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教師資格心理學第三章感覺與知覺_第1頁
深圳教師資格心理學第三章感覺與知覺_第2頁
深圳教師資格心理學第三章感覺與知覺_第3頁
深圳教師資格心理學第三章感覺與知覺_第4頁
深圳教師資格心理學第三章感覺與知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

感覺概述

一、感覺的一般概念二、感覺的生理機制三、感受性與感覺閾限

目前一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一、感覺的一般概念

1、感覺定義:刺激物作用于感覺器官,經過神經系統的信息加工所產生的對該刺激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2、感覺分類:人類感覺根據它獲取信息的來源不同,可以分為三類:遠距離感覺:視覺和聽覺近距離感覺:味覺、嗅覺和皮膚覺內部感覺:饑、渴、胃痛、肌動覺、平衡覺等目前二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二、感覺的產生過程

三個環節:第一步:收集信息第二步:轉換第三步:將神經沖動傳入大腦并加工目前三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超感知覺1.傳心術(telepathy)指兩人之間不通過任何溝通工具或交流通道就能夠彼此傳遞信息的過程。例如,在兩人互不見面的情況下(如兩人之間隔上布簾),其中一人在一邊用心注視一張繪有圖形的卡片,另一人在布簾對面靜坐。靜坐者如果能夠知道對方所注視的是何種圖形,就可推論他們之間確有心電感應。

2.靈覺(clairvoyance)俗稱“千里眼”,是一種不靠眼睛即可看到物體的特異功能。如能“看到”未打開的錢袋里的錢數,能“看到”未翻開的撲克的圖形,即表示具有超感視覺特異功能。

3.預知(precognition)指在別人意見尚未表達之前即已預知,或事件尚未發生之前即可預卜的超人能力。例,電話鈴響起時,還未接聽即可預知對方是何人。目前四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三、感受性與感覺閾限感受性人對刺激物的感覺能力,檢驗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標稱感覺閾限感覺閾限感到某個剌激存在或剌激發生變化所需刺激強度的臨界值。感覺閾限與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關系(E=1/R)。絕對感覺閾限絕對感覺閾限指最小可覺察的剌激量,即光、聲、壓力或其他物理量為了引起剛能覺察的感覺所需要的最小數量。(絕對感覺閾限-絕對感受性)目前五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三、感受性與感覺閾限差別感覺閾限:那種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兩個刺激之間的最小差異量差別感受性:覺察刺激之間微弱差別的能力(差別感受性-差別感覺閾限)目前六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韋伯定律

差別閾限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隨著原來刺激強度的變化而變化,但差別閾限和原來刺激強度的比例卻是一個常數。

K=ΔI/IK:韋伯分數或叫韋伯常數

I:原來刺激強度

ΔI:差別閾限目前七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費希納定律

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對數成正比,即刺激的強度按對數級數增長,它所引起的心理的強度卻只按算術級數在增長。S=KlgRS:感覺強度R:刺激強度K:常數目前八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第二節

視覺一、視覺刺激二、基本的視覺現象三、視覺的機制

目前九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一、視覺刺激人類視覺刺激(可見光):

波長在400至750毫微米之間的電磁輻射。目前十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二、基本的視覺現象(一)視覺適應適應:是在剌激物持續作用下感受性發生的變化,適應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明適應:暗處亮處(光感受性降低)暗適應:亮處暗處(光感受性升高)(二)色覺顏色感覺具有三種屬性:色調、飽和度和亮度色調是顏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現,它由混合光中起主導作用的波長所決定,如紅色、綠色飽和度與光的強度有關。在一個顏色中,起主導作用的波長越強,表現出色調越純,也就是該顏色的飽和度越大亮度指構成該顏色的全部光波的總強度

