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必修2 配套同步課件 第六章 第一節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_第1頁
地理:人教版必修2 配套同步課件 第六章 第一節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_第2頁
地理:人教版必修2 配套同步課件 第六章 第一節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_第3頁
地理:人教版必修2 配套同步課件 第六章 第一節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_第4頁
地理:人教版必修2 配套同步課件 第六章 第一節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章課前預習·巧設計名師課堂·一點通設計1設計2知識點一知識點二第一節創新演練·大沖關知識點三1.知道不同歷史時期人地關系的狀況。2.理解環境問題的本質、成因和環境

問題、人口問題及資源問題與發展

的相互關系。3.分析不同人地關系思想指導下人類

活動產生的后果。一、人地關系的歷史回顧歷史階段

人類活動特點人地關系特點采集漁獵時代采集、狩獵為主,改造環境的能力微弱人類對環境既崇拜又

,與環境保持著一種

關系農業文明時期人口開始迅速

,人類開始大規模地開發利用

等資源人類與環境的

明顯增強,環境遭到破壞,人地關系開始不協調依賴原始的平衡增長土地水對抗性歷史階段人類活動特點人地關系特點工業革命以來

突飛猛進,人類攫取

的能力空前提高人類試圖成為

,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

迅速激化科學和技術自然資源自然的主宰人地矛盾二、直面環境問題1.人類與環境的關系(1)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要占據一定環境空間,從環境中獲取

。(2)人的新陳代謝和人類消費活動的

要排放到環境中。(3)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和行為,會得到環境不同的

物質和能量廢棄物響應2.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1)向環境

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2)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

。索取資源自凈能力3.環境問題的表現及地域差異問題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表現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和

等短缺

、土地荒漠化、

減少等

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地域差異發達國家更突出

地區、發展中國家嚴重

地區、發達國家嚴重能源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大氣鄉村城市三、走向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1.環境問題的實質

問題。2.可持續發展(1)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發展生態經濟社會公平性共同性一、教材P90圖6.1和圖6.2探究1.圖6.1中反映的是哪個歷史時期的狀況?人地關系如何?提示:采集漁獵時代。人們對環境既崇拜又依賴,兩者之間呈現原始的平衡關系。2.圖6.2中反映的是哪個歷史時期的狀況?人地關系如何?提示:農業文明時期。人類與環境的對抗性增強,但人類對人地關系有了科學的萌芽。二、教材P95圖6.11探究3.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的差異。提示:發達國家多為環境污染問題。發展中國家多為生態破壞問題。4.通過圖中案例,分析哪一個地區的環境問題有可能影響到其他地區甚至全球?提示:全球變暖致使海平面上升,威脅沿海低地地區和國家;南美洲和非洲森林遭大規模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脅,生物多樣性減少,同時引起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等。三、教材P96圖6.12探究5.由圖分析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由哪些系統組成,這些系統是怎樣調控的?提示:社會系統、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通過人的管理調控。6.組成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的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提示:生態持續發展是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是條件,社會持續發展是目的。7.該系統的核心是什么?提示:人處于核心地位。四、熱點探究8.2012年3月20日,受強冷空氣影響,新疆出現了沙塵暴天氣。沙塵暴屬于哪一類環境問題?

提示:生態破壞。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謀求人地協調生產力生產力低下,發展緩慢生產力不斷提高科技突飛猛進,生產力迅速提高生產力繼續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謀求人地協調人類活動處于采獵文明時期,以動植物為取食對象步入農業文明,開發利用土地、水、氣候等資源進入工業文明,人類試圖主宰自然界,犧牲自然積累財富重新審視自己的經濟行為,關注環境和發展問題人地關系恐懼和依賴依附性減弱,對抗性增強不協調,人地矛盾激化謀求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相協調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謀求人地協調人口數量十分有限開始迅速增長人口膨脹人口激增膨脹環境問題不嚴重地理環境趨于惡化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威脅人類生存公害泛濫,人類開始認識環境問題,逐步解決環境問題圖示法理解人地關系的歷史演變[例1]下圖是“人口再生產模式簡略示意圖”,讀圖回答(1)~(3)題。(1)從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來看,①時期人地關系是(

)A.謀求人地協調 B.征服自然C.改造自然 D.崇拜自然(2)②時期社會處在 (

)A.由畜牧業向定居農業轉變B.由農業向手工業轉變C.由農業向傳統工業轉變D.由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轉變(3)環境問題最尖銳的階段是 (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本題組主要考查人地關系的歷史演變。第(1)題,讀圖可知,①時期人口再生產類型是原始型,生產力水平低,人地關系是崇拜自然。第(2)題,讀圖可知,②時期人口自然增長率高,社會處在由農業向傳統工業轉變時期。第(3)題,第③階段處于工業文明時期,環境問題最尖銳。[答案]

(1)D

(2)C

(3)C1.“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禮記·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痔土之民向義”(《管子》)。兩詩句都體現了我國古代有關人地關系的思想,據此回答(1)~(2)題。(1)材料中兩句話反映的人地關系思想是 (

)A.天命決定一切 B.人類主宰自然C.人定勝天 D.人類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2)該思想形成于 (

)A.農業社會時期 B.工業社會時期C.人類社會早期 D.后工業化時期解析:此思想形成于人類社會早期,人類對環境既崇拜又依賴,把一切自然現象及其對人類生產與生活的影響歸結為某種超自然力量的作用。答案:(1)A

