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地的供給與需求_第1頁
第三章 土地的供給與需求_第2頁
第三章 土地的供給與需求_第3頁
第三章 土地的供給與需求_第4頁
第三章 土地的供給與需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土地的供給與需求

第一節土地的供給第二節土地的需求第三節土地的供求平蘅第四節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第一節土地的供給

土地供給的概念:土地供給就是指可利用土地的供給,即地球所能提供給社會利用的各種生產和生活用地的數量。土地的供給通常分為自然供給和經濟供給。一、土地自然供給及其制約因素(一)土地自然供給的涵義(二)土地自然供給的影響因素(三)世界土地的自然供給(四)中國土地的自然供給

(一)土地的自然供給的含義

土地天生的可供人類利用的部分就叫土地的自然供給。又稱為土地的物理供給或實質供給,它是指地球供給人類可利用的土地的數量。(二)土地自然供給的影響因素

(1)具有適宜于人類生產生活的氣候條件;(2)具有適宜于植物生長的土壤質地和氣候條件;(3)具有可資利用的淡水資源;(4)具有可供人類利用的其他資源;(5)具有最基本的交通條件。(三)世界土地的自然供給

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為3.61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積70.8%;陸地為1.49億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積的29.2%。在陸地上,還有50%的面積是永久冰蓋地、干旱沙漠地、巖石、沼澤、高寒地區等目前難以利用和無法利用的土地。適宜人類利用的土地只有7000萬平方公里左右。(三)世界土地的自然供給

據美國地理學家貝克(C.E.Baker)的研究,世界約有占陸地面積17.5%的土地可作為耕地,現有耕地面積已達到10.1%。(三)世界土地的自然供給

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皮爾遜與哈珀(FrankA.PearsonandFloydA.Harper)研究表明:世界上最好的耕地只占陸地面積的7%,現在看來這一部分土地早已被人類利用。人類再增加耕地,會因自然因素的限制,而不能跨入最好耕地的行列。(三)世界土地的自然供給

土地自然供給在世界各國的分布存在很大差異。例如,遠東和歐洲25%以上的地球表面積是可耕地,而大洋洲只有5.5%,拉丁美洲只有6.2%;同時大洋洲54.8%是草原和牧場,而北美只有14.7%,遠東只有15.3%;拉丁美洲大約46.4%是森林,而大洋洲只有10.2%.(四)中國土地的自然供給

從熱量條件看,中國大部分地區屬中緯度地帶,熱量條件優越。70%以上的地區農作物生長期的熱量條件都較好.全年日平均氣溫≥10℃穩定期的累積氣溫,由北到南自2000℃~9500℃,無霜期自120天到全年無霜,從一年一熟到一年三熟.(四)中國土地的自然供給

從雨水條件看,中國東南部氣候溫暖濕潤.其中,濕潤區占32.3%,半濕潤區占17.8%,年降水量在400毫米~2000毫米以上,干燥度不超過1.5,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集中在作物生長期內,有利于作物生長.中國西北部為干旱和半干旱區,分別占30.8%和19.2%,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干燥度在1.5以上.西北部地區大部分是牧業區.(四)中國土地的自然供給

據中科院“中國土地資源生產潛力及其人口承載力”課題研究表明: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區和青藏高原區占全國總面積的53.8%,但年生物產量僅占全國的9.5%,承載能力為全國的4.3%.(四)中國土地的自然供給

據初步估計,全國可供開墾的宜農荒地資源僅約3330多萬公頃,其中40%~50%為天然草地,主要易于種植牧草;另外16%~20%分布在南方山丘地區主要適宜發展木本糧油;其余1330多萬公頃如全部開墾,僅可得凈耕地800萬公頃.不管這部分土地能否開墾出來作為耕地,中國土地的人口承載力已處于“臨界狀態”,并將長期處于這一狀態。二、土地的經濟供給及其影響因素(一)土地經濟供給的含義(二)土地的經濟供給與自然供給的關系(三)土地經濟供給的影響因素(四)增加土地經濟供給的措施(一)土地經濟供給的含義

