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教版帶答案高中歷史下高中歷史統編版下第八單元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知識點總結歸納完整版_第1頁
2023人教版帶答案高中歷史下高中歷史統編版下第八單元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知識點總結歸納完整版_第2頁
2023人教版帶答案高中歷史下高中歷史統編版下第八單元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知識點總結歸納完整版_第3頁
2023人教版帶答案高中歷史下高中歷史統編版下第八單元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知識點總結歸納完整版_第4頁
2023人教版帶答案高中歷史下高中歷史統編版下第八單元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知識點總結歸納完整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選題1、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國會增加了對美國之音的撥款,用以改善設備,加強其對外廣播活動。這個時期的美國之音所用語言的種類達到40多種,超過了二戰期間的水平。材料折射出A.意識形態領域對抗激烈B.全球化進程加快C.輿論宣傳方式有所創新D.世界形勢相對緩和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美國利用“美國之音”對外進行宣傳廣播,體現的是在意識形態領域與蘇聯展開競爭與對抗,A項正確;B項錯在“全球化”,材料反映的是美國在到處宣傳其意識形態,沒有涉及全球化,排除B項;C項錯在“創新”,宣傳方式并沒有創新,只是宣傳的力度變大了,排除C項;D項錯在“相對緩和”,這一時期正處于美蘇冷戰時期,世界形勢并沒有得到緩和,排除D項。故選A項。2、1951年1月,時任美國國務院顧問的杜勒斯首次提出"島鏈"概念,"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防御范圍應是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臺灣-菲律賓-澳大利亞這條島鏈線",美國根據這條島鏈在其周圍建立了一系列配套齊全的海外基地所需物資和人員的儲備體系。"島鏈戰略"旨在A.保證美國本土的絕對安全B.實施"遏制共產主義"戰略C.確立亞太地區的霸權地位D.防止法西斯主義死灰復燃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防御范圍應是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臺灣-菲律賓-澳大利亞這條島鏈線”可分析出這一戰略旨在遏制共產主義,B項正確;保證美國本土的絕對安全說法太絕對,排除A項;確立亞太地區的霸權地位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項;防止法西斯主義死灰復燃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D項。故選B項。3、圖中波蘭領土邊界的變遷A.不利于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B.體現蘇聯國家戰略需要C.引發了杜魯門主義的出臺D.對戰后世界格局有沖擊作用答案:B解析:波蘭領土邊界與蘇聯接壤的部分在二戰之后往西移動了一片,這是因為蘇聯擔心西部受到威脅的結果,所以體現了蘇聯國家戰略需要,B項正確;題干的時間最晚是在1945年,當時社會主義陣營還沒有建立,排除A項;杜魯門主義出臺是在1947年,但是地圖中的時間最晚到1945年,排除C項;1945年戰后世界的兩極格局還未形成,排除D項。故選B項。4、馬歇爾計劃的條件:受援國要把援助資金作為公開用途,而且要把大部分資金用于購買美國的出口貨物;并且必須把自己納進整個歐洲體系。此條件能夠反映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①有利于美國控制西歐

②擴大美國在歐洲的市場③客觀上有利于歐洲的聯合

④實際上將蘇聯和東歐國家排除在計劃之外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受援國要把援助資金作為公開用途,而且要把大部分資金用于購買美國的出口貨物;并且必須把自己納進整個歐洲體系”可以看出美國史實馬歇爾計劃是為了擴大美國在歐洲的市場;并且通過援助滲透到歐洲地區,進而達到控制歐洲的目的;但客觀上會促進歐洲的聯合;馬歇爾計劃是針對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所以實際上將蘇聯和東歐國家排除在計劃之外,故①②③④正確,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5、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英法隨即伙同以色列發動入侵戰爭。在埃及人民英勇頑強抗擊和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反對下,英法被迫宣布停火,埃及人民收回運河主權的斗爭取得了勝利。這一勝利A.推動埃及建立君主立憲制B.宣告了列強在非洲的殖民帝國崩潰C.標志著不結盟運動的興起D.表明埃及實現了完全意義上的獨立答案:D解析:根據“在埃及人民英勇頑強抗擊和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反對下,英法被迫宣布停火,埃及人民收回運河主權的斗爭取得了勝利。”可得出埃及通過不懈的斗爭,實現了民族獨立,D項正確;埃及建立的不是君主立憲,排除A項;埃及的獨立不是非洲全部獨立的標志,排除B項;不結盟興起于1961年,排除C項。故選D項。6、從1949年開始,美國對社會主義陣營實施“解放戰略”,嚴格限制戰略物資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參與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1970年,尼克松在肯尼迪“和平戰略”的基礎上提出以“伙伴關系”“實力”和“談判”為三大支柱的“和平新戰略”,倡導與東歐和中國“多一些合作,少一些沖突”。據此可知,1970年代的美國(

