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講稿第一頁,共88頁。中醫學區別西醫學的基本特點是什么?第二頁,共88頁。一、中醫學的學科屬性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經數千年發展而形成的,是中醫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的一門科學。其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診療技術和養生方法。它包括中醫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康復醫學等內容。第三頁,共88頁。中醫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中醫學也是古代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溶入了當時先進的科技成果。中醫學是一門以自然科學為主體,多學科知識相交融的醫學科學。第四頁,共88頁。
中醫學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性;中醫學具有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雙重性;中醫學具有科學、仁術和技藝的融合性。第五頁,共88頁。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中醫學理論體系是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整體,是關于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學知識體系。它是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和四維方法,以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為生理病理學基礎,以辯證論治為診治特點的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第六頁,共88頁。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一)整體觀念
“整體”是指完整的個體,“完整”一詞的數學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是指機體自身的完整性和人與外環境的統一性。第七頁,共88頁。1.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一體,形神一體(1)組織結構——不可分割。人體以五臟為中心,以心為主導,通過經絡內聯臟腑,外絡肢節的作用,構成了心肺脾肝腎五大生理功能系統。(2)生命物質的同一性——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它們相互轉化,分布于各臟腑器官,保證了各臟腑器官機能活動的統一性。第八頁,共88頁。(3)功能活動——協調為用
任何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臟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任何一個體表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都與內臟的活動密切相關。 五臟與精神活動密切相關,形與神相互依存,不可分離。
。第九頁,共88頁。(4)病理方面——相互影響體表組織器官與內臟的病變相互影響臟腑之間的病變相互影響形神病變相互影響(5)診斷方面——為臨床上從外測內提供了依據?!秲冉洝罚骸耙暺渫鈶灾鋬扰K,則知所病矣?!敝斓は唬骸坝鋬龋斠杂^乎外”。第十頁,共88頁。(6)治療方面——局部病變從整體治療,如《靈樞.終始》說:“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第十一頁,共88頁。2.人與外環境的統一性
(1)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天人相應”
①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存。②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③晝夜晨昏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旦慧、晝安、夕加、夜甚④地理環境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 調查資科表明:哈爾濱出生的足月嬰兒身高比昆明出生的足月嬰兒要高18.31至15.30厘米。
第十二頁,共88頁。
東方——多癰瘍病理:南方——多攣痹西方——多內傷北方——多臟寒生滿病
⑤自然環境與治療的關系
因時制宜因地第十三頁,共88頁。(2)人與社會環境的關系
①社會的治與亂對人體的影響社會安定,有益健康——“太平之世多長壽人”。社會動亂,有害健康——大兵之后必有大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
②人的社會地位的改變影響身心健康——《素問·疏五過論》:“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第十四頁,共88頁。
中醫學在討論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醫學問題時,不僅著眼于人體自身,而且重視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體的各種影響,因此,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要求醫生既要順應自然法則,因時因地制宜,還要注意調整病人因社會因素導致的生理功能失常,以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第十五頁,共88頁。
可見,中醫學早就從宏觀上勾畫出了現代醫學模式的全部構架,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并且給這一現代醫學模式增添了新的內容----天人一體觀。第十六頁,共88頁。
