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_第1頁
2023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_第2頁
2023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_第3頁
2023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_第4頁
2023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教學目的]

1借助工具書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整理和復習一般常見的文言詞匯和句式。2通過梳理矛盾沖突,品味人物語言和體會對比手法來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3了解并認識作者及《史記》的歷史、文學價值,以及對后代的影響。[教學重點]

設問啟發學生梳理故事“完璧歸趙”的矛盾沖突的發展過程;品讀體會故事“澠池之會”的語言藝術;琢磨感悟“將相合歡”的對比深度。[教學設想]誦讀、提問、講解、質疑

1超越常規字詞教學,引導學生品鑒《史記》的文學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2立足于課文三個故事,各自確定一個教學重點,連點成線,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豐富性;集中突破,深化學生對人物描寫藝術手法的理解。[教學步驟]

一、導語(作者生平見補充資料)

司馬遷一生經歷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最為恥辱的腐刑后,毅然活下來,發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正因為如此,司馬遷才對那些在逆境中發憤,在厄運中不屈不撓,在險境中視死如歸的仁人志士有著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記》才會出現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難英雄形象。比如荊軻、毛遂、晁錯……而藺相如則是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史記》中著名篇章——《廉頗藺相如列傳》。或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導入

二、學生聽讀理解課文,理清課文脈絡。1、學生對照注釋看課文。(譯文見補充資料)

2、師生共同疏通,明確重點詞語,落實文句翻譯。(語法點見補充資料)

這篇課文節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傳全文記敘了戰國時代趙國的四個重要人物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的事跡。課文節選的是第一部分。文中共講了幾個故事?請簡要概括內容:

廉藺簡介(1—2節)

完璧歸趙(3—13節)

澠池相會(14—16節)

負荊請罪(17—21節)

三、完璧歸趙: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問題]:①.課文是怎樣描寫藺相如出場的?相如是在秦國威逼利誘,趙國君臣束手無策左右為難的矛盾中出場的。課文先寫趙國君臣面臨的“三難”:秦王求璧,貪婪霸道,一難趙王。面對秦王的易城求璧,趙國君臣深感“矛”或“勿予”兩難,才有“求人”報秦之議,繆賢薦才之舉,趙王召見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誠意少而詐騙多,趙王為難,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銳,愈能顯示相如化“兩難”為“兩全”的智勇。)

②.藺相如出使秦國后,與秦國繞著和氏璧展開了一場怎樣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較量?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顯示了他成竹在胸,從容應對的大智大勇,矛盾雙方圍繞“保璧”與“騙璧”展開三個回合的較量:第一個回合獻璧取璧。獻璧之后,相如敏銳地覺察到秦王“無意”償趙城。相如略施小計,收回璧后,對比趙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責秦王無理無償,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來威脅對方,迫使他不得已“辭謝”割城。第二個回合,歸璧于趙。相如看出秦城“實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趙王恐,不敢不獻”的話來迎合秦王的虛榮心,一方面向秦王考慮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條件,于是相如采取斷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趙國。第三個回合,廷斥秦王。藺相如在大庭廣眾之下,援引歷史,揭露秦國歷朝歷代,背信棄義的慣用伎倆,并理直氣壯地告訴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趙國,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無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歸趙”的勝利,化解了趙王的困窘,打擊了秦國的威風,捍衛了趙國的尊嚴。四、澠池之會:品味語言,把握人物。[問題]:①秦軍在打勝仗的情況下為什么主動與趙求和?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的情況下,試圖在外交上以勢壓倒對方,逼迫對方投降,免去或減少動用武力的代價。②秦王怎樣侮辱趙王?從哪些字可以看出來?藺相如又有怎么樣的反應?“秦王飲酒酣”中的一個“酣”字寫出秦王的趾高氣揚、盛氣凌人的神態;“令趙王鼓瑟”中的“令”寫出秦王自命高趙王一等,且要寫進史冊。藺相如:針鋒相對,毫不畏懼。首先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其次“前進缶,因跪請秦王”,“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再次“張目叱之,左右皆靡”。③.藺相如的“五步之內,請以頸血濺大王矣”有什么含義?秦王不肯擊缶,藺相如一句話,改變了他的念頭:“五步之內,請以頸血濺大王矣!”無須高聲,無須宏論,藺相如交代了兩個事實,作了一個暗示。兩個事實是:一、兩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藺相如的人質;一、在秦王面前是一個敢“以頸血濺大王”的人,是一個大智大勇,敢說敢為的人,是一個不顧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個暗示是:我要與你同歸于盡!無庸置辯的事實,凌厲明確的暗示,秦王除了服從,別無選擇。結果是“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概括:完璧歸趙、負荊請罪著重表現藺相如的大智大勇。表現方法:①直接描寫(如寫藺相如的語言、動作、神態等);

