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新修訂高二語文同步授課教案五篇教案作為教師課前準備的過程,亦是教師提高知識水平和教學潛力、總結教學經驗的過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1《登高》知識與技能:1、了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2、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過程與方法:3.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步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4、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教學重點】品讀詩歌的語言,分析詩中的形象特征,體味詩人的情感。【教學時數】一課時。【教學過程】一、激情導入:同學們,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大家要認真思考,聽出這個故事渲染的是怎樣一種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簡明、連貫的語言記錄下來。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重陽節前后,在夔州,長江邊上,秋風凜烈地吹著,吹得地朝山上走來,他疾病纏身,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聾”了。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困潦倒,似乎走到生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寫下了一首“七律之冠”:(師深情地朗讀)風急天高猿嘯哀,緒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二、通過鑒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來指導誦讀、背誦。——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例句: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律詩,從格律上說,只要求頷聯、頸聯對仗。經過仔細玩味,該詩則“一篇之中,句句讀或背誦時應注意體會這一點。三、詩文賞析:1、譯詩風猛天高猿叫聲悲哀,島清沙白鳥飛翔徘徊。無邊的秋葉刷刷落下,沒頭的長江滾滾奔來。萬里漂泊悲傷居他鄉,年老多病一人登高臺。國衰國破可恨白發增。窮困潦倒濁酒也停買。2、首聯和頷聯寫了幾種景物,分別有什么特點?答:風、天、猿、渚、沙、鳥、落木(指紛紛飄落的干枯的樹葉)和長江。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和長江滾滾。3、我們把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接下來我們看看詩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過秋景體現出來的。來吧,點擊字體就有分析!答:急風,是說風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風,這樣的風更冷。急風凜冽,不僅吹在詩人身上,更是吹在詩人的心里。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猿的啼叫是哀傷的。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境的冷清和凄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凄涼。回鳥,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到處盤旋,形單影到了生命的盡頭,內心無限凄涼。滾滾長江東逝水,東逝的流水會讓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4、詩人的“悲”除了體現在首聯、頷聯描寫的秋景上之外,還體現在哪里?答:還集中體現在頸聯和尾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長年漂泊他鄉,壯志難酬,處境艱難。“萬里”寫出流浪之遠,“常”寫出流浪時間之長。補充:安史之亂時,李白從48歲開始流浪,一直到58歲去世,11年來安無定所。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年老了又身纏重病。詩人孤身一人去登臺,倍感凄涼。補充:詩人這個時候已患肺結核、瘧疾和風濕病,一只手不能動彈,處境堪憂。5、如何理解尾聯中的“艱難”一詞?答:“艱難”兼指國家命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動亂(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補充: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6、“潦倒新停濁酒杯”一句是怎么體現詩人內心愁苦的?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終沒有遂愿,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7、總結:這首詩以“悲”字為核心,貫穿全詩。詩人由內心傷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景起筆,悲情落筆。真是怎一個“悲”字了得啊!