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教版文化史第八單元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單元測試 市一等獎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文化史第八單元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單元測試 市一等獎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文化史第八單元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單元測試 市一等獎_第3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文化史第八單元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單元測試 市一等獎_第4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文化史第八單元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單元測試 市一等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學習目標:1.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1.重點:“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和歷史意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韓非子思想的主要內容。2.難點: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教材整理1“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1.背景(1)社會基礎: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政治和經濟大變動。(2)階級基礎:士活躍起來并受到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3)文化基礎:私人講學出現,平民百姓開始接受教育。2.含義(1)“百家”:是指在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2)“爭鳴”:是指各學派互相詰難、批駁,又彼此吸收、融合。3.代表人物(1)道家:老子和莊子。(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3)墨家:墨子。(4)法家:韓非子。4.影響(1)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2)“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3)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輕巧識記]用“一、二、三、四”巧記“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教材整理2孔子和早期儒學1.儒學創立——孔子(1)思想核心:“仁”,即愛人;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政治主張①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②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3)教育思想: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2.儒學完善——孟子和荀子(1)思想主張人物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論孟子“仁政”“民貴君輕”“性本善”荀子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強調人民群眾的力量巨大“人之性惡”(2)歷史影響①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②戰國后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課中思考]閱讀教材P6“學思之窗”,思考:這是體現人性問題的幾種不同看法,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對“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論”“性惡論”和“性無善無不善”的觀點,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質和內涵。人性從客觀上說,是隨著人的生存環境而變化的;從主觀上說,是隨著人生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人有自然屬性,還有社會屬性。教材整理3道家和法家1.道家(1)創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①世界觀: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張: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主張“無為而治”,希望回到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③辯證法:世界萬物和人類社會總在不停地運動,有無、難易、貴賤、禍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斷轉化的。(2)發展:戰國時期的莊子。①把世間萬物都看作是相對的。②認為放棄一切大小、生死、貴賤、榮辱等差別觀念,就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1)代表:戰國末期的韓非子。(2)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3)影響: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深度點撥]對“無為而治”的認識“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所謂“無為”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讓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發展,不要橫加干涉,即不妄為,不胡作非為、為所欲為;實際上是反對嚴刑峻法和苛政。[質疑·手記]預習完成后,請將你的疑問記錄,并與“小伙伴們”探討交流:疑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問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問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網絡史論要旨1.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導致“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促進了我國思想文化的繁榮,奠定了我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2.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創立儒家學派。孟子和荀子發展了儒家思想。3.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莊之學崇尚自然,主張“無為”;法家主張君主集權,以法治國;墨家提倡“兼愛”“非攻”“節用”“尚賢”。它們都影響了中國文化進步的歷程。

探究點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史料解讀史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墩撜Z·為政》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根據關鍵詞“政”“刑”“德”“禮”“仁”“克己復禮”來歸納孔子的思想。史料二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離婁上》抓住關鍵詞“仁政”,來分析其與孔子的“仁”的關系。史料三凡兼人者三術: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试唬阂缘录嫒苏咄?,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貧,古今一也?!盾髯印ぷh兵》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盾髯印ご舐浴纷⒁馐÷蕴?,分析以“德”“力”“富”兼人者的區別,根據關鍵詞“重法愛民而霸”分析荀子的思想特點?!臼妨蠎谩?1)史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張?【提示】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克己復禮”,維護等級秩序。(2)史料二中,孟子提出了怎樣的主張?其與孔子的“仁”有何關系?【提示】主張:“仁政”。關系:①聯系:孟子的“仁政”是對孔子“仁”的思想的繼承與發展。②區別:孔子的“仁”即“愛人”,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孟子從孔子的“仁”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即“仁政”。(3)相對于孔孟“仁”“仁政”的思想,史料三中荀子思想有何特點?【提示】荀子主張“德”“法”并用,恩威并施,其思想更多地吸收了法家思想的特點?!臼氛撏卣埂靠鬃?、孟子和荀子思想觀點的異同人物倫理觀治國理念民本思想歷史觀孔子性相近“仁”“為政以德”“克己復禮”,較保守孟子性善論“仁政”“施仁政于民”“民貴君輕”主張社會進步荀子性惡論“仁義”“王道”“君舟民水”主張社會進步相同點都提出“仁”的思想、民本思想;都是在討論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其思想都有時代性和階級性;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探究點二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史料解讀史料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論語·為政》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睹献印けM心下》根據關鍵信息“為政以德”“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來歸納孔子和孟子的治國主張。史料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道德經》結合史料中“無為”“小國寡民”的作用來分析老子的治國理念。