②間接描寫(以秦王的聲威、秦廷環境氣氛來反襯藺相如的鎮定自如,智勇雙全及非凡的外交斗爭藝術。五、負荊請罪:感悟思想,把握人物。[問題]:①藺相如怎樣處理與廉頗的矛盾?從而顯示出藺相如怎樣的性格特征?②這個故事運用怎樣的表現手方法來描繪人物?[明確]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鮮明突出。作者以廉頗的居功自傲,心胸狹隘,反襯藺相如的豁達大度,顧全大局。廉頗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戰之大功”,鄙視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藺相如在與舍人的對話中則說:“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同時,作者又以廉頗重視軍事斗爭,輕視外交斗爭,反襯藺相如的見識卓爾不凡,超人一等。③怎樣看待廉頗的形象?你喜歡他嗎?六、總結主題和藝術特點(先教師示范——人物刻畫)以上,我們抓住三個故事,各有側重地解讀了司馬遷的寫人藝術。完璧歸趙注重在矛盾沖突的發展變化中刻繪人物。“澠池之會”注重簡潔平實,凝練傳神的語言來描繪人物,“廉藺合歡”注重在對比、反襯中凸現人物的思想性格。其實,三個故事中,這些表現手法的運用不是絕然分開,相反,司馬遷非常注重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對比反襯,貫穿始終,語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沖突,起伏跌宕,我們在欣賞作品時,既要相對集中,突出重點,又要整體著眼,前后勾勒,以求對人物形象有一個充實、完整的理解。從歷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現了士階層的兩個杰出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代所起的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顯示出作為個體的士,怎樣在時代中把握機遇,實現自我的價值;而作為文學作品的傳記文學,它又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可供我們寫作借鑒:1、選取典型事件刻畫人物形象。(三個故事,集中、凝練、鮮明)。2、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如完璧歸趙,秦求趙璧又不予之城,秦強而趙弱,矛盾陡起,藺相如分析了形勢,并入秦請完璧歸趙,情節已趨緩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緊張,秦王答應相如的要求,又趨緩和,相如欺秦王,幾被處死,情節緊張,秦王終于畢禮而歸之,不再索璧,又趨緩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趙,又緊張,引出澠池會,歸國拜上卿,廉頗與之爭位的矛盾。)3、以富有代表性的細節刻畫人物。4、用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人物。(再學生討論)人物形象藺相如一個目光遠大、心胸寬闊的愛國者;一個不畏強暴、智勇雙全的勇士;一個能言善辯、嫻于辭令的外交家。他勇于沖鋒陷陣且很有政治頭腦,雖然有時也自高自大、心胸狹窄,但他性格坦率真誠,知錯就改。他,是一個熱愛祖國的有勇有謀的將軍。主題思想《廉頗藺相如列傳》是一篇富有思想、社會意義的作品。本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會”、“藺廉交歡”三個故事,贊美了藺相如的智勇與愛國主義精神,即對敵斗爭的堅持和對同僚的退讓;同時也贊美了廉頗的忠于趙國與勇于改過。從藺廉二人的行事與彼此間的相互關系,極為自然地反映了這樣一種思想:當敵人侵犯的時候,應該怎樣地為國而忘身,怎樣在軍事上、外交上緊密配合起來擊退敵人的進攻,而在平時,應該怎樣團結御侮,消除內部矛盾,來保衛祖國。因此可以說,這篇傳記,是富于愛國思想的。寫作特點1.選材典型、形象突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第一個藝術特色是選材典型。一個人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寫人物傳記時,就不能事無巨細,統統羅列,而是必須對這些傳記的素材進行加工、提煉,選擇最能表現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來寫。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歷史人物一生的關鍵所在。寫好這些關鍵之處,不僅可以表現出歷史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顯示歷史發展的進程及其特點。廉頗、藺相如所處的時代,正是戰國后期。當時“七雄”并峙,彼此攻城略地,弱肉強食,戰禍頻繁,民不聊生。“七雄”中秦國最強,強秦力圖兼并六國,六國則與強秦抗衡,故又有“連橫”“合縱”之舉。秦國自“連橫”以后,想對六國各個擊破,而趙國則首當其沖。唯趙在當時還有一些實力,秦尚難輕取。趙國在“七雄”紛爭局面中,為了自身的生存,自然要重視軍事、外交的措施。