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秦亞青著
目錄
光榮與夢想——中國國際關系學40年(代序)
理論篇
1.西方國際關系學
——知識譜系與理論發展
2.權力?制度?文化
——國際政治學的三種理論體系
3.權力政治與結構選擇
——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評析
4.自由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思想來源
5.國際制度與國際合作
——反思新自由制度主義
6.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
——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
7.國際化關系中的進程因素
——兼評劉靖華的《解權的興哀》
8.多邊主義研究
——理論與方法
天暖暖,月彎彎21:05:42
方法篇
1.國際關系層次分析法與科學的國家關系研究類
2.學與中國的國際關系研究
3.實證主義與中國國際關系研究
4.國際關系類論文的設計與撰寫
5.霸權體系與區域沖突
——論美國在重大區域武裝沖突中的支持行為
6.霸權體系與國際沖突
7.國家身份、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關于中國與國際社會關系的三個假設
8.第三種方法一國際關系研究中科學與人文的契合
三種理論都將研究重心置于國際體系層次,都以科學實在論為認識基礎,以經驗研究為
方法論基礎,但對國際體系和體系單位有著迥然不同的認識
I、研究層次和體系理論
(1)政治的體系理論是體系層次的研究,沃爾茲認為:國際政治的體系(理論)可分為體
系理論和還原理論
體系理論:是指體系層次的理論研究,是以體系特征性為解釋依據
還原理論:單位層次的理論研究,是以單位特征為解釋依據的
(2)國際體系層次的研究三個方而的內容:(體系理論和控制理論)
①設立一個體系
②設定這個體系所包含的兩種主要因素:體系因素和個體因素
③設定所研究因素之間的關系
?對于體系理論來說,體系特征是發生作用的因素,單位特征是受這種作用影響的因素,體
系的變化導致單位的變化
?結構現實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和溫和建構主義理論都遵循了這些理論原則,所以都是體
系理論
注:體系理論的原則:1.體系理論需要確定體系中最具實質意義的特征,2.需要確定體系單
位最具現實意義的特征,3.提出一個體系理論的基本陳述,即體系特征和單位特征的關系陳
述。
2、國際體系特征
(1)結構現實主義設立的國際體系特征是國際體系結構。沃爾茲首先提出了界定政治結構
IAAj權力?瑚度?乂化
——國際政治學的三種理論體系
三種理論都將研究重心置于國際體系層次,都以科學實在論為認識基礎,以經驗研究為
方法論基礎,但對國際體系和體系單位有著迥然不同的認識
1、研究層次和體系理論
(1)政治的體系理論是體系層次的研究,沃爾茲認為:國際政治的體系(理論)可分為體
系理論和還原理論
體系理論:是指體系層次的理論研究,是以體系特征性為解釋依據
還原理論:單位層次的理論研究,是以單位特征為解釋依據的
(2)國際體系層次的研究三個方而的內容:(體系理論和控制理論)
①設立一個體系
②設定這個體系所包含的兩種主要因素:體系因素和個體因素
③設定所研究因素之間的關系
?對于體系理論來說,體系特征是發生作用的因素,單位特征是受這種作用影響的因素,體
系的變化導致單位的變化
?結構現實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和溫和建構主義理論都遵循了這些理論原則,所以都是體
系理論
注:體系理論的原則:1.體系理論需要確定體系中最具實質意義的特征,2.需要確定體系單
位最具現實意義的特征,3.提出一個體系理論的基本陳述,即體系特征和單位特征的關系陳
決一
?溫特明確指出,無政府性實際上是國際社會成員——國家,造就的,且國際體系文化有著
多種形式:
①雷布斯文化:殺戮與被殺,用物質力量來消滅對方和保護自己,是典型的安全困境
②洛克文化:介于中間
③康德文化:友誼,同樣的物質力量則可能是保護大家的
根據溫特的理論,文化才是國際體系結構的根本特征
2、國際體系特征
(1)結構現實主義設立的國際體系特征是國際體系結構。沃爾茲首先提出了界定政治
的三個標準:
①秩序原則:國際秩序的無政府性(不變單位)
②單位特征:國家——同類、功能相近的單位(不變單位)
③權力分配:大國之間的物質權力分配(可變因素,決定以上兩個因素)
(2)新自由制度主義設立的國際體系特征是國際制度
新自由制度主義沒有否認沃爾茲的結構,基歐漢認為:國際體系層次上的人類活動同
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國際體系的進程,指出進程和結構同樣是國際體系的特征。
?影響國際進程的體系因素有兩個:
體系結構:變化相當緩慢(假定為常數)
國際制度:成為國際體系的最主要特征(國際組織、國際機制、國際慣例)
(3)溫和建構主義設立的國際體系特征是國際文化
國際體系文化就是國際社會中這些共有觀念的分配,或者說是國際體系中的觀念結構。
構建主義在本體論上認為國際政治的核心內容是觀念,是非物質性的,這種觀念結構是
中的行為老夕間的萬豐性止悚活動硅加的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麗:就是國際體系中單位之間的互動方式和互動類型。影響國際進程的體系因素有兩個:
體系結構和國際制度。
國際制度:連貫一致并相互關聯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成套規則,這些規則規定行為角色,
限定行為活動、并影響期望形成,具體可指政府間國際組織和非政府國際組織、國際機制、
國際慣例等。
3、國際體系單位
三種理論所設定的體系單位都是國家
(1)沃爾茲將國家變成一個國際政治理論的抽象和簡約的概念:
首先,以非歷史的方法把國家界定為一個相對穩定行為體
其次,排除了國家本身與國際政治無密切相關關系的因素
第三,國家作為同類單位,面臨相同的任務,不同之處只有一個,即國家實力的大小
因此,沃爾茲的體系特征和體系單位這兩個因素具有高度簡約的特征和可操作化特征
(2)新自由制度主義繼承了沃爾茲的國家觀
基歐漢早年研究當中強調過非國家行為體的重要性,但后來認識到非國家行為體仍從屬于國
家
(3)溫特也選用國家作為他的國際體系的基本單位:
他支持新現實主義“國家是單一行為體的假設”,但他的理論中國家具有了更多的“人性”,
且具有了意義重大的能動作用,同時他也認為對國家本身不能進一步分解。
4、體系特征和體系單位的關系
體系特征和體系單位的關系是體系特征對體系單位產生作用:
S-U(S表示體系特征,U表示單位特征)
(1)結構主義的研究重點是體系結構對國家行為的影響,沃爾茲理論有三個特點:
第一,兩個主要的變量是體系結構和體系單位行為
第一,結構特征。行為單位之間的關系是因果關系
第三,體系結構被定義為主要國家之間的物質權力分配,國家行為則主要指國家之間的沖突
與合作.