史料三以法為本,法不阿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惡也……是以國安而暴亂不起?!俄n非子》由史料中的“以法為本”“要在中央”“嚴刑”“重罰”來分析韓非子的主張。【史料應用】(1)史料一中,孔子和孟子在治國方面分別提出了怎樣的主張?【提示】孔子主張為政以德,提倡“仁”;孟子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學說。(2)根據史料二,分析老子提出的治國理念?!咎崾尽坷献又鲝垺盁o為而治”“小國寡民”。(3)根據史料三回答,針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韓非子提出了哪些主張?【提示】以法治國,加強君主權力,實行嚴刑酷法。【史論拓展】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思想內涵派別主張內涵儒家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和“禮”,主張“為政以德”反映了隨著春秋時期奴隸制的瓦解,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希望挽回奴隸制統治的愿望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荀子主張“仁義”“王道”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主張調和階級矛盾,以有利于封建統治的觀點道家主張“無為”,希望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反映了面對春秋奴隸制度崩潰、戰亂不斷的社會局面,人們消極、沒落的情緒法家韓非子主張“君主集權”“法治”,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要求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主張墨家主張“兼愛”“非攻”,要求平等,反對戰爭,主張任人唯賢反映了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小生產者要求分享利益、希望社會安定的愿望

唐太宗在總結其治國經驗時,提出“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的理念,同時又認為“夫安人寧國,惟在于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朕所以押情損欲,克己自勵耳”。唐太宗的治國經驗體現了中國古代哪些學派的主張()A.儒家、法家 B.儒家、道家C.墨家、儒家 D.法家、道家【解題模板】抓關鍵題干中“以人為本”“無為”“押情損欲,克己自勵”等是解題的關鍵詞,然后再結合諸子百家思想進行判斷排易誤法家思想主張用嚴刑峻法來維護統治,墨家則是主張“兼愛”“非攻”,與唐太宗的治國主張不符,由此排除A、C、D三項驗結論唐太宗主張治國“以人為本”“無為、無欲”,這分別體現了儒家思想——以民為本和道家主張——無為、寡欲【答案】B1.(2023·貴州學業水平測試)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流派繁多。主張統治者“克己復禮”,對民眾“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學派是()【導學號:71640000】A.道家 B.法家C.墨家 D.儒家【解析】由題干中的“克己復禮”“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可知該學派主張克己復禮、為政以德,這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思想主張?!敬鸢浮緿2.儒家自創立后不斷發展。戰國時期,荀子根據時代需要對儒家思想的發展主要體現在()A.“仁政”的學說 B.“以德服人”的觀念C.“仁義”的思想 D.“法不阿貴”的思想【解析】A項是孟子的思想;B項是孔子的思想;D項是韓非子的思想;C項是荀子根據時代需要對儒家思想的發展,故選C項。【答案】C3.提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一觀點的思想家還主張()A.“民貴君輕” B.“無為而治”C.以法治國 D.“兼愛”“非攻”【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可知是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提出的辯證法,老子在政治上還主張“無為而治”。【答案】B4.“說一說來道一道,成由勤儉敗由奢,緊緊手年年有,一粥一飯精細算,舊物易主貴如寶,不擺譜來不比闊,勤儉興家福綿長?!边@是央視的一則公益廣告宣傳詞。下列哪一位先賢的主張與之吻合()A.老子 B.莊子C.韓非子 D.墨子【解析】題干整個的宣傳主題是“勤儉節約”,這與墨子“提倡節儉,反對奢侈浪費”的主張最為吻合,故選D項?!敬鸢浮緿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睹献印凡牧隙橹握哂帽?大多數人都能遵從的方法)而舍寡,故不務德而務法。君主執柄以處勢(權勢),故令行禁止。柄者,殺生之制(裁決的力量)也。勢者,勝眾之資(憑借)也?!俄n非子》材料三文化就像一張名片,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就會被蒸發掉,或者湮沒于世界之中。什么是中國的文化名片?誰是最能代表中國的文化形象?《中國焦點2023》,為您揭曉了答案,十大最能代表中國的文化形象符號中位于第一名的是孔子。(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儒、法兩個學派針對當時的社會現狀分別提出的治國策略。(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孔子位于第一名的依據。假如你是投票者,你還會選擇哪位人物作為中國文化形象符號的代表?【解析】第(1)問注意抓住“治國策略”一詞,不要回答所有的思想主張。第(2)問要從孔子思想的影響來回答;列舉代表人物要注意“文化形象”這一要求。【答案】(1)①儒家:以德治國;②法家:以法治國,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2)依據:孔子思想經歷代學者發揚和統治者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對后世影響深遠。列舉:孟子等。學業分層測評(建議用時:40分鐘)[學業達標]1.有人說:沒有當時的“百家爭鳴”,中國后來的思想文化就不會五彩繽紛。這句話體現的“百家爭鳴”的意義不包括()A.促進了思想學術的活躍和繁榮B.引發了社會大變革局面的出現C.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D.對后來的中國政治和文化影響深遠【解析】“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社會大變革,而不是“百家爭鳴”引起了社會大變革,即B項是原因而不是意義。【答案】B2.《論語》記載:“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表明孔子治理國家的理念是()A.維護周禮B.實行仁政C.強調教化 D.為政以德【解析】根據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明孔子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應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規范。由此可知孔子重視尊卑秩序,維護周朝禮制,故選A項?!敬鸢浮緼3.某班同學在編寫“諸子百家論治國”的歷史短劇時,為扮演孟子的同學設計臺詞。下列選項合適的是()A.“兼愛非攻,互助互愛”B.“民貴君輕,社稷次之”C.“為政以德,愛惜民力”D.“以法治國,中央集權”【解析】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A項的“兼愛非攻”思想是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張,排除;B項是孟子的民貴君輕的思想,符合題意;C項是孔子的德治思想,不符合題意;D項是法家的法治和集權思想主張,不符合題意?!敬鸢浮緽4.(2023·天津學業水平測試)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著名論斷的思想家是()【導學號:71640001】A.老子 B.孔子C.荀子 D.墨子【解析】由題干材料中“君舟民水”的思想可知該思想家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答案】C5.有人閱讀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道德經》后,總結了以下內容,你認為可信的是()A.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B.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C.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惡也D.若是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解析】A項是老子的辯證法思想;B項主張仁政,是儒家思想;C項主張嚴刑、重罰,是法家思想;D項主張兼愛,是墨家思想。故選A項。【答案】A6.(2023·廣東學業水平測試)“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提出這一看法的學派是()A.墨家 B.法家C.道家 D.儒家【解析】題干的意思是,各國皆有法度,關鍵是能否秉公執法。如果君主若能堅決推行法治,國家就能強盛;反之,國家就會衰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法家的思想主張,B項符合題意?!敬鸢浮緽[能力提升]7.(2023·泉州高二檢測)《季羨林說和諧人生》一書說:“自古以來,中國就主張‘和諧’……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毕铝胁荒茏糇C這一說法的()A.孔子主張“仁者愛人”B.墨子主張“兼愛”“非攻”C.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D.商鞅主張“有道之國,務在弱民”【解析】A項主張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B項主張有利于社會的和諧,C項主張有利于君民的和諧,D項商鞅主張國家要弱民,必然會激起人民和國家的矛盾,故選D項?!敬鸢浮緿8.(2023·南充高二檢測)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評論中國某學派時說:“首先是一個解決日常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實用性道德體系,強調禮儀和社會責任?!痹搶W派是()A.道家 B.儒家C.墨家 D.