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_第1頁
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_第2頁
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_第3頁
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_第4頁
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上篇總論第一章中醫外科發展史第二章中醫外科范圍、疾病命名及名詞術語

第一節中醫外科范圍

第二節疾病命名標準

第三節名詞術語解釋第三章中醫外科疾病病因病機

第一節致病原因

第二節發病機制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2/265第四章中醫外科疾病辨證第一節辨病與辨證第二節四診在外科中應用(略)第三節辨陰證陽證第四節辨腫、膿第五節辨痛、癢第六節辨部位經絡(略)第七節辨善惡順逆(略)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3/265第五章中醫外科疾病治法第一節內治法第二節外治法第六章中醫外科疾病康復治療和調護標準(略)

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4/265

中醫外科學發展簡史第一章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5/265掌握中醫外科三大派流主要學術思想和代表著作。熟悉歷代外科醫學主要學術成就、著述和創造創造。了解中醫外科學起源、形成、發展、成熟等階段特點及其在我國歷史上對人民健康事業做出偉大貢獻。導學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6/265

定義中醫外科學是利用中醫藥學理論研究外科疾病發生、發展以及防治規律一門學科,是中醫臨床學科主要組成部分。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7/265一、中醫外科學起源二、中醫外科學形成三、中醫外科學發展四、中醫外科學成熟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發展情況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8/265一、中醫外科學的起源中醫外科學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在長久與自然抗爭、與野獸搏斗、部落之間征戰等等,必定會發生各種創傷,為了減輕痛苦,經過漫長重復時間,逐步形成了經驗性外科治療方法。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9/265商代開始有了中醫外科病名記載。周代,醫事分工中有了專職外科醫師-瘍醫。《周禮·天官篇》“瘍醫下士八人,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注:劀guā<書>刮去)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0/265二、中醫外科學的形成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既促進了醫學發展,也使中醫外科治療有了很大進步。這一時期初步形成中醫外科學理論,并在治療方面有了較大提升。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1/265《五十二病方》是我國有文字記載最早臨床醫學文件,敘述外科疾病達30各種。創造了世界上最早應用雄黃、汞劑治療疥瘡,用毒堇治療結石痛藥品止痛法。注:堇jǐn:多年生草本植物。首創酒洗傷口,開外科消毒之源。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2/265《黃帝內經》是我國現有醫學文件中最早一部經典著作,也為中醫外科學形成奠定了堅實理論基礎。包括外科疾病近30種。最早提出用截趾手術治療脫疽。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3/265《神農本草經》《金創瘈疭方》為中醫外科治療學發展奠定了藥品學理論基礎。中醫外科學第一部專著,已失傳。注:瘈疭chìzòng:同瘛疭,痙攣癥狀。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4/265《傷寒雜病論》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創建六經辨證理論體系。首載蜜煎導法、坐藥法、吹耳搶救法,以及對寒疝、蛔厥診治等。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5/265華佗東漢末年外科學家,我國腹部外科手術創始人。用麻沸散給患者麻醉后進行腹部手術,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最早統計,比西方早1600多年。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6/265西晉、南北朝到隋、唐、宋、元時期,戰爭連綿不停,客觀上增加了外科手術和外用藥品使用機會,也使中醫外科事業得到了全方面發展。三、中醫外科學的發展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7/265《肘后備急方》東晉葛洪編著一部古代急診全書。首載騎竹馬灸法及用含碘藥品海藻治“癭”。提出用狂犬腦組織敷貼傷口,治療或預防狂犬病發作,是免疫治療思想萌芽,為世界首創。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8/265《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東晉劉涓子編著《鬼遺方》,經南齊龔慶宣重新編次定名為《劉涓子鬼遺方》。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外科學專著。隋代巢元方等集體編寫。是中醫學現存最早病因病理學專著。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9/265唐代著作《備急千金藥方》、《千金翼方》等。首創用動物臟器或組織,治療人體對應部位疾病,入食動物肝臟治療夜盲癥等。在外治方面,發背早期用冷熨法,瘺管早期用紙捻引流等。尤其是蔥管導尿使用記載,比法國橡膠管導尿造1200年。外用劑型得到極大豐富。王燾《外臺秘要》載方6000余首,是外科方藥主要參考文件。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20/265宋代《圣濟總錄》統計了“五善七惡”《太平圣惠方》首載用砒劑治療痔核,提出“扶正祛邪”、“內消”和“托里”內治法則。《集驗背疽方》首用金銀花或藤濃煎并加酒服治療癰疽。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21/265金元時期“金元四大家”《外科精義》(齊德之著),全方面總結了灸、針、砭鐮、溻浴;靈活應用溫通、排膿、拔毒、止痛等各種外治方法。《仙傳外科集驗方》(楊清叟著),首載癰疽有“陽中之陰證,陰中之陽證”。《永類鈐方》記載掛線法治療肛漏。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22/265四、中醫外科學的成熟明清時期,中醫外科學由發展走向了逐步成熟,名醫輩出,醫著浩博,百家爭鳴,形成了“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等中醫外科學術流派,治療上也有了極大發展和完善。消、托、補三法更臻完善,汗、下、溫、清、活血、化瘀、行氣、導滯、化痰、散結等法亦得到普遍應用。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23/265明清外科著作薛已《外科心法》、《外科發揮》等,創仙方活命飲。汪機《外科理例》,創制玉珍散治療破傷風。陳司成《霉瘡秘錄》是我國第一部敘述梅毒專著。《瘍醫大全》統計修補缺唇,擴張陰道閉鎖癥,切開新生兒肛門閉鎖。《醫門補要》記載有包皮環切術。明清時期著作頗多,手術器械也有所增多明清時期是中醫外科學由發展走向成熟,使之基礎理論自成體系,臨床治療方法、治療經驗不停豐富主要時期。主要著作: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24/265民國時期民國時期中醫外科發展遲緩,此時中醫外科著作雖對治療無更多建樹,但為以后結合當代科學技術深入闡述、探明外科疾病病因病機及治療學微觀機制開創了先河。主要代表:中西醫匯通派,以張錫純為代表,用赭遂攻結湯治機械性腸梗阻,蔥白熨法治動力性腸梗阻。張山雷《瘍科綱要》結合中西醫理論闡述中醫膿瘍不痛機制,指出“內已成膿,而竟不痛者,瘍之變,神經已死。”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25/26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伴隨中醫事業發展,中醫外科學與其它學科一樣共同進入了新歷史發展時期。各地相繼建立中醫學院,編著中醫外科學系列教材。在各種外科疾病治療及研究上也有長足進步。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發展狀況本章完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26/265“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陳實功

王維德

高錦庭《外科正宗》《外科全生集》《瘍科心得集》重視脾胃,強調“外之證必根于內”。手術在繼承前人基礎上深入發展。其著作表示了明以前外科主要成就。治療主張“以消為貴,以托為畏”,以“溫通”為治療大法。家傳秘方:陽和湯、陽和解凝膏、醒消丸、犀黃丸、小金丹。用三焦辨證揭示了外科病因與發病部位聯絡,確立“審部求因”診治規律。對外科四大絕證,主張以補為主,攻補兼施。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27/265劉河間治瘡三大法則“疏通、托里、和營衛”。寒涼派,在外科治療中廣泛應用寒涼藥。張子和“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火,豈有寒呼!”攻邪派,創建“漏針”治水疝,“鉤針”治狐疝。李東垣朱震亨提出“榮氣”即“胃氣”補土派,強調健脾以生肌。“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滋陰派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28/265

中醫外科范圍、疾病命名及名詞術語解釋第二章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29/265掌握中醫外科名詞術語解釋。熟悉中醫外科范圍、特點。了解中醫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臟腑、病因、形態、顏色、疾病特征、范圍大小、病程長短、傳染性進行命名標準,并舉例說明。導學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30/265第一節中醫外科學范圍醫事制度分科最早始于周代。在《周禮·天官篇》中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記載。元代醫事分為13科,將外科稱金瘡腫科。明清時期,外科統稱為瘡瘍科,范圍以瘡瘍、皮膚和肛腸疾病為主。明代《外科理例》明確了外科命名及其含義。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31/265傳統中醫外科學范圍即使伴隨歷代醫事制度變革而有所改變,但其學科界限劃分主要依據是指發于人體體表,普通肉眼可見,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為主要療法疾病。

