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第四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4章第2節_第1頁
高中地理湘教版第四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4章第2節_第2頁
高中地理湘教版第四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4章第2節_第3頁
高中地理湘教版第四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4章第2節_第4頁
高中地理湘教版第四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4章第2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節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1.了解不同歷史時期人地關系思想的核心內容及產生的原因。(重點)2.理解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歷程及特點。(難點)3.初步認識人地關系思想演變的條件、原因,學會分析不同人地關系思想指導下人類活動產生的后果。[基礎·初探]教材整理1古代人地關系思想的產生閱讀教材P94~P96第3段,完成下列問題。正誤判斷:(1)采獵文明時期,人們靠采集和狩獵為生,生物資源遭到極大的破壞,人地矛盾突出。()(2)“天人合一”體現我國古代樸素的人地協調思想。()【提示】(1)×采獵文明時期,人們的生產活動規模較小,影響強度不大,環境問題對人類威脅并不嚴重。(2)√教材整理2現代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閱讀教材P96第4段~P97,完成下列問題。時間思想論主張19世紀地理環境決定論各地區人類活動的特征取決于所在的地理環境的性質20世紀初可能論、適應論、生態論該理論注重人對環境的適應與利用方面的選擇能力“二戰”以后和諧論人類應主動謀求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和諧,使人地之間得到協調發展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論強調社會經濟的發展要與人口、資源、環境等諸多因素相協調正誤判斷:(1)古代的地理環境決定論與近代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是有差異的。()(2)引起人類對人地關系的認識不斷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的進步。()【提示】(1)√古代地理環境決定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地理環境決定的,且地理環境決定人類生產生活方式;近代地理環境決定論認為地理環境的性質決定當地人類活動的特征,但不能完全決定人類社會的發展。(2)×引起人類對人地關系的認識不斷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質疑·手記]預習完成后,請將你的疑問記錄,并與“小伙伴們”探討交流:疑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問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問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人地關系思想的產生[合作探討]我國古代對人地關系思想的認識有著豐富的論述,如“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禮記·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義”(《管子》)等,以上都是我國古代有關人地關系的思想。探討1:材料中兩句話反映的人地關系思想是什么?【提示】地理環境決定論。探討2:材料有關人地關系思想的認識出現在人類社會的哪個時期?【提示】農業社會時期。[核心點擊]時期生產力水平對人地關系的認識人類活動環境問題人地關系思想采獵文明時期極為低下被動地適應環境,對人地關系的認識膚淺采集和狩獵,對環境的影響極為有限生物資源遭破壞,引起物種滅絕。但環境問題對人類的威脅并不嚴重崇拜自然農業社會時期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不能正確認識人地關系的不協調,但開始探索人地關系大規模地開發和利用資源,人與自然的對抗性增強出現各種環境問題地理環境決定論[體驗評價]下圖為某社會發展階段人地關系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導學號:64490085】1.該社會發展階段()A.人們依賴環境,崇拜自然B.人類試圖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環境問題主要為局部性的生態破壞D.人類已經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2.圖示生產活動可能引發的環境問題主要是()①植被破壞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環境污染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第1題,圖中的生產活動為農業生產,反映的社會發展階段是農業社會時期,該時期,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漸增強,在局部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問題,可持續發展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才提出的。第2題,農業生產活動會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壞,地表植被的破壞又容易導致水土流失。【答案】現代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合作探討]“廢物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青島啤酒始終秉承“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3R原則,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資源節約最大化,在酒糟、廢酵母、麥根、廢包裝物等方面回收利用率達到100%,每年的綜合利用價值均比上年度提高20%以上。在“好人釀好酒”的品質文化、“好心有好報”的環境文化等價值觀的指引下,構建著一條全新的“和諧價值鏈”,為消費者、員工、股東、供應商、經銷商、社會等帶去不一樣的快樂感受。