?結構現實主義的核心是“結構選擇”,指國際體系結構導致國家的沖突或合作行為:
Sp-UbSp代表國際體系結構Ub代表國家行為
(2)新自由制度主義的邏輯推理和理論思維方而。結構現實主義是一致的,但新自由制度
主義認為沃爾茲的既過于狹隘,又過于有很強的靜態性質,所以國際進程才是體系的重要特
征。
?新自由制度主義的核心是“制度選擇”,即在國際體系結構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國家仍
會表現為不同的行為和行為取向,導致這些不同行為和不同行為取向的是國際體系的制度化
程度:
Si-UbSi為國際制度Ub為國家行為
(3)溫特理論的核心是“文化選擇”,即國際體系中共有知識和觀念的分配,這種分配的作
用對象是作為國際體系單位的國家,
關于溫特設定的國際體系和國家之間的關系,三點需要說明:
首先,國際體系。國家之間的關系不是因果關系,而是建構關系。建構關系表現結構屬性怎
樣構成了單位屬性(身份、利益等),即國際體系文化怎樣使國家成為國家,怎樣產生了國
家利益,這是一種“建構”關系。
天暖暖,月彎彎21:41:41
其次,國家因素首先使國家的身份和利益,而不是國家行為,有別于結構現實主義和新自由
制度主義給定的國家利益就已經確定,其變量應該是國家在無政府環境的刺激下采取什么樣
的不同行為來實現既定利益。而建構主義考慮的核心問題是國際體系文化怎樣使國家產生某
種身份和利益。他認為國家的行為使由國家身份和利益決定的。
第三,其早期更強調能動者和結構的相互建構,即早期的表達式為:
So=Ui-UbSu為體系文化Ui為國家身份和利益Ub為國家行為
但后期重點轉移到建構作用上來,強調體系層次的建構主義研究設計中,成為如下式:
Sc—U—Ub
即強調體系文化。國家身份的雙向構建轉向體系文化對國家身份的單向建構
5,體系理論的科學性勺局限性
體系理論的認識論基礎是科學實在論,研究方法也主要是經驗研究
體系理論的科學性:
一是共時性特征。研究對象被假定為相對超時空的系統,而不是經過時間演變而來的歷史產
物
一是客觀性特征??茖W研究的其本條件是作為研究對象的事物是客觀實在的
三是簡約性特征。體系理論最容易提供簡約的理論體系
體系理論的局限性:
體系理論的局限性:
首先,使人們認為體系理論對共時性的強調抹殺了國際政治的歷史淵源和進化發展
其次,強調體系的客觀性勢必忽視結構——能動者互構問題
第三,體系理論的簡約性往往使復雜的國際政治簡單化
?體系理論的一個兩難境地:
國內政治和社會進程對國家身份的界定,對國家利益的形成,對國家對外行為的表現都有著
重要的作用,但如果考慮國內因素,則無法確定一個可以類比的體系單位,體系理論的做法
是將國內因素完全排除,這雖然幫體系理論實現了其科學簡約的目的,但是卻把大量問題和
現象置于解釋范疇之外。
權力政治與結構選擇
——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評析
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被視為權力政治的名著和現實主義思想的重要淵源,
馬其雅維利的利益觀,霍布斯的自然狀態,尼布爾的原罪思想都對現實主義產生重大影響。
天暖暖,月彎彎21:43:03
一、從古典現實主義到新現實主義
卡爾奠定了現實主義的基礎,摩根索建構了現實主義的理論大廈,沃爾茲完善了現實主
義的科學體系。
1.卡爾與政治現實主義思潮的興起
現實主義是在理想主義的批判中發展起來的
一戰后,理想主義盛行,其思潮和活動掩蓋了國際關系的實質,將''應然”誤認為“實
然”,將思想中的世界當作現實的世界??枌⑦@種錯誤稱為烏托邦主義,也就是不顧國際
政治的現實的不切實際的政治理想主義。
▲他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批判:
首先,在一種近于無政府的國際社會中,很難界定普世的道德,國家只能在道德和權力
之間尋求平衡:也很難依賴國際輿論,因為沒有統一一致的國際輿論,而只有國家輿論。
其次,權力仍是國際關系中至關重要的因素。沒有國家權力的其礎,國際組織只能是軟
弱無力。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理想主義盛行的時期,將權力視為政治的實質,是卡爾批判烏
托邦主義最有力的武器。
第三,國際利益的和諧是虛幻而不是事實。國家間利益沖突是現實存在的。利益沖突不
是國家間互相不理解互補溝通造成的,而是國際政治的實質所在.
▲道德的虛幻、權力的重要以及國家利益的根本沖突,這三個基本命題形成了卡爾國際政
治思想的核心內容,也奠定了現實主義理論的基礎
愛德華?哈萊特?卡爾:(1892—1982)是一位蜚聲世界的英國學者。一生著作等身,主
要從事國際關系、蘇聯史。歷史哲學的研究。尤其是在國際關系理論領域,卡爾做出了開創
性的貢獻,從他開始,國際關系的研究重點從理想主義轉向現實主義??柾ㄟ^對理想主義
的批判,勾勒出現實主義的主要思想,為現實主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奠定了現實主義的基
礎,也標志著現實主義作為國際關系理論主要學派的興起。卡爾在國際關系方面的著述頗豐,
其代表作是《二十年危機(1919—1939):國際關系研究導論》,該書被公認是卡爾國際思想
的集大成者。
《一十年危機》:英國學者愛德華?卡爾的代表作,也是現實主義代表作之一。在書中,愛德
華?卡爾基于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出現的國際危機,如: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國聯的困境和最
終失敗、國際安全等機,分別從烏托邦主義和現實主義兩個角度嘗試提供解釋。該書出版之
際正值兩次大戰之間,當時歐美政治精英沉溺于理想主義(卡爾稱為烏托邦主義),然而希
特勒德國興起和一戰爆發,粉碎了人們的和平幻想,它也表明國際關系的研究走入了誤區,
出現了?,F實嚴重脫節的思想危機??栐跁袑跬邪钪髁x進行了批判,提出了道德的虛
幻、權力的重要以及國家間利益的根本沖突的基本命題,奠定了國際關系學現實主義理論的
基礎,引發了第一次國際關系理論大辯論.
