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方文論結構主義與后結構主義第一節結構主義與后結構主義概述
20世紀50-60年代以來,法國哲學中出現過兩次重要變更。第一次是以列維-斯特勞斯等人的結構主義向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提出挑戰。第二次是結構主義內部的衍化。德里達、??碌热艘笙饨Y構主義的固定和僵化的概念結構和理論框架。結構主義產生的社會背景有著激進傳統的法國思想界,在20世紀50年代遭遇困境。以薩特的《現代》期刊為核心的左派知識分子陣營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熱衷于馬克思主義的左派知識分子也無法解釋蘇聯正在發生的復雜情況,而薩特在50年代上半期一如既往宣揚他的人道主義,卻對蘇聯的高壓政策置若罔聞,這使大部分的追隨者開始懷疑他的理論。法國思想界需要一種新的理論代替左派的意識形態,結構主義如期而至。1962年,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出版了《野性的思維》一書,書的最后一章“歷史和辯證法”對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薩特在《辯證理性批判》中的基本觀點提出明確挑戰,引發了一場決定法國乃至西方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走向的學術論戰,使結構主義取代存在主義成為當時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思潮。什么是結構主義?從廣義上講,結構主義可以看作是20世紀發生于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種思潮,它興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國,然后迅速蔓延到歐美各國,成為一種社會性的思潮。相對于其他思潮來講,它不重視因果解釋,而是堅持如果要弄清楚一種現象,人們就必須描述其內部結構——其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并描述它跟其他現象的關系,因為這些現象與之構成更大的結構。從狹義上來講,結構主義一般只是指現代語言學、人類學和文學批評的一種方法。結構主義更多的是一種方法,是“關于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它認為“事物的真正本質不在于事物本身,而是在于我們在各種事物之間的構造,然后又在它們之間感覺到的那種關系?!苯Y構主義者堅持認為客觀世界不僅是真實的,而且也是可以被科學認識的,只是構成客觀世界的事物的本質不存在與單個的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于事物的關系之間。結構主義者特別關注對結構的感知和描繪,試圖通過建立一個關于客體事物的結構模式來達到對于客體的認識,從這個角度看,結構主義具有了方法論的性質。結構主義在當代西方文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它繼承了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派注重文學文本客觀分析的科學主義精神,并使這種傳統發展到了極致;另一方面它又開啟了解構主義和閱讀理論的新思想。
結構主義風行于很多國家,同時也造就了不少結構主義文論家,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被稱為“結構主義五巨頭”的列維—斯特勞斯(結構人類學)、羅蘭·巴爾特(結構主義文論)、雅克·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福柯(結構主義歷史學)、阿爾都塞(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以及雅各布遜、普洛普、格雷馬斯、熱奈特等等。后結構主義產生的社會背景19世紀末,尼采宣稱“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價值”。他的叛逆思想從此對西方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一股質疑理性、顛覆傳統的思潮,尼采哲學成為解構主義的思想淵源之一。另外兩股啟迪和滋養了解構主義的重要思想運動,分別是海德格爾的現象學以及歐洲左派批判理論。1968年,一場激進學生運動席卷整個歐美資本主義世界。在法國,抗議運動被稱作“五月風暴”??杀氖牵@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曇花一現,轉眼即逝。