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三下學期二輪復習滾動檢測語文試題(原卷版)_第1頁
河南省高三下學期二輪復習滾動檢測語文試題(原卷版)_第2頁
河南省高三下學期二輪復習滾動檢測語文試題(原卷版)_第3頁
河南省高三下學期二輪復習滾動檢測語文試題(原卷版)_第4頁
河南省高三下學期二輪復習滾動檢測語文試題(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9頁/共11頁河南省高三年級二輪復習滾動測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明代的性靈文人對詩歌情感的表現范域進行了不斷的開拓和“探底”。他們以“世情”為詩性情感,把庸碌人生、瑣碎生活、平常心情詩意化,創作出了一批新鮮活潑、具有濃濃世俗氣息的詩歌作品。他們的這種嘗試,不僅推翻了前后七子建立的模擬王國,率領詩壇走出了復古的迷障;更是對以“詩言志”占絕對統治地位的正統詩學理念的挑戰,在完善中國古典詩歌的情感表達經驗、平衡詩歌文化生態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如果說先前的詩人們在努力地汲取古人的智慧成果,性靈文人們則以“無法為法”,努力擺脫古人、成法、學問等的一切束縛,為詩歌營造一個獨立、輕松的創作環境。“見從己出,不曾依傍半個古人”(袁宏道語)是性靈文人針對當時文壇上風行的復古運動而提出的。在當時“黃葦白茅,彌望如一”的詩文創作中,性靈文人試圖用一己之性靈扶救文壇“縮縮焉循而無敢失”的狀況,因此,擊破復古派的理論根基,就成為性靈文人的首要任務。同時,對古人的脫離,也是他們堅持詩歌情感的自然性、個體性、真實本性的自然選擇。“脫古人之縛”首先表現在對古之賢人、圣人的顛覆上。李贄認為,即使是被拜在廟堂的孔子,也并不能成為天下之是非的評判者。是非標準因人而異,因時而變,而不應是僵化的、不可更易的固定標準。每一個人的“自然之性”,才是“自然之真道學”。其二,表現在不盲目地崇尚經典。“六經、《語》《孟》,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也”(李贄語),李贄瓦解的不僅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經典,更是對當時整個社會存在的顛覆。如果人們都能保持自己的童心,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那么一個新世界的創造或許指日可待。其三,要擺脫古語的束縛,袁宏道認為,今天(明代)的文人在“學古”時偏偏不學古人的思想精髓,而專注于古文中的古語。況且,古人也并沒有用古語來寫文章的癖好。今人看來是“古文奇奧”的,或許在古時也只是街談巷語的大白話而已。能明明白白地把心中所想表達出來已屬不易,又何必非要取秦、漢時期的名銜來裝飾自己的詩文?因此,在反對古人、古文、古語的基礎上,性靈文人們建立了一種比較進步的“詩文遞進”觀。袁宏道的詩文進化觀非常激進:“世道既變,文亦因之”“古何必高,今何必卑哉?”推翻先前的所有,并不是袁宏道等性靈文人的本意。他們反對的并不是“古”本身,而是七子派所“復”的方法和形式。程序化、模板化的“復”使詩歌創作成為鸚鵡學舌,詩人的真個性、真性情消失殆盡,詩歌的生命也就無從言說了,這也是前后七子掌控的明代詩壇萎靡不振的原因所在。所以,性靈文人試圖推翻以古之圣賢為是非的標準,推翻經典的權威地位,擺脫古語的束縛,使詩性之情重新回歸為個體的自然性情。(摘編自李小貝《明代性靈文人的詩歌追求》)1.下列關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明代性靈文人以“世情”為詩性情感,用詩的形式表現庸碌人生、瑣碎生活、平常心情創作出新鮮活潑、世俗氣息濃郁的詩歌作品。B.明代性靈文人反對當時詩歌創作中的復古主義,他們試圖用一己之性靈改變文壇上畏首畏尾、泥古不化的傾向,擊破復古派的理論根基。C.明代性靈文人并不是反對“古”本身,而是反對復古派所“復”的方法和形式,因為那種程序化、模板化的“復”使詩人漸漸失去了真性情。D.明代性靈文人建立起了比較進步的“詩文遞進”觀,他們認為時代變了,社會變了,文學也要隨著變化,古不一定高尚,今不一定卑鄙。