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歷史岳麓版一輪課時檢測:第21課時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及蘇聯的經濟改革_第1頁
2015高考歷史岳麓版一輪課時檢測:第21課時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及蘇聯的經濟改革_第2頁
2015高考歷史岳麓版一輪課時檢測:第21課時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及蘇聯的經濟改革_第3頁
2015高考歷史岳麓版一輪課時檢測:第21課時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及蘇聯的經濟改革_第4頁
2015高考歷史岳麓版一輪課時檢測:第21課時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及蘇聯的經濟改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無限精彩在大家www.TopS第21課時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及蘇聯的經濟改革A組對點練對點提示:1~3戰時共產主義政策;4~5新經濟政策;6~8斯大林模式與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革1.(2014·湖北武漢模擬)蘇維埃政權頒布的法令規定:“必須實行國家的糧食壟斷,即絕對禁止任何人的糧食貿易……絕對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隱藏糧食。”這一措施實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時期 B.三年國內戰爭時期C.蘇俄新經濟政策時期 D.蘇聯農業集體化時期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它實行于三年國內戰爭時期。答案B2.(2014·德州模擬)“□□□□的一個特征是對土地、銀行、對外貿易和重工業實行國有化,另一個特征是強行征用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農產品。”□□□□處最合適的應是 ()。A.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蘇俄新經濟政策C.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D.中國人民公社化運動解析從題干中的“國有化”“強行征用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農產品”,體現了計劃、余糧收集制等,因此,這一政策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A正確。答案A3.(2014·淄博模擬)“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狀況,而是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呢?因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狀況,就需要有糧食和燃料。從整個國家經濟的角度來看,現在最大的‘阻礙’正是這方面引起的。”這段材料反思的是()。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斯大林模式 D.赫魯曉夫改革解析從題干中可知,蘇聯迫切需要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是社會經濟恢復的根本,結合所學知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經濟危機,進而引發政治危機,如此背景下,實行新經濟政策,間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答案A4.(2014·廣州海珠測試)列寧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個著名的公式: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管理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社會主義。這表明 ()。A.列寧改變了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傳統理論B.列寧主張利用資本主義改造社會主義C.列寧主張利用資本主義國家的進步因素建設社會主義D.列寧已經認識到計劃和市場的本質解析“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管理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社會主義”說明社會主義吸收了資本主義國家的進步因素,故選C。答案C5.(2014·臨沂調研)蘇俄歷史上曾出現過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向與布爾什維克為敵的美國資本家福特在蘇聯建成了汽車制造廠,并成為他最滿意的生意。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A.福特企圖干擾蘇俄的經濟恢復B.福特為經濟利益放棄政治信仰C.蘇俄放棄布爾什維主義的理想D.蘇俄新經濟政策吸引外國資本解析通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社會主義過渡失敗;列寧調整經濟政策,實行新經濟政策,利用外國資本發展蘇俄的經濟,為向社會主義過渡準備條件。答案D6.(2014·日照檢測)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沉重打擊,但蘇聯的經濟建設卻取得巨大成就。所以能夠避免經濟危機的沖擊,根本上說是由于蘇聯 ()。A.實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B.實行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C.與西方國家處于敵對狀態D.建立了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解析實行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市場經濟,就會孤立于世界市場之外,當然也就避免了世界市場(全球化)的消極影響。答案B7.(2014·安徽省高三大聯考)赫魯曉夫曾說:“自行編制計劃的制度,對于富有創造精神的人來說是爭取鞏固集體農莊經濟的強有力手段。