在隨之而來的郁悶年代里,激進學者難以壓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轉向學術思想深層的拆解工作。不妨說,他們明知資本主義根深蒂固、難以搖撼,卻偏要去破壞瓦解它所依賴的強大發達的各種基礎,從它的語言、信仰、機構、制度,直到學術規范與權力網絡。什么是后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Postsructuralism)是20世紀70年代在法國興起的改造結構主義的政治思潮。其代表人物大多數是原來的結構主義者,如法國的巴爾特、???、拉康、、索勒斯、德里達等。后結構主義主要批判結構主義對形而上學傳統的依附,反對傳統結構主義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客觀性和理性問題上,企圖恢復非理性傾向,追求從邏輯出發而得出非邏輯的結果,揭示語言的規律。解構理論有時也稱為后結構主義,因為它采用費迪南·索緒爾提出的概念以及以其理論為主要基礎的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因果關系,旨在削弱索緒爾體系和結構主義本身的基礎。后結構主義是跟隨在結構主義覺醒之后出現的一套思想,它試圖去了解這個無法挽回地被分割成數個體系的世界。后結構主義者與它的結構主義前輩最明顯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們拋棄了結構主義的簡化主義方法論。他們挑戰結構主義宣稱自己是能夠詮釋所有文本的批評后設語言(metalanguage),并且認為一個文本之外中立全知的觀點是不可能存在的。后結構主義者追求的是意符的無限扮演(play),并且不會給予任何一種閱讀方法比其他方法還要更高的地位。也因此,后結構主義領域中很少有互相一致的理論,但是每個理論都是從對結構主義的批判為起點。而后結構主義的研究是帶有政治性的,因為許多后結構主義者相信,我們認為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事實上只是一個社會建構,在當中有許多不同的意識形態推動著想要成為霸權。需要注意的是:結構主義與后結構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流派,而是具有不同傾向的學者因在不同意義上將原來主要在語言學中運用的結構主義方法推廣用于從事其他研究而形成的一種龐雜的思潮。因此,我們要真正了解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文論,就必須了解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的文論思想,如列維·斯特勞斯、拉康、羅蘭·巴特、???、德里達等人的文論思想。第二節索緒爾:結構主義先驅索緒爾(1857—1913)他是現代語言學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結構主義的開創者之一。代表作:《普通語言學教程》該書集中體現了他的基本語言學思想,對二十世紀的現代語言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于其研究視角和方法論所具有的一般性和深刻性,書中的思想成為二十世紀重要的哲學流派結構主義的重要思想來源。索緒爾提出的四組核心概念語言和言語他將人類語言活動分為言語和語言兩個層次。言語:在具體日常情境中進行的個體語言活動,比如說出來的話和寫下來的句子,它是一種個人行為。語言:指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詞匯系統和語法體系,它是語言活動的社會性部分。在語言活動中,這兩個層次相互關聯。一方面要使言語能為人們所理解,首先必須有一個能被參與言語活動的各方共同掌握的語言系統,否則言語活動就無法進行;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一種語言,又必須有言語實踐,語言是言語的產物。索緒爾對言語和語言的區分,突出了語言系統的結構性質。任何具體言語都不具有獨立的意義,它們之所以能夠表情達意,都是由于那個超越其上的語言系統的作用。歷時與共時“語言中凡屬歷時的,都只是由于言語。”言語的歷時性發展,構成了語言從一個狀態過渡到另一個狀態的演化,研究這種演化的,稱作歷時語言學;與此相對,從語言的現實用法的角度,將語言作為一個符號系統,對構成這一系統的各項要素及要素間的關系展開共時研究,稱作共時語言學。索緒爾更強調的是對共時語言學的研究,因為在他看來,語言更是一種客觀的現實存在,因此只有集中于某一狀態,排除歷時的干擾,才能深入到它的系統內部去了解和描述它。這一點也促使結構主義文論家對文學系統和它內部結構的注意,成為結構主義文論將尋找和建構文學內在結構作為主要研究目標的基本理論依據和出發點。