四、檢測:1、古人詩歌中寫到“高猿長嘯”,大都抒發文人的悲傷,你能舉幾個例子嗎?如: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水經注》。2、毛澤東筆下也有一只鳥: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請同學們想一想,毛澤東筆下的鳥與詩人筆下的有什么不同?答:這是一只展翅高飛、壯志凌云的鳥(鷹擊長空);而杜甫筆下的鳥是一只無家可歸、低沉徘徊、孤獨哀傷的鳥(回鳥徘徊)。3、請同學以尾聯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如:尾聯艱難對潦倒,形容詞相對,苦恨對新停,偏正式動詞相對,繁對濁,又是單音身要求對仗,所以,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這也是該詩被譽為“七律之冠”的原因之一。吏”)“三別”等。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2《六國論》教學目的1.了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用意,領會作者關心國家命運,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抗擊強暴的思想。2.結合單元知識短文,學習有關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譯知識。3.了解課文中部分文言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區別。4.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對比方法逐層論證的方法。教學設想1.設計預習提綱,讓學生通過自學自練疏通課文,了解和掌握課文的有關文言文字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區別以及作者寫本文的時代背景。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閱讀文言文的能力。2.通過朗讀或復述有關內容,培養聽、說能力。3.對于翻譯常識以及如何分析課文的論證,教師以方法指導為重點,引導學生在練習中獲取新知識。為此,要加強質疑方面的設計。4.視學生程度,可在程度較好的班級印發蘇轍、李楨的《六國論》全文或片斷,擴展閱讀面,并作閱讀比較指導,以加強對課文的理解。教學時數2教時。第一教時教學要點1.預習全文,落實教學設想1、2.2.研習課文第1自然段。導入新課上一課我們學習了賈誼的《過秦論》,作者治史致用,借評論秦的興亡引出可資當時統治者借鑒以治國的歷史經驗。賈誼這種治史致用、關心國家命運的憂患意識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今天我們學習的《六國論》也是一篇史論,它的作者蘇洵,也是一位充滿憂患意識、關心國家命運的封建進步文人。關于蘇洵,課文注釋中已經有簡括介紹,如果愿意進一步了解,可參看宋史本傳(見附錄)。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關心政治,論文大多是針對時政而發,議論鋒利,說服力強,能切中時弊。歐陽修很賞識他的論文,在嘉祐年間,曾把蘇洵的22篇文章推薦給朝廷,一時名動京城,文人競相模仿。因此蘇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為《嘉祐集》。課文《六國論》即選自《嘉祐集·權書》,原題《六國》,后世選本多題為《六國論》。“論”是散文的一種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這種文體的特點。蘇洵的《六國論》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時弊?他在文中怎樣通過評史來提出自己的不同的特殊句式該如何翻譯等,在學習時也不可忽視。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預習指導1.關于課文的“預習提示”。這是我們質疑的鑰匙。“預習提示”共4小段。首段介紹課文時了解作者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第2小段,介紹了論證特點。讀課文時應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歷史事實,如何進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聯系北宋實際的。第3小段,介紹了文章的結構。這對幫助我們理解文章內容很有作用,它實際上是全文的結構提綱。讀課文時可以一一與之對照,細加體味。第4小段,是對本文寫作特點的評價以及提醒我們讀時要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2.預習提綱:提綱力求體現課文“預習提示”的內容,但側重于字詞,未涉及的將在后面研習課文時處理。本提綱以學生自學自練為主。(1)聽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注意下面加黑字的讀音,并與以前學過的字詞作比①六國互喪(),率()賂秦耶②暴()霜露暴()秦之欲無厭③洎()牧以镵()誅④勝負之數()數()呂師孟叔侄⑤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從()散約敗(2)在下面括號里填上恰當的字,以辨析形似字:①與()而不助五國也②()糧而景從③悉使()兵負草填之④革滅()盡之標⑤()然自得()笑大方(《風景談》)(3)有些文言詞(或短語)與現代漢語常用的意義不同,翻譯時要注意其區別。看課文注釋,做課文后“思考和練習”四和以下的補充練習(提示:其現代漢語常用的意義可查《現代漢語詞典》):①六國互喪②思厥先祖父③始速禍焉④至于_(4)辨析加點字的意義:(5)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譯時常需要補出。