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天氣過程分析-天氣分析I-寒潮1_第1頁
典型天氣過程分析-天氣分析I-寒潮1_第2頁
典型天氣過程分析-天氣分析I-寒潮1_第3頁
典型天氣過程分析-天氣分析I-寒潮1_第4頁
典型天氣過程分析-天氣分析I-寒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寒潮天氣過程分析2013年10月寒潮含義和出現時間

寒潮的含義:寒潮天氣過程是一種大規模的強冷空氣活動過程。其天氣的主要特點是劇烈降溫和大風,有時還伴有雨、雪、雨凇或霜凍。出現時間:9~次年5月,其中春季的3月和秋季9~11月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最為頻繁的季節。中國中央氣象臺規定凡一次冷空氣入侵后,該地區日最低氣溫24小時內降溫幅度大于或等于8℃

,或48小時內降溫幅度大于或等于12℃,并且該地最低氣溫下降到4

℃以下,稱之為寒潮。寒潮的標準寒潮源地冷空氣源地:冷空氣開始形成和積聚的地區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有三個源地:1、新地島以西的北冰洋洋面,來自這個地區的最多(約40%),達寒潮強度的次數也最多;2、新地島以東的北冰洋洋面,(約18%),但其強度一般較強,達寒潮強度的次數也較多;3、冰島以南的大西洋洋面,來自這個地區的也較多(約33%),但因氣溫較高,達寒潮強度的比例較少。據中央氣象臺統計資料,95%的冷空氣都要經過西伯利亞中部(70°-90°E,43°-65°N)地區,并在那里積累加強,這個地區就稱為寒潮關鍵區

寒潮關鍵區新地島冰島喀拉海巴倫支海鄂霍茨克海東路西路西北路西北路東路西路東路加西路

寒潮路徑冷空氣入侵我國主要有四條路徑:西北路(中路):關鍵區—蒙古—河套附近—長江中下游及江南。東路:關鍵區—蒙古—華北北部—主力繼續東移同時,低空的冷空氣折向西南,經渤海侵入華北,再從黃河下游向南可達兩湖盆地。西路:關鍵區經新疆、青海、西藏高原東南側南下,影響西北、西南及江南各地區。東路加西路:東路冷空氣從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氣從青海東南下,兩股冷空氣在黃土高原東側,黃河、長江之間匯合,接著合并南下。寒潮天氣系統極渦極地高壓寒潮地面高壓寒潮冷鋒寒潮的結構特點:高空圖上,表現為強的低壓槽伴隨強鋒區自北向南移動,鋒區越強(等溫線越密集),寒潮冷空氣越強。反之則弱。地面圖上,與強鋒區對應,有一條寒潮冷鋒,鋒后強大的冷高壓,冷高壓的中心值越高,冷空氣越強。另外,冷鋒的強度也反映寒潮的強度。本節課任務:1、繪制新天氣圖。(注意高空槽位置、L、N中心;冷高壓位置和強度、鋒面分析)。2、復習寒潮相關知識。3、思考12日天氣圖上哪些系統與本次過程有關?4、對于有關系統,在新天氣圖上用黃色筆描畫24小時前的位置。根據500hPa高空形勢特征和冷空氣活動情況,可以概括出三種主要的環流型:小槽發展型低槽東移型(這次過程)橫槽型

常見的寒潮天氣過程的環流形勢小槽發展型小槽發展型也稱為脊前不穩定小槽東移發展型。這類寒潮是由不穩定短波槽發展引起強冷空氣爆發造成的。

通常,高空500hPa不穩定小槽最初出現格陵蘭以東洋面上。小槽在東移南下過程中不斷發展,最后在亞洲大陸東岸發展成一個大槽,稱為東亞大槽。對應槽后地面高壓強烈發展,在高空西北氣流影響下東移南下,爆發寒潮影響我國。實質是通過不穩定小槽、小脊發展,引導新地島以西冷空氣南下,取西北路徑經西伯利亞、蒙古入侵我國。三個階段:烏拉爾山高壓脊形成,不穩定小槽東移到西伯利亞地區發展,低槽東移加深到東亞大槽平均位置

橫槽型

在500hPa環流形勢中,東亞倒Ω流型建立時,極渦向西伸展,形成一個東西向的槽,槽前后是偏北風和偏西風的切變。冷空氣不斷向橫槽內積聚。阻高崩潰,橫槽轉豎,槽后冷空氣大舉南下,侵襲我國,地面上原靜止于蒙古的高壓開始向東南移動,形成一次寒潮。此類寒潮的冷空氣源地在西西伯利亞東部或北冰洋上。影響我國的路徑視橫槽位置偏西還是偏東具體確定,多取西北路徑南下。

