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筋傷學教材_第1頁
中醫筋傷學教材_第2頁
中醫筋傷學教材_第3頁
中醫筋傷學教材_第4頁
中醫筋傷學教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目錄第1章總論第一節概述一、筋傷學的概念二、筋的概念三、筋傷的概念四、筋傷學發展簡第二節筋傷的病因病機一、筋傷的病因二、筋傷的病機第三節筋傷的分類一、古代分類方法二、現代分類方法第四節筋傷的辨證診斷一、臨床表現二、辨證診斷三、筋傷的并發癥第五節筋傷的治法一、筋傷的治療原則二、筋傷的手法治療三、固定療法四、藥物治療五、練功療法六、其他療法第2章肩部筋傷第一節肩部扭挫傷第二節肩袖損傷第三節牽拉肩第四節肱二頭肌腱斷裂第五節岡上肌腱炎第六節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第七節肩關節周圍炎第八節肩峰下囊炎第3章肘部筋傷第一節肘關節扭挫傷第二節小兒橈骨頭錯縫第三節肱骨外上髁炎第四節肱骨內上髁炎第五節旋前圓肌綜合征第六節旋后肌綜合征第七節肘關節骨化性肌炎第八節尺骨鷹嘴滑膜囊炎第4章腕及手部筋傷第一節腕關節扭挫傷第二節腕三角纖維軟骨損傷第三節橈側腕伸肌腱周圍炎第四節腕管綜合征第五節指伸、指屈肌腱斷裂第六節腱鞘囊腫第七節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第八節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第5章髖及大腿部筋傷第一節股四頭肌損傷第二節股內收肌群損傷第三節髖關節一過性滑膜炎第四節彈響髖第五節股骨大轉子滑膜囊炎第6章膝關節及小腿部筋傷第一節膝關節脛、腓側副韌帶損傷第二節膝交叉韌帶損傷第三節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第四節髕腱斷裂第五節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第六節腓腸肌損傷第七節髕前、髕下滑膜囊炎第八節髕骨軟化癥第九節髕下脂肪墊肥厚第十節腘窩囊腫第十一節伸膝裝置粘連第7章踝及足部筋傷第一節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一、外側副韌帶損傷二、內側副韌帶損傷第二節跗跖關節扭傷第三節跟腱斷裂第四節腓骨長、短肌腱滑脫第五節跟腱炎與跟腱滑囊炎第六節踝管綜合征第七節跟痛癥一、痹證性跟痛癥二、足底腱膜炎三、跟骨下脂肪墊炎四、腎虛性跟病癥五、跟骨骨刺第八節跖痛癥第九節〓外翻與〓囊炎第8章頜頸部筋傷第一節顳下頜關節紊亂癥第二節頸部急性扭挫傷第四節落枕第五節頸椎病第六節肌性斜頸第9章胸背部筋傷第一節胸壁扭挫傷第二節胸椎關節突關節錯縫第三節項背筋膜炎第四節胸廓出口綜合征第10章腰骶部筋傷第一節急性腰扭傷一、急性腰肌筋膜扭挫傷二、急性腰部韌帶損傷三、急性腰椎關節突關節扭傷第二節慢性腰肌勞損第三節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第四節腰椎間盤突出癥第五節腰椎椎管狹窄癥第六節骶髂關節損傷第七節腰椎退行性滑脫第八節腰臀部筋膜炎第九節臀肌攣縮癥第十節梨狀肌綜合征第十一節坐骨結節滑膜囊炎第十二節骶尾部挫傷一、尾骨挫傷二、尾骨疼痛第11章周圍神經損傷第一節周圍神經的解剖、生理、病理、損傷原因及分類一、解剖生理二、周圍神經損傷的病理過程三、損傷原因及分類第二節周圍神經損傷的檢查第三節周圍神經損傷的治療第四節上肢神經損傷一、臂叢神經損傷二、橈神經損傷三、正中神經損傷四、尺神經損傷第五節下肢神經損傷一、坐骨神經損傷二、脛神經損傷三、腓總神經損傷第12章四肢血管損傷第一節四肢血管損傷的病理類型第二節四肢血管損傷的診斷第三節四肢血管損傷的處理附方索引第1章總論第一節概述一、筋傷學的概念中醫筋傷學是在中醫骨傷學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而形成的分支學科,為骨傷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綜合現代科學和現代醫學知識來研究人體筋傷的病因、病機、診斷、辨證、治療、康復和預防的一門臨床學科。二、筋的概念筋包括的范圍很廣泛,廣義地講,四肢、頭、頸、項、胸、腰、背部除骨骼以外的軟組織皆可稱為“筋”。綜合歷代中醫文獻記載,結合現代醫學解剖知識,所謂“筋”主要是指人體皮膚、皮下淺筋膜、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韌帶、關節囊、滑膜囊、椎間盤、周圍神經及血管等軟組織。祖國醫學對筋傷的認識很早,早在《靈樞·經筋》篇就有“足太陽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結于踝……足太陰之筋,起于足大趾之端內側,上結于內踝……手太陽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結于手腕……手太陰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于魚后”。指出了十二經筋的起始、走向和止結部位。經筋和經絡有何不同呢?明代醫學家張介賓說:“十二經脈之外,而復有經筋者何也?蓋經脈營行表里,故出入臟腑,以次向傳;經脈聯綴百骸,故維絡周身,各有定位。解剖特性雖經筋所行之部位多與經脈相同,然其所盛之處,則惟四肢溪谷為最,以筋合于節也。筋屬木其華在爪,故十二經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間,而后盛于輔骨,結于肘腕,系于關節,聯于肌肉,上下頸項,終于頭面,此人身經筋之大略也。關于筋的特性,筋有剛有柔,剛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維,亦猶經之有絡,綱之有紀……”。這是對筋的全面的概述。三、筋傷的概念凡因各種急性外傷或慢性勞損,以及風寒濕邪侵襲等原因造成的人體筋的傷害,統稱為“筋傷”,現代醫學稱為軟組織損傷。筋傷是骨傷科最常見的疾患,在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交通運輸、體育活動、軍事訓練及戰場上皆可發生,外來暴力、強力扭轉、牽拉壓迫、跌撲閃挫或慢性勞損及風寒濕邪侵襲等均可導致筋傷。筋傷在骨傷科患者中所占比例較大,因此,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筋傷診斷治療學的有關知識和技能,是從事骨傷科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人員所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之一。四、筋傷學發展簡史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祖國醫學很早就對筋傷疾病有所認識,中醫傷科學的發展,從有文字記載至今已有3000多年之久。在歷史的長河中,祖國醫學對于筋傷疾病的認識及其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日趨完善、成熟。筋傷學形成和發展于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之中,從帛畫《導引圖》記載的44幅治痹、厥的各種術式中,我們可以窺見古人對包括筋傷在內疾病的治療、保健方法之一斑。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一)原始氏族時期從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中華大地上生息繁衍、生產勞動著。據史料考證,先民在勞動、生活和原始部落之間的沖突中,在與蟲蛇猛獸的搏斗中,各種創傷疾病在所難免。為了醫治損傷,古人通過用手撫摸、按壓腫痛之處以祈求減輕疼痛,用樹葉、草莖等涂擦、包扎傷口或固定肢體以止血、消腫、止痛,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也是筋傷原始療法的起源。(二)商周時期據古文字專家考證,出土于公元前13世紀的商代甲骨文卜辭中就有“疾手”、“疾肘”、“疾脛”、“疾止”等病名記載,并有使用按摩、外敷藥物治病的記錄。公元前11世紀的《周禮·天官》載有“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咸養脈,以甘養肉”等理論。《禮記·月令孟秋》載:“命理瞻傷、察創、視折、審斷,決獄訟必端平。”蔡邕注:“皮曰傷,肉曰創,骨曰折,骨肉皆絕曰斷”,說明當時對筋骨損傷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并進行了分類記載。《呂氏春秋·古樂篇》介紹有:“昔陶唐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提出了用導引的方法來治療筋骨疾病。(三)戰國、秦漢時期戰國、秦漢時期,《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等醫籍相繼問世,奠定了祖國醫藥學的理論基礎,也奠定了筋傷診治學的理論基礎。《內經》中除有“筋”的概念外,還有“筋膜”、“經筋”“宗筋”等名稱,并提出了“宗筋主束骨而利關節也”(《素問·痿論篇》),說明了人體的筋附著于骨上,其主要功能是連接關節、絡綴形體、主司關節運動等。