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腸道桿菌科-課件_第1頁
第7章-腸道桿菌科-課件_第2頁
第7章-腸道桿菌科-課件_第3頁
第7章-腸道桿菌科-課件_第4頁
第7章-腸道桿菌科-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7章腸桿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腸桿菌科細菌的共同特點1.形態與結構革蘭染色陰性中等大小桿菌

寬0.3~10.μm

,長1~6μm

多數有鞭毛2.培養培養條件不高3.生化反應具有活潑的生化反應乳糖發酵試驗初步鑒別腸道致病菌和腸道非致病菌腸道致病菌腸道非致病菌不發酵乳糖發酵乳糖4.抗原構造抗原構造復雜鞭毛抗原(H)菌體抗原(O)菌體抗原(O)5.抵抗力不強

6.變異溶源性轉換生化反應性變異通過引起耐藥性變異毒力性變異轉導接合第1節埃希氏菌屬

Escherichia是人類和動物腸道中的正常菌群以大腸埃希氏菌(E.coli)最為重要出生后數小時就進入腸道,并終生伴隨一、生物學性狀革蘭陰性桿菌,有周身鞭毛。發酵多種糖類,多數能發酵乳糖,產酸產氣大腸桿菌血清型以O:K:H表示二、致病性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兩大原因可以致病:

1、條件致病某些帶有致病基因的血清型,引起腸道感染腹瀉細菌居住部位改變引起的腸外感染:尿路感染最常見2、致病菌株引起腹瀉的大腸埃希菌菌株作用部位疾病與癥狀致病機制腸產毒型大腸埃希菌(ETEC)小腸旅行者腹瀉;嬰幼兒腹瀉;水樣便;惡心,嘔吐,腹痛,低熱質粒介導產生LT和/或ST,大量分泌液體和電解質腸侵襲型大腸埃希菌(EIEC)大腸水樣便,繼以少量血便,腹痛,發熱質粒介導侵襲和破壞結腸粘膜上皮細胞腸致病型大腸埃希菌(EPEC)小腸嬰兒腹瀉;水樣便;惡心,嘔吐,發熱質粒介導粘附和破壞上皮細胞腸出血型大腸埃希菌(EHEC)大腸水樣便,繼以大量出血,劇烈腹痛,低熱或無,可并發HUS、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原性噬菌體編碼SLT-Ⅰ或SLT-Ⅱ,阻斷蛋白質合成腸集聚型大腸埃希菌(EAggEC)小腸嬰兒腹瀉;持續性水樣便,嘔吐,脫水,低熱質粒介導集聚性粘附上皮細胞,阻止液體吸收并產生毒素三、微生物學檢查臨床標本的檢查標本分離培養與鑒定

腸道外感染涂片染色檢查分離培養鑒定腸道內感染

ETECEIECEPECEHECEAggEC

衛生細菌學檢查大腸菌群指數每1000毫升樣品中的大腸菌群近似數細菌總數大腸菌群:指在37℃,24小時內發酵乳糖產酸產氣需氧和兼性厭氧的腸道桿菌,包括埃希菌屬、枸櫞酸桿菌屬、克雷伯菌屬及腸桿菌屬等。四、防治原則疫苗免疫預防已在畜牧業領域中開展了廣泛研究大腸埃希菌很多菌株都已獲得耐一種或幾種抗生素的質粒,耐藥性非常普遍。進行藥敏試驗。第2節志賀菌屬

Shigella

通稱痢疾桿菌,引起細菌性痢疾一.生物學特性無芽胞、無鞭毛,有菌毛不發酵乳糖根據O抗原不同分為四群:

A、痢疾志賀菌

B、福氏志賀菌

C、鮑氏志賀菌

D、宋內志賀菌抵抗力弱二、致病性(一)致病物質菌毛能粘附于回腸末端和結腸粘膜的上皮細胞,誘導細胞內吞。內毒素腸壁通透性升高促進內毒素的吸收,引起發熱、神志障礙、甚至中毒性休克等一系列中毒癥狀破壞腸粘膜---膿血粘液便腸壁植物神經系統---腹痛、里急后重等癥狀外毒素(志賀毒素)與內毒素協同作用,加重局部和全身癥狀(二)所致疾病——細菌性痢疾傳染源——病人、帶菌者經糞口途徑感染急性菌痢中毒性菌痢,多見于小兒慢性菌痢三、微生物學檢查標本:挑取糞便的粘液、膿血部分,中毒性痢疾患者可取肛拭。分離培養與鑒定:EMB、SS、生化反應和動力學試驗。快速診斷法:玻片凝集試驗等。四、防治原則預防: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

