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感覺: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是人認識過程的最初階段。感覺是關于客觀事物最原始的心理信息,是認識世界的第一步,是關于世界一切知識的最初源泉。知覺:人對事物的各個屬性、各個部分以及它們之間關系的綜合的、整體的直接反映。是個體組織、選擇并解釋感覺的過程。它與感覺一樣,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而產生的。第一頁,共105頁。第一頁,共105頁。感覺的生理機制感覺的產生主要是由外周感受器、傳導神經(包括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以及相應的神經中樞特別是大腦皮質的感覺代表區三個部分協同活動的結果。眼、耳、鼻、舌和皮膚是我們的感覺器官。感覺產生的條件是: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觀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相應健康的感覺器官知覺的生理機制知覺的產生是大腦皮質許多機能區協同活動的結果。首先,皮質感覺區對感覺信息進行最初步的分析,使信息更加精確并賦予其意義。接著言語活動直接參與知覺的形成,即把知覺對象納入一定的范疇系統中。第二頁,共105頁。第二頁,共105頁。第一節嬰幼兒感覺的發展評定新生兒感覺的幾種方法嬰幼兒感覺的發展反射行為習慣化與去習慣化身體動作與臉部表情視覺偏愛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第三頁,共105頁。第三頁,共105頁。非條件刺激(母乳)非條件反射(吸吮)條件刺激(撫摸前額)非條件刺激(母乳)非條件反射(吸吮)條件刺激(撫摸前額)條件反射(吸吮)第四頁,共105頁。第四頁,共105頁。條件反射是動物和人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它反映了個體的記憶力和知覺能力。在新生兒和嬰兒期,許多能力的獲得都是通過這種條件反射學習而發生的。例如,當孩子哭時,如果在抱起孩子的同時媽媽用搖棒發出響聲,以后孩子哭的時候,只要孩子一聽到搖棒的響聲,就會停止哭泣。晚上當媽媽哄孩子睡覺時如果伴隨著關燈,久而久之,關燈本身就會引起孩子的睡意。第五頁,共105頁。第五頁,共105頁。操作條件作用一位名叫羅維-科里爾的女心理學家于1987年設計了一項非常巧妙的實驗,她在2-6個月嬰兒小床的上方懸掛一個十字型的像掛衣架似的架子,掛的是一些彩色積木,再用一條繩子栓在嬰兒腳上,這條繩子與架子上特殊的滑輪和轉軸相連,只要嬰兒一做出踢腿動作,架子就會轉動起來。結果,參加實驗的嬰兒只需要幾分鐘就學會了踢腿,而且越踢越開心,越踢越快。心理學家用這種技術大量研究了新生兒和嬰兒的記憶、分類能力等,獲得了許多寶貴資料。
第六頁,共105頁。第六頁,共105頁。第七頁,共105頁。第七頁,共105頁。操作條件反射能很快地改變嬰兒和父母的相互之間的反應。當嬰兒的眼光注視到媽媽的眼睛時,如果媽媽回報以注視和微笑,嬰兒就會繼續注視并同樣發出微笑。母子雙方的動作對對方來說都是強化物,從而增強了雙方的相互作用。這種偶然的動作對母子、父子依戀關系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第八頁,共105頁。第八頁,共105頁。習慣化與去習慣化心理學者想考察5-6個月嬰兒分辨兩張照片的能力。一張是嬰兒照片,另一張是一個光頭男人的照片。在實驗的第一段時間(習慣化階段),給嬰兒看那張嬰兒照片;之后在第二段時間(去習慣化階段),給嬰兒出示嬰兒和光頭男人兩張照片。結果發現,嬰兒花更多的時間注視那張光頭男人的照片,這表明,嬰兒記住了那張嬰兒照片,也發現了光頭男人照片對他們來說是新的。第九頁,共105頁。第九頁,共105頁。第十頁,共105頁。第十頁,共105頁。習慣化就是指由于刺激重復出現,反應會逐漸減弱。這時,人的注視程度、心率和呼吸頻率都會減弱或減慢,表示興趣降低了。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新刺激的出現,又會導致較強的反應。