(二)辨證論治
1.癥、證、病的含義:(1)癥:癥狀、體征。是機體在疾病過程中,主觀感覺到的和能被客觀發現的單個癥狀或體征,是病、證本質的客觀反映。
如:頭痛、發熱、浮腫、脈浮、舌淡苔白。第十七頁,共88頁。(2)證:證候,是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質、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間的關系。如:風寒表實證,
病因一風寒
病性一寒
病位一表
邪正關系一實
反映了疾病在現階段的本質,可作為治療疾病的依據。第十八頁,共88頁。(3)?。杭膊?,
疾病是指致病邪氣作用人體后,正邪斗爭而引起的陰陽失調所出現的具有一定發展規律的病理變化的全過程。是生命的異常變化。如:肺癰、痰飲、便秘、麻疹、瘧疾等。第十九頁,共88頁。2、癥、證、病、三者關系(1)區別:
癥:是可以被感知的疾病現象,是構成證候和疾病的基本要素。是診斷疾病和辨別證候的主要依據。
證:是一組具有內在聯系的,能反映疾病階段性本質的癥狀集合。是對疾病現階段本質的認識,代表了疾病當前所處階段的主要矛盾。
?。悍从沉思膊〉陌l生、發展和轉歸的全部過程和基本規律。第二十頁,共88頁。(2)聯系:
每一種病都包含了以某一癥狀為主的若干癥狀、體征組合的不同證候。
癥狀病 證 體征若干第二十一頁,共88頁。3.辨證論治的含義
辨:分析、辨別。證:證候。論:考慮、討論。治:治則、治法將四診收集的資料,運用中醫理論進行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的診斷思維過程。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第二十二頁,共88頁。
4.辨證與論治的關系
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
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是對辨證是否正確的檢驗。第二十三頁,共88頁。5、辨證論治的應用(1)同病異治:病相同,由于發病的時間、地域不同,或所處疾病的階段不同,或病人的體質不同,故反映的證不同,因此,治法不同。(2)異病同治:病不同,因出現大致相同的證,故治法基本相同。
第二十四頁,共88頁。6、辯證與辯病的結合辯證與辨病的共性都是以病人的臨床表現為依據來認識疾病的思維過程。辯證與辨病的區別辯證是對證候的辨析—確立證候以確定證候為目的,從而根據證候來確立治法,據法處方以治療疾?。槐娌∈菍膊〉谋嫖觥_診疾病以確定疾病的診斷為目的,從而為治療提供依據。第二十五頁,共88頁。中醫學在認識和處理疾病的過程中,既強調辨證論治,又講究辯證與辨病相結合。應堅持“以辨病為先,以辨證為主”的臨床診治原則。第二十六頁,共88頁。四、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一)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二)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的認識主要闡釋和介紹中醫學有關人體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內容包括藏象、精氣血精液神、經絡、體質學說等四部分。第二十七頁,共88頁。(三)中醫學對疾病及其防治的認識主要闡釋和介紹中醫學關于疾病的發生原因、發病機理、病變機制、預防和治療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包括病因、發病、病機和防治原則四部分。第二十八頁,共88頁。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有關世界本原和發展變化的宇宙觀和方法論,是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最有影響的古代哲學思想,也是中醫學的重要思維方法。第二十九頁,共88頁。
精氣學說
精氣學說是研究精氣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并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及其發展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是對中醫學影響較大的古代哲學思想之一。一、古代哲學精與氣的基本概念1、精的基本概念精,又稱精氣,在中國古代哲學中,一般泛指氣,是一種充塞宇宙之中的無形(指肉眼看不見形質)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
第三十頁,共88頁。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在某些情況下專指氣中的精粹部分,是構成人類的本原。2、氣的基本概念氣,在古代哲學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斷運動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本原。二、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精氣學說是有關宇宙生成及發展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它認為:精氣是宇宙的本原,宇宙是一個萬物相通的有機整體,人
第三十一頁,共88頁。類作為宇宙萬物之一,亦由精氣構成;精氣是存在于宇宙中的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其自身的運動變化,推動著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與變化。(一)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氣的運動與變化
1、氣的運動氣的運動,稱為氣機。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幾種。升與降。聚與散,雖是對立的,但保持著協調平衡關系。氣的運動具有普遍性。第三十二頁,共88頁。2、氣化氣化,是指氣的運動產生宇宙各種變化的過程。
氣與形之間的轉化形與形之間的轉化氣與氣之間的轉化有形之體自身的不斷更新變化