能指和所指作為語言結構基本成分的語言符號,“連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稱,而是概念和音響形象”。(概念—所指、音響—能指)語言符號不是能指與現實中事物的結合,而是能指與所指即音響與概念的結合?!罢Z言還可以比作一張紙:思想是正面,聲音是反面。我們不能切開正面而不同時切開反面,同樣,在語言里,我們不能使聲音離開思想,也不能是思想離開聲音?!苯M合和聚合索緒爾認為,在語言狀態中,一切都是以關系為基礎的。這種關系表現為兩個向度:語言的橫組合關系和縱聚合關系。橫組合關系:語言的句段關系。指構成句子每一個語句符號按照順序先后展現所形成的相互間的聯系。縱聚合關系:指特定句段中的詞與“現在”沒有出現的許多有某種共同點的詞,在聯想作用下構成的一種集合關系。從這兩種關系,我們可以看出,語言符號的意義并不是它們本身的內容所規定的,而是在一個縱橫交織的關系網中,被語言的結構所規定的。結構主義文論作為結構思潮的一部分,一方面是西方社會存在的產物,另一方面它也經過了由索緒爾語言學到捷克結構主義,直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結構主義文論的自身發展過程,而對于結構主義文論自身發展過程的了解,對于我們理解結構主義文論本身,無疑是有益的。第三節拉康的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雅克·拉康(JacquesLacan,1901-1981)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和思想家,不僅從根本上改造了精神分析的理論和方法,而且也是整個新型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的奠基人。代表作:《論鏡象階段》《象征性、想象力及現實》
結構精神分析學說的誕生1936年,拉康在精神分析學國際研討會上發表《論鏡像階段》,提出“鏡像階段(Lestadedumiroir)”理論,這是他全面深刻地研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提出的心理發生和人格歷史建構邏輯后發表的顛覆性觀點,標志著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說的誕生。拉康的鏡像理論拉康在弗洛伊德學說的基礎上提出“鏡像階段”理論,認為鏡像階段在兒童“自我”的形成過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嬰兒在出生后的6個月之內,即“前鏡像階段”只能被動地接受到外界對他的作用,所得到的印象只能是零碎的片斷的,并無統一性和整體性觀念。6至18個月期間,一般嬰兒都會經歷一種變化,拉康稱之為“鏡像階段”的變化。這一年齡段的嬰兒經常會沖著鏡中自身的像發笑。拉康認為這是一種會心之笑,標志著從被動接受階段向主動行為階段的轉變。大約在18個月左右,嬰兒的興趣就從對鏡像的迷戀轉移到試圖對工具的控制和他人的行為交往中去,于是“鏡像階段”宣告結束。菲勒斯(Phallus)嬰兒一旦從鏡像的迷戀中脫離出來,他就會轉向他人。最重要的他人莫過于母親。拉康認為,單獨的母嬰關系并不存在,它只能是想象三角形中的一部份。想象三角形的另一元是什么呢?拉康稱這一第三者為菲勒斯。拉康認為,人是欲望的載體,是一種欲望主體。就母嬰關系而言,嬰兒欲望的對象并不是母親,而是其它東西。那其他東西是什么呢?為了獨占母親的愛,嬰兒往往會想方設法來取悅母親。從根本上說,要想真正取悅母親,就要成為母親欲望的東西。作為母親欲望指向的菲勒斯到底是什么東西呢?它是一種象征符號,代表了一種缺乏,是關于缺乏的能指。拉康的新俄狄浦斯情結在嬰兒出生以后,母親與父親都可以成為嬰兒的注視對象,其中在多數情況下母親居于中心地位(這與母親哺育照顧嬰兒有關,而不是性欲關系)。在6—18個月間,兒童開始與母體的認證過程,以后兒童逐漸變得與母親的欲望客體認證,兒童要成為母親欲望的能指,這就是菲勒斯。這時菲勒斯和父親的隱喻對嬰兒來說只是一個所指而已(即目的、意義是讓母親關愛自己)。這個過程的意義并不在于兒童對母體的關系本身,而在于兒童對他人性的承認,兒童已經能區分自身與他人,向他的對象化思維邁進。這時產生了第一個隱喻性的能指——父親的名字(theName—of—the—Father)拉康有意把它斷開來,表示它的混亂和閹割狀態(即兒童對法權尚未有真正的認知)。拉康的無意識理論無意識是語言的產物無意識像語言一樣有規律或有結構無意識是通過隱喻和轉喻來表現其內容語言的一種特殊作用,是語言對欲望加以組織的結果無意識和語言一樣是由各個能指的運動構成的,欲望就僅僅是一種能指符號,沒有盡頭地從一個能指向另一個能指運動,它們的所指、意義則由于被壓抑而無法接近。文本分析《失竊的信》愛倫·坡小說情節:法國皇宮的一位重要人物接到一封秘信,未來及細讀,就因國王的突然出現而將信擱置一邊,這時一位想謀得政治利益的大臣恰在一旁,便當著王后的面將信拿走,而王后因為國王在場而無可奈何。