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敘事結構的文化闡釋_第1頁
《水滸傳》敘事結構的文化闡釋_第2頁
《水滸傳》敘事結構的文化闡釋_第3頁
《水滸傳》敘事結構的文化闡釋_第4頁
《水滸傳》敘事結構的文化闡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水滸傳》敘事結構的文化闡釋作者:張同勝Tag:《水滸傳》敘事結構散點透視文化闡釋【內容提要】“散點透視”是中國古代藝術審美的主要視角,由此形成的審美民族性在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結構中具有普遍性。這一結構也是中國古典小說敘事結構的重要類型之一。從具有民族特色的“散點透視”來觀照《水滸傳》的敘事結構,發現《水滸傳》敘事結構是血脈貫通、渾然一體的?!娟P鍵詞】《水滸傳》敘事結構散點透視文化闡釋關于《水滸傳》的敘事結構,古今中外的研究者都有不同的看法:從李開先、胡應麟、金圣嘆等人的贊嘆,到現當代一些學者的反思;從中國學者的爭辯,到國外漢學家的指責;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些看法,不僅體現著文藝批評標準的歷史變遷,同時也是文學審美民族性的反映。本文試圖在中國古代藝術生成的大文化背景中,結合審美的民族性特點,從“散點透視”的民族審美視角對《水滸傳》的敘事結構進行闡釋。一、《水滸傳》敘事結構評價述略關于《水滸傳》的敘事結構,可謂眾說紛紜、歧見迭出。簡而言之,不外兩種:一是“綴段式”的譏評;一是對結構松散的反駁。(一) 西方漢學家的譏評蒲安迪在《中國敘事學》里曾歸納了西方對中國小說敘事結構的看法,即“總而言之,中國明清長篇章回小說在‘外形'上的致命缺點,在于它的‘綴段性'(episodic),一段一段的故事,形如散沙,缺乏西方novel那種'頭、身、尾'一以貫之的有機結構,因而也就欠缺所謂的整體感”。蒲安迪進而分析了這種看法的原因在于“中國的一般敘事文學并不具備明朗的時間化‘統一性'結構,今天的讀者容易覺得它在根本上缺乏結構的層次”?!端疂G傳》的敘事結構,自然也是如此。蒲安迪說:“我們初讀時的印象,會感到《水滸傳》是由一些出自民間的故事素材雜亂拼接在一起的雜燴?!绷_溥洛在其主編的《美國學者論中國文化》中也說過:“108位英雄好漢在一系列亂糟糟的互不相干的故事情節中上了梁山。”韓南在《中國白話小說史》中斷言,中國小說“實際上只是把許多單個情節組合起來,這種組合顯然低于高層結構的水平”。但是,韓南又對“綴段式”結構作了深入分析,認為“綴合情節”雖屬線性,但并不是隨意的組合,而是有一個“上層結構”在統轄著它們。他以《水滸傳》中的武松故事為例解釋說:“盡管描寫武松的章節自成一個綴合情節體系,但這些章節尚與其他體系相串連,如有關宋江者。兩個體系間存在著一個總鏈,這就是偶遇后終成摯友的常見母題。因此,在《水滸傳》和其他一些小說里,有高于上述鏈節的組織在焉,它便是上層結構(如這部小說的英雄之聚義、反叛之始末),它在控制著不同的綴合情節體系?!睅於髟诜g《水滸傳》的時候,把它當作驚險小說來處理,取名《梁山泊的強盜》,并大刪大改。他在這個譯本的《跋》中說“關于武松、潘金蓮、西門慶的故事,我也整個沒有翻譯,因為在《金瓶梅》譯本中全有了,不必重復。”殊不知這兩本書中的“武松”簡直是判若兩人,人物性格截然不同,一個形象洋溢著英雄豪氣,另一個形象是充滿著庸夫俗氣。(二) 國內讀者的論爭在中國古代,對《水滸傳》的結構是肯定的、贊美的。李贄、金圣嘆的評點自不待說,李開先在《詞謔》中指出“《水滸傳》委曲詳盡,《史?138?記》而下,便是此書。且古來更未有一事而二十冊者,倘以奸盜詐偽病之,不知序事之法,史學之妙者也”。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莊岳委談》中總結《水滸傳》謀篇布局的特點時,稱贊“其形容曲盡”,“而中間抑揚映帶、回護詠嘆之工,真有超出語言之外者”。等等。關于《水滸傳》的敘事結構,現當代經歷了“有機、無機之爭”、“板塊說”、“敘事學”闡釋以及文化闡釋等幾個階段。茅盾在《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中認為:“從整體看來,‘水滸'的結構不是有機的結構,我們可以把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別編為各自獨立的短篇或中篇而無割裂之感。但是,從一個人物的故事看來,‘水滸'的結構是嚴密的,甚至是有機的。”李希凡不同意茅盾的觀點,在《水滸的作者與水滸的長篇結構》中認為如果從“內容的安排來探討《水滸》的結構,它的長篇結構是有機的”。