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道路排水設計_第1頁
第七章 道路排水設計_第2頁
第七章 道路排水設計_第3頁
第七章 道路排水設計_第4頁
第七章 道路排水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章道路排水設計§1概述水是路基產生多種病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對路基的強度與穩定性有著直接的影響。水的進入直接影響路面結構的強度和耐久性,造成路面的損壞;排水設計除應考慮道路等級、地形、地貌、氣候、降雨量、地下水等因素外,還應將路面排水結合起來考慮,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統。道路排水包括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地面排水包括路面(含路肩、中央分隔帶)排水、路基邊坡排水、溝渠排水等;地下排水包括路基地下排水、中央分隔帶地下排水、縱向填挖交界處排水等。§2路基排水設計路基排水的目的:將路基范圍內的土基濕度降低到一定范圍內,保持路基常年處于干燥狀態,確保其具有足夠的強度與穩定性。路基排水的要求:攔截、排除地面水;引排、降低地下水;建立完整的路基排水系統;路基排水設計的原則:一、常用的地面排水設備主要有:邊溝、截水溝、排水溝、跌水、急流槽、倒虹吸、渡槽等。(一)邊溝①位置:挖方路基的路肩外側或低路堤的坡腳外側,多與路中線平行;②作用:匯集和排除路基范圍內和流向路基的少量地面水。③尺寸及斷面形式:梯形、矩形、三角形(機械化施工、土質)、碟形(美觀、安全)④縱坡及加固方式:最小縱坡0.3%~0.5%

溝底縱坡:一般不宜小于0.5%,以免積水下滲。土質溝渠不小于0.25%。鋪砌的不小于0.12%最大縱坡視加固類型不同而定⑤邊溝長度:一般地區≤500m,結合地形、設置出口,接排水溝等多雨地區≤300m利用涵洞等設施排除(二)截水溝(天溝)①位置:挖方路基邊坡坡頂5m以外,山坡路堤上方2m以外;②作用:攔截路基上方流向路基的水流(地面逕流)減輕邊溝水流負擔,保護挖方邊坡和填方坡腳不受水流沖刷。③尺寸(斷面形式)梯形:底寬、溝深≥0.5m,坡底1:1.0~1:1.5矩形(用于石質條件)④縱坡及加固方式溝底縱坡≥0.5%,必要時加固或鋪砌。⑤長度:以200m~500m為宜,超過500m,宜在中間適宜位置設泄水口,由急流槽等分流排引。⑥布設原則:盡量平行于等高線,與絕大多數地面水流方向相垂直,以提高截水效率。(三)排水溝①作用:將路基范圍內各種水源的水流,引排至路基范圍以外的指定地點,因此位置視需要而定;②尺寸及斷面:梯形、尺寸大小需經水力水文計算,連接邊溝截水溝及取土口的排水溝,不需特殊計算。③縱坡及加固:一般取0.5%~1.0%,不小于0.3%,不大于3%,必要時應予以加固,以防沖刷、滲漏。④設置:盡可能遠離路基,距坡腳>3m以上轉變圓順,連續長度≯500m。(四)跌水與急流槽

主要用于陡坡地段排水1.跌水,有單級跌水和多級跌水之分用于溝渠中連接水位落差較大,需要消能或改變流向時。構造:單級為例:一般情況(地質良好,地下水位較低、設計流量≤1.0~2.0m3/s)護墻P≤2.0m,多級時P一般為0.4~0.5m,漿砌或砼澆注,墻基礎深度為水深的1.0~1.2倍,并不得小于1m,且埋入冰凍線以下,墻厚度0.25~0.3m;消力池1~2%縱坡,底厚0.35~0.4m,槽壁高出計算水位0.2m;消力檻高一般為0.2~0.3P,15~20cm,寬0.3~0.4m;底部預留5~10cm孔徑的匯水孔。2.急流槽用于縱坡更陡的地方,主要縱坡可達67%以上甚至100%。構造:分進口、槽身和出口三個部分急流槽的主要尺寸,由水力計算確定,設計流量<1.0m3/s及,參照有關設計手冊,不宜陡于1:1.5,否則采用金屬槽身。耳墻間隔2~5m,槽身較長時,每5~10cm分段砌筑,并預留伸縮縫,壁厚0.4m(砌石)0.3m(砼),槽底為粗糙面。(五)蒸發池氣候干旱、排水困難地段,可利用沿線的集中取土坑或專門設置蒸發池排除地表水。蒸發池與路基邊溝(或排水溝)間應設排水溝連接。蒸發池邊緣與路基邊溝距離開不應小5m,面積較大的蒸發池小得小于20m。池中水位應低于排水溝的溝底。蒸發池的容量應以一個月內路基匯流入池中的雨水能及時完成滲透與蒸發作為設計依據。每個蒸發池的容水量不宜超過200~300m3,蓄水深度不應大于1.5~2.0m。蒸發池的設置不應使附近地面形成鹽漬化或沼澤化。二、地下排水設計地下排水設計作用及意義:降低地下水位,引排地下水流。屬于地下隱蔽工程,養護維修困難,應確保其牢固有效。(一)盲溝①作用:攔截或降低地下水;②構造:矩形斷面,溝內下部填石,粒徑約3~5cm,在其上部和兩側,分層填入較細粒料,每層厚約10cm,逐層粒徑大約按6倍遞減,頂面與底面設0.3m的隔水層;③其它:縱坡1~2%,長度以50m為限,出水口高于地表排水常水位0.2m,寒冷地區應作防凍保溫處理或將其設在冰凍深度以下(二)滲溝①作用:降低地下水位、攔截地下水。比盲溝尺寸可以更大,埋置更深;②結構:盲溝式、洞式、管式(排水層、反濾層、封閉層)(三)滲井①作用:向地下穿過不透水層,將上層含水引入下層滲水層,擴散地下水;②結構:圓形或正方形,直徑或邊長1.0~1.5m,內填砂石材料,中間粗、逐層向外粒徑減小。深度以深入下面滲水層能夠像下滲水為限。§3路面排水設計一、高速、一級公路的路面排水主要由路肩排水和中央分隔帶排水組成。1、路肩排水由路拱橫坡、路緣帶與硬路肩、路緣石形成的集水槽以及將地表水排除路基的泄水口(水簸萁)和急流槽組成。2、中央分隔帶排水直線段:封閉式的中央分隔帶可不設排水系統,有綠化帶時應設置盲溝、帶孔排水管、橫向排水管等組成的地下排水系統。超高段:采用淺碟式排水溝或帶縫隙的圓形集水管。降雨量不大時,也可直接流經另半幅路面排除。二、城市道路排水主要采用管渠排水形式,主要包括街溝、雨水口和連接管的布設。三、一般道路排水由路拱橫坡、路肩橫坡和邊溝進行排水。四、路面結構內部排水為避免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縫處水的滲入,對路面基層產生破壞,導致板底唧漿、脫空,需設置路面內部配水系統。§5排水系統綜合設計

整體規劃、綜合設計一、意義全線各種排水設施(橋涵、溝槽)相互配合,組成一個完整的排水體系,各種排水設施之間的銜接出口一定要處理好,確保路基的強度與穩定性,提高使用效果。二、原則①勘測調查,查明水源、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②攔、排、引相結合;A、土方地面水—截水溝—攔截地下水—盲溝B、路基內地面水—邊溝—匯集地下水—滲溝引排:排水溝、暗溝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