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_第1頁
專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_第2頁
專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_第3頁
專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_第4頁
專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專題2

一、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國民經濟實力十分薄弱,現代工業很少。受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影響。受蘇聯模式的影響。(一)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選擇過程客觀主觀

當時在理論上普遍把計劃經濟看作是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征。選擇計劃經濟體制的條件:20世紀50年代,計劃經濟體制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整個國民經濟實力非常弱小的條件下,我國能夠集中主要力量開展以156個重大項目為中心的工業建設,比較迅速地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并在此基礎上初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選擇過程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選擇過程

針對經濟建設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毛澤東等黨中央領導對如何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經濟體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不能只顧一頭,必須兼顧三個方面;各個生產單位都要有一個與統一性相聯系的獨立性,才會發展得更加活潑。——毛澤東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選擇過程

陳云在黨的八大上就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構想,即在所有制結構、經濟運行和市場結構三個方面,允許保留一部分個體經營、一部分產品自由生產、一定范圍的自由市場,以此來彌補所有制過分單一、忽視市場機制的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的不足?!坝媱澟c市場問題”手稿一、超級國家公司的組織成本極其高昂1.壟斷購買和壟斷銷售都要付出巨大成本2.維持生產領域的準入成本高昂(戶籍制度)3.信息成本太高,信息不靈二、企業缺乏自生能力1.不具備比較優勢的重工業通過扭曲工資、原材料、消費品價格,在政府的扶持和保護下成長起來(中俄的重工業、日本農業,韓國和臺灣的比較)2.社會主義國家企業的預算軟約束,經營不好的企業可以向國家要優惠,要補貼三、計劃和市場的邊界1.兩兩人的交易,市場最有效(理性個體的利益最大化)2.存在外部性時,政府須出面(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發展生產力時,就已經提出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關系問題。1979年,鄧小平提出,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肯定是不正確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應當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才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不搞市場經濟,連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伴隨社會主義改革實踐的發展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方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新概念,明確肯定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隨著社會主義改革實踐的進一步發展,黨的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計劃和市場的作用范圍都是覆蓋全社會的”,新的運行機制總體上來說應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20世紀80年代后期,經濟活動中市場調節的比重已經超過了計劃調節。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出現了許多的矛盾和困難。如何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使之得到更快的發展,理論上需要有新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鄙鐣髁x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1992年南方談話

三是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屬性,但是,它與社會主義相結合而形成的經濟體制則必須體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特征。

二是計劃和市場作為調節經濟的兩種手段,它們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各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具有豐富的內涵:一是突破了過去公認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代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經濟制度本質屬性的觀念,認為它們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對《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根據實踐發展的要求,對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任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年份工業總產值(億元)占工業總產值(%)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集體企業外資企業私營企業其他企業200085673.747.313.927.46.15.3200195449.044.410.528.59.27.42002110776.540.88.729.311.79.52003142271.237.56.631.214.7102004187220.735.25.731.416.511.2注:1.外資企業指港澳臺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

2.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指全部國有工業企業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資料1: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產值比重變化表年份城鎮就業總數(萬人)占城鎮就業(%)國有單位集體單位私營企業個體外資單位其他形式單位1978951478.321.50.00.20.00.019801052576.2230.00.80.00.019851280870.226.00.03.50.050.019901704160.720.80.33.60.414.219951904059.116.52.58.22.711200023151356.55.59.22.84120012394031.95.46.48.92.844.620022478028.94.58.19.23.146.220032563926.83.99.99.33.446.720042647625.33.411.39.53.946.6注:1.外資單位指港澳臺投資單位和外商投資單位。