(三)精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系的中介
1、維系著天地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系
2、使萬物得以相互感應
第三十三頁,共88頁。
(四)天地精氣化生為人古代哲學家認為,人類由天地之精氣相結合而生成,天地精氣是構成人體的本原物質。三、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一)對中醫學精氣生命理論構建的影響
1、中醫學的精氣學說是研究人體內精與氣的內涵、來源、分布、功能、相互關系,以及與臟腑經絡關系的系統理論。2、中醫學的精,是指藏于臟腑中的液態精華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即包括父母遺傳的生命物第三十四頁,共88頁。質,稱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獲得的水谷之精,稱后天之精。
3、中醫學的氣,是指人體內生命力很強、不斷運動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既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激發和調控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感受和傳遞各種生命信息的載體。氣的不斷運動,推動和調控著人體內外的新陳代謝,激發著物質與能量的轉化,負載和傳遞著生命信息,推動和調控著臟腑的機能,從而維系著人體的生命進程。氣的運動停止,則意味著生命的終止。
第三十五頁,共88頁。
精與氣的概念在古代哲學與中醫學總是有明顯區別的:人體內的精與氣的概念是具體的;宇宙中的精或氣的概念是極為抽象的。(二)對中醫學整體觀念構建的影響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即中醫學對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相統一的認識。
第三十六頁,共88頁。
古代哲學的精氣學說認為,精氣的概念涵概了自然、社會、人類的各個層面,精氣是自然、社會、人類及其道德精神獲得統一的物質基礎;精氣是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人類為自然萬物之一,與自然萬物有著共同的化生之源;運動于宇宙中的精氣,充塞于各個有形之物間,具有傳遞信息的中介作用,使萬物之間產生感應。第三十七頁,共88頁。陰陽學說(一)陰陽學說的基本概念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
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第三十八頁,共88頁。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1、陰陽對立制約是指屬性相反的陰陽雙方在一個統一體中的相互斗爭、相互制約和相互排斥。
2、陰陽互根互用陰陽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現象中相互對立著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關系。陰陽互用,是指陰陽雙方具有相互資生、促進和助長的關系。
第三十九頁,共88頁。
3、陰陽交感與互藏陰陽交感,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亦即相互發生作用。陰陽交感是宇宙萬物賴以生成和變化的根源。陰陽互藏,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4、陰陽消長陰陽消長,是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不斷的增長和消減的變化之中。
第四十頁,共88頁。
(1)陰陽互為消長在陰陽雙方彼此對立制約的過程中,陰與陽之間可出現某一方面增長而另一方消減,或某一方消減而另一方增長的互為消長的變化。(2)陰陽皆消皆長在陰陽雙方互根互用的過程中,陰與陽之間又會出現某一方面增長而另一方亦增長,或某一方消減而另一方亦消減的皆消皆長的消長變化。第四十一頁,共88頁。
5、陰陽轉化
陰陽轉化,指事物的總體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即屬陽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屬陰的事物,屬陰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屬陽的事物。
6、陰陽自和與平衡陰陽自和,是指陰陽雙方自動維持和自動恢復其協調平衡狀態的能力和趨勢。對生命體來說,陰陽自和是生命體內的陰陽二氣在生理狀態下的自我協調和在病理狀態下的自我恢復平衡的能力。第四十二頁,共88頁。
陰陽平衡,是指陰陽雙方在相互斗爭、相互作用中處于大體均勢的狀態,即陰陽協調和相對穩定狀態。第四十三頁,共88頁。(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應用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從人體部位分:
體表——為陽上部——為陽
體內——為陰下部——為陰
背部——為陽四肢外側——為陽
腹部——為陰四肢內側——為陰第四十四頁,共88頁。從臟腑分:
六腑——為陽
五臟——為陰
氣——主動、屬陽從氣血分
血——主靜、屬陰第四十五頁,共88頁。2、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陰氣平順,陽氣固密,陰陽雙方在對立制約消長中維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人體的生命就正常。第四十六頁,共88頁。3、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1)正、邪的含義
正:正氣,指人體結構與功能活動及其抗病和康復能力。包括臟腑、經絡、精氣血津液及其所產生的維護人體健康的能力。用陰陽來區分其屬性,可分陽氣和陰精兩部分。
第四十七頁,共88頁。
邪: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也有陰陽之分:
寒濕——陰邪如六淫
