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偽劣品講座_第1頁
中藥偽劣品講座_第2頁
中藥偽劣品講座_第3頁
中藥偽劣品講座_第4頁
中藥偽劣品講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藥偽劣品講座第1頁/共113頁中藥材偽品問題的歷史沿革

中藥材的品質問題由來已久,由于古人的動植物知識饋乏,可以肯定中藥的混淆品的歷史應該和中藥本身一樣古老。古人一次次地修本草,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辯別真偽。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地各級藥檢部門的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一次次修訂也無不是在為解決此問題而努力,第2頁/共113頁晉代張華的《博物志》載:“魏文帝所記諸物相似亂者,武夫怪石似美玉,蛇床亂蘼蕪,薺苨亂人參,杜蘅亂細辛……”第3頁/共113頁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筌》曰:“古墳灰曰死龍骨,苜蓿根為土黃芪,麝香搗荔枝摻,藿香采茄葉雜,煮半夏為玄胡索,鹽松梢為蓯蓉,草仁充草豆寇,西呆代南木香,熬廣膠入蕎面作阿膠,煮雞子及魚枕為琥珀,枇杷蕊代款冬,驢腳作虎骨,松脂混麒麟竭,番硝和龍腦香,巧詐百股,甘受其污,甚至殺人,皈咎用藥,乃大關系,非比尋常,不可不慎也”。由此可見偽品一直是困擾古今眾醫家的棘手問題。第4頁/共113頁

現代中藥材品種與質量所面臨的問題一.中藥材的偽品問題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清中藥材偽品的范疇:凡來源或藥用部位不符合國家藥典或其它法定藥品標準的中藥材商品均應視為偽品。第5頁/共113頁廣義的偽品來源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并非人為故意的混淆,主要是由于歷代本草不一致所致的混淆、各地用藥習慣不同所致的混淆、同名異物所致的混淆及藥材貌似而實異所致的混淆等幾個方面,又可稱為混淆品。另一類是以營利為目的人為制造的偽品,即狹義的偽品。第6頁/共113頁廣義的偽品由于古代歷史的局限性,歷代本草中常有分歧、異議、甚至是錯誤的用藥。我國幅員廣闊,物種繁多,各地用藥品種和習慣不盡相同,因此同名異物和同物異名現象較多,長期以來同一藥材多基源情況較為普遍。由于藥材采收人員的知識水平有限,出的的誤采混采的現象。第7頁/共113頁下面我們將就狹義的偽品方面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一)中藥材市場偽品的來源問題解放后至改革開放前,中藥材市場的偽品主要原因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第8頁/共113頁1.利用上述歷史上、地區間、同名異物及貌似而實異引起的混淆故意造偽。有的是有意采集、有意收購;也有的是在發現誤購進偽品之后,不按規定處理而轉售他人。明知是假也要采購出售,坑害他人,這就使原本屬于混淆品的性質起了根本的變化。如以夏至草混充益母草,以菊科植物菊三七混充三七等等。第9頁/共113頁2.貴重藥材的造假。如人參、天麻等被偽冒的來源都可歷數十幾種。以莪術去外皮,用黃泥撞后再劃上假縐紋來充三七,以酥油藏粑精心捏出的“蟲草”,其加工之精巧,令人咋舌。第10頁/共113頁下面我們來看近年來的一些冬蟲夏草的偽品和它們的鑒別方法。第11頁/共113頁第12頁/共113頁第13頁/共113頁第14頁/共113頁第15頁/共113頁第16頁/共113頁第17頁/共113頁鑒別方法一:在草與蟲的結合部做縱切觀察。鑒別方法二:入冷水泡。看看鑒別結果:第18頁/共113頁第19頁/共113頁第20頁/共113頁第21頁/共113頁第22頁/共113頁第23頁/共113頁第24頁/共113頁正品正品蟲草入常溫水后(約2小時)水為很淡的黃色第25頁/共113頁3.生產不足,正品短缺,胡亂取代:在六、七十年代杜仲長期短缺,許多莖皮可以拉出一點兒絲的東西紛紛出現,胡亂取代,冠土杜仲、金絲杜仲、銀絲杜仲,藤杜仲,藤仲……等亂七八糟名字,有類似問題的還有厚樸、大黃等。