2.其他形式單位指股份合作單位、聯營單位、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資料2:城鎮就業中不同所有制就業比重變化表年份投資總額(億元)占投資總額(%)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其他經濟外資經濟1980910.981.95.013.10.00.019852543.266.112.921.00.00.019904517.066.111.722.20.00.0199520019.354.416.412.85.211.1200032917.150.114.614.313.17.9200137213.547.314.214.615.98.1200243499.943.413.815.019.97.9200355566.639.014.413.923.98.8200470477.435.514.114.026.59.9注:1.外資經濟指港澳臺投資經濟和外商投資經濟。資料3: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不同所有制經濟比重變化表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各類不同的企業都進入市場,國有經濟在市場平等競爭中發揮主導作用;在分配制度上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在宏觀調控上堅持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調節手段的長處。(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結構①以現代企業制度為基礎的獨立的企業生產經營體系;(收支相抵、自負盈虧的硬性預算約束原則,企業獨立的財產權)②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統一的政府、法律、稅制、貨幣,打破地方保護主義)③以間接調控為主的的宏觀調控體系;

(行業指導、反對壟斷)④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⑤穩定安全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社會化、對象普遍化)⑥完備規范的法律體系(進入、交易、競爭規則)

市場經濟體制主要模式一、美國競爭型市場經濟模式(充分自由的競爭市場、防止壟斷、政府干預程度較低)二、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社會保障體系居于主要發達工業國家之首,約占GDP的1/3)三、法國有計劃的市場經濟模式(經濟計劃事無巨細無所不包,對部門和國企有約束力;傾斜式增長,汽車、航空航天、通訊、核能)四、日本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模式(政府控制大部分稅收、通過財政政策控制經濟;年度計劃、中期計劃、長期計劃;行政指導)培育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體系

1、市場體系的涵義與構成

是指相互聯系的各類市場的有機統一體。市場體系商品市場要素市場

消費品市場生產資料市場信息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市場體系金融市場金融機構中央銀行國有銀行非國有銀行商業銀行金融活動的基礎管銀行的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機構中央銀行國有銀行非國有銀行(民生銀行)商業銀行金融活動的基礎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金融活動的補充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信貸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二)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三)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

黨的十二大肯定“勞動者的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補充”。黨的十三大把私營經濟、中外合資合作經濟、外商獨資經濟同個體經濟一起作為公有制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黨的十四大強調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是一項長期的方針。

改革開放后,我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制結構的認識不斷深化。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建立怎樣的所有制結構,確立什么樣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們黨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

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

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必須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首先要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必須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的含義。(二)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公有資產在全社會總資產中占絕對優勢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體現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干企業。

公有制經濟的性質體現在所有權的歸屬上,堅持公有制的性質,根本的是堅持國家和集體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

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還要努力尋找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

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要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實行股份制:有利于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有利于推進政企分開,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兩權分離;有利于實現轉換機制和科學管理,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三)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對于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活躍市場和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非公有制成分非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還因為它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通過競爭,促進作為主體的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加速市場化改革,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第三外資企業的進入不僅會帶來資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而且還會帶來一些與社會化生產規律和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經營方式和資本組織形式,可為我國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的體制創新提供借鑒。第一市場經濟要求市場主體多元化,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多種市場經濟主體,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條件;

一方面要放寬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鼓勵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措施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強監督和管理,引導它們依法經營、照章納稅、誠實守信、保障職工合法權益。要改進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和監管,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

一、堅持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一、堅持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

馬克思主義認為,分配方式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么樣的分配方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收入分配領域必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崗效薪級工資由崗位薪級工資、年功工資、業績工資(即獎金)3個工資單元組成。資料:寶鋼崗效薪級工資制

寶鋼將企業的整體效益和崗位的勞動要素、勞動貢獻作為工資分配的基本要素,建立起以崗效薪級工資制為主要內容的基本工資制度,將企業的整體效益和崗位的勞動貢獻作為工資分配的基本要素。一、堅持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十分重視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反對平均主義的問題。

“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p>

——鄧小平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按生產要素分配在私有制社會是不言而喻的,對社會主義而言則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提出的新問題。社會生產要素的分類:

一類是各種物質生產條件;