法家【解析】道家學派主張消極避世、包含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不符合材料中思想的特點,故A項錯誤;儒家注重實用、主張積極入世,注重道德倫理,強調個人的社會責任感,根據材料信息“解決日常生活中各種問題”“實用性”“道德體系”“禮儀”“社會責任”等關鍵詞可知符合儒家學說的特點,故B項正確;墨家代表了小生產者的利益,主張“兼愛”“非攻”“尚賢”,與材料的思想特點不符合,故C項錯誤;法家主張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用嚴刑酷法來統治人民,與材料中強調道德不符,故D項錯誤。【答案】B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司馬談說:“乃論六家之要指,《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蜿庩?、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材料二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比舴蛄芯几缸又Y,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也粍e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梢孕幸粫r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比糇鹬鞅俺迹鞣致毑坏孟嘤庠?,雖百家弗能改也。(1)材料一中“天下”處于什么歷史時期?(2)“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是對這個時代歷史現象的一種總結,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要解釋這句話的含義。(3)結合材料二,簡述當時的法家學說比儒家思想更被當時的統治者所青睞的原因?!窘馕觥康?1)問從“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入手分析,可以判斷題干中的“天下”處于春秋戰國時期。第(2)問應首先理解“務為治者也”的意思,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的思想主張雖不同,但都是反映時代需求、為社會變革制造輿論的。第(3)問應從當時的社會需要考慮,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大動蕩、大發展時期,法家思想推動了政治變革,比儒家思想更符合時代要求?!敬鸢浮?1)春秋戰國時期。(2)諸子百家的具體思想觀點不盡相同,但其學說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為社會變革服務,即“務為治者也”。(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3)儒家重視“仁”“禮”,而法家強調“法治”,君主集權,更符合當時統治者富國強兵、爭雄稱霸的需求。10.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學術思想十分活躍的時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抖Y記》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材料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墩撜Z》材料三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睹献印方袢酥?,生而有好利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盾髯印?1)材料一反映了商代到春秋時期人們對天人關系的認識有何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指出孔子關于人際關系的兩個核心概念,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3)根據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對人性的不同看法。他們的思想有何一致性?(4)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貢獻?!窘馕觥康?1)問,根據材料中“尊神”“先鬼而后禮”等信息說明商代尊崇鬼神,重鬼神而輕視禮儀;根據材料中“敬鬼神而遠之”等信息說明否定鬼神作用而專注人事;“原因”可以結合春秋時期的政治、經濟等社會背景分析。第(2)問,結合對材料的理解,主要強調“仁”和“禮”,結合兩者的內涵分析兩者的關系。第(3)問,根據對材料的理解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孟子主張“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惡”,其“一致性”體現在強調道德的重要性。第(4)問,結合所學知識從對儒家思想及中華文化的影響角度概括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貢獻”?!敬鸢浮?1)變化:由商代尊崇鬼神到春秋時期專注人事。原因:鐵器的使用和經濟的發展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壞,爭霸局面出現,人們更多關注社會現實。(2)概念:仁和禮。關系:仁是內在精神,禮是外在表現;仁是追求的目標,禮是實現目標的途徑。(3)不同看法: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說,荀子主張性惡論。一致性:強調道德倫理的重要性。(4)奠定了儒家學派的基本學說;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學習目標: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1.重點:董仲舒新儒學的思想主張,西漢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2.難點: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后世的影響。教材整理1從“無為”到“有為”1.“無為而治”(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3)表現: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4)作用: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2.積極有為(1)原因①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②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劇烈,匈奴為患,都威脅著西漢的穩定。(2)目的: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的發展形勢。教材整理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1.新儒學形成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于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2.概況目的主張結果加強中央集權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漢武帝所接受,有利于扭轉內外松弛的局勢加強君權宣揚“君權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維護統治秩序提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課中思考]閱讀教材P9“學思之窗”,思考:想一想,漢武帝既然“獨尊儒術”,為什么在他的統治思想中又雜糅了一些其他學派的思想?【提示】董仲舒的新儒學提倡“春秋大一統”“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迎合了當時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時代需要,這也是漢武帝接受“獨尊儒術”的真實目的。其他學派中也有一些對其統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農抑商政策等也會被他采納。因此,他在統治過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張就不足為奇了。教材整理3儒學成為正統1.漢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2)政治上①起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②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3)教育上①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教育為儒家所壟斷。②興辦太學,由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③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儒學在民間開始處于獨尊地位。2.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質疑·手記]預習完成后,請將你的疑問記錄,并與“小伙伴們”探討交流:疑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問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問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網絡史論要旨1.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適應了西漢政府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儒家正統地位在漢代確立后,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3.漢武帝興辦太學,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探究點一董仲舒的新儒學史料解讀史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國則受命于君……王者承天意以行事,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偈妗洞呵锓甭丁肥÷蕴柷暗年P鍵詞是“受命”,省略號后強調“承天意以行事”。史料二《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稘h書·董仲舒傳》關注史料開頭和結尾,從關鍵詞“大一統”“邪辟之說滅息”中歸納其主張?!臼妨蠎谩?1)在史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思想?有何作用?【提示】思想:“君權神授”“天人感應”。作用:維護了君主權威,加強了君權,同時又限制了君主暴政。(2)史料二體現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觀點?