第26頁/共113頁在中藥材統購統銷的年代,造假者主要是生產者和采集者,而流通環節中故意造假的卻很少,由于大批量的造假很容易被發現,故偽品集中在以上三類。第27頁/共113頁我們這一節重點要談的是:(二)中藥材市場開放后偽品來源的變化

近來在對中藥材市場的調查中發現,現在偽品的來源并不僅僅局限于以上三類。原因是近年來造假的主體已轉移到一些不法的收購商和批發商,由于可以大批量的造假,低價藥材偽品亦有暴利可圖。這類偽品有來源也有其特點:第28頁/共113頁其一:為常見的、大量可取東西,至少在造假者所在地是這樣。其二:成本必須大大地低于被假冒的藥材。其三:必須是與正品相似或者稍加工就可相似的東西。鑒于這些收購商和批發商的職業特點和其環境,偽品的原料主要局限在以下幾個方面:第29頁/共113頁1.一些便宜的或滯銷的農副產品:個體藥材商人絕大部分來自農民,這些東西他們即熟悉、又隨手可得,也就自然成為某些人制作偽品的原材料之一,如紅花草籽充沙苑子;油菜籽充白芥子、蘇子,山芋干充茯苓或天花粉,玉米面摻入蒲黃,去皮的高梁米充薏仁米等。第30頁/共113頁2.一些便宜的或滯銷的中藥材:中藥材市場上藥材價格常可出現數倍至十幾倍的漲落,造成了某些藥材一時的俏銷或爛市,這就成了一些人造假的機會,如葶藶子炒成棕黑色充車前子,水半夏染黃充玄胡,葫蘆巴染紅摻入切碎的梔子,黃柏末加滑石粉制成假蒲黃。第31頁/共113頁