廉頗和藺相如,一武一文,一個是忠于趙惠文王的、富有沙場經驗的宿將,一個是忠于趙惠文王的、智勇雙全的外交家,兩人自然成了趙國封建統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司馬遷為了要表現廉頗、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給廉頗、藺相如各開一張履歷表,而是選擇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件事來寫。這三件事反映了兩種矛盾:一是秦趙兩國之間的矛盾,一是廉藺兩人之間的矛盾;前一個矛盾發展的后果,是構成后一個矛盾的原因。通過這兩種矛盾沖突,廉頗和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時,秦趙爭奪和氏璧與澠池之會兩件事,實質上是兩國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政治威信的兩次實力較量,是秦國大舉進攻趙國的前奏。所以寫這兩件事,也顯示了歷史發展進程的特點。2.一詳一略,線索分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第二個藝術特色是一詳一略的寫法。“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件事中,特別是前兩件事,作者著力寫藺相如,筆墨酣暢,具體入微;寫廉頗則較簡略。在三個歷史故事中,有關廉頗的素材,幾乎被作者提煉到“濃縮”的程度。為什么這樣詳略不同?從這篇文章的本身,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廉頗早有“攻城野戰之大功”,在文章中一開始就以上卿的身份出現。藺相如原為“宦者令繆賢舍人”,是個門客。廉、藺兩人開始時地位高下懸殊。但由于藺相如獲得了兩次重大外交斗爭的勝利,被“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當時“七雄”紛爭的局面中,外交斗爭的作用已經重于軍事斗爭,“智斗”已經重于“斗力”,“謀”已經重于“勇”。作者之所以對藺相如詳寫,而對廉頗略寫,就是因為藺相如是一個忠于趙國的、智勇雙全的、出色的外交家,他在秦趙兩國的矛盾斗爭中所起的作用自然大于廉頗,在當時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廉頗顯著。3.反襯手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第三個藝術特色是反襯手法的運用。運用反襯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顯得更加鮮明突出。該文的主要人物是藺相如,但也還寫了其他一些人。“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中,作者還寫了秦王的貪欲,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又寫了秦王的欺詐,如“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這是秦王耍花招,繼續制造騙局。在“澠池之會”的故事中,也對秦王有所描述,先寫秦王令趙王鼓瑟,戲弄趙王。當相如提出“以相娛樂”的要求時,“秦王怒,不許”。但最后還是“不懌,為一擊缶”。寫出了秦王的色厲內荏、難以下臺的窘態。在這兩個故事中,作者寫了秦王的貪欲、欺詐、色厲內荏、窘態畢露,主要是為了反襯出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負荊請罪”這個故事,作者以廉頗的居功自傲、心胸偏狹,反襯出藺相如的豁達大度,顧全大局。廉頗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戰之大功”,鄙視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藺相如在與舍人的對話中則說:“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在這里,作者又以廉頗重視軍事斗爭、輕視外交斗爭,反襯出藺相如的見識獨勝廉頗一籌。4.細節與人物語言個性化《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第四個藝術特色是注意了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細節與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富有特征性的細節描寫,對于重大事件來說,猶如人體之血肉對于骨骼,能使人物形象顯得更加豐滿。如“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的“視”,雖是細節,卻寫出了藺相如善于觀察情勢、分析情況的才能。“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運用夸張的手法,寫了藺相如的幾個利落的動作和怒不可抑的神態,突出了藺相如的“智”“勇”。“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描摹藺相如的神態,十分逼真,突出了藺相如的“勇”。