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發展史_第1頁
綠色建筑發展史_第2頁
綠色建筑發展史_第3頁
綠色建筑發展史_第4頁
綠色建筑發展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綠色建筑發展史第1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永遠的歐伯羅斯在正式談論綠色建筑之前,讓我們先來談一則有趣的故事。古夕陽神話中有一種名叫歐伯羅斯(Ouroboros)的怪獸,可以吞食自己不停生長的尾巴而長生不死。古埃及與古希臘常以一對互吞尾巴的蛇紋形圖騰來表現Ouroboros,象征不斷改變形式但永不消失的一切物質與精神的統合,也隱喻著毀滅與再生的循環。由于Ouroboros可完全不靠外界食物而常存,富有神秘、輪回、生生不息的氣氛,因此一些西洋煉金術或早期基督教神秘教派,常以Ouroboros為其圖騰標志。人類如果能像Ouroboros一樣,不消耗外界食物資源而自我生生不息的話,世界上就能減少絕大部分的資源掠奪與社會爭端,也就不會導致今天的地球環境危機了。第2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然而,自食尾巴而長生不死的Ouroboros,就像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解藥一樣,是不可能的。我們今天的地球環境問題,已不是自給自足的Ouroboros住宅式之隱居生活所能解決的。我們所談的“綠色建筑”,是將可持續建筑的尺度擴大至地球規模,希望整個居住環境能像Ouroboros一樣,整個建筑產業能自我循環、生生不息、可持續發展。第一次能源危機之翌年1974年,美國明尼蘇達州建造了一座標榜“生態建筑”的住宅,以Ouroboros命名,顧名思義,就是希望能達到完全與環境共生而自給自足的住宅設計。它設有太陽能熱水系統、風力發電、廢棄物及廢水再利用系統等生態設計,也采用了草皮覆土屋頂、溫室、浮力通風等自然誘導式設計。第3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綠色建筑發展史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綠色建筑的思潮最早起源于1970年代的兩次世界能源危機,當時因為是有恐慌,興起了建筑界的節能設計運動,同時也引發了“低能源建筑”、“誘導式太陽能建筑”、“生態建筑”、“風土建筑”的熱潮,至今仍是環境設計思潮的主流。

最近更在地球環境危及聲中,產生“生命周期評估”、“CO2減量”、“生命多樣性設計”等全面性的地球環保設計理念,形成今日最新的綠色建筑設計理念。

生命周期評估(LifeCycleAssessment,簡稱LCA),是一項自60年代即開始發展的重要環境管理工具,生命周期是指某一產品(或服務)從取得原材料,經生產、使用直至廢棄的整個過程,即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第4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1970年之前,全球經濟空前繁榮,市場一片鼓勵消費以刺激建設之聲,甚至打出“消費就是美德”的口號。那時正是建筑現代主義盛行的時候,建筑設計朝向全面機械化、設備化的模式,例如全天候的中央空調、全玻璃的建筑外觀、24小時供應的熱水系統、夜不熄燈的全面人工照明設計充斥全世界,糟蹋著地球資源。在1964年的“未來主義建筑宣言”中,更鼓勵人類建立最浪費的都市形式。他們不斷告訴大家:未來都市就像一座造船廠;住宅就像一臺巨大的機器一樣;建筑物之間全部用金屬步道和高速車道來聯系;鋼和玻璃所做的電梯。就像蛇一樣爬滿了建筑物的表面。甚至還幻想將整個都市裝上噴射引擎及移動的四肢,以任意走動或飛上火星……第5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增長的極限”作品,對1960年代迷信科技與經濟成長的人類文明提出嚴重警告,震撼了全球。此警告初響,1973年隨即發生了驚天動地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使當時迷信機械萬能的思想遭受當頭棒喝,使得奢侈浪費的建筑界開始注意到“節能設計”的重要性。當時因此產生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節能住宅,在美國甚至興起了“誘導式太陽能設計”的風潮。雖然“節能建筑”最初只是以減少電力、瓦斯的消耗量(即省錢)為目的,但在短短十幾年期間,這些寒帶先進國家因此大幅提升了建筑物的保溫性及氣密性,使建筑品質得到明顯改善。第6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風土建筑”與“生態建筑”兩大思想脈動“增長的極限”牽動了建筑兩大思潮的脈動。“風土建筑”與“生態建筑”所謂“風土建筑”的脈動,是因能源危及的沖擊而不滿于現代建筑一味追求巨型化、設備化、人工化的思潮,并反對國際建筑形式完全不考慮氣候風土、地方建材,而產生無個性、無文化的建筑風格。畢竟“節能建筑”的最高境界在于師法自然、順應風土。中國黔東南侗族民居印尼蘇門答臘BatakToba民居第7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另外一股所謂“生態建筑”脈動,可說是對機械文明提出嚴重控訴的環境設計理論。“生態建筑”萌芽于1960年代的生態學,受到生物鏈、生態共生思想的影響,對過分人工化、設備化環境提出徹底的質疑。“生態建筑”強調使用當地自然建材,盡量不使用近代能源及電化設備,一些采用覆土、溫室、蓄熱墻、草皮屋頂、風車、太陽能熱水器等外形的節能建筑設計紛紛出現,甚至在溫室種植水耕植物、以廚余和動物糞便制造堆肥與沼氣、以回收雨水充當家庭用水、以人工濕地來處理污水并養魚等生態技術,均成為“生態建筑”的設計重點。這波“生態建筑”的脈動,正是主宰著日后“綠色建筑”的先鋒。第8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綠色建筑的胎動有感于地球環境的危機,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組織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1993年第十八次國際建筑師協會會議,發表了“芝加哥宣言”,以“處于十字路口的建筑——建設可持續的未來“為主題,號召全世界的建筑師以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職責,舉起了綠色建筑的旗幟。世界綠色建筑評估的熱潮雖然人類對于綠色建筑期盼已久,但任何綠色建筑政策必須建立于科學量化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才能順利進展。1990年英國建筑研究所BRE公布了辦公大樓建筑環境負荷評估法BREEAM,成為全球第一部綠色建筑評估體系。2000年以后,全球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發展進入巔峰。人類對于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的發展史,就像是一部人類追求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奮斗史,如今已呈現百花齊放、爭奇斗艷之勢。第9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正如開頭所講,謹以人類對長生不死的神獸信仰“永遠的歐伯羅斯”理想,來呼吁以綠色建筑來建立可持續家園。這絕非趕時髦或沽名釣譽的口號,而是地球號太空船中永遠的建筑哲學,也是我們得以留給子孫的一絲希望。第10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實例分析—索利哈爾Arup辦公樓索利哈爾Arup辦公樓位于考文垂與伯明翰之間的布萊斯河谷新科研園的郊外。