3.農副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的下腳料:農副產品的下腳常常成堆閑置,這也又成了少數人造假的來源,如杏或桃的落果充烏梅,薰茶后廢棄的茉莉花干充葛花,豨薟草中摻入菊芋或芝麻的莖桿。豆金錢中摻入花生的莖葉,茄莖充霍香,向日葵莖髓充大通草;豬膽充熊膽等等。第32頁/共113頁4.藥材在栽培、加工、炮炙過程中的下腳:這也是許多藥商常可接觸到的東西,自然也就成偽品的另一來源,如白芍的根莖可摻入木香、丹參、豬苓、白術、蒼術,升麻等等中,被戲稱為“萬能藥”。麥冬須根亦可摻入遠志、龍膽、白薇、細辛中。牛蒡子的主根也常被用來充川牛膝、川續斷,或染紅后充丹參,山藥蛋蛋蒸熟染黃可充玄胡,荊芥種子亦可偽車前子。第33頁/共113頁5.一些最常見的野生或栽培的樹木花草:這是一些造假者能夠大量收購到的東西,因而也就成為偽品的又一來源,如洋槐花被用來充葛花,廣玉蘭的雄蕊被用來充蓮須,女貞樹皮被用來充秦皮。在常見的野草中,如華東一帶最常見的波斯婆婆納,可用它充金錢草、地耳草、白花蛇舌草等好幾種全草類中藥。亦有用夏至草充益母草,播娘蒿嫩苗充茵陳蒿的。第34頁/共113頁6.中藥材種苗市場混亂,生產出偽品流入市場,也成為目前偽品的一個主要來源:如91年在全國各大藥材市場上大量出現的桔梗的偽品霞草,就是不法商販出售假種子所至。據筆者早年對某家種苗商店調查,竟有將近一半的種苗是假的,有黑豆充西洋參種,有土貝母充貝母,藤三七充三七,紅花充西紅花。還有牛蒡、當歸、射干、牛膝等均是假種苗。第35頁/共113頁如果我們在市場上看到一些新的偽品,又搞不清楚它們的來源,從以上特點去考慮,或許是一個好的方法。想要搞清楚一些中藥材偽品的真實來源常常是一項比困難的工作,我們在實際中有以下一點經驗,說來與大家交流一下。一是要注意藥材市場及周邊的奇怪現象,如有什么藥材的下腳料有人收了。有什么藥材小的次的突然明顯漲價,又與優質的藥材沒有可比性。二是要向當地的群眾和藥商請教。三是用藥材中帶有的種子播種,等到植物長大了,可以直接進行原植物鑒別。第36頁/共113頁海帶切成的“番紅花”第37頁/共113頁海藻的偽品——海帶的固著器第38頁/共113頁染紅的番薯根——切后可充丹參第39頁/共113頁向日葵莖髓制的“通草”第40頁/共113頁菟絲子偽品蕪青的種子第41頁/共113頁菟絲子第42頁/共113頁沙苑子偽品——紫云英的種子第43頁/共113頁龍膽中摻入的麥冬須根第44頁/共113頁元胡偽品——染黃了的山藥蛋蛋第45頁/共113頁黃芩偽品——染黃了的牛蒡根第46頁/共113頁車前子偽品——炒糊了的葶藶子第47頁/共113頁山茱萸的偽品-----染紅的苦楝果皮第48頁/共113頁黃柏偽品-----染黃的楊樹皮第49頁/共113頁麻黃的偽品——問荊第50頁/共113頁金錢草偽品——連錢草第51頁/共113頁地膚子的偽品——藜的果實第52頁/共113頁琥珀的偽品——松香偽制第53頁/共113頁冰片中摻入了明礬第54頁/共113頁摻雜的蒲黃第55頁/共113頁紅花中摻入的砂子第56頁/共113頁(三)偽品在中藥材市場上的交易情況必需強調指出的是,從全國的各大藥材市場的偽品情況看來,中藥材市場市面上偽品的相對數量還是很少的。如安徽的亳州、河北的安國、廣西的玉林,成都的荷花池等大型藥市這些年經過多次的打擊和整頓,市面上的偽品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偽品的銷售并沒有完全制止。第57頁/共113頁偽品在市場上的交易方式多種多樣,有利用少數采購者缺乏鑒別能力而公然欺騙者,也有在發貨時調包者,但面對目前的買方市場和有關部門的查處,這種上一錘子買賣風險太大,已較少使用。現在商家多采用讓利出售的辦法,主要表現特點如下:第58頁/共113頁1.商家多為“不見兔子不撒鷹”和“偽品低價”。平時將偽品藏起來,只有等買者開始就藥材討價還價的時候才拿出,以低價引誘買者。這種方式令管理部門很難查處,商家售假卻并不困難。第59頁/共113頁2.買者多明知故買。多數中藥材偽品的鑒別并不困難,有多年采購經驗者往往一眼就能看出,那些買假的人中大多數是被偽品低價所引誘,如市場上就有將真假金錢白花蛇分別以5元一只和15元一只一并展示給采購者,直言不諱其真偽;注水泥的海馬與純品每公斤價差達數百元,賣者也會明說摻假的多少,其買賣背后的黑心交易,路人皆知。第60頁/共113頁(四)偽品的督察管理面臨的形勢和問題自85版藥典至今,藥典一部在絕大多數藥材的基源問題上并無大的變動。從這一點看來,有關中藥材(尤其是常用和較常用中藥材)正品來源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各中藥材的來源已十分明確。主要的問題在于:第61頁/共113頁(1)有不少基層的醫藥工作者對藥典的有關規定不明了,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藥典品種”,依舊我行我素。(2)自中藥材市場開放以來,混偽品的來源有了較大的變化,出現了許多新的混偽品,而有關這些混偽品的來源和鑒別工作則往往跟不上。(3)少數地方搞地方保護主義,對混偽品打擊不力。第62頁/共113頁中藥材的劣品問題第63頁/共113頁二.中藥材的劣品問題劣品是中藥材特有的問題,西藥和中成藥僅有正品、廢品及偽品之分,沒有劣品一說。