因此,凡是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或喪失的病變,都可責之于筋。(《素問·長刺節論篇》):“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日筋痹。”(《靈樞·經筋》):“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內經》對“筋”的論述內容是很豐富的,不但其提出的有關概念一直沿用到現代,而且以后中國歷代醫家對于“筋”的生理、病理的論述都是在《內經》的基礎上闡發的。《神農本草經》則記載了60多種治療折骨絕筋、腰痛、痹痛的藥物,這些藥物至今仍在臨床治療筋傷疾病中經常使用。《內經》、《難經》等醫籍對筋傷診治學更為重要的影響在于其闡述了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這種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系成有機整體,并通過精、氣、血、津液來完成機體功能運動的認識不僅一直有效地指導著筋傷診治學的臨床實踐,而且奠定了筋傷診治學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素問·痿論篇》曰:“治痿獨取陽明”,至今對痹病、痿證的辨證治療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1973年,考古學家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了一批這個時期的醫學佚書,其中《五十二病方》載有癰、骨疽、腫瘤等病名,并有治癰疽方22首,運用了多種治療方法。漢末三國時期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醉法用于施行外科手術,進行了包括歷史上著名的“刮骨療毒”手術等。漢代華佗創編了“五禽之戲”,以“引挽腰體,動諸關節”,達到“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坐”。因此,部分筋傷疾患亦可在“血脈流通”中得到防治。晉代葛洪所著《肘后救卒方》對筋傷腫脹、疼痛等用活血化瘀藥物內服外用治療,并加入酒劑以加強活血力量,或用藥物熨患處,或用藥酒、藥醋涂擦患處以緩解癥狀。直至現在,這些方法仍沿用來治療軟組織損傷疾病。隋代巢元方等編著了《諸病源候論》一書,其中如“金瘡傷筋斷骨候”、“金瘡筋急相引不得屈伸候”等記載了人體運動障礙、循環障礙、神經麻痹等臨床癥狀,并介紹了筋的斷裂傷、開放性傷口的正確縫合方法。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不僅記載了筋傷的內外用藥,還記載了“老子按摩法”、“天竺國按摩法”,歸納了擦、捻、抱、推、振、打、頓、捺等治療筋傷的手法。唐代藺道人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中醫骨傷科專著。該書強調的動靜結合、筋骨并重、內外兼治和醫患合作的治療思想,逐漸成為筋傷治療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宋、元代近400年間,是中國骨傷臨床學科迅速發展的歷史時期,涌現了不少醫學專著。如李仲南著《永類鈐方》、危亦林著《世醫得效方》等,對元代以前的骨傷科成就進行了總結和發揮,逐步確立了治療創傷活血化瘀、養血舒筋和培元固腎的三期用藥原則。這三期用藥原則在筋傷治療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配合以辛熱芳香、溫經散寒和活血定痛為主的洗藥、淋洗藥、熨藥、貼藥和敷藥等外治方法,奠定了筋傷治療內外用藥的基本原則。宋代張杲在《醫說》中記載了采用腳踏轉軸及竹管搓滾舒筋治愈骨折后膝、踝關節功能障礙的病例,反映了這一時期醫家在筋傷治療中已能有效地運用練功療法。明清兩代在總結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又使骨傷科的理論得到了不斷充實和提高,尤其是手法和固定方法有了較大的提高和發展,骨傷科的專著也逐漸增多。明初,太醫院制度分為13科。骨傷科分為“接骨”和“金鏃”兩個專科,到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改名外科和正骨科(又名正體科)。醫事制度的逐步完善為臨床診治技術和理論的發展、提高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薛己在《正體類要》中介紹了大量的骨傷科醫案,該書序文對此概括后指出:“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闡明和強調了骨傷科疾病局部和整體的辯證關系。朱棣等著的《普濟方》、異遠真人著的《跌損妙方》、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和王肯堂著的《證治準繩》等著作,都收集了大量有關筋傷治療的方劑、藥物和醫案等資料,對筋傷學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清代吳謙等編著了《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系統地總結了歷代骨傷科的診治經驗,對筋傷的診斷和手法治療有了明確的記載。該書把正骨手法歸納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其中的“摸”法主要用于筋傷疾病的診斷,“推、拿、按、摩”等手法則主要用于治療各種筋骨傷疾病。筋傷學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歷代醫家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但由于診療技術主要依賴于師授家傳才得以延續下來,并散在于老一輩的中醫師和民間之中,而形成了多種派別,但因缺乏綜合整理和提高,學術發展比較緩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發掘、繼承和發展祖國傳統醫藥學。祖國醫學猶如枯木逢春,欣欣向榮,蒸蒸日上。1956年以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相繼建立了高等中醫院校和中醫院,并設立了骨傷專業或骨傷系,培養了大批的專業人才。很多地區還建立了骨傷專科醫院,骨傷科專業隊伍有了很大發展。北京、天津、上海、洛陽、武漢等地先后成立了骨傷科研究所,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地著名的中醫骨傷科專家被聘到各級院校和醫院從事教學和醫療工作,使過去靠“師授家傳”的筋傷診療技術得以系統地整理、研究、提高,并整理成專著出版,如郭漢章著的《實用正骨學》、郭春園著的《平樂郭氏正骨學》、石筱山著的《正骨療法》、王子平等編著的《祛病延年二十勢》、朱興恭著的《臨床正骨學》、李國衡著的《傷科療法》、杜自明著的《中醫正骨經驗概述》,以及《劉壽山正骨經驗》、《陳氏祖傳正骨療法》、《林如高正骨經驗》、《李墨林按摩療法》等。自20世紀70年代始,對筋傷學的研究逐步深入,并由臨床觀察、總結,發展到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進行臨床資料的研究分析和對筋傷的基礎理論進行探討,尤其對手法療效的機制探討和外用藥物的藥理研究等取得了初步成果。全國各地的有關學術研究團體、專業學會相繼成立,如中國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全國軟組織疼痛研究會、全國傳統手法研究會、全國頸肩腰腿痛專業學會,以及各省市的骨傷學會、中西醫結合骨傷學會等。這些學術團體和研究會在國內外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研討,促進了筋傷學理論和臨床診斷、治療技術的提高和發展。近年來,筋傷學的診療技術愈益受到國外醫學界的關注,我國向國外派出了一批批的骨傷科專業人員和推拿按摩專業人員進行醫療和學術交流,國外有關醫務人員、學者到我國學習和進行學術交流的也日益增多。國際間日益增多的學術交流加深了國內外有關醫務工作者的互相了解,加強了學術上的互相聯系,促進了筋傷學診療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和應用,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世界人民的衛生保健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第二節筋傷的病因病機一、筋傷的病因筋傷的病因系指引起筋傷的發病因素,因其比較復雜,祖國醫學對此論述頗多,如《內經》中分為“墜落”、“擊仆”、“舉重用力”、“五勞所傷”等。《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脈證第一》中提出:“千般病疚難,不越三條”,即“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雖然歷代醫家對筋傷病因的分類有所不同,但歸納起來亦不外外因和內因兩大類。