)A.放棄了對社會主義陣營的軍事進攻B.“以退為進”處于爭霸攻勢C.喪失了世界貨幣金融體系中的優勢D.遏制蘇聯的政策仍未改變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70年代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守勢,為了從其他方面對蘇聯形成壓力,便開始主動放低姿態與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與蘇聯關系緊張的南斯拉夫、中國等)發展關系,最終目的是希望這些國家能制衡蘇聯,D項正確;A項與史實不符,20世紀70年代美國仍在進行越南戰爭,排除A項;B項不符合史實,1970年代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守勢,排除B項;C項不符合史實,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美元擺脫了黃金的束縛,美國仍保持世界貨幣金融體系中的優勢,排除C項。故選D項。7、二戰后初期,美國福特基金會等組織資助了英國學者研發的“英美科學國際商業英語”,這是一種少于800個單詞組成的“基礎英語"的國際推廣,以確保非殖民化浪潮帶來的各國語言差異不會構成貿易壁壘。這表明A.西方力圖維持經濟支配地位B.文化冷戰助推民族獨立浪潮C.自由貿易逐漸取代政府干預D.美國為了促進世界經濟的恢復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可知,二戰后初期,英美國家注重對“基礎英語”的國際推廣,“以確保非殖民化浪潮帶來的各國語言差異不會構成貿易壁壘”。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出現了非殖民化浪潮,西方力圖通過語言推廣來為經濟和貿易服務,以維持經濟支配地位,A項正確;材料現象不是冷戰在文化領域的表現,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國家干預經濟,排除C項;材料中西方大國的舉措的主要目的是維持經濟支配地位,而非為了促進世界經濟的恢復,排除D項。故選A項。8、保羅約翰遜在《現代:從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寫道:“(20世紀)80年代,人類刮起了一場巨大的求變之風……80年代成為當代史的分界線。民主精神恢復了自信,開始廣泛傳播。”這場“求變之風”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是A.改變了世界的政治格局B.推動了美蘇關系走向緩和C.導致社會主義陣營瓦解D.加快西方政治民主化進程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20世紀)80年代,人類刮起了一場巨大的求變之風……80年代成為當代史的分界線。民主精神恢復了自信,開始廣泛傳播”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的“求變之風”是指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瓦解,促進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和加強,這是其深遠影響,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導致美蘇兩極格局瓦解,而非“推動美蘇關系走向緩和”,排除B項;C項不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深遠影響,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與“西方政治民主化進程”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9、1970年,拉美21國通過了《海洋法宣言》,宣布簽字國在200海里海城內享有主權和專屬經濟區的管轄權。而美蘇兩國則鼓吹“公海自由論”,極力抵制拉美國家的主張。這反映A.拉美加強區域合作擺脫殖民統治B.第三世界不結盟運動興起C.中間力量的崛起沖擊了兩極格局D.美蘇結盟阻止拉美的發展答案:C解析:根據“拉美21國通過了《海洋法宣言》,宣布簽字國在200海里海城內享有主權和專屬經濟區的管轄權。”可得出第三世界國家發展壯大,提出了獨立自主的主張,有力的沖擊了美蘇極格局,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區域的合作,排除A項;B項是1961年,排除B項;美蘇對峙而不是結盟,排除D項。故選C項。10、1985年上臺執政的戈爾巴喬夫轉變對外政策.提出了“新思維”外交.主張“合理足夠”概念維持低水平戰略均勢.同時提出"全人類利益優先”國際關系非意識形態化”“從多樣性中尋求各國利益的均衡”等觀點。戈爾巴喬夫"新思維”外交(

