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 宗教改革_第1頁
教學設計 宗教改革_第2頁
教學設計 宗教改革_第3頁
教學設計 宗教改革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選修一專題五歐洲宗教改革【教學目標】課標要求: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知識能力: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馬丁·路德、加爾文、英國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理解宗教改革的實質和歷史作用;教學重點:認識到歐洲發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教學難點: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第一節“神圣的中心組織”——天主教(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背景)一、權傾歐洲的教皇國:1.基督教的起源和發展:①產生于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②392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羅馬教區享有崇高的聲譽。③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羅馬教皇利用歐洲政治上四分五裂的有利時機發展壯大勢力,756年從法蘭克國王手中獲得一塊贈地,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④1054年基督教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即東正教和天主教,分別以君士坦丁堡和羅馬為中心。⑤12世紀,羅馬教皇領導的天主教會的權威發展到鼎盛時期,但日益成為歐洲歷史發展的障礙。⑥16世紀反對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會的宗教改革,出現新興的基督教教派,統稱新教:路德教、英國國教和卡爾文教。2.12世紀,羅馬教皇領導的天主教會的權威發展到鼎盛時期,其手段有哪些?(P53第一二三段內)①思想上:提出“雙劍說”和“太陽月亮說”,聲稱王權和教權來自教會,王權來自教皇。②政治上:a建立不受世俗勢力影響的教皇選舉制度,獲得對歐洲各地主教的任免權。b教皇利用開除教籍、挑起國內叛亂和拉打等手段迫使英法德等國的統治者臣服于教會的權威,如“卡諾之辱”。c組織十字軍東侵,增強實力提高威望。③經濟上:控制歐洲大約1|3的地產,采用封建剝削方式,成為歐洲最大的封建主;還向所有信徒征收“什一稅”。二、麻醉靈魂的教義和教規(天主教的落后性)1.一神說和創世說2.原罪說3.末日審判說4.禁欲說三.教會的專制與墮落和野蠻的宗教裁判所:中世紀晚期,天主教會日漸專制,其目的是什么?有哪些表現?后果是什么?1.目的:維護自己神權專制統治。2.表現:①加緊控制人們的思想信仰,如控制《圣經》的解釋權和閱讀權,把信仰上帝變成服從教皇、信守教規。②神職人員生活腐化,道德敗壞。③教會貪婪成性,瘋狂斂財,如出賣神職,兜售贖罪卷等。④設立野蠻的宗教裁判所,殘暴迫害“異端分子”。3.后果: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引發了反對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會的宗教改革運動。★★四P57自我測評:為什么16-17世紀歐洲會發生大規模宗教改革?(歸納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⑴必要性:羅馬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嚴重阻礙了歐洲歷史的發展:①經濟上:天主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大量土地,通過征收什一稅和出賣神職等方式大肆搜刮錢財。②政治上:天主教會凌駕于民族和國家之上,控制王權并干涉各國內政,還設立宗教裁判所迫害異端等。③思想文化上:天主教會大力控制人們的思想,如壟斷《圣經》解釋權,宣揚禁錮人性的教義教規,控制學校教育等。④社會生活上:天主教會貪婪腐朽,人們從生到死都受到它的控制和影響。⑵可能性:①經濟上: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社會各界反對教會的經濟特權(和輕商主義)。②政治上:各國民族意識的增長和專制君主的興起,反對天主教會凌駕于民族和國家之上,要求民族獨立自主。③思想上:早期的基督教思想和文藝復興運動所宣傳的人本主義思想,為人們挑戰天主教權威提供了思想源泉。第二節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內容·影響)★一.“奶牛”的憤怒(德意志: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改革背景:①根本原因:15世紀末,德國政治上四分五裂王權薄弱,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渴望國家統一,但羅馬天主教會的經濟盤剝和政治控制嚴重阻礙了德國的統一。②導火線:1517年,羅馬教皇正修建圣彼得大教堂,教皇為籌集建設費用向德國兜售“贖罪券”。③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2.開始標志:1517年10月,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3.路德的思想主張即意義:思想主張意義①思想核心:“因信稱義”,信仰得救。否定了羅馬教皇和教會的權威,可以簡化一些宗教儀式。②信仰的唯一依據是《圣經》,人人可與上帝直接溝通。同上③提出“信徒皆為祭司”的思想。否定了教皇和教會作為上帝代言人的特權地位,表達了資產階級追求平等的思想。④提出要建立一個廉儉的教會,取消不必要的宗教節日,允許神職人員結婚等。反映了資產階級惜時如金,追求現世幸福,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愿望。⑥主張建立民族教會,德國教會由德國總主教管理,由世俗當局主持召開宗教會議。否定了教權高于王權,表達了政治上渴望德國統一,強化王權的愿望,有利于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4.改革結果和影響:①馬丁路德點燃了德國人民反對教會的烈焰,經過長期斗爭,德國社會接受了馬丁路德的主張。②1555年德國皇帝簽署《奧格斯堡和約》,標志著路德教獲得了合法的地位。③沖擊了羅馬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推動了歐洲反封建斗爭,為歐洲其他地區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二.日內瓦的“教皇”(瑞士:卡爾文的宗教改革)1.改革背景:①受德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②瑞士蘇黎世宗教改革贏得了信奉新教的權利,推動了日內瓦的宗教改革。2.卡爾文的基本主張:①信奉“因信稱義”。②主張“先定論”,宣揚上帝的選民和棄民說。(評價:“先定論”為資產階級的剝削提供了理論辯護,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同時又是勞動人民的精神鴉片。它徹底否定了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會的作用,否定了天主教的原罪說和末日審判說。)③主張徹底改組教會,建立民主教會。④主張簡化教會儀式,嚴禁偶像崇拜,精簡神職人員,反對鋪張浪費,建立更加廉儉的教會。⑤規定神職人員全部由選舉產生,長老會負責監督所有人的行為。即主張在日內瓦建立政教合一的民主共和國,教會監督國家、社會和家庭。3.影響:①1514年日內瓦建立了共和性質的神權國家,卡爾文的思想被奉為指導思想,但所有與之相左的思想都被嚴厲禁止。卡爾文被稱為“新教的教皇”,日內瓦也成為“新教的羅馬”。②卡爾文教更好地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需要,在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得到廣泛傳播。