他能夠從單位面積上獲得最高產量出發進行安排。”這表明赫魯曉夫想通過改革()。A.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B.提高糧食價格增加農民收入C.鞏固斯大林體制的地位D.推動荒地開墾增加糧食產量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赫魯曉夫改革的理解能力。材料有效信息“是爭取鞏固集體農莊經濟的強有力手段”,故選A。答案A8.(2014·浙江省名校高考研究聯盟高三聯考)1971年,蘇聯政府在關于五年計劃的報告中說:“商品貨幣關系在我國具有新的、社會主義的內容。當然,我們要批駁主張用市場調節作用取代國家集中計劃的主導作用的各種錯誤觀點。”這表明蘇聯政府試圖()。A.強化對企業的指令性計劃 B.減少對企業的行政干預C.鼓勵私營企業發展 D.由市場決定產品價格解析根據題干時間判斷,此時蘇聯正處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時代,對斯大林體制雖有觸及,但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仍然存在,這一點為五年計劃報告內容所證實。其中“商品貨幣關系在我國具有新的、社會主義的內容”體現了觸及原有體制;“批駁主張用市場調節作用取代國家集中計劃的主導作用”是對原有體制堅守的體現。A、C、D三項與材料明顯不符,B項正確。答案BB組提升練9.(2014·臨沂調研)“我們在奪取政權后便知道,不存在將資本主義制度具體改造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現成方法。……我們必須根據實驗作出判斷”。以下哪一項是屬于列寧最早“實驗”的內容 ()。A.用固定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B.取消自由貿易C.全盤農業集體化D.按勞分配解析根據題干中“將資本主義制度具體改造成社會主義制度”說明該方法不是從資本主義制度到社會主義的正確過渡方法。取消自由貿易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非常時期的特殊政策不是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正確途徑。A項屬于新經濟政策,C項屬于斯大林建設時期的內容,D項屬于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但是在材料中沒有體現。答案B10.(2014·廣東六校聯考)某學者把蘇聯(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濟政策看作三個實驗,即“追隨理想的實驗、面對現實的實驗、回歸理想的實驗”,其中“面對現實的實驗”應指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農業集體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解析“追隨理想的實驗”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面對現實的實驗”指新經濟政策;“回歸理想的實驗”是指斯大林模式。答案B11.(2014·河北省名校名師高三調研)學術界普遍認為:“鄧小平繼承和借鑒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思想,并同時發展和提升了這一思想。”鄧小平“繼承和借鑒”主要表現在 ()。A.引進外資并實行國家資本主義B.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政策C.引進固定的糧食稅減輕農民負擔D.廢除平均主義,實行按勞分配解析鄧小平對外開放,引進外資滿足國內經濟建設的需要;新經濟政策對一些國家暫時無力開發的礦產、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讓的方式讓外國資本家經營,A項是它們的主要相同點。B、D兩項符合鄧小平改革開放,C項符合列寧新經濟政策。答案A12.(2014·濱州調研)下圖是1913年~1937年蘇聯工業產值增長示意圖。對下圖解讀不正確的是 ()。A.1913~1920年工業產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戰爭的破壞B.1920~1925年工業產值的增長得益于新經濟政策的實施C.1925~1932年工業產值的增長在于這一時期的企業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D.1932~1937年工業產值高速增長源于斯大林體制的逐步確立解析1925年到1932年蘇聯逐漸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依靠行政命令管理經濟,企業喪失了自主權。答案C13.(2014·湖南長沙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工業化需要科學技術推動,工業化時期是善于學習的時代……為了不讓文化落后拖住工業化的腳步,1928年秋,蘇聯政府掀起了群眾性掃盲運動……全黨和全國人民積極投入文化和技術的學習熱潮中。從1929年至1939年,熟練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師增加了5倍多。蘇聯人民文化、技術水平的提高為社會主義工業化裝上了加速器。工業化時期,蘇聯處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包圍中,是一個威脅與機遇并存的時代。1929年,正當蘇聯轟轟烈烈地進行工業化的時候,經濟危機的颶風席卷了資本主義國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產過剩、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競爭殘酷和矛盾尖銳的時機,貨比多家、少花錢多辦事,成為當時世界市場上西方先進設備最大的買主。僅1932年,世界機器設備出口的一半被蘇聯買回家。同時,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員過剩的行情,招聘來了許多西方著名的技術專家。——《世界歷史紀錄片》材料二……無論蘇聯最高領導層在“改革”方面唱的調子多高,他們也不想按照鄧小平先生的做法,進行大規模的農業改革,達到中國式的“自由化”的程度,雖然情況很明顯,蘇聯的農業產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險的鄰邦。(見下圖)——[美]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1)至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蘇聯的工業化建設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A時間段中蘇兩國經濟分別出現什么問題?