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辯證法概論_第1頁
自然辯證法概論_第2頁
自然辯證法概論_第3頁
自然辯證法概論_第4頁
自然辯證法概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自然辯證法概論授課教師文法學院劉國建寫在前面總課時全日制:40學時工程碩士:32學時教學方式:課堂講授與課堂討論相結合成績考核:平時成績30%+課程考試70%選用教材:教育部社科司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導論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那時,差不多沒有一個著名人物不曾作過長途的旅行,不會說四五種語言,不在好幾個專業上放射出光芒。…

列奧納多·達·芬奇不僅是大畫家,而且也是大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他在物理學的各種不同部門中都有重要的發現。阿爾勃萊希特·丟勒是畫家、銅板雕刻家、雕塑家、建筑師,此外還發明了一種筑城學體系,這種筑城學體系,已經包含了一些在很久以后被蒙塔郎貝爾和近代德國筑筑城學重又采用的觀念。馬基雅弗利是政治家、歷史家、詩人,同時又是第一個值得一提的近代軍事著作家。一、學習自然辯證法的意義

第一,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使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樹立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之上,提高理論思維能力。

第二,有助于我們你整體上纏清科學與偽科學、非科學的界線,在科學技術研究或實際工作中更自覺地發揚科學精神、堅持科學態度、運用科學方法,獲得創造性成果。

第三,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供理論支撐。怎樣看待中醫—非科學?

實際上,有關中醫的科學性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五四時期,隨著科學的引進,科學在中國知識分子心目中一度占據至高無上的地位,當時人們認為中國一切學術均要重新系統化、條理化。而在中醫界則表現為“中醫科學化”思潮。“中醫科學化”其意即包含中醫不科學在內。1916年,余巖(字云岫)已公開宣稱中醫不科學,他說:“岐黃學說,乃自欺欺人之事,絕無學術上之價值”,因而主張“廢止中醫”“中醫科學化”雖然反對余巖“廢醫”,但也默認了中醫不“科學”,中醫科學化主將如陸淵雷、譚次仲等人肯定中醫有實用價值,但認為思維缺乏邏輯,且未有實驗驗證,中醫科學化就是要補足這些方面,以“使中醫觀之謂之中醫,科學醫觀之謂之科學”。20世紀八十年代以后,隨著外國思潮紛至沓來,特別是科學哲學的傳入,在中醫理論界再掀波瀾。與哲學界著重討論知識的“逼真性”和波普的“三個世界”論,及其他科學界關心科學知識的進化等問題不同,中醫懷疑論者重點關心科學哲學的科學觀,即科學劃界問題。他們根據波普爾、庫恩等人的觀點,或認為中醫不能證偽,或認為中醫缺乏穩定范式,只是前科學,甚至只是技藝,否認中醫的“科學”。今天,隨著英國對中醫藥安全性的調查,“中醫是否是科學?”“中醫是否是偽科學?”“中醫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如何實現傳統中醫的現代化?”等問題再度引起爭論。風水學—偽科學?就風水說的性質,清華大學建筑系景觀研究所所長孫鳳岐認為,風水說并不全是迷信,它是中國古代的生態建筑理論,很講究人以及建筑跟環境的關系。但同時他也表示,在目前學術界的研究尚在起步階段時,還是不宜大規模地搞這類培訓,否則老是提一些“天人合一”之類的空泛概念還是不免有迷信的嫌疑。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陳志華則認為,所謂風水中的科學性,無非就是地質、地理、結構、采光、通風、構圖、布局等現代技術與審美學科的知識。比如“坐北朝南”,連螞蟻、老鼠都知道坐北朝南,還用得著請教“風水師”嗎?四合院里水不能直著流出去,要拐兩個彎,風水書上認為水就是財,但用現代建筑理論來解釋,水拐兩個彎再出去根本就是多余,還會造成排水不暢。今年1月12日,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顧問、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圖書館原館長陶世龍,在做客中國城市網時,對天津大學王其亨教授、北京大學于希賢教授、武漢大學唐明邦教授將風水視為科學的行為予以公開批評,提出“警惕學院派的風水大師”。陶世龍在論壇中稱,風水這種“迷信”正在假借科學之名沉渣泛起。“將先人遺骸葬在他所選擇的風水寶地里,便可以升官發財,多子多孫。這才是風水追求的目標。”與陶世龍持相近觀點的還有清華大學教授陳志華。此前,他曾發表文章認為,風水之說絕對不是什么科學,而是阻礙中國人去發展科學的禍害。陳志華說,現在在農村經常看到這種事情,兩家人為了爭建筑的風水打了起來,一打就是好幾代,這就是愚昧,是民族的悲哀。它妨礙了真正的科學,混淆了研究的方向,另外還使一些騙子大發其財。科學與玄學

