佛,剛剛兒的明白了。''翠縷道:”這些東西有陰陽也罷了,

難道那些蚊子、蛇蚤、壕蟲兒、花兒、草兒、瓦片兒、磚頭兒,也有陰陽不成?”

(《紅樓夢》第三十一回)

(二)(16分)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水銀花開的夜晚

遲子建

①有一日傍晚咳嗽流涕,我便取放在玄關托盤上的體溫計,想看看自己是否發燒。取

體溫計的時候,不慎將外殼的護帽朝下,由于對接處咬合不嚴,護帽叛徒似的落地而逃,

將體溫計徹底出賣了,它隨之墜落,摔成兩棧。

②它這一跌,我家的黑夜亮了。

③從玻璃管內徑流溢而出的水銀,魔術般地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珍珠狀顆粒,像一帶雪

山巍峨地屹立在我面前。我先是拿來一塊抹布擦拭,以為它們會像水滴一樣,迅速被吸

附,豈料它們歡欣鼓舞地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撒銀珠,泄地水銀非但未少,反而

如滿天繁星,在白樺木地板上,朝我眨眼。它們近在咫尺,卻仿佛遠在天邊,不可征服。

④我少時對水銀的了解,竟來自當時廣為流傳的一本小人書《一塊銀元》,其中最讓人

驚悚的情節,是一個地主婆死了,她的兒子竟讓一對童男童女為他老娘殉葬。他們給童男

童女灌注了水銀。故事濃墨重彩的是那個身世凄慘的童女,在出殯的行列中,她端坐在蓮

花上,手持一盞紗燈,雙目圓睜。她的親人在路旁聲聲喚她,可她無法應答了。那個畫面

給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強烈的陰影,恨地主,也恨水銀。水銀是毒蛇,它要了如花似玉

的姑娘的命!

⑤我那時感冒了,發燒了,抗拒去衛生所,骨子里是恐懼水銀體溫計。總覺得我的腋

窩藏著火苗,會將爆竹似的它引爆。它燦爛了,我就黑暗了。體溫計是惡魔,這在看過

《一塊銀元》小人書的同學心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我們憎恨一位班主任老師時,私下議

論要是小人書中被灌注了水銀的是她,而不是那個女孩,該有多好。這位班主任是我們的

語文老師,她中等個,微胖,圓臉上生滿雀斑,厚眼皮,眼睛不大,但很犀利。

⑥我們為什么怕這位老師呢?她嚴厲起來不可理喻。她有一桿長長的教鞭,別的老師

的教鞭只在黑板上跳舞,她的教鞭常打在學生手上,考試不及格者是她慣常教訓的對象。

痛和屈辱,讓被打的同學哇哇大哭。這種示眾的效果,倒是讓所有的學生不甘落后,刻苦

學習了。但大家心底對她還是恨的,她頭發濃密,梳著兩條粗短的辮子,我們背地就說她

帶著兩把鍋刷。

⑦最讓我們難堪的是檢查個人衛生。我們上課前她會手持碎磚頭,高傲地站在門口,

我們則像乞丐一樣朝她伸出手去,如果我們的手皺了,或是指甲里藏污納垢,她會扔給你

一塊碎磚頭,讓我們出去蹭掉手上的皴,摳出指甲里的泥,磚頭在此時就成了肥皂了。

⑧這位班主任老師看上去跋扈,但她業務好,很敬業,也有善心。有的同學家貧,她

家訪時會帶上她買的作業本,她還幫助交不起學費的學生交費,并帶我們進城,去照相館

拍合影。如果是冬天,夭黑得早,講臺就點起一根蠟燭。燭火跳躍著,忽明忽暗,她的臉

也忽明忽暗,那也是她最美的時刻,臉上的雀斑看不見了,語氣溫柔,面目平和。

⑨她離開我們小鎮,似乎沒有任何預兆。突然有一天,她要調到她戀人那兒,是去結

婚。這時我們才意識到她是一個女人,是個有人惦念的人。

⑩她要離開了,按理說我們該同聲慶祝的,可大家突然都很沮喪。她將自己所用之

物,分給常遭她鞭打的人。在她走前,有天我在小賣店碰見她,她還買了一雙雨靴送我。

從此后,她離開的風雨時刻,穿著雨靴走在泥水縱橫的小路上,總會想起她。而她帶我們

拍的合影,成了同學們最美的珍藏。

位四十多年了,我沒有她的任何消息,也極少想起她來。但水銀泄地的這個夜晚,也

過了半百之歲的我,卻很熱切地思念起她來。

?在一點點地黑起來,我清理完地板上的水銀,關了廳里的燈,打算回臥室休息。借

著臥室的微光,我突然發現剛清理過的地板上,仍有水銀珠一閃一閃的。我不相信,取了

手電筒照向那里。呵呀,這分明是一個微觀花園么,我發現了無數顆更加細小的水銀珠

粒,在白樺木地板的表面和縫隙,花兒一樣綻放著。

色阿不死的花朵,實難相送,那就索性不送,我不相信就憑它們,會讓我性命堪憂一

一將其當花來賞又如何!權當它們是臘梅的心,是芍藥的眼,是丁香的小襖,是蓮花的羅

裙!