)A.表明蘇聯放棄與美國冷戰B.帶有極強的理想主義色彩C.反映出國際關系民主化趨勢D.體現了國際關系的叢林法則答案:B解析:解讀材料信息可知,戈爾巴喬夫“新思維”外交思想否定國家之間意識形態差別,這表明當時戈爾巴喬夫對當時國際環境缺乏清醒認識,帶有理想主義色彩,B項正確;“新思維”外交不表明當時蘇聯放棄了與美國的冷戰,排除A項;國際關系民主化趨勢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C項;國際關系的叢林法則是指國際關系遵循生物學中的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規律法則、材料無法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11、在二戰期間,諸多帝國主義的領導人都闡明了他們抓住殖民地不放的決心。但實際上,多數亞非拉國家不僅在戰后二十年內贏得了獨立,且還自行召開亞非會議,形成不結盟運動。這反映了二戰后A.社會主義陣營空前壯大B.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增強C.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D.世界殖民體系開始瓦解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二戰后,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不斷高漲,紛紛獨立,并且形成不結盟運動,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B項正確;不結盟運動屬于第三世界的力量,不屬于社會主義陣營,排除A項;不結盟運動是多極化趨勢出現的表現之一,冷戰結束后,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排除C項;一戰后,伴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和不斷的發展,殖民體系開始解體,排除D項。故選B項。12、1969年美國出臺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產黨國家”與“非共產黨國家”這一概念和劃分方法,代之以“鼓勵與美國有外交關系或貿易關系的國家進行貿易”,并要求商業部修訂管制清單。這主要表明A.美國淡化了意識形態上的分歧B.美國國際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C.美國國力因不當政策有所下降D.西歐走向聯合挑戰了美國地位答案:C解析: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因為美蘇冷戰以及局部地區不斷的熱戰等各種政策導致美國國力的下降,在這種背景下美國于1969年出臺了新的《出口管制法》,才“不再使用“共產黨國家”與“非共產黨國家”這一概念和劃分方法”。C項正確;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并沒有淡化,美國只是調整了一些做法,排除A項;美國國力雖有下降,但國際地位并沒有變化,排除B項;美國國力下降的原因不只是因為歐洲的聯合,排除D項。故選C項。13、二戰后美國非常重視對新獨立國家的政府官員,青年學生、勞工婦女等各界領袖進行各種培訓。據1967年美國政府統計,在"曾參加過交流項目的非洲精英中、已出現兩位首相、兩位總統、一位副總統、87位部長和5位國務卿"。美國的這種做法旨在A.助推第三世界的發展B.致力于消除種族歧視C.獲取廣闊的世界市場D.與蘇聯爭奪中間地帶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美國有意培養新獨立國家各種人才的目的是擴大其自身的影響力,與蘇聯爭奪中間地帶,D項正確;美國這樣做的根本目的是維護自身利益,而不是為了助推第三世界的發展和消除種族歧視,排除A項、B項;材料體現的是人才競爭,不是商品輸出,排除C項。故選D項。14、如圖是美國在1985年發行的紀念郵票。郵票所示事件A.使美國建成了“福利國家B.解決了經濟危機的困擾C.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D.是全球社會保障的開端答案:C解析:圖中文字及圖片反映了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C項正確;福利國家在二戰后就已經建立起來,排除A項;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故選C項。15、1951~1955年,蘇聯肉類的年平均產量為570萬噸;1961—1965年,年平均產量達到930萬噸,增長60%以上;1955年的農莊莊員平均月收入為25盧布,1965年達列51.3盧布。這一現象表明蘇聯A.農業改革取得一定成效B.集體化運動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C.新經濟提高了農業產量D.經濟模式的突破改變農業落后局面答案:A解析:根據“1951~1955年,蘇聯肉類的年平均產量為570萬噸;1961—1965年,年平均產量達到930萬噸,增長60%以上;1955年的農莊莊員平均月收入為25盧布,1965年達列51.3盧布。”可得出赫魯曉夫的農業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農副產品產量增加,A項正確;集體化沒有積極性,排除B項;當時推行的不是新經濟政策,排除C項;當時并沒有突破原有的經濟模式,排除D項。故選A項。填空題16、改革原因①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重失調,國民收入下降。②一些東歐國家希望________,通過改革,走自己______的道路。答案:

擺脫蘇聯控制

獨立發展根據所學課本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前后,東歐各國人民經過艱苦斗爭,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東歐各國著手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一些東歐國家希望擺脫蘇聯控制,通過改革,走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17、社會主義建設:東歐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一系列__________,各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大多采取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答案:人民民主國家社會主義建設:東歐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各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大多采取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18、階級關系:農業、工業就業人口所占比重逐漸下降,從事____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答案:服務業根據所學,二戰后,隨著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出現了新變化,農業和工業的就業人口所占比重逐漸下降,從事服務業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19、兩極格局的瓦解背景(1)20世紀70年代末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再次加強對蘇聯的遏制,同時大搞______,提出并著手實施“______”,企圖拖垮蘇聯。(2)1985年以后,美蘇關系走向______①美蘇首腦多次會晤,建立了多層次對話機制。②1987年,美蘇簽署《______》,1991年,兩國簽訂《美蘇關于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______取得重要進展。③蘇聯實行______,從阿富汗撤軍,宣布不再干涉東歐事務,同意德國統一;等等。(3)蘇聯與中國關系也實現了正常化。答案:

軍備競賽

戰略防御計劃

緩和

關于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

裁軍

戰略收縮結合所學可知,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再次加強對蘇聯的遏制,同時大搞軍備競賽,提出并著手實施“戰略防御計劃”,企圖拖垮蘇聯

,①處填寫軍備競賽;②處填寫戰略防御計劃;結合所學可知,1985年以后,美蘇關系走向緩和,1987年,美蘇簽署《關于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1991年,兩國簽訂《美蘇關于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裁軍取得重要進展,蘇聯實行戰略收縮,從阿富汗撤軍,宣布不再干涉東歐事務,同意德國統一等,③處填寫緩和;④處填寫關于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⑤處填寫裁軍;⑥處填寫戰略收縮。20、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偉大轉折: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召開_______________,作出__________的偉大決策。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改革開放: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到2018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9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答案:

十一屆三中全會

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偉大轉折: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1、“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1)“福利國家”①含義:是指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__________。②內容:醫療保健服務、失業保險、養老、住房、教育等。③實質:國家運用財政手段對社會財富進行再分配,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④影響:在緩和__________不平等、保持社會穩定方面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但也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⑤調整:20世紀70年代,_____就成為“改革”的內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國不同程度地減少政府公共開支,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在提高社會效率和維護社會公平之間尋求新的平衡。(2)社會運動①原因:加強__________的辦法緩解了社會矛盾,但沒能觸動造成這種不平等和貧困的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②表現:主要代表原因結果美國黑人民權運動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對黑人的歧視仍廣泛存在。如實行種族隔離制度,剝奪黑人的選舉權等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案,宣布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為非法婦女運動①對婦女的歧視長期存在。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越來越多的婦女參加工作。③為爭取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大多數國家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一些國家建立了維護婦女權益的機構其他運動20世紀6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普遍爆發了大規模的學生運動,美國學生發起了反對美國侵略越南戰爭的運動(3)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局限性①實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表現: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固有的弊端。答案:

公共福利

收入分配

減少福利

國家干預

所觸及的主要是統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沒有克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1)“福利國家”①含義:是指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②內容:醫療保健服務、失業保險、養老、住房、教育等。③實質:國家運用財政手段對社會財富進行再分配,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④影響:在緩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會穩定方面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但也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⑤調整:20世紀70年代,減少福利就成為“改革”的內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國不同程度地減少政府公共開支,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在提高社會效率和維護社會公平之間尋求新的平衡。(2)社會運動①原因:加強國家干預的辦法緩解了社會矛盾,但沒能觸動造成這種不平等和貧困的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3)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局限性①實質:所觸及的主要是統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沒有克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22、冷戰的含義: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_____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______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答案:

美蘇

非戰爭又非和平根據所學可知,冷戰的含義: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23、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亞洲(1)印度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印度人民在國大黨領袖甘地、____和穆斯林聯盟領袖____等人的領導下,積極爭取獨立,士兵和工農斗爭風起云涌。②在印度人民反抗斗爭的壓力下,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____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成為獨立的自治領。③20世紀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為共和國。(2)其他國家印度獨立前后,印度尼西亞、老撾、菲律賓、緬甸、錫蘭、柬埔寨、馬來亞、新加坡等也紛紛獨立。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體系____。答案:

尼赫魯

真納

1947

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印度人民在國大黨領袖甘地、尼赫魯和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等人的領導下,積極爭取獨立,士兵和工農斗爭風起云涌。②在印度人民反抗斗爭的壓力下,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成為獨立的自治領。③20世紀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為共和國。其他國家印度獨立前后,印度尼西亞、老撾、菲律賓、緬甸、錫蘭、柬埔寨、馬來亞、新加坡等也紛紛獨立。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體系瓦解。24、“福利國家”(1)概念:指國家通過構建____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2)影響①積極:在緩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____方面起到一定積極作用。②消極:增加了國家____。(3)演變當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經濟危機時,____福利就成為“改革”的內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國都不同程度地減少政府公共開支,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在提高社會效率和維護社會公平之間尋求新的平衡。答案:

社會保障

社會穩定

財政負擔

減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福利國家”指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在緩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會穩定方面起到一定積極作用;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演變當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經濟危機時,減少福利就成為“改革”的內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國都不同程度地減少政府公共開支,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在提高社會效率和維護社會公平之間尋求新的平衡。25、兩極格局的瓦解(1)過程①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再次加強對蘇聯的遏制,同時大搞軍備競賽,提出并著手實施“戰略防御計劃”,企圖拖垮蘇聯。②1985年以后,美蘇關系走向緩和。③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__________攻勢,國內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最終形成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局面,導致兩極格局崩潰。(2)影響: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隨之結束。兩極格局中出現的__________趨勢不可逆轉。答案:

“和平演變”

世界多極化結合所學可知,兩極格局瓦解的過程是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再次加強對蘇聯的遏制,同時大搞軍備競賽,提出并著手實施“戰略防御計劃”,企圖拖垮蘇聯;1985年以后,美蘇關系走向緩和;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和平演變”攻勢,國內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最終形成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局面,導致兩極格局崩潰。兩極格局瓦解的影響是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隨之結束。兩極格局中出現的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因此①應填“和平演變”,②應填世界多極化。材料分析題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1950年11月,第二次世界保衛和平大會在華沙舉行,81個國家的代表參加,大會決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會,法國的約里奧·居里教授擔任理事會主席,畢加索的《和平鴿》被確定為該組織的象征。世界和平理事會建議在每個國家建立國家和平委員會。世界和平理事會是世界和平運動的重要推動力量,是一個反帝國主義,倡導普遍裁軍、民主、獨立、和平共處的國際群眾運動組織。世界和平理事會數十年來形成了反對帝國主義的理論,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積極進行關于抵抗帝國主義政治、軍事、經濟、意識形態等形式攻擊的理論探索。同時,世界和平理事會開展了各種反帝實踐活動,如組織國際會議,探討解決世界困境的方案,為抗議帝國主義的侵略而發起示威游行活動,舉行各種重大事件的紀念活動等。——摘編自余維海《世界和平理事會的歷史演進、理論主張與實踐斗爭》(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世界和平理事會成立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世界和平理事會成立的影響。答案:(1)背景:二戰結束美蘇冷戰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世界人民渴望和平。(2)影響:豐富了反帝理論和斗爭實踐團結了各國人民共同反帝打擊了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解析:(1)背景:根據“