如瘡瘍、肛腸、皮膚、男性前陰、乳房、外周血管疾病、癭、瘤、巖、口、眼、耳、鼻、咽喉等部位疾病及跌仆閃挫、金刃損傷、水火燙傷、蟲獸咬傷等等。傳統中醫外科學范圍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32/265因為學科之間相互交叉和滲透,確切地對中醫外科學范圍進行界定有一定難度。結合近幾十年臨床實際和學科發展,當代中醫外科學范圍在原來基礎上又有所更新和改變,其范圍除了瘡瘍、乳房、癭、瘤、巖、皮膚、肛腸、男性前陰、周圍血管及其它外傷性疾病外,還應包含內癰、急腹癥、疝、泌尿生殖和性傳輸疾病等。現代中醫外科學范圍本節完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33/265第二節疾病的命名原則普通是依據其發病部位、穴位、臟腑、病因、形態、顏色、特征、范圍、病程、傳染性等分別加以命名。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34/265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癰、顴疔、對口疽等。(圖)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圖)以臟腑命名者,如腸癰、肝癰、肺癰等。以病因命名者,如破傷風、凍瘡、漆瘡等。以形態命名者,如蛇頭疔、鵝掌風等。(圖)以顏色命名者,如白駁風、丹毒等。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爛疔、流注、濕瘡等。以范圍大小命名者,如小者為癤,大者為癰等。以病程長短命名者,如千日瘡等。以傳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圖)本節完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35/265本節完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36/265第三節名詞術語解釋瘡:瘡者,創也。廣義瘡是一切外科疾病統稱。狹義瘡指皮膚體表有形可見各種損害性疾病統稱。如有丘疹粟瘡、疥瘡;有膿包黃水瘡;有紅斑貓眼瘡;有糜爛水漬瘡等。瘍:又稱外瘍,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總稱。瘍科即外科,外科醫生被稱為瘍醫。瘡瘍:廣義上是指一切體表外科疾患總稱;狹義是指感染原因引發體表化膿性疾病。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37/265腫瘍:指體表外科疾病還未潰破腫塊。(圖)潰瘍:指一切外科疾病潰破瘡面。(圖)癰:有內癰、外癰兩大類。內癰是生于臟腑膿腫,如肺癰、腸癰;外癰生于體表部位,“癰者,壅也,壅腫狀。”凡皮肉之間急性化膿性炎癥,局部含有紅腫熱痛特征(少數初起皮色不變),普通范圍在6-9cm者稱癰。(圖)根盤:指腫瘍基底部周圍之堅硬區,邊緣清楚。根盤收束者多為陽證,平塌者多為陰證。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38/265根腳:指腫瘍之基底根部。普通多用于有粟粒狀膿頭,如釘丁之狀疔基底根部描述。根腳收束多為陽證,根腳軟陷為成膿,根腳散漫或塌陷者,多提醒可能發生走黃。(圖)護場:“護”有保護之意,“場”為斗爭場所。所謂護場,是指在瘡瘍正邪交爭中,正氣能夠約束邪氣,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擴散所形成局部作腫范圍。有護場說明正氣充分,疾病易愈;無護場說明正氣不足,預后較差。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39/265應指:指患處已化膿(或有其它液體),用手按壓時有波動感。瘡頂:指腫瘍之頂部。視其高聳或平塌顏色改變程度等分析其屬性為陰證或陽證。瘡面:指腫瘍破潰后所形成潰瘍面。依據疾病性質不一樣,瘡面形態及顏色各不相同。瘡腔:指外科疾病腫瘍潰破后,病灶局部皮膚以下至瘡底之間空間。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40/265壞死:因為各種原因,造成組織失去氣血、津液濡養,失去活性并不能復原病理改變。壞疽:機體大塊組織、器官或肢體缺血失養而發生壞死。袋膿:潰后瘡口縮小,或切口不妥,致使空腔較大,有如口袋之形,膿液不易排出而蓄積袋底。缸口:慢性潰瘍長久不愈,瘡口邊緣增厚,如同大缸環口之狀者。如臁瘡周圍多有缸口。腐肉:瘡瘍熱盛成膿潰破后,瘡面所展現腐敗蝕爛組織。應施以祛腐治療令其融解脫落。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41/265肉芽:指潰瘍壞死組織脫落,腐去膿凈后,瘡面新生嫩肉。是判斷潰瘍愈合主要指標。正常肉芽紅活有生機,乃氣血充分之象;肉芽蒼白,宣浮松脆,無顆粒者為肉芽水腫,乃氣血不足或陽氣虛弱之象。胬肉:瘡瘍潰破后,出現過分生長高突于瘡面或暴翻于瘡口之外腐肉,稱為胬肉。與中醫眼科所講胬肉攀睛(即翼狀胬肉)不盡相同。無頭疽:是指多發于骨骼或關節間等深部組織化膿性疾病,如附骨疽、環跳疽等。相當于西醫骨髓炎、骨結核、化膿性關節炎等。其初起時無頭,皮色不變(圖)臖核:當某部位感染時,繼發引發頸頜部、肘部、腋窩部、腘窩部或腹股溝等部位出現大小不等硬結。其表明光滑、質中,按之作痛。相當與西醫淋巴結炎。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42/265痰毒:指感受風熱濕毒,氣血被毒邪壅塞與皮肉之間,繼而煉液成痰,痰毒互阻,結塊而腫急性化膿性疾病。包含頸癰、腋癰、跨腹癰等,相當于西醫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瘡癆:凡久患瘡瘍而正氣虛弱,狀似癆損者,稱瘡癆。現指由結核桿菌感染所致外科病,如乳房結核中醫稱如癆,骨結核中醫稱骨癆等。結核:即結聚成核、結假如核之意。是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淺表部位病理性腫塊。非指西醫之結核病。如形容瘰疬腫大之淋巴結為“結核累累,有如串珠”。(圖)稱乳房內腫塊性疾病為“乳中結核”等。(圖)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43/265漏:凡潰瘍孔處流膿經久淋漓不止,好像滴漏一樣,曰漏,是以癥狀命名。它包含兩種不一樣性質病理改變,一為現稱瘺管,指體表與有臟腑之間病理性管道,含有內口和外口;一為竇道,指深部組織通向體表病理性盲管,普通只含有一個外口。二者在外口部都有膿水經久淋漓不止。乳頭風:又稱“乳頭破碎”。之乳頭、乳頸及乳暈部皮膚浸淫,濕爛破裂病癥。多因肝火不能疏泄,肝胃濕熱蘊結而成。其癥乳頭破碎、裂開,疼痛猛烈,揩之出血或流黏水,或結黃痂,輕易繼發外吹乳癰。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44/265瘤:瘤者,留滯不去之義。凡瘀血、痰滯、濁氣停留于人體組織之中,聚而成形所結成塊狀物。相當于西醫體表良性腫瘤。其特征是隨地可生,發于皮肉筋骨之間,多數不痛不癢,推之移動,生長遲緩。普通分為氣瘤(神經纖維瘤)、筋瘤(靜脈曲張)、血瘤(海綿狀血管瘤)、肉瘤(脂肪瘤)、骨瘤(骨瘤、骨肉瘤)、脂瘤(皮脂腺囊腫)。巖:病變部腫塊堅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巖石,破潰后瘡面中間凹陷較深,狀如巖穴,故稱之謂巖(巖與癌相同)。常見有乳巖(乳腺癌)、腎巖(陰莖癌)等。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45/265舌菌:首見于《沈氏尊生書》。多發于舌兩側或舌尖下方,早期腫物如豆,頭大蒂小,色紅紫而疼痛,很快潰破,向深部及四面蔓延,邊緣隆起如雞冠,觸之易出血,有惡臭,堅硬,漸大如菌狀而得名。后期舌體縮短,痛不可忍,極易出血不止。相當于西醫學舌癌。繭唇:首見于《瘡瘍經驗全書》。口唇部位腫物外形如蠶繭,質地較硬。相當于西醫學唇癌。失榮:首見于《外科正宗》。常見于頸部兩側或耳之前后,腫塊堅硬如石,推之不移,因本病后期患者面容憔悴,形容消瘦,狀如樹木枝枯皮焦,失去榮華者。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46/265腎巖翻花:首見于《瘍科心得集》。其特點是發病年紀多在40-60歲之間,相當于西醫學陰莖癌。陰莖頭部表面見丘疹、節結、疣狀物,質地堅硬,潰后如翻花狀。翻花瘡:皮膚病損部位潰破之后,不能愈合,胬肉突出瘡口外翻,好似花蕊普通,頭大根小,一旦碰傷,流血不止。相當于西醫學鱗狀上皮癌、基底細胞癌或良性乳頭狀瘤等。胼胝:俗稱“繭子”。《諸病源候論·手足發胼胝候》記載:“人手足突然皮厚澀而圓短如繭者,謂之胼胝。”其特點是手掌、足趾等受摩擦部位皮膚增厚,觸之較硬,表面光滑,呈黃白或淡黃色,多無自覺癥狀。可因外傷(如木刺)或擠壓太甚而發生感染,出現局部頑硬腫痛,甚則不能行走。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47/265沿肛痔:沿肛門外皮膚上出現扁平樣隆起,呈乳白色或灰白色,滲出臭穢黏液,時有瘙癢或刺痛,嚴重者可延及外陰、龜頭。相當于西醫學尖銳濕疣或梅毒感染等。脫囊:又名囊脫、脫殼囊癰。其特點是陰囊紅腫,皮膚快速壞死脫落,睪丸暴露。《瘍科心得集》記載:“又有脫囊,起時寒熱交作,囊紅睪腫,皮膚濕裂,隔日即黑,間日腐穢,不數日間其囊托盡……”相當于西醫學陰囊皮膚壞疽。肝癰:肝臟發生膿瘍稱為肝癰。其臨床特點是發燒惡寒,右上腹疼痛,右季肋部飽滿,有時可見不足隆起,有顯著觸痛及叩擊痛,嚴重者可出現黃疸,B超、CT可明確詳細病變部位。相當于西醫學肝膿腫。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48/265關格:“關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關格是指腸腔內容物不能順利經過腸道。其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嘔吐、腹脹、便閉(不排氣、排便)。相當于西醫學腸梗阻。臨床也稱為“腸結”,與中醫內科所謂因腎功效不全所致“關格”有所不一樣。風:“風為百病之長”,故外科以風來取名疾病很多,病種也很廣泛,包含瘡瘍、皮膚、口腔、肛門等疾病。如破傷風、骨槽風(下頜骨骨髓炎)、麻風、白癜風、鵝掌風(手癬)、喉風(喉頭水腫)、唇風(剝脫性唇炎)、腸風(便血、肛旁膿腫)等。這些以風取名疾病共同特點就是多與風邪相關,多數為起病急,發展較快急性疾患。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49/265毒:外科以毒來取名疾病很多,且病種龐雜,不能代表某一個性質疾病。如委中毒(腘窩部急性淋巴結炎)、時毒(流行性腮腺炎)、便毒(腹股溝淋巴結炎)、陰毒(惡性腫瘤)、丹毒、眼胞菌毒等。另外,對某種外科疾病,一時不能定出確切病名,也慣用毒來取名,如無名腫毒、胎毒、痧毒等。因為以毒取名疾患不能概括某一性質疾病,故臨床已較少應用。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50/265痰:以痰取名外科疾病大多發于皮里膜外,腫硬似饅,皮色不變,按之有囊性感,將潰皮色轉為暗紅,潰后或出黏液,或膿中夾有敗絮樣物質等。所以,以痰取名疾病,歸納起來大致相當于西醫兩大類疾病,一類是結核性疾病,如流痰(骨關節結核)、腎俞虛痰(腰部冷膿腫)、穿拐痰(踝關節結核)、乳痰(乳房部結核);一類是腺體囊腫性疾病,如痰包(舌下腺囊腫)、痰瘤(頜下腺囊腫)等。本章完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51/265