后來,王后委托巴黎警察局長將信找回,警察局長幾乎搜遍了大臣的家卻一無所獲,只得求教于偵探杜賓。杜賓假裝去拜訪大臣,在大臣家中發現:原來信被改裝后就大模大樣地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上于是,他再次托辭拜訪,用一封相似的信將王后失竊的信掉包,最終解決了王后的難題。拉康對愛倫·坡《被竊的信》所做的結構分析體現了拉康的無意識意義顯現與語言的意義顯現具有同構性的理論,《被竊的信》的情節結構很好的反映了意義是如何在能指符號的位移和轉換過程中被產生出來。國王↗↘↗↘王后←←←←←←D大臣警長↗↘↗↘D大臣←←←←杜賓第四節羅蘭·巴特的結構主義文論羅蘭·巴特(RolandBarthes,1915—1980)法國文學批評家、文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和符號學家。其符號學著作使他成為將結構主義泛用于文學、文化現象及一般性事物研究的重要代表。代表作:《寫作的零度》、《神話學》、《S/Z》、《戀人絮語》、《作者之死》羅蘭·巴特主要思想結構主義的敘事理論
1966年,羅蘭·巴特發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這篇文章從結構主義符號學的觀點出發,在托多洛夫可榜霄瑪斯等人的基礎上,為敘事理論開辟了新的方向。巴特從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出發,指出在語言分析中,句子可分為三個層次:語音、語法、語義。這些層次之間至少有兩種關系:從同一層次上看有“分布”(dskbtto:la)的關系,從不同層次或超層次上看有“融合”(ntegratve)的關系。 為此敘事文的層次也可以參照上述分析方法而分成三層:功能、行動、敘述。各層次上有單元分布關系,不同層次上有融合關系,如“功能”的確定須決定于角色的意向或故事大體的“動向”,“動向”的作用、價值又須看它在整個“敘述”中的地位而定。符號學理論巴特于1953年發表了他的重要論文《寫作的零度》,探索古典的法國寫作的風格,這是他結構主義符號美學思想極富代表性的一篇文章,也是對薩特的文學綱領的反駁。作者論述了“什么是寫作”、”文體”的本質,他認為文體作為個人的封閉步驟,與社會無關而又易于為社會青睞。語言只存在于包括文學在內的使用之中,文體卻不限于此他主張文學批評應從具體的作品出發,只對作品本身感興趣,其矛頭針對法國傳統的實證主義批評,被認為是法國新批評派的宣言。結構主義的轉向:后結構主義1968年的“五月風暴”,導致了法國知識界對結構主義的普遍不信任。從外部看,當時的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崩潰使人們對結構主義穩定的傳統意義發生了懷疑;從內部看,“五月風暴”的失敗也促使結構主義陣營自身的分解。巴特對符號問題進行了更大膽的探索。他發現,能指與所指并不能構成一個完整固定的符號,每一個所指的位置都可能被其他能指取代過,能指所指涉的與其說是一個概念(所指),不如說是另一些能指群,這就導致能指與所指之間的分裂,能指的意指活動還未及達到其所指前就轉向了其他的能指。巴特強調的不再是科學的研究,而是文本的閱讀。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有創造意義的自由。主體閱讀文本是一個在創造中體驗的過程。他的創造反映了后現代藝術的一個特點,即,要求讀者不要旁觀,而要參與;不是消極地理解作者的本意,而是積極地制造出適合于自己口昧的意義文本分析《戀人絮語》中的幾個片段他/她在等待“我在戀愛著?——是的,因為我在等待著?!倍鴮Ψ綇牟坏却?。有時我想進入那個一無所待的角色;我讓自己圍著別的什么事忙碌,我故意遲到;但在這種游戲里,我總輸,不管干什么,我還在老地方,什么事也沒干,十分準時,甚至提前。戀人注定的角色便是:我是等待的一方。風流名士和妓女
某風流名士迷上了一個妓女,而她卻對他說:“只要你在我的花園里坐在我的窗子下的一張凳子上等我一百個通宵,我便屬于你了。”到了第九十九個夜晚,那位雅客站了起來,挾著凳子走開了。一則冷笑話影視作品:撕花瓣第五節德里達的解構主義文論雅克·德里達(JacquesDerrida,1930—2004)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被稱為“解構主義之父”。代表作:《書寫和差異》、《論文字學》、《馬克思的幽靈》德里達的解構理論為了反對形而上學、邏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閉僵硬的體系,解構運動大力宣揚主體消散、意義延異、能指自由。換言之,它強調語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戲,哪怕這種自由僅僅是一曲“帶著鐐銬的舞蹈”。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構主義又是一種自相矛盾的理論。用德里達的話說,解構主義并非一種在場,而是一種跡蹤。