(一)外因外因是指從外界作用于人體引起筋傷疾病的因素,主要是指外力傷害,但與外感六淫之邪也有密切關系。1.外力傷害是指外界暴力所致的損傷,如跌仆、墜落、撞擊、閃挫、扭捩或壓軋等。根據外力的性質不同,一般可分為直接暴力、間接暴力和持續勞損3種。(1)直接暴力:是指直接作用于人體而引起筋損傷的暴力,如棍棒打擊、撞壓碾軋等,多引起筋的挫傷。(2)間接暴力:是指遠離作用部位,因傳導而引起筋損傷的暴力,如因肌肉急驟、強烈而不協調地收縮和牽拉,而造成肌肉、肌腱、韌帶的撕裂或斷裂,多引起筋的扭傷。(3)持續勞損:是指反復、長期地作用于人體某一部位的較小的外力作用所致,為引起慢性原發性筋傷的病因之一。如長期彎腰工作而致的腰肌勞損、反復的伸腕用力而致的網球肘等疾病,就屬于這一類筋傷。祖國醫學對勞損筋傷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的描述,認為久行、久坐、久臥、久立,或長期以不正確姿勢勞動、工作,或不良生活習慣而使人體某一部位長時間過度用力等積累外力可以造成傷筋。2.風寒濕邪侵襲外感六淫邪氣與筋傷疾患關系密切,如損傷后受風寒濕邪侵襲,可使急性筋傷纏綿難愈或使慢性筋傷癥狀加劇。《諸病源候論·卒腰痛候》指出:“夫勞傷之人,腎氣虛損。而腎主腰腳,其經貫腎絡脊,風邪乘虛,卒入腎經,故猝然而患腰痛。”《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曰:“損后中風,手足痿痹,不能舉動,筋骨乖張,攣縮不伸。”說明各種損傷可因風寒濕邪乘虛侵襲,經絡阻塞,氣機不得宣暢,引起肌肉攣縮或松弛無力,而致關節活動不利,肢體功能障礙。感受風寒濕邪還可致落枕等疾患,如《傷科補要》說:“感冒風寒,以患失頸頭不能轉。”風寒濕邪侵襲是筋傷中比較常見的病因,故在辨證論治中應特別注意這一特點。(二)內因內因是指受人體內部因素影響而致筋傷的因素。無論是急性損傷還是慢性勞損,都與外力作用因素有著密切關系,但是一般都有相應的各種內在因素和對應的發病規律。《素問·評熱病論篇》指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靈樞·百病始生》說得更為透徹:“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說明了外在因素和人體內在因素的密切關系。這不僅對外感六淫和內傷七情病證的發病而言,對筋傷的發病也不例外。因此,在研究病因時不能忽視機體內在因素對疾病的影響,必須注意內因在發病學上的重要作用。筋傷常與年齡、體質、局部解剖結構等內在因素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與從事的職業有直接聯系。下面我們從年齡、體質、局部解剖結構和職業4個方面來說明內在因素對筋傷的影響。1.年齡年齡不同,筋傷的好發部位和發生率也不一樣。《靈樞·天年》說:“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由于年齡的差異,氣血、臟腑的盛衰,動靜各別,筋傷不一。例如,少兒氣血未盛,筋骨發育不全,多易發生扭傷、錯縫、橈骨頭半脫位或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等。青壯年活動能力強,筋肉的撕裂、斷裂傷較為常見。老年人氣虛血衰,少動而好靜,則勞損和關節、筋膜、肌肉粘連或活動功能障礙的疾病較為多見,故有“年過半百,筋骨自痛”之說,如肩周炎、頸椎病、腰肌勞損等在老年人中的發病率較高。2.體質體質的強弱與筋傷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如《素問·經脈別論篇》在論述病因中指出:“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體質因素每與先天因素和后天攝養、鍛煉有關。《靈樞·壽夭剛柔》日:“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說明先天稟賦不同,可以形成個體差異。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氣血虛弱、肝氣虛損者,體質較弱,舉動無力,稍過勞累,即感筋骨酸痛,易發勞損。先天充盛、又善攝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者,氣血充沛,體力健壯,則不易損傷,即使遇有損傷,一般恢復也較快。3.解剖結構局部解剖結構對筋傷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解剖結構的正常與否與筋傷的影響,解剖結構正常,承受外力的能力就強,因而也就不易造成筋傷,反之,解剖結構異常,承受外力的能力相應減弱也就容易發生筋傷。例如,腰骶部如有先天性畸形,這種局部解剖結構的先天異常就容易造成腰部扭傷。二是局部解剖結構本身的強弱對筋傷的影響,人體解剖結構有強弱之分,有些部位的解剖結構較強,不易造成損傷,有些部位的解剖結構較弱,就容易損傷。例如,髖關節其骨質結構和周圍的韌帶等組織都較強大,若不是較強大的暴力就不易造成髖關節部位的筋傷。而肩關節是全身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其關節盂淺而窄,關節周圍韌帶也較薄弱,故損傷的機會也就比其他部位多。位于多動關節骨突或骨溝內的肌腱和腱鞘,也常容易發生肌腱炎或腱鞘炎。4.職業職業雖然不屬于人體本身的內在因素,但它對機體的影響及與筋傷的關系都比較密切。職業不同,所處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性質不同,常見的筋傷疾病也不同。例如,網球運動員易患網球肘,手部各種軟組織的損傷多發生在手部勞動頻繁或缺乏必要防護設備的機械工人、編織工人,如扳機指、腕管綜合征等,腰部慢性勞損多發生在建筑工人、煤礦工人等,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容易發生頸部肌肉勞損和頸椎病,運動員、舞蹈演員或雜技演員則易發生扭挫傷。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職業也可說是筋傷的一種致病因素。(三)內因與外因的關系筋傷的病因比較復雜,但歸納起來不外內因和外因兩大類,其中外力傷害和慢性勞損為主要的致病因素。不同的外因可以引起不同的筋傷疾患,但由于內因的影響,在同一外因情況下,筋傷的種類、性質和程度都可有所不同。所以,筋傷疾病的發生,外因雖然是重要的,但亦不能忽視內在因素。必須正確處理外因和內因的辯證關系,通過分析疾病的癥狀、體征來推理病因,從而提供治療的根據,亦即是要做到“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二、筋傷的病機人體是由臟腑、經絡、皮肉、筋骨、氣血、津液等共同組成的一個整體。筋傷可導致臟腑、經絡、氣血的功能紊亂,除出現局部的癥狀之外,常可引起一系列的全身反應。“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明確地指出了外傷與內損、局部與整體之間的相互關系,辯證地說明了損傷的病理機制和發展變化的規律。這對于正確指導臨床診斷、治療和判斷預后,至今還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一)氣血病機1.氣血的生理功能氣血運行于全身,周流不息,外而充養皮肉筋骨,內而灌溉五臟六腑,氣血與人體的一切生理活動和各種病理變化密切相關。“氣”一方面來源于與生俱來的腎之精氣,另一方面來源于從肺吸入的自然之清氣和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氣”。前者為先天之氣,后者乃后天之氣,這兩種氣相互結合而形成“真氣”,成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也可以說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力量。《靈樞·刺節真邪》說:“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真氣形成之后,沿著經脈分布到全身各處,與各個臟腑、組織的特點結合起來,就成為各種具有不同特點、不同功能的氣,如心氣、肺氣、胃氣、腎氣、營氣、衛氣等等。氣是一種流動的物質,氣的運動形式只有通過人體各個臟腑、組織的生理活動才能體現出來。它的主要功能是一切生理活動的推動作用,溫養形體的溫煦作用,防御外邪侵入的防御作用,血和津液的化生、輸布、轉化的氣化和固攝作用。總之,氣在全身流通,無處不到,上升下降,維持著人體的動態平衡。“血”由脾胃運化而來的水谷精氣變化而成。《靈樞·決氣》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形成之后,循行于脈中,依靠氣的推動而周流于全身,有營養各個臟腑、器官、組織的作用。《素問·五臟生成》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說明全身的臟腑、皮肉、筋骨都需要得到血液的充足營養,才能進行各種生理活動。“氣”與“血”兩者的關系十分密切。