領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無辜的。

(有刪改)

8.第③段畫線句很有表現力,請加以賞析。

9.第④段在文中除了承上啟下外,另有其作用,請加以分析。

10.分析“水銀”在全文構思上的作用。

11.小寧認為第?段雖然用了“因為”一詞,但并未與上文構成因果關系,你同意嗎?說

說你的看法。

(三)(8分)

閱讀下面的詩詞,完成下面小題。

(宋)王琪

江南月,清夜滿西樓。云葉開時冰吐鑒,浪花深處玉沉鉤。圓缺幾時休。

星漢迥,風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搖落恨,素嫉應信別離愁。天上共悠悠。

12.以下詩詞選集中,可能收錄這首詞的一項是()

A.《詞余精選》B.《古詩源》C.《宋人中調選粹》D.《長短

句百首》

13.小寧打算沿用所詠對象仿寫這首詞,以下適合他選用的詞牌和標題是()

A.望江南?桂魄B.江城子?赤烏C.揚州慢?冰鑒D.望海

潮?玉鉤

14.整首詞視角多變,請結合具體內容加以賞析

(四)(19分)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①高適者,渤海荷人也。少潼落,不事生小,家貧,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給。年過

五十始留意詩什,數年之間,作格漸變,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已為好事者稱誦。河西

節度哥舒翰見而異之,棗為左驍衛兵曹。

②祿山之亂,佐翰守潼關。及翰兵敗,適謁見玄宗,陳潼關敗亡之勢日:“仆射哥舒

翰忠義感激,然疾病沉頓,智力將竭。監軍李大宜與將士約為香火,樗疏飲酒,不恤軍

務。南陽之軍,魯靈、何履光、趙國珍各皆持節,監軍等數人更相用事。寧有是,戰而能

必勝哉?陛下因此履巴山、劍閣之險,西幸蜀中,避其蛋毒,未足為恥也。”玄宗嘉之,

尋迂侍御史。

③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東,欲據揚州。初,上皇以諸王分鎮,適切諫不可。及是永

王叛,肅宗聞其論諫有素,召而謀之。適因陳江東利害,永王必敗。上奇其對,詔平江淮

之亂,師將渡而永王敗。

(節選自《舊唐書》)

材料二

適,字達夫,一字仲武,滄州人。少性拓落,不拘小節,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

便遠。后舉有道,授封丘尉。未幾,哥舒翰表掌書記。后擢諫議大夫負氣敢言權近側目李

輔國忌其才。蜀亂,出為蜀、彭二州刺史,迂西川節度使。還,為左散騎常侍。永泰初

卒。適尚氣節,語王霸,袞袞不厭。遭時多難,以功名自停。年五十,始學為詩,即工,

以氣質自高,多胸臆間語。每一篇已,好事者輒傳播吟玩。嘗過汴州,與李白、杜甫會,

酒甜登吹臺,慷慨悲歌,臨風懷古,人莫測也。中間唱和頗多。今有詩文等二十卷,及所

選至德迄大歷述作者二十六人詩,為《中興間氣集》二卷,并傳。

(選自《唐才子傳》)

15.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本為左驍衛兵曹()(2)以功名自許()

16.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

(1)不事生業()

A.學業B.產業C.生活雜務D.新的職事

(2)俗格漸變()

A.健康情況B.姿態模樣C.力量強弱D.體裁格調

17.把材料一第③段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

初,上皇以諸王分鎮,適切諫不可。及是永王叛,肅宗聞其論諫有素,召而謀之。

18.材料二畫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

后擢諫議大夫負氣敢言權近側目李輔國忌其才。

19.以下對材料一第②段“玄宗嘉之”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一項是()

A.高適懂得感恩B.高適檢舉首犯

C.高適分析周詳D.高適體察上意

20.同為高適作傳,材料二在內容的取舍方面有較鮮明的特點,請結合材料一的內容對此

加以分析。

(五)(11分)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警世通言》敘

(明)無礙居士

①野史盡真乎?曰:不必也。盡腐乎?目:不必也。然則去其腐而存其真乎?目:不

必也。《六經》《語》《孟》,譚者紛如,歸于令人為忠臣,為孝子,為賢牧,為良友,為義

夫,為節婦,為樹德之士,為積善之家,如是而已矣。經書著其理,史傳述其事,其揆一

也。【甲】理著而世不皆切磋之彥①,事述而世不皆博雅之儒,于是乎村夫稚子、里婦估

兒,以甲是乙非為喜怒,以前因后果為勸懲,以道聽途說為學問。而通俗演義一種,遂足

以佐經書史傳之窮。

②而或者曰:“村醪市脯不入賓筵,烏用是齊東②娓娓者口?”嗚呼!《大人》《子

虛》,曲終奏雅,顧其旨何如耳。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麗③其人。【乙】其真者可以補金匱

石室④之遺,而展者亦必有一番激揚勸誘、悲歌感慨之意。事真而理不腐,即事腐而理亦

真,不害于風化,不謬于圣賢,不戾于詩書經史,若此者,其可廢乎?