2.摩根索與現實主義理論大廈的建立
摩根索的代表作《國家間政治》,其中提出了現實主義六原則,形成了現實主義思想大
廈的基本框架
(1)政治受到客觀法則的支配,客觀法則植根于人性(人性觀)
(2)以權力定義利益(利益觀)
(3)以權力定義的利益是普通適用的客觀原則(利益觀)
(4)普世道德不能用來指導國家行為(道德觀)
(5)國家道德不等同于普世道德(道德觀)
(6)政治現實主義是獨立的理論學派
注:其中人性觀、利益觀、道德觀圍繞權力貫穿于其中。
首先是人性觀。人性利己,人性追逐權力和利益最大化,這是國際關系的第一推動。
一切行為基于人性,人有生性追逐權力和利益,這是不可更改的基本社會事實,因此也是社
會中的基本法則。
其次是利益觀。國家利益是以權力定義的。國家以自我利益為中心考慮,國家之間必
然存在利益的沖突,利益沖突只能以權力較量的方式來解決.所以,爭奪權力的斗爭成為不
可更改的國際關系的基本事實。利益以權力定義之后,權力就不僅是國家政策的手段,而且
也是國家行為的目的。
第三是道德觀。爭取國家的利益就是國家的道德,普世道德顯然存在,但不適用于國
家。抽象的絕對的道德觀念在國際關系中是沒有意義的,國際利益就是國家道德的標尺。因
此,國家決策者不能以所謂的普世道德指導自己的行為。
人性觀、利益觀、道德觀是摩根索現實主義理論的三個相互關聯的環節,貫穿這三個
環節的是他的核心概念:權力。派摩根索將國家的所有行為動機歸結為一點:獲得、維持和
增加權力。
▲現實主義得思想大廈的框架:以權力政治為核心,以人性觀、利益觀和道德觀為支柱,
以國家為基本單位,以國家之間得競爭為基本互動方式。其次摩根索沒有否認道德,更是強
調了外令對于國家:間得權力誑爭博變占國際和平得意義“
《國家間政治——權力斗爭勺和平》:古典現實主義大師漢斯?摩根索的代表作,也是現實
主義代表作之一,書中提出的現實主義六原則形成了現實主義思想大廈的基本構架。這六條
原則是:(1)政治受到客觀法則支配,客觀法則根植于人性;(2)以權力定義利益(3)以
權力定義的利益是普遍使用的客觀原則(4)普世道德不能用來指導國家行為(5)國家道德
不等同于普世道德(6)政治現實主義是獨立的理論學。派摩根索在書中將國家的所有行為
動機歸結為一點:獲得、維持和增加權力。正因為如此,現實主義的思想框架顯現出來:以
權力政治為核心、以人性觀、利益觀和道德觀為支柱、以國家為基本單位、以國家之間的競
爭為基本互動的方式。
3、沃爾茲的結構現實主義。現實主義的科學化
沃爾茲對摩根索得古典現實主義進行了重大得修改:
第一,國際關系的第一推動是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人性為第一推動的觀點被刪除
第二,無政府條件下的國家第一考慮是生存考慮,以無政府狀態為基本標志的國際體系是自
助體系(國家得目的是力圖保證自我生存——防御性現實主義)
第三,軍事權力是國家權力的第一要素。國家獲得權力是為了國家生存
▲沃爾茲提出的自己得結構現實主義理論,其三個假設:
(1)國際體系是以無政府性為基本性質的體系
(2)國家是這一體系的基本行為單位
(3)對體系的穩定和體系單位行為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體系結構
▲沃爾茲將結構定義為“國家之間實力得分配”,主要是大國之間的實力分布,這是結構現
天暖暖,月彎彎21:56:40
漢斯?摩根索(1904—1980年),猶太人,生于德國,美國政治學家,古典現實主義大師,
國際法學中“權力政治學派”締造者,在美國長期擔任大學教授,從事于學術研究,希望創
立國際政治的科學,揭示國際政治的客觀現象。平生所著甚多,但最著名的傳世之作則是《國
家間政治——權力斗爭與和平》,書中提出了現實主義的六原則,形成了現實主義思想大度
的基本構架。古典主義達到了高峰。至摩根索,古典現實主義達到了高峰。
《國家間政治——權力斗爭勺和平》:古典現實主義大師漢斯?摩根索的代表作,也是現實
主義代表作之一,書中提出的現實主義六原則形成了現實主義思想大度的基本構架。這六條
原則是:(1)政治受到客觀法則支配,客觀法則根植于人性:(2)以權力定義利益(3)以
權力定義的利益是普遍使用的客觀原則(4)普世道德不能用來指導國家行為(5〉國家道德
不等同于普世道德(6)政治現實主義是獨立的理論學.派摩根索在書中將國家的所有行為
動機歸結為一點:獲得、維持和增加權力。正因為如此,現實主義的思想框架顯現出來:以
權力政治為核心、以人性觀、利益觀和道德觀為支柱、以國家為其本單位、以國家之間的競
爭為基本互動的方式。
3、沃爾茲的結構現實主義?,F實主義的科學化
沃爾茲對摩根索得古典現實主義進行了重大得修改:
第一,國際關系的第一推動是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人性為第一推動的觀點被刪除
第一,無政府條件下的國家第一考慮是生存考慮,以無政府狀態為基本標志的國際體系是自
助體系(國家得目的是力圖保證自我生存——防御性現實主義)
第三,軍事權力是國家權力的第一要素。國家獲得權力是為了國家生存
▲沃爾茲提出的自己得結構現實主義理論,其三個假設:
(1)國際體系是以無政府性為基本性質的體系
(2)國家是這一體系的其本行為單位
(3)對體系的穩定和體系單位行為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體系結構
▲沃爾茲將結構定義為“國家之間實力得分配”,主要是大國之間的實力分布,這是結構現
天暖暖,月彎彎21:58:22
實主義理論最核心的自變量,而國家行為則被設定為國家政治理論中最核心的因變量:國際
體系決定國家的國際行為。
沃爾茲不僅完善了現實主義理論體系,其體系結構思維,理性主義分析和科學主義方法一直
影響著國際關系理論體系的發展
肯尼思?沃爾茲(1924—)是美國著名國際關系理論家。1971年起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教授,同時兼任美國對外政策委員會委員、全美政治學學會理事、會長,《世界政治》編委
等職務。沃爾茲被視為新現實主義學派的代表人,其主要著作有:《人、國家。戰爭》、《對
外政策和民主政治》、《國際政治的沖突》、《國際政治理論》等。1979年出版的《國際政治
理論》一書是新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提出了國際關系的結構現實主義理論。沃爾茲。傳統
的現實主義區別在于,他在國際關系研究中提出了體系結構的新概念,將國際政治視為一個
定義精確的結構體系,進一步發展了現實主義的權力論。
《國際政治理論》作者是美國著名國際關系學者肯尼思?沃爾茲,新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國際政治理論》以自然科學理論標準衡量,此書至今仍是國際關系理論界最嚴謹、最簡約
的著作。它以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為基本前提,將以主要國家實力分配為基本內容的體系結
構視為國際政治的核心變量,形成了以國際體系結構解釋國家行為的嚴謹理論體系,簡稱
“結構選擇"O以方法論的標準衡量,它具有高度的理論簡約性和可證偽性,比較容易地
演化出理論假設,通過理論、假設、數據、驗證的步驟,得出分析結果.《國際政治理論》
是國際關系學弓|用率最高的書,是國際關系理論發展和學科趨于成熟的標志
二、新現實主義的理論體系
國際關系的實質和國際行為體的意義——古典現實主義
影響國際行為體行為的主要因素——新現實主義
以上三方面內容構成了現實主義大廈得重要支柱