試補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補在括號中),然后翻譯。①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②()奉之彌繁,()侵之愈急。③至丹以荊卿()為()計譯文:①(6)有些文言句子的詞序,在翻譯時要改變。試譯下面句子,說說如何改變。①趙嘗五戰于秦②其勢弱于秦3.簡介時代背景:蘇洵一生經歷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葉以來,中國境內東北的契丹和西但北宋統治者面對于己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澶淵之盟”,每年向遼納白銀和,認為這和戰國時六國“賂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故以《六國論》向北宋統治者陳述政見。[附]預習提綱參考答案(1)①sàngshuài②pùbào③jìchán④shùshǔ⑤cóngzòng(2)①嬴②贏③羸④殆⑤怡貽(3)(古義見注釋,練習“四”見“教參”,僅舉今義)①互相,表示彼此對待的關系,一般不單用,常見于成語中或作合成詞語素。②先——時間或次序在前的,與“后”相對。祖父——名詞,父親的父親。③迅迅,快。④用陰謀手段從內部_合法政府。(4)①定數(命運)屢次計算②交好歟(文言語氣詞,用于句尾)③拿攻克④有人或許⑤像還⑥愛惜吝惜⑦發語助詞(表原因)大概⑧弊病困頓(失敗)(5)①以收賄;城邑;諸侯;前者;是后者之。②諸侯;秦。③刺秦王;抗秦之。譯文(略)。(6)①趙國曾經五次和秦作戰。“于秦”在原句作補語,譯時可充狀語,放在謂語前。②他們的勢力比秦弱小。語序改變同前小題。研習新課1.關于段落層次的劃分提示及練習:方法提示:議論文一般有引論、本論、結論三部分。引論提出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或中心問題,以引起讀者注意;本論是分析問題的論證部分,在文章中占重要地位;結論是在分析析,則應參考第三冊第36——40頁“合理安排論證結構”的知識短文所說的進行。根據上面介紹,參看課文“預習提示”,閱讀課文,看看本文5個小段可劃分的三個部分,是下面的哪一種(敘線是段界符號,數字是小段序號)?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2.讀課文第1段,本段共6句,其段內句間關系是下面圖示的哪一種(數字是句子序號)?3.課文“預習提示”指出:“文章開篇便提出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個中心論點。”結合第一段課文思考:(1)本段所提中心論點在文中是指哪句?()A.第1句B.第6句C.第1、6兩句D.1—6句E.1、2、4、5、6句(2)如果中心論點是第1句,按“預習提示”所列那樣刪去“非兵不利,戰不善”和本段最后一句,可以嗎?如果是最后一句,刪去第1句,怎么樣?(3)本段所列兩個分論點和中心論點的關系是什么?把分論點刪去,可以嗎?(4)比較本篇提出中心論點方法與《過秦論》的不同之處。[附]“研習新課”答案及提示1.C2.B3.①A(說明:B是本段論證結論。D、E誤把分論點當中心論點)。②③提示:中習》相似);《過秦論》卒章顯旨,先以論據論證,然后歸納出論點。布置作業1.完成課文后“思考和練習”一、三、四。2.朗讀課文,背誦第1段。第二教時教學要點1.學習課文第1至第5小段,落實教學目的第1、4兩項。2.總結全文。教學內容與步驟檢查作業重點檢查背誦、朗讀。字、詞、句練習在學習下面課文時,通過讓學生口譯課文即可檢查糾正。關于“思考和練習”一,可讓學生口頭回答。1.學習課文第2小段。(1)學生口評本段課文,教師訂正。訂正過程中要特別注意:①課文沒有注釋而學生容易理解錯的文言詞。如:“諸侯之所亡”的“亡””(丟失、現,但仍然難免遺漏,如虛詞“以”“之”等。②特殊句式:除練習中提到的,本段仍有。如“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所大患”前兩部分構成判斷句,后一部分之前又省略了“賂者破滅”,譯時對這類句子一定要仔細辨別。(說明:以下各段都有這兩種情況,在學生口譯前一定要告訴以上兩點,讓學生結合上下文認真辨析。茲不贅述。)(2)課文“預習提示”指出,本段承上文第一分論點展開論證。作者是如何展開論證的?即從哪些方面展開論證的?用什么方法論證的?對此,我們在閱讀時應弄明白。請同學們根據下面提示來回答上述問題。提示:讀時注意文中的關鍵字詞:“較”“古人云”和大量的反義詞。為了便于大家思考,我們不妨來做如下填空:①作者用和相比較,和相比較,兩相對照,得出“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的論斷。從比較中可以看出,秦得地的主要原因是,諸侯失地的原因是,“固不在戰”四字,深化了上面中心論點中的“,”的道理,證明了“”的觀點。②為了說明“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即賂秦之弊,作者進一步作了如下對比,諸侯為“一夕安寢”,今日與明日相比,說明割地次數的頻繁,且數量越來越;秦得“五城”“十城”之后。“”三字說明秦的“大欲”是“”的。從而證明:并不能茍安圖存,實乃“”。在這一對比說理中,作者又將賂秦諸侯的先輩創業之艱難與子孫的“”相比,先輩的“暴霜露”與子孫的“”相比,斥責了賂秦者的卑鄙無恥。③以上兩層用了論證,下面作者又用古人名言“”印證了自己的論證。這是用法來論證的。[附]填空答案①秦攻取之外所得;戰勝所得;諸侯賂秦所亡之地;戰敗而亡之地;諸侯賂秦;賂秦;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②割五城;割十城;大;又至矣;無厭;賂秦;破滅之道;不甚惜;一夕安寢。③對比法;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引證。