③里中兒代庖而創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頃從玄妙觀聽說《三國志》來,

關云長刮骨療毒且談笑自若,我何痛為?”夫能使里中兒頓有刮骨療毒之勇,推此說孝而

孝,說忠而忠,說節義而節義,觸性性通,導情情出。視彼切磋之彥貌而不情;博雅之儒

文而喪質。【丙】

④隴西君海內畸士,與余相遇于棲霞山房,傾蓋莫逆,各敘旅況。【丁】因出其新刻數

卷佐酒,且日:“尚未成書,子盍先為我命名?”余閱之,大抵如僧家因果說法度世之

語,譬如村醪市脯,所濟者眾,遂名之曰“警世通言”,而從臾其成。

(有刪節)

[注]①彥:賢才。②齊東:出自《孟子?萬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齊東野語,即齊東民間傳聞,不典要。③麗:附著。④金匱石室:古時國家收藏重要文

書處,此處指經書史傳等。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處一項是()

A.為B.矣C.耳D.也

22.將“所得竟未知孰盛而孰真也”這句話補入本文,最合理的位置是()

A.【甲】B.【乙】C.【丙】D.[TJ

23.第③段借“里中兒”之事說理,頗為巧妙,請加以賞析。

24.小寧讀《警世通言》時喜歡在個人微博上發表簡短書評,他在讀完第三卷《王安石三

難蘇學士》后寫道:其中蘇東坡為王安石續詩,指摘他的短處,據北宋蔡絳《西清詩話》,

原是歐陽修的事;蘇東坡為王安石從峽中取水事,是借用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中李季

卿與陸渡漸的故事。小說家所言,信不得!請根據本文文意,以“無礙居士”的名義在小

寧的書評后留言表明看法(用白話即可,不得抄錄原文)。

三、寫作70分

25.根據材料,完成作文。

在當今社會,“少數服從多數”是廣受認同的原則,但見識超群的人總是少數。

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

字。

2022學年第一學期高三語文教學質量調研試卷

考生注意:

1.本場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共7頁,滿分150分,答題紙共2頁。

2.作答前,在答題紙正面填寫姓名、準考證號。將核對后的條形碼貼在答題紙

指定位置。

3.所有作答務必填涂或書寫在答題紙上與試卷題號對應的區域,不得錯位。在

試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鉛筆作答選擇題,用黑色字跡鋼筆、水筆或圓珠筆作答非選擇。

一、積累運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o()(《過秦

論》)

(3)杜甫《蜀相》中的“,"一聯,嘆諸葛亮病死軍

中、功業未成。

【答案】□.仁者不憂□.贏糧而景從□.賈誼□.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詞的書寫:贏、景、捷、襟。

2.按要求選擇。

(1)小寧與同學改編“晴雯撕扇”情節參加學校”《紅樓夢》舞臺秀”演出,他們力求臺

詞符合原著中人物的性格。以下臺詞最不適合的一項是()

A.晴雯對寶玉說:把你的扇子先拿給我撕,我就愛聽那聲響。

B.晴雯對寶玉說:撕了幾把氣也順了,今天可不敢再造孽了。

C.寶玉對晴雯說:你喜歡聽那一聲響,就故意撕碎了也使得。

D.寶玉對晴雯說:生氣時不要拿它出氣,撕著玩開心就可以。

(2)將下列編號的語句依次填入語段空白處,語意連貫的一項是()

偵探小說和某些暢銷類小說,設法盡可能減少甚至取消故事的停

頓,,。。反過來說,。這沒有什么好奇怪的。

①從而迎合讀者對情節的貪婪

②作者對讀者的好奇心采取了迎合乃至縱容的態度

③這是由于商業出版社銷售業績的驅動所產生的敘事變革

④被寵壞了讀者也在迫使作者和出版商接連不斷地提供懸念和刺激

A.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②①D.

④①③②

【答案】(1)B(2)A

【小問1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撕了幾把氣也順了,今天可不敢再造孽了”這句不應該是晴雯對寶玉所說,因為原著

中是晴雯撕扇子,應該是“寶玉對晴雯說”。

故選B。

【小問2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句子銜接排序的能力。

①句“從而”緊承前文“故事的停頓”;③句的“敘事變革”與①句的“情節’相連接;