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去習慣化”。習慣化和去習慣化機制使新生兒不斷地關注周圍環境中他們不熟悉的那些新東西,這是他們進行有效學習的一條重要途徑。第十一頁,共105頁。第十一頁,共105頁。二、嬰幼兒聽覺的發展“一切剛剛出生的幼兒都耳聾”——普萊爾第十二頁,共105頁。第十二頁,共105頁。聽覺聽覺可以說是與生俱來5、6個月胎兒已開始建立聽覺系統可以聽到透過母體的1000HZ以下的聲音出生后2個月時已能安靜地聽音樂2-3個月能區分出音強3-4個月能區分出音色6-7個月能區分出簡單的音調1歲半時能隨著音樂跳舞第十三頁,共105頁。第十三頁,共105頁。1、辨別能力出生第一天的嬰兒已有聽覺反應。新生兒能區別不同的音高。高音多引起驚跳反應。嬰兒對聲音的反應主要有三種表現:感受撫慰、警覺、痛苦第十四頁,共105頁。第十四頁,共105頁。2、語音感知:嬰兒對人的語音感知能力十分敏感,對母親的聲音尤為偏愛。出生幾天的嬰兒,在聽到母親的聲音時,吸吮的速度加快。第十五頁,共105頁。第十五頁,共105頁。3、音樂感知:嬰兒偏愛輕松優美的音樂曲調,6個月以前的嬰兒已能辨別音樂的旋律和曲調,6個月左右會出現表達愉快的身體動作,1歲左右已能表現出伴隨音樂節拍的身體動作。第十六頁,共105頁。第十六頁,共105頁。4、視聽協調能力:新生兒就有聽覺定位能力,表現出視聽協調動作。如果聲像刺激來自于不同方向,嬰兒多傾向于注視聲音刺激來源的方向。第十七頁,共105頁。第十七頁,共105頁。如何檢查聽力是否正常?1、聽到巨大聲響時,會有擁抱反應2、到3個月時,在他后面消消吹起他熟悉的玩具的聲音,會眨眼、全身顫動或雙手舞動。3、5個月時會尋找發音的方向4、6個月,對巨大聲音有驚駭的表情第十八頁,共105頁。第十八頁,共105頁。個體聽覺的發展規律6-12月聲音敏度平均增加5-7分貝;6月—成人,敏度約增加25分貝;嬰兒對高頻的聲音(10000赫茲以上,成人:20~20000Hz)的敏度與成人相差無幾,主要發展低頻范圍的敏銳度。兒童的聽覺能力在12、13歲以前一直在增長,成年后聽覺能力逐漸降低,主要是高頻部分聽力喪失。第十九頁,共105頁。第十九頁,共105頁。聽力損害從40歲左右開始上升,45~54歲年齡組大約有19%的人經歷了某種聽力困難,60歲以后聽力困難呈高速增長(K.W.夏埃,S.L.威里斯,2002)。75歲以上老人的相應比例已經超過50%。衰老尤其會影響到人們聽到高頻聲音的能力。如果背景噪音很多,或者有不少人同時在說話,那么高頻聽力受損的老人要聽清對話就會很困難。此外,巨大的噪音讓一些老人感到很痛苦。助聽器有助于彌補這些損失,但是只有20%的老人使用它們。因為助聽器放大背景噪音的倍數與放大噪聲的倍數一樣多,這很難讓使用者將希望聽到的對話聲從其他聲音中分離出來。第二十頁,共105頁。第二十頁,共105頁。聽力損傷尤其會影響老年人的社會生活。由于完全無法聽清對話,有些聽力有問題的老年人遠離他人,回避很多人在的場合。由于他們無法確定別人在說什么,他們可能也不愿做出反應。聽力損傷可能會使老年人產生妄想,因為他們會根據心理恐懼而不是事實填補空白。因為經常是只能捕捉到一些對話片段,聽力受損的老人很容易感到孤獨和被忽略。因此對老年人講話要吐字清楚、速度放慢、突
出關鍵部分,必要時要重復幾遍。第二十一頁,共105頁。第二十一頁,共105頁。三、嬰幼兒視覺發展1、視覺集中新生兒視覺調節機能較差,視覺的焦點很難隨客體遠近的變化而變化。新生兒視力既是存在,又是極其局限和不成熟的,如視覺能力、視調節能力、視敏度等都仍較差,視覺運動也不協調。新生兒已能用眼睛追隨視刺激。個體視覺可能在4~5個月胎兒期內已經發生。第二十二頁,共105頁。第二十二頁,共105頁。第二十三頁,共105頁。第二十三頁,共105頁。在出生后的前幾個月里,嬰兒的視覺系統成熟非常快。3個月時,嬰兒眼睛的聚焦就已接近成人;6個月嬰兒的視敏度相當于成人的20%;2歲時接近成人水平。此外,眼睛的搜索和跟蹤能力發展也很快,1個月時,嬰兒可以以一種平穩的眼動追蹤一個移動較慢的物體,6個月時,這種能力就相當發達了。第二十四頁,共105頁。第二十四頁,共105頁。2、光的察覺新生兒出生后便能立即覺察眼前的亮光,還能區分不能明度的光,只是敏感性遠低于成人。