1950年11月,第二次世界保衛和平大會在華沙舉行,81個國家的代表參加”得出二戰結束;根據所學可得出當時是美蘇冷戰;根據所學可得出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世界人民渴望和平。(2)影響:根據“世界和平理事會是世界和平運動的重要推動力量,是一個反帝國主義,倡導普遍裁軍、民主、獨立、和平共處的國際群眾運動組織。可得出豐富了反帝理論和斗爭實踐;根據”同時,世界和平理事會開展了各種反帝實踐活動,如組織國際會議,探討解決世界困境的方案,為抗議帝國主義的侵略而發起示威游行活動,舉行各種重大事件的紀念活動等。“得出團結了各國人民共同反帝打擊了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48年,鑒于在亞洲,中國國民黨在大陸統治崩潰已成定局,美國重新研究日本在其遠東戰略中的地位。日本成為亞洲唯一可能執行美國遏制中國和蘇聯冷戰政策,并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和影響的國家。為此,美國極力修改盟國在《波茨坦公告》中為改造日本所明確規定的非軍事化和民主化的主要目標。1949年美國政府還任命銀行家約瑟夫·道奇為盟軍總司令部財政顧問。新中國的建立和朝鮮戰爭的爆發,大大加劇了美蘇兩大陣營的對立和沖突。1951年9月,美國在舊金山召開對日媾和會議,簽訂了《對日和約》。和約剝奪了日本的海外領地,但事實上取消賠償,還規定盟國可以與日本締結協定,駐軍日本。這完全是美國戰略利益的體現。《和約》和隨后簽訂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規定美軍可無限制地駐留日本,并設置軍事基地;還允許美軍可以鎮壓日本國內的"大規模暴動",并且讓日本分擔駐日美軍的軍費。日本獲得名義上的獨立。——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卷》(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改變對日政策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改變對日政策的影響。答案:(1)原因:國民黨在中國的崩潰,使得美國需要找新的戰略支點;美蘇冷戰的逐漸加劇,扶植日本對抗中國與蘇聯;美國意圖領導世界,擴張其在亞太地區的勢力。(3點)(2)影響:使日本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支撐,實現了美國戰略意圖;促進了日本的經濟恢復,但也導致日本戰后改革不徹底;美國加強了對中國的遏制,并加劇了亞太地區的緊張局勢。(3點)解析:(1)原因:根據材料“1948年鑒于亞洲中國國民黨在大陸統治奔潰已成定局,美國重新研究日本在其遠東戰略中的地位”可知,國民黨在中國的崩潰,使得美國需要找新的戰略支點;根據“新中國的建立和朝鮮戰爭的爆發,大大加劇了美蘇兩大陣營之間的對立和沖突”可知,美蘇冷戰的逐漸加劇,扶植日本對抗中國與蘇聯;根據“還規定盟國可以與日本締結協定,駐軍日本。這完全是美國戰略利益的體現”可知,美國意圖領導世界,擴張其在亞太地區的勢力。(2)影響:根據材料“和約剝奪了日本的海外領地,但事實上取消賠償,還規定盟國可以與日本締結協定,駐軍日本。這完全是美國戰略利益的體現”可知,使日本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支撐,實現了美國戰略意圖;美國對日本的扶持促進了日本經濟的恢復,同時也導致日本戰后改革不徹底;對亞太地區及中國來說:美國加強了對中國的遏制,并加劇了亞太地區的緊張局勢。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關于美國對外援助的性質,一直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觀點一“對外援助”是指一個國家的人民或機構對另一個國家的人民或機構所實施的幫助或計劃進行幫助的行為。我們是最熱憂地、最真誠地、最懇切地企圖幫助這些不發達國家達到提高生活水平的目的觀點二一個國家給另一個國家提供多少援助,不取決于后者的需要,也不取決于它以往的經濟狀況是好是壞,或它的道德狀況,而是取決于援助國將從對其援助中在政治上能獲得多少好處——摘編自[美]羅伯特?沃爾特斯《美蘇援助對比分析》材料二

20世紀50年代,美國對外援助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在援助的構成比例方面(見表),二是提出“歐亞并重”的“全球戰略”。1946—1953財年部分年份美國對外經濟和軍事援助