根據上面練習,自己口答本題開始的問題。(3)本段文字生動,充滿情感。為了體味這些,我們可用“刪減質疑法”來研讀這段文字。所謂“刪減質疑法”即從原文中刪去某段或某些詞句之后和原文比較孰優孰劣,提出質疑。如:①刪去“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句,可否?②刪去文中關于創業之難的內容,表達效果如何?(提示:①從反復修辭格的作用去考慮;②從對比修辭格的表達效果去考慮。參看“思考和練習”二。)請用上面質疑法自己設疑,然后思考或與同學討論,求得答案。2.第3小段自學提示:本段承上文中心論點的第二分論點展開論述。作者運用例證法,分析了“不賂者”齊、燕、趙亡國的原因,進一步論證了中心論點。讀本段課文,應注意思考這樣幾個問題:(1)本段的“不賂者”指哪三國?由此可知,上段的“賂者”指的是哪些諸侯國。(2)本段和上小段在寫法上的不同點之一是,上小段把賂秦的諸侯國放在一起總寫,本小段則把齊和燕趙分兩種情況寫。若本小段像上小段那樣處理史實,可否?(3)作者在分別寫齊和燕趙時,對這兩種情況使用了不同感情色彩的詞。請從課文中挑出幾個代表性的詞句加以體味,說說作者對齊的態度是什么?對燕趙的態度又是什么?然后朗讀課文,力求把這兩種不同情感色彩表達出來。思考提要“賂者”指楚、韓、魏,“不賂者”指齊、燕、趙。作者把楚、韓、魏三國合寫,是因為他們對秦的態度完全一樣——爭割地而賂秦,所得到的后果也一樣——皆因賂秦而力虧,終致滅亡。把齊、燕、趙放在一段,是因為他們都是賂秦的間接受害者,“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但是,不賂秦的三國在對秦的態度上又分兩種:齊,與秦交好,不助五國;燕、趙則守土抗秦。因此作者把兩者分述,以使人明白:齊是自食苦果,不值得同情、惋惜(所以作者用“齊亦不免矣”這種平淡冷漠的語氣陳述其亡國之因,以示對其鄙夷);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值得肯定、贊揚(所以作者用了褒義詞)。他們的滅亡,不在“用兵”,而在“用武而不終”。燕把抗秦的希望寄托于刺客,趙自去良將,毀其“長城”,這是值得惋惜的(注意“惜”字);同時燕趙滅國還有失掉強援,智力孤危的外因(所以作者用了“且”強調外因,“誠”表示理解),值得同情和理解。我們朗讀時應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努力再現作者的情感色彩。本段最后一層,用假設舉例法總括2、3小段,再次強調了中心論點,也為下文的結論提出在客觀上作了鋪墊。3.關于課文最后兩段的自學提要:最后兩小段是文章的結論部分。各段內容可參看課文的“預習提示”。讀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結合賈誼《過秦論》第2小段第2層內容,想一想作者提出的措施能否挽救六國的滅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觀點有什么局限性?我們應如何理解這篇史論的價值?(2)第5小段存在的作用如課文“預習提示”所說,“為了諷今,于文末又巧妙地聯系北宋實際,結出全文主旨”。想一想這“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巧妙“結出”的?提示:蘇洵的“封謀士”“禮奇才”“并力西向”的假設措施,不過是山東諸侯“不愛珍器……,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的翻版,九國之師的慘敗已證明“六國之亡的結局不可逆轉,秦亡六國的根本原因不在蘇氏的弊在賂秦”,其原因可參看歷史課本,這里不涉及。但從中我們看到,蘇氏僅從斗爭策略方面論六國之過,未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考察,結論是偏頗的。特別是只著眼于“謀士”“奇才”而看不到人民群眾的作用,更是片面的。但是,我們知道,作者寫此文,并非旨在全面探求六國滅亡之因,而是為了“諷今”,因此便從某一角度著眼分析歷史,總結教訓,告誡北宋統治者。作者的這種針砭時弊、關心國家前途的精神應予肯定。作者寫此文,主旨在第5小段中通過對比而巧妙結出。其中或明或暗地作了多方面對比:六國與秦的爵位比較,實力比較;宋與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較,實力比較;宋與六國的比較以及契丹、西夏與秦的比較。從比較中,含蓄地點明了寫作意圖。4.學生質疑設計:用本課前面介紹的刪減質疑法對本課質疑、設疑,并談談自己對這些疑難問題的解答。布置作業1.背誦全文。2.完成“思考和練習”二。3.仿照本文結構安排,用現代漢語改寫《過秦論》。4.用刪減質疑法研讀《史記·貨殖列傳序》并質疑。參考資料一、清代李楨《六國論》(節選):夫后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當是時,山東諸侯之立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不復增一秦。唯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彼六國相圖以攻取,相尚以之,即賢智如燕昭者,猶且俯首聽命,謝過不遑。乃欲責以長保縱親,與相佐助,豈可得曰:“若是,則六國無術以自存乎?”曰:奚為其無術也。焉獨存,雖王可也。孟子嘗以仁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概也夫。——摘自《畹蘭齋文集》二、《宋史·蘇洵傳》(片段):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27始發憤為學,歲余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子軾、轍皆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上其所著書22篇,即出,士大夫爭傳之,一時學者競效蘇氏為文章。