新生兒能察覺移動的燈光。第二十五頁,共105頁。第二十五頁,共105頁。3、視敏度指眼睛區分對象形狀大小和微小細節的能力半歲~1歲達到成人的視力范圍10歲兒童眼球晶狀體曲光度的變化幅度最大,調節能力最強。第二十六頁,共105頁。第二十六頁,共105頁。4、顏色視覺有研究表明,80%出生8分鐘到13天的新生兒能分辨紅與灰。到3m,能辨別出三原色,6m的彩色知覺已接近成人水平。嬰兒有顏色偏愛嗎?1.5y后,顏色識別能力進一步發展。彩色>非彩色波長較長的暖色>波長較短的冷色調配對、指認、命名第二十七頁,共105頁。第二十七頁,共105頁。如何檢查其視力是否正常?1、手移動--目光跟蹤2、眨眼反射3、用手遮住他的眼睛4、對玩具不感興趣或不會主動去夠玩具第二十八頁,共105頁。第二十八頁,共105頁。個體視力的發展規律嬰兒的視力范圍是一般成人的1/10至1/30,新生兒的視力與很多視力不太好的成年人不戴眼鏡時的視敏度相同,不過嬰兒的視力會變得越來越精確。6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達到成人的視力水平。雙眼視覺在大約14周時發育成熟,這是把來自兩只眼睛的成像結合起來得到有關深度和運動方面的信息的能力。而在此之前嬰兒沒有整合來自雙眼的信息。第二十九頁,共105頁。第二十九頁,共105頁。12個月左右的嬰兒視覺集中明顯形成,視線首先集中在活動或色彩鮮明發亮的物體上,并能追視水平方向運動的物體。24個月左右嬰兒開始對顏色有分化反應,出現辨色視覺。2~3歲已能基本辨別紅、黃、綠、藍四種基本顏色并出現雙眼視覺。4歲兒童已能感知各種色調的明度和飽和度的細微區別,5歲兒童這種能力進一步發展,整個學前期,兒童對顏色的正確命名和再認能力都在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第三十頁,共105頁。第三十頁,共105頁。3歲兒童觀察圖形的錯誤率為50%,6歲兒童眼動軌跡,則已幾乎完全符合圖形的輪廓,幼兒期似乎是這方面能力的轉折點。幼兒期視覺的隨意性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成年早期的感覺能力達到了前所未見的靈敏度。盡管眼睛在彈性上已經有些變化(這種變化過程可能在10歲左右就開始了)但對視力的影響微乎其微。直到40歲人們才能夠明顯注意點視力的變化。第三十一頁,共105頁。第三十一頁,共105頁。到40多歲時,讀字體較小的書時感到困難是常見現象。50歲時晶體的調整能力只是20歲時的1/6。60歲左右時,晶體完全失去根據不同距離進行調整,以適應物體的能力,這種情況稱為遠視眼(俗稱“老花眼”)。對近視眼來說,在閱讀時可以采取戴眼鏡的形式對晶體進行矯正,以緩解近視問題。由于晶狀體的增大,眼睛在30歲到60歲之間變得越來越遠視(Whitbourne,1996)。對于那些先前近視的人,遠視眼會迫使他們佩戴雙光鏡或兩副眼鏡。深度知覺、距離知覺和將世界知覺為三維的能力都在下降,適應黑暗的能力也受損。第三十二頁,共105頁。第三十二頁,共105頁。到40多歲時,讀字體較小的書時感到困難是常見現象。由于眼睛晶狀體變大,同時肌肉變得松弛,因此必須調整眼睛的焦距以(適應)看清近處的物體。第三十三頁,共105頁。第三十三頁,共105頁。在老年期,視力衰退表現在好幾個維度上。老年人更不容易看清遠處的物體,看書時需要更多的光線,而且從黑暗的地方到明亮的地方需要更長的時間進行適應,反之亦然。一些在成年晚期常見的眼疾有:1、白內障——眼睛晶狀體的某些區域出現了云狀物或不透明從而阻擋了光線的通過。2、青光眼——眼睛內的液體未能適當排出或生成過多,眼內液體壓力就會增加,這時會形成青光眼。第三十四頁,共105頁。第三十四頁,共105頁。3、與年齡相關的黃斑退化,它會影響視網膜附近的黃色區域,即視覺最敏銳的黃斑。當一部分黃斑退化變薄時,視力就會逐漸惡化。第三十五頁,共105頁。第三十五頁,共105頁。第三十六頁,共105頁。第三十六頁,共105頁。近視眼我國小學生的近視發病率為23%,中學生為55%,大學生為76%。我國青少年近視的發病人數居世界首位,近視的發病率僅次于日本,占世界第二位。第三十七頁,共105頁。第三十七頁,共105頁。如何保護眼睛:首先,每天用眼時間不宜過長。