(2)C環境問題是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不協調造成的,其實質是發展問題,具體分析如下:1.正確理解人類與環境的關系(1)箭頭①②代表人類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2)箭頭③④代表人類將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包括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的產物,以廢棄物的形式排放到環境中去。(3)箭頭⑤⑦表示人類通過生活、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影響。(4)箭頭⑥⑧表示環境把受到的影響反過來作用于人類本身。2.主要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表現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表現從產生的機理看,有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的更新再生速度;二是向環境排放了大量的廢棄物,并且超過了環境自凈能力。其主要表現為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如下圖所示:3.環境問題的分布特點由于各地區經濟結構、產業政策和環境政策的不同,因此面臨的環境問題也有所不同。具體表解如下:(1)城市地區和鄉村地區環境問題的差異:地區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形成原因城市環境污染,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等交通、工業活動和人類聚居地的過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鄉村生態破壞,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堿化、森林減少、物種滅絕等利用資源的方式不當或強度過大(2)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環境問題的差異:環境問題形成原因發展中國家以生態破壞為主一般處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口增長很快,環境承受著發展與人口的雙重壓力;發達國家將污染較重的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以環境污染為主過度消耗資源有關環境問題的解題思路(1)環境問題主要是由人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也是環境問題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①地形條件:封閉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擴散,容易產生大氣污染和酸雨。②逆溫天氣:空氣的垂直運動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劇了大氣污染。③水域條件:相對封閉的水域,流速緩慢,使水體更新速度減慢,降低了水體的自凈能力,容易引起水體污染。(2)環境問題的防治對策應針對具體的環境問題分析,問題不同,解決措施不同:①環境污染問題:根本措施在于減少污染物排放(可通過提高利用率、凈化處理后排放、使用環保原料和燃料等達到目的);同時加強綠化,以增強環境自凈能力;對于全球性問題還需加強國際合作。②生態破壞問題:治本在于恢復生態,因此首先要改變和停止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其次通過恢復植被、水域等增強環境的平衡調節功能。③資源短缺問題:要從“開源”(替代資源的開發、加強儲量勘探等)和“節流”(提高利用率、減少浪費、加大資源循環利用等)兩方面入手。[例2]

(2011·山東高考)下圖為“我國某區域示意圖”。A為水庫,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處為山地。讀圖回答問題。(1)應采取什么措施來保護B城市的水源?(2)某企業擬在C處山坡上開辟采石場,指出其可能對該處造成的生態破壞。[解析]本題以“我國某區域示意圖”為載體,考查考生挖掘圖中有效信息解答問題的能力。涉及城市水源地保護的措施、山區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造成的生態破壞等內容。第(1)題,已知B城市的唯一水源是A處的水庫,因此保護B城市的水源就是保護A處的水庫。注入水庫的河流發源于森林茂密的山區,若森林遭到破壞,則水土流失勢必嚴重,使水庫淤積變淺,因此保護森林是一項重要措施;水庫周圍的耕地和居民地較多,可退耕還林、還草增加植被覆蓋率以涵養水源;農田應盡量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居民應禁止向河流、水庫排污,以避免污染水庫。第(2)題,C處山地森林茂密,也是河流的源地,若在此開山取石,必定造成森林破壞、環境惡化,同時造成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增大等問題。[答案]

(1)退耕還林、還草(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禁止在湖泊養殖);保護森林。(2)破壞森林,生物多樣性減少;破壞山體,水土流失加劇。2.讀“印度洋及周邊地區主要環境問題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1)印度洋中許多低平島嶼面臨被淹沒的危險,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非洲北部沙漠化土地擴大的最主要趨勢是向_____(方向)發展。(3)澳大利亞墨累河下游地區土地次生鹽堿化嚴重,使得土壤退化。下列關于該問題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最為嚴重的季節是當地夏季②主要人為原因是大量引水灌溉③自然原因是夏季炎熱干燥、蒸發旺盛④主要原因是全球變暖造成的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第(1)題,全球變暖導致海面上升,淹沒一些低平島嶼。第(2)題,非洲北部沙漠化嚴重的地區為熱帶草原氣候區,發展趨勢應為向南擴展。第(3)題,墨累河下游為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蒸發旺盛,由于大量引水灌溉,土壤次生鹽堿化嚴重。答案:(1)全球變暖,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2)南(3)A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今人類社會發展的主流,可持續發展實施的前提是明確其內涵和原則,具體內容如下所示:1.內涵2.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原則含義具體做法公平性原則包括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公平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各國都有發展權,應和子孫后代共享資源和環境原則含義具體做法持續性原則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之內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處理好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關系共同性原則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國際社會應超越國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約,以積極、務實的態度參加環境領域中的國際合作[例3]下圖是“我國某地社會持續發展示意圖”。據此回答(1)~(2)題。(1)該地社會持續發展趨勢最好的時期是 (

)A.1985~1990年B.1990~1995年C.1995~2000年 D.2000~2005年(2)上圖反映的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 (

)A.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持續發展、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的基礎上B.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C.經濟、生態、社會的持續發展D.既把環境保護作為它極力追求的基本目標,又把建設舒適、安全、清潔、優美的環境作為實現發展的重要目標[解析]第(1)題,從圖中可以看出,1985年到1995年之間,該地經濟發展指數不斷提高、環境污染指數不斷降低,但資源能源消耗指數卻基本維持在0.6的較高水平;而1995~2000年期間,該地的環境污染指數略有提高,但資源能源消耗指數顯著下降,經濟發展指數也有較大提高,因此該時期是該地社會持續發展趨勢最好的時期。第(2)題,可持續發展要強調經濟的發展,但健康的經濟發展是建立在生態持續發展基礎之上的,并且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