(《宋史·列傳第二百二》)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3《諫太宗十思疏》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事發揮,最后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教學重點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教學難點1.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2.“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教學時數3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的大臣——魏征。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二、解題: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三、閱讀課文。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四、疏通字詞。1.通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②德義:德政與信義。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勝: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憂:大憂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責。⑨茍免:茍且免罪。⑩宜:應當。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險。謙沖:謙虛。自牧:自立調養。⑿簡能:選拔人才。⒀垂拱:垂衣拱手。2.粗知句義。3.教師答疑。五、布置作業。課后練習二-五。第二課時一、檢查作業。1.訂正練習二-五。2.難句的翻譯。教師可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二、分析課文。1.第1段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教師引導補充。教師小結: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上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論思危的危害。“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需完成光的。2.第2段: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覺。3.第3段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可而止,這是戒奢侈;“念高危”、“懼滿溢”兩條指考慮到身居高位,就要時時想到謙虛這是戒驕傲;“樂盤游”、“憂懈怠”指外出游獵要網開一面,適度而行,擔心做事懈怠,就要時時想著善始善終,這是戒放縱;“慮壅蔽”、“懼讒邪”指虛心容納下邊的意見,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這是戒小人;“思所加”、“罰所及”指不要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謬加獎賞或濫施刑罰,這是戒賞罰不公。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三、學生背誦第3段。四、布置作業。1.背誦全文。2.體會本文語言特點。第三課時一、檢查背誦。二、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_為戒,不敢過分使出了“十思”,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在也有借鑒意義。三、寫作特點。1.論證方法(1)正反對比論證。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2)比喻論證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喻,第三句擔揭示正意。2.語言特點“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四、教師總結,課堂答疑。五、學生誦讀,體會。附:板書設計諫太宗十思疏一、分析(一)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中心論點)(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三)具體做法——“十思”“五戒”“十思”的內涵及現實意義二、寫作特點1.論證方法。2.語言特點:駢散結合。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4《念奴嬌》【說教材】1、第三冊語文主要是詩詞,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詩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⑴在這一部分,高考時直接題和間接題都很多,關鍵是直接題較多,如:①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號、并稱及文壇地位等;②風格流派、文體;③名句填空;④對相關背景的了解、對主要內容和重點字詞的理解;⑤對寫作特點及藝術手法的鑒賞。⑵詩詞教學從培養人文素養提高文化品味來談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態度,小到言談舉止,都有影響。