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項是()A.李贄認為,古代圣賢并不能成為天下是非的評判者,世上也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是非標準,是非標準是因人而異、因時而變的。B.李贄大膽否定儒家經典,認為這些經典是道學家的借口,偽君子的藏身之地。這既是對經典的瓦解,更是對當時整個社會存在的顛覆。C.袁宏道指出,當時的復古派不學習古人的思想精髓,只專往于古文中的古語,其實這些奇奧的古文在古代都是街談巷議的大白話。D.顛覆古代圣賢,瓦解儒家經典,擺脫古語束縛,是明代性靈文人“脫古人之縛”的三種表現,它為詩歌創作營造了獨立輕松的環境。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明代性靈文人不僅推翻了復古派的模擬王國,還挑戰了“詩言志”的正統詩學理念,這種揚棄態度在平衡詩歌文化生態上起了重要作用。B.“不曾依傍半個古人”之語并非憑空而來,而是針對當時文壇盛行的復古運動提出的;而當時的詩文創作蹈襲古人成風,失去個性。C.明代性靈文人徹底擺脫了古人、古文、古語的束縛,他們高揚“自然性情”的鮮明旗幟,為萎靡不振的明代詩壇注入了一股生命活力。D.堅持詩歌情感的自然性、個體性、真實本性是明代性靈派基于破壞復古派的根基以及“脫古人之縛”的自然選擇,是他們的創作原則。(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共12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世界并沒有作為實體的氣候,它是一個歷史的、文化的概念。英文“climate”一詞,來自古希臘語,原意為“傾斜”,可簡單表述為:地面上太陽輻射傾斜角度一致的區域。直到十六世紀,法語文學作品中才將climate與天氣聯系起來,這意味著至少到那時,歐洲日常用語中的“氣候”已經具有與今天類似的含義。就科學觀念而言,氣候至十九世紀形成了其科學定義:一個國家或行政區天氣的平均狀況。氣候與每天變動不息的天氣不同,它通常意味著一種穩定狀態。中文的“氣候”則是另一個故事。儒家經典文獻《禮記·月令》奠定了中國傳統的月令文化的基礎,是中國古代關于氣候的一種典型認識。它描述了孟春之月:“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四時運轉、寒暑交替、草木榮枯、鳥獸化生,都在氣的循環中,乃至于人的身體變化也在此循環中,這是中國傳統醫學的基礎。氣的四時循環與候(時候、物候)一起,聯結天、地、物的三才系統,構成了一整套關于氣候的理論。氣候的異常改變屬于傳統災異學說,在兩千多年的大部分時候都與大一統或地方政權的政治緊密相關。(摘編自孫萌萌《氣候如何成為洪水猛獸》)材料二:歐洲歷史兩次黑死病大流行,都發生在全球氣候由暖變冷的巨變期,這是否是一種巧合?竺可楨在1936年發表的一篇名為《氣候與人生及其他生物之關系》的文章有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細節,文章指出:“如貓、狗和老鼠等,除了身體的一小部分,是沒有汗腺的,因此就不能抵抗很高氣溫,一只老鼠在靜止的空氣中,氣溫若增加到38℃就會死。”氣候變冷給鼠類繁殖與活動創造了一定有利條件,而氣候巨變也可能引發致病菌使其產生變異,這極大地增加了老鼠身上致病菌傳播的風險。蒙古騎兵只是扮演了傳播黑死病的有形的手,而真正推動這一切的則是氣候這只看不見的手。由氣候驅動的黑死病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促使中西方走向了不同的發展方向。(摘編自楊海峰《生態歷史與自然的重建》)材料三:氣候變化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氣候變暖,隨著全球極端天氣的日趨頻繁,全球氣候變暖的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全球氣候變暖肇始于地球大氣層的一種重要機制——溫室效應。