它成為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英國資產階級用來改革英國國教,反對專制王權,形成了清教運動。4.比較卡爾文教與路德教的異同點?P60學習思考:為什么說路德、卡爾文倡導的新教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⑴異同點:同:①主張因信稱義,信仰得救。②強調《圣經》的地位,否定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會的權威。③簡化教會儀式,建立廉儉教會。異:卡爾文①把信仰得救解釋為先定論,宣揚上帝的選民和棄民說。②主張建立民主教會和政教合一的民主共和國。⑵P60學習思考:路德和卡爾文的主張徹底否定了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會的權威地位,鼓舞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反映了他們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參與并掌握國家政權的愿望。★三.國王領導下的英國宗教改革1.改革原因:①經濟: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②政治: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反對天主教會的情緒高漲。教權與王權的矛盾日益高漲,英國亨利八世為了加強封建君主專制,要求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③思想:受文藝復興和歐洲大陸宗教改革的影響。2.改革內容:①1534年,英國議會通過了《至尊法案》,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擁有處理教會事務的最高權力。②成立專門機構,對現行教規進行審查,凡與國家法律抵觸的一概廢除。③教區按照行政區劃進行劃分,英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做禮拜時使用的語言。④基本教義、主教制度和宗教儀式與天主教基本一致。⑤沒收天主教會的財產為王室所有。3.影響:⑴積極:從此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斷絕關系,英國民族教會產生,稱為“安立甘教”或英國國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維護英國的民族獨立。⑵局限:這場由國王領導的宗教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天主教殘余,如基本教義、主教制度和宗教儀式與天主教基本一致。因此,英國國教實質上成為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工具,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因此,亨利八世改革后,社會矛盾由教權與王權的矛盾轉化為專制王權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資產階級隨即掀起了激進的清教運動。清教徒雖遭鎮壓,但他們成為后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力量。4.特點①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②英國國教保留了大量天主教殘余,實質上成為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工具。③清教屬于新教派,實際上是加爾文教派,后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四.帶來民族獨立的尼德蘭宗教改革1.改革原因:①經濟上和思想上:新航路開辟后,尼德蘭地區成為聯系北歐和大西洋航路的樞紐,工商業發展較快,較早地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卡爾文教在這里贏得眾多的信徒。②16世紀初,尼德蘭受西班牙統治,西班牙國王仇視新教,在尼德蘭建立宗教裁判所,殘酷迫害異端分子。2.性質和特點:一場具有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獨立性質的宗教改革運動。3.經過:P62第一段內:要求學生抓住三個時間了解:①1566年4月?②8月?③此后?4.結果和影響:①尼德蘭北部獲得獨立,建立荷蘭共和國。②荷蘭很快成為歐洲的經濟強國,海外貿易迅速增長,被稱為“海上馬車夫”。五.天主教會的改革1.改革原因:①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使羅馬天主教會在西歐的社會政治地位受到嚴重威脅。②天主教會內部的一些有識之士嚴厲抨擊教會內部的腐敗,紛紛倡議實行改革。2.改革內容:①清除內部積弊,重新審定教義、教規。②繼續強化異端裁判所,加強思想控制,如把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列為禁書。③網羅各種狂熱的信徒,組建反對新教改革的團體,如耶穌會。3.作用:通過內部改革,羅馬天主教會暫時擺脫了困境。耶穌會的海外傳教活動客觀上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如利瑪竇來華。★★六.改革沖擊波(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評價)1.性質:宗教改革是文藝復興之后歐洲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一場資產階級反封建運動和一場民族解放運動。(注意:歷史事件的性質主要看其任務和領導階級:德國:反教會求統一;瑞士:反教會求發展;尼德蘭:反教會反侵略求獨立;英國:反教會求自主建立國教;清教徒反國教求發展。)2.局限性:新教不可避免地帶有宗教的局限性,如宗教迫害和宗教紛爭不斷等。3.積極意義:從近代化史觀看:宗教改革預示著歐洲近代社會的到來,為實現社會轉型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①思想文化上:a否定了天主教會的權威,提倡信徒自己閱讀圣經,有助于人們的思想解放。b改革期間,哥白尼寫出了《天體運行論》,拉伯雷創作了名著《巨人傳》,有利于歐洲科技文化的發展。c新教為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對尼德蘭革命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了輿論宣傳。②政治上:a宗教改革為資產階級勾畫了政治藍圖,卡爾文教在日內瓦的政治實踐提供了未來資產階級政權的雛形。b改革促進了民族語言的發展,激發了歐洲各國的民族意識,催生了民族國家教會,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成長。③經濟上:改革使得大量教會財產轉到新興資產階級手中,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此后荷蘭、英國、法國迅速發展,成為第一批資本主義強國。4.特點:①斗爭對象:都反對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會。②實質: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政治運動。③各國改革的具體原因、領導者、方式、內容和影響等各有不同。④改革都披著宗教外衣,或采用宗教“異端”的形式(因為中世紀歐洲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占有絕對統治地位,資產階級力量弱小)。⑤改革作用:新教的“新”集中體現在教義和教規上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專題總結】羅馬天主教會、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宗教改革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P51導語第二段內)天主教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