它難以限定,無形無蹤,卻又無時無處不在。換言之,解構主義一旦被定義,或被確定為是什么,它本身隨之就會被解構掉。解構的兩大基本特征分別是開放性和無終止性。解構一句話、一個命題、或一種傳統信念,就是通過對其中修辭方法的分析,來破壞它所聲稱的哲學基礎和它所依賴的等級對立。德里達的解構策略反邏各斯中心論(語音中心論)西方形而上學思想傳統發端于柏拉圖對于古希臘邏各斯的理解。在柏拉圖及其弟子看來,真理源于邏各斯(Logos),即真理的聲音,或上帝之言。這種邏各斯主義認為,世上萬物的存在都與它的在場緊密相聯。為此,最理想的方式應當是直接思考“思想”,而盡量避免語言的媒介。書面文字(writing)傳統地被認為是第二位的,是一種對于聲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德里達通過顛倒說話和書寫的次序,移動中心和邊緣的位置來消解形而上學。德里達顛覆了言語對書寫的優先地位,使說話(言語)從中心移位到了邊緣。中心的解除,使說話與書寫具有相同的本性,二者不存在任何中心和從屬關系,也不存在二元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的互補關系。解構二元對立傳統的邏各斯中心主義,集中體現于等級森嚴的二元對立中。“在傳統二元對立中,兩個對立項并非和平共處,而是處于一個鮮明的等級秩序中。其中一項在邏輯、價值方面占據了強制性位置,它統治著另一項?!保ǖ吕镞_語)言語/文字,自然/文化,男人/女人,靈魂/肉體,意識/無意識,理性/瘋狂,真理/謬誤,西方/東方德里達認為,要拆解一切不平等的對立概念,從而顛倒在本質與現象、內容與表現、隱含與顯現、物質與運動關系上的傳統觀念,對絕對理性、終極價值、本真、本源、本質等有礙于自由游戲的觀念提出質疑
發明“延異”概念符號是由概念和聲音兩部分構成的。符號代表了一種缺席的在場(anabsentpresence)。我們無需呈現椅子實物,只需使用聲音或chair文字即可,這樣就推遲或延后了實物的在場。語言符號無非是一系列不斷推延的差異游戲。德里達將差異(difference)中的一個字母E變為A,用它來質疑和顛覆邏各斯中心論,進而解開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死結。在法語中,difference和differance兩詞的發音相同。若要區分它們,我們必須得借助文字拼寫上的差異,這本身就是對言語優于文字邏各斯主義論點的一個極好諷刺。關于延異,德里達有一個生動比喻,說它就像一把扎束的花(sheaf)。其中有著“復雜的組織結構,不同的花枝和不同的詞意,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散漫開去。與此同時,每一枝花又與其它的花枝或意義緊密聯系,形成一種交錯結構”。需要說明,作為延異特征之一的散漫,除了時間上的延遲、空間上的差異這兩層含義之外,還含有一種“播撒”(拉丁文differe)之意。也就是說,沒有人能夠完全控制流動的象征符號游戲,沒有人能夠約束文字的差異區別。在德里達這里,語言被看成延遲與差異永無止境的游戲,而意義也只能從無數可供選擇的意義差異中產生。由于作為意義歸宿的“在場”已經不復存在,符號的確定意義被層層地延異下來,又向四面八方指涉開去,猶如種子一樣到處播撒,因而它根本沒有中心可言。德里達認為,播撒是一切文字固有的能力,它永遠無休止地瓦解文本,揭露文本的零亂與重復。
“替補”盧梭在其《懺悔錄》里曾有過一系列著名論述。譬如他說過:“語言是講述的,文字僅是言語的補充?!钡吕镞_援引盧梭有關“補充”的說法,進而提出,言語需要文字的補充,這說明言語的本身并不完整。而他所說的替補,實質上就是一連串無休止的語言代替。關于互文性
解構主義認為,文字不是外在實物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符號的推遲和差異的永無止境的游戲。文本也不再是外在世界的再現,與之相反,在德里達的解構主義中,客觀世界也被文本化了?;蛘哒f,整個世界都被歸納為一個文本。德里達還認為,閱讀與寫作無孔不入地滲入我們的知識和經驗世界,而我們的世界除了解釋,別無他者。闡釋者無法超越解釋,因為他被囚禁于語言牢籠之中,必須面對修辭和差異構成的無休止的符號游戲,所以他的解釋也是永無止境的。在此前提下,德里達提出了他的互文性觀念:一篇作品既不屬于某一個作家,也不屬于某個時代,它的文本貫穿了各個時代,帶有不同作家的文本痕跡。所以,針對一個文本的解釋和閱讀也只能是開放型的,而且千差萬別。任何一個新文本,都與以前的文本、語言、代碼互為文本,而過去文本的痕跡,則通過作者的揚棄而滲入他的作品。不僅如此,西方形而上學的哲學思想更是無聲地潛伏于語言體系中?;ノ男裕粌H是語言互文,它更是一種文化思想的互文。謝謝觀賞!歷史ⅱ岳麓版第13課交通與通訊的變化資料精品課件歡迎使用[自讀教材·填要點]一、鐵路,更多的鐵路1.地位鐵路是