另一類則是人的勞動。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點。按勞分配以外的多種分配方式,其實質就是按對生產要素的占有狀況進行分配。

一是以勞動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二是勞動以外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參與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識產權類的生產要素,如科技發明、創造、信息、專利等參與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有多種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內容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社會主義必須走共同富裕之路,但怎樣才能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改革開放以前,把共同富裕看成是全體人民在同一時間以同等的速度富裕起來,實行“大體平均,略有差別”的政策。平均主義的泛濫破壞了社會生產力。第一,正確認識“先富”與“共富”的關系

鄧小平提出的這一大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共同富裕。他強調指出:“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编囆∑教岢龅摹皟蓚€大局”的思想,就是處理“先富”與“共富”關系的基本指導原則。在一定時期內需要著重強調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就應該逐步把“共富”作為重點。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一,正確認識“先富”與“共富”的關系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二,注重社會公平,防止兩級分化

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承認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允許收入差別的存在和在一定程度內的擴大,但這并不意味著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愈大愈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條件。

基尼系數是國際上慣用的判斷國民收入差距程度的一個指標,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根據洛倫茨曲線發明。如右圖所示,圖中橫坐標為人口百分比,縱坐標為收入百分比,斜線為收入分配絕對平等曲線,曲線為實際收入分配曲線,斜線和曲線之間的面積A與斜線下部的全部面積(A+B)的比值被稱為基尼系數。一般地說,曲線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數越小,收入差距也越小。反之,弧度越大,基尼系數越大,收入差距也越大。(0.4是警戒線,2014年中國是0.469)補充資料:基尼系數

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在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懸殊。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強調要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采取有力措施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二,注重社會公平,防止兩級分化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一次分配領域,中國的投資率太高,達到43%,而日本韓國在工業化進程的高峰期也沒有達到40%。相反,居民消費率不到35%,儲蓄率卻超過50%。美國居民消費率是70%,印度的消費率都達到55%。二次分配,主要是社會保障,社會保障不完善,消費率不會高,內需也擴大不了2.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健全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瓭擅裆鐣U象w系的內容: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商業保險與慈善事業等。德國社會保障制度及對中國的啟示德國社會保障種類:1.社會保險:包括養老保險、疾病保險、事故保險、失業保險、護理保險2.社會補償:在戰爭或暴力行為中受傷的人3.社會救濟:最低層次的社會保障,保障無力自助的人4.社會補貼:教育補貼、住房補貼、育兒補貼德國社會保障制度及對中國的啟示德國社會保障特點:1.覆蓋面廣:使全體國民都能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使國民生活有很大保證2.采用現支現付的收支模式:社會保障的收支完全是社會互助,目前的從業者支付退休人員的退休金3.實行自治管理: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有社會專門的社會保險組織負責,組織為獨立的社團法人,財務和組織上均獨立于政府之外4.社會保障制度法制健全:先后制訂了《勞動就業法》、《兒童補助法》、《住房補助法》、《社會保險法》等法律。健全的法制保證了復雜的社會保險制度的實施。德國社會保障制度及對中國的啟示德國社會市場經濟中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首先,社會保障制度可以作為社會的穩定器,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問題。其次,社會保障制度緩和了資本主義社會各個階級間的社會矛盾。第三,在經濟蕭條時期,隨著失業人數的增多,社會保障制度中各種救濟、補助等支出增加,從而促進了社會購買力,一定程度上擴大內需最后,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了大量人口就業德國社會保障制度及對中國的啟示德國社會市場經濟中社會保障制度的問題:1.社保金支出過大,嚴重拖累了政府在其他經濟發展方向上投資的力度。出生率過低,人均壽命增長,老齡化問題嚴重。

2006年政府已經將退休年限從65歲提高至67歲2.