中醫外科疾病病因病機第三章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52/265熟悉外科疾病常見病因致病特點。掌握外科疾病主要病機。正確處理氣血、臟腑、經絡與外科疾病發生發展及其預后關系。導學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53/265第一節致病因素外科疾病病因大致有外感六淫、感受特殊毒邪、外來損傷、情志內傷、飲食不節、虛勞損傷、痰飲瘀血等,每種病因都含有各自特征及其所引發外科疾病特殊表現。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54/265一、外感六淫二、感受特殊毒邪三、外來損傷四、情志內傷五、飲食不節六、勞傷虛損七、痰濁瘀血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55/265(一)外感六淫在長久醫療實踐中,歷代醫學家逐步認識六淫邪毒能直接或間接地侵害人體,從而發生外科疾病。《外科啟玄·明瘡瘍當分三因論》“天地有六淫之氣,乃風寒暑濕燥火,人感受之則營氣不從,逆于肉理,變生癰疽疔癤。”六淫致病只有在人體抵抗力下降,或六淫邪毒毒力強盛,超出人體正常抗病能力時才能發生。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56/265六淫致病有一定季節性,可單獨出現,也可兩種以上同時感受。在一定條件下,六淫能夠轉換,如暑濕日久化燥傷陰,寒邪郁久化熱等。因為風、寒、暑、燥邪毒均能化熱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發生,尤以“熱毒”、“火毒”最為常見,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癰疽原是火毒生。”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57/265火風濕寒暑燥六淫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58/265(二)感受特殊毒邪特殊毒邪包含蟲毒、蛇毒、瘋犬毒、藥毒、食物毒以及疫癘之毒等。外科特殊邪毒共同致病特點是多為陽證、實證、里證,發病急驟,改變快,有含有傳染性。局部紅腫熱痛,或見發疹,疼痛猛烈,或麻木不仁,有很快侵及全身,可伴有顯著全身中毒癥狀,輕則發燒、口渴、便秘、溲赤,重則高熱、昏迷、驚厥等。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59/265凡跌仆損傷、沸水、嚴寒及金刃竹木等一切物理以及化學原因直接傷害人體,引發局部氣血凝滯、郁久化熱、熱盛肉腐,而發生燒傷、凍傷等。因外傷再感受毒邪,可發生破傷風、外傷感染、手足疔瘡等。因損傷后脈絡瘀阻,可發生瘀血流注、脫疽、股腫、青蛇毒等。(三)外來損傷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60/265情志指人體內在精神活動,包含喜、怒、憂、思、悲、恐、驚,又稱七情。長久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猛烈精神創傷,超出人體生理活動所能調整范圍,可使體內氣血、經絡、臟腑功效失調而發生外科疾病。情志內傷致病特點是起病遲緩、病程長,伴有精神抑郁、急躁易怒等精神癥狀;病變多見于肝膽二經循行部位。(四)情志內傷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61/265饑飽失常,寒溫不妥,飲食偏嗜或不潔,都可能造成疾病發生。飲食不節致病特點是除局部表現外,常伴有胃納不佳,脘腹飽脹,舌苔濁膩,脈滑等癥狀。(五)飲食不節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62/265勞傷虛損包含勞力、勞神、房事過分及婦女生育過多等,造成臟腑氣血耗傷,陰陽失和,是正氣虧損而發生疾病。如腎虛則骨骼空虛,風寒痰濁,乘隙侵襲,而生流痰、附骨疽等。如沖任失調,營血不足,生風生燥,肌膚失養,可發生癮疹。(六)勞傷虛損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63/265(七)痰濁瘀血痰濁、瘀血均是臟腑功效失調病理產物,在一定條件下,又能作用與臟腑和經絡而發生新病證,故也是致病原因。臨床上二者常相兼致病,互為因果。外科之痰,主要指凝聚于皮里膜外、肌肉、經絡、骨節之間,有征可憑有形之痰,其特點是局部腫起,呈節結狀硬塊或囊性腫塊,有溢流痰濁樣膿液,不痛或微痛,起病遲緩,病程較長,早期癥狀多不顯著。血流不暢,或溢出脈外,局部蓄積凝滯,可造成血瘀。其致病特點是腫脹結塊,痛如針刺,固定不移,出血紫暗或夾有血塊,面唇青紫,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澀或遲或弦。本節完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64/265第二節發病機制外科疾病總發病機制是:

氣血凝滯營氣不從經絡阻塞臟腑功效失和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65/265(一)疾病的發生外科疾病發生是否,與正氣盛衰有親密關系。《素問·刺法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氣是外科疾病發生主要條件,如六淫外襲,邪自皮毛而入,造成氣血壅滯之證。在一定條件下邪氣可起主導作用,主要見于邪氣異常強烈、兇猛,如外來傷害、疫癘之毒等。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66/265(二)疾病的發展變化1.氣血凝滯2.經絡阻塞3.臟腑功效失調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67/265總之,從外科疾病發生、發展、改變過程來看,它與氣血、經絡、臟腑關系是及其親密。局部氣血凝滯,營氣不從,經絡阻塞,以致臟腑功效失和是外科疾病總發病機制,而機體陰陽平衡失調則是疾病發生、發展根本原因。臨床病象盡管千變萬化,總能以陰陽來分析疾病基本性質,在“辨證論治”過程中應抓住八綱辨證總綱。本章完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68/265氣血凝滯是指氣血生化不及或運行障礙而致使其功效失常病理改變,是外科疾病基本病理改變。疾病發生和發展是一個動態改變,所以其病理過程也是不停發展和改變。外科疾病不論何種原因引發,均可造成氣機不暢,營衛運行受阻,局部氣血凝滯,從斑、疹等小疾到失榮、乳巖等惡疾。氣血盛衰直接關系這外科瘡瘍起發、破潰、收口等。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69/265因為經絡貫通內外,含有運行氣血,聯絡人體各個組織器官作用,所以經絡在外科疾病發生、發展、傳變過程中起著總要作用。外科疾病由內傷所致,多臟腑受病,正盛則邪發于各經而外達肌表,正虛則邪留臟腑而內結于里;有外邪所侵,多經絡受病,外發肌膚成患,外邪深入或日久正虛,則內入臟腑。體表病癥,經過經絡傳導,邪可內攻臟腑;臟腑內在病變,可由里出表,外達于肌表。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70/265外科疾病多生于體表,但與臟腑功效失調親密相關。臟腑功效失調能夠引發臟腑本身病變,如全部急腹癥及內癰等,腸道傳化失常,氣血痞結,可致腸結。臟腑內在病變也能夠經過經絡傳導,外達體表,如肝氣郁結,脾胃濕熱等均可造成瘡瘍發生。體表毒邪也能夠影響臟腑而發生病變,如有頭疽、顏面疔瘡等,能夠毒邪炙盛,或體虛不勝邪,而形成走黃、內陷等證。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71/265熱為火之輕,火為熱之重。火為陽邪,其性燔灼,易傷津耗液,易生風動血,屬陽證。其致病特點是發病快速,病勢交急,局部鍁紅灼熱,腫而皮薄光澤,疼痛猛烈,易成膿腐爛,或見發斑等,常伴口渴喜飲、小便短齒、大便干結等。甚則動風、出血,或內攻于臟腑,引發走黃、內陷等很多變證。常見疾病如疔瘡、有頭疽、癰、丹毒、藥毒等。另外,五氣過極,皆能化火生熱,如脫疽、流痰、瘰疬等,其始為寒,屬陰證;到了中、后期,寒化為熱,腐肉成膿,轉為陽證。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72/265風為陽邪,為春令主氣,但四時皆有,如痄腮以春季多見,而蕁麻疹四季均可見。風性善行而數變,故發病快速,部位游走不定,如風疹。風性燥烈,風性上行,多侵犯人體上部,如頸癰、頭面丹毒。風為百病之長,常挾寒、濕、燥、熱之邪,相合為患。風邪致病特點是發病急,腫勢宣浮,患部皮色或紅或不變,痛無定處,瘙癢猛烈,走注甚速,伴惡風,頭痛等全身癥狀。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73/265寒為陰邪,為冬令主氣,如冬季常見凍瘡。寒性收引,侵襲人體易造成氣血凝滯,經絡受阻,陽氣不達。寒侵肌膚,而生凍瘡、貓眼瘡等;寒凝筋脈經絡,則生脫疽、流痰等;寒入臟腑,發生膽石、腸結等。寒邪致病特點是常侵襲人體筋骨關節,患部多色紫青暗,或不紅不熱,腫勢散漫,痛有定處,暖則減,化膿遲緩,常伴形寒怕冷、四肢不溫、小便清長、大便溏薄等全身癥狀。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74/265暑為陽邪,為盛夏主氣,多夾濕蘊蒸肌膚,易發生暑癤,甚則形成暑濕流注。暑為陽邪,發病含有熱微則癢、熱甚則痛、熱盛肉腐等特征。暑邪致病特點是患部焮紅、腫脹、灼熱、糜爛或滋水淋漓,或癢或痛,遇冷則減,常伴口渴、胸悶、肢倦、神疲乏力等全身癥狀。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75/265濕為陰邪,為長夏主氣,涉水淋雨,久居濕地,或汗出沾衣等,均可感受濕邪。濕性趨下,易傷人體下部,如濕熱下注,可發陰囊濕疹、小腿丹毒、腳濕氣、臁瘡、脫疽、尿石癥等。濕性重濁,侵淫肌膚,可發生濕瘡、膿皰瘡,出現水皰、糜爛、流滋等。濕性黏滯,纏綿難愈,如慢性濕瘡重復發作,病程較長。濕邪每多兼夾,有濕熱、暑濕、寒濕之分,甚至三邪合而為病,比如風濕熱侵襲肌膚可發為風疹、粉刺、牛皮癬、節結性紅斑等。濕邪致病特點是局部可見腫脹、水皰、糜爛、滲液、瘙癢等,伴有食欲不振、胸悶脘痞、二便黏滯不爽、舌苔厚膩、脈濡緩或滑,病程遷延,纏綿難愈。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76/265燥為秋季主氣,有涼燥與溫燥之分,外科致病以溫燥居多。燥邪易傷人體陰津,易侵犯皮膚,而生白屑風、風瘙癢、肛裂、手足部疔瘡等。燥邪致病特點是患部干燥、枯槁、皸裂、脫屑等,常伴口干唇燥、咽喉干燥或疼痛、大便秘結等全身癥狀。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77/265

中醫外科疾病辨證第四章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78/265第一節辯病與辯證

辨病與辨證,是中醫學從不一樣角度對疾病本質進行認識方法。經過辨病,揭示疾病本質和發生發展規律,對疾病以后發展有了客觀和概括性了解,它重視整個病程病理改變特點,重視某個疾病本身不一樣于其它疾病“個性”。經過辨證,把握疾病現階段主要矛盾,使診療愈加深入細致,它著眼與疾病某個階段、某個特定環境征候群。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79/265中醫外科從來強調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這么既表達了疾病治療整體性、規范性、標準性,又反應了疾病治療過程中細致性、靈活性。如局部紅腫熱痛是陽證瘡瘍共同特征,若是癰表現為局部光軟無頭,易膿、易潰、易斂,普通不會造成陷證;而有頭疽則初起即有粟米樣膿頭,紅腫熱痛易向深部及周圍擴散,潰破后狀如蜂窩,化膿、脫腐、收口較難,并輕易合并內陷,病情危重。所以,臨床應以辨病為主要依據。臨床實踐證實,從癥狀入手,進行病、證雙重診療,并針對疾病、證候、主癥進行治療,建立病證相結合診療體系,有利于對疾病本質全方面認識,提升臨床診療水平。本節完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80/265第三節辨陰證陽證

陰陽是八綱辨證總綱,陰陽辨證是外科疾病辨證總綱。《外科正宗》、《外科大成》、《醫宗金鑒》等外科主要文件著重敘述陰證陽證,而略于表里、寒熱、虛實;而《外科證治全生集》僅以陰陽論治。所以,外科疾病辨證,必須首先辨清它陰陽屬性,抓住了這個辨證綱領,則在治療和判斷上最少不會發生標準性錯誤。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81/265陽證

陰證

發病緩急急性發作慢性發作病位深淺皮肉筋骨皮膚顏色

紅活焮赤紫暗或皮色不變皮膚溫度灼熱不熱或微熱腫脹形勢形勢高起平塌下陷腫脹范圍根腳收束根腳散漫腫塊硬度軟硬適度,潰后漸消堅硬如石或柔軟如綿疼痛感覺疼痛猛烈不痛、隱痛、酸麻或抽痛膿液稀稠膿質稠厚膿質稀薄或純血水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82/265陽證

陰證

潰瘍形色肉芽紅活潤澤肉芽蒼白或紫暗全身癥狀早期常伴形寒發熱、口渴、納呆、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潰后潰后漸消早期無顯著癥狀,或伴虛寒癥狀,釀膿時有虛熱癥狀,虛象更甚舌苔脈象舌紅苔黃脈有余舌淡苔少脈不足病程長短病程比較短

病程比較長預后順逆易消、易潰、易斂,多順難消、難潰、難斂,多逆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83/265以上辨陰證陽證是采取類比方法將一些常見癥狀加以歸納分析,概括地分為陰陽兩類,而且大多是以瘡瘍為代表,它只是一個相正確概念,在臨床辨證詳細過程中,不能拘泥于一點,要進行綜合分析。外科疾病臨床表現是復雜多樣,而且病情又處于不停發展和改變中,所以不可能自始至終表現為單純陰證或陽證,而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或陰陽相兼。而且疾病陰陽屬性不是固定不變,能夠隨病情改變而轉化。陰陽辨證真正價值在于從陰陽轉化中,提醒疾病本質和趨向,經過臨床施治,最終取得陰陽平衡,使疾病痊愈。本節完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84/265