建設的重點,便于國計民生,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動脈。2.出現1881年,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山
至胥各莊鐵路建成通車。1888年,宮廷專用鐵路落成。交通運輸開平
3.發展(1)原因:①甲午戰爭以后列強激烈爭奪在華鐵路的
。②修路成為中國人
的強烈愿望。(2)成果:1909年
建成通車;民國以后,各條商路修筑權收歸國有。4.制約因素政潮迭起,軍閥混戰,社會經濟凋敝,鐵路建設始終未入正軌。修筑權救亡圖存京張鐵路
二、水運與航空1.水運(1)1872年,
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新式航運業的誕生。(2)1900年前后,民間興辦的各種輪船航運公司近百家,幾乎都是在列強排擠中艱難求生。2.航空(1)起步:1918年,附設在福建馬尾造船廠的海軍飛機工程處開始研制
。(2)發展:1918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設“
”;此后十年間,航空事業獲得較快發展。輪船招商局水上飛機籌辦航空事宜處三、從驛傳到郵政1.郵政(1)初辦郵政:1896年成立“大清郵政局”,此后又設
,郵傳正式脫離海關。(2)進一步發展: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驛站;1920年,中國首次參加
。郵傳部萬國郵聯大會2.電訊(1)開端:1877年,福建巡撫在
架設第一條電報線,成為中國自辦電報的開端。(2)特點:進程曲折,發展緩慢,直到20世紀30年代情況才發生變化。3.交通通訊變化的影響(1)新式交通促進了經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通訊手段和
,
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2)交通近代化使中國同世界的聯系大大增強,使異地傳輸更為便捷。(3)促進了中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也使人們的生活
。臺灣出行方式多姿多彩[合作探究·提認知]
電視劇《闖關東》講述了濟南章丘朱家峪人朱開山一家,從清末到九一八事變爆發闖關東的前塵往事。下圖是朱開山一家從山東輾轉逃亡到東北途中可能用到的四種交通工具。依據材料概括晚清中國交通方式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
提示:特點:新舊交通工具并存(或:傳統的帆船、獨輪車,近代的小火輪、火車同時使用)。
原因:近代西方列強的侵略加劇了中國的貧困,阻礙社會發展;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與示范;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與發展;政府及各階層人士的提倡與推動。[串點成面·握全局]
一、近代交通業發展的原因、特點及影響1.原因(1)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積極興辦近代交通業,促進中國社會發展。(2)列強侵華的需要。為擴大在華利益,加強控制、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縱中國交通建設。(3)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入中國,為近代交通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2.特點(1)近代中國交通業逐漸開始近代化的進程,鐵路、水運和航空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2)近代中國交通業受到西方列強的控制和操縱。(3)地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3.影響(1)積極影響:促進了經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聯系,豐富了人們的生活。(2)消極影響:有利于西方列強的政治侵略和經濟掠奪。1.李鴻章1872年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前10年盈和,成為長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勢”。這說明該企業的創辦 (