風、暑、火——陽邪第四十八頁,共88頁。(2)說明病理變化的總綱陰陽偏勝:指陰邪和陽邪致病的一種病理變化。屬于陰或陽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變。
①陽勝則熱,陽勝則陰病
陽勝則熱——陽邪侵犯人體使機體陽絕對亢盛,屬實熱證。
“陽勝則陰病”?!杽俚牟∽儽厝粨p傷人體的陰液。第四十九頁,共88頁。②陰勝則寒,陰勝則陽病
陰勝則寒——指陰邪侵犯人體,使機體的陰絕對亢盛,屬實寒證。陰勝則陽病——陰勝的病變必然會損傷人體的陽氣。第五十頁,共88頁。陰陽偏衰:指機體的陽氣或陰液不足,屬于陰或陽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變。
①陽虛則寒----指人體陽氣虛衰不足,陽虛不能制約陰,則陰相對偏盛而現虛寒證。即“陽虛則陰勝”。第五十一頁,共88頁。②陰虛則熱------指人體陰液不足,陰虛不能制約陽,則陽相對偏亢而出現虛熱證。即陰虛則陽亢。
第五十二頁,共88頁。綜上所述,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是中醫學寒熱性病證的病機總綱。根據《素問·通評虛實篇》:“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陰陽偏勝所出現的熱證,寒證分別為實熱證,實寒證;陰陽偏衰所現的熱證,寒證則為虛熱證,虛寒證。第五十三頁,共88頁。③陰陽兩虛:
因陰陽之間存在互根關系,故又可發生陰陽互損的病理變化導致陰陽兩虛。
陰陽互損,是指機體的陰或陽任何一方虛損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另一方的不足。表現為:第五十四頁,共88頁。陽損及陰——當陽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陽氣的不足,累及陰液的化生不足,出現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狀態。
陰損及陽——當陰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陰虛累及陽氣的化生不足,或陽氣無所依附而散耗,出現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狀態。第五十五頁,共88頁。陰陽轉化----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可在一定的條件下,發生病理變化的轉化,即陽證可轉為陰證;陰證轉為陽證。
正氣的強弱條件邪氣的盛衰治療、護理是否得當
熱極生寒,重陽必陰表現寒極生熱、重陰必陽第五十六頁,共88頁。4、用于疾病的診斷《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張景岳:“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1)四診分陰陽,為辨證提供可靠依據。第五十七頁,共88頁。(2)辨證分陰陽:
八綱辨證是臨床各種辨證方法的綱領,而陰陽又是八綱辨證的總綱。
表、實、熱——陽如
里、虛、寒——陰
無論四診,還是辨證,都必須以分辨陰陽為首務。如張景岳所說:“醫道雖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第五十八頁,共88頁。5、用于疾病的治療----必平陰陽《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基本原理,因此,把握陰陽失調的狀況,調整其陰陽的偏勝偏衰,以恢復陰陽的協調平衡,是最基本的治療原則。第五十九頁,共88頁。①確定治療原則《靈樞·邪客篇》:“補其不足,瀉其有余”。瀉其有余(損其有余)——適用于陰陽偏勝之實證,即“實則瀉之”
陰偏勝——實寒證——寒者熱之——用溫熱的方藥治之
陽偏勝——實熱證——熱者寒之——用寒涼的方藥治之。
第六十頁,共88頁。補其不足(補其偏衰)——適用于陰陽偏衰之虛證,即“虛則補之”
陰偏虛——虛熱證——滋陰清熱,補陰抑陽,陰液充足,虛熱自清。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陽偏虛——虛寒證——助陽散寒,補陽抑陰,陽氣恢復,虛寒自消。
即“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第六十一頁,共88頁。②、藥物性能,必分陰陽?!靶阅堋保褐杆幬锏乃男裕ㄋ臍猓?,五味及作用。皆可用陰陽來歸的說明藥之四性(四氣)
寒、涼——屬陰,如黃連、石膏
溫、熱——屬陽,如干姜、附子肉桂
第六十二頁,共88頁。藥之五味(六味)辛、甘、淡——為陽,如菊花、薄荷、豬苓酸、苦、咸——為陰、如地龍、烏梅、五味子藥之作用
升、浮——屬陽,如桑葉、升麻、浮萍
降、沉——屬陰,如石決明、牡蠣、磁石
第六十三頁,共88頁。五行學說一、五行及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含義
1.五材:構成客觀世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
2.五行:行,運動、運行。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第六十四頁,共88頁。(二)、五行學說的含義
五行學說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概念、特性、生克規律,并用以闡述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及其相互聯系的古代哲學思想。是古人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和探求自然規律的一種自然觀和方法論。