②句中“作者對讀者的好奇心采取了迎合乃至縱容的態度”是對前面“減少甚至取消故事

的停頓”的總結,與①③句相接;“反過來說”說明需要從讀者的角度來談,因此,后面

跟④句。

故選Ao

二、閱讀70分

(一)(16分)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理性與理論

陳嘉映

①我們在反思、談論“理性”這個概念的時候,往往會把科學家作為理性的典范,把

理性和理論相提并論:理性傾向于上升為理論,理論是最理性的。其實,理論興趣并不是

理性態度的自發產物,理性態度多半是抵制理論的。

②我們叫作“理論”的東西,首先是一般的東西、普遍的東西、抽象的東西,是和具

體情況相對的。反過來說,凡是概括的東西都有一點兒理論的意味。彭加勒說:“每個概

括都是一個假說。”概括命題都有點兒像是理論,比如人之初性本善、物極必反、、

多行不義必自免等,甚至還有個常用的句式:”從理論上來說當然多行不義必自斃,但是

在具體情況下……”普遍性對于理論家是重要的,對于務實家卻沒什么用。物極必反,這

不錯,但也沒什么用,因為麻煩總是在于弄不清楚什么時候是極點。你深明物極必反的道

理,但你還是不知道什么時候該買進股票,什么時候該拋出。

③理論還有另外一個簡單的意思。偵探小說進行到一半時,偵探會提出一個理論,這

個理論給出了案件的全貌。其中有些環節是設想、猜測,還有待證實,如果全都已經證實

了,那就不是理論了,就是事實了。在這里,理論是個完整的故事,但其中有些環節是推

論出來的。我們傾向于把概括稱作理論,也是因為其中包含著推論。

④理論的一個核心含義是對世界的整體解釋。一個民族對世界有一個總體的解釋,在

史前社會,這種解釋表現在神話里。一個民族的神話系統開始對世界做出統一的解釋,其

中最重要的內容是:世界的起源、自己種族的起源、人的生活規范。到理知時代,對世界

的總體解釋轉變了形態,轉變為某種形式的理論,這類理論的特點是從現象的相似性進行

概括和推論,形成一個無所不包的宏大敘事。整體解釋,無論是神話形態,還是理論形

態,其中都有很多臆測的或推論的內容。理論總是在琢磨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即使在今

天,愛好理論的還多是神神叨叨、狂熱癡迷的人,成天張望六合之外。那些注重實際的理

智人往往對理論沒有興趣,甚至輕蔑。關于這一點有太多的誤解,人們說到理性,往往首

先想到理論。

⑤在通常意義上,理智和理性是非理論的,甚至是反理論的。我們把什么人叫作富有

理性?講求實際,講求經臉。我們經常拿諸子百家和希臘相比。的確,要說學術的繁榮、

思想的生動、智慧的深刻,兩者共同之處甚多。但先秦諸子總體上沒有希臘人那種建構理

論的熱情。在先秦諸子中,孔子最突出地體現了重現世不重理論的理性態度。在孔子那

里,我們能夠明顯地感覺到理性態度是一種非理論甚至反理論的態度,所謂六合之外圣人

存而不論。孔子從不熱衷于提供對世界的整體解釋,“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

也”。在中華文明傳統中,最突出的理論建構是鄒衍、董仲舒一系的陰陽五行理論。陰陽

是到處可見的兩分法的一例,也可以被理解為概念在形式方面的二元性,有冷就有熱,有

高就有矮。這種形式方面的二元性由于缺乏結構,也是不可能基以構建理論的。

⑥而陰陽之能成其為理論,在于它被視作元素或原理。原理是隱藏在現象背后的,需

要被揭示、被發現。隱藏在現象背后的才是世界的真相。那個隱藏在事物現象背后的東

西,那個在不同事物現象領域中不變的東西,是數、秩序、結構。把現實和現實背后的隱

秘結構區分開來,是理論態度的最基本的特征。史湘云話說:“陰陽可有什么樣兒,不過

是個氣,器物賦了成形。”難怪翠縷不解:“這糊涂死了我!什么是個陰陽,沒影沒形

的。我只問姑娘,這陰陽怎么個樣兒?”隱秘的元素通過不可見的機制造就蕓蕓萬象,這

是理論闡釋的特征。

⑦司馬遷在《孟荀列傳》中這樣說鄒衍的影響:“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辱華。”

老百姓對理論通常沒什么認真的興趣,姑妄信之,而那些有志于天下的梟雄卻往往覺得自

己和天命有緊密的聯系,于是對理論有一種認真的興趣,當真會為理論家推衍出來的結論

興高采烈或懼然顧化。

(有刪改)

3.根據語境,以下對第⑦段加點詞“顧化”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敬而遠之。B.不敢違逆。

C.引起重視,欲從其術。D.很受震動,欲抑其術。

4.在第②段畫線處可填入的內容為

5.能依據文意做出的一項推斷是()

A.非理性的人更適合研究理論。

B.非理性的人更在意事物全貌。

C.理論家并不重視實際和經驗。

D.理論家總是難免概括和推論。

6.概括本文的論證思路。

7.本文第⑥段所引史湘云與翠縷的對話,其先后順序與《紅樓夢》原文不一致,請對此加

以評析。

翠縷道:“這糊涂死我了。什么是個陰陽,沒影沒形的?我只問姑娘:這陰陽是怎么

個樣兒?”湘云道:“這陰陽不過是個氣罷了。器物賦了,才成形質。譬如天是陽,地就

是陰;水是陰,火就是陽;日是陽,月就是陰。”翠縷聽了,笑道:”是了,是了!我今

兒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著日頭叫太陽呢,算命的管著月亮叫什么太陰星,就是這個理

了。”湘云笑道:“阿彌陀佛,剛剛兒的明白了。”翠縷道:“這些東西有陰陽也罷了,

難道那些蚊子、蛇蚤、螺蟲兒、花兒、草兒、瓦片兒、磚頭兒,也有陰陽不成?”

