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參考書目1、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世界各國工業化概況與趨向》,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0年。2、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工業發展報告2002/2003:通過創新和學習提高競爭力》,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3、《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人民出版社,1991年。4、江小涓:《經濟轉軌時期的產業政策》,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5、孫健:《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6、周叔蓮、郭克莎:《中國工業增長與結構變動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年。7、厲無畏、王振:《中國產業發展前沿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頁!一、我國工業化基礎的初步確立(一)建國初期國民經濟的恢復1、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主導地位(1)國營經濟的來源◆沒收官僚資本;◆處理外資在華企業;——有關中國主權或與國計民生關系較大的企業予以征用——關系較小或性質上不便征用者可予代管——政府認為有需要者可予征購——對一般企業加強管制
◆解放區的公營經濟。(2)對國營企業進行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民主改革主要是改革企業領導機構生產改革主要是建立管理責任制和經濟核算制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頁!2、統一財政,平衡財政收支(1)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統一全國收支:重點是財政收入;◆統一全國物資調度:◆統一全國現金管理:重點是控制貨幣流通量。(2)平衡財政收支平衡財政收支的關鍵是增收和節支◆增收:整頓稅收(平衡稅負、催繳稅款);發行公債◆節支:實行供給制和低薪生活1949——1952年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工業年均增長速度為34.8%,現代工業占全部工業總產值1949年為10%,1952年為64.2%;國家財政收支差額:1950年為-2.9,1951年為+10.6,1952年為+7.7。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3頁!(二)國民經濟計劃制定與我國重化工業發展戰略的確立1、個五年計劃的制定其核心是進行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建設,確立國家重化工業發展戰略,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的、由限額以上的694個建設單位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擴建電力、煤炭、石油工業——國民經濟能源基礎;◆建立鋼鐵、有色金屬、基本化學工業——國民經濟原材料基礎;◆建立機器制造工業(發電設備、冶金設備、采礦設備、汽車、飛機等)——提高生產工具的制造能力。2、我國重化工業戰略確立的理論與實際依據(1)生產資料的增長必須先于生活資料增長;(2)國家工業化的中心環節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國家工業化需要建立獨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3)我國自然資源豐富,具有發展重工業的有利條件;(4)發展重工業,可以為輕工業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供應。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4頁!(三)趕超戰略與中國工業的曲折發展1、二五計劃的夭折與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1)二五計劃的制定:1956年4月,中共八大通過了周恩來主持編制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提出1962年工業產值比1957年增長一倍左右,農業總產值增長35%。(2)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取代二五計劃。總路線的核心是高速度,用最高的速度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并提出趕超戰略超英趕美。2、工業大躍進的開展◆制定高指標:核心是鋼鐵工業1958年5月提出工業總產值計劃年均增長26%——32%;1958年8月,提出新的指標,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速度為53%左右。◆盲目追加投資:1958年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比1957年增長97%,相當于一五時期投資總額的一半多。但效益極差,1958年施工的大中型項目1587個,全部建成的只有170個,建成投產率僅有10.7%。
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5頁!4、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工業政策的調整◆壓縮基本建設規模,減少基本建設施工項目:將基本建設規模壓縮到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的水平。1962年我國累計施工的大中型項目為1003個,比上年減少406個。用于農業及支農工業的投資比重則有所上升。◆降低工業生產速度,調整工業內部結構:降低工業指標,實行關、停、并、轉,對工業進行大改組。◆培育新興工業:我國化纖、塑料、電子工業等新興工業在這一時期打下基礎。1961年我國建立了原子能工業。◆加強技術引進,進行填平補齊、成龍配套工作:1962—1963年,進口成套設備項目14個,1963—1966年,與日本、英國、法國等簽定80多項引進技術合同,使用外匯3億美元,其中成套設備2.8億美元。其中化工、紡織行業的比重較大。5、經濟工作重心的轉移1965年開始,我國經濟工作轉向備戰,進行三線建設。“三五”計劃實質成為以國防大小三線建設為中心的備戰計劃,建立比較完整的、基本自給的戰略后方工業基礎。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6頁!3、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設計◆解決政企不分問題,增強全民所有制企業的活力;◆農村實行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責任制,貫徹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原則;◆促進橫向經濟聯合的發展;◆建立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體制;◆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形式為補充的分配制度4、改革背景下我國工業體制的變革(1)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工業領域改革重點:◆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全面推行經濟責任制:其核心是建立責(經濟責任)、權(經濟權力)、利(經濟利益)緊密結合的生產經營管理制度。這是我國工業管理體制改革的新嘗試。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7頁!