1、國際關系得實質:無政府條件下為權力的斗爭。
國家的主權原則和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也就成了國際關系的主要特征,無政府性決定國際
體系只能是自助性體系,自助體系要求體系中每個成員要在沖突四起得環境中保護自己的生
存,在這種國家競相增強國力得自助體系中,安全困境是正常的狀態,只有強者才是安全的。
2、國際關系得行為體:民族國家
現實主義和新現實主義認為民族國家是國際關系的主導行為體,國際關系的行為體大致可分
為兩大類:民族國家和非民族行為體
國際關系指所有國際行為體的匿國界交往|國際關系|:指所有國際行為體的跨國界交往。包
括三個不同范南的領域:第一是國際關系,指任何成員的任何跨國界關系,包括國家、國際
組織、乃至個人之間的跨國界互動關系:第一是國際政治,主要指權威國際成員之間的關系,
核心是國家間關系:第三是對外政策,指一個國家對于其它國家或組織制定或實施的政策。
三者構成同心圓:國際關系范圍最大。國際政治次之,對外政策的范圍最小。
國際政治只涉及國際行為體的跨國界權威性活動。(國家間活動)
▲現實主義關于國家得三個假說:
第一個假說是國家中心說:國際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以主權國家為中心,以主權國家之間的交
往為主要內容,主權國家不可替代
第一.個假說是單一國家說:認為國家是一個一元社會整體,能夠獨立地確定國家的利益,制
定并執行國家得對外政策
第三個假說是理性國家說:認為國家行為體在某一個給定環境中能夠確立國家目標,考慮多
種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可導致的后果,然后選擇能夠最大限度實現國家目標的政策方案
意義:國家中心說確立了國際關系得基本研究單位
單一國家說指明了國家利益在特定時空斷而上的單一性和相對穩定性
理性國家說強調了國家行為的可知性和可預測性
3,影響國家行為體的主要因素:國際體系的結構
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體系結構是影響國家行為的重要因素:新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體系結構是影
響國家行為的唯一重要因素。
▲古典現實主義將國家利益當作國家國際行為的主要動機;新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體系層次
的因素決定了國家的國際行為
沃爾茲區分了兩種不同的理論:
①還原理論:將個人或單位層次的因素視為行為原因得理論
②體系理論:將國際體系層次因素視為行為原因得理論
新現實主義關于國際體系的第一個論點就是:國際體系結構自在性和獨立性。(引入經濟學
中的市場為例)
新現實主義的另一個基本論點是:體系結構是體系層面最重要的特征,體系結構不是結構,
而是原因。
沃爾茲的這種“結構選擇”就是在世界政治舞臺上,體系結構約束國家的行為并決定國家行
為的結果。
新現實主義關于國際體系的兩個論點:
第一個論點就是國家體系結構的自在性和獨立性。政治學中的國際體系如同經濟學中
的市場,一旦建立起來,它便不受國家的限制,就向市場一樣成為自在餓獨立的、超越國家
并凌駕于國家之上的東西
第一個基本論點是:體系結構是體系層面最重要的特征。體系結構不是結果,而是原因。
也就是說,國際體系結構影響了國家的國際行為,順應國際體系規律的國家會生存并發展,
逆國際體系規律而動的國家就會衰退并死亡。沃爾茲稱這種現象為“結構選擇”即,在世界
政治舞臺上,體系結構約束國家的行為并決定國家行為的結果
▲國際體系的結構指國際體系中物質性權力的分配格局,亦即體系單位(國家)依其國力
在體系中的相應位置的排列,所以說國際體系結構的范本是國家實力。即,國際體系中的權
力分配決定了國際體系的結構
①吉爾平的葡權穩定論
②奧根斯基的權力過度論(兩個都認為單極結構是最穩定的結構)
③均勢理論家認為多極結構是穩定結構
④沃爾茲和米爾斯海默的兩極穩定論認為多極的靈活性減少了國家對外政策的靈活性,加大
了國際事務的不確定性
▲上述觀點的出發點都是國際體系的結構:國際體系是自在的,獨立的:在國際關系研究中,
國際體系的結構是自變量,是原因,國家行為是因變量,是結果。即國家的戰爭行為主要是
由國際系統的結構決定,這正是沃爾茲結構現實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
三、對新現實主義得批判
▲現實主義能占據主導地位的原因:
一是現實主義的理論論述比較適應冷戰時期的戰略需要
二是現實主義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提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
三是現實主義理論自身的不斷發展使這一理論更加適應國際關系學朝著科學化發展的需要,
提供了理論其礎,便利了方法的應用
沃爾茲的理論能成為現實主義發展得重大里程碑,根本原因之一是它借鑒了自然科學和經濟
天暖暖,月彎彎22:04:05
學的理論建設方法,力圖使現實抽象化,使之成為只包括基本體系和其本體系單位的簡單模
式。
▲現實主義存在重大的缺陷,主要問題是解釋能力不足,以沃爾茲的新現實主義為甚,批
判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1、對國家中心說的批判
(1)西方馬克思主義批判,認為新現實主義完全抽象化的國家失去了國家的階級屬性和其
他相關屬于,背離了馬克思主義以階級為基本研究單位的原則。(現實主義認為國家是獨立
的,自在的,國家有不同于任何階級和利益集團的利益)
(2)比較政治學派批判:現實主義把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完全分割開來,而實際上,國內
政治和國際政治是密切相關的。比較政治學派指出,國家的政治行為往往受到國際體系和國
內體系這兩個層而上因素得制約。
2、對“結構選擇”說的批判(主要來自新自由主義學派)
新自由主義認為,新現實主義強調了國際體系結構,但忽視了國際體系中的進程:
(1)約瑟夫-奈指出,國際體系應該有兩個并存的方面,一是體系中的結構,一是體系中的
進程。(△進程指體系單位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單位在相互作用中建立起來的組織機構和
相互交往中遵循的規則)單位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國際體系的進程,這種進程又反過來影
響單位的行為。所以,國際進程可以在國際體系結構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影響國家的國際
行為。在特定的國際結構中,國際規則可能約束甚至改變國家行為,調節國家之間的交往
(2)△基歐漢提出國際制度選擇國家行為,與“結構選擇”針鋒相對,他認為體系進程中
最具意義的是國際制度,而國際機制的建立和維護主要依靠霸權國的權力,霸權國國力越強
盛,國際機制的力量就越大,國際秩序就越趨于穩,合作叮能也越大。(這一解釋稱為機制
供應說:即福權國為國際社會供應了國際機制,一旦希權國不復存在,國際機制也就失去存
在的基本條件,國際合作就會失去保障,國際秩序也會出現混亂)注:機制供應說(金德爾
伯格和吉爾平)
△基歐漢針對國際機制的供應說提出了自己的國際機制需求說:在國際機制建立之后,就有
