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地區主要斷裂_第1頁
蘇州地區主要斷裂_第2頁
蘇州地區主要斷裂_第3頁
蘇州地區主要斷裂_第4頁
蘇州地區主要斷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蘇州地區主要斷裂1、 無錫一崇明斷裂(F1)又稱"沙溪一崇明斷裂”,該斷裂自無錫南向東經常熟延伸至崇明附近的長江口,長約90km。斷層北側以古生界分布為主,南側以上侏羅統火山碎屑巖為主,在崇明新河一馬橋一帶,沿斷裂分布燕山期花崗巖體。該斷裂在與北西向斷裂交匯區常有小震集中,根據現有資料判斷,該斷裂為第四紀活動斷裂。2、 江山一紹興斷裂(F2)該斷裂規模宏大,是劃分揚子斷塊與華夏斷褶系的極其重要的區域性斷裂。該斷裂在衛星照片上線性明顯,在浙江境內可見由許多規模不等的北東或北北東向斷裂組成的地表斷裂帶,斷層面傾向變化大,以北西為主,傾角45?88°?;顒臃绞揭詳D壓為主。該斷裂形成于遠古代,控制了華南構造發育,為福建嶺南構造帶西緣界線。印支一燕山運動階段曾長期強烈反復活動,晚期沿斷裂發育白堊紀盆地,沿斷裂自東南向北西推進。新構造時期以來,活動不甚明顯,地震活動極其平靜,基本上是一條不活動的前第三紀老斷裂。3、 南京一湖熟斷裂(F3)。該斷裂西北起于安徽滁縣,向東南經浦口、南京、上坊、湖熟延至溧陽一帶,是一條地殼斷裂。總體走向約北40°~50。西,傾向南西,傾角較陡,總長120多公里。該斷裂在地質及地貌上有較充分的構造依據,湯侖復式背斜自東北向西南延伸到大連山,被斷裂切割消失,斷裂南西側韓府山地區上侏羅統西橫山組下段類磨拉石堆積厚度達千余米,而斷裂北東側尚未發現,表明對西橫山組的沉積起控制作用。北東向海拔227米的青龍山向西南延伸到斷裂附近突然被錯斷,西南側突降為海拔20-50m的波狀崗地。重力異常亦顯示,是上盤相對下落的階梯狀斷裂。沿斷裂帶有侏羅系上統火山巖分布,對火山噴發可能起控制作用。在衛星像片上有明顯的暗色線性影紋,顯示第四紀以來仍有活動,為繼承性多期活動斷裂。因此,南京一湖熟斷裂為第四紀活動斷裂。4、 茅山斷裂帶(F4)該斷裂是一條地殼斷裂,斷裂帶寬約1.5?4km,長約400公里,北段走向北北東,南段走向北東。斷裂帶南段,從江蘇省丹徒縣寶埝起至高淳縣花山一帶最為清楚,衛星圖像上線性清晰平直,由數條平行的北北東向壓扭斷裂組成,北段被第四系覆蓋,在地貌上顯示出中部為一隆起,東西兩側均為中、新生代盆地,該斷裂主要形成于燕山晚期,晚第三紀以來有活動,沿茅山東側斷裂多處見晚第三紀-第四紀早期的玄武巖噴溢,第四紀有明顯活動,在溧陽竹簀至溧水芳山段多處見晚更新世活動跡象,是一條重要的全新世活動斷裂,也是區內中強地震最為活躍的一條斷裂。歷史上在鎮江、溧陽一帶曾多次發生43/4?6級的破壞性地震,如1913年、1934(工程院為:1930年)年鎮江發生的51/2級、5級地震,溧陽1974年和1979年發生了5.5級和6.0級地震,近代儀器記錄的小震活動也較頻繁。5、 蘇北濱海斷裂(F5)該斷裂地處南黃海海域向蘇北陸區過渡的濱海地區,該斷裂自廢黃河口外穿經雙洋沙、東沙至毛竹沙西南,全長170km以上,走向南南東(工程院為:走向北30西,傾向北東),沿斷裂多處分布喜山期玄武巖,錯斷多條北東東向斷裂。該斷裂附近歷史上發生過10次以上破壞性地震,以中段活動性最強,曾發生過3次5?5.9級和2次6級以上(工程院為:61/2級)地震。其中1984年發生的勿南沙6,2級地震,使上海及江蘇、浙江部分地區震感強烈。推測該斷裂為第四紀活動斷裂。6、 肖山-球川斷裂(F6)自浙江省球川經建德到蕭山,往北為第四系掩蓋,沿北東方向經平湖延伸入上海與奉賢-南匯大斷裂相接。地表為由一系列平行斷層組成寬1?6km的斷裂帶,多為逆沖性質,使古生代地層逆沖至上侏羅統之上,沿斷裂帶有基性及酸性巖漿侵入。