但中藥材自古以來就有優劣之分。中藥材劣品是指在基源和藥用部位均符合法定標準的前題下,因各種原因導致質的變化,使其療效下降或副作用增加的一類中藥材商品。劣品應分為次品——即質稍次但尚可用者;廢品——即質太次不能用者。第64頁/共113頁(一)中藥材劣品的產生原因1.采集不善所致的劣品:藥材采集的時間、氣候條件及方法均是直接影響其質量的重要因素。例如,采集時的一把抓常使金銀花中夾有過嫩的花蕾和已開的花。因捕捉方法不當常使全蝎和守宮少尾。薄荷應在盛花期采,因為此時的揮發油含量最高,而市場上的薄荷多為謝花后割下的,因為此時的單位面積的產量最高,但揮發油的含量明顯下降。第65頁/共113頁又如在內蒙麻黃應在十月采,但有些藥農為搶野生資源而提前采收,以至皮青髓黃的劣品大量流入市場。甘草的采季應是春天,國家實行控制挖采以保護資源,但因部分地區忽視了夏秋季的巡查管理,以至出現偷采,此時挖出的甘草呈柴性,質量很差。第66頁/共113頁2.種養方法不當所致的劣品:由于部分農民缺乏經驗或過分追求產量,如一些藥材在大量施用化肥或激素后淀粉和糖類含量成倍增加,使有效成分相對下降,成為劣品。第67頁/共113頁3.加工不善所致的劣品:在市場上許多藥材因加工方法不規范而成為劣品,如厚樸產地加工應堆放發汗,但多數新產地的藥農不知此工序,多直接曬干,以至內皮不紫,油性不足,成為劣品。也有因偷工減料而致的劣品,如遠志不去心,炙甘草少加蜜等。還有人為了商品好看而搞一些不規范加工,如山楂用工業染料染紅后再出售。第68頁/共113頁濫用硫磺熏蒸是中藥材不規范加工的中最為嚴重問題,硫磺熏蒸主要是利用二氧化硫的殺蟲殺菌作用以防蟲防霉,少數是以漂白為目的。這是一種古老的中藥養護方法,由于污染嚴重,在藥材上會留下酸味,加上其效果又不如磷化鋁以及氣調養護法等新興的方法,理應屬于被淘汰之列。以下我們想就這一問題著重討論一下。第69頁/共113頁防潮比未熏的重這是網民的一個回答如何檢查出磺熏藥材的回貼為什么會變重???是不法藥商為了給藥材增重第70頁/共113頁目前不法商販給藥材打磺目的是:①掩蓋因嚴重霉變或走油引走的顏色變化,②為了增加藥材的重量。利用硫磺熏后藥材體內形成的亞硫酸有抗菌抗蟲抗氧化的作用來達到加大含水量的目的。市場上用這種不規范方法熏蒸的藥材較多,常見的有川貝、浙貝、麥冬、人參、太子參、山藥、天花粉、白芍、桔梗、澤瀉、半夏、南星、天麻等等。第71頁/共113頁他們在“打磺”之前,往往還有一個工序,就是“打水”。把藥材完全打濕,——瀝去浮水,——做堆,——打磺,——攤開,——晾曬到一定的濕度,——收起。他們的“一定濕度”,常可達20%以上。有磺,就不霉不壞。第72頁/共113頁這是我們拍到的磺薰前的打水,磺薰多是在夜里進行,藥材為黃精第73頁/共113頁由于二氧化硫溶于水會形成亞硫酸進入藥材內部。后期的貯藏中亞硫酸又會慢慢地變成二氧化硫揮發出來,保持殺菌作用。部分亞硫酸還會被空氣中氧化成硫酸。這樣的藥材在貯藏時,多余的水分會蒸發,亞硫酸也會減少,故不法商販還會再的一次地“打磺”。由于水分蒸發,打磺的藥材手感特涼。第74頁/共113頁4.貯藏不善所致的劣品:中藥在貯藏過程中部分會因貯藏不當而受潮、霉變、蟲蛀、走油等成為劣品。如蟲蛀的人參、當歸,走油的杏仁等等。有些嚴重變質的藥材會被加工處理后再流入市場,如將嚴重霉變的丹參洗去霉斑,再曬干打磺后出售。我們再重點講一下的藥材的霉變問題。近年來中藥材市場上出現了比較多的囤集問題。由此而帶來了市場上霉變藥材問題多了起來。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第75頁/共113頁我們曾經發文談過這一問題:“中藥材在貯藏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第一是霉變,第二位的是蟲蛀,走油只出現在部分富含油脂的藥材中。……陳年的藥材多數有不同程度的霉變。這是由于目前我國部分單位的倉庫條件和管理水平都難以完全達到有關的標準,尤其是其干濕度的標準很難有效的控制所致。”第76頁/共113頁我們提出的處理方法是“霉變藥材可以立即攤曬(或烘干),攤曬的過程中挑撿出已經霉變的藥材棄去,確保留下的藥材是沒有霉變的,并且干燥至不易霉變”。——周建理對霉變中藥材的處理方法探討安徽醫藥.2008.12/p-90899116068.html棄去霉的,留下未霉的,我們認為這已經是底線了。第77頁/共113頁按理,藥材一如食品,有霉變就不能用。我們認為,這應該是藥品安全的最基本常識。第78頁/共113頁但其他多數文獻的看法是:“藥材發霉后,可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采用洗、涮、晾、曬、烘、烤等方法處理。有微霉者,可放在太陽下曝曬,趁熱簸篩,或用手搓,以揚棄或者搓除霉絲,再行曬干,量小者,可用潔凈的布蘸開水擦試;藥性較穩定,能沾水的藥材則用水洗:不能用水洗的藥材,先曬干,后行刷霉;不便于刷霉者可用布袋裝好糠頭,將藥材放入其中撞擊,以除去霉絲。某些藥材,如烏梅、山茱萸,可用醋洗后干燥。若逢梅雨季節或久雨不晴者,霉藥無法進行暴曬,則可用火烤(低溫干燥),量小而貴重者,可用恒溫箱烤。對于那些既容易發霉又容易生蟲的藥材,如黨參、當歸、澤瀉、川烏、黃精等,可用火烘烤或焙干,但必須控制溫度,以防止泛油。當歸、黨參等尚需用硫磺蒸……”——李文萍,張民(甘肅省中醫院)甘肅中醫

