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簡介資料-班固簡介_第1頁
班固簡介資料-班固簡介_第2頁
班固簡介資料-班固簡介_第3頁
班固簡介資料-班固簡介_第4頁
班固簡介資料-班固簡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班固簡介資料:班固簡介班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我們一起看看他的故事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班固簡介資料,供大家參閱!班固簡介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于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后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前后歷時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后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于獄中,時年六十一歲。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后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范例,列入《文選》第一篇;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班固人物生平洛陽求學班固出身儒學世家,自幼接受父伯教育和熏陶,九歲便能文誦賦。班固的父親班彪當時已是遠近聞名的學者,好多人都前來拜他為師或與他探討學問,受父親朋友輩學者的影響,班固開闊了眼界,學業大有長進。班彪晚年潛心續寫《史記》,受父親影響,班固也開始留意漢事。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王充到東都洛陽游學,拜訪班彪,對班固的才能和志向欣賞備至,認為班固將來必定能完成撰著漢代歷史的重任。隨著年齡的增長,班固開始不滿足于儒學世家的家庭教育。為了進一步深造,班固于十六歲時進入洛陽太學學習,在這里,他用功苦學,貫通各種經書典籍,不論儒家或其他百家學說,都能深入鉆研,同時注重見識,并不拘守一師之說,不停留在字音字義、枝枝節節的注解上,而是要求貫通經籍的大義。這是他日后能夠成長為一代良史的極重要條件。在這里,班固結識了崔胭、李育、傅毅等一批同學。由于班固性格寬容隨和,平易近人,不因為自己才能出眾而驕傲,所以得到了同學及士林的交口稱贊。到班彪死時,班固雖然年僅二十三歲,但已具備頗高的文化修養和著述能力。舉賢求仕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逝世,由于父親去世后生計困難,班固只好從京城遷回扶風安陵老家居住。從京城官宦之家一下子降到鄉里平民的地位,這對上進心很強的班固是一沉重打擊。但他毫不氣餒,立志繼承父親未盡之業的決心并沒有改變。班固認為,父親已經撰成《史記后傳》的部分,內容還不夠詳備,布局也尚待改進;沒有撰成的部分,需要重新續寫。于是他在父親已成《史記后傳》的基礎上,利用家藏的豐富圖書,正式開始了撰寫《漢書》的生涯,同時積極尋求出仕的機會。永平元年(公元58年),漢明帝任命東平王劉蒼為驃騎將軍,準許他選用輔助官員四十人,班固認為這是一個出仕的好機會,為了積極舉薦人才,也為了顯示自己的見識和才能,上了一篇奏記(《奏記東平王蒼》)。班固的自薦沒有獲得成功,但他舉薦人才的建議,卻大部分被劉蒼所采納。私修國史永平五年(公元62年),正當班固全力以赴地撰寫《漢書》的時候,有人向朝廷上書告發班固私修國史,漢明帝下詔扶風郡收捕,班固被關進京兆監獄,書稿也被官府查抄。私修國史罪名很大,同郡人蘇朗曾被人告發偽造圖讖,被捕入獄后,很快就被處死。面對這種嚴峻形勢,班家上下十分緊張,害怕班固兇多吉少。班固的弟弟班超擔心班固被郡署考逼,無法表白,便騎上快馬趕赴洛陽,打算上書漢明帝,替班固申冤。班超策馬穿華陰、過潼關,趕到洛陽上疏為班固申冤,引起漢明帝對這一案件的重視,特旨召見班超核實情況。班超將父兄兩代人幾十年修史的辛勞以及宣揚漢德的意向全部告訴了漢明帝,扶風郡守也將查抄的書稿送至京師。明帝讀了書稿,對班固的才華感到驚異,稱贊他所寫的書稿確是一部奇作,下令立即釋放,并召進京都皇家校書部,拜為蘭臺令史,掌管和校定皇家圖書。受詔修史班固被拜為蘭臺令史,受任與前睢陽縣令陳宗、長陵縣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等人,共同編撰東漢光武帝的事跡《世祖本紀》。班固與陳宗等同心協力,很快就完成了《世祖本紀》的修撰,得到了明帝的贊揚。由于班固在編撰《世祖本紀》過程中的出色努力,又被晉升為郎官(校書郎),負責整理校讎皇家圖書。班固繼續修撰光武帝一朝的史事,又撰成東漢功臣、平林、新市起義軍和公孫述的事跡,共成列傳、載記二十八篇,這樣,光武帝一朝的記載大體齊備(即后世《東觀漢記》的光武帝部分。