這一建筑打算樹立一個綠色建筑樣板,爭取最小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最大生產率。第11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策略設計中采用了幾項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綜合策略以達到設計目的。比較顯著的是屋頂凸窗和多孔的地板,以利于自然采光與自然通風。凸出的天窗既是熱壓通風和穿堂風的通風器,又是防火煙氣通道,這雙重功能的設計通過計算流體力學的模擬計算機加以完善。

通風。每一建筑區域,在屋頂起采光和熱壓煙囪作用的凸窗上,都安裝有自動緩慢的通風口。建筑管理系統自動控制通風口的開啟以提供自然通風。辦公人員可以隨意開關辦公室的窗子。第12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熱質。裸露的預置地板和頂棚為低能耗通風策略可提供足夠的熱質。

室外遮陽。幾個西南向和東北向的窗子是采用固定的室外水平式遮陽板。辦公人員可控制遮陽設備,這對滿足他們的要求很關鍵。建筑立面由用戶采用的不同遮陽裝置裝點的得風格各異,比建筑自動控制系統操作的單調龐大的玻璃建筑更加有趣。第13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自然采光。進深長的建筑平面采光主要來自于東南和西北立面的窗子,還有屋頂凸窗。二樓地面沿著一側邊緣和中央有走馬廊,使屋頂的光線能夠傳遞到一側地面。同時也使得熱壓通風和穿堂風的效果更佳。人工天穹對建筑采光進行測試第14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人工照明。特殊設計和建造的照明設備提供均勻的直接和間接的照明,同時起到吸收聲音的效果(因為裸露的水泥屋頂吸聲效果差)。第15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雨水徑流管理。來自屋頂和停車場的雨水徑流到一個現場澄清池里,然后蒸發到空氣中或滲透到土壤里。第16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

綠色交通。350人的員工僅提供了200個車位,意在鼓勵員工拼車、騎自行車或乘公共汽車。二期工程中,自行車停車場的面積會增加一倍。

廢物回收。建筑在設計時就要考慮盡量精簡結構,可重復使用建筑部件。鋼構件在現場用螺栓連接。預制空心底板和頂棚的安裝不需混凝土表面。這兩項有利于精簡結構。此建筑基本采用其生命周期內100%可回收的材料建成。建筑本身也盡量使用回收材料或非加工的原材料。在2003年,建筑使用調研機構對索利哈爾Arup辦公樓的用戶進行了調研。結果表明,用戶的滿意程度達95分,此建筑被評為非常優秀的建筑。第17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實例分析—美國匹茲堡CCI中心美國匹茲堡CCI中心是匹茲堡重要的綠色建筑,也是可持續發展計劃的典型。建筑物座落在匹茲堡老市區南部,是一座用舊樓改建的建筑。這里交通便利,社區服務設施齊全。該建筑現作為節約能源和資源、可回收利用能源和相關技術的展覽之用。