了自己的功能,正是由于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國家才更需要國際機制保障其合租。這一需
求又決定了國際機制的自在性(這種對自在性的認識,與沃爾茲對體系結構的自在性論述十
分相似),他認為國際機制從正反兩方而影響國家行為:一是獎勵合作行為,一是懲罰不合
作行為,他進而認為:國際機制的根本功能是控制交易成本和提供可靠消息,從而可以解決
國際合作中的市場失靈問題。
▲從國際機制供應說到需求說的轉變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國際機制的性質(P46)
3、對國際體系無政府邏輯的批判(主要是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指出:無政府狀態是國家造就的,換言之,無政府狀態不是國際體系固有的東西,
而是行為者在互動的社會實踐中建構起來的社會狀態。(無政府性是文化,是觀念的結構,
是人為的現象,不是物質性的客觀存在)兩種意義:
首先,無政府性是口J變的
其次,無政府性是國家造就的,其狀態不僅只有霍布斯的一種
①霍布斯文化,國際關系是敵對關系
②洛克文化,國際關系是競爭關系
③康德文化,國際關系是友誼關系
動搖了現實主義本體論
四、冷戰后現實主義的發展
表現為兩條不同的軌跡:最大現實主義(米爾斯海默)和最小現實主義(沃爾特,格里科)
1、最大現實主義,將現實主義的基本命題發揮到極致,其典型代表是米爾斯海默的進攻性
現實主義,《大國政治的悲劇》,主張更加張揚現實主義的權力政治,更加突出國際體系的無
政府狀態,更加強調暴力沖突的不可避免性,進攻現宗主義借鑒并結合了摩根索的權力論和
天暖暖,月彎彎22:05:22
沃爾茲的結構論,提出了兩個基本命題:第一,權力是大國的根本,大國為權力而相互競爭:
第二,國際體系得無政府特征和權力分配是國際政治的主要因素,這些因素是鼓勵國家追逐
霸權.
米爾斯海默還提出五個基本假設:
(1)國際體系是無政府體系
(2)大國具有相互傷害和相互摧毀的軍事力量
(3)國家永遠無法確認其他國家得意圖(進攻性)
(4)生存是國家得第一目標
(5)國家是理性行為體
約翰?米爾斯海默: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著名國際關系
理論家.代表作《大國政治的悲劇》,進攻性現實主義代表人物。
《大國政治的悲劇》(2008名詞解釋):約翰?米爾斯海默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米爾斯海
默的進攻性現實主義思想。雖然該書理論化程度不高,但現實主義意識卻超過了以往的現實
主義。
2、最小現實主義:可分三類
第一類,仍然是體系層面的現實主義理論,但放棄了體系結構作為解釋國家行為的唯一重要
變量,更多包含自由主義的變量。代表人物是格里科
第二類,是國家層面的現實主義理論,即所謂的新古典現實主義,主要考慮了國家以及國家
內因素對國家行為的影響,亦即“倒置的第二意象“理論。它一方而堅持權力政治這一現實
主義的核心命題,另一方而考慮將國家理論擴展到國際國內兩個相互關聯的局面。
第三類,則更多是個人層面的現實主義理論,將政治心理學的認知理論作為主要理論依據。
沃爾茲關于結盟的論述是這一理論的典型代表。他認為美鍵的原因變量是國家意圖及其對意
圖的認知。注:提出了“威脅均衡”理論——羅伯特-杰維斯
自由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思想來源
引:格勞秀斯的國際社會和法制思想、洛克的個人主義和權利政治理念、斯密的自由市場經
濟理論、康使的卅界永久和平理心構成了白由主義國際關系的理於源泉。
天暖暖,月彎彎22:06:40
古代自由思想的人物有:荷馬、柏拉圖、波利比奧斯、斯多葛學派、西塞羅、奧雷里奧斯、
抵馬斯-阿圭納。
斯多葛學派(2008名詞解釋):古希臘的一個學派,該學派對個人的重視、對平等的關注、
對理性的信心、對人類大社區和自然法的強調,對后來的自由主義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托馬斯?阿奎那(2010名詞解釋):中世紀羅馬思想家,表現出強烈的博愛思想和樂觀意識,
對自由主義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對于國際關系理論的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格勞秀斯與《戰爭與和平法》
格勞秀斯:荷蘭著名政治家和法學家。格勞秀斯一生中做過史官、外交官,同時也是詩人
和政治評論家。但他最卓越的貢獻是在國際法領域。1625年格勞秀斯發表了里程碑式的法
學著作《戰爭。和平法》.這是第一部系統討論國際法的專門著作,它詳細地論述了國際法
的主要內容,幾乎概括了國際法的全部范疇,奠定了近代國際法的基礎,確立了國際法的準
則,對當時和后來的國際關系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格勞秀斯也被譽為“國際法之父二
《戰爭。和平法》:1625年格勞秀斯發表了里程碑式的法學著作《戰爭。和平法》。這是第
一部系統討論國際法的專門著作,它詳細地論述了國際法的主要內容,幾乎概括了國際法的
全部范疇,奠定了近代國際法的基礎,確立了國際法的準則,對當時和后來的國際美系都產
生了重要的影響。
1、時代背景:
一是歐洲經受長期的戰爭,一是現代國家體系的形成
2、格勞秀斯發展了羅馬自然法則思想,使之擺脫了神學的束縛,在此基礎上著作了《戰爭
。和平法》,系統討論了國際法,奠定了近代國際法的基礎,確定了國際法準則,被譽為“國
際法之父”,他的觀點兼有政治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的雙重性。
3、格勞秀斯對國關理論的貢獻主要表現在:
首先,提出了國際社會說(國家組成的社會)
其次,強調了國際法在規范國家戰爭行為方面的作用
第三,認為國家行為具有可約束性,合作是可一能的
再次,影響著國際機制理論和后來發展的新自由制度主義
▲兩大貢獻:
關于國際社會的思想和對于國際法在國家間關系的論述
國際機制理論和后發展起來的新自由制度主義
二、洛克。個人主義政治觀
洛克(2009名詞解釋):啟蒙時期英國政治思想家、哲學家。西方自由主義的重要代代表人
物,主要貢獻在于他對西方政治思想的開拓和政治理論的發展,其中最突出的是對個人自由
和有限政府權力的論述主要著作有《政府論》(上、下篇)、《人類理解論》、《基督教的合理
性》……
《政府論》:洛克最重要的政治學著作,分上下篇,《政府論》上篇駁斥了君權神授的觀點,
而下篇則解釋了政府和權力的真正基礎。洛克的思想為英國君主立憲政體提供了理論基礎
洛克是西方自由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著作《政府論》,主要貢獻是對西方政治思想的開拓
和政治理論的發展,最突出的是對個人自由和有限政府權力的論述。
洛克的影響表現在:
(1)他的個人主義政治觀(人權高于主權:這是洛克自然狀態和霍布斯自然狀態的區別)
(2)他的自然狀態說(和霍布斯的區別之處)
自由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對洛克的繼承表現在兩方而:
第一,對國家作用的認識。自由主義學者認為在當今世界上,國家的作用遠遠不如過去,
國家主權必然受到侵蝕,絕對的國家主權已經不復存在。這些弱化國家作用和國家主權的概
念表達了洛克思想中個人權利大于國家權利和政府權利有限的觀點..