探討1:青島啤酒的生產模式體現了人地關系的哪種思想?【提示】可持續發展。探討2:材料中體現的人地關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提示】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發展。[核心點擊]人地關系理論產生前提核心思想產生結果理論評價地理環境決定論人類社會發展早期,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低,對地理環境依賴性大地理環境決定人類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進而決定人類的民族特征、文化發展及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等,并由此決定人類社會的發展束縛了人類的主觀能動性過分夸大了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是對人地關系的一種極端認識可能論生產力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注重人對環境的適應與利用方面的選擇能力注重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地理學重心從自然轉移到人這個積極因素上來適應論和生態論對人地關系的認識繼續深化通過文化發展對自然環境產生長期適應或用生態學觀點分析人地關系強化人的主動性用文化和生態觀點認識人地關系是積極的,但對人地關系的認識還是片面的人地協調論進入20世紀60年代,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類開始反思并意識到以往經濟行為所存在的問題人類具有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環境對人類有反作用力,人類應當與環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諧互進的伙伴關系人類社會和地理環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地發展是建立在對人地關系正確認識基礎上的一種指導人地關系研究及實踐的新思維觀念[體驗評價]3.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下圖是人類社會不同發展階段經濟增長主導因素的構成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A表示________,它是決定________時代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2)分析影響工業文明時代經濟增長主導要素的變化特征。(3)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四個階段中,人地矛盾最為激化的階段是________時代。試分析該階段環境問題突出的主要原因。(4)環境文明時代人地關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分析圖示可以看出,圖中A要素在農業文明時代所占比重最大,在農業文明時代,人類主要利用土地、水、氣候等資源,改造自然。在工業文明時代,開始時資本占主導,隨后科技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從歷史發展看,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環境的影響逐漸增大,出現了許多環境問題,這與人口的激增密切相關。到了環境文明時代,人類追求的是和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答案】(1)土地農業文明(2)資本是工業文明早期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隨著時代發展,其影響力不斷下降;土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下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逐漸加強,后期成為關鍵要素;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3)工業文明人口壓力巨大;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過度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嚴重。(4)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發展[課堂·小結]對點訓練1古代人地關系思想的產生我國古代道教有“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和“天人合一”思想(《莊子·齊物論》)。據此回答1~2題。【導學號:64490086】1.這種人地關系作為一種理論得到大家的公認,始于()A.人類社會早期 B.農業社會時期C.工業社會時期 D.信息社會時期2.符合該思想的做法是()A.要想富,多砍樹B.講衛生,用一次性飯盒C.過日子,多生孩子多福壽D.到市場買菜,自備籃子【解析】第1題,“天人合一”思想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種人地關系作為一種理論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第2題,A、B、C三項違背了可持續發展論。【答案】對點訓練2現代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16世紀的法國思想家J.博丹認為:北方寒冷,使人們體格強壯而缺少才智;南方炎熱,使人們有才智而缺少精力。據此完成3~4題。3.J.博丹的主張體現出哪一種人地關系思想()A.人定勝天論 B.地理環境決定論C.可持續發展論 D.人地協調論4.J.博丹的思想類似于以下哪一位學者的思想()A.孟軻 B.P.白蘭士C.F.拉采爾 D.賈思勰【解析】據材料可以看出J.博丹主張地理環境在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F.拉采爾認為各地區人類活動的特征取決于所在的地理環境的性質,這一觀點后來被其他人所利用而發展成為近代的“地理環境決定論。”【答案】我還有這些不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課下提升方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業分層測評(十四)(建議用時:45分鐘)[學業達標]讀人類社會與環境的相關模式圖,圖中箭頭1表示人類通過生產活動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箭頭2表示人類通過消費活動將廢棄物排放到環境中去。