2006年19卷12期第79頁/共113頁許多有關中藥材的網頁上都會介紹霉變藥材的處理方法。他們提出的方法是——根據中藥品種的性質差異而有所不同,常用的方法有:撞刷法、淘洗法、醋液擦霉法、酒洗去霉法、油擦法等。——霉變藥材的處理——談中藥霉變的防患與處理他們提出的方法是:第80頁/共113頁

3.1撞刷法發霉不嚴重的藥材經日曬或烘烤干透后,可裝入籠或麻袋里來回搖晃,使藥材通過摩擦去霉,也可用刷子將霉刷掉。

3.2淘洗法發霉后不易刷掉霉跡的藥材,可用淘洗的方法。將發霉的藥材放入盆內,加水搓洗或刷洗,去霉后,快速撈出曬干即可。發霉輕微的可用冷水,較嚴重的可用熱水,快洗,不能久泡,以免影響氣味質量。

3.3酒洗去霉法不能沾水的藥材,可用95%的酒精噴洗。某些藥材如大黃、熟地等酒制品生霉時,可將藥材攤開、噴灑,不斷翻動和搓擦,噴后悶漬1~2小時,再攤開晾干,一般10kg藥材用酒0.6~1kg,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另有些長條狀藥材(如人參)生霉時可用刷子沾酒刷去霉。

第81頁/共113頁3.4醋洗法對本身味酸不能沾水的藥物,如玄胡、青皮、甘遂、五味子等可用此法。方法是將生了霉的藥材刷去部分霉灰后,置密器內加入20~30%的醋拌勻悶潤,待醋被吸盡后,用文火炒干,即可當醋炙品入藥。