其次,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莫近距離看書、寫字;不在開動的車上看書;不在光線暗的環境中看書;不歪頭或躺著看書。再次,認真做眼保健操。不以正確的手法按摩準確的穴位,眼保健操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有害。要注意檢查教室的采光、照明情況,墻壁要定期粉刷,黑板定期清洗或刷黑。第三十八頁,共105頁。第三十八頁,共105頁。觸覺心理學家發現,新生兒和成人的身體接觸有助于嬰兒身體的發育,這種接觸對情緒發展也非常重要。從降生人間的那一天起,新生兒的觸覺敏感性就已得到相當的發展。新生兒對身體接觸,特別是對手心和腳心的接觸非常敏感。研究人員采用特殊的技術發現,在未出生之前,手心、腳心和生殖器官就已發育得比身體的其他部位更敏感了。第三十九頁,共105頁。第三十九頁,共105頁。假如不給新生兒穿衣服,他們會感到不舒服,哭鬧,表現極其不安。而且這種表現的特點是怕冷不怕熱,以人的體溫為界,新生兒對低于體溫的溫度比高于體溫的溫度更敏感。醫學家發現,男嬰在不用麻藥實施包皮環切術時(使用全身麻醉對新生兒很危險),常常哭得非常厲害、哭聲尖利刺耳,心率加快,血壓上升,哭鬧不停,手術之后幾個小時都難以入睡。嬰兒對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新生兒對疼痛也非常敏感第四十頁,共105頁。第四十頁,共105頁。對接觸的敏感性促進了嬰兒對環境的反應。在一項研究中,實驗者對新生兒輕輕的撫摸引起了嬰兒的微笑,并且對成年的面孔更加注意。等到嬰兒會抓握物體時,觸覺就成為探索周圍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第四十一頁,共105頁。第四十一頁,共105頁。幾個月的嬰兒看到一個新奇的玩具時,會噘動著小嘴,咿呀地說著話,嘴張開,甚至吐出舌頭。然后,他們把玩具移到一個便于觀賞的地方,仔細地看。這種探索新奇物品時噘動嘴唇、咿呀說話的高峰期大約在出生6個月左右,之后逐漸減弱,更多地把玩具拿在手里轉來轉去,用手拍打,皺起眉頭,詳細觀看。這種對物體的觸覺,和視覺相配合,對早期認知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四十二頁,共105頁。第四十二頁,共105頁。味覺嬰兒呱呱墜地時,就以一種對味道的偏愛與養育者進行溝通。當給新生兒甜水喝時,他們喝的時間明顯地比喝白水長,而且很少停頓。這表明,他們喜歡甜味,愿意把他們喜歡的味道在嘴里多留一會兒。新生兒的面部表情顯示,他們能夠區分好幾種味道。和成人一樣,吃甜食時,他們的表情放松,當吃到酸東西時,他們會嘴唇緊縮;苦味會使他們張開嘴,作出痛苦的怪相。第四十三頁,共105頁。第四十三頁,共105頁。這些與生俱來的反應對生存有重要意義,因為對新生兒來說最理想的食物是略帶甜味的母奶。嬰兒對咸味的反應和對甜、酸、苦的發展不同,剛出生時,嬰兒要么不能分辨出咸水和白水,要么拒絕對白水和咸水進行比較。但是到4個月時,他們開始喜歡咸味,這種變化大概是在為他們開始吃非流食作準備。第四十四頁,共105頁。第四十四頁,共105頁。嗅覺新生兒對食物氣味的反應和對味道的反應一樣,與成人非常相似,這表明對氣味的偏好也是與生俱來的。例如,讓新生兒聞香蕉和巧克力的氣味時,他們表現出放松、愉快的表情;但是臭雞蛋的氣味會使他們眉頭緊皺。新生兒還能找到發出氣味的地方,如果是不好的氣味,他們就避開那個方向。研究者把氨水放在出生不到6天的嬰兒鼻孔前,這些嬰兒很快地把頭轉到另一側。第四十五頁,共105頁。第四十五頁,共105頁。嗅覺對很多種哺乳動物來說,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可以幫助覓食,幫助母親保護幼仔免受天敵的捕食,還可以幫助母親和幼仔互相辨認。人類的嗅覺沒有哺乳動物發達,但它仍有很大的生存價值。第四十六頁,共105頁。第四十六頁,共105頁。一項研究中,在出生剛6天、吃母奶的嬰兒頭部的一側放上浸有自己媽媽奶汁的棉球,另一側放上浸有另一個女人奶汁的棉球,結果發現,這些新生兒更多地把頭轉向散發著自己媽媽奶汁氣味的棉球一側。如果新生兒不吃母奶,就不具有這種特征,但他們喜歡聞正在哺乳的女人的氣味,勝過聞沒有哺乳的女人的氣味。