并分析共同原因。(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B時間段中蘇兩國糧食產量的變化趨勢,并分析不同趨勢的原因。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響。第(1)問,首先注意從材料中提煉關鍵信息,其次從時間可以看出這時是斯大林模式在起著重要作用。第(2)問,要緊扣要求分析問題,結合20世紀60年代中蘇農業發展曲線,以及此時期中蘇兩國的經濟建設方針等方面來回答。第(3)問,注意此時間段的時間和農業發展曲線,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答案(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蘇聯政府對重工業的高度重視和巨額投資;蘇聯人民飽滿的愛國建設熱情,成為工業化建設的強大動力;蘇聯人民文化、技術水平的提高為社會主義工業化裝上了加速器;抓住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有利時機,大量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專家。(2)問題:中國——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或出現三年困難時期);蘇聯——1963年出現農業危機。原因:農村經濟體制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農民的勞動積極性無法得到有效調動;國家領導人急于求成、盲目冒進,違背客觀規律。(3)變化趨勢:中國——迅速增長;蘇聯——總趨勢下降,與中國差距拉大。原因:中國:在農村廢除人民公社體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大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根深蒂固,挫傷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14.(2014·日照調研)經濟體制是指一國國民經濟的管理制度及運行方式,體制變革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關。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集體農莊體制農業問題嚴重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蘇聯農業集體化運動中,絕大多數農戶加入集體農莊,形成了集體農莊經濟制度。農莊是國家直接支配的經濟單位,其播種結構、播種面積、單產量、總產量、牲畜種類數量、牲畜產品率、作業方法、農藝措施以及農畜產品的分配等各項指標,都由國家決定。為保證工業化所需資金,國家實行義務交售制,以遠低于生產成本的價格收購農莊的產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時,農莊義務交售的產品價格與成本之比為:糧食13.2%,土豆7.5%,牛肉5%。與此相對應的是嚴峻的農業形勢:1953年的人均糧食和肉類的產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還要低。材料二赫氏改革光榮與混亂并行1953年起,赫魯曉夫開始對義務交售制進行變革,提高收購價格,減少收購量,1958年完全取消義務交售制。1955年起,國家放寬對農牧業的生產管理,只下達國家收購各類農畜產品的數量指標,農莊有權自行安排生產,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勵個人副業的發展。通過改革,蘇聯的糧食產量明顯增加,1951~1955年間,糧食的年平均產量3850萬噸,1961~1965年間,年平均產量達到1.303億噸,增長近50%。肉類奶類生產也大幅度增加。赫魯曉夫還采取了合并集體農莊的政策,把大批集體農莊改組為國營農場。1958年,赫魯曉夫一反常態,認為“保留大塊宅房園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道路上的嚴重障礙”,采取許多限制措施。1964年與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漿果有較大增長(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長外,其余農畜產品都大大下降了。蘇聯農業落后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材料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代人打敗饑餓1978年11月,安徽風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簽下“生死狀”,實行包產到戶,揭開了農村改革的序幕。次年10月,即獲得大豐收:當年糧食總產量相當于全隊1966年到1970年5年的總和。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肯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1983年1月,中央出臺《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要求對人民公社體制進行改革,“準備好一批,改變一批”。此后,人民公社逐漸解體。1985年1月,中央出臺《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取消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進一步放寬農村政策,放活農村金融,擴大城鄉交流。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干事約瑟特·施琳說,中國向世界證明一代人的努力就可打敗饑餓。(1)材料一表明,在蘇聯農業發展中,“體制”與“問題”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內在聯系?(2)根據材料二,歸納赫魯曉夫農業改革的特點,并分析其對農業發展產生的影響。(3)依據材料三分析,中國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為什么較短的時間取得較大的成效?解析第(1)問,探討蘇聯斯大林經濟體制中的農業體制與蘇聯嚴重農業問題之間的關系,從材料提供的信息分析可知,在集體農莊制度體制之下,單一的公有制和統一的過多、過死的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