【提示】“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臼氛撏卣埂慷偈嫘氯鍖W的特點及評價(1)特點:新儒學以儒學為基礎,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具有神學色彩,其哲學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義的。(2)評價主張評價“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春秋大一統”雖然充滿唯心主義色彩,但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大一統的國家,穩定了社會秩序,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但扼殺其他不同學派的做法不可取“君權神授”“天人感應”是唯心主義,但要求統治者愛護百姓,實施仁政,有利于封建統治的長久“三綱五?!毙麚P綱常倫理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應該批判;“五?!敝杏兄腥A民族傳統美德的部分內容,對此部分應該弘揚探究點二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史料解讀史料一偃說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班固《漢書·主父偃傳》從關鍵語句“今諸侯”“驕奢”“合從以逆京師”可知諸侯形成反叛中央的勢力。史料二董仲舒……開啟了儒學神學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進程,為封建統治找到了較為理想的意識形態。他的學說為穩定即鞏固大一統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起了重要作用,對于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征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锊?、安作璋《秦漢史》史料的第一句是董仲舒新儒學的特點,第二句是董仲舒新儒學的積極影響?!臼妨蠎谩?1)史料一反映了漢朝面臨什么問題?應該如何應對?【提示】問題:諸侯王勢力強大容易犯上作亂。應對:改變“無為而治”的政策,加強中央集權。(2)根據史料二,分析董仲舒新儒學的積極影響?!咎崾尽慷偈嫘氯鍖W對加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及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積極影響。【史論拓展】董仲舒新儒學得到全面肯定的原因及影響(1)原因①社會根源:漢武帝在位時期西漢王朝正處于上升時期,但內有王國問題,外有匈奴入侵,社會需要一種思想理論來鞏固統一的中央集權,建立與其相適應的社會秩序。②理論創新:儒家思想經過董仲舒改造后,宣揚“大一統”,對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非常有利,因而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③有利于統治:董仲舒利用“天人感應”學說來宣傳“君權神授”,雖然帶有迷信色彩,但對于樹立皇權、加強中央集權有利,因而得到了統治者的賞識。(2)影響①當時影響:對維護和加強西漢中央集權,防止分裂,具有進步意義,適應了西漢社會的發展。②深遠影響:提出的封建倫理綱常,被后人奉為道德規范;使儒學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對中國人的倫理觀念、文化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歷史上,西漢宣帝年間發生一次日食時,宣帝即刻下詔說:“皇天見異,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稱也。”漢宣帝的認識和做法體現了()【導學號:71640002】A.“獨尊儒術” B.“大一統”C.“天人感應” D.“君權神授”【解題模板】抓關鍵題干中“皇天見異,以戒朕躬”是解題的關鍵詞,然后再結合選項進行判斷排易誤“獨尊儒術”是講“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材料中沒有涉及此項內容,故A項錯誤;“大一統”指的是天地的常理,國家的需要,要維護政治的統一,材料沒有體現國家統一,故B項錯誤;“君權神授”指的是天是萬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諸侯都要服從天子的統治,材料也沒有體現君主權力的來源,故D項錯誤驗結論按照漢代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如果皇帝做了有違天意的事情,上天就會降災難或出現怪異現象以示警示;材料的內容顯示,當發生日食時,皇帝進行下詔內省,這正是“天人感應”的具體內容,故C項正確【答案】C1.漢武帝時,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開始產生,當時面臨的社會問題不包括()A.王國威脅 B.邊境不寧C.土地兼并 D.儒學正統地位動搖【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當時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嚴重,匈奴為患,都威脅著西漢政治和社會的穩定,由此可見A、B、C三項都是當時西漢面臨的社會問題。儒學的正統地位是在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后逐步確立的,故當時不存在其地位動搖的問題,故選D項?!敬鸢浮緿2.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里的“儒術”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學B.正統的孔孟學說C.糅合了道家、陰陽家等學說的儒學D.儒家學說與權術【解析】儒學為適應封建統治的需要,較注重自身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漢代儒學汲取了道家、法家、陰陽家等學說形成了新儒學。由此可知,本題選C項?!敬鸢浮緾3.太學是中國古代國家培養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學校,漢代太學中教學的主要內容有()①《詩》②《書》③《墨子》④《春秋》A.①② B.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太學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經典?!对姟贰稌贰洞呵铩范紝儆谌寮医浀?,故①②④入選;《墨子》屬于墨家學派的著作,故排除含③的選項。【答案】C4.(2023·四川學業水平測試)儒學思想被統治者確立為正統思想開始于()【導學號:71640003】A.戰國 B.秦朝C.西漢 D.宋朝【解析】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議,并付諸實行,儒家思想由此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答案】C5.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ABC材料二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漢書·董仲舒傳》材料三新華網山東頻道9月26日電2023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在山東曲阜開幕,以紀念孔子誕辰2566年。今年的孔子文化節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文明首善之區”為主題,目的就是追憶先賢圣哲,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使中華文化在新的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1)材料一中的三位思想家分別是誰?(2)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張是什么?這一主張對儒學的地位產生了怎樣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概括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窘馕觥康?1)問從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張聯系所學知識回答即可。第(2)問根據材料可歸納出董仲舒的主張;結合這一主張分析其對儒學地位產生的影響。第(3)問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語句“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進行分析概括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答案】(1)A.孟子(孟軻);B.荀子(荀況);C.孔子(孔丘、孔仲尼)。(2)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影響:儒學地位開始上升成為正統(主流)思想。(3)意義:儒家思想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或有助于社會和諧穩定;鼓勵人們向上向善或加強人們的道德修養。學業分層測評(建議用時:40分鐘)[學業達標]1.史書載:“漢初蕭(蕭何)、曹(曹參)為相,填(鎮)以無為,從民之欲,而不擾亂?!彼从沉藵h初的統治思想是()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解析】材料中的“無為”“從民之欲”等關鍵詞反映了當時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故B項正確。【答案】B2.(2023·淮安調研)《漢書·董仲舒傳》載:“(官吏們)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天下……廣其田宅,博其產業。”這主要說明西漢中期()A.出現土地兼并 B.官民矛盾尖銳C.官吏濫用權力 D.農民生活艱難【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說明當時官吏依靠財富進行土地兼并,故A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反映官民之間的矛盾,故B項錯誤;C、D兩項無法從材料中得出,排除?!敬鸢浮緼3.“這種宇宙理論極其詳盡地描述了天上與人間的平行……一個好皇帝會帶來和平和豐收,一個壞皇帝則帶來動蕩和饑荒。”下列思想家中,最早完整闡述該理論的是()A.孔子 B.老子C.韓非子 D.董仲舒【解析】依據材料的描述可知,該理論認為人間和天上是平行的,人間皇帝的好壞決定社會的和平或動蕩,可知這一理論強調“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故選D項。