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受熱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于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雖然溫室效應是對我們地球生命極其重要的機制,但是萬事皆有度,人們焚燒化石燃料或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溫室效應的加劇也造成了地球生態環境的破壞,愈演愈烈的話,很可能會出現某些災難性的結果。氣候變暖屬于全球氣候系統的范疇,后者是一個包括大氣圈、水圈、陸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內的,能夠決定氣候形成、氣候分布和氣候變化的統一的物理系統。由于它是一個對人類至關重要的復雜系統,因此全球氣候變暖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導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僅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影響人類健康甚至威脅人類的生存。(摘編自鄔銳《火山噴發——氣候變化背景下被忽略的“灰犀牛事件”》)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梳理,不正確的一項是()A.B.C.D.5.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古代對氣候的認識基于人與自然的密切關聯,人和天地萬物相同,都處于氣的四時循環,這與中國傳統醫學理論是一致的。B.作為黑死病傳播的重要媒介,老鼠的身體大部分都沒有汗腺,因而在寒冷的氣候條件下更易于繁殖和活動,傳播病毒的危害更大。C.溫室效應是在太陽輻射下地表發出的大量熱輻射線被大氣吸收,導致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進而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D.對人類而言,全球氣候系統是一個復雜且重要的統一物理系統,破壞其中任何一個部分都可能導致連鎖反應,造成災難性后果。6.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低估了氣候的價值,低估了它在推動、塑造人類歷史中所起的作用”,你如何理解這句話?請結合材料概括說明。(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三小題,1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尋車安諒說好晚上幾位老同學聚聊的,葛君下午卻給明人來電話,說有要事,不來了。明人問:“你有什么要事?留校做了老師,就忙得屁顛屁顛的啦?”“真的是要事,待我這幾天事完之后,一定做東請各位。”當晚明人和老同學們聚聊時,還惦記著葛君,悄悄發給他一則微信:“究竟碰到什么事了?”葛君很快回復:“丟了一輛車!”這回復倒讓明人疑竇頓生:這小子什么時候有車了?怎么會丟了呢?兩天后,明人又發給葛君一則微信,葛君回道,車還沒找著,自己這兩天都在校園里仔細尋找。現在東片校園的自行車停放點都搜尋了一遍,現在轉移到西片區了。這番回答把明人徹底搞糊涂了:“你在找什么車?要到自行車車庫去找?”“我找的就是自行車呀!”葛君的回答毫不含糊。“一輛自行車就讓你丟了魂似的?”明人的責問,也毫不含糊。“這是一輛十分重要的自行車,過幾天我再與你說。”過了兩天,葛君自己打來電話,說他還是沒找到那輛自行車,他請明人過來,幫他一起想辦法。見到葛君,明人才發覺他這些天明顯憔悴了,一輛什么樣的自行車竟然把他急成這般模樣?葛君說,這輛自行車還是半年前從別人手上轉買的。轉賣給他的人溫文爾雅,戴著一副眼鏡,顯示出不凡的修養來。那人開價不算高,他一點兒也沒還價,就把錢給了那位儒雅男子。上周他也想把車賣了,還在校園里貼了好幾天賣車啟事。誰想買車的主兒還沒見著,擱在樓底下的自行車卻沒影了。他一下子緊張起來,放下手上所有的活兒去尋找那輛車。“不就一輛自行車嗎?