1923年2月,北京大學教授張君勱在清華大學作了題為《人生觀》的專題演講,并整理成文,發表于《清華周刊》第272期上。張君勱認為,科學是客觀的,它受因果律的支配,方法上則以邏輯與分析方式為主;人生觀則是主觀的,為自由意志的表現,了解人生觀要采用直覺與綜合的方法,主張科學不能支配人生觀。針對這一觀點,丁文江于同年4月在《努力周報》上發表《玄學與科學》一文,首先向張君勱發難,挑起了論爭。《努力周報》上發表《玄學與科學》一文,首先向張君勱發難,挑起了論爭。丁文江認為,科學與人生觀不可分離,科學對人生觀具有決定作用,“今日最大的責任與需要,是把科學方法應用到人生問題上去。”張君勱隨后對此作了詳盡答辯。

由于這一爭論涉及眾多哲學問題,立時引起學術界的普遍關注,梁啟超、胡適、吳稚暉、張東蓀、林宰平、王星拱、唐鉞、任鴻售、孫伏園、朱經農、陸志韋、范壽康等知名學者紛紛發表文章,并結合本體論與認識論,自然觀與歷史觀等理論問題展開辯論,從而使科學與玄學的爭論不斷深入并成為當時學術思想界的熱點所在。這場論戰,就哲學觀念來說,雙方都沒有跳出唯心主義的窠臼,但是論戰的真正實質并不在于關于科學的評價和哲學的分析,而在于爭辯建立什么樣的意識形態或信仰。這是一場關于人生觀的爭論,這種關于人生觀的爭論,又是與選擇何種社會改造方案聯系在一起的。思考題1.社會上出現“科學”與“人文”之辯的原因是什么?2.工程技術人員為什么要具備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二、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對象、

性質;課程內容框架1、研究對象自然界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2、自然辯證法屬哲學門類。屬應用哲學。3、自然辯證法的課程內容框架三、自然辯證法的創立和發展1、自然辯證法創立的標志

1873年5月30日恩格斯擬定的《自然辯證法》寫作計劃寄給馬克思征求意見。從1873到1883年馬克思逝世為止,恩格斯花了10年時間撰寫此書。寫成了10篇論文、169個扎記和片斷。2、自然辯證法創立的時代背景一是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歐洲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逐步向機器大工業過渡。二是19世紀自然科學全面發展。3、自然辯證法創立的意義。四、學習和研究自然辯證法的方法1、認真讀書,掌握理論山因勢而變,水因時而變,人因思而變。2、理論聯系實際3、解放思想、發揚學術民主第二章自然界的系統存在方式自然界應有兩種存在方式物質的存在方式系統的存在方式第一節自然界物質多樣性與統一性

一、自然界物質多樣性1、從物質分類看物質形態的多樣性自然界非生命界宇觀——星系宏觀——團聚體微觀——元素渺觀——基本粒子生命界微生物——20多萬種植物——30多萬種動物——150多萬種2、從物質聚集態看物質形態的多樣性自然界的多態固態——內部有較強的內聚力,有一定體積和形態。液態——內部有較強的內聚力,有一定體積,但無一定形態。氣態——沒有一定體積,亦無一定形態。等離子態——氣體的原子外層電子脫離原子(氣溫在幾千度時),于是中性的原子變成了帶陽電的離子。宇宙中有99.9%以上的物質處于等離子態。超密態——當物質在超高壓(幾百萬個大氣壓)物質密度極大,千噸或億噸/CM3真空態——物質形態的一種,是負能態的粒子海。反物質態——由反粒子構成的物質二、自然界物質的統一性第一,宇宙中的物質在化學元素上是統一的。第二,宇宙萬物在基本粒子層次上是統一的。第三,實物和場兩種基本物質形態是統一的。三、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義。見P39頁!第二節自然界物質的系統性一、系統的概念和特點1、系統的概念我國著名系統工程科學家錢學森認為:所謂系統是由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各個部分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體。2、系統的特點一是多元性二是關聯性三是整體性注意的四個因素①系統要素構成的基元性②系統的結構性③系統的環境性④系統的行為和功能二、系統理論相關觀點(一)物質系統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一是加和性關系:整體與部分之間存在某種加和關系或守恒關系。如果可以量度的話,整體等于部分之和。二是非加和關系:由于處于系統整體中的各組成部分之間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使處于系統聯系中的組成部分的性質不同于自然狀態不的性質,使組成的部分原有的某些性質被屏蔽起來;另一方面使得系統整體產生出它的組分和組分總和所沒有的、甚至對了組成部分來說是毫無意義的新性質。總之,由部分構成系統整體時,有新質突現,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