A項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張“克己復禮”;B項老子強調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C項韓非子主張君主依法治國,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排除A、B、C三項?!敬鸢浮緿4.《劍橋插圖中國史》中有這樣的敘述:“漢代儒學的勝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睂Υ死斫庹_的是()A.漢代儒學取得獨尊地位,異己得到排斥B.漢代儒學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C.漢代儒學吸取了陰陽家等流派的思想D.儒學在漢代成為正統思想【解析】漢代儒學是在吸收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的基礎上取得了獨尊的地位,C項表述符合題干意思。【答案】C5.《春秋繁露》記載:“……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故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與天同者而用之……”這體現了董仲舒的哪一思想()A.“罷黜百家,獨尊儒術”B.“君權神授”,強化君主專制C.“天人感應”,約束君主行為D.“春秋大一統”,加強中央集權【解析】依據材料中“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故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與天同者而用之”,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主張約束君主的行為,促使君主要施行仁政,故選C項。【答案】C6.(2023·湛江高二期末)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喚起了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諸子百家的學說后來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是()A.法家 B.道家C.墨家 D.儒家【解析】漢武帝時,董仲舒新儒學強調“春秋大一統”“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適應了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付諸實行,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故D項正確?!敬鸢浮緿[能力提升]7.有學者認為:“秦朝滅亡后,法家學說信譽掃地,而儒家學說長期被推崇為官方教義。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法家的一個勝利?!薄斑@也是法家的一個勝利”指的是()A.“獨尊儒術”也體現了法家的思想專制原則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學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經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學說被董仲舒全面地吸收【解析】“獨尊儒術”體現了思想的大統一,與法家思想專制原則相符合,故A項正確;董仲舒新儒學的核心為大一統,故B項錯誤;董仲舒新儒學亦主張仁政,有其“民本”特色,故C項錯誤;董仲舒新儒學思想來源豐富,沒有全面吸收一種學說,故D項錯誤。【答案】A8.董仲舒說:“(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為善也?!焐裥?,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毕旅嬲f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礎上提出了“天人感應”B.在孟子人性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君權神授”C.在荀子人性論的基礎上創立“天人合一”思想D.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解析】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知,董仲舒認為人性本善,由于“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上天就為他們創造了一個王來維持這個社會,使他們成為善良的人,即“君權神授”,故B項正確;荀子主張“人之性惡”,故C項錯誤;A、D兩項與題意不符,排除?!敬鸢浮緽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統一思想,歸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國人有一致的信仰,讓大家在相同的目標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統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們平心而論,董仲舒統一思想,尊崇儒術的呼吁,其功當多于過?!钔堋抖偈媾c西漢學術》材料二秦以后的中國文化曾遭受三次厄運:一次是秦始皇的焚書,一次是漢武帝的罷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舉制度。在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發動的這一次對封建政權的長期鞏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對文化的危害也最為長遠?!拇啊吨袊洕枷胧贰?1)根據材料一、二,分析兩位學者對董仲舒評價的不同。原因何在?(2)你認為對歷史人物活動的評價應遵循怎樣的原則?【解析】第(1)問考查對新儒學的評價,概括材料一、二即可得出答案。第(2)問考查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方法,結合第(1)問和所學知識回答即可?!敬鸢浮?1)材料一肯定了“獨尊儒術”對維護國家統一的作用;材料二在肯定其對鞏固封建政權所起的作用的同時,主要強調了它對文化發展的危害。原因:評價的視角、關注問題的重點不同。(2)應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去考慮。10.(2023·南京高二檢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胖跽呙饔诖?,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學校)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稘h書·董仲舒傳》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經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當世之務、習先圣之術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舉禮,以為天下先。太常其議予博士弟子,崇鄉黨之化,以厲賢材焉?!┫嗪胝垶椴┦恐玫茏訂T,學者益廣。——《漢書·武帝紀》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要求,是當時客觀形勢的正確反映。雖然,從本質上說,這一主張是為鞏固漢政權的封建統治服務的,但從客觀效果來看,它不僅對當時,而且對以后中國封建社會的統一、鞏固和發展起了積極的進步作用?!叽壕铡抖偈娼袒枷胙芯俊?1)根據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針對教化提出的具體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董仲舒倡導教化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漢武帝重視儒學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如何正確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歷史影響?【解析】本題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學。第(1)問,“主張”直接提取材料一中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張在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庠序來教化百姓行仁、義、禮等;“主要原因”則要結合當時形勢從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儒家自身主張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問,“措施”可直接從材料二中找出,如設置五經博士、征選儒家學者做官、提倡儒學等;“作用”需結合所學知識從鞏固統治、發展教育和儒學地位變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問,要從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方面思考,歸納材料三可得出“鞏固統治、鞏固國家統一”等積極影響,消極影響主要從儒學對社會發展有一定的阻礙作用的角度回答?!敬鸢浮?1)主張:辦學校;教化人民行仁、義、禮等。原因:適應統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傳統;教化本身的功能。(2)措施:設五經博士;起用儒學家參政;興辦學校,大力提倡儒學。作用:有利于鞏固統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體系;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正統思想。(3)一方面,有利于鞏固封建思想統治(或有利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鞏固(或社會影響更加擴大),客觀上對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束縛和阻礙作用。第3課宋明理學學習目標: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1.重點:掌握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主要內容和特點。2.難點:理解理學和心學的思想內涵;正確評價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歷史地位。教材整理1三教合一1.魏晉南北朝時期(1)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2)佛教吸收儒學精神,漸趨中國本土化。(3)道教也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2.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3.