(《紅樓夢》第三十一回)

【答案】3.C4.欲速則不達5.D

6.本文開篇直接提出觀點:理論興趣不是理性態度的自發產物,理性態度多半是抵制理論

的。然后從兩個方面論證了理論興趣與更注重具體情況的理性態度不同:理論家更關注普遍、

抽象的東西;理論傾向于反映事物全貌,包含著設想、推論。最后據此闡明兩種態度最基本

特征的差異在于是否重視現實背后的隱秘結構,有力證明了觀點。

7.本文引用了史湘云與翠縷的對話原文,卻未遵循原文的對話順序,將翠縷聽完史湘云解

釋后“今兒可明白了”的反應替換成相反的“這糊涂死我了”,確實容易給人以歪曲文意的

印象。但從引文的整體語境看,這種倒置并未歪曲原文所表現出的翠縷向史湘云問陰陽理論

似懂非懂、刨根究底的狀態。從本文的說理需要來看,這樣倒置可以凸顯主仆二人對陰陽理

論的認知程度差異,生動地表現出“把現實和現實背后的隱秘結構區分開”的難度之大,凸

顯理性態度與理論態度的差異。因此,此處引文語序的倒置又有一定的合理性。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

第⑦段原句是“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要理解“顧化”的含義需要借助語境,

也就是后文,“而那些有志于天下的梟雄卻往往覺得自己和天命有緊密的聯系,于是對理

論有一種認真的興趣,當真會為理論家推衍出來的結論興高采烈或懼然顧化”,首先這些

對理論感興趣的人是“王公大人”和“有志于天下的梟雄”,他們“覺得自己和天命有緊

密的聯系”“對理論有一種認真的興趣”,說明他們很重視這樣的說法,想要順從“天

命”。這里的“懼然”是重視的意思,“顧化”是想要順從這種理論,也就是“欲從其

術”。

A.“遠之”錯誤;

B.“不敢違逆”錯誤,應該是想要利用理論為自己服務;

D.“欲抑其術”的“抑”理解錯誤。

故選C。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本內容能力。

根據“概括命題都有點兒像是理論”,以及文中舉出的例子“人之初性本善”“物極必

反”“多行不義必自斃”可知,此處只要填的句子符合“概念命題”,表達一種觀點即

可,如“欲速則不達”。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文中信息進行推斷的能力。

A.原文“理論興趣并不是理性態度的自發產物,理性態度多半是抵制理論的”,但不能由

此推出“非理性的人更適合研究理論”。

B.原文“理論的一個核心含義是對世界的整體解釋”“理性態度多半是抵制理論的“,不

能推出“非理性的人更在意事物全貌”。

C.原文“在通常意義上,理智和理性是非理論的,甚至是反理論的。我們把什么人叫作富

有理性?講求實際,講求經驗”,不能推出“理論家并不重視實際和經驗”。

D.“這類理論的特點是從現象的相似性進行概括和推論,形成一個無所不包的宏大敘

事”,可以推出“理論家總是難免概括和推論”。

故選D。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思路的能力。

本文開篇直接提出觀點,“理論興趣并不是理性態度的自發產物,理性態度多半是抵制理

論的”;

然后分析“我們叫作‘理論'的東西,首先是一般的東西、普遍的東西、抽象的東西,是

和具體情況相對的”,理論家更關注普遍、抽象的東西;“理論還有另外一個簡單的意

思……理論是個完整的故事,但其中有些環節是推論出來的。我們傾向于把概括稱作理

論,也是因為其中包含著推論”“到理知時代,對世界的總體解釋轉變了形態,轉變為某

種形式的理論,這類理論的特點是從現象的相似性進行概括和推論,形成一個無所不包的

宏大敘事。整體解釋,無論是神話形態,還是理論形態,其中都有很多臆測的或推論的內

容”,理論傾向于反映事物全貌,包含著設想、推論。這是從兩個方面論證了理論興趣與

更注重具體情況的理性態度不同。

然后通過諸子百家和希臘的比較,孔子和鄒衍、董仲舒的比較,得出“把現實和現實背后

的隱秘結構區分開來,是理論態度的最基本的特征”,闡明兩種態度最基本特征的差異在

于是否重視現實背后的隱秘結構,有力證明了觀點。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中信息、探究問題的能力。

先看原文和引文的差別,原文翠縷先說“這糊涂死我了。什么是個陰陽,沒影沒形

的?”,在史湘云解釋完陰陽之后,翠縷說“我今兒可明白了”。而引文把史湘云解釋陰

陽放在前面,翠縷聽了后仍然說''這糊涂死了我!什么是個陰陽,沒影沒形的……”。可

見本文引用了史湘云與翠縷的對話原文,卻未遵循原文的對話順序,將翠縷聽完史湘云解

釋后“今兒可明白了”的反應替換成相反的“這糊涂死我了”,確實容易給人以歪曲文意

的印象。

分析這樣引用的效果:

從原文來看,翠縷向史湘云詢問何為陰陽,表現出對陰陽理論的似懂非懂、刨根究底的狀

態。引文雖然調換了順序,但不影響翠縷對陰陽理論探尋、不解的狀態。

引文之所以這樣處理,是出于作者說理的需要,此段核心句子是“把現實和現實背后的隱

秘結構區分開來,是理論態度的最基本的特征”,引用《紅樓夢》中這段主仆對話,是想

要論證觀點的。倒置處理之后,可以凸顯主仆二人對陰陽理論的認知程度差異,而在史湘

云解釋之后翠縷仍然不明白,更生動地表現出“把現實和現實背后的隱秘結構區分開”的

難度之大,凸顯理性態度與理論態度的差異。因此,此處引文語序的倒置又有一定的合理

性。

(二)(16分)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水銀花開的夜晚

遲子建

①有一日傍晚咳嗽流涕,我便取放在玄關托盤上的體溫計,想看看自己是否發燒。取

體溫計的時候,不慎將外殼的護帽朝下,由于對接處咬合不嚴,護帽叛徒似的落地而逃,

將體溫計徹底出賣了,它隨之墜落,摔成兩截。

②它這一跌,我家的黑夜亮了。

③從玻璃管內徑流溢而出的水銀,魔術般地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珍珠狀顆粒,像一帶雪