目前十一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三、視覺的機制(一)眼睛1.眼睛的構造2.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棒體細胞只對光的強度起反應,對微弱光線敏感,但不能分辨顏色;錐體細胞則可以專門反應光的波長(也就是顏色),但對光的強度反應很差3、視覺適應原理主要原因是視網膜的感光物質--視紫紅質(是視黃醛和視蛋白的結合物)的漂白與還原過程。人眼接受光線后,錐體細胞和棒體細胞內的一種光化學物質--視黃醛完全脫離視蛋白,發生漂白過程;當光線停止作用后,視黃醛與視蛋白重新結合,產生還原進程。由于漂白過程而產生明適應,由于還原過程使感受性升高而產生暗適應。目前十二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眼睛的構造目前十三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三、視覺的機制(續)(二)色覺理論1、三原色說(楊-黑爾姆茲)任何顏色都能由三種波長的純光混合而產生。人具有三種不同形態的錐體細胞,它們分別對紅、綠、藍三種原色最敏感。以不同比例混合這三種原色,可以產生各種不同顏色評價:三原色說可以解釋顏色混合現象,但是不能很好解釋色盲和補色現象2、拮抗理論-四色說(黑林)他提出人眼對光反應的視覺基本單元是成對組織的,有紅、綠、黃、藍四種原色,加上黑與白共成三對,在光波影響下起作用。每一對的兩個要素作用相反,具有拮抗作用,表現是當其中一個停止作用后,另一個就激活評價:能解釋色盲和補色現象,但是不能解釋三原色混合產生一切顏色現象現代心理學家:視覺感受器水平上按三原色說發生,沖動在視覺通路上的編碼傳遞過程是按拮抗理論說進行的。目前十四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第三節

聽覺一、聽覺剌激二、基本的聽覺現象三、聽覺的機制目前十五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一、聽覺剌激聲波是聽覺的適宜刺激聲波的物理性質包括頻率、振幅和波形頻率(音高)指發聲物體每秒振動的次數,單位是赫茲。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動頻率為20~20000赫茲。振幅(音強)是指振動物體偏離起始位置的大小。振幅決定聲音的強度聲波(音色)最簡單的形狀是正弦波目前十六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二、基本的聽覺現象(一)聲音的屬性音強指聲音的大小,由聲波的物理特性振幅,即振動的大小所決定。0分貝指正常聽覺下可覺察的最小的聲音大小。音高指聲音的高低,由聲波的頻率,即每秒振動次數決定,音色指聲音的純度,由聲音的波形決定(二)聽覺的適應與疲勞聽覺適應聽覺疲勞:耳聾、音隙、失聰

(三)聲音的混合與掩蔽聲音的混合:如果兩個聲音強度大致相同,頻率相差較大聲音的掩蔽:如果兩個聲音強度相差較大,則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個較強的聲音目前十七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第四節

知覺—感覺的整合一、知覺的一般概念二、知覺的特性三、幾種復雜的知覺及其機制

目前十八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一、知覺的一般概念1、定義知覺就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的反映,是人對感覺信息的整合和解釋2、與感覺關系知覺與感覺一樣,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產生的,離開了事物對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沒有感覺,也沒有知覺。知覺以感覺為基礎,但不是個別感覺信息的簡單總和,是對感覺信息的整合和解釋知覺的產生要借助過去的知識或經驗的幫助目前十九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二、知覺的特性(一)知覺的整體性(二)知覺的選擇性(三)知覺的理解性(四)知覺的恒常性目前二十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一)知覺的整體性1、知覺的整體性指人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把由多種屬性構成的事物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特性。2、格式培學派知覺組織原則(1)接近性(2)相似性(3)連續性(4)封閉性(5)良好圖形

目前二十一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二)知覺的選擇性

根據當前需要,對外來刺激有選擇地作為知覺對象進行組織加工過程。

目前二十二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三)知覺的理解性定義:在對現時事物的知覺中,需有以過去經驗、知識為基礎的理解,以便對知覺的對象做出最佳解釋、說明的特性目前二十三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四)知覺的恒常性1、定義:人們在剌激變化的情況下把事物知覺成穩定不變的整體的現象2、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狀恒常性顏色恒常性目前二十四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三、幾種復雜的知覺及其機制(一)深度知覺深度知覺線索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刺激物的特性作為線索,另一方面則產生于視覺系統本身的特性。1.來自剌激方面的深度線索