治療:易引起耐藥性,聯合用藥第3節沙門菌屬

Salmonella分為腸道沙門菌和邦戈沙門菌兩個種,2000多個血清型。對人致病的主要有:引起腸熱癥的傷寒、副傷寒沙門菌;引起食物中毒的鼠傷寒沙門菌、腸炎沙門菌、豬霍亂沙門菌。一、生物學特性周身鞭毛,有些菌種有Vi抗原不發酵乳糖,多數產生H2S抗原:O抗原:LPS;分組;IgM抗體H抗原:蛋白質;組內分型;IgG抗體Vi抗原:與毒力有關而命名,也是一種表面抗原。二、致病性與免疫性(一)致病物質

1、侵襲力:侵襲素:inv基因編碼,經M細胞進入Vi抗原:抗吞噬(胞內寄生菌)

2、內毒素:內毒素效應

3、腸毒素:如鼠傷寒沙門菌可產生腸毒素(二)所致疾病1.傷寒及副傷寒包括傷寒沙門菌引起的傷寒,甲型副傷寒、肖氏、希氏沙門菌引起的副傷寒。2.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由鼠傷寒沙門菌、豬霍亂沙門菌、腸炎沙門菌引起,發熱、惡心、嘔吐、腹痛、水樣腹瀉。3.敗血癥高熱、寒戰、厭食、貧血、腦膜炎、骨髓炎、膽囊炎、心內膜炎。無癥狀帶菌者:1%~5%的患者癥狀消失后,1年仍可在糞便中檢出沙門菌。皮膚----血栓出血--玫瑰疹腎-----尿肝脾-----腫大骨髓

傷寒副傷寒發病過程傷寒沙門菌、甲型副傷寒桿菌、肖氏沙門菌、希氏沙門菌小腸上部粘膜腸系膜淋巴結腸壁固有層淋巴結進入血液再次進入血液第一次菌血癥第二次菌血癥腸壁遲發型超敏反應膽囊--腸道--糞排菌(三)免疫性腸熱癥沙門菌主要在細胞內生長繁殖,因而要徹底殺滅胞內寄生菌,特異性細胞免疫是主要防御機制。傷寒或副傷寒病后有牢固免疫,很少再感染。三、微生物學檢查(一)病原菌分離與鑒定標本采集腸熱癥:依病程不同采取不同標本第1周取外周血1~3周取骨髓液第2周取糞便、尿液胃腸炎:糞便、嘔吐物、可疑物敗血癥:血液(二)血清學試驗(肥達試驗-Widaltest)

定義:用已知傷寒沙門菌O、H抗原和甲型副傷寒沙門菌、肖氏沙門菌H抗原與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試驗,根據抗體的含量和增長情況,輔助診斷傷寒及副傷寒。正常值:診斷傷寒:O凝集效價≥1:80;H凝集效價≥1:160,診斷副傷寒:H凝集效價≥1:80才有診斷價值動態觀察:抗體效價隨病程延長而遞增或恢復期比早期高4倍以上有診斷價值

O與H抗體的診斷意義:

O↑,H↑---腸熱癥(傷寒或副傷寒)的可能性大

O↓,H↓---患病的可能性小

O不高,H↑---預防接種或非特異性回憶反應所致

O↑,H不高---感染早期或與傷寒沙門菌O抗原有交叉反應的其他沙門菌感染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療或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肥達試驗(-)傷寒帶菌者的檢出血清學方法檢測可疑者Vi抗體效價,若≥1:10,再反復取糞便/膽汁等標本進行分離培養,以確定是否為帶菌者

四、防治原則控制傳染源:帶菌者檢查(Vi抗體≥

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