丟就丟了,何必這樣著急?”明人勸慰道。“你不知道,這輛車事關我的心理底線和人品。”葛君一臉嚴肅地說道,“那輛車,是個危險品,是顆定時炸彈。”葛君一字一句地道出。明人投向葛君的目光,滿是疑惑。“我上次去書店回來的路上,等候綠燈時感覺不對勁兒,就撥弄了一下龍頭,誰知車前軸突然脫落了,車身整個兒就像散了架。我趕緊連推硬拉地把車子送到修車鋪。修車師傅一瞧,便指著那根鋼軸的斷裂處說,這是舊傷,是焊接過的。我這才明白自己被那位看似斯文的男子給騙了。修車師傅說算我命大了,要是騎在路上突然斷裂了,不是摔個半死,就是被馬路上的車輛軋死。”“所以,你決定把這輛車賣了?”明人明察秋毫。“是呀,不瞞你說,我當時真是這么想的。”葛君坦誠地說道。“你也夠缺德呀,把危險轉嫁給別人。”明人嘲諷。“我當時確實是這么想和這么做的。可是,我說實話,當這輛車被偷走之后,我突然緊張害怕起來。我擔心哪位大學生把它偷了騎了,某一天,突然車毀人亡。那我的罪過不是太大了嗎?”葛君說著,臉上愧疚、悔恨交雜。“所以你開始了尋車行動?”明人問。“是的,不這樣,我心神不安。可幾天下來,毫無結果,接下去又是長假了,我怕哪位愣頭青騎著去郊游,那麻煩就大了。”葛君的焦慮是真誠的。翌日,又一張尋車啟事出現在校園的好多處公告欄上。上面寫明這輛灰色的永久牌自行車,車軸是斷裂的,焊接也是脆弱的,承受不起顛簸,危險重重。啟事提醒借用者小心為上,要么將車還給主人,主人一定酬謝;要么將它送到修車鋪,去好好修理一番。這天濃霧,他們在食堂門口發現了這輛車。葛君幾乎是撲身過去,一把抓住了自行車的龍頭:“是這輛,就是這輛。”這時,三個毛頭小伙子從食堂里奔跑出來,堵住了他們的去路,神情是不依不饒的。明人和他們說了幾句,又將尋車啟事塞進他們手里,他們漠然視之,一臉敵意。正尷尬間,葛君突然一使勁兒,車前軸被提出了鋼圈,斷裂焊接處裸露在眼前。葛君再稍稍使了一點兒力,車軸在原傷口處斷裂了,車身頃刻倒在了地上。此時葛君終于笑出聲來,那笑聲干凈、爽快,仿佛能穿透無盡的霧霾。(選自《小說界》2016年第1期,有刪節)7.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最恰當的一項是A.開篇從同學聚會寫起,引出葛君和明人;一個“要事”,讓明人誤以為葛君留校后很忙;原來“要事”是丟了一輛車,又讓明人誤以為葛君丟了汽車。B.當得知葛君丟的是自行車時,明人算是解開了“要事”和“這小子什么時候有車了”的結,但是他仍然不明白葛君緣何為一輛自行車而苦苦尋找。C.葛君是大學青年教師,他在一個騙子手中買下了一輛像“定時炸彈”一樣的自行車。由此可見,騙子都善于偽裝成“溫文爾雅”的樣子。D.小說的結尾寫葛君“笑出聲來,那笑聲干凈、爽快”,表現了他為幾個小伙子沒有因為這輛自行車受到傷害而感到欣慰,更為他終于找到它而開心。8.明人在小說中具有怎樣的作用?

請簡要分析。9.小說如果不設計葛君曾有過賣掉那輛自行車的想法,而是徑直表現他丟車后就為他人的安全而焦急的精神好不好?

為什么?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韓、齊為與國。張儀以秦、魏伐韓。齊王曰:“韓,吾與國也。秦伐之,吾將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謀過矣不如聽之子噲與子之國有姓不戴諸侯弗與秦伐韓楚趙必救之是天以燕賜我也。”王曰:“善。”乃許韓使者而遣之。韓自以得交于齊,遂與秦戰。楚、趙果遽起兵而救韓,齊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舉燕國。張儀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惡張儀,曰:“儀事先王不忠。”言未已,齊讓又至。張儀聞之,謂武王曰:“儀有愚計,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為社稷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后王可以多割拋。今齊王甚憎張儀,儀之所在,必舉兵而伐之。故儀屢乞不肖身而之梁,齊必舉兵而伐之。齊、梁之兵連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也!”王曰:“善。”乃具革車三十乘,納之梁。齊果舉兵伐之。梁王①大恐。張儀曰:“吾勿殺,請令擺齊兵。”乃側其舍人馮喜之楚,藉使之齊。齊、楚之事已畢,因謂齊王:“主甚憎張儀,雖然,厚矣王之托儀于秦王也。”齊王曰:“寡人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舉兵伐之,何以托儀也?”對曰:“是乃王之托儀也。儀之出秦,因與秦王約曰:‘為王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舉兵伐之,故儀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連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是王業也。’秦王以為然,與革車三十乘而納儀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內自罷而伐與國,廣鄰敵以自臨,而信儀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謂托儀也。”王曰:“善。”乃止。(節選自《戰國策·齊策二》)【注】①梁王,即魏襄王。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王之謀過矣/不如聽之/子噲與子之國/百姓不戴/諸侯弗與/秦伐韓楚/趙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賜我也B.