第一個方面是對主權和人權的認識,這一點更加明顯地表現出洛克的民權至上思想。由
于自由主義者認為個人是第一位的,是目的的,國家是第一位的,是手段,所以,個人權利
先。國家的權利。
三、亞當-斯密的自由資本主義理論
亞當?斯密: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和道哲學家。主要著述有《道德情操論》、《國富論》,這兩
部著作建構了亞當?斯密的政治、哲學、道德和經濟體系。但是亞當?斯密最重要的貢獻是
他的自由資本主義學說。他在以上兩部著作里對資本主義原理做出了全面和系統的論述,為
自由主義經濟學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此,他被稱為“資本主義之父”。
1、思想體系上:一(影響)自由主義國際關系理論
2,方法論上:一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
亞當-斯密最重要的貢獻是自由資本主義學說
關于重商主義理論:重商主義:核心是把金銀貨幣等同于社會財富,認為國家財富的多其取
決于金、銀等貴重的存儲量。重商主義認為國家「?預經濟生活是獲得貴重金屬的重要條件,
所以主張政府控制國民經濟,削弱其他國家的國力。對于國際貿易,重商主義強調國家必須
在國際貿易中保持順差.重商主義有幾個相互關聯的理論假定.首先,政治是第一位的,經
濟是第一位的,經濟必須為政治服務:其次,國家的財富和國力之間有著直接的、可以相互
轉換的關系:第三國際社會處于無政府秩序中,國家之間的利益分歧必然導致沖突。
四、康德與世界和平理論(批判理論)
康德★★:啟蒙時代德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1781年開始。相繼發表了他最重要的著作
《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批判力批判決這三部著作奠定了康德作為哲學大師
的批判理論體系。
康德:主要貢獻是在哲學理論,《燉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批判力批判》這三部著
作奠定了康德作為哲學大師的批判理論體系,其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類理性的局限。他對人類
社會和國際關系持樂觀態度,認為歷史發展,人類進步,世界和平是可以實現的,被認為是
共和自由主義或民主和平理論的先驅
△康德的政治哲學觀點包括:
一、人性觀,康德同意人的自然狀態是無政府狀態,但又指出與人性中的獸性成分共存的是
人的理性成分,即人性中存在理性和獸性兩種成分,其所占成分的大小決定人與人是沖突的
戰爭還是共存勺合作。
一、歷史觀,他的人類進步和歷史的發展是其歷史哲學的主題,認為道德必須服從于道德的
規約,善良最終必將戰勝邪惡.
三、道德觀,構成了他的政治哲學觀的核心成分,首先,從人性的雙重出發,發現政治。道
德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道德占主導地位,權力是從屬地位,其次,道德的內容就是承認和
尊重人的權利
天暖暖,月彎彎22:11:21
四,國家觀,國家是人在法律之下的統一,是人們從自然狀態進入法治狀態的產物。康德堅
決發對家長式的專制主義國家,防止專制主義產生的方法是建立共和制國家。(康德的共和
政體:道德原則、個人主義、社會秩序三者的融合統一體)
△多伊爾認為康德對國際關系理論的兩大遺產是:
和平聯盟說:自由民主國家之間協商解決利益沖突的狀況和維持和平的存在
國際沖突說:和平僅存在于自由民主國家之間
△康德關于永久和平的論述:《論永久和平》
1、六個先決條款:(1)不秘密保存未來戰爭的物資(2)不兼并獨立國家(3)以民兵代替
常規軍(4)不舉債發動戰爭(5)不卜預他國事物(6)不采取妨礙未來和平的敵對行為
1、其對永久和平最重要的論述是提出三個決定性條件:
第一,每個國家必須是共和政體(民主特征)。康德認為民主體制是戰爭的重要制約因素
第二,國際法的基礎是自由國家之間的聯盟(自由國家聯盟)
(1)自由國家聯盟是民主國家之間建立的一種國際和平共同體,是國內共和體制的自然延
伸.(保障公民的個人權利)
(2)道德和價值觀念的一致
(3)國際法和國際規則對聯盟成員國的約束(他認為法律是保證公民自由的基本條件)
(4)聯盟不是和平條件
(5)這種聯盟可以逐步擴大,乃至遍及全球(這種聯盟的實質是世界范圍的共和體制)
第三、世界公民權利的條件是普遍的善意(世界公民權利)
(1)在國際政治中言論自由和對他國政治生活發表評論的自由
(2)自由貿易的權利
△康德的另外一個遺產是民主國家與非民主國家之間戰爭的論述(比較含糊)
第一,專制主義國家比共和國家更傾向于發動戰爭
第二,自由國家認為專制國家的政治和政治制度是不公正的
五、自由主義政治理論體系的確立與發展
(1)自由主義自始至終強調的一個其本概念就是個人主義
(2)自由主義表現出明顯的進化觀點
(3)自由主義強調合作和合作的可能性
(4)自由主義還表現出突出的多元意識
國際制度與國際合作
——反思新自由制度主義
一、新自由制度主義的興起和發展
冷戰后的三十年,理想主義被擠至一隅,主要對于區域一體化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戴維-
密特拉尼,歐內斯特T將斯等提出了功能主義和新功能主義,使自由主義研究得到延續。
二十世紀70年代末,政治自由主義重新抬頭,基歐漢和奈否定現實主義的三個基本假設,
提出復合相互依存的理論模式。90年代冷戰的結束為其提供了絕好的機會,新自由主義發
展并確立。
首先是研究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的國際機制開始的。從《權力勺相互依賴》到《霸權之后》
其次,繼《霸權之后》新自由制度主義者從學理上對國際機制和國際制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1986年,奧伊主編的《無政府狀態下的合作》集中討論了理性國際行為體在國際無政府狀
態下合作的可能和條件,標志者新自由主義真正在超出國際政治經濟領域,力圖朝著全面國
際關系理論的方向發展。
第三,基歐漢的《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提出了自由主義的三個主要理論分支:(1)自由貿
易促進和平的商業自由主義:(2)民主體制促進和平的民主自由主義:(3)國際制度促進和
平的制度自由主義。1989年,其歐漢的《國際制度。國家權利》出版,指出新自由制度主
義對傳統自由主義和新現實主義既繼承又有著根本不同的關系,標志著新自由制度主義的正
名。
二、國際關系的實質:無政府狀態下的合作
新自由制度主義繼承了現實主義的一些基本假設,但是,卻又從這些基本假說出發。否定了