)A.打破了外商對中國航運業的壟斷B.阻止了外國對中國的經濟侵略C.標志著中國近代化的起步D.使李鴻章轉變為民族資本家解析:李鴻章是地主階級的代表,并未轉化為民族資本家;洋務運動標志著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但不是具體以某個企業的創辦為標志;洋務運動中民用企業的創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的經濟侵略,但是并未能阻止其侵略。故B、C、D三項表述都有錯誤。答案:A二、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1)交通工具和交通事業的發展,不僅推動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而且也促進信息的傳播,開闊人們的視野,加快生活的節奏,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2)通訊工具的變遷和電訊事業的發展,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2.清朝黃遵憲曾作詩曰:“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這是在描寫 (
)A.電話B.汽車C.電報 D.火車解析:從“萬鈞柁”“動如繞指柔”可推斷為火車。答案:D[典題例析][例1]
上海世博會曾吸引了大批海內外人士利用各種交通工具前往參觀。然而在19世紀七十年代,江蘇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
)A.江南制造總局的汽車B.洋人發明的火車C.輪船招商局的輪船D.福州船政局的軍艦[解析]由材料信息“19世紀七十年代,由江蘇沿江居民到上海”可判斷最有可能是輪船招商局的輪船。[答案]
C[題組沖關]1.中國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強壟斷局面的交通行業是(
)A.公路運輸 B.鐵路運輸C.輪船運輸 D.航空運輸解析:根據所學1872年李鴻章創辦輪船招商局,這是洋務運動中由軍工企業轉向兼辦民用企業、由官辦轉向官督商辦的第一個企業。具有打破外輪壟斷中國航運業的積極意義,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中國的權利。據此本題選C項。答案:C2.右圖是1909年《民呼日報》上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民辦安徽旅游職業學院《國內外食品安全案例辨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內江師范學院《智能控制終端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達標名校2025屆八校聯考中考化學試題模擬試卷含解析
- 上海邦德職業技術學院《體育上》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濰坊市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二調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
-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2025屆四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達標檢測試題含解析
- 太原幼兒師范高等??茖W?!冻鞘性O計方法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威海市乳山一中2025屆高三寒假測試二語文試題含解析
- 二零二五版知識產權轉讓合作協議書
- 技術人員用工合同書范例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GNSS測量原理及其應用》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護理專業實踐報告5000字范文
- 2024年度昌平區養老院食堂餐飲服務承包合同
- 礦山生態修復施工方案及技術措施
- 化學計量學與化學分析技術考核試卷
- 2024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建議全文解讀課件
- 探究膜分離技術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 洋流課件2024-2025學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
- 2024-2025學年中職數學拓展模塊一 (下冊)高教版(2021·十四五)教學設計合集
- 電梯維保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2024-2030年中國消防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