《東觀漢紀》是東漢皇朝的當代史,自明帝以后,章帝、安帝、桓帝、靈帝、獻帝歷朝都有續修,班固則是在它的創始時期作出了重要貢獻,開了一個好頭。)班固到京師后,弟班超與母親也隨至洛陽,因家境貧寒,班超靠替官府抄寫文書來維持生計。班固被漢明帝任命為郎官之后,官階雖低,但與明帝見面的機會增多了,加以班固文才顯露,逐漸得到漢明帝的寵愛。后來,明帝問及為救班固冒險上疏的班超,班固據實以告,明帝非常欣賞班超的勇氣和辯才,覺得他未得任用實在可惜,便授班超為蘭臺令史。這期間,班固的職務雖低,卻使班固得到較為安定的生活,更為重要的是,使他有條件接觸并利用皇家豐富的藏書,這就為他日后完成《漢書》提供了重要條件。班固在撰寫光武一朝君臣事跡期問,顯露出卓越的才華,得到漢明帝的賞識。漢明帝鑒于班固具有獨力修撰漢史的宏愿,也希望通過班固進一步宣揚漢德,特下詔,讓他繼續完成所著史書。班固從私撰《漢書》到受詔修史,是一個重大轉折,對于《漢書》的完成是一個有力的推動。從此,班固不僅有了比較穩定的生活,有皇家圖書可資利用,而且有了明帝的這一旨意,使他著史的合法性得到確認,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由于具備了這些條件,班固開始全身一地投撰史的事業之中,撰史進度大大加快。文史大家賦頌東都東漢政權建立后,定都洛陽,至明帝時,疏浚護城河、修繕城墻,以重整皇宮。可是,關中上了年紀的士紳們仍懷戀西漢建都長安的熱鬧場面,認為東漢建都洛陽是錯誤的,希望朝廷遷回長安。班固認為洛陽更加適宜,不想遷都議論擾亂人心,于是作《兩都賦》,盛贊東都洛陽規模建制之美,并從禮法的角度,歌頌光武帝遷都洛陽、中興漢室的功績,宣揚洛陽建都的適宜性,以駁斥關中人士不切時宜的議論,澄清人們的模糊認識。史論秦亡永平十七年(74年),漢明帝召集班固、賈逵、郗萌等人到皇宮云龍門,討論《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司馬遷贊語有無不當之處,班固當庭指出一處錯誤,出宮后,班固為進一步說明自己對秦亡的認識,作史論《秦紀論》,揭示秦朝歷史走向滅亡的必然性。堅定志向永平十八年(75年),漢明帝駕崩,其子劉炟即位,是為漢章帝。漢章帝對經學文章同樣懷有很大興趣,因此班固更加受到器重,常常被照進皇宮,與皇帝一起讀書。章帝每次外出巡守,總讓班固隨行,獻上詩詞歌賦助興。朝廷有大事,也讓班固列席,參與公卿大臣的討論。班固雖然以知識淵博得到章帝重視,但念及父子兩代才華橫溢,卻不能名顯于世,自己年屆四十,仍不得升遷,他想起東方朔、揚雄曾在文章中抱怨沒能趕上蘇秦、張儀的時代,便提筆寫成《答賓戲》一文。文章以問答的形式,抒發了自己的苦悶和感慨,又從從正面反駁自己不該有的想法和抑郁,鼓勵自己堅定志向,按照既定目標奮斗不息。全文構思巧妙,格調高雅,說理深刻誠懇。章帝讀到后,更加贊賞班固的才華,也醒悟到班固長久居下位不太合理,便提拔他為玄武司馬。班固又在司馬相如《封禪》、揚雄《美新》的基礎上,作《典引》,述敘漢德。在文中,班固系統性地評價了兩司馬(司馬相如、司馬遷),該文主要以四句為主,形成后來四六句的雛形。白虎通義建初四年(79年)十一月,議郎楊終指出,當時由于經學流派的繁衍,解經歧異很大,影響經學的傳播和發展,建議應該像西漢宣帝召集石渠閣會議那樣,召集有權威的學者來講論五經,裁定經義。章帝采納了這個建議,下詔諸儒大會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以促進儒家思想與讖緯神學緊密結合,會議歷時一個多月才結束。班固以史官身份出席會議,并兼記錄。會后他按章帝的旨意,將會議記錄整理成《白虎通德論》(《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終成漢書漢章帝建初七年(82年),班固基本上完成了《漢書》的撰著,自永平元年(58年)開始,共計歷時二十五年,實現了父子兩代人的心愿。全書記述從漢高祖開始,到孝平王莽被殺,十二代帝王,二百三十年間的事跡,包括《春秋》考紀、表、志、傳共一百篇。《漢書》頒出后,受到當朝重視,學者們爭相誦讀。北征匈奴班固修《漢書》,曠日持久,雖然得到了皇帝和部分士人的賞識,然而也不過是做了個蘭臺令史、校書郎、玄武司馬之類的小官。因此,班固也在等待時機,以求建功立業。北單于派遣使者來朝納貢,意欲和親,章帝訊問眾官。班固分析兩漢時局,建議通使匈奴,以宣揚漢德(即《匈奴和親議》)。章和二年(88年),章帝卒,漢和帝即位,年僅十歲,竇太后臨朝,起用竇憲為侍中,掌控大權。竇憲專橫跋扈,無視朝廷法律。后因刺殺齊殤王的兒子劉暢,事發被捕入獄,竇憲請求率軍北征匈奴以贖死罪。當時匈奴分南北兩部,南匈奴親漢,北匈奴反漢。正好南匈奴請求漢朝出兵討伐北匈奴。朝廷便任命竇憲為車騎將軍,以執金吾耿秉為副,發北軍五校、黎陽、雍營、緣邊十二郡騎士,及羌胡兵出塞。永元元年(89年),班固年屆五十八歲,因遭母喪,辭官守孝在家。班氏家族向來有與邊疆事務打交道的經驗,于是,班固也想通過邊境立功,獲取功名,以便施展才能。班固得知竇憲被任命為將軍,率大軍攻伐匈奴的消息,便決定投附竇憲,隨大軍北攻匈奴,被竇憲任為中護軍,參與軍中謀議。