(二)對外開放政策對我國工業領域影響
1、對外開放格局的確立我國對外開放基本上是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逐次開放的格局。◆1980年建立經濟特區,要求建設資金來源以外資為主;經濟形式以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為主;產品以外銷為主;經濟運行以市場調節為主。◆1984年后沿海14個城市的開放◆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帶的開放2、經濟領域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重點◆加強交流與合作,促進國際間的經濟技術交流;◆利用國外技術資金,實現較高水平起步;日本從1950年——1970年20年間,引進技術的專利費用達到60億美元,如果單純依靠其自身力量,科研、試驗、設計等所需的直接和間接費用大約需要1800億——2000億美元。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8頁!※從產業發展與國際貿易的關系角度來看,我國工業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前屬于進口替代型,此后開始轉向“有保護的出口鼓勵戰略”。(1)進口替代發展模式:主要是工業后發國家為實現本國工業化,在一些產業(一般為制造業)領域鼓勵用本國產品替代進口產品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以此扶持本國相應產業發展,盡快建立本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工業化體系。這一模式在二戰后被認為是工業后發國家實現工業化的必由之路,被許多國家所采用。從實踐上來看,這一模式適合在工業化的某個階段適用而不能長期實行。(2)出口導向發展模式:一般是工業后發國家為實現本國經濟的增長,支持和鼓勵國內產業,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而進行發展的模式。從具體的實踐來看,具有“小國結構”特點的國家采用出口導向發展模式更易獲得成功。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9頁!(3)1992年——1995年,全面鼓勵外資階段。——提出全面利用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重點吸引大型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拓寬利用外資領域,擴大產業范圍;——完善投資環境,加強對外資企業的監管;——特別提出要按照產業政策引導外資投向基礎產業以及企業的技術改造方面,投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1993年——1995年,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占世界比重為12.7%,占發展中國家的比重年均為37.4%。(4)1996年至加入WTO前,利用外資質量提高階段。我國頒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將外商投資項目分為鼓勵、允許、限制、禁止四類,明確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技術等。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政策:一是取消對外資企業技術先進性要求、出口業績要求等;二是針對外資企業的優惠政策適當加以調整。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0頁!行業類型國家行業類型國家1青島海爾輕工制造中國11大眾汽車(中國)重工制造德國2可口可樂(中國)釀酒食品美國12貴州茅臺釀酒食品中國3諾基亞(中國)電子通訊芬蘭13英特爾(中國)電子通訊美國4微軟(中國)電子通訊美國14宜賓五糧液釀酒食品中國5寶潔(中國)化工美國15摩托羅拉(中國)電子通訊美國6寶馬汽車公司重工制造德國16本田汽車(中國)重工制造日本7內蒙伊利實業釀酒食品中國17通用汽車(中國)重工制造美國8百事可樂(中國)釀酒食品美國18麥當勞(中國)釀酒食品美國9柯達(中國)化工美國19飛利浦(中國)輕工制造荷蘭10青島啤酒釀酒食品中國20上海光明乳業釀酒食品中國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1頁!2、產業調整政策政府通過對社會資產存量的結構調整,以及資源的再分配,引導生產要素向高增長率的產業部門轉移,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發展。產業調整政策主要涉及一些衰退產業的退出。——需求結構的變化——技術進步導致產業替代(二)我國工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工業結構的變化,基本上都經歷重(化)工業化→高加工度化→技術集約化的演進過程,同時伴隨著主導產業的轉變。這一演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各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政策作用的結果。——日本產業政策的成功:根據筱原二基準選擇主導產業,直接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前蘇聯產業結構政策的弊端:結構嚴重失衡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2頁!3、1992——2001年,加快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工業結構由高加工度化階段向技術密集化階段轉變。