山巍峨地屹立在我面前。我先是拿來一塊抹布擦拭,以為它們會像水滴一樣,迅速被吸

附,豈料它們歡欣鼓舞地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撒銀珠,泄地水銀非但未少,反而

如滿天繁星,在白樺木地板上,朝我眨眼。它們近在咫尺,卻仿佛遠在天邊,不可征服。

④我少時對水銀的了解,竟來自當時廣為流傳的一本小人書《一塊銀元》,其中最讓人

驚悚的情節,是一個地主婆死了,她的兒子竟讓一對童男童女為他老娘殉葬。他們給童男

童女灌注了水銀。故事濃墨重彩的是那個身世凄慘的童女,在出殯的行列中,她端坐在蓮

花上,手持一盞紗燈,雙目圓睜。她的親人在路旁聲聲喚她,可她無法應答了。那個畫面

給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強烈的陰影,恨地主,也恨水銀。水銀是毒蛇,它要了如花似玉

的姑娘的命!

⑤我那時感冒了,發燒了,抗拒去衛生所,骨子里是恐懼水銀體溫計。總覺得我的腋

窩藏著火苗,會將爆竹似的它引爆。它燦爛了,我就黑暗了。體溫計是惡魔,這在看過

《一塊銀元》小人書的同學心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我們憎恨一位班主任老師時,私下議

論要是小人書中被灌注了水銀的是她,而不是那個女孩,該有多好。這位班主任是我們的

語文老師,她中等個,微胖,圓臉上生滿雀斑,厚眼皮,眼睛不大,但很犀利。

⑥我們為什么怕這位老師呢?她嚴厲起來不可理喻。她有一桿長長的教鞭,別的老師

的教鞭只在黑板上跳舞,她的教鞭常打在學生手上,考試不及格者是她慣常教訓的對象。

痛和屈辱,讓被打的同學哇哇大哭。這種示眾的效果,倒是讓所有的學生不甘落后,刻苦

學習了。但大家心底對她還是恨的,她頭發濃密,梳著兩條粗短的辮子,我們背地就說她

帶著兩把鍋刷。

⑦最讓我們難堪的是檢查個人衛生。我們上課前她會手持碎磚頭,高傲地站在門口,

我們則像乞丐一樣朝她伸出手去,如果我們的手皴了,或是指甲里藏污納垢,她會扔給你

一塊碎磚頭,讓我們出去蹭掉手上的皴,摳出指甲里的泥,磚頭在此時就成了肥皂了。

⑧這位班主任老師看上去跋扈,但她業務好,很敬業,也有善心。有的同學家貧,她

家訪時會帶上她買的作業本,她還幫助交不起學費的學生交費,并帶我們進城,去照相館

拍合影。如果是冬天,天黑得早,講臺就點起一根蠟燭。燭火跳躍著,忽明忽暗,她的臉

也忽明忽暗,那也是她最美的時刻,臉上的雀斑看不見了,語氣溫柔,面目平和。

⑨她離開我們小鎮,似乎沒有任何預兆。突然有一天,她要調到她戀人那兒,是去結

婚。這時我們才意識到她是一個女人,是個有人惦念的人。

⑩她要離開了,按理說我們該同聲慶祝的,可大家突然都很沮喪。她將自己所用之

物,分給常遭她鞭打的人。在她走前,有天我在小美店碰見她,她還買了一雙雨靴送我。

從此后,她離開的風雨時刻,穿著雨靴走在泥水縱橫的小路上,總會想起她。而她帶我們

拍的合影,成了同學們最美的珍藏。

?四十多年了,我沒有她的任何消息,也極少想起她來。但水銀泄地的這個夜晚,也

過了半百之歲的我,卻很熱切地思念起她來。

值液.一點點地黑起來,我清理完地板上的水銀,關了廳里的燈,打算回臥室休息。借

著臥室的微光,我突然發現剛清理過的地板上,仍有水銀珠一閃一閃的。我不相信,取了

手電筒照向那里。呵呀,這分明是一個微觀花園么,我發現了無數顆更加細小的水銀珠

粒,在白樺木地板的表面和縫隙,花兒一樣綻放著。

?這不死的花朵,實難相送,那就索性不送,我不相信就憑它們,會讓我性命堪憂一

一將其當花來賞又如何!權當它們是臘梅的心,是芍藥的眼,是丁香的小襖,是蓮花的羅

裙!