3.5油擦法不能見水見熱的藥材,如附片發霉后,可采用油擦的方法,將霉去掉。方法是用布沾上無異味的食用植物油,在藥材上反復搓擦,即可去霉跡。除以上方法外,還有烘烤法、熱蒸法去霉,但不管采用哪種方法只能使藥材去霉,卻不能保證藥材的質量。因此不能以為藥材能去霉就忽視中藥材的防霉措施。第82頁/共113頁在中藥市場霉變藥材加工后返回市場出售是常見的現象。常用的處理辦法主要是上面所說的撞刷法、淘洗法和加磺薰。首先是晾曬,邊曬邊把霉變的藥材撿出。沒有霉的部分隨即打磺。撿出的霉變部分有以下幾種處理方式:1.貴重藥材用毛刷刷。2.霉輕一點的藥材曬干了后在撞籠中撞。還有的用銑翻揚。3.用水洗:這是最常用的方法,目前最流行的是用洗衣機洗和高壓水翻沖。洗后通常還是要用磺薰。除了保持其高的含水量之外,還可以去掉部分藥材上的霉味和霉斑。第83頁/共113頁霉變藥材的檢出:1.霉后水洗的藥材看上去整體色澤發“悶”,與正常的不一樣,或因打磺后色彩過亮。細看有的可見霉斑。2.霉變藥材常可嗅到霉味,或因打磺后嘗到酸味。3.鏡檢霉菌菌絲。這是藥材發生過霉變最直接的證據。我們曾經用中藥材粉末顯微方法檢出霉菌,但由于不能用水合氯醛透化,菌絲的量小,檢查有一定難度。近來我們發明了一種稱為微性狀鑒定的方法,它可以在藥材上直接檢出霉菌的菌絲和孢子,非常方便,檢出率也高。方法我們將在后面具體說明,這里先讓大家看看結果。第84頁/共113頁用微性狀鑒別直接觀察——可見大量的菌絲和孢子。(×200)霉變后的宣木瓜飲片的藥材表面第85頁/共113頁霉變宣木瓜飲片洗霉后的藥材表面在藥材表面的裂隙和凹陷處,還有菌絲和孢子殘留。(×200)第86頁/共113頁這個方法只要有兩個臺燈和一個普通生物顯微鏡甚至小的袖珍顯微鏡就能看到。由于霉菌菌絲的存在是藥材曾經霉變過的鐵證。我個人有個建議,建立藥材霉變的檢測標準,凡是在藥材或飲片中檢出菌絲的檢品,一律以廢品對待。第87頁/共113頁5.提取過有效成份的殘渣流入市場所致的劣品:有些藥廠在煎煮人參時整支投料,將殘渣賣給藥販再弄干出售。類似的還有大茴、何首烏等。6.非道地藥材假冒道地藥材所致的劣品:這在中藥材市場上是常見不鮮的,如安徽銅陵的丹皮、浙江的白術常被亳州地產品替代,寧夏的枸杞也常被河北產的冒充,而地道與不地道的藥材其質量是有顯著差異的。7.長年貯藏而失效所致的劣品:某些以揮發油或甙類為主要有效成分的藥材是不能久藏的。但在市場上常可見到已貯藏多年的薄荷、藿香、辛夷、槐米等等。質量十分低劣,早已不能使用權用。第88頁/共113頁8.道地藥材的異地引種問題:隨著農業產業的調整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各農民種養中藥材的積極性高漲,原來的道地藥材被引種到其它地方種養的情況越來越普遍。這種現象的優點是,活躍了農村經濟;解決了一些中藥材資源緊缺問題;藥材分散種植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氣候等自然因素造成藥材年產量的大起大落。但其缺點也是十分明顯的,最主要的就是藥材形態的變異及質量的下降。如東北的關防風移至在中原一帶種植時,由于氣候水肥條件的改善,部分主根長得異常大,有的藥材的直徑可達4cm以上。實驗表明,這些藥材的有效成分的含量非常低。第89頁/共113頁9.中藥材的野生變家種的問題:中藥材的野生改家種家養是解決藥材資源缺乏和自然生態破壞的一個根本手段。但它也會帶來一系列問題:①環境改變引起的變異。②許多多年生中藥材的有效成分有累積作用,即生長時間的長短在一定范圍內和藥材有效成分的含量成正比。而農民又急功近利,一、兩年就要采挖,這就導致了較大的質量問題。

第90頁/共113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