現實主義的重要結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國際關系研究的根本問題:國際關系的實質(沖
突和合作)
△現實主義對于國際關系的三個基本命題
首先,國際社會處于無政府狀態
第二,國際關系的主要行為體是民族國家
第三,國家是自私行為體,以國家利益為國家行為的最高準則
結論:無政府狀態的國際系統是自助系統,國家的利益不同,自然會在交往中產生國家之間
的利益沖突。沖突是國際社會的基本特征,沖突的解決往往取決于沖突國家的國力,尤其是
軍事實力,所以奪取權力就成為國際社會的實質問題
△新自由制度主義承認現實主義的三個基本命題,但所得出的結論卻完全不一樣
首先,無政府狀態并不一定導致無秩序社會,(國際社會的概念)
其次,正是因為國家的單一性和理性,才需要國際秩序,才需要合理解決沖突,才能考慮以
最小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
第三,自私行為體之間的交往不一定只是沖突(國家是自私的)
因此,國家需要合作,國際社會也存在合作的條件,這樣,在無政府國際社會的有序狀態下,
國家之間的合作才是國際關系的實質。
△基歐漢把國際交往的形成分為三類:和諧、合作、爭端(這種定義承認國際合作的困難,
也指出合作的可能)
和諧:指利益完全一致,是利己的個體行為同時自動符合其它行為體的利益
合作:行為體之間存在著利益沖突,需要協調政策,只有在即有利益沖突又有利益趨同的情
況下才會出現(國際合作的定義)
爭端:既有利益沖突又有利益趨同,行為體拒絕政策協調
▲用博弈法推理說明新自由制度主義提出的作為國家合作基礎的兩種情況:每種都以共同利
益為基礎
第一種是囚徒困境(P96)囚徒困境:博弈雙方在沒有其他因素「預的情況下,只能達到次
優結果。這種行為體獨立決策導致帕累托次優均衡解,同時行為體雙方又共同希望達到帕累
托最優解的情形實際上是一種芋求共同利益困境博弈。軍備競爭常被認為是囚徒困境的典型
實例
第一種是避免共同失利困境(其中“占有優勢戰略避免共同失利博弈)(P97)避免共同失利
困境:即博弈雙方希望避免一個雙方均會失利的結果。避免的結果。所以,如果博弈雙方希
望達到比較理想的結果,則必須放棄單獨決策,進行協調。合作??赡軐е沦Q易戰的經濟利
益矛盾是這種博弈的實例。
注:利益趨同和利益并存是兩種博弈的突出特點
△新自由制度主義認為合作的失敗主要原因是國際行為體在相互交往中欺騙行為及各方對
于對方欺騙行為的擔心(欺騙行為指的是行為體雖然表示愿意合作,但實際行為是不合作)
欺騙行為產生的原因:(P99)
首先是博弈的效用問題(人性是自私的,目的獲得最大效用)
其次是未來影響效用不足(對未來重視程度越低,越傾向于欺騙,合作越?。?/p>
第三,在國際交往中容易出現非互給的單位合作行為(所以國際關系的主流是非零和博弈,
是行為體希望取得最優,但卻又是非均衡解的博弈情形)
▲新自由制度主義認為保證國際合作的有效機制是國際制度,因為國際制度可以通過加大或
減少國際之間的交易成本和提供可靠的信息,調整博弈效用結構,加強互給行為,加強對未
來的重視,使行為體相互期望值趨同,達到促成國際合作的目的。
三,國際合作困境勺國際制度
△國際制度包括三種形式
(1)正式政府間國際組織(IGO)和非政府組織(NGO),有明確規定的規章,章程
(2)國際機制:政府之間經協商同意和達成的,涉及某一問題領域的明確規則。IMF,WTO
(3)國際慣例:指有著非常明確規定和諒解,可以幫助國際行為體協調各自的行為,達到期望
值趨同得非正式制度,例如:未明確本文規定的外交豁免權等。
△新自由制度主義定義國際制度的三個特征:(信息分配成為新自由制度主義得核心變量)
第一,權威性第二,制約性第三,關聯性
第一是權威性。國際制度雖然是無政府國際社會中的制度,是權力分散狀態下的規則,
但卻是國際社會成員認可或達成的規則,代表了某個領域的行為準則,因而具有相當高的權
威性。國際制度的權威性確定了國際制度在大多數情況下對于大多數國家是有效的。
第一是制約性,指國際制度對國家行為的制約作用,目的是使國家行為符合國際制度的
規范。但是,由于國際社會沒有強硬的法律執行機制,國際制度制約作用和國家遵循國際制
度的動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際制度可以使理性自私的行為體較好地實現自我利益這種
功能。國際制度的建立取決于國家、尤其是大國的自愿行為,但一經建立,就對所有參。制
度的國家具有約束作用。
第三是關聯性。隨著國際社會相互依存的程度越來越高,國際行為體之間交往活動越來
越頻繁,國際制度會不斷擴展。國際制度的延展使得在世界范圍內可以逐步建立起一種國際
制度網絡體系,使各個問題領域的制度聯系在一起,這就是國際制度的關聯性。
他們認為國際制度的這些特征,使其能夠解決合作困境的主要問題,因而成為國際合作的有
效保證。
國際制度的縱向效應和橫向效應(P102)(改變囚徒困境博弈效用)
國際制度促進合作的功能是懲罰和服務性
△國際體系中信息分配成為新自由制度主義的核心變量,市場失靈在國際合作領域導致政治
質量的不確定現象。
△國際制度可提供??啃畔ⅲ?/p>
首先,國際制度本身要求參加國際制度行為體提供標準化信息
其次,國際制度提供行為準則的標準框架,促進行為體之間的相互了解。
通過制裁對于故意不合作違規行為的懲罰和通過對于違心不合作行為的糾正是國際制度促
成合作的主要手段,這就是“制度選擇,
天暖暖,月彎彎22:17:23
四,新自由制度主義批判
新自由制度主義的理論缺陷:
首先,新自由制度主義得核心概念——國際制度,是為了維護和延續某種國際社會體系服務
的(為給定的國際體系服務得)
其次,新自由制度主義淡化國家實力的概念,認為在相互依存條件下權利可轉換性減弱,因
而通過國家實力在許多問題領域中實現國家目標的做法已經行不通,但事實上國家實力仍是
國際關系很多情況下至關重要的因素。
第三,即使各方而可以參與博弈,在無政府的國際環境中,合作的局限仍然相當大,其中妨
礙合作的一個重要因素不是雙方均有效益,而是各自收益得多其(即相對收益問題)
注:
國際合作:指國際行為體對自己的行為作適當的調整,使相互交往的國際行為體的實際和預
期效用相吻合。
國際制度:持續的、相互關聯的正式和非正式規則體系,這些規則體系可以界定行為規范,
制約行為體活動,幫助行為體的期望值趨同。
國際制度的縱向效應:指在給定問題領域內違犯國際制度的行為不會被視為一個孤立行為,
而是被看做同一個問題領域一系列國際行為中的一個。
國際制度的橫向效應:
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
——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
溫特的建構主義采用了社會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但是也采用了理念主義的本體論,強