第18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根據可持續發展原則,CCI改建了上個世紀的原有三層樓的磚砌墻體結構和位于一層的石砌外圍護結構,并確保改建過程中拆除的建筑物廢料盡可能地少,做到物盡其用。許多拆下的材料又重新使用于該建筑,或在本社區其它建筑中得到利用。拆下的磚石立面圍護用來作圍護結構的保溫層。大多數圍護結構的保溫材料含有對環保有利的加氣混凝土和密實的纖維板,做成熟阻為R24的墻體,R38和R70的吊頂及屋面系統。樓板和平屋頂結構使用了農副產品制成的板材,即用麥草定向編束并制成結構保溫板,成為美國第一座使用此種產品的公共建筑。第19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性能良好、易于開啟的窗戶有利于通風,也增加了室內舒適度。改造后的建筑內部,與舊有建筑有些相似,而且鍍錫的吊頂被保留下來。清水墻面未加裝飾,檸檬色油漆地板與淡色水基涂料涂刷的木框做成的非承重隔墻保持了原有風格。門窗的貼面也采用了重復使用的木料。室內的窗戶則是用舊樓的可再次使用的窗框和窗欞鑲以再次使用的玻璃做成的。改建后的樓體加用了外露的鋼托梁、使用了油漆過的農副產品制成的樓板和吊頂板,里面使用了用舊料作新面屋的素磚及再生地毯。墻體結構最大程度地使用了再生材料。

第20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該建筑可有效使用能源,在自然光線下,內部空間清晰明亮,室內人員與窗戶的距離最遠不到6.5米,室內光線可用百葉窗調節。建筑物使用玻璃隔斷和開敞式的辦公室,使工作人員可憑窗眺望,沒有任何障礙遮擋。流動空氣可直接從周邊的可調式窗戶進入,通過中廳采光井與其它可調節式天窗流出,夏季幾乎不需用機械制冷。第21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通過通往屋頂平臺、二樓陽臺和地面花園的出入口,可使在戶外活動和室內工作的人們均能夠呼及到新鮮空氣。屋頂平臺上的植物種植在循環使用的塑料大容器或小果汁容器中,可降解的遮陽設備亦由純天然纖維及再生木料制成。

第22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屋頂花園的設計有利于減少雨水流失,屋頂植物無需人工澆水,就已能夠得到充足的水分第23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建筑的大部分供熱和制冷由三臺燃氣裝置完成,此裝置配備有按程序自動調節的恒溫閥。可容納許多聽眾的大會議室由熱輻射地板供暖,制冷通過強制空氣流通裝置完成。通風使用空調和與之相匹配的熱回收裝置進行。空氣的流通則通過地板下的可調擴散器使新風進入新建筑的大部分區域。第24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此建筑一部分電源由一個2.2千瓦的光電系統供給,該光電電池板排列在走廊和陽臺屋頂上。微氣候數據采集站用來采集風力和熱工數據,以監測每天的太陽能收集情況。太陽能供給建筑物用電系統使用,在陰雨天或太陽能源不足時,才使用電力系統補充。第25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節能型照明燈則采用熒光燈和電子鎮流器。采光使用多項旋鈕裝置,以與日光照明相配合,當建筑物不被全部使用時,使用者可在小范圍內使用工作照明系統與天然采光相結合。