血隨氣沿著經脈而循行于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氣與血兩者有著密切聯系,相互依附,周流不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闡述了氣血之間的關系:“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而《血證論·吐血》則比喻為:“氣為血之帥,血隨之而運行;血為氣之守,氣得之而靜謐。”血的流行,靠氣的推動,氣行則血隨之運行。這些陰陽、內外、守使等概念,不僅說明了氣血本身的特點,而且也生動地闡明了二者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2.筋傷與氣血的關系氣血與損傷的關系極為密切,當人體受到外力損傷后,常可導致氣血運行紊亂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人體一切筋傷病的發生、發展無不與氣血有關,氣血調和能使陽氣溫煦,陰精滋養。若氣血失和,便會百病叢生。《素問·調經論》中指出:“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又如《雜病源流犀燭·跌仆閃挫源流》中所說:“跌仆閃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內,氣血俱傷病也。”損傷后氣血的循行不得流暢,則體表的皮肉筋骨與體內的五臟六腑均將失去濡養,以致臟器組織的功能活動發生異常,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所以,氣血與損傷的關系是筋傷病機的核心內容。現將傷氣、傷血分述如下:(1)傷氣:由于負重用力過度,或舉重呼吸失調,或跌仆閃挫、擊撞胸部等,以致人體氣機運行失常。一般可分為氣滯與氣虛,但損傷嚴重者可出現氣閉、氣脫等證。①氣滯:氣運行于全身,應該流通疏暢,如人體某一部分、某一臟腑發生病變或受外傷,氣機不利,都可使氣的流通發生障礙,出現“氣滯”的病理現象。《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氣傷痛,形傷腫。”氣本無形,故郁滯則氣聚,聚則似有形而實無質,氣機不通之處,即傷病所在之處,必出現脹悶疼痛。因此,痛是氣滯的主要證候,如氣滯發生于胸脅,則胸脅脹痛,呼吸、咳嗽時均可牽掣作痛等。其特點為外無腫形,自覺疼痛范圍較廣,痛無定處,體表無明顯壓痛點。氣滯在傷科中多見于胸脅損傷,如胸脅迸傷、挫傷后,則出現胸脅部的疼痛、脹悶等氣滯證候。②氣閉:常為損傷嚴重而驟然導致氣血錯亂,氣為血壅,閉而不宣。其主要見證為出現一時性的暈厥、昏迷不省人事、窒息、煩躁妄動或昏睡困頓等。《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有“或昏迷目閉,身軟而不能起,聲氣短少,語言不出,心中忙亂,睡臥喘促,飲食少進”等描述。常發生于嚴重損傷的患者。③氣虛:氣虛是全身或某一臟腑、器官、組織出現功能減弱和衰退的病理現象。在傷科疾病患者中如某些慢性損傷患者、嚴重損傷的恢復期患者、體質虛弱者和老年患者等均可見到。其主要證候是:疲倦乏力、語聲低微、呼吸氣短、胃納欠佳、自汗、脈細軟無力等。④氣脫:損傷可造成氣隨血脫。本元不固而出現氣脫,是氣虛最嚴重的表現。氣脫者多有突然昏迷或醒后又昏迷,表現目閉口開、面色蒼白、呼吸淺促、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脈微弱等證候。常發生于開放性損傷失血過多、頭部外傷等嚴重損傷。(2)傷血:由于跌打墜墮、輾軋擠壓、拳擊挫撞以及各種機械沖擊等傷及經絡血脈,以致損傷出血,或瘀血停積而產生全身癥狀。一般分為出血和瘀血兩種。正如《證治準繩·瘍醫》中引用劉宗厚所說:“損傷一證,專從血論。但須分其有瘀血停積或亡血過多之證。蓋打撲墜墮,皮不破而內損者,必有瘀血。若金刃傷皮出血,或致亡血過多,二者不可同法而治。”所以,損傷后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可出現各種病理現象。主要有血瘀、血虛和血熱,這三種情況和傷氣又有互為因果的關系。①血瘀:血液循行于脈管之中,流布全身,周流不休,運行不息。如全身血流不暢或因血溢脈外,局部有離經之血停滯,便會出現血瘀的病理現象。血瘀可由局部損傷出血以及各種內臟和組織發生病變所形成。在傷科疾患中的血瘀多屬于局部損傷出血所致。血有形,形傷腫,瘀血阻滯,不通則痛,故血瘀會出現局部腫脹、疼痛。疼痛如針刺刀割,痛點固定不移,是血瘀最突出的一個癥狀。也就是說,瘀血病與氣滯痛的性質有所不同,瘀血痛常隨瘀血所在之處而表現有固定部位,不是痛無定處。血瘀時還可在傷處出現腫脹、青紫,同時由于瘀血不去,可使血不循經,出血反復不止。在全身多表現為面色晦暗、皮膚青紫、舌暗或有瘀斑、脈細或澀等證候。因為氣血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在傷科疾患中,氣滯血瘀每多同時并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李中梓的注解是:“氣喜宣通,氣傷則壅閉而不通,故痛;形為質象,形傷則稽留而不化,故腫。”在傷科中的形傷腫即指瘀血造成腫脹而言。馬蒔的注解說:“然其為腫為痛,復有相因之機,先有是痛而后發腫者,蓋以氣先受傷而形亦受傷,謂之氣傷形也;先有腫而后為痛者,蓋以形先受傷,而氣亦受傷,謂之形傷氣也。形非氣不充,氣非形不生,形氣相為依附,而病之相因者又如此。”說明傷氣者,每多兼有血瘀,而血傷瘀凝,必阻礙氣機流通。臨床上每多氣血兩傷,腫痛并見,但有所偏勝,或偏重傷氣,或偏重傷血,以及先痛后腫或先腫后痛等不同情況,故在治療上常須理氣活血同時并進。②血虛:血虛是體內血液不足所發生的病變,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失血過多或心脾功能不佳、生血不足所致。在傷科疾患中,由于失血過多,新血一時未能及時補充;或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或因筋骨嚴重損傷,累及肝、腎,肝血腎精不充,都可導致血虛。血虛證候表現為面色不華或萎黃、頭暈、目眩、心悸、手足發麻、心煩失眠、爪甲色淡、唇舌淡白、脈細無力。在傷科疾患中還可表現為局部損傷之處久延不愈,甚至血虛筋攣、皮膚干燥、頭發枯焦,或關節缺少血液滋養而僵硬、活動不利。血虛患者往往由于全身功能衰退,可出現氣虛證候。氣血俱虛則在傷科疾患中表現為損傷局部愈合緩慢,功能長期不能恢復等。在創傷嚴重失血時,往往會出現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煩躁不安,甚至暈厥等虛脫癥狀。血雖以氣為帥,但氣的寧謐溫煦需要血的濡養。失血過多時,氣浮越于外而耗散、脫亡,出現氣隨血脫、血脫氣散的虛脫證候。③血熱:損傷后積瘀化熱或肝火熾盛、血分有熱均可引起血熱。臨床可見發熱、口渴、心煩、舌紅絳、脈數等證候,嚴重者可出現高熱昏迷。積瘀化熱,邪毒感染,尚可致局部血肉腐敗,醞釀液化成膿。《正體類要·正體主治大法》說;“若患處或清竅出血者,肝火熾盛,血熱錯經而妄行也。”若血熱妄行,則可見出血不止等。(3)急性筋傷與氣血的關系:急驟的暴力作用可致氣血運行失常。如《雜病源流犀燭·跌仆閃挫源流》說:“跌仆閃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內,氣血俱傷病也。”又說:“忽然閃挫,必氣為之震,震則激,激則壅,壅則氣之周流一身者,忽因所壅,而凝則血亦凝一處……是氣失其所以為氣矣。氣運乎血,血本隨氣以周流,氣凝而血亦凝矣,氣凝在何處,則血亦凝在何處矣。人至氣滯血凝,則作腫作痛,諸變百出。”詳細闡明了損傷與氣血的關系。“跌仆閃挫”、“卒然身受”雖為皮肉筋骨損傷,但亦必損及氣血,形成氣滯、血瘀。氣血瘀阻,為腫為痛,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有“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之說。如瘀血逆于肌腠則局部腫脹,滯于體表則皮膚青紫。(4)慢性筋傷與氣血的關系:《洞天奧旨》曰:“氣血旺則外邪不能感,氣血衰則內正不能拒”,說明了氣血的盛衰與筋傷的關系。筋的正常生理賴氣以煦之,血以濡之。若氣血虛弱之人,筋肉失養,失養則虛,虛則不耐疲勞,因而“內正”不能拒其“外邪”。所以,雖較小的外力,或單一姿勢的長期操作,或風寒濕邪侵襲,皆可致筋的損傷。疲勞則筋傷,氣血運行阻滯,不通則痛,故慢性筋傷常表現為局部酸痛,且常與氣候變化關系密切。(二)精津病機1.精津的生理功能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即腎的先天之精與后天水谷之精。津液是人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主要是指體液而言。清而稀薄者稱為津,濁而濃稠者稱為液。津,多布散于肌表,以滲透潤澤皮肉、筋骨之間,有溫養充潤的作用,所以《靈樞·五癃津液別》說:“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汗液、尿液均為津所化生。津血互生,血液得津液的不斷補充,才能在周身環流不息,故《靈樞·癰疽》說:“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液,流注、浸潤于關節、腦筋之間,以滑利關節、濡養腦髓和骨髓,同時也有潤澤肌膚的功能。津和液都是體內正常的水液,兩者之間可互相轉化,故并稱津液,有充盈空竅,滑利關節,潤澤皮膚、肌肉、筋膜、軟骨,濡養腦髓和骨髓,即所謂填精補髓等生理功能。