1992至1996年,我國工業新一輪擴張時期,工業增長年均增長率為17.3%。1997至2001年,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慢,工業增長年均增長速度為9.5%。(1)1994年3月,國務院通過《90年代國家產業政策綱要》——加快發展支柱產業,帶動國民經濟的全面振興;提出振興電子、機械、石油化工、汽車制造,使之成為支柱產業。把發展電子工業放在突出地位,使其成為帶頭產業。從投資分配、技術開發、設備更新、產業政策和組織管理等方面,為電子工業發展創造條件。——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步伐,支持新興產業的發展和新產品開發。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3頁!1991——2001我國技術密集型產業貿易競爭力變動情況行業19912001十年間變動幅度化學原料及制品-0.336-0.1910.145醫藥制造業0.2050.2380.033機械工業(普通機械和專用設備)-0.770-0.4010.369交通運輸設備-0.489-0.0500.439電氣機械及器材-0.221-0.226-0.005電子及通信設備-0.0170.2820.299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0.2750.1600.435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4頁!2、自然壟斷與公共規制自然壟斷行業形成原因在于其顯著的規模經濟性,即在這些行業,由一家或少數幾家企業經營特定市場的產品和服務要比由許多企業共同經營具有更低的生產成本和更高的生產效率。(1)自然壟斷行業的基本特征:◆自然壟斷行業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如水、電等公用事業,鐵路、電信、天然氣等重要行業;◆這些行業多為服務性行業,其生產和消費是不可分離的同一過程,大多存在過剩生產能力;◆這些行業大多為資本密集型行業,行業的運營依賴資本需求量大的設施,成本巨大,投資回收周期長。(2)公共規制的目的◆保證資源稀缺行業的正常運行;◆防止自然壟斷企業濫用壟斷權力(防止壟斷行業掠奪性定價)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5頁!※我國汽車工業的產業組織結構調整:◆改革開放初期,依靠行政手段組建汽車聯營公司,如解放、東風、上汽、重型汽車公司等;◆20世紀90年代,重視汽車專業化協作體系的建立,1993年給予一汽、上汽以經營自主權,建立大型企業集團;(這一時期,國際性的汽車工業兼并重組不斷升級,最著名的是1998年德國戴姆勒——奔馳與美國克萊斯勒合并)◆90年代國家產業政策綱要出臺,明確汽車工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1994年7月,汽車工業產業政策正式出臺,其中在汽車產業組織政策方面,提出提高集中度的政策導向,并明確了享受國家優惠的企業規模。由于汽車工業在我國仍屬于幼稚產業,因而在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上,需要政府的政策導向和扶持。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6頁!2、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的合作國內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及優勢,選擇其在產業鏈中的環節,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國際分工體系中。◆合作對象上,重點是加強國內企業與跨國公司的合作目前,有近百家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集中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精密機械、汽車領域等。◆產業分布上,外商投資在制造業領域大多集中在高和中技術密集型產業。在高技術密集型產業中,排在前幾位的是電子計算機制造業、通信設備制造業、化學和生物制藥、航空航天器制造;在中高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其他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汽車制造業排在前幾位。3、國內企業的跨國性兼并,突出國家戰略利益2004年中石油竟標俄羅斯尤科斯旗下的核心資產甘斯克;2005年中海油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7頁!我國部分產業政府規制方式產業進入規制價格規制電力準入注冊制度核準自來水特許經營聽證會制度和公告制度電信國際長途國家壟斷法定價格國內長途國家壟斷法定價格地區通信國家壟斷地方政府定價無線移動電話寡頭壟斷法定價格無限尋呼許可證法定價格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8頁!