?a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無辜的。

(有刪改)

8.第③段畫線句很有表現力,請加以賞析。

9.第④段在文中除了承上啟下外,另有其作用,請加以分析。

10.分析“水銀”在全文構思上的作用。

11.小寧認為第?段雖然用了“因為”一詞,但并未與上文構成因果關系,你同意嗎?說

說你的看法。

【答案】8.畫線句運用比擬手法,賦予水銀以人的情態,“歡欣鼓舞”,“朝我眨眼”,生

動表現出水銀泄地后呈珠狀擴散之快和我在黑夜中見此情景的意外之喜。又運用比喻手法,

將泄地的水銀比作滿天繁星,不僅生動渲染了銀珠之多,還巧妙地將天地空間倒置,與下文

的時間回溯和諧地融為一體。

9.補充交代了“我”少時憎恨水銀的原因,豐富了作品內容;展現了“我”當時認知世界

的方式與能力,揭示了“我”那時不理解乃至憎恨班主任的心理背景;以小人書內容對自己

心靈的觸動之深映射“我”那時對班主任憎恨程度之深;與“我”四十多年后對這位班主任

的熱切思念遙相呼應,不僅增加了作品的情感變化,還增強了情感變化的合理性。

10.水銀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使全文結構嚴謹;水銀是勾起回憶的引子,有助于建立起回憶

與現實的聯系;水銀是抒情的載體,蘊含著“我”對當年班主任的熱切思念與贊美;水銀又

有一定的象征意味,本來認為有毒之物卻可以綻放別樣的精彩,這可以深化主題。

11.不同意。第?段既是說黑夜會無差別地遮掩所有的花朵,這無關于花朵本身是否美麗;

也是說認知的不足會使認知對象的美好被蒙蔽掉,就如“我”年少時未能充分理解班主任的

好。因此,該段強調了“我”現在已認識到美好的事物會因為客觀或主觀因素而被“無辜”

蒙蔽,這就解釋了前一段所寫在這個夜晚,盡管知道水銀有毒,仍樂意將地上的銀珠當花來

欣賞的原因,上下文的因果關系是成立的。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

畫線句中,以“歡欣鼓舞”,“朝我眨眼”描寫瀉地的水銀,賦予水銀以人的情態,這是

運用了比擬手法。“歡欣鼓舞”呈現水銀迅速四散的動態,生動表現出水銀泄地后呈珠狀

擴散之快;“朝我眨眼”是我對水銀的關照,表現我在黑夜中見此情景的意外之喜;

句中運用比喻手法,“泄地水銀”為本體,“滿天繁星”為喻體,將泄地的水銀比作滿天

繁星,既生動渲染了銀珠之多如繁星,又巧妙地以地為天,將天地空間倒置,與下文的時

間回溯和諧地融為一體。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語段作用的能力。

“恨地主,也恨水銀。水銀是毒蛇,它要了如花似玉的姑娘的命”,據此可知補充交代了

“我”少時憎恨水銀的原因,豐富了作品內容;

地主用水銀毒死了可愛的小姑娘,“我”卻視水銀為毒蛇,這種思想展現了“我”當時認

知世界的方式與能力,揭示了“我”那時不理解乃至憎恨班主任的心理背景;

“那個畫面給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強烈的陰影”,小人書內容對自己心靈的觸動很深,

由此竟想到被水銀毒死的是班主任該多好,映射“我”那時對班主任憎恨程度之深;

有此段可知,“我”是一個情感熱烈的人,有鮮明的愛憎,這與“我”四十多年后對這位

班主任的熱切思念遙相呼應,不僅增加了作品的情感變化,還增強了情感變化的合理性。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散文意象作用的能力。

文章由溫度計中水銀瀉地,想到小時候和水銀有關的人事,再回到眼前欣賞水銀花,水銀

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使全文結構嚴謹;

文章由水銀瀉地想到小時候和水銀有關的人事,可見水銀是勾起回憶的引子,有助于建立

起回憶與現實的聯系;

“我”小時候憎恨水銀,如今能欣賞水銀花;曾經詛咒被水銀毒死的班主任,后來是那樣

熱愛,如今是這樣的熱切思念與贊美,可見水銀是抒情的載體,蘊含著“我”熱烈的情

感;

水銀本是有毒之物,而今水銀花開卻是如此美麗,有毒之物卻可以綻放別樣的精彩,這就

使水銀有了一定的象征意味,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題。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

按照常規首先明確態度,即“不同意”。

“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無辜的”,這是說黑夜會無差別地遮掩所有的花朵,既掩

蓋了顏色與美麗,也掩蓋了毒性與芒刺。這就和前文班主任這多美麗芬芳的花朵一樣,她

愛孩子,對學生負責,卻由于我們認知的黑夜而被憎恨,她的美好因認知對象的認知不足

而被蒙蔽掉,所以“我”年少時未能充分理解班主任的好。因此,該段強調了“我”現在

己認識到美好的事物會因為客觀或主觀因素而被“無辜”蒙蔽,一如不美好也會被蒙蔽。

這就解釋了前一段所寫在這個夜晚,盡管知道水銀有毒,但“因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

朵都是無辜的",所以“我”要掩蓋掉它的毒性,“我”要將地上的銀珠當花來欣賞,可

見上下文的因果關系是成立的。

(三)(8分)

閱讀下面的詩詞,完成下面小題。

(宋)王琪

江南月,清夜滿西樓。云葉開時冰吐鑒,浪花深處玉沉鉤。圓缺幾時休。

星漢迥,風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搖落恨,素娥應信別離愁。天上共悠悠。

12.以下詩詞選集中,可能收錄這首詞的一項是()