看來新生兒天生就有一種對人奶味道的偏愛,這保證了他們正確地選擇食物資源(人奶或牛奶),同時也使他們在吃奶過程中學會辨認自己的媽媽。第四十七頁,共105頁。第四十七頁,共105頁。綜上所述,新生兒具有天生的辨別氣味和味道的能力,出生以后,這兩種感覺隨著腦的成熟和經驗的積累而不斷地獲得發展,到一歲左右,嬰兒的觸覺、味覺和嗅覺能力已經和成人的相應能力大體相當。第四十八頁,共105頁。第四十八頁,共105頁。味覺、嗅覺等感覺功能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變得不太敏感。到成人晚期,由于舌頭上的味蕾比年輕時要少,腦中的臭球也開始萎縮,所以許多老年人便逐步甚至完全喪失樂兒欣賞花草香味,品嘗美味食品的能力和樂趣。副作用:吃得更少,營養不良。做菜時放更多的鹽,增加患高血壓的幾率。第四十九頁,共105頁。第四十九頁,共105頁。第二節嬰幼兒知覺的發展整體知覺和部分知覺的發展色、形兩維的感知時間知覺觀察力的發展空間知覺
形狀知覺大小知覺深度知覺(立體)方位知覺第五十頁,共105頁。第五十頁,共105頁。研究目的:兒童部分知覺與整體知覺的發展研究被試:195名,4-9歲兒童研究方法:測驗法(圖片)指導語:“我要給你看一些畫,每次只看一張。你要告訴我,你看到了什么,他們看起來象什么。”如果漏看了部分或整體,追問:你看還有別的什么嗎?第五十一頁,共105頁。第五十一頁,共105頁。第五十二頁,共105頁。第五十二頁,共105頁。研究結果:只看部分只看整體部分整體4歲71%18%11%9歲21%079%兒童先是認識客體的個別部分(4、5歲),然后開始看到整體部分,但不夠確定(6歲)。接著既能看到部分,又能看到整體(7、8歲),但尚未把部分與整體聯系起來。最后兒童一眼就能看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實現部分與整體的統一(8、9歲)。第五十三頁,共105頁。第五十三頁,共105頁。第五十四頁,共105頁。第五十四頁,共105頁。二、色形兩維的感知3歲前,形狀抽象占優勢4歲,顏色抽象占優勢6歲,同一抽象占優勢第五十五頁,共105頁。第五十五頁,共105頁。三、時間知覺非直觀性相對性主觀性實驗:“估計一分鐘的長短”第五十六頁,共105頁。第五十六頁,共105頁。四、觀察力的發展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比較持久的知覺過程,是知覺的高級形態。圖形配對測驗第五十七頁,共105頁。第五十七頁,共105頁。第五十八頁,共105頁。第五十八頁,共105頁。兒童觀察力的發展趨勢從無意性向有意性發展從沖動性向思考性發展從籠統的、未分化的向精細的方向發展整體與部分從分離到統一第五十九頁,共105頁。第五十九頁,共105頁。空間知覺第六十頁,共105頁。第六十頁,共105頁。1、形狀知覺出生不久的嬰兒能感知到物體的形狀嗎?過去人們并不清楚。1961年,心理學家弗朗茨才以確切的實驗證據證明,出生十幾天的新生兒就能分辨物體的形狀了。弗朗茨給出生兩周到6個月的嬰兒看三個圖形,一個是人臉圖,第二和第三個的外形和人臉一樣,但第二個上面混亂地畫著人臉的一些成分,第三個只有黑白兩色,像個演雜技的鴨蛋道具。把這三個圖形同時拿給嬰兒看,每個嬰兒看2分鐘,計算嬰兒看每個圖形的時間,第六十一頁,共105頁。第六十一頁,共105頁。第六十二頁,共105頁。第六十二頁,共105頁。實驗結果從出生十幾天起,嬰兒就對人臉圖最感興趣,因為他們花在看人臉圖上的時間最長。除了對人臉圖感興趣外,他們也對那個混亂的人臉圖感興趣,對黑白鴨蛋圖最不感興趣。弗朗茨的研究之后,心理學家對嬰兒形狀知覺的發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現,隨著嬰兒年齡的增長,他們越來越喜歡比較復雜的形狀。第六十三頁,共105頁。第六十三頁,共105頁。上:出生三周的嬰兒喜歡看左邊構圖簡單的大格子棋盤,出生8-14周的嬰兒更喜歡看右邊構圖復雜的小格子棋盤。下:左邊的有黑白格,右邊是一個灰色、無對比性的圖形,出生幾周的新生兒明顯地喜歡看左邊那個像棋盤的、對比性大的圖形。第六十四頁,共105頁。第六十四頁,共105頁。2、對圖形中各種成分的