系統整體性效應是系統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相互激發而產生的整體性效應。

蘇東坡詩云:“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嗚?若言聲在指頭止,何不于君指上聽?”系統整體性效應可表示為這樣三種情形:①整體大于部分之和W>∑Pi②整體小于部分之和W<∑Pi③整體小于部分之和W=∑Pi(二)物質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系統的組成、結構、環境、功能是完整規定和描述系統的四個基本因素。現在的問題是系統的組成、結構、環境三因素中誰對系統的功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答案是系統的內部結構對于決定系統功能,具有更為直接的意義!是決定系統功能的內在依據!三、系統自然觀的基本思想

及重大意義參見P47-511、有人說,“下崗是國企改革的必由之路”,“跳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此命題是否真?試用系統理論的相關觀點分析之。思考題:2、你怎樣看系統整體的非加和性?第三節自然界物質系統的層次性一、層次結構的含義及基本特征自然系統的層次性主要是自然界物質系統的縱向聯系,是物質系統之間縱向的或垂直的有序關系。還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系統在某一等級上又可以分為多側面的層次,即同一級的復雜系統,可從橫向上分為若干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又各自相互獨立的平行層次;

二是一個高度復雜的自然系統以縱向層次和橫向層次為基礎,還可以構成縱橫交錯的立體網絡系統,形成交叉層次。自然界層次劃分的依據

(1)按物質客體的質量和空間尺度的相對大小來劃分。20世紀40年代初,倫敦皇家學會會長布萊格(BraggWH)在他的《現代科學發明談》一書中,提出依物質系統尺度的大小按一個數量級一個層次,將自然界劃分為四十一個層次。(2)按不同自然系統具有的不同的結合能形式與大小來劃分

這一劃分的最初思想,源于美國物理學家韋斯科夫以“量子階梯”的概念所表述的能量與層次相應的能量層次觀。他論述了這樣兩個重要思想:一是每一特定的物質結構層次都有一個能量的閾值,在每一層次的能量閾值之內,物質就是不可分的。在微觀層次內,分子、原子、原子核及核子各有其特殊的能量狀態相適應,并且隨著層次的深入能量閾值不斷增大。二是物質的結構層次愈高,在“量子階梯”上的梯級愈低,則物質的組織和分化程度愈高。(3)依據物質之間相互作用的性質和描述這種作用的不同理論來劃分。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物理學家坂田昌一就提出按物質系統所具有的不同規律劃分物質層次的思想。將物質層次分為:非生命界:超玄→夸克→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物體→天體→星云,生命界:生物大分子→膠體粒子→細胞→器官→組織→個體→種群→群落→生物圈層次。二、自然界層次結構的基本特征

(1)自然界的層次結構是縱向等級構成性與橫向多元相干性的統一。(2)自然界的層次結構是間斷性和連續性的統一。層次結構都存在一定的物質、能量和時空的量的閾值。在確定的閾值內系統的變化是連續的,超過作為關節點的閾值,就由一個層次突變為另一新質的層次。(3)自然界層次結構中的分層遞階秩序的穩定性程度是由結合能的大小決定的。定量分析說明,系統尺度同組成元素之間的結合能成反比,即:L·E=K三、物質系統層次結構的相關觀點1、特定物質層次結構與特定能量狀態相適應的觀點任何一個特定物質結構能量只能存在于一定的閾值之內,當能量超過一定閾值時,就會發生從一個層次突變到另一個層次。或一定的物質層次與一是能量閾值相適應。了解這一觀點有著重要意義。目前有人宣稱,在生物體這個物質層次上會有一種新相互作用,可以產生巨大能量,是不正確的。2、特定物質層次系統的尺度與結合能成反比的觀點對于一個具有多層次結構的物質系統供給能量,隨著亂量的增加物質系統的層次一層層地消失,同時物質系統的尺度變小,即物質系統變得越來越小。這就是說尺度愈小,結合能就愈大,結合的鍵力愈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