第四節辨腫、辨膿1腫2膿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85/265腫是各種致病原因引發局部氣血凝滯,經絡阻塞而成。因為患者體質強弱,致病原因及發病部位不一樣,而腫形態也各不相同。臨床上常依據腫勢緩急、集散程度、形態、部位、色澤以及伴隨癥狀,判斷疾病性質和輕重。辨腫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86/265辨腫1.辨腫外形3.辨腫塊與節結4.辨腫部位與形色2.辨腫成因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87/265不足:紅腫高突,根腳收束,多為實證,陽證。彌漫性:腫勢平坦,散漫不聚,邊界不清。全身性:瘡瘍潰后而見頭面、手足虛浮辨腫的外形多為實證,陽證。陽證見之,為邪甚毒勢不聚:陰證見之,為氣血不充。膿出過多,病久氣血大耗,脾陽不振。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88/265辨腫的成因1.火腫3.風腫5.痰腫7.瘀腫9.虛腫2.寒腫4.濕腫6.氣腫8.郁結腫10.實腫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89/265辨腫的部位與形色因為發病部位組織有疏松和致密之分,腫程度與發展改變趨勢亦有顯著差異。

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90/265辨腫的部位與形色病發于疏松組織,如手足背、頸部等處并發與致密組織如手指病發于肌肉豐富處如大腿根部腫脹顯著,按之凹陷,發展快,易蔓延。腫脹不甚,但疼痛猛烈。雖有顯著粗腫,但不易分辨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91/265辨腫的部位與形色普通而言,病發于皮膚、肌肉之間,則腫勢高突而焮紅,發病較快,并有易膿、易潰、易斂之特點。并發于筋骨、肌肉之間,腫勢平坦而皮色不變,發病較緩,及至膿熟僅透紅一點,并有難膿、難潰、難斂之特點。在未潰膿時,由紅腫色鮮轉向暗紅而無光澤,由高腫轉為平塌下陷,是毒已走黃或內陷之危象。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92/265辨腫塊與結節腫塊是指體內比較大或體表顯而易見腫物,如腹腔內腫物或體表較大包塊等。結節較小觸之可及,主要見于皮膚或皮下。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93/265辨腫塊與結節1.大小3.質地5.位置7.疼痛2.形態4.活動度6.邊界8.內容物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94/265腫而色紅,皮薄光澤,焮熱疼痛,腫勢急劇。常見于陽證瘡瘍,如癤疔初起、丹毒等火腫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95/265腫而木硬,皮色不澤,蒼白或紫暗,膚溫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這舒。常見于凍瘡、脫疽等。寒腫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96/265發病急驟,漫腫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紅微熱,輕微疼痛。常見于凍瘡、脫疽等。風腫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97/265腫而皮肉重垂脹急,深則按之如爛棉不起,淺則皮膚光亮起水皰,破流黃水,浸淫皮膚。常見于股腫、濕瘡等。濕腫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98/265腫勢或軟如棉饅,或硬如結核,不紅不熱,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無處不生。常見于瘰疬、脂瘤等。痰腫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99/265皮緊內軟,按之凹陷,放手復原,不紅不熱,常隨喜怒消長。常見于氣癭、乳廦等。氣腫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00/265腫而脹急,色初暗褐,后轉青紫,逐步變黃消退。常見于皮下血腫。瘀腫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01/265腫勢堅硬如石,狀如巖突,高低不平,推之不動,界限不清,不紅不熱。常見于乳巖、失榮、腎巖等。郁結腫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02/265腫勢平塌,根盤散漫。常見于正虛不能托毒之瘡瘍虛腫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03/265腫勢高起,根盤收束。常見于正盛邪實之瘡瘍。

實腫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04/265大小普通以厘米為測量單位,測量其大小可作為統計腫塊改變,觀察治療效果客觀依據。有些囊性變或出血性腫塊隨時間改變而增大,要隨時觀察其大小。B超測量可提供準確數值。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05/265形態常見形態特征包含扁平、扁圓、圓球、卵圓、索條狀、分葉狀及不規則形態等。表面是否光滑可幫助判斷其性質:良性腫瘤因其有完整包膜,觸診時多表面光滑。惡性腫瘤多無包膜,呈浸潤性生長,表面多粗糙或高低不平,形狀不規則。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06/265質地從腫塊質地軟硬可判斷其不一樣性質。骨瘤或惡性腫瘤脂肪瘤囊性腫塊質地堅硬如石柔軟如饅按之柔軟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07/265活動度活動度可確定腫塊位置或性質皮內腫塊皮下腫塊

良性腫塊惡性腫塊可隨皮膚提起,推移腫塊可見皮膚受牽扯手推之能在皮下移動無牽拉感活動度好活動度好差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08/265位置有些腫塊要尤其需要確定其生長位置,以決定其性質和選擇不一樣治療方法。

蔓狀血管瘤—看似位于體表,卻多呈啞鈴狀,很可能外小內大,深層部分能夠延伸到人體骨間隙或內臟間隙。腱鞘囊腫、腘窩囊腫—位于肌肉層或肌腱處,可隨肌肉收縮掩沒或顯露。

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09/265位置平臥位觸摸不清或比較深在腹部腫塊,檢驗時應選擇不一樣體位,如讓患者平臥位抬頭,這時腹肌擔心,可清楚地觸及到腫塊,說明腫塊位在腹壁;若腫塊消失說明腫塊位于腹肌之下或腹腔內。另外,對一些腫塊則需要借助儀器檢驗。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10/265邊界指腫塊與周圍組織間關系非炎癥性、良性腫塊界限顯著。惡性腫塊呈浸潤性生長,界限不清。

炎性腫塊良性腫塊良性腫塊(邊界顯著)合并感染發生惡變(邊界不清)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11/265疼痛惡性腫瘤初起腫塊合并感染良性腫瘤擠壓惡性腫瘤中、后期極少疼痛不一樣程度疼痛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12/265內容物因為腫塊起源及形成或組織結果區分,腫塊內有不一樣內容物。肉癭

(甲狀腺囊腫)--含淡黃色或咖啡色液體水瘤

(淋巴管瘤)--為無色透明液體膠瘤(腱鞘囊腫)--為淡黃色粘凍狀液體結核性膿腫--為稀薄暗淡夾有敗絮樣物質脂瘤(皮脂腺囊腫)--內含灰白色豆腐渣樣物質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13/265膿是化膿性疾病常見病理產物,因熱盛肉腐蒸釀而成,是由氣血化生。瘡瘍早期不能消散,中期化腐成膿,是瘡瘍中期主要癥狀和標志。外科疾病出膿,是正氣載毒外出現象辨膿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14/265外科疾病毒邪隨膿液排出體外,與傷寒表證邪隨汗解、腑實內結邪自下而出、邪壅上焦涌吐而出一樣,是使“邪有出路”,雖傷正氣,但邪出正氣才能恢復,疾病才能痊愈,是一個順證。瘡瘍辨膿,有利于正確判斷疾病預后順逆。辨膿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15/265辨膿辨膿方法辨膿內容注意事項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16/265辨膿的方法1.按觸法4.穿刺法2.透光法5.B超3.點壓法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17/265辨膿的內容辨膿有沒有辨膿部位深淺辨膿形質、色澤和氣味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18/265辨膿的注意事項對手部和面部瘡瘍辨膿時,應注意患部是否曾用碘酊涂搽,因用后皮膚易起空殼,不能誤認為內有膿液,應仔細觸按感覺有沒有波動感。辨膿還要結合各病病程,如癰化膿普通為7d,暑濕流注14d,手足疔瘡10d,乳癰10d,流痰6月至1年以上。如用抗生素治療后不能消散者,化膿時間則可延遲。股四頭肌處腫瘍,所以處肌肉肥厚,按之似有波動感,驗膿時必須在上下左右四處相互垂直方向多處仔細觸按,確診有波動感時方可手術切開。普通腫瘍波動沖擊感有力者多為厚膿,患者氣血尚充實,潰后愈合較快;波動沖擊感無力者多為薄膿,患者氣血不足,潰后愈合較慢。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19/265用兩手食指指端輕放于膿腫患部,相隔適當距離,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個波動感覺,這種感覺稱為應指。經重復屢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試驗,若應指顯著者為有膿。在檢驗時注意兩手指腹應放于相對應位置,而且在上下、左右四處相互垂直方向檢驗。若膿腫范圍較小,則用左手拇、食兩指固定于膿腫兩側,以右手食指按觸膿腫中央,如有應指為有膿。按觸法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20/265醫生以左手遮著患指(趾),同時用右手把手電筒放在患指(趾)下面,對準患指(趾)照射,然后注意觀察患指(趾)部上面,如還未化膿時,則見清楚潮紅,如見深黑色陰影為有膿。透光法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21/265不一樣部位膿液積聚,其陰影可在不一樣部位顯現。如蛇眼疔、甲根后膿液積聚,可在指甲根部見到輕度遮暗;蛇頭疔膿液在骨膜部,沿指骨行程有增強陰影而周圍清楚;在骨部,沿著骨有黑色遮暗,并在感染區有顯著輪廓;在關節部,則關節處有極少遮暗;在腱鞘部,有輕度遮暗,其行程沿整個手指掌面;全手指尖部、整個手指膿腫則呈一片顯著暗區。透光法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22/265手指部膿腫在膿液極少情況下,可用點壓法檢驗,簡單易行。用大頭針尾或火柴頭等小圓鈍物,在感染區域輕輕點壓,如測得有不足劇痛點,顯示已經有膿腫形成,而劇痛壓痛點即為膿腫部位點壓法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23/265瘡瘍患于深部,當膿已成而膿液不多,用按觸法辨膿有困難,可采取注射器穿刺抽膿方法。這種方法不但能夠用來區分膿有沒有,而且能夠采集膿液標本。在操作時必須注意嚴格消毒,以及穿刺部位進針深度等。穿刺法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24/265