組合能力第六十五頁,共105頁。第六十五頁,共105頁。眼動儀紀錄下來的嬰兒看幾何圖形和人臉圖時的眼動軌跡。新生兒看三角形時,只能注意到單個特征,如一個角,還不能對整個三角形加以感知;2個月嬰兒能對整個三角形進行感知,這說明2個月的嬰兒已能對圖形的各種成分進行組合,來感知圖形的整體。實驗第六十六頁,共105頁。第六十六頁,共105頁。同樣,一個月的嬰兒在看一張人臉圖時,起點在人臉的下頜處,終點在人頭發的上方,他們所注意的圖形部位是分散的、沒有整合的,還不能對整個的人臉進行觀察。2個月的嬰兒在看人臉時,起點在圖形中頭發的上方,經過右眼、嘴,最后在左眼結束,這就是說,他們已經能夠把人的面孔的各部位加以整合,對整個的面孔進行感知了。第六十七頁,共105頁。第六十七頁,共105頁。心理學家運用習慣化和去習慣化原理,研究了嬰兒對圖形結構的感知。下圖中有三個圖形,a是用9個小菱形組成的一個十字圖,b是同樣用小菱形組成的方格圖,c是用小方塊組成的十字圖。先把a圖拿給2、3個月的嬰兒看,在他們看膩了以后,同時給他們看b圖和c圖,第六十八頁,共105頁。第六十八頁,共105頁。實驗結果證明,2、3個月的嬰兒花更多的時間看b圖,而不是c圖。說明他們對整個圖形結構更感興趣。第六十九頁,共105頁。第六十九頁,共105頁。如果他們只對圖形中的個別特征感興趣,按照去習慣化原理,他們應該更多地看c圖,因為c圖中的小方塊對他們是新奇的;如果他們更多地看b圖,就說明他們對圖形的整個結構感興趣,而不是僅對圖形中的個別特征感興趣。第七十頁,共105頁。第七十頁,共105頁。3、大小知覺——指視覺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狀恒常性第七十一頁,共105頁。第七十一頁,共105頁。仔細看,a圖像一個走路的人,b圖是a圖的顛倒,c圖則什么都看不出來。心理學家的實驗發現,9個月的嬰兒就已經能夠看出這個“走路的人”!第七十二頁,共105頁。第七十二頁,共105頁。4、深度知覺
吉布森和瓦爾克“視崖”裝置第七十三頁,共105頁。第七十三頁,共105頁。6.5~14m嬰兒
27/36能爬過淺灘
3/36少部分爬過深灘2m與7m嬰兒
面朝下放在深灘平面上2m心率減慢好奇7m心率加快恐懼與爬行經驗有關第七十四頁,共105頁。第七十四頁,共105頁。視崖實驗人類深度知覺能力是天生的嗎?為弄清這個問題,吉布森和沃克發明了“視崖”裝置。視崖裝置的組成:一張1.2米高的桌子,頂部是一塊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淺灘)是用紅白格圖案組成的結實桌面。另一半是同樣的圖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淵)。在淺灘邊上,圖案垂直降到地面,雖然從上面看是直落到地的,但實際上有玻璃貫穿整個桌面。在淺灘和深淵的中間是一塊0.3米寬的中間板。使用這種裝置對嬰兒施測的過程十分簡單。第七十五頁,共105頁。第七十五頁,共105頁。這項研究的被試是36名年齡在6-14m之間的嬰兒。這些嬰兒的母親也參加了實驗。每個嬰兒都被放在視崖的中間板上,先讓母親在深的一側呼喚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在淺的一側呼喚自己的孩子。結果,9名嬰兒拒絕離開中間板。雖然研究者沒有解釋這個問題,但這可能是因為嬰兒太過固執。當另外27位母親在淺的一側呼喚她們的孩子時,所有的孩子都爬下中央板并穿過玻璃。然而當母親在深的一側呼喚他們時,只有3名嬰兒極為猶豫地爬過視崖的邊緣。當母親從視崖的深淵呼喚孩子時,大部分嬰兒拒絕穿過視崖,他們遠離母親爬向淺的一側;或因不能夠到母親那兒而大哭起來。嬰兒已經意識到視崖深度的存在,這一點幾乎是毫疑問的。第七十六頁,共105頁。第七十六頁,共105頁。這些研究結果能證明人類知覺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飛得的嗎?明顯不能!這是因為這項研究中所有嬰兒至少已經有了6m的生活經歷,在這段時間內,他們可能通過深度和錯誤而學會了知覺深度。然而6m以下的嬰兒由于不具備自主運動的能力,所以不能接受試驗。第七十七頁,共105頁。第七十七頁,共105頁。后來Campos等人把年齡在2-5m之間的嬰兒放在視崖深側的玻璃上,這時所有的嬰兒都表現出心率變慢。這種心率變率是感興趣的信號,而不是恐懼的信號,恐懼應伴隨心率加快。