八十年代關于《水滸傳》敘事結構最為盛行的說法是“板塊結構”。這一觀點是鄭云波在《論〈水滸傳〉情節的板塊構成》中首先提出來的。借鑒西方敘事學理論對《水滸傳》結構進行闡釋始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其中,鄭鐵生在《論水滸傳敘事結構》中認為“《水滸傳》前70回是以人物性格為結構形態,而70回以后則又回到了故事情節的結構形態,是一個交叉的多元的敘事結構形態”。王平先生在《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中把敘事結構分為“結構之道”與“結構之技”,用“結構之道”來統一“結構之技”。雖然西方從“結構之技”來看中國古代小說是沒有情節、結構散亂的,但是如果從中國的“結構之道”來看,卻是有內在的邏輯性和統一性。楊義在《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中認為《水滸傳》的敘事結構“先是折扇式的列傳單元,后是群體性的戰役板塊”。除了借鑒西方敘事理論,其它還有從哲學的角度論述《水滸傳》敘事結構的內在統一性的。如張躍生《水滸傳敘事結構與思維模式》從“人對生活和宇宙的觀照角度,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及其思維模式”論證《水滸傳》敘事結構的有機性。崔茂新在《論小說敘事的詩性結構———以〈水滸傳〉為例》認為“替天行道”是《水滸傳》的內在結構。目前也有一些專家學者從文化角度對《水滸傳》的敘事結構進行闡釋的,但主要是從宗教文化入手,例如馬清江《〈水滸傳〉的道教構架及其與〈宣和遺事〉、〈蕩寇志〉的關系》就論述了《水滸傳》是以道教思想觀念為構架的。還有從“道”與“勢”的對立統一著手考察《水滸傳》結構的,如李春青《〈水滸傳〉的文本結構與文化意蘊》認為“中國古代知識階層所代表的‘道'與君權系統所代表的‘勢'之間的對立沖突構成這部作品的基本意義生成模式”,由“道”與“勢”的內在張力構成的文本結構是有機的、統一的和整體的。當然也有學者認同《水滸傳》的結構是“綴段式”,不過卻論述了這一結構的有機性。如石昌渝在《中國小說源流論》把《水滸傳》歸為“聯綴式”結構,又認為“聯綴并不意味著結構散漫,《水滸傳》的各個單元的部分都有一種張力,它們都趨向梁山,逼上梁山的主題把它們聚合成一個藝術整體。形雖不連而意相連,各個自成單元的人物傳奇故事總起來是一個脈絡貫通的有機構成”。由此看來,“綴段式”結構是關于《水滸傳》敘事結構爭議的一個焦點。一方面,《水滸傳》得到了所謂“綴段式”結構的譏評;另一方面,它的敘事結構卻被一些評論者所推崇。亞里士多德在《詩學》里曾說:“綴段性的情節是所有情節中最壞的一種。我所謂的‘綴段性情節',是指前后毫無因果關系而串連成的情節?!蹦敲础端疂G傳》的情節前后有沒有“因果關系”呢?為了解答上述問題,蒲安迪在《中國敘事學》中說得好:“如果我們簡單地把西方傳統的敘事理論直接套用于中國明清小說的探討,將會出現許多悖謬之處?!鼻袑嵖尚械难芯糠椒ǎ瑧摽紤]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的差異性,從民族文化特色的角度對小說敘事結構進行闡釋。二、從“散點透視”觀照《水滸傳》的敘事結構中國園林、中國畫、古代戲曲和古典小說等中國藝術具有結構的一致性,那就是它們都具有“散點透視”的特點。什么是散點透視?在“透視”方法上,中國畫與西方畫是不一樣的。西方畫一般是“焦點透視”,這如同照相,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只把攝入鏡頭的景物如實拍照下來。中國畫則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家“立意”的需要,移步換景,把“想”入畫的景物全部攝入自己的畫面。這種透視方法,叫做“散點透視”?!吧Ⅻc透視”是中國藝術結構上的特色,這是毋庸置疑的。中國傳統園林獨具特色:整個園林被分成若干景區,各有特色又相互貫通,往往通過漏窗、門洞、竹林、假山等保持一種若斷若續的聯系。每一個景點既是整個園林的一部分,又獨立成園。以蘇州園林為例,如拙政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等單獨成景,它們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色,自成風格。這種“園中園”的獨立性與《水滸傳》內部結構的相對獨立性豈非異曲而同工?北宋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就是“散點透視”的典范。