第26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綠色建筑欣賞—綠色收獲大廈在溫哥華舉行的一場名為“挑戰2030”的設計競賽,該競賽旨在應付全球氣候變化和引導環保密集型發展,減少未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這座Romses設計的“綠色收獲大廈”就是競賽中的獲獎作品。第27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名字中“收獲”的概念在項目中通過探索垂直蔬菜、草本植物、水果,養魚,養雞以及羊奶制品廠來實現。另外,可再生能源通過綠色設計元素利用地熱、風能和太陽能將被收獲。太陽能電板以及大規模風輪機是把太陽能和風能轉換成能力的基礎設施,而甲烷等廢棄物以及雨水等都被收集循環利用。位于大廈屋頂的大容量雨水蓄積池,還能為眾多的室內、室外作物和屋頂花園提供灌溉。第28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除了“收獲”食物和能源外,由于有計劃、有目的地協調布置了住宅、交通、大型農貿市場和超市、辦公室、農業研究、教育設施、糧食相關的零售和餐館等設施,將使大廈成為一個高度動態,各功能相互支撐的綜合型建筑系統。第29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綠色收獲項目二Romses建筑事務所設計了這個“綠色收獲項目之二”,作為范庫弗峰“2030挑戰”賽的參賽作品之一。綠色收獲項目的根植于一個概念,在我們的城市,周邊以及單戶住宅內,能源和食物是如何生產,運輸以及維持的。第30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抓住城市生態密度這一線索,特別是最新巷道住宅倡議,這項綠色收獲工程擬通過許多居民區和巷道構建城市內部一個新的“綠色能源和食物網”社區。第31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2010中國十大最節能低碳建筑1.世博零碳館世博零碳館,是中國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從外形來看,零碳館更像是兩棟造型別致的“小別墅”,而不是展覽館。除了利用傳統的太陽能、風能實現能源‘自給自足’外,“零碳館”還將取用黃浦江水,利用水源熱泵作為房屋的天然“空調”;用餐后留下的剩飯剩菜,將被降解為生物質能,用于發電。在每棟房子的屋頂,各安裝著11個五顏六色的風帽,房子朝南的墻壁采用的是鏤空設計以自然采光;而房子的北面墻壁則被設計為斜坡狀。在坡頂設置可開啟的太陽能光電板和熱電板,另外還將種上一種名叫“景天”的半肉質植物。“景天”不僅有助于防止冬天室內的熱量散失,而且還能使零碳館從周邊各展館中“脫穎而出”。世博會結束,零碳館將永遠保留下來,我們會把它打造成中國首座零碳博物館。第32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2.臺灣成功大學——綠色魔法學校

這棟建筑百分之百使用環保建材,由成大建筑、土木及工程科學等系多位教授組成設計團隊,花了近3年時間建構;綠色魔法學校地上三層、地下一層,2011年啟用。使用特殊水泥將減少三成的用量及一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但強度增加四成;采用水庫的污泥燒制成陶粒,作為隔間墻骨材以及屋頂花園的土壤,可吸音、保水。不會產生戴奧辛的電線、玉米做的地毯、寶特瓶抽紗制作的窗簾,以及不含甲醛與重金屬的油漆、抑菌鋼板,可吸臭氣的墻面。此外,建筑外的車道,是采用臺大教授柳中明設計的生態工法,“可耐高壓,開坦克車都行”,還可吸附二氧化碳。屋頂有空中花園隔絕熱氣,還有可隨太陽轉向的太陽能板,以及做為風力發電的桅桿。第33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德州太陽谷微排大廈

它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建筑,日月壇微排大廈總建筑面積達到7.5萬平方米,在全球首創實現了太陽能熱水供應、采暖、制冷、光伏并網發電等技術與建筑的完美結合,建筑整體節能效率達88%,每年可節約標準煤2640噸、節電660萬度,減少污染物排放8672.4噸,是全球首創性地實現了太陽能熱水供應、采暖、制冷、光伏并網發電等技術與建筑的完美結合。

第34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電谷錦江酒店

電谷錦江酒店還應用了另一種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技術——污水源熱泵技術。將城市污水處理后用于整個酒店的采暖、制冷等,使污水實現了循環利用,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每年可利用中水737萬噸,系統運行費比水冷螺桿加蒸汽系統節省188.5萬元,每年可節電188萬度,節約標準煤752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46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6.54噸,氮化物排放量7.52噸,煙塵排放量12.78噸。第35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世博中國館

斗拱造型的中國國家館被譽為“東方之冠”。夏季,頂層建筑可以為底層建筑遮陽,起到一定的降溫作用。另外應用了生態農業景觀技術,能有效隔熱,使建筑能耗降低25%以上。世博中心設計遵循“3R”原則,大力增強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性,減少熱量損失。應用了自遮陽、太陽能采集、雨水收集等多項環保技術。第36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成都來福士廣場

投資達40億元、建筑面積逾30萬平米的“來福士”廣場,運用了地源熱泵供熱和制冷系統、熱回收系統、冷熱水蓄藏、中水回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節能環保措施。整個建筑呈大懸挑、大孔洞和不規則傾斜狀,其造型新穎獨特,與央視新大廈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國內首座、國際罕見的超高清水混凝土建筑。高度在112m-123m之間,成都來福士廣場是國內首座、國際罕見的清水混凝土建筑,也是世界史上最高的清水混凝土建筑。低輻射中空節能玻璃――單銀低輻射low-e玻璃,玻璃的高透光性與太陽熱輻射的低透過性更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普通透明玻璃最高可以降低建筑能耗達70%以上,普通透明玻璃幕墻,每年節約的空調能耗將超過百萬元。第37頁,共42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五臺北101大廈

樓高508米的臺北101大樓,已被宣布申請世界綠色建筑環保標準“LEED白金級”認證,整個樓層集垃圾回收、節水省電、照明設備為一體,一年可節省330萬度電,比以前減少50%用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