唐朝(1)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2)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誤區警示]對“三教合一”的認識“三教合一”的主張并不是要求“三教”合為“一教”,而是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叭毯弦弧钡奶岢?,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面臨挑戰;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和與時俱進。教材整理2程朱理學1.形成(1)背景:北宋時,儒家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2.主張(1)“二程”①哲學觀(核心):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主張先有理而后有物。②道德觀: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③認識論: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把知識、道德和天理聯系起來。(2)朱熹①道德觀:天理就是三綱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強調“存天理,滅人欲”。②認識論:認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3.地位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4.影響(1)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但綱常名教嚴重束縛了人的思想。(2)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3)朱熹的學術思想對日本、朝鮮和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課中思考]閱讀教材P13“學思之窗”,思考:請談談程頤和朱熹關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對我們的學習方法有什么啟發?【提示】格物致知,就是通過對外界事物的深入細致的探究,達到認識事物本質的目的。啟發:首先要腳踏實地、認真學習每一個具體的知識,然后才能融會貫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學習水平。教材整理3陸王心學1.內容代表哲學觀認識論陸九淵(南宋)“心”是萬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天地萬物都在心中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陽明(明朝)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2.影響(1)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2)宋明理學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質疑·手記]預習完成后,請將你的疑問記錄,并與“小伙伴們”探討交流:疑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問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問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網絡史論要旨1.程朱理學主張“理”是萬物的本原,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強調格物致知。2.陸王心學認為“心”是萬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強調內心的修養。3.宋明理學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產生了深遠影響。探究點一程朱理學史料解讀史料一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己何與焉?所謂萬物一體者,皆有此理?!逗幽铣淌线z書》注意“天理”與“萬物”之間的關系。史料二萬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鐬榫毴剩瑸槌柬毦?,為子須孝,為父須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異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吨熳诱Z類》由史料中關鍵語句“為君須仁,為臣須敬,為子須孝,為父須慈”來總結朱熹的主張,進而分析其目的?!臼妨蠎谩?1)根據史料一,分析“二程”的主要觀點?!咎崾尽刻煜氯f物都可以用理來解釋,理是萬物的本原。(2)根據史料二,分析在倫理觀上朱熹提出的主張。目的何在?【提示】主張:“三綱五?!奔礊樘炖?。目的:適應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臼氛撏卣埂砍讨炖韺W的三大特點(1)儒學進一步思辨化。傳統儒學經由理學家們的改造,道德信條式的理論體系變成了哲學理論體系,這是程朱理學的突出特點。(2)更加強調以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理學所強調的天理,實質上也就是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無論是理學哲學的本體論、人性論、“存理滅欲”或“存心滅欲”的修養論、“格物”或“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能論,均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程朱理學作為儒學發展的一個階段,它帶有明顯的佛、道化的特點。程朱理學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鑒佛教與道教的形而上學,把佛、道的禁欲主義思想吸收進來,把它作為理學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主張。探究點二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比較史料解讀史料一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脫然自有貫通處。——《二程遺書》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吨熳诱Z類》由史料中“二程”的“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和朱熹的“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可得出他們在認識論上的主張,進而分析其進步作用。史料二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王陽明《答顧東橋書》由史料中關鍵語句“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來總結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史料應用】(1)根據史料一,分析“二程”和朱熹在認識論上提出的主張。有何進步作用?【提示】主張:“格物致知”。作用:對于探究科學知識和規律,由淺入深、去粗取精的認知規律具有科學的指導意義。(2)根據史料二,歸納王陽明思想的核心。【提示】“心外無物”“致良知”。【史論拓展】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異同

(2023·聊城高二檢測)王陽明在《示諸生詩》中說:“爾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問人。但致良知成德業,漫從故紙費精神?!边@說明他主張()【導學號:71640004】A.通過自我反省就能達到本善B.要向外部世界探尋真知識C.通過學習古代典籍增長知識D.探求知識要敢于向人求問【解題模板】抓關鍵題干中“不用求人更問人”“致良知”“漫從故紙費精神”是解題的關鍵語句,然后再結合選項進行判斷排易誤王陽明主張“致良知”即反省內心而不是向外部世界探求,故B項錯誤;“漫從故紙費精神”說明王陽明不主張從書籍中增長知識,故C項錯誤;“爾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問人”說明王陽明不主張向人求問,故D項錯誤驗結論由題干中“但致良知成德業,漫從故紙費精神”體現了通過自我反省就能達到本善,故A項正確【答案】A1.現代史學家陳寅恪認為:韓愈不僅“結束南北朝相承之舊局面”,而且“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韓愈在文化學術上的貢獻在于()A.致力于復興儒學 B.主張儒、佛、道并重C.創立了理學體系 D.提出“致良知”學說【解析】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的主張,開啟了宋代學者復興儒學的新局面,為理學的形成創造了條件。B項與韓愈主張不符;C項發生于宋代;D項是心學家王陽明的思想主張?!敬鸢浮緼2.兩宋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演變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A.尊道禮佛之風盛行B.心學廣泛傳播C.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形成D.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解析】A項是隋唐時期的社會風氣,排除;B項在明朝時期較為流行,排除;D項是從西漢時期開始的,排除。C項符合兩宋時期思想發展的狀況,這一時期形成了以程朱理學為核心的新儒學思想體系?!敬鸢浮緾3.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貝殼,認為“此石即舊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卻變而為高,柔者卻變而為剛”。這體現了()A.三綱五常 B.發明本心C.格物致知 D.致良知【解析】本題考查朱熹的思想主張。A項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B項是心學開創者陸九淵的思想,排除;D項是王陽明的思想,排除;材料中朱熹對貝殼的探究,反映了其格物致知的理念,故選C項?!敬鸢浮緾4.(2023·長春高二檢測)南宋朱熹與明代王陽明相比,兩者思想的共同之處是()A.知行合一,發于本心B.只有探究萬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C.心就是理,心外無物D.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解析】A、C兩項是王陽明心學的內容,故排除;探究萬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是程朱理學的主張,故排除B項;雙方都認為,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所以要遏制人的私欲,以做到“存理去欲”,故D項正確?!