“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也突出了藺相如臨危不懼的“勇”。這些細節描寫,能使讀者對于藺相如的“智”“勇”認識得更具體更深刻。人物語言的個性化,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如在“完璧歸趙”的故事中,相如廷叱秦王的這段話,先說出了趙群臣開始時對秦索璧的看法,“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一針見血地揭出秦王的欺詐行為;接著說出當時相如自己的看法,“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實質是諷刺秦王的言而不信;接著又對比了趙王送璧時的隆重儀式和秦王受璧時的傲慢神態、輕率的動作,指出了秦王的欺詐跡象;最后表示了不受秦王欺詐的決心。這一段話,真是剛柔相濟,充分寫出了“能言善辯”的戰國時期外交家的形象與“知死必勇”的策士風度。再如藺相如二上秦廷怒斥秦王的一段話也是如此。5.前后照應《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第五個藝術特色是前后照應。文章開始概括介紹廉藺兩人身份,前為上卿,后為門客,一貴一賤,兩人地位高下懸殊,這是為后面廉藺矛盾安下伏筆。在后面“負荊請罪”的故事中,廉頗居功自傲,囿于貴族等級觀念、甚感不平的一段牢騷話,就是有力地回應了這開頭的伏筆。再如“澠池之會”寫到最后說:“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點出了趙在外交上的勝利是以軍事力量作后盾的,暗點了廉頗的作用。在后面“負荊請罪”的故事中,藺相如回答門客時說到“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也是照應了前面,表現了藺相如看問題的客觀和全面。如要細細分析起來,《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還有其他一些藝術特色,以上五點是就其主要而言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賞析一、作者介紹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字子長,夏陽(今陜西省韓城縣南)人,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他的父親任太史令多年,是一位博學多聞的學者,天文、歷法、諸子等無所不通,司馬遷少年時代在父親的指導下專心學習,后來又向著名學者孔安國學習《尚書》,向董仲舒學習《春秋》,受到良好的教育。20歲以后,司馬遷遍游南北,考察風土人情,文物古跡,搜尋史料,研究社會,為他以后寫《史記》準備了豐富的材料。公元前108年,司馬遷擔任太史令,4年之后開始撰寫《史記》。公元前98年,李陵兵敗投降匈奴,他因為替李陵辨解,觸怒了漢武帝,被下獄,受宮刑。他極度憤懣,但為了著史,忍辱生活。出獄后曾任中書令(皇帝身邊掌握機要的宦官),仍努力寫史。公元前92年左右,司馬遷完成了526,500字,130篇的不朽巨著《史記》。《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中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魯迅先生稱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他留下的著作,除《史記》外,還有《報任安書》和《悲士不遇賦》。二、解題本文節選自《史記·廉頗藺(lìn)相如列傳》。原為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等人的合傳。這是原傳的第一大部分。戰國后期是封建割據,諸侯紛爭最嚴重的時期。趙國處在四戰之地,尤其是西鄰強秦的威脅最大。本篇記敘廉頗、藺相如在這種歷史情況下,西抗強秦,為趙國的安全和尊嚴所做出的貢獻;同時也寫了他們二人為維護趙國的利益,彼此搞好團結的事跡。列傳,古代紀傳體史書中的一種體例,用來記敘帝王、諸侯以外的歷史人物的事跡。三、注評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者,……也”:文言里判斷旬的典型格式,“者”用在主語后邊表提頓,“也”用在謂語后邊表判斷。○先介紹廉頗。趙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戰國后期趙國的國君。廉頗為趙將,伐齊,為:做,擔任。伐:攻打。大破之,取陽晉,陽晉:本衛邑,后屬齊,在今山東省鄆(yùn)城縣西。○戰功顯赫。拜為上卿,拜:古時授予官職叫“拜”。這里用于被動意義,是“被任命”的意思。上卿:戰國時代最高的官階。○地位極尊。以勇氣聞于諸侯。以:介詞,憑,靠。聞:聞名,出名。○威名遠揚。藺相如者,趙人也。○次介紹相如。平凡得很。“趙人”與“良將刀相對,一貴一賤,對比鮮明。為趙宦(huàn)者令繆(miào)賢舍人。宦者令:官名,宦官的頭領。令,長官。舍人:門客。戰國時,貴族家里常養著一些門客。○地位低微。“舍人”與“上卿”相對,一尊一卑,十分鮮明。概略介紹廉、藺身世。即點明題意,引出人物,總領全文,天為后文寫廉、藺矛盾伏下引線。趙惠文王時,○點明時間。得楚和氏璧(bì)。和氏璧:楚國人卞(biàn)和發現的一塊寶玉,經雕琢而成璧。壁,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的玉器。