王之謀過矣/不如聽之子噲/與子之國/百姓不戴/諸侯弗與/秦伐韓/楚趙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賜我也C.王之謀過矣/不如聽之/子噲與子之國/百姓不戴/諸侯弗與/秦伐韓/楚趙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賜我也D.王之謀過矣/不如聽之子噲/與子之國/百姓不戴/諸侯弗與/秦伐韓楚/趙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賜我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社稷,土地神和谷神的總稱。“社”為土地神,“稷”為谷神。也常被用來代指國家。B.函谷,中國古代關卡。《蜀道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一句中的“關”就是指函谷關。C.三十乘,即三十輛兵車,“乘”指四馬一車,“百乘”“千乘”“萬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稱。D.以為,即認為。還可指“把……作為”,如“秋以為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中的“以為”。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秦、魏兩國的軍隊進攻韓國,作為韓國的盟友,齊王答應了韓國使臣的請求并決定出兵幫助韓國。B.韓國與秦國交戰,楚、趙兩國立即發兵援救韓國,齊國趁機出兵攻打燕國,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國。C.秦武王的近臣誹謗張儀,指責他曾對惠王不忠。齊王也派使者前來譴責武王,說不該重用張儀。D.齊王發兵攻魏,張儀獻退兵之計。他把舍人馮喜派往楚國,馮喜借用楚國使者的名義前往齊國。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故儀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齊必舉兵而伐之。(2)王甚憎張儀,雖然,厚矣王之托儀于秦王也。(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陸游前年膾鯨東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壯;去年射虎南山秋,夜歸急雪滿貂裘。今年摧頹最堪笑,華發蒼顏羞自照。誰知得酒尚能狂,脫帽向人時大叫。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鏗有聲。破驛夢回燈欲死,打窗風雨正三更。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人在三月十七日夜里,酒后作詩,懷念過往,哀嘆今朝,亦虛亦實。B.詩人借酒消愁,脫帽大叫,既是醉后的狂態,更是對沙場殺敵的渴望。C.本詩最后兩句寫夢境,內容上與《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詩極其相似。D.全詩十二句,換了四個韻,讀來節奏鏗鏘。寫得跌宕奇崛,似狂似悲。15.本詩與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抒發的情感有相同之處。請結合具體詩句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蘇軾《赤壁賦》中“________,________”兩句,描寫出曹操在江邊飲酒、執矛吟詩的情景,抒發了英雄的豪邁情懷。(2)李商隱《錦瑟》“________,________”兩句,采用起興手法,睹物聞聲,發對逝去年華的追憶。(3)古代文人贊美與敬畏自然,敏銳地觀察山川草木萬千動態,從中感知時間,體悟生命,而“長江”因其所蘊含的闊大意境和深邃情感往往備受文人青睞,頻繁地出現在古詩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費孝通筆下的土地上有著幾千年來孩子、爸爸、爺爺分別在土里玩耍、干活和守望的平凡中國人的真實生活。踏上鄉村的土地,一條條迂回的羊腸小道,載著你輕快的步伐。田野間,不時傳來布谷鳥悠閑的聲音,偶爾也會有幾聲蛙叫,摻雜著①的鳥聲,似一曲田間交響;風吹麥浪,一顆顆飽滿的穗頭輕輕搖曳,黃昏的斜陽緩緩落下,掛在樹梢間,又披在田野間,最后消失在遠處的山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鄉村人靠的是土地。土地給了他們依靠,給了他們溫暖,更給了他們生命;對于一個世居鄉村的人來說;土地是希望,是慰藉,更是情感的寄托。②,日落而息,到了收獲的季節,每一塊田地里,到處可見收獲的農人,金燦燦的麥子,象征著希望,被收割于刀下。而割倒一片片麥子之后,人們又會拾起掉在地里極少數的穂頭,因為鄉村人更加懂得,一飯一粥,當思③。黃土地不會辜負鄉村人,就像鄉村人不會虧待黃土地一樣。人們將一顆顆、一粒粒的種子勤勞地播撒在土地上,用心血去經營,用汗水去澆灌:土地以根肥苗壯、麥飽果實報答著熱愛它的鄉村人。17.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8.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1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中,“黃土地”“鄉村人”按照不同的次序出現了兩次,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你有沒有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