完成1~2題。【導學號:64490087】1.下列各項可以用圖中箭頭1表示的是()A.滑坡、泥石流 B.建筑廢料、生活垃圾C.臺風、寒潮 D.森林資源、礦產資源2.關于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A.只要有箭頭2存在,就一定會產生環境問題B.人類會影響自然環境,自然環境不可能影響到人類C.如果箭頭1、箭頭2表示的人類活動力度較大,都可能產生環境問題D.由圖可知,人類與環境是對立的,無法使其協調【解析】第1題,結合圖中信息可知,圖中箭頭1表示人類通過生產活動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故選D。第2題,圖中A表示人類社會,B表示環境,箭頭2表示人類通過消費活動將廢棄物排放到環境中去。如果排放的廢棄物不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就不會產生環境問題;箭頭3、4分別表示人類對環境的作用和環境的反作用,人類與環境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如果箭頭1、箭頭2力度過大,就會產生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環境問題。【答案】分析下圖人地關系的三種不同觀點,完成3~5題。3.下列有關觀點一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也就是自然環境決定論B.產生于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的時代C.特別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D.認為人只是被動地適應環境4.下列有關觀點二的說法,正確的是()A.誕生于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高度發達的現代B.以通過農業生產破壞自然環境為其主要影響C.以通過工業活動造成環境污染為其主要影響D.后果是造成人地關系的全面不協調5.下列做法或說法不符合觀點三的思想的是()A.斬伐養長,不失其時 B.退耕還林,退耕還牧C.竭澤而漁,焚藪而田 D.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解析】題中的三幅圖都是描述人地關系的,觀點一主要強調的是環境對人類的決定作用;觀點二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過分強調人類對環境的征服和改造作用,屬于人類中心論的思想;觀點三強調人類活動與環境的相互關系,人類既是環境的產物,也是環境的塑造者,應和環境和諧相處,屬于人地協調論的思想。【答案】讀經濟發展與環境關系示意圖,回答6~8題。6.圖中反映的環境污染程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A.環境污染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B.環境污染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呈負相關C.環境污染程度與經濟發展之間沒有因果關系D.不同發展階段,經濟發展對環境質量的影響不同7.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階段是()A.①階段 B.②階段C.③階段 D.④階段8.這種關系反映了環境問題的實質是()A.人口問題 B.資源問題C.技術問題 D.發展問題【解析】第6題,讀圖可知,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環境質量的影響不同。第7題,②階段是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使環境污染日趨加重,超過自然環境容量的階段。第8題,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答案】9.(2023·臨沂高一檢測)讀人類社會演化和人地關系兩幅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圖甲圖乙(1)圖甲所示的三種社會形態中,哪些屬于圖乙所示人地關系原理的范疇?(2)在我國江南丘陵地區廣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態環境變化有哪些?(3)下列問題屬于圖乙中箭頭①引起的是________,屬于箭頭②引起的是________。A.太湖藍藻污染B.海洋漁業產量下降C.野生華南虎蹤跡難覓D.山西某地兒童鉛中毒頻頻發生E.塔里木河下游胡楊林枯死F.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解析】第(1)題,圖乙所示人類開發環境力度加大,并造成了一定的環境問題,這些環境問題已經影響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即人地矛盾產生并已經激化。在原始社會,由于人口數量少,生產力落后,不會出現此種情況。第(2)題,我國江南丘陵山區,由于降水多,土壤侵蝕嚴重,如果廣泛修建梯田,必然使森林減少,生態系統更脆弱,植被破壞也會造成水土流失加劇。第(3)題,箭頭①出現的環境問題有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箭頭②則帶來環境污染。【答案】(1)農業社會、工業社會。(2)森林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系統變得更加脆弱。(3)B、C、E、FA、D[能力提升]10.下列有關人地關系思想的敘述,正確的是()A.“地理環境決定論”“可能論”“適應論”和“生態論”以及“和諧論”在誕生時間上呈現逐次遞進的關系B.“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廣泛流行,導致了地理環境的大肆破壞C.“可能論”主要應用于農業生產,對工業影響較小D.“人地協調論”誕生后,地理環境不斷向良好的方向發展【解析】工業革命后,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的觀點被他人所利用,發展成為近代的“地理環境決定論”。20世紀初,法國地理學家提出“可能論”,隨后出現了“適應論”和“生態論”。二戰后,“和諧論”應運而生,該理論又叫“人地協調論”。【答案】A下圖是某區域水資源循環利用模式示意圖。讀圖,完成11~12題。【導學號:64490088】11.圖中字母含義表述正確的是()A.a表示污水處理,b表示污水收集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處理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