津液的生成、吸收和轉輸代謝都需要通過有關臟腑的作用,如脾胃的吸收運化,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腎的溫煦氣化,三焦運行下輸等。2.傷筋與精津的關系氣、血、津、液主要來源于水谷之精氣,它們共同組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在人體的整個生理活動過程中,氣血與精津相互為用,密切聯系。《靈樞·營衛生會》說:“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血液的盈虧與津液的盛衰相互影響,如在損傷大出血后,可出現口干煩渴、皮膚干燥和尿少等津液不足的證候,因此《傷寒論》中有“衄家不可發汗”和“亡血家不可發汗”之戒。傷筋而致血瘀時,由于積瘀生熱,熱邪灼傷津液,可使津液出現一時性消耗過多,而使滋潤作用不能很好發揮,出現口渴、咽燥、大便干結、小便短少、舌苔黃而干糙等癥。由于重傷久病,常能嚴重耗傷陰液,除了可見較重的傷津證候外,還可見全身情況差、舌色紅絳而干燥、舌體癟癟、舌苔光剝、口干而不甚欲飲等癥。滓液與氣有密切的關系,損傷而致津液虧損時,氣亦隨之受損。津液大量丟失,甚至可導致“氣隨液脫”。而氣虛不能固攝,又可致津液損傷。傷筋后如果有關臟腑的氣機失調,必然會影響“三焦氣化”,妨礙津液的正常運行而導致病變。人體水液代謝調節,雖然是肺、脾、腎、三焦等臟器共同的職能,但起主要作用的是腎。這是因為三焦氣化生于腎氣、脾陽根源于腎陽、膀胱的排尿功能依賴于腎的氣化作用之故。腎氣虛衰時可見小溲清長或水液積聚的表現,如局部或下肢浮腫。關節滑液停積時,可積聚為腫脹。《靈樞·本神》說:“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平人絕谷》說:“神者,水谷之精氣也”。《素問·六節臟象論》說:“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精、氣、神三者,前人稱為三寶,氣的化生源于精,精的化生賴于氣,精氣生而津液成則表現為神;若精氣傷、津液損,則失神,臨床表現為危候。如機體因創傷、失血引起休克時,便會出現神態異常(反應遲鈍、表情淡漠、精神恍惚、煩躁不安或不省人事)、肢體出汗、皮膚濕潤、尿量減少等征象。津液的代謝正常與否與筋傷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1)急性筋傷與津液的關系:津液主要來源于水谷精氣,為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之一。當發生嚴重的軟組織損傷時,除氣血受損外,常有津液的損傷。大面積皮膚撕脫損傷、嚴重的軟組織擠壓傷,患者常出現口渴、皮膚枯操無華、尿少、便秘、苔黃燥等津液不足的證候。《靈樞·營衛生會》曰:“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說明了血與津液的關系。上傷氣血虧損,津液也必然虧耗,造成津液代謝失調。(2)慢性筋傷與津液的關系:筋膜、肌腱與津液的關系十分密切。關節頻繁活動、疲勞受損,易導致津液代謝失調;反之,津液虧虛亦常為關節、肌腱勞損的發病內因。津液代謝失調,積聚腫脹,可出現如慢性滑膜囊炎等。(三)臟腑病機臟腑是化生氣血、通調經絡、濡養皮肉筋骨、主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器官。《雜病源流犀燭·跌仆閃挫源流》指出:“雖受跌仆閃挫者,為一身之皮肉筋骨,而氣既滯,血既瘀,其損傷之患,必由外侵內,而經絡臟腑并與俱傷……其治之法,亦必于經絡臟腑間求之。”說明了跌仆筋傷與臟腑的密切關系。1.筋傷與肝、腎的關系《內經》指出,五臟各有所主,如“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同源”,說明肝、腎與筋的密切關系很早就廣泛地運用于傷科臨床中。(1)肝主筋。《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之合筋也”。《素問·六節臟象論篇》說:“肝者其華在爪,其充在筋。”“肝主筋”即指全身筋的功能與肝臟有密切關系,《素問·五臟生成篇》日:“故人臥血歸于肝……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肝血流盈才能使筋得到充分濡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肝腎虛衰,或先天不足,后天失養,肝腎不足,肝血虧損,則血不養筋。筋失榮養則常成為筋傷疾患的內因,故《素問·上古天真論篇》說:“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臨床常表現為老年人手足拘攣、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肝的病變可導致筋脈損傷,同樣外傷筋脈亦可致內傷于肝,故《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指出,“凡跌打損傷、墜墮之證,惡血留內,則不分何經,皆以肝為主。蓋肝主血也,故敗血凝滯,從其所屬必歸于肝。”(2)腎藏精生髓,主骨,由于筋附于骨,故筋傷疾病與腎有著密切關系,腎虛亦常為筋傷疾患的內因。《靈樞·五癃津液別》曰:“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于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闡明了房勞傷腎、腎虛筋傷、腰痛脛酸的病機。《素問·痹論篇》說:“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特別是慢性腰痛與腎虛的關系更為密切。前人認為,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痛。如《諸病源候論·腰痛不得俯仰候》說:“腎主腰腳”,“勞損于腎,動傷經絡,又為風冷所侵,血氣擊搏,故腰痛也。”《醫宗必讀》認為腰痛的病因“有寒有濕,有風熱,有挫傷,有瘀血,有滯氣,有積痰,皆標也,腎虛其本也。”同樣,筋傷疾病亦可導致腎虛,如強力舉重、閃挫日久等。《素問·痹論篇》說:“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2.筋傷與脾、胃的關系脾主肌肉、四肢,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水谷,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脾胃功能協調,受納五谷,轉輸水谷精微,以養五臟之氣。它對氣血的生成、提供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起著重要作用,故前人有“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之稱。人體的筋肉等組織亦皆依賴脾胃的營養才能發達豐滿,臻于健壯。如胃受納失權,脾運化失司,則清陽不布,氣血虧虛,常致筋肉失養,臨床可表現為筋肉萎縮、四肢倦怠、舉動無力,甚則可發為筋痿、肉痿等。如《素問·太陰陽明論篇》說:“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素問·痿論篇》說:“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故古人有“治痿獨取陽明”之說,說明四肢功能的正常與否和脾胃關系甚為密切。此外,臨床上筋傷肉痿的治愈時間和功能恢復程度皆與脾胃功能相關,若脾胃功能正常,則肌肉壯實,四肢活動有力,受傷后易于恢復正常。反之,則肌肉消瘦,.四肢痿軟、懈怠、舉動無力,傷后不易恢復。所以,筋傷一證,雖外在皮肉筋膜,但亦要注意調理脾胃,以利損傷之恢復。3.筋傷與心、肺的關系心主血脈,肺主氣。心肺功能的正常與否直接影響人體氣血循行和營養輸布,它與筋傷疾病有著密切聯系。《素問·經脈別論篇》說:“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留于四臟。”說明了肺有輸布水谷精微的功能。降血與肺氣相互依存,血的運行有賴氣之推動,而氣的輸布也需要血的運載,故有“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之說。心肺功能協調,氣血才能正常發揮溫煦濡養全身的作用,筋骨受損傷后才能得到較快痊愈。在病理情況下,若肺氣虛弱,宗氣不足則血運無力,循環瘀阻。反之,若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血脈運行不暢,也會影響肺的輸布、宣降功能。而心肺病變也會誘發筋傷疾患發生,如《素問·痿論篇》說:“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襞也。心氣熱……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又說:“大徑空虛,發于肌痹,傳為脈痿。”此外,嚴重的筋傷疾病也可導致心肺功能失常,而出現體倦無力、氣短自汗、心悸、胸悶等氣血虛損的癥狀。心藏神,與人的神志、思維活動有密切相關。