加重企業成本負擔。企業必須承擔其雇員一部分社會保險的責任,無形中大大加重企業的成本負擔,削弱德國企業的成本優勢3.滋生社會“福利病”。過高的福利水平使人們滋長懶惰習氣,造成勞動力市場供求不平衡。經濟缺乏活力,嚴重的威脅著德國經濟的發展。然而“福利”的剛性又決定一旦有高福利,政府難以再進行降低。(法國、希臘)2.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要以經濟的發展為基礎,要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合理地確定保障方式和標準?,F有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內容:職工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國家法定的保障解決的是人們基本的保障,較高水平的保障需求應通過發展補充保險和商業保險來解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家與個人財富的增加,保障范圍和標準也將適當調整,使更多的城鄉居民分享到改革和發展的成果。2.健全社會保障體系2、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存在的問題(P229-230)(1)社會保障覆蓋范圍不適應經濟發展要求。社會保障面過于狹小、保障范圍不統一、執行情況差距大。(2)社會保障管理體制不健全。(3)社會保險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企業改革的要求。(4)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發展滯后。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四、統籌區域發展五、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六、積極擴大就業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帶動的工業化,是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中心的工業化,是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的工業化,是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所謂“新”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現代高科技發展緊密結合;注重經濟發展同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城鄉協調發展;實現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同勞動密集型產業相結合。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從中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情況出發,既遵循工業化客觀規律,又體現時代特點的工業化道路。我國經濟已經融入世界經濟,成為國際分工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我們已不可能關起門來先搞工業化,再搞信息化,而是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保持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個帶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保持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個帶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根本問題。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取得的偉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視解決“三農”問題密不可分的。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關鍵問題。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發展循環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加強扶貧開發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部署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

大力加強農田水利、耕地質量和生態建設。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制保障

進一步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統籌推進農村其他改革。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完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鄉村治理機制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培育農村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部署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概念的內涵: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三、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綜合分析世界發展大勢和我國所處歷史階段,作出了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決策。三、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

進入21世紀,在科學技術的引領和推動下,人類正經歷著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演進??茖W技術特別是戰略高技術正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

建設創新型國家,不僅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客觀需要,而且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是解決我國當前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緊迫要求。三、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

創新型國家,一般來說,是指將科技創新作為國家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從而形成強大的國家競爭優勢。

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必須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自主創新從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出發,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引領未來就是著眼長遠,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培育新興產業,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支撐發展就是從現實的緊迫需求出發,著力突破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重點跨越就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三、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

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使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A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

統籌區域發展,縮小區域間的發展差距,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不僅關系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也關系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四、統籌區域發展區域經濟是指一定區域范圍內的經濟活動。(一)東、中西部經濟發展的狀況年遞增速度國民生產總值東部中部西部(1979—1994年的15年間)019.88%16.2%15.78%東、中、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1:0.67:0.551:0.54:0.43(1979—1994年的15年間)(二)鄧小平“兩個大局”的思想與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鄧小平:“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她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p>

江澤民1999年6月18日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三)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意義第一,它將為21世紀我國經濟的發展開拓新的廣闊空間,是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大戰略措施。第二,它對保持西部地區政治和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和保障邊疆安全具有重大意義。第三,推進西部大開發是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四)西部大開發戰略重點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發展特色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培養各類人才,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在改革開放中走出一條加快發展的新路。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進一步提出了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這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現代化全局出發作出的總體戰略部署。溫家寶考察江蘇發揮優勢更好加快東部發展四、統籌區域發展

統籌區域發展要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和困難地區的扶持。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等條件較好地區開發開放。建立健全資源開發有償使用制度和補償機制,對資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難地區經濟轉型實行扶持措施。四、統籌區域發展

區域競爭力(城市群)四、統籌區域發展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群······

五、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奮斗目標,這是新世紀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新飛躍,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根據我國國情和可持續發展要求作出的正確選擇。五、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涵義“十一五”規劃中僅有的兩個量化指標:一,實現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二,單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資源節約型社會1980年到2000年,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