B超特點是操作簡單、無損傷,可比較準確地確定有沒有膿腫及其部位、大小、數目等,并能引導穿刺或切開排膿。B超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25/265從皮膚顏色、溫度、腫塊硬度和高度、觸痛、脈象、手法、病程等方面綜合分析,方可準確辨出膿之有沒有。有膿:腫塊堅硬高突,皮薄焮紅,按之灼熱痛甚,中軟應指,有波動感,脈數(洪)。可伴有發燒、血白細胞計數增高等全身反應。無膿:按之微熱、輕痛,腫塊仍硬,無應指感,脈不數者。辨膿的有無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26/265辨膿部位深淺,是切開引流時進刀深淺主要依據。淺部:腫塊高突堅硬,中有軟陷,皮薄光亮,焮紅灼熱,輕按便痛而應指者。深部:腫勢散漫堅硬,按之隱隱軟陷,不紅不熱,或微紅微熱,重按方痛而應指者。辨膿的部位深淺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27/265膿形質:宜稠厚不宜稀薄。膿稠厚者氣血充盛,陽證多見;稀薄者氣血虛弱,陰證多見。先出黃色稠厚膿液,后出黃稠滋水,是將斂佳象。膿由稠厚轉為稀薄,為體質漸衰,一時難斂。膿成日久不泄,潰后膿稀如水直流,其色不晦、氣不臭,未為敗象。若膿稀似粉漿污水,或夾敗絮狀物,色晦腥臭者,為氣血衰竭之敗象。辨膿的形質、色澤和氣味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28/265膿色澤:宜明凈不宜污濁。膿液黃白質稠,色澤鮮明,為氣血充分,最是佳象。如黃濁稠厚,色澤不凈,為氣火有余,尚屬順證。如黃白質稀,色澤潔凈,氣血雖虛,未為敗象。如膿色綠黑稀薄,為蓄毒日久,有損筋傷骨可能。如膿中夾有瘀血,色紫成塊,為血絡損傷。如膿色黃如姜汁,則每多兼患黃疸,病勢較重。辨膿的形質、色澤和氣味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29/265膿氣味:宜略腥而不宜臭穢。膿液普通略帶腥味,其質稠厚,大多是順證。若腥穢惡臭,其質必薄,大多是逆證,而起常是穿膜蝕骨之征。若加有氣泡蟹沫,為內膜已透,每多難治。辨膿的形質、色澤和氣味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30/265第五節辨痛、癢疼痛是外科疾病中最常見自覺癥狀,是因為各種原因造成氣血凝滯、阻塞不通引發。疼痛劇增與減輕,常作為病勢進展與消退標志。一、辨痛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31/265辨痛辨疼痛類型辨疼痛性質辨疼痛與腫脹辨疼痛成因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32/265

癢是皮膚上一個不適感,是皮膚病一個主要自覺癥狀,在瘡瘍腫瘍、潰瘍階段也時有發生。中醫學認為“熱微則癢”,即癢是有風、濕、熱、蟲之邪客于皮膚肌表,致使皮肉間氣血不和,郁而生微熱所致,或因為血虛風燥阻于皮膚,肌膚失養,內生虛熱而發。二、辨癢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33/265(一)皮膚病辨癢風勝濕勝熱勝蟲淫血虛皮膚變厚、干燥、脫屑,極少糜爛流滋水,如牛皮癬、慢性濕瘡。浸淫蔓延,黃水頻流,狀如蟲行皮中,其癢尤甚,最易傳染.。如疥瘡、手足癬等。

皮膚癮疹,焮紅灼熱,或只發于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則糜爛滋水淋漓,結痂成片,常不傳染。如接觸性皮炎。浸淫四竄,黃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蝕爛,越腐越癢,多為濕性,或有傳染性。如急性濕瘡、膿皰瘡等。走竄無定,遍體作癢,抓破血溢,隨破隨收,不致化腐,多為干性。如風瘙癢、牛皮癬、白庀、癮疹等。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34/265(二)瘡瘍辨癢腫瘍作癢潰瘍作癢1.腫瘍初期,腫勢平坦,根腳散漫,膿猶未成之時,可有作癢感覺,這是毒勢熾盛,正不聚邪,預示著病變發展趨勢。可見有頭疽、疔瘡初起、疫疔等。2.治療后根腳收束,腫痛已減,余塊未消之時,也有癢感覺,這是正氣已復,氣血疏通,毒勢已衰,病變有消散之趨勢。可見于乳癰、流注等。1.即潰之后,腫痛漸消,忽感患部焮熱奇癢不安,多數是因為膿區不潔,膿液浸漬皮膚,護理不善所致;或因應用汞劑、砒劑、敷貼膏藥等引發皮膚過敏所致。2.潰瘍經治療后,膿流已暢,余腫未消之時;或于腐肉已脫、新肌漸生之際,而皮肉間感覺微微作癢,這是毒邪漸化,氣血漸充,助養新肉,將要收口佳象。本節完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35/265(一)辨疼痛成因熱痛:皮色焮紅,灼熱疼痛,遇冷則痛減。見于陽證瘡瘍。寒痛:皮色不紅,不熱,酸痛,得溫則痛緩。見于脫疽、寒痹等。風痛:痛無定處,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風則劇。見于行痹等。濕痛:痛而酸脹,肢體沉重,按之有凹陷性水腫或見糜爛流滋。見于臁瘡、股腫等。氣痛:攻痛無常,時感抽掣,喜緩怒甚。見于乳癖等。瘀血痛:痛而拒按,固定不移,或有腫塊。初起皮色暗褐,繼則皮色青紫瘀斑。見于青蛇毒、脫疽、瘀血流注等。化膿痛:痛勢急脹,痛無止時,如同雞啄,按之中軟應指。多見于瘡瘍成膿期。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36/265(二)辨疼痛的類型卒痛:突然發作,病勢急劇,多見于急性疾患。如胃腸急性穿孔,空腔臟器扭轉,腸系膜動脈急性栓塞等。陣發性疼痛:忽痛忽止,時重時輕,發作無常。多見于空腔臟器梗阻性疾病,如腸梗阻、膽道蛔蟲、膽石癥、腎及輸尿管結石等。連續性疼痛:痛無休止,連續不減,或漸趨加重。見于大多數急性炎癥性疾病,而且伴隨炎癥加重而痛劇,伴隨炎癥緩解而痛緩。痛勢緩解,連續不減者,多見于慢性炎癥。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37/265(三)辨疼痛性質刺痛:痛如針刺,病變多在皮膚,如蛇串瘡。灼痛:痛而有燒灼感,病變多在肌膚,如癤、疔瘡、丹毒等。裂痛:痛如撕裂,病變多在皮肉,如手足皸裂、乳頭皸裂、肛裂等。鈍痛:疼痛滯鈍、緩解,病變多深在骨與關節間,如流痰、附骨疽等。酸痛:痛而酸楚,病變多在關節,如流痰等。脹痛:痛而擔心,脹滿不適,如乳廦等。絞痛:痛如刀割,發病急驟,病變多在臟腑,如尿石癥等。啄痛:痛如雞啄,并伴有節律性痛,病在肌肉,常為陽證瘡瘍成膿標志。抽掣痛:痛時擴散,除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如乳巖、石癭之晚期。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38/265(四)辨疼痛與腫脹先腫后痛者,其病淺在肌膚,多見于體表急性炎癥,如頸癰。先痛后腫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痛發數處,同時腫脹并起,或先后相繼者,如流注。腫勢蔓延而痛在一處者,是毒已漸聚。其形雖巨,能夠無慮;腫勢散漫而無處不痛者,是毒邪四散,其勢鴟張,變端堪憂。腫塊堅硬如石不移,不痛或微痛,日久逐步腫脹時覺掣痛者,常為巖。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39/265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40/265