單位:百萬美元年份對外援助總額經濟援助軍事援助軍事援助所占百分比19463075.73075.70.0019483179.52864.7314.89.9%19505971.34799.31172.019.6%19517612.63426.74185.955.0%19526814.02408.94405.064.6%19534979.92246.12733.854.9%——摘編自婁亞萍《試論戰后美國對外經濟援助》(1)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析材料一中的兩種觀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50年代美國對外援助政策發生的具體變化,并說明其背景。答案:(1)評析:觀點一對美國對外援助的解釋過于理想化,沒有揭示美國對外援助的實質,實際上是為美國對外經濟援助政策的動機進行辯護。觀點二則看到了美國對外援助的政治意圖,政治性構成了美國對外經濟援助的本質特征。(2)變化:軍事援助取代經濟援助成為對外援助的主體;援助對象從西歐擴大到了亞洲。背景:美蘇冷戰;新中國成立;朝鮮戰爭爆發;歐洲經濟恢復并走向聯合。解析:(1)根據材料一“我們是最熱憂地、最真誠地、最懇切地企圖幫助這些不發達國家達到提高生活水平的目的”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觀點一對美國對外援助的解釋過于理想化,沒有揭示美國對外援助的實質,實際上是為美國對外經濟援助政策的動機進行辯護。根據材料一“而是取決于援助國將從對其援助中在政治上能獲得多少好處”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觀點二則看到了美國對外援助的政治意圖,政治性構成了美國對外經濟援助的本質特征。(2)關于變化:根據材料二“一是在援助的構成比例方面(見表),二是提出‘歐亞并重’的‘全球戰略’”得出軍事援助取代經濟援助成為對外援助的主體;援助對象從西歐擴大到了亞洲。關于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可從美蘇冷戰、新中國成立、朝鮮戰爭爆發、歐洲經濟恢復并走向聯合等方面分析作答。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二戰后,美國對蘇聯經濟展開了一系列遏制行動。1948年3月,美國政府實行貿易管制制度,禁止向蘇聯、東歐國家出口美國貿易管制清單內的各種物資。次年2月,美國國會通過《出口管制法》,把對蘇聯的貿易管制戰略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1949年底,為了限制成員國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新技術,美國和一些西歐國家成立了“巴黎統籌委員會”、1951年,美國國會通過《共同防衛援助統制法》,通過削減援助等方式逼迫西歐和日本進入共同防衛的軌道上來。1979年,美國新的《出口管制法》正式將限制高新技術轉讓作為出口管制的重點。1980年1月,美國政府以蘇聯入侵阿富汗為由,宣布對蘇實施糧食禁運,中斷對蘇出口糧食,并協調盟國參與糧食禁運。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政府通過禁運石油管道設備的措施,迫使西歐放棄與蘇聯業已簽訂的大口徑石油管道出口協議,并要求西歐減少對蘇聯石油的依賴。1983年,美國通過國際能源機構,限制西歐從蘇聯進口的天然氣比例。——摘編自葉楨《以史為鑒:冷戰時期的大國經濟博弈》等(1)根據材料,歸納冷戰時期美國對蘇聯經濟遏制的主要領域及其內容。(2)綜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冷戰時期美國對蘇聯經濟遏制的基本特征。答案:(1)領域及措施:在貿易領域,利用貿易管制、立法等方式,切斷蘇聯與世界經濟的聯系;在技術領域,聯手他國及出臺相關法律限制對蘇聯的高新技術出口或轉讓;在糧食領域,單獨或協調盟國對蘇聯進行糧食禁運;在能源領域,脅迫西歐放棄或減少從蘇聯進口石油和天然氣。(2)特征:不訴諸武力,采取冷戰方式;裹脅眾盟友,封鎖圍堵蘇聯;多領域開火,切中蘇聯要害;全方位遏制,長期有序布署。解析:(1)領域及措施:由材料“1948年3月,美國政府實行貿易管制制度,禁止向蘇聯、東歐國家出口美國貿易管制清單內的各種物資。次年2月,美國國會通過《出口管制法》,把對蘇聯的貿易管制戰略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可知,在貿易領域,冷戰時期美國對蘇聯經濟遏制的手段是利用貿易管制、立法等方式,切斷蘇聯與世界經濟的聯系;由材料“1949年底,為了限制成員國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新技術,美國和一些西歐國家成立了‘巴黎統籌委員會’、1951年,美國國會通過《共同防衛援助統制法》,通過削減援助等方式逼迫西歐和日本進入共同防衛的軌道上來。1979年,美國新的《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