《素問·靈蘭秘典論篇》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如筋傷嚴重或開放性筋傷,邪毒感染,可出現熱毒攻心,擾亂神明,臨床上常表現為神昏、譫語、不省人事等癥狀。(四)經絡病機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表里上下及調節各部功能的通路。《靈樞·本藏》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指出了經絡有運行氣血、營運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的作用。《靈樞·經別》又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也可以說人體的生命活動、疾病的發生發展都是通過經絡來實現的。臨床跌仆閃挫所致筋傷常與經絡有密切關系,如《圣濟總錄·傷折門》說:“若因傷折,內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積不散,則為腫為痛,治宜除去惡瘀,使氣血流通,則可以復元也。”指出了跌仆筋傷致經絡受損,經絡阻塞,氣血之道不得宣通,導致氣滯血瘀、為腫為痛的病機。同樣,如經絡為病,氣血瘀阻不通,又可導致筋肉失養而發生筋傷疾患,其發病也常累及經絡循行所過部位。如腰為腎之府,腎之經絡入脊內,貫脊至腰,絡膀胱。膀胱經挾脊,抵腰,絡腎,并下行臀及股后外側,沿小腿后行于足背外側,止于足小趾至陰穴。故腎與膀胱經脈的病變常可引起腰、臀部向下肢放射性疼痛,并可在承扶、委中、承山、昆侖穴找到壓痛點。在治療方面,經絡病機與筋傷病的辨證論治亦有著密切關系。如《傷科真傳秘抄》中說:“若為傷科而不知此十二經脈之系統,則雖有良藥,安能見效,而用藥、用手法,亦非遵循于此不可也。”所以,治療的方法亦必于經絡臟腑間求之。(五)筋骨、關節病機肢體的運動是依靠筋骨來完成的。筋附于骨上,大筋聯絡關節,小筋附于骨外。筋的主要功能是聯屬關節,絡綴形體,主司關節運動。《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筋者,皆屬于節。”《靈樞·經脈》說:“筋為剛”。言筋應堅韌剛強,才能發揮其束骨而利關節的功能。《雜病源流犀燭·筋骨皮肉毛發病源流》中對于筋的功能論述更為詳細透徹,書中指出:“筋也者,所以束節絡骨,絆肉繃皮,為一身之關紐,利全體之運動者也,其主則屬于肝。故曰:‘筋者,肝之合。’按人身之筋,到處皆有,縱橫無算。”骨為奇恒之腑,為腎所主,《靈樞·經脈》說:“骨為干”。《素問·脈要精微論篇》說:“骨者,髓之腑,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扼要地指出了骨的作用,不但為立身之骨干,還內藏骨髓,與人的站立、行走等功能有著密切關系。人體的肢體運動有賴于筋骨,但筋骨的強勁有力離不開氣血的溫煦濡養、臟腑經絡功能的協調統一,特別是筋骨為肝腎之外合,故筋骨與肝腎的關系尤為密切。在筋傷疾病發生時,但傷及氣血津液,嚴重時亦可造成臟腑內傷。凡跌仆閃挫之證,筋骨首當其沖,受傷機會最多。臨床上常表現為局部疼痛、腫脹、關節屈伸不利。嚴重時可發生筋斷、筋裂、筋位失常,使功能喪失。在“傷骨”的病證中,如骨折時,由于筋附著于骨的表面,筋亦往往受損傷。關節脫位時,關節四周筋膜多有破損。所以,在治療骨折、脫位時都應考慮筋傷這個因素,忽略了它,就不能取得滿意療效。慢性勞損亦多導致筋的損傷,如“久行傷筋”,說明了過度行走可致筋的損傷。此外,慢性筋傷又常與風、寒、濕三氣的侵襲有著密切關系。臨床上筋傷疾患甚多,其證候表現、病理變化復雜多端,如筋急、筋緩、筋攣、筋縮、筋痿、筋惕等,宜細審之。骨縫是指骨與骨相連接處的間隙,也是關節之間的間隙,存在于可動關節和微動關節。這些關節在外力的作用下引起微細的離位,即稱為骨錯縫。骨錯縫實際上是指關節骨縫錯開而言。從人體解剖結構來說,所有關節只要外力達到一定程度,都可發生關節的完全脫位、半脫位或關節錯縫。《傷科匯纂·上歌訣》曰:“大抵脊筋離出位,至于骨縫裂開繃,將筋按捺歸原處,筋若寬舒病體輕。”認為傷筋離位也可能導致骨縫裂開,當離筋回復原位,裂開的骨縫隨之復位,肢體即感輕松舒適。引起骨錯縫的外力作用是多方面的,如直接外力、間接外力、肌肉拉力等。但主要是間接外力、強力扭轉、牽拉、閃挫或過伸等,使關節運動超過正常的生理活動范圍而產生骨錯縫。這時因關節失去了正常解剖位置,關節周圍的關節囊、韌帶被拉緊,而使錯縫關節不能自行復位,或錯縫關節內產生負壓,將滑膜吸入關節腔內,阻礙關節自行復位,如腰椎關節突關節滑膜嵌頓癥就是這種原因造成的。筋的損傷可使骨縫處于交鎖錯位,如踝關節損傷使踝關節周圍的肌腱、韌帶撕裂或斷裂,踝關節失去穩定性,就可能造成踝關節的骨錯縫。筋傷后使筋離開了原來正常的解剖位置,骨錯縫在筋的牽拉下處于交鎖狀態而不能自行復位,全身的各關節突關節最易出現這種病理變化。相反,關節突關節扭傷使關節突關節在外力的作用下出現了微細的離位,關節周圍的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也會發生相應改變,如關節囊的破裂,韌帶、筋膜的撕裂等。總之,骨錯縫與筋傷是相互影響的。骨錯縫必然導致筋傷,而筋傷如發生在關節部位也可以引起骨錯縫。治療時往往糾正了骨錯縫后筋就可自然恢復正常位置,從而使臨床癥狀迅速消失。第三節筋傷的分類一、古代分類方法中醫對筋傷的分類相當精細,在古代文獻中有筋斷、筋轉、筋歪、筋走、筋翻、筋柔、筋強、筋粗、筋結、筋縮、筋痿等具體描述。1.筋斷是指筋傷后全部或部分斷裂而言。2.筋走指筋扭傷后偏離原來正常的解剖位置,又稱筋歪、筋翻、筋轉等。3.筋強是指筋傷后僵硬強直,多見于陳傷瘀結不化。4.筋粗指筋脈受傷后較正常為粗,多因瘀血阻滯、組織增生變性或痙攣所致。5.筋結是指筋傷后氣血凝滯,出現囊腫狀的局限性腫塊而言。6.筋縮是指筋傷后出現短縮現象,多見于損傷后關節固定時間較長,發生粘連或因固定于外翻或內翻位置上出現外側或內側筋攣縮,造成關節活動受限、功能障礙。7.筋痿是指筋傷后筋腱功能減弱,痿軟無力。8.筋柔是指筋傷后關節松弛乏力。二、現代分類方法上述分類方法實際是古代中醫對筋傷病因、病理及臨床癥狀的概括,但目前臨床中像這樣精細的分類方法已不常用。臨床上常見的分類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急性筋傷急性筋傷,亦稱為新傷,是突然暴力造成的損傷,一般指傷后不超過2周的新鮮損傷。急性筋傷的特點是:一般有明顯的外傷史,局部疼痛、腫脹、有血腫及瘀血斑、功能障礙等癥狀較明顯。急性傷筋又有以下幾種分類方法。1.按受傷的方式分類。(1)扭傷:任何關節(包括可動關節和微動關節)由于旋轉、牽拉或肌肉猛烈而不協調的收縮等間接暴力,使其突然發生超出正常生理范圍的活動時,會使肌肉、肌腱、韌帶、筋膜或關節囊被過度扭曲、牽拉或引起撕裂、斷裂或移位,也可能引起關節的錯縫。例如,踝關節因行走或奔跑于不平坦的道路上,或由高處跌下,或因踏入凹陷處,使足突然發生內翻或外翻,引起踝關節側副韌帶的損傷,即屬于扭傷。(2)挫傷:是指因直接暴力、跌仆撞擊、重物擠壓等作用于人體而引起的閉合性損傷,以外力直接作用的局部皮下或深部組織損傷為主。輕則局部出現血腫、瘀血,重則肌肉、肌腱斷裂,關節錯縫或血管、神經嚴重損傷,可傷及氣血、經脈,甚至傷及臟腑而造成內傷。如棍棒直接打擊胸部或胸部受重物擠壓而造成的胸壁軟組織損傷,即屬于挫傷。(3)碾壓傷:由于鈍性物體的推移擠壓與旋轉擠壓直接作用于肢體,造成以皮下及深部組織為主的嚴重損傷,往往形成皮下組織的挫傷及肢體皮膚的撕脫傷。如上肢被絞入機器傳動皮帶內或被慢行的汽車輪擠壓等造成的損傷,即屬于碾壓傷,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膚撕脫或皮膚套式撕脫等嚴重損傷。2.按筋傷的病理可分作筋傷血瘀、筋位異常、筋撕裂傷、筋斷裂、骨錯縫5種。(1)筋傷血瘀:系指軟組織受損后,未發生完全斷裂成筋位明顯異常者。由于損傷,血離經隧,小血管前撕裂,漿液滲出,形成反應性腫脹,使氣血循行不暢,血瘀不通,經絡阻滯,但一般不致引起嚴重的功能障礙。(2)筋位異常:系指肌腱、韌帶、關節軟骨盤等組織由于損傷發生位置改變,亦即筋歪、筋走、筋翻錯縫等。臨床如橈骨小頭半脫位、腓骨肌肌腱滑脫等。由于筋位改變,每致關節功能發生障礙。若仔細觸摸,可發現肌腱、韌帶等組織有位置改變。(3)筋撕裂傷:指由于扭、挫、牽拉等強大外力造成的某一部位的筋部分撕裂損傷,一般腰部、腕部、踝部及指骨間關節的扭傷多導致不同程度的撕裂傷。由于致傷外力的大小、作用方向和致傷的部位不同,導致筋傷程度也各異。例如,肌腱周圍的筋膜被撕裂,使肌腱失去維系的組織,肌腱發生移位,即所謂的筋走、筋歪、筋離等。又如,肌肉、滑膜、關節囊撕裂,可因組織壞死、變性、瘢痕化而導致肌肉、筋膜的攣縮僵硬,痿軟無力,即所謂的筋硬、筋縮、筋軟、筋痿等。(4)筋斷裂傷:斷裂傷的機制與撕裂傷相同,只是體質、部位及致傷外力大小有別而造成了某些筋的全部斷裂損傷。一般來說,造成斷裂傷所受的外力要比造成撕裂傷所受的外力大,可導致嚴重的功能障礙和明顯的局部疼痛、腫脹、瘀血斑、畸形等臨床表現。例如,從高處跳下者,如配合失調,足尖著地后跟腱仍強力收縮或起跑彈跳,腓腸肌收縮過猛造成的跟腱斷裂,除足的跖屈功能喪失外,筋斷而致的腓腸肌攣縮及跟腱斷裂處的凹陷空虛更為明顯。(5)骨錯縫:指可動關節和微動關節在外力作用下發生的微細離位,也稱為關節骨縫錯開,多因扭傷、挫傷而發生。骨錯縫可引起關節功能活動障礙和局部疼痛、腫脹等。3.按損傷后皮膚、黏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壞與否可分為開放性筋傷和閉合性筋傷兩種。