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王字塊質量通病整改方案_第1頁
扭王字塊質量通病整改方案_第2頁
扭王字塊質量通病整改方案_第3頁
扭王字塊質量通病整改方案_第4頁
扭王字塊質量通病整改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扭王字塊質量缺陷整改方案扭王字塊預制自投產以來,表觀質量存在一定缺陷,例如:缺邊掉角、砂斑、砂線、氣泡和爛腳等表面缺陷。我部針對于此類問題展開課題研究,尋找各種產生缺陷因素,并對各類因素進行試驗、調試并采取相應對策,來消除或改善上述表面缺陷,提高扭王字塊表觀質量。一、缺邊掉角原因:(1)、拆模強度低,未達到5MPa拆模強度就開始拆模,這樣不但容易使構件破損,而對于相當于懸臂梁上肢和中肢來說,潛伏著斷肢可能。(2)、由于原模板內角很小,模板內側焊縫不平整,并有焊渣,模板內水泥漿層沒有清除干凈,使模板內側不光滑,致使構件和模板粘著力和摩擦力增大。當用工人用撬杠脫模時,撬棍時幅度過大,使模板碰到構件,容易使中肢端部,上肢端部邊角破壞。(見圖一)圖一容易缺邊掉角地方(3)、脫模時用撬棍平移模板時,前傾幅度過大,使內模角頂在上肢腋部使其破損。(見圖一)(4)、吊模板時不小心碰撞構件,此時構件砼強度比較低,碰到哪里,哪里就被碰破損。對策:(1)、因為砼終凝(終凝約為5小時)后早期強度增長最快,每小時強度增長約為0.3~0.5MPa。應充分利用早期強度,在正常氣溫下(25℃)應滿足18小時后才能拆模。若氣溫降低,應延長拆模時間。

(2)、用經濟、合理砼配合比施工時,應盡量提高砼強度,消除降低砼強度因素。拌和樓后倉上料砂和各種規格石子混雜,不能確保配合比配料準確,而且還存在石子里石粉、小顆粒過多等不利因素。砂細度模量偏小時應及時調整砂率,坍落度不能太大。不能因以上原因加水使水灰比增大而降低砼強度。此外在氣溫較低情況下,改用適宜早期外加劑或延長拆模時間。(3)、對于模內角偏小地方加焊扁鐵,作削角處理。打磨模內粗糙地方,并定期清理模板內側,使其光滑平整,減小粘著力和摩擦力。(4)、脫模時打撬棍時幅度不能過大,不能使模板碰到構件。吊模板時要有人扶住垂直面,絕不能碰撞構件。(5)、應使用容易脫模,又不污染構件脫模劑。二、砂斑砂線構件腰部和下肢頂面有較大面積砂斑砂線,構件上部中間和小斜面有時也有砂線。(見圖二)圖二砂斑砂線較多部位原因:(1)、振搗完畢后頂面會有一些泌水,如果不排掉而積聚在上方,就可能沿模板和砼之間縫隙流下去,形成砂線。(2)、負壓是吸水條件,而砼拌和物中游離水太多,就給了吸水機會。因此盡量減少砼中水含量,也就會減少被吸水可能。(3)、此外,砼拌和物中氣泡、空隙也容易集聚泌水,待有“負壓”這個條件時,就有可能被吸出來。空隙越大,集聚水越多,能夠形成砂斑砂線也就越嚴重。對策:(1)、經分析“負壓吸水”是形成砂斑砂線主要原因,怎樣消除負壓,達到壓力平衡是個關鍵。混凝土澆筑完畢稍微松動模板腰部螺絲,使模板之間有極小隙縫,在砼和模板離開而形成“空腔”時,有空氣補進去平衡壓力。但要掌握好松螺絲時間和松螺絲度,也就是只能讓空氣通過,而不能讓水泥漿流出來,不然又會形成新砂斑砂線。(2)、澆注完畢后,砼頂面泌水要及時排除,或引流在一起排走。邊緣不能有積水,否則就可能在上部出現砂線。(3)、使用高效減水劑,減少混凝土中含水量,也就會減少被吸水可能。坍落度應控制在便于施工前提下盡可能小一點,振搗要充分密實,不要給負壓提供吸水機會。三、氣泡、蜂窩、麻面原因:配合比不當,混凝土過于黏稠,振搗時氣泡很難排出造成氣泡、蜂窩、麻面原因。例如膠結材料偏多,砂率偏大,用水量小,外加劑有不合理增稠組分等,都會造成混凝土過于黏稠,使混凝土在攪拌時裹入大量氣泡,即使振搗合理氣泡在黏稠混凝土中也很難排出。