這表明這些嬰兒還沒有習得對落差的害怕。稍后,他們才學會躲避落差的行為。這與吉布森和沃克的“先天論”的觀點不符(他們相信深度知覺和避免從高處跌落的能力是自動生成的,是我們生理機制的一部分,而不是經驗的產物。)第七十八頁,共105頁。第七十八頁,共105頁。Sorce等人把1y的嬰兒放在視崖上,落差不深也不淺,大約76cm。當兒童爬向視崖時,他會停下來向下看。在另一邊,母親在那里等待。有時母親根據指令在臉上做出害怕的表情,有時則看起來興高采烈。當嬰兒看到母親害怕的表情時,他們會拒絕再向前爬。而當看到母親高興的表情時,大部分嬰兒會再次檢查懸崖并爬過去。當落差被變得很淺時,嬰兒不再觀察母親的表情而徑直向前爬。嬰兒這種通過非語言交流以改變行為的方式叫做“社會參照”第七十九頁,共105頁。第七十九頁,共105頁。5、方位知覺前后上下左右——什么順序?左右概念的發展階段:5-7歲:能比較固定的辨認自己的左右方位7-9歲:初步的、具體的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對性9-11歲:能比較靈活的、概括的掌握左右概念第八十頁,共105頁。第八十頁,共105頁。6、綜合知覺當我們感知周圍世界時,大多數情況下不僅僅是單靠眼睛看,或單靠耳朵聽,而是邊看、邊聽、邊接觸、邊聞味道,還要用嘴嘗嘗,這種多感覺通道相結合的知覺就是綜合知覺。例如,當我們鑒賞一盤菜肴的好壞時,常用“色、香、味”來進行綜合的判斷;當我們學習外語單詞時,最好的方法是聽、讀、寫并用。第八十一頁,共105頁。第八十一頁,共105頁。一歲以內的嬰兒具備這種綜合知覺能力嗎?心理學家的最新研究證實,嬰兒從剛剛出生,就是以這種綜合知覺來認識世界的。當產房里的新生兒聽見旁邊有人說話時,他們會一邊把頭轉過去看(雖然他們還看不清楚),一邊聽人說話,還舞動著小手。這充分說明,人感知周圍世界的綜合知覺,是與生俱來的,是通過遺傳密碼編好程序的行為。第八十二頁,共105頁。第八十二頁,共105頁。一項研究中,同時給4個月的嬰兒看兩張照片,一張照片照的是兩塊石頭相碰撞,另一張照片照的是兩塊海綿相碰撞,在出示兩張照片的同時,同時還模擬聲音,但只模擬一種聲音,要么是石頭碰撞的聲音,要么是海綿碰撞的聲音,結果,幾乎所有聽到石頭碰撞聲音的嬰兒,都把目光轉向那張石頭碰撞的照片,而所有聽到拍打海綿聲音的孩子,都把目光對準了那張海綿碰撞的照片第八十三頁,共105頁。第八十三頁,共105頁。研究還發現,7個月的嬰兒能把不同的表情、說話聲音與說話者的面孔對得很準。綜合知覺對嬰兒來說非常重要,它幫助嬰兒在頭腦中建立起一個有序的、可預測的生活環境大世界。這些研究提示我們,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就應該抱著孩子多多地去接觸自然、接觸社會環境,給他們的容量巨大的感知覺倉庫里,存儲更多的信息資料,這是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的最好的早期教育。第八十四頁,共105頁。第八十四頁,共105頁。注意的發展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不僅是一切認識過程的開端,而且伴隨著心理過程的始終注意的兩個特點:指向性集中性第八十五頁,共105頁。第八十五頁,共105頁。注意的種類1.不隨意注意(無意注意)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隨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預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隨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預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第八十六頁,共105頁。第八十六頁,共105頁。嬰兒注意的發展1、“客體永久性”的認識與注意的發展嬰兒注意的發展和皮亞杰提出的“客體永久性”的認識分不開。“客體永久性”是指當客體從視野中消失時,兒童知道這客體沒有消失,依然存在。第八十七頁,共105頁。