敬鸢浮緿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嘗謂三教之大,其不可遺也。行五常、正三綱,得人倫之大體,儒有焉;絕圣棄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歸真,俾千變萬態,復乎心性,釋有焉?!猍宋]智圓材料二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洞髮W章句》材料三王陽明:“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無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2)材料二主要體現了朱熹怎樣的觀點?在朱熹看來,認識事物的最終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主要闡述了王陽明的什么觀點?(4)材料一對材料二、三有何影響?【解析】第(1)問應依據材料概括為“三教合一”。第(2)問應緊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第(3)問注意從材料三中獲取有效信息,指出王陽明“致良知”的觀點。第(4)問應歸納“理學”的形成?!敬鸢浮?1)三教合一。(2)觀點:格物致知。最終目的:“窮理”,朱熹把探究“理”作為認識的最終目標。(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4)儒學融合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學業分層測評(建議用時:40分鐘)[學業達標]1.魏晉南北朝以來,面對佛、道強有力的沖擊,儒學思想家的態度是()A.固步自封,消極抵抗B.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C.積極吸收,豐富儒學D.放棄儒學,轉奉佛道【解析】魏晉南北朝以來,儒、佛、道三教在彼此反復辯駁中相互吸納滲透,儒學受佛、道哲學影響,內容不斷得到豐富?!敬鸢浮緾2.歷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指出:“理學并不僅僅是前秦和兩漢儒學的繼承和發展。它部分是對傳統的重新發展,部分是全新的創造?!边@里的“全新的創造”是指()A.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并且凸顯人性的尊嚴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學哲理化、思辨化C.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學D.強化了儒家的綱常倫理道德并借此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解析】宋明理學倡導“存天理,滅人欲”,壓抑了人的個性發展,故A項錯誤;宋明理學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使傳統儒學更加哲理化和思辨化,故B項正確;融合陰陽家、道家和法家等思想的新儒學由西漢儒學家董仲舒所創,它強化了儒家的倫理綱常,有利于維護封建專制,與題目中的信息“理學”“全新的創新”不符,故C、D兩項錯誤。【答案】B3.某校高中學生在編演“宋明理學”的歷史短劇時,為下圖人物設計的臺詞應是()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A.“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C.“心外無物”“心外無理”D.天理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窘馕觥緽項是陸九淵的思想,C項是王陽明的思想,D項是朱熹的思想,故選A項。【答案】A4.《朱子語類》:“格物須是到處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謂也。若只求諸己,亦恐有見錯處,不可執一?!鄙鲜霾牧弦磉_的核心思想是()A.“知行合一” B.“發明本心”C.“格物致知” D.“存天理,滅人欲”【解析】“知行合一”屬于明朝王陽明的思想,不符合題干《朱子語類》,故A項錯誤;“發明本心”屬于陸九淵的思想,不符合題干意思,故B項錯誤;由材料信息“格物須是到處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謂也”可得出是朱熹修養論中的“格物致知”,故C項正確;“存天理,滅人欲”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D項錯誤?!敬鸢浮緾5.(2023·北京學業水平測試)“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謂萬物皆備于我,昔之圣賢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边@一主張來自于()【導學號:71640005】A.道家學派 B.佛教禪宗C.朱熹理學 D.陸九淵心學【解析】題干材料的意思是指“心”即“理”,本來就存在那里,人們的學習就是一個感知、體會的過程,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尋找,所以是我固然有之;正所謂世間萬事萬物,都已具備,那些先我得道的人和我今夕所知是相同的。由此判斷,D項符合題意。【答案】D6.(2023·杭州高二檢測)理學家王陽明提出“致良知”說。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惡標準B.圣人獨有的是非道德標準C.通過學習獲得的良好知識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規律【解析】王陽明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故A項符合題意。C項屬于“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學的觀點,排除;B、D兩項表述錯誤,排除。【答案】A[能力提升]7.(2023·北京高考)明朝中后期,王陽明學說在中國士大夫中流行。朝鮮來華使者對此不理解,認為“陽明敢肆己意,謗辱朱子,實斯文之罪人也”。結合所學判斷,下列選項正確的有()①朝鮮使者以程朱理學為正宗②王陽明心學超越了理學范疇③王陽明與朱熹觀點明顯不同④王陽明心學是對儒學的叛逆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朝鮮來華使者認為王陽明的學說“謗辱朱子”,他們以程朱理學為儒學正宗,故①正確;王陽明的心學是宋明理學的組成部分,故②說法錯誤。宋明理學是儒家學者為適應當時統治需要而對儒學的發展,故④說法錯誤。朱熹認為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而王陽明心學認為“心即理”,求理方法是“致良知”,故③正確。答案為C項。【答案】C8.宋明理學家普遍倡導“存理去欲”的修養論,“格物”“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齊家平天下”的功名論,其根本出發點是()A.修身養性,提高個人修養B.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C.規范社會秩序,實現社會和諧D.樹立理學的統治地位【解析】宋明理學家提倡的修養論在于規范社會秩序,實現社會和諧,最終達到維護封建秩序、封建制度的目的。【答案】C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國則受命于君。君命順,則民有順命;君命逆,則民有逆命?!苊?,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宜視天為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边@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興盛所作的一首詩。從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士人對儒家思想產生懷疑,人們開始了對宗教的渴求。那個時候,從王公貴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紛紛皈依佛門,甚至連皇帝也“舍身”佛寺?!腥A讀書網材料三陸九淵記述:“鵝湖之會,論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二陸(指陸九淵及兄陸九韶)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覽。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此頗不合?!?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別對百姓和天子提出了什么要求?(2)根據材料二,說明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思想界的狀況。(3)根據材料三,概括朱熹和二陸思想的主要分歧。(4)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主流思想演變過程的特點及主流思想演變所反映的本質問題?!窘馕觥康?1)(2)問可依據材料獲取和歸納信息,難度不大。第(3)問依據材料“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覽”進行歸納,可知材料實際上反映了朱熹、二陸在理學上對主觀與客觀認識的不同。第(4)問是本題的立意所在,要運用“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的原理加以分析?!敬鸢浮?1)思想:君權神授(或天人合一)。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統治;天子治國要服從天命。(2)儒學思想受到懷疑;民眾普遍崇信佛教。(3)朱熹主張“先觀后悟”;二陸主張“先悟后觀”。(4)特點:中國主流思想發展的過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影響和交流的過程。本質:適應了封建專制的需要。10.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是對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于賢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蹶柮鳌秱髁曚洝凡牧隙?王陽明)在南贛建立起一種鄉村民眾的自治組織“鄉約”,并親自撰寫了約規,即《南贛鄉約》。陽明的鄉約模式……強調鄉約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時見諸行動。……《南贛鄉約》頒行以后……贛縣“人心大約淳正,急公輸納,守禮畏法……子弟有游惰爭訟者,父兄聞而嚴懲之,鄉黨見而恥辱之”?!贴i飛《王陽明“知行合一”與南贛鄉約》材料三陽明論政,大略以孟子《禮運》為藍本。雖足針砭專制,究非真出新創?!了卧?,儒學化為理學,理學又專尚程朱?!W弊極,浸至是非以孔子為權衡,綱常致個人于桎梏?!柮骼^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幟,發為學貴自得之論?!捁珯唷吨袊嗡枷胧贰?1)根據材料一,概括王陽明“致良知”學說的主要內容。