第六十五頁,共88頁。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世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第六十六頁,共88頁。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不少學者應用現代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電子計算機等原理和方法來研究五行學說,對五行學說的生克制化理論進行了確切地解釋,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五行學說為具有東方色彩的普通系統論。第六十七頁,共88頁。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對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樸素認識基礎上,進行抽象而逐漸形成的理論概念。作出了經典性的闡述。將其概括為“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第六十八頁,共88頁。水曰潤下:水具有滋潤,向下的性質。引申為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于水?;鹪谎咨希夯鹁哂醒谉?,向上的性質。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明亮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于火。木曰曲直:“曲”,能彎曲柔和之義;“直”,伸展、暢達的意思。是對樹木生長形態的概括,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和現象,都可歸屬于木。
第六十九頁,共88頁。金曰從革:“從”,由也,金的來源;“革”,變革之意?!皬母铩?,一指金是通過變革而產生;一說金有變革之性。說明金的剛柔相濟的特性,引申為具有沉降、肅殺、收斂、潔靜、發聲,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都可歸屬于金。第七十頁,共88頁。土爰稼穡:“稼”,春播(種);“穡”,秋收(收獲)。引申為具有受納,承載,生化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和現象,都可歸屬于土。第七十一頁,共88頁。由此可見,五行的特性雖來源于對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特性的觀察,但實際上大大超過了五種物質的本身,既基于五行,又高于五行,是對五種不同功能屬性的抽象概括,成為事物和現象的綜合概念,具有更為廣泛,更為抽象的涵義。第七十二頁,共88頁。三、事物的五行屬性歸類與推演五行學說從五行的特性出發,把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分別歸屬為木、火、土、金、水、五大系統。具體歸類可分為兩種情況:直接歸類——取象比類法即是將事物的形象與五行的抽象特性相比較,以確定事物的五行歸屬。間接推演——推演絡繹法根據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至與其相關的事物,以得知這些事物的五行歸屬。第七十三頁,共88頁。自然界五行人體五味五色五化五氣五方五季五臟五腑五體五官五志五液五脈酸青生風東春木肝膽筋目怒淚弦苦赤長暑南夏火心小腸脈舌喜汗洪甘黃化濕中長夏土脾胃肉口思涎緩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腸皮毛鼻悲涕浮咸黑藏寒北冬水腎膀胱骨耳恐唾沉第七十四頁,共88頁。上表可看出,五行學說對事物屬性的歸類與推演法則是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間架,把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及其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按五行屬性進行歸類,形成了聯系人體內外環境的五大結構系統,不僅說明了人體內在臟腑的整體統一,而且也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統一性。第七十五頁,共88頁。四、五行的生克規律1、相生
指五行之間存在著有序的依次遞相資生、助長、促進的作用。次序:
生生生生
木火土金水
生我者——母關系《難經》:“母子關系”。
我生者——子第七十六頁,共88頁。2、相克
含義:五行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間隔遞相抑制,制約的作用。次序:木土水火金克關系:
克我者——所不勝我克者——所勝
《內經》:“所不勝與所勝”的關系。第七十七頁,共88頁。五、相生與相克的關系——制化關系。
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約,以推動事物正常的變化與發展。沒有相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與成長;沒有相克,就不能維持事物在協調關系的變化與發展。已展示出人體自動調控系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心理課感恩教案
- 2025年風電場集中和遠程監控系統合作協議書
- 2025上海個人汽車租賃合同
- 2025年貨運代理加盟合同范本
- 2024年五月份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修訂影響股東訴訟
- 科研部學術交流與研究成果展示計劃
- 培養好習慣從小開始計劃
- 員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計劃
- 2025-2030中國鍍鋁布(鍍鋁織物)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鋰衍生物行業投資商機及未來運行趨勢預判研究報告
- 樓梯踏步抹灰標準合同7篇
- 【廈門大學】DeepSeek大模型賦能高校教學和科研
- 西安房屋租賃合同(官方版)6篇
- 2025年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技能考試題庫含答案
- 2025年榆林城市投資經營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屆高三化學二輪復習 化學工藝流程 課件
- 2024廣東深圳市龍崗區產服集團“春雨”第二批招聘筆試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PLC應用技術課件 任務7. S7-1200 PLC控制電動機星三角啟動(定時器)
- 旅行社運營實務課件 2.2 設計國內長線主題旅游產品
- 股份制合作協議及企業章程草案
- 《清華大學介紹》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