◆相對比較優勢理論:源于大衛·李嘉圖的國際分工理論。他認為,任何國家都有其相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如果各國都把勞動用于最有利于生產和出口相對有優勢的商品,進口劣勢的商品,這將使各國資源都得到有效利用,貿易雙方獲得比較利益。(3)增長極理論: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提出。◆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于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然后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增長極是由主導部門和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在某些地區或大城市聚集而形成的經濟中心;◆主張政府應積極干預區域布局,通過強有力的政府計劃和財政支持來主動建立增長極,帶動落后地區的發展。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9頁!3、產業布局基本原則(1)全局原則:全局性原則是產業布局中考慮的首要原則。(2)分工協作原則:產業布局的分工協作原則,主要體現在勞動地域分工與地區綜合發展相結合上。(3)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產業布局的相對集中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形式。而適當分散有利于產業的均衡布局。無論是產業集中還是分散都需要把握一個適度的原則。(4)經濟效益原則:這是評價產業布局合理與否的最基本標志。(5)可持續發展原則
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0頁!3、改革開放后效率導向的產業布局政策◆六五時期加快沿海地區工業的發展,實行以沿海帶內地的產業布局政策,重點是建立經濟特區,在沿海開放城市實行差別性政策;◆七五時期產業布局政策目標是由東向西推進政策,確立沿海地區的區位優勢,把能源和原材料建設放在中部地區,為開發西部做準備。◆八五時期在沿海發展戰略布局上,由廣東、福建等地向長江三角洲轉移而且在這一時期,為防止地區發展差距過大,提出對沿海地區政策傾斜的“適度”原則。4、
產業布局由效率導向向公平導向的轉變◆九五時期,我國正式實行“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差距”;◆十五時期,我國提出“合理調整生產力布局,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十一五規劃中提出,“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1頁!1系華磊138118928642系劉言158105354783系陳松138114268504系袁俊佳138116022625系張新榃137186914576系李蘭俊158105357387系孫飛158105348308系樊雋138113637459系馮澤榮1381041597811系白雪1381026537113系吳勝1370124698714系趙小軍1340108259415系關宏1381031466417系趙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2頁!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一五——十一五)一五計劃1953~1957年集中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二五計劃1958~1962年提出工業產值增長一倍左右,農業總產值增長35%,“八大”后將許多指標大幅度提高三五計劃1966~1970年立足戰爭,把國防建設放在位,大搞“三線”建設四五計劃1971~1975年提出工農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2.5%,1973年后調整部分指標。五五計劃1976~1980年提出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六五計劃1980~1985年編制時間長,是一五后較完備的五年計劃,提出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4%,(實際上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1%)七五計劃1986~1990年規定五年內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增長38%,平均每年增長6.7%,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7.5%八五計劃1991~1995年提前完成國民生產總值(GNP)翻兩番目標,糧食、煤炭產量居世界;鋼、化學纖維為世界第二;發電量第三九五計劃1996~2000年《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建議》是個中長期計劃,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五計劃2001~2005年經濟增長速度預期為年均7%左右,2005年GDP達到12.5萬億元左右,人均GDP達到9400元十一五規劃2006~2010年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單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3頁!3、國民經濟調整1960年底,國家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決定1961年——1962年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其后又把1963年——1965年作為“二五”到“三五”的過渡階段。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宏觀政策方面的變化:◆加強對國民經濟的集中統一管理:要求經濟管理的大權更多地集中到中央,下放給地方的權力一律收回,所有的生產、物資、勞動、財務等都集中到中央;◆改革財政貨幣外貿管理:——財政實行收入按政策、支出按預算、追加按程序的原則;——銀行實行垂直領導,嚴格信貸管理,劃清銀行信貸與財政資金的界限,加強現金管理;——外貿方面,確立的進口順序是(1)糧食,(2)化肥農藥,(3)加工后可出口換匯的商品和原料,(4)工業原材料及尖端技術和國防所需的設備等。