中醫外科學疾病治法第五章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41/265掌握消、托、補三大法則適應證、禁忌證。掌握詳細十一個內治法應用。掌握外治法中藥品療法各種劑型應用及注意事項。熟悉手術療法適應證及注意事項。了解外治法中其它療法應用及注意事項。導學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42/265內治法除了從整體觀念進行辨證施治外,還要依據外科疾病發生發展過程,按照疾病早期、中期、后期各個不一樣發展階段,即早期以消散邪毒為主,中期以托毒外出為主,后期以扶正祛邪為主,故確立消、托、補三個總治療標準。第一節內治法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43/265一、內治法的三個總的原則消法補法托法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44/265在內治消法、托法、補法應用中,有時是一法單用,有時是數法適用,應靈活掌握。內治法中,還分上、中、下三部用藥:上部加祛風藥中部加行氣藥下部加利濕藥總結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45/265二、內治法的具體應用消、托、補三大法則,是治療外科疾病三個總標準。因為疾病病種、病因、病機、病位、病性、病程等不一樣,所以在臨床詳細利用時,治法很多,歸納起來,大致以下:1.解表法2.通里法3.清熱法4.溫通法5.祛痰法6.理濕法7.行氣法8.和營法9.內托法10.補益法11.調胃法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46/265以上各種內治療法,雖每法均各有其適應癥,但病情改變是錯綜復雜,在詳細利用時,往往需數法合并使用。所以,治療時應依據全身和局部情況、病程階段,按病情改變和發展,選法用藥,才能取得很好治療效果。本節完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47/265解表法是用解表發汗藥品達邪外出,使外證得以消散治法。因邪有風熱、風寒之分,故治法分為:解表法辛涼辛熱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48/265方劑舉例:

辛涼解表方如銀翹散或牛蒡解肌湯、消風散。

辛溫解表方如荊防敗毒散、萬靈丹、麻桂各半湯。常用藥品:

辛涼解表藥,如薄荷、桑葉、白僵蠶、蠶衣、牛蒡子、連翹、浮萍、菊花等。

辛溫解表藥,如荊芥、防風、麻黃、桂枝、羌活、生姜、蔥白等。適應證:

辛涼解表用于外感風熱證,如頸癰、乳癰初起,頭面部風熱證丹毒、風熱證;癮疹、風熱證藥疹等,癥見局部焮紅腫痛,或皮膚出現急性泛發性皮損,皮疹色紅、瘙癢,伴有咽喉疼痛、惡寒輕、發燒重、汗少、口渴、小便黃、苔薄黃、脈浮數者。

辛溫解表用于外感風寒證,如麻風病初起、風寒證附骨疽初起、風寒證癮疹等,證見局部腫痛酸楚,皮色不變;或皮膚出現急性泛發性皮損,皮疹色白,或皮膚麻木,伴有惡寒重、發燒輕、無汗、頭痛、身痛、口不渴、舌苔白、脈浮緊者。注意點:

凡瘡瘍潰后,日久不斂,體質虛弱者,即使有表證存在,亦不宜發汗太過,不然汗出過多,體質更虛,因而引發痙厥之變。

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49/265指用瀉下藥品,使蓄積在臟腑內部毒邪,得以疏通排出,從而到達排毒導滯、逐瘀散結、瀉熱定痛、邪去毒消目標。外科通里法慣用為通里法攻下潤下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50/265方劑舉例:

攻下法,如大承氣湯、內疏黃連湯、涼膈散;

潤下法,如麻仁丸、潤腸湯。常用藥品:

攻下藥品,如大黃、芒硝、枳實、番瀉葉;

潤下藥品,如瓜蔞仁、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適應證:攻下法適合用于表證已罷,熱毒入腑,內結不散實證、熱證。如外科疾病局部焮紅腫脹,疼痛猛烈,或皮膚病之皮損焮紅灼熱,并伴口干飲冷、壯熱煩躁、嘔惡便秘、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糙、脈沉數有力者。潤下法適合用于陰虛腸燥便秘,如瘡瘍、肛腸疾病、皮膚病等陰虛火旺,胃腸津液不足,口干食少,大便秘結,脘腹痞脹,舌干質紅,苔黃膩或薄黃,脈象細數者。注意點:嚴格掌握適應證,尤以年老體衰、婦女妊娠或月經期更宜慎用。使用時應中病即止,不宜過劑,不然會損耗正氣。尤其在化膿階段,過下之后,正氣一虛,則膿腐難透,瘡勢不能起發,反使毒邪內陷,病情惡化。若用之不妥,能損傷脾胃,耗傷正氣,致疾病纏綿難愈。瀉下藥品即使能夠直接瀉下壅結之熱毒,但在使用時可適當加清熱解毒、行氣導滯之品,以增強清瀉熱毒之效果。

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51/265是用寒涼藥品,使內蘊之熱毒得以清解。也就是《內經》所說“熱者寒之”治法。因為外科瘡瘍多因火毒所生,所以清熱法是外科主要治療法則之一。清熱法慣用為清熱法清熱解毒清氣分熱清血分熱養陰清熱清骨蒸潮熱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52/265方劑舉例:清熱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飲

清氣分熱方,如黃連解毒湯

清血分熱方,如犀角地黃湯、清營湯

養陰清熱方,如知柏八味丸

清骨蒸潮熱方,如清骨散、青蒿鱉甲湯常用藥品:清熱解毒: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連翹、蚤休、野菊花等。清氣分熱:黃連、黃芩、黃柏、石膏等。清血分熱:水牛角、鮮生地、赤芍、牡丹皮、紫草、大青葉等。養陰清熱:生地、玄參、麥冬、龜板、知母清骨蒸潮熱:地骨皮、青蒿、銀柴胡、鱉甲適應證:清熱解毒法用于熱毒之證,如疔瘡、癤、癰、丹毒、蛇串瘡、藥疹諸疾,癥見局部紅、腫、熱、痛,伴發燒煩躁、口咽干燥、舌紅苔黃、脈數等。清氣分熱適合用于局部色紅或皮色不變、灼熱腫痛陽證,或皮膚病之皮損焮紅灼熱陽證,如頸癰、流注、接觸性皮炎、膿皰瘡、進行性白疕等,或皮膚病之皮損焮紅灼熱,膿皰、糜爛并伴壯熱煩躁、口干喜冷飲、溲赤便干、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糙、脈洪數者。清血分熱適合用于邪熱入營血,癥見局部焮紅灼熱外科疾病,如爛疔、發、大面積燒傷、藥疹、紅皮病型白疕等;皮膚出現紅斑、瘀點、灼熱,如丹毒、血熱證白疕、葡萄疫、急性紅蝴蝶瘡等,可伴有高熱、口渴不欲飲、心煩不寐、舌質紅絳、苔黃、脈數等。適應證:若熱毒內傳、邪陷心包而見煩躁不安,神昏譫語,身熱,舌質紅絳,苔黑褐而干,脈洪數或細數,是為疔瘡走黃、疽毒內陷或毒邪內攻之證,又當加用清心開竅法,合安宮牛黃丸(針劑為清開靈)、紫雪丹、至寶丹等養陰清熱法用于陰虛火旺慢性病證,如慢性紅蝴蝶瘡,有頭疽潰后、蛇串瘡恢復期,或走黃、內陷后陰傷有熱者。清骨蒸潮熱普通用于瘰疬、急性紅蝴蝶瘡發燒緩急期,流痰后期虛熱不退病證等。

注意點:應用清熱藥切勿太過,必須兼顧胃氣,如過用苦寒,勢必損傷胃氣而致納呆、嘔惡、泛酸、便溏等癥狀。尤其在瘡瘍潰后體質虛弱者更宜注意,過投寒涼藥能使氣血凝滯,造成瘡口延遲愈合。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53/265用溫經通絡、散寒化痰藥品,以驅散陰寒凝滯之邪,為治療寒證主要法則。即《內經》所說“寒者熱之”之意。本法在外科臨床利用時,主要有:溫通法溫經通陽、散寒化痰溫經散寒、祛風化濕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54/265方劑舉例:

溫經通陽方,如陽和湯;

溫經散寒方,如獨活寄生湯。常用藥品:

溫經通陽、散寒化痰藥品,如附子、肉桂、干姜、桂枝、麻黃、白芥子等;

溫經散寒、祛風化濕藥品,如細辛、桂枝、羌活、獨活、秦艽、防風、桑寄生等。適應證:

溫經通陽、散寒化痰法適合用于體虛寒痰阻于筋骨,如流痰、脫疽等,患處隱隱作痛,漫腫不顯,不紅不熱,面色蒼白,形寒畏冷,小便清利,舌淡苔白,脈遲或沉等內寒現象。

溫經散寒、祛風化濕法,適合用于體虛風寒濕邪侵襲筋骨,如痹病中風寒濕證、麻風病初起、紅蝴蝶瘡關節疼痛等病,患處酸痛麻木,漫腫,皮色不變,惡寒重、發燒輕,苔白膩,脈遲緊等外寒現象者。上述兩法之中,陽和湯以溫陽補虛為主,多用于體質較虛者,為治療虛寒陰證之代表方;獨活寄生湯祛邪補虛并重,如體質較強者,只要去其補虛之品,仍可應用。注意點:

癥見陰虛有熱者,不可施用本法,因溫燥之藥能助火劫陰,若用之不妥,能造成其它變證。臨床上應用溫通法多配以補氣養血、活血通絡之品,能提升療效。因為元氣充分,血運無阻,經脈流通,陽氣自然暢達。

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55/265指用咸寒軟堅化痰藥品,使因痰凝聚之腫塊得以消散法則。普通來講,痰不是瘡瘍主要發病原因,因為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以及體質虛弱等,多能使氣機阻滯,氣血流行不暢,津液凝聚成痰。所以,祛痰法在臨床利用時,大多數是針對不一樣病因,配合其它治法使用,才能到達化痰、消腫、軟堅目標。祛痰法疏風化痰清熱化痰解郁化痰養營化痰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56/265方劑舉例:

疏風化痰方,如牛蒡解肌湯合二陳湯;清熱化痰方,如清咽利膈湯合二母散;解郁化痰方,如逍遙散合二陳湯;

養營化痰方,如香貝養營湯;常用藥品:疏風化痰藥有牛蒡子、薄荷、蟬衣、夏枯草、陳皮、杏仁、半夏等;清熱化痰藥如板藍根、連翹、黃芩、金銀花、貝母、桔梗、瓜蔞、天竺黃、竹茹等;解郁化痰藥如柴胡、川楝子、郁金、香附、海藻、昆布、白芥子等;養營化痰藥如當歸、白芍、首烏、茯苓、貝母、香附、橘葉等。適應證:

疏風化痰法適合用于風熱夾痰之病證,如頸癰結塊腫痛,伴有咽喉腫痛,惡風發燒,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清熱化痰法適合用于痰火凝聚之證,如鎖喉癰、丹毒紅腫堅硬,灼熱疼痛,伴氣喘痰壅,壯熱口渴,便秘溲赤,舌質紅絳,苔黃膩,脈弦滑數。

解郁化痰法適合用于氣郁挾痰之病證,如瘰疬、肉癭,乳廦結塊堅實,皮色不變,不痛或微痛,伴有胸悶憋氣、性情急躁等,舌質正常,苔薄,脈弦。養營化痰法適合用于體虛夾痰之證,如瘰疬、流痰后期,形體消瘦、神疲肢軟者,舌質淡紅,脈細。注意點:因痰而致外科病,每與氣滯、熾熱相合,應注意辨證。臨床應用可依據病變部位經絡臟腑之所屬,而隨經用藥,如病在頸項腮頤加疏肝清火之品;病在乳房加清瀉肝胃之熱藥品。

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57/265指用燥濕或淡滲利濕藥品,祛除濕邪治法。濕邪停滯,能阻塞氣機,病難速愈。普通來說,在上焦宜化,在中焦宜燥,在下焦宜利。且濕邪致病常與其它邪氣結合為患,最多為挾熱,其次為挾風。所以,理濕之法不是單獨使用,必須結合清熱、祛風等法,才能到達治療目標。如濕熱兩盛,留戀氣分,要利濕化濁,清熱解毒;濕熱下注膀胱,宜清熱瀉火,利水通淋;濕熱蘊結肝膽,宜清肝瀉火,利濕化濁。風濕襲于肌表,宜除濕祛風。理濕法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58/265方劑舉例:

燥濕運脾方,如平胃散;

清熱利濕方,如二妙丸、萆薢滲濕湯、五神湯、龍膽瀉肝湯等;

除濕祛風方,如豨薟丸。常用藥品:

燥濕藥品,如蒼術、佩蘭、藿香、厚樸、半夏、陳皮等;

淡滲利濕藥,如萆薢、澤瀉、苡仁、豬苓、茯苓、車前草、茵陳等;

祛風除濕藥,如地膚子、豨薟草、威靈仙、川防己、木瓜、晚蠶砂。適應證:

燥濕健脾適合用于濕邪兼有脾虛不運之證,如外科疾患膿皰瘡、蛇串瘡伴有胸悶嘔惡、脘腹脹滿、納食不佳、苔厚膩等。

清熱利濕適合用于濕熱交并之證,如濕瘡、漆瘡、臁瘡等肌膚焮紅作癢、滋水淋漓,或肝膽濕熱引發蛇串瘡、子癰、囊癰等,舌紅,苔黃膩,脈滑。

祛風除濕法適合用于風濕襲于肌表之證,如白駁風,苔薄,脈弦。注意點:濕為黏滯之邪,易聚難化,與脾運化水濕功效失調相關,常與熱、風、暑等合而發病,故治療時必須結合清熱、祛風、清暑等法合并應用。理濕之藥,過用每能傷陰,故陰虛、津液虧損者,宜慎用或普通不用。

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59/265是利用行氣藥品,調暢氣機,流通氣血,以到達解郁散結、消腫止痛目標一個治法。氣血凝滯是外科病理改變中一個主要步驟,局部腫脹、結塊、疼痛都與氣機不暢、血脈瘀阻相關。因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氣滯則血凝,故行氣之時,多與活血藥配合使用;又氣郁則水濕不行、聚而成痰,故行氣藥又多與化痰藥適用。用疏肝解郁之法,使肝氣得以條達,氣機也得舒暢,故結者散,凝者消,痰涎化,氣血復常。行氣法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60/265方劑舉例:疏肝解郁、行氣活血方,如逍遙散、清肝解郁湯;疏肝解郁、化痰軟堅方,如海藻玉壺湯、舒肝潰堅湯或開郁散。常用藥品:疏肝解郁、行氣活血藥:如柴胡、香附、枳殼、陳皮、木香、元胡、當歸、白芍、川楝子、丹參等。疏肝解郁、化痰軟堅藥:如海藻、昆布、貝母、青皮、半夏、川芎等。適應證:疏肝解郁、行氣活血法適合用于肝郁氣滯血凝而致腫塊堅硬或結塊腫痛,如乳癖、乳巖等,不紅不熱;或癰疽后期,寒熱已除、毒熱已退、腫硬不散者,伴胸悶不舒、口苦、脈弦等;疏肝解郁、化痰軟堅法適合用于如肉癭、氣癭等病,腫勢皮緊內軟,隨喜怒而消長,伴性情急躁、痰多而黏等,苔薄,脈弦。

注意點:凡行氣藥品,多有香燥辛溫特征,輕易耗氣傷陰;若氣虛、陰傷或火盛患者須要慎用或禁用。另外,行氣法在臨床上單獨使用者較少,常與祛痰、和營等方法配合使用。

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61/265是用調和營血藥品,使經絡疏通,血脈調和流暢,從而到達外科疾病腫消痛止目標。外科疾病形成,多因“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造成氣血凝滯,經絡阻塞而成。外科和營法大致可分為:和營法攻下潤下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62/265方劑舉例:

活血化瘀方,如桃紅四物湯活血逐瘀方,如大黃蟄蟲丸常用藥品:活血化瘀藥,如桃仁、紅花、當歸、赤芍、等;

活血逐瘀藥,如土蟄蟲、水蛭、虻蟲、三棱、莪術等適應證:

活血化瘀法適合用于經絡阻隔、氣血凝滯引發外科疾病,如腫瘍或潰后腫硬疼痛不減,結塊色紅較淡,或不紅或青紫者,舌質較暗,苔薄,脈弦;活血逐瘀法適合用于瘀血凝聚、閉阻經絡所引發外科疾病,如乳巖、筋瘤等,舌質有瘀點或瘀斑,苔薄,脈弦澀。注意點:

和營法在臨床上有時需與其它治法合并應用,若有寒邪者,宜與祛寒藥適用;血虛者,宜與養血藥適用;痰、氣、瘀互結為患者,宜與理氣化痰藥適用等。和營活血藥品,普通多溫熱,所以火毒熾盛疾病不應使用,以防助火:對氣血虧損者,破血逐瘀藥也不宜過用,以免耗傷氣血;破血逐瘀藥大多易傷脾胃,應用時必須加入健脾益胃之品。

中醫外科學專業知識講座163/265用補益和透膿藥品,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使瘡瘍毒邪移深居淺,早日液化成膿,或使病灶趨于限局化,使邪盛者不致膿毒旁竄深潰,正虛者不致毒邪內陷,從而到達膿出毒泄、腫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