(1)大小

(2)視野中的高度

(3)遮擋

(4)線性透視

(5)紋理變化

(6)光照與陰影2.來自視覺線索本身的深度線索

(1)眼肌的調節與幅合(2)雙眼視差

目前二十五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5.眼睛的調節

看近物,水晶體曲度變大;遠物,曲度變小。水晶體曲度變化的信號提供了距離的信息。目前二十六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眼睛輻合輻合指眼睛隨物體距離的改變而將視軸聚到被注視的物體上。物體近,輻合角大,看東西費勁;物體遠,輻合角小,視線垂直,看東西不費勁。控制雙眼視軸輻合的眼肌運動提供了關于距離的信號。目前二十七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雙眼視差(binoculardisparity)當人看物體時,由于兩眼間相距65毫米,兩眼視像不完全落在視網膜對應的部位,表現在左眼看物體的左邊多些,右眼看物體的右邊多些。物體在兩眼視網膜上的成像有了差異,稱為雙眼視差。物體近,雙眼視差越大;物體遠,雙眼視差越小。雙眼視差的大小,提供了遠近的信息。視差小,物體遠,視差大,物體近。

目前二十八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三、幾種復雜的知覺及其機制(二)運動知覺人在知覺事物時可以獲得物體位移及移動速度的信息稱為運動知覺(三)時間知覺1.時間知覺的各種線索

(1)自然界的周期性現象。

(2)有機體各種節律性的活動。

(3)借助計時工具。2.影響時間知覺的各種因素

(1)感覺通道的性質。

(2)一定時間內事件發生的數量和性質。

(3)個體的興趣和情緒。目前二十九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第五節

社會知覺一、社會知覺的一般概念二、社會認知的過程

目前三十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一、社會知覺的一般概念1、定義個人在社會環境中對他人(某個個體或某個群體)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和意向(社會特征和社會現象)做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2、內容(1)對人的知覺(包括對他人和自我的知覺)(2)對社會事件因果關系的知覺(3)對人際關系的知覺。3、社會知覺獨特性1)認知對象的獨特性2)對他人行為的期望會影響社會知覺過程3)社會知覺加工過程的特殊性目前三十一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二、社會認知的過程(一)信息的搜集和選擇(二)信息的整合過程1.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首因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他人總體印象的形成過程中,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后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近因效應指在總體印象形成過程中,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2.暈輪效應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主要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后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3.社會刻板效應社會刻板印象指人們對社會上某一類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社會刻板效應的形成原因

目前三十二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盧欽斯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實驗以不同順序對這兩段材料加以組合一種是將描寫詹姆性格內向的材料放在前面、描寫他性格外向的材料放在后面;另一種順序則相反。盧欽斯將材料讓兩組水平相當的中學生被試閱讀,并讓他們對詹姆的性格進行評價。實驗結果先閱讀的那段材料對被試進行的詹姆性格的評價起著決定作用。進一步研究,讓被試閱讀有關詹姆性格的兩段描寫文字之間,有一時間間隔。即先閱讀一段后,讓被試做數學題或聽歷史故事,再讀第二段。實驗結果與前述實驗正好相反,這時對被試進行的詹姆性格的評價起決定作用的已不是先閱讀的那段材料,而恰恰是后閱讀的那段材料。目前三十三頁\總數三十五頁\編于十一點蘇聯學者博達列夫暈輪效應實驗向兩組大學生分別出示同一個人的照片。在出示照片前,實驗者向第一組被試說,照片上的人是一個惡貫滿盈的罪犯;而向第二組被試說,此人是一個大科學家。然后讓兩組被試對照片上的人進行描述。第一組深陷的眼窩,證明了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