所謂土地的經濟供給,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給的基礎上,投入勞動進行開發以后,成為人類可直接用于生產、生活各種用途土地的供給。(二)土地的經濟供給與自然供給聯系與區別1、土地自然供給是土地經濟供給的基礎,土地經濟供給只能在自然供給的范圍內變動。2、土地自然供給是針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及動植物的生長而言的,而土地的經濟供給則主要是針對土地具體的不同用途而言的。3、土地的自然供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一定的,無彈性的,而土地的經濟供給是變化的,有彈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給彈性是不同的。4、人類難以或無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給,但可以在自然供給的基礎上增加經濟供給。(三)土地經濟供給的影響因素1.各類土地的自然供給2.利用土地的知識和技能3.社會需求4.產品價格5.土地利用計劃6.土地供給者的行為(四)增加土地經濟供給的措施1.擴大土地利用面積2.提高集約經營水平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4.調節消費結構5.利用新技術6.保護土地資源第二節土地的需求

一、土地的需求及其影響因素二、經濟發展對土地需求的影響土地需求的含義

所謂土地需求,就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利用土地進行各種生產和消費活動需求。一、農業用地需求

影響耕地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土地生產率、國民經濟狀況等。對林地的需求主要取決于以下兩方面:一是對木材的需求;二是林木的生態功能。影響草地需求的因素,主要取決于人類對畜產品的需求及對草地所起的維護生態平衡功能的需求。二、非農業用地需求

非農業用地需求會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三、經濟發展對土地需求的影響

經濟發展包括經濟規模的擴大和產業結構變化,前者將引起對土地總量的需求,后者則導致對土地需求結構的變化。第三節土地的供求平蘅一、土地的供求平衡土地供求平衡是相對的、暫時的,而不平衡是絕對的。從實踐看,土地供不應求是絕對的、普遍的,而供過于求是暫時的、個別的,正因為這樣,地價總的趨勢是上升的。(一)耕地供求關系

耕地的供求變化,主要受人均占有糧食數量的影響。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對策(1)要教育農民自覺珍惜耕地,大力提高土地生產率。(2)解決好糧林征地矛盾,今后發展生態林、經濟林不要占用耕地,實行“退耕還林”政策,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3)鼓勵農民和其他社會力量開墾荒山、荒地、海涂、河灘以增加耕地面積。(4)搞好廢棄土地的復墾。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對策(5)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產能力,間接增加耕地面積。首先是改造中、低產田。其次,增加復種指數,提高耕地利用率。(6)加強用地的行政管理,消除“空心村”、“空心鎮”,把村莊和城鎮中因而未用、占而未用的土地利用起來,以減少對耕地的占用量。(7)進行土地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體制。(二)非農建設用地的供求關系及其平衡1、一般狀態下的供求關系(見P370)2、特殊的供求關系(見P370)。土地供求關系的另一特殊形式就是有價無市,即只有土地供給及價格,沒有需求者:或只有對土地的需求及地價,但沒有土地供給。3、在盡量減少占用農地的條件下實現非農用地的供求平衡應采取的主要措施(l)搞好城市規劃,實現城市土地合理功能分區,提高城市土地利用規模效益。(2)實行城市綜合開發建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3)抓緊進行舊城區拆遷改造,充分利用城區閑置土地和利用率低下的土地。(4)向城市土地空間發展,實行城市土地的立體利用。(一)科學對待地價變化近年來,城市地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有:(1)房價上漲拉動地價上漲;(2)征地拆遷成本增加;(3)供地方式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4)供地數量相對減少。

國家應認真研究房地產市場,把地價的上漲控制在理性的、合理的上漲范圍之內。

二、利用地價杠桿調控土地供求二、利用地價杠桿調控土地供求(二)在地價上漲時,要分析地價上漲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對策

1、確因生產和生活需要導致地價上漲2、因土地投機導致地價上漲二、利用地價杠桿調控土地供求(三)在地價下降時,則必須減少土地供應量(四)政府每年制定土地供應計劃時,應從兩個方面來考慮土地供應量:一是當地對各類房屋的有效需求;二是可能吸引來的投資數量(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