秦昭王聞之,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則,公元前30年~前251年在位。之:代詞,指代趙惠文王得楚和氏壁一事。使人遺(wèi)趙王書,遺:送給。愿以十五城請易璧。以:介詞,用。易:交換。○以城易壁,純屬騙局。交代故事起因。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諸:各位,眾。謀:計議,商量。欲予秦,予: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地受騙。徒:副詞,白白地。見:助動詞,用于動詞前表被動。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即:就。患:擔憂。秦兵之來:主謂短語作“患力的賓語,“之”用在短語的主謂間取消短語的獨立性。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求:尋找。可使報秦者:可以派遣去回復秦國的。使。派遣。報,答復。○進退兩難,一籌莫展,揭示秦趙矛盾尖銳及趙之大臣畏秦之甚。為相如出場鋪墊。宦者令繆賢日:“臣舍人藺相如可使。”臣。古人表示卑謙的自稱。○“可使”二字,如奇峰突起。王問:“何以知之?”何以:憑什么。介賓短語作狀語,疑問代詞“何”作介詞“以”的賓語,前置。○以“問黟帶出下文,補敘前情,從側面勾畫藺的輪廓。對曰:對:一般用于下對上的回答。“臣嘗有罪,嘗:副詞,曾經。竊計欲亡走燕。竊計:私下打算。竊,表示謙敬的副詞。亡:逃亡。走:跑,此處有投奔之意。臣舍人相如止臣曰:止:阻止。‘君何以知燕王?’君:對人的敬稱。知:了解。○發問令人深思。臣語(yǔ)日,語:告訴。臣嘗從大(dài)王與燕王會境上,大王:對國君的尊稱。燕王私握臣手曰,私:秘密地,暗暗地‘愿結友’,結友:交朋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只看現象。相如謂臣日:‘夫(fú)趙強而蒸弱,夫:助詞,用在全旬之首,表示要闡發議論的語氣。而:連詞,表并列,可不譯。而君幸于趙王,而:表順承。幸于趙王:被趙王寵愛。故燕王欲結于君。故。連詞,因此,所以。結于君:同您結交。○透過現象,視其實質。今君乃亡趙走燕,乃:副詞,卻。亡趙。從趙國逃亡。走燕:跑到燕國去。“趙”和“燕”都是補語。○與“幸于趙王”對照,處境迥異。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其勢。作狀語,照那種形勢看來。而束君歸趙矣。束:捆綁。歸:送回。○看發展,預見后果,不堪設想。君不如肉袒(tǎn)伏斧質請罪,肉袒伏斧質:赤身伏在斧質上。表示服罪請求就刑。肉袒,脫去上衣,露出肩膊。斧質:古代一種腰斬的刑具。斧,鍘刀。質,同“锧”,鐵砧(zhēn),刑具的底座。則幸得脫矣。則:連詞,就。幸得脫:僥幸能夠免罪。幸,副詞,僥幸。脫,免罪,免禍。○與“欲亡走燕”對比鮮明。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幸:這個“幸”是表敬副詞,不需對譯。○果是好計,預見何其正確。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以為:認為。其人:那個人。其,指示代詞,那。“其人勇士”是個判斷旬形式的主謂短語。○“勇”、“智”二字,貫徹全篇。宜可使。”宜:應該。○極力推薦,可擔重任。以上一段插敘,先聲奪人,初顯其智勇雙全,才識不凡。下分三個場面對藺相如進行正面刻畫。于是王召見,○緊承上文“可使”。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寡人:意謂寡德之人,為古代帝王、諸侯對自己的謙稱。可予不(fǒu)?”不:同“否”。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許:答應。○審時度勢,結論明確肯定。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nài)何?”奈何:怎么辦。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曲:理曲,理虧。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比較這兩個對策。均,權衡,比較。之,這,代詞。寧許以負秦曲。寧:寧可,寧肯,副詞。負秦曲:使秦負曲。負,擔負,承擔。○權衡利弊,明快決斷。與上文群臣謀而不決,形成鮮明對照。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必:副詞,果真。○與前文“未得”相應。臣愿奉璧往使。奉:兩手捧著。往使:前往出使。○自告奮勇,挺身而出,敢擔重任,膽識過人。與前文群臣畏秦之甚亦對照鮮明。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請:表敬副詞。完璧歸趙:把璧完整地送回趙國。完,完整,此處有原封不動的意思。○果敢堅決,顯示藺相如的智勇,也暗示其入秦必有一場激烈斗爭,并為“完璧歸趙”的結局設伏。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于是:承接連詞。遂:副詞就。西:方位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奉璧使秦。過渡,收結上文,開啟下文。《廉頗藺相如列傳》同步練習