調了觀念文化、認同等因素的重要作用。
他認為存在三種不同的無政府文化: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國家利益和國際
體系結構同等重要,但國家利益的基礎是國家身份,國際體系結構的核心內容是觀念分配(即
體系文化)。建構主義是體系理論,體系文化是其主要構成性因素,體系文化構成了國家身
份,國家身份構建了國家利益,國家利益決定國家行為。
一.:亞歷山大-溫特。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背景(主觀)
建構主義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興起,90年代中后期成為強勁理論,溫特的論文《國
際關系理論中的施動者——結構溫特》(1987),《無政府狀態是國家造成的》(1992),以及
他的理論專著《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1999),分別代表三個發展階段:
1.《國際關系理論中的施動者》提出了施動者和結構互相建構的基本論斷,未從社會互動角
府研究國際關系做了鋪架,開始系統地提出國際政治社會持件的n體研究tui題“
2.《無政府狀態是國家造就的》對“無政府狀態”提出了質疑,強調了無政府狀態的社會建
構特征,否定了國際社會存在的單一無政府邏輯的假說,某種意義上說是建構主義學派的正
義直言,認識到了符合互動理論對他自己理論體系的意義。
3.《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溫特借鑒了哲學和社會理論,全而提出了國際政治的社會構建
理論。第一部分基本上是社會理論和哲學理論,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各個方而討論
了社會建構問題。第二部分,集中討論了國際政治中的社會建構,尤其強調了國家施動性、
無政府文化和國際體系的發展變化。這部著作標志著社會建構主義在理論體系上趨于成熟。
一.建構主義產生的背景:國際關系的學理論戰(客觀)
1、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
(1)世界體系理論:代表人物伊曼紐爾-沃勒斯坦,認為只有把世界政治至于全球資本主義
結構的框架才能使其實質和內容得以揭示。
(2)自由制度主義:體系進程
2,主流學派的辯論:由不口J通約到理論趨同,表現:
第一,理論框架趨同,(基本理論假設從根本上統一到理性主義上面,研究方法也都統一到
個體主義方法論上而)
第一,世界觀趨同,(都接受物質主義理論,不承認觀念具有實質意義)
第三,認識論趨同,(都堅持科學實證主義的原則,反對任何詮釋性理論)
第四,研究方法趨同,(研究起點都是國際體系無政府狀態,承認無政府狀態是國際體系的
在大在知、
天暖暖,月彎彎22:19:57
第五,兩派的研究層次也是相同的(堅持體系理論得研究方向)
3、非主流學派的挑戰:批判與反思
反思主¥埋論:]
一~(規范理論
一批判理論”
—(女性主義理論
一H后現代理論
—H歷史社會主義]
反思主義理論:不承認理性主義的基礎,強調理論的詮釋性,行為體和結構的互構性,互主
意義的重要行。
▲反思主義和理論主義的比較:
首先,理性主義理論屬于因果性解釋理論,反思主義各派基本上都是具有強調建構作用
其次,主流國關理論堅持認識論基礎主義,反思主義則其本上是反基礎主義得
再次,主流理論信奉實證主義,反思主義否認這些實證主義假定的合理性
三建構主義的理論體系勺學術意義
1,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三個主要方而:
(1)國際政治體系的基本結構和體系單位
(2)施動者和結構的互構。無政府邏輯
1111
天暖暖,月彎彎22:20:59
(3)行為體身份和利益的社會建構
以上三個方而可明確它的理論定位
(1)建構主義是體系結構理論,但建構主義的結構是社會學意義上的結構,其結構主要是
觀念的發配,它的構成是行為體的共有觀念,新現實主義的結構是微觀經濟學意義上的結構,
其結構完全是物質力量的分配,這是他們兩的根本區別。且現實主義這種體系結構對行為體
的影響僅僅局限于結構為行為體的因果作用,沒考慮結構對行為體身份和利益的建構作用,
是不徹底的結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的結構包括三個主要因素:
第一,最根本的因素是共有知識(它建構行為體的身份和利益)
A安全困境B安全共同體
第二,是物質性因素的作用(其作用是有限的)
第三,是社會結構存在的條件,社會結構的形成和存在是行為體社會實踐的結果,,行為體
之間的互動造就了社會建構,這種互動的過程就是社會結構存在的條件,這一點強調進程。
建構主義的結構包含3個主要因素(2008簡答):
最根本的因素是共有知識,共有知識指行為體在一個特定社會環境中共同具有的理解
和期望。在這個環境中,共有知識建構行為體的身份和利益.
第一是物質性因素的作用。建構主義認為結構包含不可化約為觀念的物質性因素,如國
家的實力。但是,物質性因素本身的意義十分有限,只有通過社會性結構才能對行為體行為起
到有意義的影響。
生二具訃合結珈在加的冬性一
。交談中請勿輕信匯款、中獎信息、陌生電話,勿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事業單位人員聘用補充合同書
- 中電子產品購銷合同
- 文化經紀合同委托合同
- 借款合同延期還款協議書
- 工程機械施工承包合同
- 全新代收款合同
- 勘測技術服務合同
- 茶藝師練習測試卷
- 氣象局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設預案
- Java程序設計基礎 課件 第1章 Java語言概述
- DB42T2012-2023土家族吊腳樓營造規程
- 2023年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試題( 含答案解析 )
- 醫療器械GMP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范
- 善戰者說:孫子兵法與取勝法則十二講
- 小馬過河故事
- GB/T 614-2006化學試劑折光率測定通用方法
- GB/T 31539-2015結構用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拉擠型材
- GB 25131-2010蒸氣壓縮循環冷水(熱泵)機組安全要求
- 鐵路運輸安全管理課件
- 狗盲腸切除術課件
- 上海市靜安區八年級(下)期末數學試卷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