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4頁!二、改革開放政策與我國工業發展(一)經濟體制改革與我國工業體制變革1、一五以來形成的經濟體制弊端◆國民經濟決策和管理實行高度集權制◆經濟活動以縱向聯系為主◆國民經濟運行主要依靠計劃調節2、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探索(1)三大經濟體制改革的提出:1957年10月,我國先后通過了關于改進工業管理體制、財政管理體制、商業管理體制的規定。(2)經濟體制改革的再探索;20世紀60年代進行國民經濟體制改革的再探索◆試辦托拉斯,用經濟組織管理經濟:用托拉斯的組織形式來管理工業是工業體制上的一項重大改革。◆改革企業管理體制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5頁!(2)1984年《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標志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新的階段。這一階段,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改革企業經營機制是工業企業改革的主要方向。◆租賃經營制:在評定企業實際資產的基礎上,承租人與國家(主管部門)簽訂租賃合同,成為國家資產的經營責任者。由于承擔風險能力有限,一般適合小型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一般適用于大中型企業,具體是A、用招標、招聘等競爭性方式產生經營者和承包指標,并用合同、公證等法律形式確定經營者的責、權、利;B、在企業內部實行全面聘任制或崗位合同制,并據此重建企業內部分配關系;C、把對經營者獎懲與企業長期發展結合起來。1987年,全國有51.8%的大中型企業實行承包經營。◆股份制:1985年底,在廣州3家大中小型工業企業進行股份制試點,試行股份制的全民工業企業有12家,占其工業企業總量的0.23%;沈陽是從集體所有制開始試點,試行股份制的工業企業70家,占總量的1.36%。北京、上海分別為0.062%和0.023%。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6頁!3、外貿管理體制改革與對外貿易戰略轉變外貿管理體制的改革:◆1978年后,改革重點擴大地方以及企業的外貿權限。在工業領域體現為工貿、技貿的結合,建立出口聯合體;◆1984年后,外貿行政管理權實行統一領導、歸口管理;外貿企業在經營管理上擁有自主權;外貿經營方式多樣化,來料加工、補償貿易等多種形式;對外貿易戰略的轉變:1986年世界銀行對各國貿易戰略的分類:①經濟上閉關自守,對貿易和外資嚴格限制;②高度貿易保護,對進口實行限制或高額關稅;③相對開放,大力促進出口,實行有選擇的進口保護;④全面開放,對制成品進口很少保護。世界銀行認為中國在1978年前屬于類,其后屬于第二類。
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7頁!4、利用外資戰略的轉變(1)1979年——1984年,明確利用外資政策,規定利用外資的主要行業范圍。1979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頒布;1980年我國開始接受外國政府和IMF、世界銀行等機構貸款;1983年9月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規定允許設立合資經營企業的6大類主要行業中,前4類都是工業部門。(2)1984年——1991年,利用外資戰略的推進階段。1986年發布《關于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對外商投資企業,特別是先進技術企業、出口企業給予多方面的優惠政策;1986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直接推動利用外資戰略的發展,特別是FDI增長迅速。1990年和1991年,我國工業部門FDI占全部FDI合同金額的比重分別為81.7%和80.4%。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8頁!
三、產業結構政策與我國工業結構升級
“產業政策”在我國官方文獻中,最早出現在1986年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七個五年計劃》中。1994年,國務院頒布了《90年代產業政策綱要》,標志我國產業政策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一)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結構政策是政府根據一定時期社會經濟結構的內在聯系,按照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規定各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確定產業結構協調發展的比例關系所采取的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的核心內容是產業發展的優先次序選擇問題,具體包括促進產業成長以及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等政策。1、產業成長政策:政府通過強力介入,促進某些產業的快速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此推動經濟的快速增長。
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9頁!◆主導產業的選擇主導產業是能夠迅速和有效地吸收創新成果,對其他產業的發展具有廣泛影響,能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并由此獲得較快的、持續性發展的產業。——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創造較高的生產效率和高附加值;——具有較強的關聯效應或擴散效應;◆幼稚產業的保護——貿易保護政策:關稅保護、非關稅壁壘;——國內生產扶持政策:
財政扶植政策:財政補貼、特殊折舊、政府采購等
金融扶植政策:提供融資、優惠利率、貸款擔保等
技術扶植政策:組建政府與企業合作的技術開發體系