一、給下列黑體字注音。1.臣等不肖()2.刎頸之交()3.廣成傳舍()

4.繆賢舍人()5.見臣列觀()6.相如雖駑()

7.臣語曰()8.使人遺趙王書()

9.睨柱()10.秦王不懌()

二、解釋下列黑體詞的含義。1.乃辭謝()2.從徑道亡()3.間至趙矣()

4.臣請就湯鑊()5.左右皆靡()6.為趙王壽()

7.秦王竟酒()8.位在廉頗之右()9.一介之使()

10.徒以口舌為勞()

三、在下列句中通假字下畫一橫線,并在括號內寫出本字。1.可與不()2.拜送書于庭()3.召有司案圖()

4.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5.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四、把相應內容填入表格。五、寫出下列黑體詞的含義和用法。于1.聞于諸侯()

2.故燕王欲結于君()

3.歸璧于趙()

4.使不辱于諸侯()

5.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6.苛政猛于虎也()

之1.得璧,傳之美人()

2.即患秦兵之來()

3.均之二策()

4.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5.至河伯娶婦時……幸來告語之()

6.何陋之有()

對1.何以知之?對曰()

2.對鏡貼花黃()

請1.璧有瑕,請指示王()

2.秦王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

3.諸將請所之()

書1.使人遺趙王書()

2.秦御史前書曰()

3.軍書十二卷()

許1.寧許以負秦曲()

2.潭中魚可百許頭()

3.時人莫之許也()

4.曳屋許許聲()

5.大鐵椎,不知何許人也()

設1.乃設九賓禮于廷()

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

3.設以炮至,吾村不齏粉乎()

奏1.請奏瑟()

2.相如奉璧奏秦王()顧1.顧吾念之()

2.相如顧召趙御史曰()

3.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4.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計1.計未定()

2.廉頗藺相如計曰()

3.可計日以待也()

六、請在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詞下畫一橫線,并在括號內標出由何類詞活用為何類詞。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動→名)

1.秦璧西入秦()

2.秦御史前書曰()

3.且庸人尚羞之()

4.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歸璧于趙()

6.怒發上沖冠()

7.特以詐為予趙城()

七、文言文中常見的特殊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詞結構后置句等。請指出下列各句屬何種句式。1.求人可使報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3.臣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4.大王見臣列觀()

5.徒見欺()

6.以勇氣聞于諸侯()

7.何以知之()8.而君幸于趙王()

9.且相如素賤人()

10.馬之千里者()

1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八、請給下列各句補出省略的成分,并寫出具體內容。1.()固請()

2.相如聞()不忍與()會

3.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4.請奉盆缶()秦王

5.()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6.今君乃亡()趙走()燕

九、填空。1.本文節選自《·》,作者字是時期偉大的家家家。《史記》原名《》,是中國第一部體,全書共篇,包括、、記載了從到太初四年約年的歷史。魯迅先生曾贊譽《史記》為。2.本文依時間順序寫了三個故事。前兩個故事寫的是的矛盾,側重表現的,后一個故事寫的是的矛盾,側重表現的精神。3.文章開頭兩小段介紹人物的身份地位,除了循一般傳記的寫法之外,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4.本文詳寫藺相如,略寫廉頗,詳略得當,形象都很鮮明突出。請按要求找出有關語句。(1)第1、3自然段中表現廉頗身分、影響的語句。(2)第14、16自然段中表現廉頗的地位、作用和深謀遠慮的語句、(3)第20段表現廉頗忠于國事勇于改錯的言行的語句有。5.請在本文中找出五個至今仍常用的成語或熟語:。十、閱讀下文,完成文后作業。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節選自《淮陰侯列傳》)

1.請結合原文,用現代漢語回答問題。(1)韓信不能被推選作官吏的原因是:

(2)韓信為什么常常依靠別人生活?(3)亭長之妻對韓信是什么態度?用什么方法氣走了他?(4)當韓信說將來一定要報答漂母時,漂母說:

(5)淮陰屠中一少年向韓信挑釁時說:

(6)街市上的人為什么笑韓信?你怎么看韓信“俛出胯下,蒲伏”的行為?2.在本文中找出兩個通假字,并寫出本字

3.找出與“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句式相同的句子4.找出與“拜送書于庭”句式相同的句子

5.找出與“鄭人有欲買履者”句式相同的句子

6.指出黑體詞的含義,有活用現象也請指出。(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