《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內外豐富復雜、氣象萬千的景象。它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城內、郊野、橋上的行人、橋下的泊船、近處的樓臺樹木、遠處縱深的街道與河港等盡收眼底。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假如按照西方焦點透視的方法去畫,許多地方是無法畫出來的?!吧Ⅻc透視”的特點之于戲曲,徐渭的《四聲猿》最為突出?!端穆曉场饭彩?,包括四個故事:《狂鼓吏漁陽三弄》、《玉禪師翠鄉一夢》、《雌木蘭替父從軍》、《女狀元辭凰得鳳》。這四個故事既沒有貫通前后的人物,又沒有一致的敘事時間,假如以西方評論家的眼光來看,則是完全沒有統一的敘事結構,地地道道的一個故事集子而已。石昌渝認為《水滸傳》是“聯綴式”結構,其特點“類似中國畫長卷和中國園林,每個局部都有它的相對獨立性,都是一個完整的自給自足的生命單位,但局部之間又緊密勾連,過渡略無人工痕跡,使你不知不覺之中轉換空間。然而局部與局部的聯綴又決不是數量的相加,而是生命的匯聚,所有局部合成一個有機的全局”①。這一論述表述了《水滸傳》所具有的“散點透視”的特點。《水滸傳》這一結構的外在形式又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王平先生在《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中具體地分析了《水滸傳》的結構特征,他把前五十回劃分為九個結構單元:魯智深傳、林沖傳、楊志傳、晁蓋、吳用等人合傳、宋江傳、武松傳、李逵傳、石秀、楊雄合傳、李應、扈三娘合傳。后三十回分為五個結構單元:兩贏童貫、三敗高俅、接受招安、破大遼、征方臘。以上是《水滸傳》敘事結構的外在形式。在一些人看來,它只是梁山泊好漢人物列傳與受招安之后的征戰事件的“綴合”,并沒有外在形式的統一性。然而假如我們結合中國史學敘事的人物傳記體和紀事本末體的傳統,以“散點透視”的視角來分析它的敘事結構,便發現《水滸傳》文氣貫通、血脈疏通,結構嚴謹,渾然一體。用“散點透視”的視角縱觀《水滸傳》的行文結構,前半部分的人物列傳與后半部分破大遼、平方臘等征戰便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分裂的。“散點透視”并不是任意地鋪排或羅列,而是都有一個“意”為其核心。《水滸傳》的敘事也是這樣。其中的魯智深傳、林沖傳、楊志傳等人物之傳以及兩贏童貫、三敗高俅、受招安、破大遼、征方臘等雖然從形式上來看是“綴合”,然而它們都以一個“意”統之。散文敘事“形散神不散”中的“神”也就是這里說的“意”。《水滸傳》敘事結構雖然看似“形散”,實則“神不散”?!吧Ⅻc透視”視角之下形成的“構成部分的相對獨立性和整體統一完整性有機結合”的結構特點,迥異于西方藝術在“焦點透視”視角之下形成的“頭、身、尾”的結構特征。以“散點透視”來闡釋《水滸傳》敘事結構,有助于理解中國小說的民族特色。三、審美民族性的原因探析從中西思維方式、敘事時間、語言表達和審美觀等方面的差異來分析審美的民族性,可以進一步熟悉《水滸傳》的敘事結構特征。思維方式中國傳統思維模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和仿生命思維。這種思維對古代藝術影響深遠。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文以氣為主”。《水滸傳》則如明朝李贄所說的是“發憤之作”,蘊含著憤懣的勃勃生氣。氣韻生動,才是中國小說敘事結構的“神理”。西方思維則注重抽象性、邏輯性和思辨性。藝術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之下便顯現為形象的再現特征、外在形式的統一性和結構的顯性特點。西方這種側重內部分析的思維與中國側重整體綜合的思維在藝術賞鑒、藝術研究的過程中關注點自然是不一樣的,結論也不會完全相同。在思維的表達方式上,西方講求概念明晰,而中國則是力求隱喻含蓄。以西方因果律的眼光看中國藝術側重內在“氣韻”為主的意趣性,不免得出中國小說是“綴段式”的結論。敘事時間中國古人時間紀年是采用天干地支,六十年一循環。中國古人的時間觀念不是西方的直線性,而是循環性的。循環性體現出部分的獨立性和整體的渾然性。中國古典小說,除了歷史演義小說,其中的敘事時間并不是那么清楚,《水滸傳》、《紅樓夢》等都是這樣。西方敘事時間則是直線性的,所以它講究事件的頭、身、尾,講究“三一律”,講究外在形式的統一性。敘事時間的清楚在形式上也往往體現為結構整體的統一性。中西語言表達的差異西方的粘著式語言,注重外在結構和組織形式。