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王陽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2)根據材料二,分析《南贛鄉約》頒行的社會價值。材料三的作者認為王陽明的思想貢獻有哪些?(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王陽明的思想及實踐對當今社會道德建設的啟示?!窘馕觥康?1)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是非之心……所謂良知也”得出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根據“良知之在人心……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得出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據“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得出是成圣的途徑;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即可得出反省內心、知行合一。第(2)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中“頒行以后……贛縣‘人心大約淳正,急公輸納,守禮畏法’”得出緩和社會矛盾、利于社會穩定;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三“雖足針砭專制”得出批評專制,根據“末學弊極,浸至是非以孔子為權衡”得出打破對孔子的偶像崇拜,根據“綱常致個人于桎梏……陽明繼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幟”得出沖擊理學的思想桎梏。第(3)問根據材料一中“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得出自覺提升道德;根據材料二“頒行以后……贛縣‘人心大約淳正,急公輸納,守禮畏法’”得出開展道德實踐,注意從思想及實踐等角度回答即可?!敬鸢浮?1)內容: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是成圣的途徑。方法:反省內心,加強道德修養;倡導知行合一。(2)社會價值:緩和社會矛盾;利于基層社會的治理和穩定。思想貢獻:含有批評專制的意義;打破對孔子的偶像崇拜;沖擊理學對人的思想桎梏。(3)啟示:自覺提升道德修養;積極開展道德實踐。第4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學習目標:1.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2.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1.重點: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進步思想主張。2.難點:探究進步思想主張形成的原因與進步思想的歷史作用。教材整理1李贄的離經叛道1.背景(1)政治:明朝后期,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空前尖銳。(2)經濟:江南一帶的市民工商業者已有相當強的經濟實力。(3)思想:道學家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為神圣。(4)個人:李贄目睹了官場的污濁和道學家的偽善。2.主張(1)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經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論。(2)認為是非標準依據時代變化而變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3)強調人正當的私欲,認為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3.影響李贄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課中思考]閱讀教材P17“學思之窗”,思考:李贄寫的這封信,說明了當時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提示】明清之際,程朱理學使得儒學日益僵化,人們只能按照程朱理學對儒家解釋做學問甚至生活,任何不同的意見都會遭到社會的不容甚至道德的譴責。于是,讀書人只能按照程朱理學的解釋學習儒家經典,以謀取官職。讀書人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社會風氣虛偽,官場環境污濁。教材整理2明末清初進步思想家1.思想主張代表思想主張作用黃宗羲①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③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從而限制君權,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對以后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顧炎武①提出經世致用的思想,主張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寫出《天下郡國利病書》②后人概括他的思想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王夫之①世界是物質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②物質發展變化有規律可循③事物是可以認識的④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2.歷史影響促使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深度點撥]明清之際思想批判的實質①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不是從根本上否定儒學,而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儒學的批判與繼承,明清之際的三大進步思想家構筑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②階級和時代的局限使他們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體系,只著眼于對黑暗現實的揭露,沒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層次,他們所提出的為君之道與治國之道,仍然沒有跳出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質疑·手記]預習完成后,請將你的疑問記錄,并與“小伙伴們”探討交流:疑問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問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問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識網絡史論要旨1.李贄抨擊道學家的虛偽,強調人的正當私欲;黃宗羲抨擊君主專制制度,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王夫之的唯物思想皆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2.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戰正統,提倡個性,批判專制,否定君權等主張,成為近代進步思想的先聲。3.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在繼承傳統儒學的基礎上,著重對宋明理學和君主專制的弊端進行批判,使儒學重新煥發生機。探究點一李贄的思想主張史料解讀史料一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卻童真,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故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見:見識)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見盡長,女子見盡短,又豈可乎?——李贄《焚書》注意連詞“若……便……”這一假設轉折句,抓住第二自然段句末的反問句。史料二夫是非之爭也,如歲時然,晝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雖使孔夫子復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罰賞哉!——李贄《藏書》抓住史料中“是非之爭”“不相一也”及轉折連詞“雖……又……”進行分析。【史料應用】(1)根據史料一,概括李贄的基本主張?!咎崾尽刻岢觥巴恼f”;反對歧視婦女。(2)根據史料二,總結李贄的思想主張?!咎崾尽坷钯椫鲝埵欠菢藴孰S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準?!臼氛撏卣埂坷钯椝枷氲倪M步性及評價(1)進步性①否定孔孟學說的思想權威,否定以程朱理學作為統一的思想標準;認為是非標準應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具有發展的眼光。②敢于大膽地向正統思想發出挑戰,批評道學家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的私欲;認為人不能脫離基本的物質生活而空談仁義道德;從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動搖了“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2)評價:李贄將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整個正統思想,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具有鮮明的叛逆色彩和戰斗精神,他的某些主張至今仍有借鑒意義。探究點二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的主張史料解讀史料一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業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抓住關鍵語句“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史料二孰知今日之清談有甚于前代者!……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廟丘墟?!度罩洝纷⒁狻耙悦餍囊娦灾昭浴钡牟涣加绊??!臼妨蠎谩?1)史料一反映了黃宗羲怎樣的思想主張?具有什么特點?【提示】思想:反對君主專制。特點: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2)針對史料二中的現象,顧炎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