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30頁!◆改革開放前,我國強調重化工業的發展戰略。◆改革開放后,工業結構開始向高加工度化、技術密集化轉變1、1979——1988年,改變過去片面強調重化工業的做法,發展以輕工業為主的加工制造業。——以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及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加工制造業;——經濟體制改革為產業結構戰略的轉變提供體制條件;——原材料工業與加工制造業供求矛盾突出。2、1989——1991年,調整工業內部結構,加強基礎工業及基礎設施發展。——加強以電力為中心的能源建設,加快原材料工業的發展;——國家在投資、貸款、物資供應等方面重點扶持能源及原材料工業;——增加出口產品及能夠替代進口產品的生產;——對基礎工業及基礎設施領域的外商直接投資給予更為優惠政策。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31頁!對支柱產業的發展重點進行明確界定:機械工業以關鍵的基礎機械、基礎零部件和重大技術成套設備為重點,促進產品結構優化,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電子工業要以微電子為基礎,以通信、計算機等新興信息產業為主體,加快現代化步伐;石化工業要積極促進生產規模的大型化,提高技術水平和加工深度;汽車工業要盡快形成少廠點、大批量的生產體制和有序競爭的市場結構,提高其國內市場占有率和國際競爭力。(2)1995年中央做出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宏觀決策。——強調工業技術進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轉變增長方式,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大型跨國公司大量進入,直接帶動了我國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和工業產業結構的升級。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32頁!四、產業組織政策與我國產業組織的調整(一)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組織主要關注的是產業內部各個企業間資源配置問題,具體包括企業的市場行為及相關的公共政策。1、規模經濟性及公共政策①大量生產方式建立,推動生產標準化、專業化和簡單化,生產成本下降,生產效率提高;②大量銷售體制建立,管理費用和交易費用下降;③企業的市場生存能力增強。◆規模經濟與競爭活力的矛盾在規模經濟性的作用下,生產的集中和企業規模的擴大,導致市場結構中壟斷因素增強,影響經濟發展的活力。政府公共政策是協調競爭活力與規模經濟二者關系的主要手段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33頁!(二)我國產業組織的調整◆20世紀60年代,我國工業體制改革探索中,曾試辦工業托拉斯,但是這種工業托拉斯內部缺乏深層次的生產分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開始注重橫向經濟聯合,組建企業集團,推動工業生產專業化發展。1、國有重點產業的戰略性調整在制造業中,特別是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有經濟占據著主導性的地位。加強國有重點產業的戰略性調整,有助于直接推動我國工業結構的整體升級。——實現產業內部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加強產業集中度;——形成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在我國大型工業企業的購并、重組及聯合過程中,政府行政干預發揮很大作用。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34頁!※我國石化工業產業組織結構調整:◆20世紀80年代,我國對石化工業企業進行結構調整,成立四大國有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CNPC):主管陸上石油勘探開發;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NOOC):主管海洋石油勘探開發;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SINOPEC):主管石油加工及石化產品的開發;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SINOCHEM):主管石油產品進出口;◆1998年4月,國家決定組建兩個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1998年6月,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形成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海油三分天下。中石油和中石化主要以地域為基礎,形成南北兩大區域性市場,前者側重石油天然氣勘探開采,后者側重石油化工開發。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35頁!4、對自然壟斷行業的政府規制政府對自然壟斷行業實行公共規制的主要方式:◆直接規制價格,進行價格管制。從發展趨勢上價格管制在相關領域有所松動。◆控制行業進入,人為設置進入壁壘。其目的是控制自然壟斷產業內企業數量。進入管制的基本形式主要是許可證審批制度。目前,世界各國對自然壟斷產業的進入管制都趨于放松。如我國的電信行業,在基礎電信領域引入競爭機制,由原來的一家發展為現在的六家共同競爭的格局。◆制定產品質量、衛生與安全標準、財務標準、核算方法等。北航宏觀經濟政策共4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36頁!
五、產業布局政策與我國產業布局狀況
(一)產業布局的相關理論及政策1、
產業布局的相關理論(1)區位論:韋伯工業區位論◆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三個因素是:運輸費用、勞動費用和聚集力。(2)比較優勢理論:區域比較優勢是決定產業布局的利益機制。◆絕對優勢理論:源于亞當·斯密的地域分工學說。——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