混凝土澆筑過程分層較厚,氣泡行程過長,即使振搗達到規范要求,氣泡也不能完全排出。引氣劑質量差,在混凝土中形成較大氣泡,如果振搗不嚴密,很容易形成聯通性大氣泡,造成混凝土結構蜂窩、麻面。脫模劑質量差,混凝土氣泡接觸到附著在模板上黏稠脫模劑,即使合理振搗氣泡也很難沿模板上升排出,導致混凝土結構表面蜂窩麻面。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漿渣等雜物未清理干凈,脫模劑涂刷不均勻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拆模是混凝土表面被粘壞造成麻面。混凝土振搗不徹底或不及時,氣泡停在模板表面不易排出,導致豎直面、傾斜面有氣泡空洞。為了消除氣泡空洞,采取增加振搗措施,結果出現混凝土離析,砂漿從縫隙流出,漏出石子,形成蜂窩。由于混凝土傾斜面多,混凝土中氣體不易排出,因此容易在下肢,中肢頂面出現較大氣泡,而且在越平緩地方,氣泡越多越。(見圖三)圖三氣泡較多部位混凝土和易性較差,產生離析泌水。為了防止混凝土分層,入模后沒有充分振搗,大量氣泡排不出來。模板拼縫不嚴,局部漏漿。對策:(1)、混凝土坍落度不能太小,太小時砼粘稠,不利于氣泡逸出。石子里石粉含量太大或砂細度模量較小也會增加混凝土黏稠性。(2)、根據構件高度和形狀,分五~六層澆注,(見圖四)保證每層厚度不超過50cm,尤其澆注下肢和中肢。圖四建議分層厚度斜面部分時,分層太厚,積聚在斜面氣泡很不容易振出來(3)、首先保證引氣劑質量,再則保證引氣劑攪拌均勻,把引氣劑溶液和水按一定比例溶合之后再一起泵送到攪拌倉內。跟據試驗測定混凝土含氣量,滿足規范要求。(4)、盡量不用油性脫模劑。如用油性脫模劑也要經過稀釋,不然油涂得太厚,振搗時就會形成一個個小油泡殘存在砼表面。(5)模板表面清理干凈,不得粘有硬水泥砂漿等雜物,均勻涂上容易脫模又不污染構件脫模劑,減少混凝土和模板粘著力。(6)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搗棒,振搗應確保密實,采用快插慢拔,上下抽動方式。振搗棒離模板距離不大于10cm,并避免碰撞模板。從近模板處開始,先外后內振搗,布點均勻,間距15cm左右,不得重復振搗及漏振,直至混凝土不再顯著下沉,不再出現氣泡,混凝土表面出將呈水平狀態,混凝土將模板邊角填滿充實,必要時進行二次振搗。(7)斜坡面采用吊棒送棒振搗,將振搗棒送入肢桿內,然后平行于斜坡面緩慢拔出,將浮漿和氣泡拔出。(8)混凝土水灰比不要過大,已減少泌水性,使混凝土具有良好保水性、和易性。(9)采用優質鋼模板,拼模是須加止漿條。四、爛腳原因:(1)在澆筑下肢混凝土時,混凝土在振搗時相當于給下肢斜頂面模板和底模之間加楔。當向上力大于模板自重和混凝土和模板摩擦力時,模板就會上浮離開底模,出現縫隙漏漿,結果混凝土離析,砂漿從縫隙流出,剩下石子,形成爛腳。(見圖五)圖五容易出爛腳地方(2)模板空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設不牢固,振搗混凝土時模板移位,造成嚴重漏漿,形成爛腳。對策:(1)、嚴格控制底層混凝土分層高度不高于下肢斜面起點,避免振搗過程中對模板產生向上作用力而使模板上浮離開底模,防止砂漿從底部隙縫流出。(2)、底模必須平整,模板和底模之間止漿帶要嚴密。模板拼裝要在準備澆注底模上進行。在不平整地方拼裝好后再吊到底模上,就可能形成錯牙,和底部不平而導致漏漿,形成爛腳。(3)澆筑混凝土時,經常觀察模板、支架、堵縫等情況。發現模板走動、漏漿,立即停止灌注,并在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好。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