斷裂形成于晚元古代,對震旦紀及早古生代地層有控制作用。7、幕府山-焦山斷裂(F7)該斷裂為長江斷裂帶中的一段,從南京幕府山經燕子磯、棲霞山、龍潭鎮延至鎮江焦山一帶??傮w走向近東西向,斷面北傾。由于該斷裂活動,使幕府山、棲霞山等復式背斜的北半部發生大幅度跌落,在江北形成了儀征斷陷,在江南則形成了寧鎮斷塊隆起。在南京燕子磯至新生圩一帶,從南京一鎮江斷裂帶中取斷層泥作熱釋光測年,年齡為(28.61±2.32)萬年,在鎮江夾江該斷裂帶中,斷層泥熱釋光測年值多在10萬年以上。該斷裂附近,從南京至鎮江一線,分布一系列中、強地震。綜合分析,幕府山-焦山斷裂為一條第四紀活動斷裂。8、太倉-支塘斷裂(F8)該斷裂長度大于100km(工程院為:200km),走向330°,傾向NE,為右旋走滑正斷層性質,構成了常熟白茆早新生代斷陷盆地與甪直凹陷東界的邊界斷裂。據江蘇地質四隊資料,在梅李、珍門一帶斷裂東、西兩側上更新統暗綠、棕黃色地層頂面埋深分別在-24m、-10m,差異顯著,顯示該斷裂晚更新世以來仍有活動。該斷裂在常熟、太倉支塘一帶分布有中新世玄武巖,厚達70m;在松江北橋,同期玄武巖在斷層兩盤落差達23.6m。該斷裂與北西西向沙溪-藕渠斷裂交匯,附近小震較多,并且在1990年發生過常熟-太倉5.1級地震,因此該斷裂屬晚更新世以來活動的斷裂。9、 昆山-嘉定斷裂(F9)該斷裂自唯亭向昆山市南、蓬郎、上海外崗、劉行一線延伸,EW至NEE向。淺層人工地震及鉆探資料揭示,斷裂為階梯狀正斷錯落,該斷層形成于晚侏羅世末,晚白堊世強烈活動,為第四紀活動斷裂。10、 瀏河-新場斷裂(F10)該斷裂由南通狼山西側沿325°方向,向SE方向延伸,過長江后與羅店一新場斷裂相連,長200km。由多條斷裂呈右行雁行排列,為正斷層性質。該斷層的基巖落差顯著,在周浦見沿斷裂形成于燕山晚期的中性侵入巖體。據江蘇省地質四隊工程勘察鉆孔資料揭示,在岳王一帶斷裂兩側上更新統埋深差異顯著:北東側為-30?-36m,南西為-6?-8m,表明晚更新世以來有活動。淺層地震反射勘探在大場和莘莊工業開發區皆發現斷裂錯斷中更新統,進入上更新統底部,斷層造成的基巖面落差達34m。1615年南通5級地震、1624年上海43/4級地震可能與該斷裂有關,等震線長軸及余震分布方向與斷裂走向一致。沿斷裂有北橋、莘莊地熱異常。判定該斷裂為第四紀活動斷裂。11、無錫-宿遷斷裂(F11)該斷裂北起邳縣,穿越郯廬斷裂帶,經宿遷、洪澤、高郵、鎮江、常州、延伸至無錫以南,總體走向為北西向,在地貌上表現為沿斷裂發育了一系列湖泊。整個斷裂大體可分三段,即蘇州-無錫段(南段)、無錫-江都段(中段)、洪澤湖-淮陰段(北段)。在南段無錫錢橋一帶見該斷裂錯斷了第四系中更新統沖積層,但未錯斷上更新統殘坡積層,該斷裂為第四紀活動斷裂。12、奉賢一南匯斷裂(F12)該斷裂延伸在杭州灣北岸平原區,是一條隱伏斷裂,與嘉興一松江斷裂大體平行,與肖山一球川斷裂處于同一延伸帶上,走向北東。據HQ-13線人工地震測深結果,該斷裂斷距達2?3km。另據淺層人工地震勘查結果,在張堰附近該斷裂錯斷了早更新世地層(Q1),但是晚更新世地層未受斷錯或擾動。推斷該斷裂在早、中更新世曾有活動,但以后漸趨穩定,是一條第四紀活動斷裂。13、 栟茶河斷裂(F13)該斷裂呈東西向分布于海安縣以東,傾向北,屬正斷層,為基底斷裂。沿斷裂重力場表現為明顯的重力異常梯級帶。斷裂北側為負異常區,南側為正異常區。據江蘇省地震工程研究院淺層人工地震勘測資料,斷裂兩側地層發育差異較大,顯示斷裂已錯斷上更新統及全新統地層。沿斷裂帶曾在1909年和1984年分別發生了5級和6.2級破壞性地震。因此,該斷裂為一條全新世活動斷裂。14、 長興—奉化斷裂(F12)北西自長興煤山,向南東經湖州、鹽官、上虞、奉化而潛入象山港,由一系列不連續的斷裂組成,對新生代以來沉積有一定控制作用,該斷裂第四紀有一定活動。