皮肉為人之外壁,內充衛氣,如室之有壁、屋之有墻。若損傷破其皮肉,猶壁之有穴,墻之有洞,無異門戶洞開,污濁不潔之物易于自洞穴而入,發生感染則為開放性筋傷;反之,未破其皮肉則為閉合性筋傷。(二)慢性筋傷亦稱為陳傷、宿傷。一般是指急性傷筋后因失治或治療不當而形成的慢性筋傷。筋傷后超過2周以上未愈者,即屬慢性筋傷。慢性勞損造成的筋傷也屬此類。根據其發病原因可分為原發性筋傷和繼發性筋傷兩種。原發性筋傷系指在較小外力長期作用下或受反復輕傷所引起的慢性軟組織勞損,故又稱積累性損傷。其好發于多動關節及負重部位。由于局部頻繁活動,勞累過度,致使肌筋疲勞與磨損,氣血運行不暢,筋失榮養。繼發性筋傷是由于急性筋傷失治或治療不當,遷延日久所致的慢性軟組織損傷。由于外傷瘀血凝結,積久不散,或與風寒濕邪相雜合,痹陽經絡,以致傷處氣血滯澀,血不養筋,筋肉攣縮等。以上分類方法在臨床上常常復合使用,如急性扭傷就是按筋傷的受傷性質和筋傷的受傷時間兩種分類方法結合起來使用的。總之,分類是為了便于闡述、理解、認識筋傷的病因、病情發展過程、程度和病理變化的,因此在臨床上要靈活運用。第四節筋傷的辨證診斷一、臨床表現全面系統地掌握筋傷的臨床表現是筋傷診斷的重要環節,對所收集的臨床資料加以正確的分析、歸納是做出正確診斷的基礎。筋傷的臨床表現主要是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等,但因致傷外力的大小、性質和程度的不同,也各不相同。臨床表現多與損傷的程度和部位有關。一般急性筋傷發病突然,大都有較明顯的外傷史,臨床癥狀也較典型,診斷比較容易,但要注意是否有骨折、脫位等并發癥。慢性筋傷一般沒有明顯的外傷史,起病緩慢,發病原因也多種多樣,癥狀逐漸出現,常易漏診、誤診,要注意鑒別診斷。掌握筋傷的臨床表現對于提高筋傷疾病的診斷水平有很大幫助。

(一)疼痛肢體受外來暴力撞擊、強力扭轉或牽拉壓迫等,首先引起受傷處局部疼痛。一般來說急性損傷疼痛較劇烈,慢性損傷疼痛較緩和,多為脹痛、酸痛,或與活動牽拉有關。神經挫傷后有麻木感或電灼樣放射性劇痛。肌肉、神經或血管損傷一般在受傷后立即出現持續性疼痛,而肌腱、筋膜、肋軟骨等損傷產生的疼痛常在突然發作后緩解一段時間,然后疼痛又漸漸加重。(二)腫脹一般筋傷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腫脹,其程度多與外力的大小、損傷的程度有關。外力小,損傷程度輕,局部腫脹也就輕;外力大,損傷程度重,局部腫脹就較嚴重。傷后血管破裂形成血腫,腫脹局部呈現青紫色的瘀血斑,一般比較局限,出血量較多的局部血腫有波動感。血管未破者常因神經反射反應引起血管壁滲透增加而形成腫脹。較大面積的碾挫傷,因損傷面積較大,滲出液也較多,腫脹多發生在淺表層,波動感較明顯,臨床上稱為潛行剝脫傷。此外,臨床上還常見一種慢性腫脹,多表現為患肢遠端腫脹,末端溫度降低,膚色暗或發紺,晚期呈現慢性充血,患肢遠端處于低位時腫脹明顯加重,又稱為體位性水腫。其主要是由于四肢筋傷后傷情較重,經絡受損,氣血運行不暢;或包扎固定過緊,影響氣血流通;或患肢下垂多,活動少,局部靜脈回流不暢,多見于年老體弱患者。(三)畸形筋傷后可能出現畸形,但與骨折畸形有明顯區別。筋傷畸形多由肌肉、韌帶斷裂收縮所致。如肌肉、韌帶斷裂后,可出現收縮性隆凸,斷裂缺損處有空虛凹陷畸形。例如,前鋸肌損傷可以出現翼狀肩胛畸形,檢查時要仔細辨別,并與健側肢體對比。(四)功能障礙筋傷后的肢體由于疼痛和腫脹,大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檢查關節的運動和活動范圍及肌力,對于損傷部位的診斷幫助很大。有無超過正常運動范圍的活動,對鑒別肌肉、肌腱或韌帶等屬撕裂傷還是斷裂傷有很大意義。神經系統損傷后可以引起支配區域感覺障礙或肢體功能喪失。因神經損傷、肌腱斷裂引起的功能障礙,其特點是主動活動障礙,被動活動正常。若關節主動活動和被動活動都受限者,一般是因為損傷后肌肉、肌腱、關節囊粘連攣縮而引起關節活動障礙。二、辨證診斷(一)問診筋傷疾病通過問診主要了解患者筋傷的部位、時間、經過、暴力性質、傷后處理和傷情變化等情況,通過分析,可對傷情有一個初步估計。問診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一般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婚否、民族、籍貫、住址、工作單位、電話號碼、郵政編碼、身份證號碼,這些內容不但有利于診斷時參考,也有利于建立完整的病歷記錄,便于查詢、聯系和隨訪。2.主訴詢問患者的主要癥狀和受傷時間。這是提示病變的性質和促使患者前來就診的主要原因,也是患者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主訴是辨證中的主要依據。內容要求簡明扼要。3.現病史指發病后的全身和局部情況,內容包括:(1)傷處:對于損傷部位的情況要仔細詢問,如疼痛、腫脹情況、傷肢活動程度、有無異常活動等。(2)傷勢:詢問患者的受傷部位,受傷過程中是否昏厥,昏厥的時間以及醒后有無再昏厥,還有搶救措施等,以了解患者傷勢的輕重。(3)受傷時間:詢問患者何時受傷,要問清楚日期和時間,以判斷是急性損傷還是慢性損傷。如果患者就醫前已進行了其他治療,還要問清楚治療時間和經過。(4)受傷原因和體位:造成受傷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故在詢問時要問清楚受傷的具體原、因,包括所受暴力的性質、強度和患者受傷時的體位。對慢性損傷患者還要詢問其職業和生活環境是否潮濕、寒冷等。(5)寒熱:詢問惡寒、發熱的時間和程度以及與損傷的關系。如損傷初期發熱多為血瘀化熱,體溫一般不超過38℃,而高熱多為傷口感染邪毒,熱盛肉腐煨膿,體溫常在38(6)疼痛:筋傷患者多有疼痛,要詳細詢問疼痛的起始時間、部位、性質和程度。詢問是劇痛、酸痛還是麻木;疼痛是持續性還是間歇性,是加重還是減輕,疼痛的范圍是在擴大、縮小還是局限固定不移,是多發性還是游走性,有無放射痛,放射至何處,服止痛藥物后能否減輕,不同動作(負重、咳嗽、噴嚏等)對疼痛有何影響,與天氣變化有無關系,休息及白晝、黑夜對疼痛程度有無影響等。一般劇痛者傷重,疼痛較輕者傷勢也較輕,隱痛者多屬慢性損傷,脹痛多為氣滯,刺痛多為血瘀,酸痛多屬慢性筋傷,游走性疼痛多屬風邪侵襲等。(7)肢體功能:如有功能障礙,應問清楚是受傷后立即發生的,還是受傷后經過一段時間才發生的。一般骨折、脫位后活動功能多立即喪失,筋傷大多隨著腫脹發展而癥狀逐步加重。有功能障礙者還要詢問是長期存在的還是間歇出現的,長期存在者多為損傷后組織粘連,間歇出現者多提示有某些障礙因素存在。例如,關節內有游離體,當游離體嵌在關節腔內時就會出現關節交鎖現象。(二)望診人體外部和體內五臟六腑有著密切的聯系,故筋傷望診不但應重視對損傷局部的觀察,而且應包括人體的神、色、形、舌等,借以推斷體內病情變化。1.望全身(1)望神色:神色指神態和氣色而言,神的存亡是推斷病情輕重轉歸的根本。一般筋傷對神色影響不大,較嚴重的筋傷或筋傷日久體質虛弱者則可出現精神萎靡、色澤晦暗、面容憔悴。如果筋傷后出現神志不清、呼吸微促、面色蒼白或發紺,則表明精氣衰亡,是危證的征象。(2)望形態:主要觀察患者體質的強弱、胖瘦及肢體的姿勢和體位。例如,急性腰扭傷患者身體多向患側側屈,且有用手支撐腰部等姿勢,落枕患者頸部僵直,轉頭時常連同身體一起轉動等。2.望局部(1)望畸形:筋傷可能引起肢體畸形,但筋傷畸形往往沒有骨折、脫位時的畸形明顯,因此需要仔細觀察。例如,髖部筋傷時下肢可出現假長,橈神經損傷時出現腕下垂畸形。(2)望腫脹、膚色:腫脹是筋傷中常見的癥狀。筋傷早期的腫脹是局限性的,陳舊性傷腫脹不明顯。腫脹而有波動感,說明內有積血或積液。新傷出血腫脹,并有局部膚色青紫。陳傷瘀血被吸收時局部膚色變黃,范圍擴大。局部膚色發紅并且膚溫增高.提示繼發感染。挾色蒼白而發涼,說明血液循環障礙。局部膚色變黑,則顯示組織壞死。(3)望肢體功能:注意觀察肢體功能活動情況,如上肢能否上舉、下肢能否行走等,再進一步檢查關節能否屈伸、旋轉等。例如,肩關節的正常活動有外展、內收、前屈、后伸、內旋和外旋六種。凡上肢外展不滿90°,且外展時肩胛骨一并移動者,說明外展動作受限制。當肘關節屈曲、肩關節內收時,肘尖不能接近正中線,說明內收動作受限。若患者梳頭動作受限制,說明有旋外功能障礙。若患者手背不能置于背部,說明旋內功能障礙。如有活動障礙時應進一步查明是何種活動障礙,此時望診往往與摸法、量法結合進行,通過對比方法以測定其主動與被動的功能活動度。3.望舌觀察舌質及舌苔。望舌雖然不能直接判斷筋傷的部位和性質,但舌為心之苗,脾胃之外候,與各臟腑均有密切聯系。所以,舌能反映人體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病情的進退、病邪的性質、病位的深淺和筋傷后的機體變化,因此,望舌是筋傷辨證的重要內容。舌質和舌苔在反映筋傷病情方面各有側重,大體上,反映在舌質上的以氣血變化為重點,反映在舌苔上的以脾胃變化為重點,故觀察舌質、舌苔可相互印證。(1)望舌質:正常的舌質為淡紅色,色澤鮮明滋潤。舌質淡白,提示氣血不足或氣傷血脫。舌質胖嫩邊有齒痕者,為脾虛濕滯。舌質紅可見于實熱或陰虛內熱,嚴重損傷早期血瘀化熱亦常見紅舌。舌質深紅為絳舌,主熱證和陰虛火旺。舌質紅中帶青紫色或藍色稱為青紫舌,主瘀血。全舌紫者表示全身血行不暢或瘀血程度較重,局部紫斑者表示局部瘀血或瘀血程度較輕。也有熱盛紫舌,但紫中帶有絳色。(2)望舌苔:舌苔可分為苔質和苔色兩個方面。①望苔質:苔厚為邪盛,苔薄為邪衰,苔由薄變厚者為病情加重,由厚變薄者為病情減退,這在創傷感染患者中常見。苔潤澤者有津液,干燥者為津液不足。