一個單詞有時態、語態,一個句子也是有時態、語態,句子與句子之間除了內在的邏輯還必須有連詞,行文的結構如同一串葡萄,必須用連詞聯接,內在的邏輯性也體現為外在形式結構的嚴謹性。中國漢字主要是形聲字,不是外在形式語言,注重內在邏輯,追求神韻。行文的結構如同一根竹竿。漢字沒有時態和語態等。語言表達的中西差異也影響了敘事結構的不同。-143-按照薩特《〈局外人〉的詮釋》,“加繆在敘述時大量使用不相連貫的短句,避免表示因果關系與時間關系”,目的是創造“荒誕”。然而正如施康強所分析的,這“對于漢語卻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地道的漢語恰好以大量使用不相連貫的短句,省略連詞為其特征,而我們卻絲毫不感到荒誕”②。也就是說,加繆刻意用語言制造的“荒誕”在翻譯為漢語言文本后卻被消解了。由此也可看出中西語言表達的不同。西方難于理解諸如《水滸傳》、《儒林外史》等由“散點透視”所形成的敘事結構的內在神韻和謀篇布局構成的有機性,恐怕與中西語言表達的差異也不無關系罷。中西審美觀的不同張法在《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中論述了中西審美方式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在觀照方式上,中國采用仰觀俯察,遠近往還的散點游目,西方運用的是選擇一最佳范圍,典型地顯示對象的焦點透視;在進行縱深觀賞時,中國講究品位和體悟,西方重視熟悉和定性;在審美過程中,中國要求主體虛心澄懷,去情去我以體會對象的神韻,西方主張主體通過放縱情欲而凈化自己;在審美效果上中國要求主體在審美中提高自己,達到或趨向客體的境界,西方希望主體在主體客體的交流中,既突破自己的局限,又突破對象的局限,而達到主體客體都未曾有的境界?!雹坂嚂悦⒑鸵字刑煸谒麄兊膶V饵S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中認為“中西兩種審美意識,一是將空間意識時間化,一是將時間意識空間化”④。這一論述可謂是抓住了中西審美意識的本質區別。周來祥在《論美是和諧》中歸納中西古代文化的差異為:“西方重客體研究,中國重主體的研究;西方偏重于研究自然,中國偏重于研究社會;西方偏于探討客觀世界的真,而中國古代則偏于追求主體世界的善;西方的思維模式和文化模式是分析型的、思辨型的,而中國卻是經驗型的和直覺型的;西方文化中對立因素和斗爭精神更重于中國,而中國平衡和諧的觀念更重于西方?!雹菡怯捎谥形鞣轿幕倪@些差異,造成了審美觀的不同。這種審美的民族性體現在小說敘事結構上也是很顯然的。西方的小說敘事更講究結構形式的外在完整統一,而中國小說敘事則偏于內在氣韻的一氣呵成。氣韻生動,神采飛揚,《水滸傳》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四、“散點透視”文化闡釋的意義楊義認為中國詩學是“生命———文化———感悟”的多維詩學,“它們的基本形態和基本特征,是以生命為內核,以文化為肌理,由感悟加以元氣貫穿,形成一個完整、豐富、活躍的有機整體”⑥。闡釋《水滸傳》的結構也應該立足于中國詩學自己的特點,結合民族文化的特色,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而不是僅僅滿足于套用西方現成的文學理論。與其用巴赫金“狂歡化”的理論解釋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不如用陽明“心學”或禪宗精神闡釋更地道。從中國詩學出發,對《水滸傳》的敘事結構從“散點透視”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水滸傳》的敘事結構確實是“一個完整、豐富、活躍的有機整體?!本C觀中國古典小說的敘事結構,應該說與《水滸傳》類似的敘事結構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數不勝數,它是一種重要的結構類型,其中《儒林外史》就是明顯的一例。林順夫在《〈儒林外史〉中的禮及其敘事結構》中寫道,許多二十世紀的中國小說讀者,往往為《儒林外史》欠缺統一結構而困擾。在他們看來,這部十八世紀的諷刺小說,是由一些松散的短篇綴合而成,缺少一個總體性的整合構架。按照西方關于藝術結構審美的觀點,很明顯地感覺到這一類型中國小說結構的“松散”,審美的民族性彰顯了這種差異。羅溥洛就認為《儒林外史》的“情節結構較松散,是由不連貫的事件構成的,在后三分之一尤其沒有中心”⑦。審美的文化差異不僅僅表現在文學的民族性上,而且也表現在同一民族的歷時性上。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