燕然勒石竇憲與耿秉各率四千騎、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率萬騎從朔方雞鹿塞(今內蒙古磴口縣西北哈薩格峽谷口)出兵;南單于屯屠河率領萬余騎從滿夷谷(今內蒙古固陽縣)出兵;度遼將軍鄧鴻和邊境地區歸附朝廷的羌胡八千騎、左賢王安國萬騎從翩陽塞(固陽縣境)出兵。三路大軍在涿邪山(阿爾泰山東脈)會師。竇憲命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等率精兵一萬多,與北單于在稽落山作戰,大破敵軍。敵眾潰散,單于逃走。竇憲整軍追擊,直到私渠比鞮海(烏布蘇諾爾湖)。此役,共斬殺名王以下將士一萬三千多人,俘獲馬、牛、羊、駝百余萬頭,來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萬人。竇憲、耿秉遂登燕然山(今蒙古境內杭愛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中護軍班固作銘。班固作《封燕然山銘》,其辭曰: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兇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喝,熙帝載兮振萬世,然后班師。班竇兩家本有世交之誼,班固入竇憲幕府后,主持筆墨之事,與竇憲關系更為親密,便撰寫《竇將軍北征頌》,對竇憲北征匈奴大加歌頌。永元二年(公元90年),北匈奴單于派親王向竇憲通報,請求向漢稱臣,并想入京朝見。竇憲上表請示后,派班固、梁諷帶領數百人出居延塞(今甘肅額齊納旗)迎接。這時,南單于上書漢廷,建議乘機消滅北單于,然后南北匈奴合并歸漢。漢廷同意,于是,南單于大敗北單于,北單于受重傷逃走。班固等人走到私渠海,轉頭返回。竇憲認為北單于勢力微弱,想乘機將其徹底消滅,次年,竇憲率軍精兵出擊,出塞五千里,進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主力,斬首五千余級,俘虜北單于皇太后,北單于遁逃,不知去向,其國遂亡。含冤被害班固從竇憲北征匈奴以后,進入竇憲幕府。此時的竇憲,因為平定匈奴有功,威名大盛,心腹眾多,官員進退都由他一人決定,朝臣震懾,望風希旨。尚書仆射鄭壽、樂恢由于招致他的不滿,被迫相繼自殺。永元四年(公元92年),竇憲密謀叛亂,事發被革職,回到封地后被迫自殺。班固與竇憲關系密切,因而受到株連,也被免職。洛陽令種兢對班固積有宿怨,竇憲案發后,種兢借機羅織罪名,大加陷害。班固被捕入獄,同年死于獄中,年六十一歲。和帝得知班固已死,下詔譴責種兢公報私仇的惡劣做法,并將害死班固的獄吏處死抵罪。班固主要成就漢書主詞條:《漢書》《漢書》是繼《史記》之后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書,開創了紀傳體斷代史的新體例,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全書記述了上起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在構書體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規矩法度清晰、體例整齊合理,更易使人效法,開啟了官方修史的端緒。《漢書》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學作品,它是繼《史記》以后出現的又一部史傳文學典范之作,通過敘述西漢盛世各類人物的事跡,全面地展現了西漢盛世的繁榮景象和時代精神風貌,在敘事寫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藝術特色上,《漢書》重視規矩繩墨,行文謹嚴有法,在平鋪直敘過程中寓含褒貶、預示吉兇,分寸掌握得非常準確,形成了和《史記》迥然有別的風格。地理學在正史中專列《地理志》是從班固的《漢書地理志》開始的,班固的地理觀及其《漢書地理志》模式被后世的正史地理志、全國總志、地方志仿效,對中國古代地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班固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對后世沿革地理學的蓬勃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此外,《漢書》還記載了當時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資料,尤其集中在其中的《地理志》以及《溝洫志》和《西域列傳》等篇目中,是研究漢代地理的珍貴材料。目錄學《漢書藝文志》考證了各學術別派的源流,著錄了西漢時國家所收藏的各類書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圖書目錄,在中國學術史上有極高的價值。它繼承了《七略》六分法的分類體系,開創了史志目錄這一體列,后世修史,必設藝文、經籍類,對我國古典目錄學的發展有重要貢獻。文學賦作除《漢書》外,班固還是一個出色的賦作家,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