2、這首詞可以說是重中之重。蘇軾是一個大家,就像講詩經要《氓》,講楚詞要講到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詩文詞對后代文人影響極大。3、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⑴背誦本詞⑵熟記作家作品地位及并稱⑶把握豪放詞的意境及特點⑷積累重要的實詞虛詞【說教法】1、上片以講授為主,用語言再現當時場面,引導學生去想象蘇軾登赤壁懷念英雄的情景,盡可能使其有如臨其境之感。原因是:我們的學生閱歷淺,學生幾乎沒有登山觀海的經歷,如不引導,很難體會蘇軾以以酒祭月,非常豪邁。2、下片以討論為主,啟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因為有了上片學習的基礎,把握全詞意境問題不大,討論更能深入領會到諸如烘托借代等藝術手法;更能領悟到蘇軾用詞的精妙,如述認識和想法。【說教學過程】1、在導課時,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為后面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豪放詞與婉約詞的區分打下基礎。2、在作者簡介中,介紹得稍多了一點,有些內容似乎與本課內容聯系不大,原想舍去,例如對蘇軾在文、詞、詩、書畫并稱方面的介紹,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羅嗦講了。學生雖然在小學初中學過蘇軾的詩詞,對蘇軾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記不清楚,所以在這多講了一點,算是對蘇軾一個簡單的小結,這樣在講三冊24課《赤壁賦》時就可以讓學生來介紹蘇軾,加以強化。我想如能在適合的篇目中對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進行小結,平時就以全局觀念注意點滴積累,就可以減輕學生高三復習的壓力。這一點屬于個人一點想法,希各位老師批評指導。3、在背景介紹中,我分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介紹烏臺詩案,講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個和本詞有關的事實背景;另一方面對蘇軾的胸襟性格做簡單評價,便于學生把握詞風和詞人。4、范讀正音:朗讀是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朗讀有利于記誦,朗讀有利于理解,朗讀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讀好了甚至可以以讀代講,朗讀時要把握詩詞不同風格、不同基調。這是一首豪放詞,應讀得鏗鏘有力。至于將字詞板書,我個人認為在高中教學中依然必要,字詞教學在任何時候都是語文教學中極重要的部分,傳統教學在這一點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來流行的所謂“素質教育”對字詞教學有點忽視。平時時間充足時,我會在一單元學完后叫學生聽寫字詞并注音,開始學生不以為然,以為是小學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視。5、賞析部分:一是把握對字詞的賞析;二是把握意境,盡可能地再現當時的情景;三是對一些藝術手法賞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詩詞跳躍性大,而我們的學生史學知識欠缺,所以我在講述時補充了一些史學知識,這似乎把語文課講成了歷史,也不知得當與否,算是一種嘗試,還望各位前輩提出批評意見。6、至于延伸比較部分,以柳詞和蘇詞為例比較豪放詞和婉約詞的詞風,是為了把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性差異上升到理性,使這種感性更加深刻、明晰。在這一部分有些地方總結得不是很恰當,例如,把“壯志難酬之恨”說城是一種“悲憤”,“悲憤”一詞明知用得不是很合適,但一時又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26學年樂業縣三上數學期末質量跟蹤監視模擬試題含解析
- 2025-2026學年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數學三年級第一學期期末復習檢測試題含解析
- 2024年興隆臺區三上數學期末綜合測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2024年烏恰縣三上數學期末聯考模擬試題含解析
- 2024年麗江地區古城區數學三年級第一學期期末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2024年濟寧市曲阜市數學三上期末預測試題含解析
- 公共營養師二級資格考試-膳食調查和評價試題大全課件
- 2025年執業藥師考試學科交叉知識點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經濟法新變化試題及答案揭曉
- 護理實習感想試題及答案總結
- 有機化學課后習題答案-李艷梅版
- 石材養護報價表范本
- 收購酒店盡調報告范本
- 專職(志愿、義務)消防隊人員名單表
- 海地軟件幫助
- 有限空間作業安全隱患排查清單
-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件《微笑的力量》
-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試題
- 繼電保護單選練習題庫及答案
- 新疆功能性高分子材料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小升初第一講-簡便運算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