A.《詞余精選》B.《古詩源》C.《宋人中調選粹》D.《長短

句百首》

13.小寧打算沿用所詠對象仿寫這首詞,以下適合他選用的詞牌和標題是()

A.望江南?桂魄B.江城子?赤烏C.揚州慢?冰鑒D.望海

潮?玉鉤

14.整首詞視角多變,請結合具體內容加以賞析。

【答案】12.D13.A

14.上闋“云葉開時冰吐鑒”寫仰視所見之圓月,“浪花深處玉沉鉤”寫俯瞰所及之缺月。

按常理,月的圓缺本有漸變過程,不應同時出現,作者卻用變換視角的方法,使上下圓缺的

畫面同時出現,對比鮮明,觸發人事無常的思考。下闋所寫又由圓缺的月形聚焦到月中丹桂,

聯系起嫦娥的傳說,視角豐富且切換自然,使人生聚散無常之思更顯深沉、悠遠。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從詩歌的形式來看,這是一首“詞”。

A.“詞余”指的是“曲”;

B.“古詩”指的是“詩”;

C.“中調”是指59字到90字,而這首詞是54字,屬于“小令”;

D.“長短句”是詞的別稱。

故選D。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詞牌”規定詞的字數、句數、平仄、韻腳等:“標題”與詞的內容有關。考生可根據學

過的帶有選項涉及的詞牌名的詩詞來判斷這首詞的詞牌名。

“望江南”代表作有唐?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

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而本詞與這首詞的字數、句數、平仄等一致,由此可

知這首詞的詞牌名為“望江南”。

再看內容,“冰吐鑒”描寫圓月如明鏡高懸夜空;“玉沉鉤”描寫缺月似玉鉤沉落江心;

“圓缺”指月圓月缺;“丹桂”指月中桂樹;“素娥”指月中嫦娥。由此可見,這首詞與

“月"有關。

“桂魄”,古代傳說月中有桂,故為月的別稱。“赤烏”,又稱“金烏”,指太陽。“冰

鑒”“玉鉤”都指月亮。

綜合以上分析,此詞詞牌和標題應是“望江南?桂魄”。

故選A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寫作手法的能力。

題干明確“視角多變”,鑒賞時結合內容和視角變換來分析。

上闋三四句"云落開時冰吐鑒,浪花深處玉沉鉤”意思是說,云堆散開之時,圓月如冰鑒

(鏡)高懸天宇;浪花綻放深處,缺月似玉鉤沉落江心。其中“云落開時冰吐鑒”是仰視

天空;而“浪花深處玉沉鉤”是俯視江水,這是俯仰的變化。月亮圓缺變化應當經過一段

時間,但本詞這兩句一仰一俯,濃縮了時間,使得上下圓缺的畫面同時出現,對比鮮明,

從而引出“圓缺幾時休”,觸發人事無常的思考。

下闋“丹桂不知搖落恨,素娥應信別離愁”這兩句是說,月中丹桂四時不謝,它不會因為

秋天而凋零;但月中嫦娥離群索居,在無休止的孤寂生活中,肯定體驗到了離別的痛苦。

由月亮圓缺想到了人的相聚離散,自然地聯想到了月中的丹桂和嫦娥,視角豐富且切換自

然。“天上共悠悠”是說,人間離人和天上嫦娥,都為月缺人分離、月圓而人未圓而黯然

神傷,這樣就使人生聚散無常之思更顯深沉、悠遠。

(四)(19分)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①高適者,渤海荷人也。少潼落,不事生牛,家貧,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給。年過

五十始留意詩什,數年之間,作格漸變,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已為好事者稱誦。河西

節度哥舒翰見而異之,棗為左驍衛兵曹。

②祿山之亂,佐翰守潼關。及翰兵敗,適謁見玄宗,陳潼關敗亡之勢曰:“仆射哥舒

翰忠義感激,然疾病沉頓,智力將竭。監軍李大宜與將士約為香火,樗疏飲酒,不恤軍

務。南陽之軍,魯靈、何履光、趙國珍各皆持節,監軍等數人更相用事。寧有是,戰而能

必勝哉?陛下因此履巴山、劍閣之險,西幸蜀中,避其蛋毒,未足為恥也。”玄宗嘉之,

尋迂侍御史。

③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東,欲據揚州。初,上皇以諸王分鎮,適切諫不可。及是永

王叛,肅宗聞其論諫有素,召而謀之。適因陳江東利害,永王必敗。上奇其對,詔平江淮

之亂,師將渡而永王敗。

(節選自《舊唐書》)

材料二

適,字達夫,一字仲武,滄州人。少性拓落,不拘小節,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

便遠。后舉有道,授封丘尉。未幾,哥舒翰表掌書記。后擢諫議大夫負氣敢言權近側目李

輔國忌其才。蜀亂,出為蜀、彭二州刺史,遷西川節度使。還,為左散騎常侍。永泰初

卒。適尚氣節,語王霸,袞袞不厭。遭時多難,以功名自多。年五十,始學為詩,即工,

以氣質自高,多胸臆間語。每一篇已,好事者輒傳播吟玩。嘗過汴州,與李白、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