15、 湖州一蘇州斷裂(F1)湖州一蘇州斷裂自浙江菱湖,經湖州、吳江,延伸至蘇州以北的白茆、支塘一帶,向南可能與浙皖贛斷裂相接。該斷裂是一條區域性斷裂,簡稱湖蘇斷裂,走向NE向,傾向SE,傾角55?65°,為湖蘇隆起與甪直一南潯中新生凹陷的邊界斷裂,斷裂西北側為D-T地層,東南側為J-K-E地層。局部地段分布Z-P地層。在地貌上,湖州一蘇州斷裂也是山區與平原的分界線,其西北側為山區,東南側為平原,顯示了新構造運動的差異,其西側以上升運動為主,東側為相對下降運動為主,沿斷裂有新生代基性巖漿侵入。斷裂在衛片上線性清晰,沿線有多期侵入及噴出巖分布。據江蘇省地震工程研究院資料,該斷層錯斷了第四系下更新統(Q1)底部的沖積相礫石層。綜合上述資料可推斷湖蘇斷裂是一條第四紀早、中更新世活動斷裂。湖州至蘇州段,有史以來曾有4次43/4~5.1級地震記載和儀器記錄的零星小震分布。16、 蘇錫常斷裂(F2)蘇錫常斷裂包括蘇錫常南支斷裂(F2-1)和北支斷裂(F2-2),由不連續的若干條斷裂組成,其主體部分被第四系覆蓋。斷裂總體走向北西,在區內部分長約19km。在布格重力異常圖上表現為異常等值線在斷裂附近與斷裂走向一致,在地貌上表現為太湖東北緣的低山丘陵區與斷裂東北側的平原區的分界線。據江蘇省工程研究院淺層人工地震探測資料,該斷裂錯斷了基巖面及第四系中、下部地層,綜合分析,推斷蘇錫常斷裂為第四紀早中更新世活動斷裂。17、 顧山一虞山斷裂帶(F3)顧山一虞山斷裂帶由南支斷裂(F3-1)和北支斷裂(F3-2)組成,其中南支斷裂從顧山、虞山的南緣通過,走向北西,傾向南西,為正斷層,區內為南支斷裂的南端,約3km長。該斷裂明顯控制了新生代地層(N+Q)沉積厚度,斷裂兩側N+Q地層厚度具明顯差異,西南側厚度為40-120m,而東北側為160~200m;北支斷裂未經過近場區,大致從顧山、虞山北緣通過,走向北西,傾向北東,為正斷層,斷裂亦控制了其兩側的N+Q的沉積厚度,斷裂兩側新生代厚度差120余米,構成顧山一虞山斷裂帶的南、北兩支斷裂與位于其間的顧山、虞山山體共同構成了地壘式構造幾何形態,該斷裂在航磁、重力異常圖上亦有明顯表現。在斷裂附近有現代小震活動。依據上述資料綜合推測該斷裂為第四紀活動斷裂。18、沙溪一藕渠斷裂(F4)該斷裂長26km,是近場區活動時代最新的一條活動斷裂,它是1990年常熟一太倉5.1級地震的發震斷裂。斷裂走向北西西,傾向南南西,傾角約70°,具左旋逆沖性質。這是一條隱伏斷裂,是根據電法、人工地震、精密磁測及地球物理場等資料綜合研究推斷的。人工地震資料顯示,該斷裂屬逆斷層性質,錯斷了基巖和上更新統頂板。通過對1990年2月10日常熟一太倉M5.1級地震微觀震中的重新定位研究,綜合地震、地質等多種資料分析,1990年常熟一太倉地震的發震構造為北西西向的沙溪一藕渠斷裂,具體依據如下:⑴震中位于本斷裂與北東向的湖蘇斷裂隙和北西向的太倉一支塘斷裂兩交匯之間,易于應力集中和形成斷裂活動閉鎖段。而這三條斷裂中,本斷裂活動時代最新;⑵地震等裂度線的長軸尤期是極震區(VI度)長軸方向與本斷裂走向一致,且極震區位于本斷裂之上;⑶地震裂度在本斷裂上盤區衰減慢,下盤區衰減快;⑷根據震源機制解等綜合研究結果,近場區主壓應力軸向為北東一北東東,較為平緩,在該主壓應力作用下,北西西向逆沖兼左旋平移性質的斷裂易于發生活動。⑸地震震源機制解結合等裂度線形狀和震時地面運動特征分析,"發震斷層以左旋走滑錯動為主,兼有一定程度的逆沖分量〃。這與本斷裂性質和在北東一北東東向主壓應力作用下的活動方式是一致的。綜合分析,推斷該斷裂是一條隱伏的全新世活動斷裂。19、吳江一安亭斷裂(F6)該斷裂為甪直凹陷南界分界斷裂,西起吳江,向東經千燈、安亭南,真到黃渡鎮東北一帶。西延與湖州一蘇州斷裂相交,全長約65公里,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