苔膩者,體內有濕、有痰邪滯留或為食積。苔剝而光,為陰虛內熱、津液不足或津液耗傷。②望苔色:苔色有白、黃、灰、黑等4種。白色主表證、寒濕證。薄苔凈而潤澤為正常舌苔或疾病初起在表,苔白而滑多為寒證,厚白而滑多為寒證中之寒痰或痰濕,薄白干燥為津液不足,厚白干燥為濕邪化熱,白膩者為痰濕阻滯。苔黃主里證、熱證。薄黃而干表示熱邪傷津,黃膩多為濕熱,老黃(深黃色)、焦黃(黑黃色)為里有濕熱積聚,黃白相間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熱。灰苔主里證,既可見于里熱,亦可見于里寒證。灰苔即淺色苔可由白苔轉化而來,也可與黃苔同時并見。苔灰白而潤多為寒濕內阻或痰飲內停,灰苔白而干燥多為熱熾傷陰或陰虛火旺。黑苔主里證,主熱極而又主寒盛。黑苔多由灰苔或焦黃苔發展而來,黑而燥裂,甚至有芒刺多為熱極津枯,黑而潤滑多為陽虛寒盛。(3)望舌底脈絡:凡舌底脈絡青紫發暗者表示筋傷疾病瘀血內停。(三)聞診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面,除注意聽患者的語言、呼吸、咳嗽,嗅嘔吐物、傷口、二便或其他排泄物的氣味等一般內容外,筋傷疾患檢查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1.關節彈響聲關節內有游離體的患者,活動關節時可有彈響。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患者在做膝關節旋轉伸屈活動時,可發生較清脆的彈響。2.肌腱與腱鞘的摩擦音患有肌腱周圍炎的患者在檢查時常可聽到捻發音,一般常見于有滲出的腱鞘周圍,好發于前臂的伸肌群、大腿的股四頭肌和小腿的跟腱部。患有指屈肌腱狹窄性腱鞘炎的患者在做伸屈運動時,可聽到彈響聲。3.關節摩擦音退行性關節炎的患者在活動關節時,常可聽到關節摩擦音。患有髕骨軟骨軟化癥的患者在做髕骨研磨時,也常可聽到摩擦音。(四)切診切診分脈診和摸診兩部分。脈診主要是掌握人體內氣血、虛實、寒熱等的變化。摸診是通過對患者的肌膚、四肢、胸腹及其他部位的觸摸按壓,以鑒別外傷的輕重和部位深淺。切診在筋傷的檢查中應用十分廣泛和重要。1.脈診亦稱切脈。筋傷中常見的脈象可歸納如下。(1)浮脈:輕按應指,重按稍減而不空,多見于新傷瘀腫疼痛劇烈。若見于大出血和長期慢性病患者,說明正氣不足。(2)沉脈:輕按不應,重按始得。主里證。多見于內傷氣血,損傷疼痛。(3)遲脈:脈搏緩慢,一呼一吸脈來不足4次。一般遲脈主寒,主陽虛。多見于傷筋攣縮,瘀血凝滯。(4)數脈:脈搏加快,一呼一吸脈來超過5次以上。數而有力,多為熱證,細數而無力屬陰虛火旺證,多見于損傷發熱期。(5)滑脈:往來流利,如盤走珠,應指圓滑。多見于胸部挫傷、血實氣壅和妊娠期。(6)澀脈:脈形細而遲,往來艱澀,如輕刀刮竹。主血虛、血瘀、氣滯。(7)弦脈:脈形端直以長,如按琴弦,寸、關、尺三部直起直下。主諸痛,肝膽疾病、陰虛陽亢。多見于胸部損傷和各種損傷劇烈疼痛,以及肝膽疾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患者。有力者屬緊脈,多見于外感風寒性腰痛者。(8)濡脈:浮而細軟,脈氣無力,與弦脈相對。多見于勞損、氣血兩虛。(9)洪脈:脈來如洶涌波濤,來盛去衰。多見于傷后血瘀化熱者。(10)細脈:脈細如線,應指顯然。多見于氣血不足,諸虛勞損或久病體弱者。(11)芤脈:浮大中空,如按蔥管。多見于損傷后的各種大出血。(12)結代脈:間歇脈的總稱。脈來緩慢時而一止,止無定數為結脈,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良久復動,止有定數而為代脈。多見于筋傷疼痛劇烈,脈氣不銜接時。筋傷疾患中的脈法綱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①瘀血停積者多系實證,脈應堅強而實,并非虛細而澀。洪大則順,沉細則惡。②亡血過多系虛證,脈應虛細而澀,并非堅強而實。沉小則順,洪大者惡。③六脈模糊者,證雖輕,而預后惡。④外證雖重,而脈來緩和有神者,預后良好。⑤在重傷痛極時,脈多弦緊,偶爾出現結代脈,系疼痛引起的暫時脈象,并非惡候。2.摸診亦稱摸法,它可以提供重要的診斷依據。《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說:“以手捫之,自悉其情。”又說:“摸者,用手細細摸其所傷之處……筋強、筋柔、筋歪、筋正、筋斷、筋走。”故通過摸診可以對損傷部位的情況有較明確的了解,尤其在缺少檢查設備的情況下更具有重要意義。(1)主要內容①摸痛處:根據疼痛的部位、范圍、程度來鑒別其損傷的性質。如直接壓痛可能是局部的筋傷,如壓之疼痛并有放射性疼痛則可能病與神經有關。②摸畸形:觸摸體表骨突變化,判斷畸形的性質、位置,如腰椎間盤突出癥者多有脊柱側彎和腰肌緊張等。③摸膚溫:通過局部皮膚溫度的改變可辨別寒證和熱證。膚溫高,表示新傷或局部瘀血化熱,熱盛肉腐,膚溫低,表示寒性疾患或血運障礙。摸膚溫時,一般以手背測試為宜。④摸異常活動:在肢體關節處出現超出正常范圍的活動是韌帶斷裂的表現。⑤摸腫塊:了解腫塊的解剖層次,表面是否光滑,明確其質地、大小,了解形態、邊界、活動度等。(2)常用手法①觸摸法:用手指細心地觸摸傷處,從而辨明損傷局部的情況。②擠壓法:用手擠壓患處上下、左右、前后,根據力的傳導作用來診斷骨骼是否折斷,以排除骨折。③叩擊法:利用對肢體遠端縱向叩擊所產生的沖擊力來檢查有無骨折、骨病。④旋轉法:用手握住傷肢的下端,做輕輕的旋轉動作,觀察傷處有無疼痛、活動障礙或特殊響聲等。⑤屈伸法:用手握住鄰近的關節做屈曲、伸展動作,根據屈伸的度數來測量關節活動的功能。⑥抗阻法:選擇適當的體位,醫者一手固定患者肢體遠端,囑患者抗阻力運動,以檢查肢體肌肉的肌力及損傷部位、疼痛情況。做上述摸診檢查時,必須注意與健側比較,因為先天畸形等因素可影響診斷的正確性。同時,治療前后也應當進行對比。筋傷的臨床表現差異性很大,損傷外力的大小、性質和程度的不同,引起的臨床表現也不相同,因此必須將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到的臨床資料,結合現代檢查手段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3.肢體測量法肢體關節的運動主要是依靠關節及周圍肌肉相互協調來完成的,通過對關節活動范圍、肢體長度和肢體周徑的測量,分析和了解肢體損傷程度,這對于診斷、治療和療效觀察均是必不可少的。(1)關節活動范圍的測量:全身各關節都有其正常的生理活動范圍(圖1-1~1-8),在肢體發生疾病或損傷時,其活動范圍可發生變化,活動度減小或增大,也可出現超越生理活動范圍的異常活動度。目前,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測量方法是以中立位為O°計算的,簡稱中立位O°法,在測量時應注意除去關節周圍的附加活動(表1-1)。如測量肩關節活動時,應固定肩胛骨;測量髖關節活動時,應固定骨盆。還應注意正常人體關節活動范圍的差異,必要時要進行兩側關節活動對比。對不易精確測量角度的部位,關節功能可用測量長度的方法以記錄各骨的相對活動范圍。例如,頸椎前屈可測下頦至胸骨柄的距離,腰椎前屈時測下垂的中指尖與地面的距離等。(2)肢體長度的測量:肢體長度的測量主要用于筋傷與骨折、脫位、先天性或繼發性畸形的鑒別診斷。常用的肢體長度測量部位和固定標記見表1-2。(3)肢體周徑的測量:筋傷患者常表現出肢體腫脹或萎縮,測量其腫脹或萎縮的程度對于了解病情輕重、評定治療效果很有幫助。一般常用軟尺測量肢體周徑,測量時取腫脹或萎縮最明顯處,并測量健側對稱部位的周徑,分別記錄,以做對比。腫塊測量時以其直徑或體積記錄。4.神經系統檢查法神經損傷是筋傷疾病中的重要內容,診斷或處理不當常會給患者帶來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準確判斷有無神經損傷和損傷的部位尤為重要,臨證時應了解損傷原因、受傷部位、麻痹發生時間(傷后立即發生或逐漸發生)和傷后有否恢復現象等。具體檢查應包括感覺檢查、運動檢查和反射檢查等方面。(1)感覺檢查①觸覺:患者閉目,醫者以棉絮或棉簽輕輕觸其皮膚,并比較不同部位的觸覺變化。觸覺強度可分為正常、敏感、遲鈍和消失4級。②痛覺:用針刺皮膚以檢查痛覺,操作時應掌握刺激強度,可從無感覺區向正常區檢查。檢查要有系統性,自上而下,注意兩側對比。痛覺分為正常、敏感、遲鈍和消失4級。③溫度覺:用玻璃試管盛5~10℃冷水或40~50℃的溫水檢查皮膚溫度覺。④位置覺:患者閉目,醫者將患者末節指(趾)關節做被動活動,并詢問其所處位置。⑤振動覺:用音叉柄端放在被檢者骨突或骨面上,如踝部、髕骨、髂嵴、棘突、胸骨或鎖骨,檢查振動感覺。檢查時,患者應閉目。檢查出的感覺改變應做詳細記錄,并以圖示其區域。(2)運動檢查①肌容積:注意肌肉的外形有無萎縮和腫脹。測出肢體的周徑,按部位與健側對比。②肌張力:張力增強的肌肉,靜止時肌肉緊張,被動活動關節有阻力,見于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張力減低,肌肉松弛,肌力減退或消失,見于下運動神經元損傷。③肌力:檢查肌力時,必須將神經損傷水平以下的主要肌肉一一檢查,并與健側或正常人做對比,以估計其肌力。通常將完全麻痹至正常的肌力分為6級,其標準如下。0級:肌肉完全麻痹,完全無收縮力者。1級:肌肉動力微小,不能帶動關節活動者。2級:肌肉動力可帶動水平方向關節的活動,但不能對抗地心引力。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