第八十七頁,共105頁。0~2m,嬰兒就能看著一個客體,但是當客體離開他的視野,他不會去跟蹤。2~4m,當一個客體移動時,嬰兒會跟蹤。4~6m,嬰兒能撿起一個物體,但如果這個物體被蓋住,他就不能理解一個被蓋住的物體還存在,同時,他還能跟隨著一個固定物體,不論它向哪個方向移動。6~12m,嬰兒能夠尋找一塊布下面的物體;第八十八頁,共105頁。第八十八頁,共105頁。12~13m,在成人把物體藏起來時,如果嬰兒看見藏的動作他便能找到,如果他沒有看見藏的動作就找不到;到1.5y,嬰兒能找到不論在什么情況下藏起來的客體,他已經獲得了“客體永久性”第八十九頁,共105頁。第八十九頁,共105頁。兒童注意的發展3歲以前兒童的注意基本是無意注意。3歲之后兒童開始接受學前教育,有意注意就逐步出現了。進入小學之后,兒童才開始能夠獨立地組織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注意還常會帶有情緒色彩。第九十頁,共105頁。第九十頁,共105頁。研究發現:小學二年級和五年級學生的無意注意基本處于同一個水平;小學二年級兒童的有意注意還處于發展初期,自覺控制注意的能力差,容易被其它刺激分心。無意注意在其認識活動中仍很重要;小學五年級兒童的有意注意比二年級兒童有了進步;在其認識活動中,有意注意已逐步取代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
第九十一頁,共105頁。第九十一頁,共105頁。小學兒童注意的發展的特點與教學在教學影響下,兒童的有意注意正在開始發展,而無意注意仍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學影響下,兒童對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發展,而具體的、直觀的事物在引起兒童的注意上,仍然起著重大的作用。在整個小學時期內,兒童的注意經常帶有情緒色彩。
第九十二頁,共105頁。第九十二頁,共105頁。教學活動中,如何加強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學生明確活動的目的和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特別注意,不要由于某種不必要的教具、事物等無關問題,而把兒童的注意引向不必要的方向去。(排除內外因素的干擾)對小學低年級兒童,觀察其外顯行為,適時調整教學方法、引導方式、課堂組織。(活動過程的組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巴彥淖爾市2024年數學三上期末學業質量監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2025屆謝家集區數學三年級第一學期期末復習檢測試題含解析
- 2025年工程項目管理深度復習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中級經濟師備考計劃與試題及答案
- 水利水電工程續建技術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經濟法考試重點知識分類試題及答案
- 小學生理衛生教育
- 幼兒園節日教育課程介紹
- 農業綜合開發利用合同協議書
- 食品飲料生產流程及品質管理預案
- 聚焦離子束系統虛擬仿真實驗報告
- GB/T 26572-2011電子電氣產品中限用物質的限量要求
- GB/T 18601-2001天然花崗石建筑板材
- GB/T 16920-2015玻璃平均線熱膨脹系數的測定
-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解讀課件
- 第五章-語言規劃與語言調查課件
- 2023年海南省財金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
- 托馬斯潘恩課件
- 顱腦損傷患者護理查房課件
- 口腔疾病與全身系統性疾病的關系課件
- 年產16萬噸焦油焦油車間蒸餾工段工藝初步設計 畢業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