橫槽轉豎的條件:冷中心、負變高區移到槽前,橫槽后轉為暖平流并有明顯正變高;橫槽后部東北風轉為北風或西北風,風速加大;阻高崩潰或不連續后退;長波調整西西伯利亞東部或北冰洋冷空氣,橫槽位置(西北、偏西、北路)。對應地面為蒙古冷高壓。上游不穩定小槽東移,橫槽轉豎,不斷東移小槽引導地面冷高壓東移南壓低槽東移型

此類寒潮的冷空氣常來自冰島以南的洋面,途徑歐洲南部、地中海、里海、巴爾喀什湖進入我國新疆或蒙古,然后取西路或西北路影響我國各地。這類寒潮的冷空氣路徑很長,容易變性,所以寒潮強度不大。不過,在以下三種情況下,冷空氣可達到寒潮強度(1)低槽東移過程中,受地形、有新鮮冷空氣或貝加爾北部殘留的冷空氣合并使冷空氣強度加強.

(2)低槽東移到烏拉爾山以東時,從黑海到里海有明顯的暖平流,高壓脊發展,脊前西北氣流加強,促使新鮮冷空氣從新地島加速南下與原低槽中的冷空氣合并.

(3)蒙古氣旋、東北低壓強烈發展又向東北移去,有利冷空氣主力向東偏北移。黃河氣旋及江淮氣旋發展將導致冷空氣南下而爆發寒潮此槽快速東南移動,配合-44冷中心,能否與東移的冷空氣合并成為寒潮的關鍵兩股冷空氣合并,槽后脊的發展及槽的加深,使得冷空氣南下低槽東移型寒潮要注意兩股冷空氣合并,本個例中,冷空氣在12日合并加強,寒潮地面高壓也大大加強。而冷空氣的合并要注意喀拉海的槽移速快,冷中心強度達到-44度,它的加入使西來的冷空氣大大加強寒潮預報寒潮預報包括冷空氣強度、冷空氣爆發南下、冷空氣主體移動路徑(寒潮路徑)、降溫幅度(寒潮強度)及寒潮天氣預報幾個部分:(1)首先考慮有無冷空氣的聚積、是否達到了比較寒冷的程度,否則即使南下也難以形成寒潮;(2)其次判別達到一定強度的冷空氣有無爆發南下的條件,即有利的環流形勢;(3)根據環流形勢推斷主力冷空氣的移動方向即寒潮路徑;(4)然后根據南下冷空氣的強度與所預報地區在冷空氣影響前氣溫回升的情況估計降溫幅度;(5)最后綜合多種因素分析能否產生大風、霜凍、雨雪等各種寒潮天氣。1、寒潮強冷空氣堆積的分析和預報

侵襲我國的寒潮,一般都在西西伯利亞至蒙古一帶積累加強。判斷冷空氣是否堆積,主要從地面冷高壓的強度和高空冷中心強度兩個方面考慮強冷空氣的堆積。冷空氣活動在天氣圖上分析(表示)

隆冬季節12~2月份:500hPa在西伯利亞或蒙古一帶有≤-40℃的冷中心或冷槽,相應700hPa上冷中心≤-36℃;700hPa鋒區強度達20-32℃/10緯距;冷高壓中心強度可達1060hPa。

早春晚秋:500hPa冷中心強度在-44℃以下,地面冷高壓中心強度在1040hPa以上。

有冷空氣的堆積,但不一定能向我國爆發成為寒潮。能否出現寒潮,主要取決于中高緯度環流經向度能否加大,即有無可能使高緯堆積加強的強冷空氣迅速南下,因此預報冷空氣爆發,需判斷引導冷空氣的低槽能否發展或槽后高壓脊能否發展;若為橫槽則需判斷橫槽能否轉豎。有利于寒潮爆發情況:符合寒潮環流形勢東亞大槽可能重建南支與北支槽的疊加地面氣旋發展(先有北方氣旋、后有南方氣旋發展)2、寒潮強冷空氣爆發的分析和預報(1)小槽發展型寒潮爆發的著眼點烏拉爾山或西西伯利亞長波脊的建立、加強和移動以及不穩定小槽的發展。(2)低槽東移型寒潮爆發的著眼點北支和中支低槽合并,經向度加大,地面冷高壓加強南下。(3)橫槽型寒潮爆發的著眼點阻高和其前部橫槽的形成,以及阻高崩潰引起橫槽轉豎。3、寒潮路徑的預報:1、地面高壓的軸向。地面冷高壓的長軸方向往往就是寒潮入侵的方向。如:高壓長軸呈南北向時,冷空氣南侵,當高壓長軸為東西向時,冷空氣一般偏東移。2、看地面正變壓中心的移向。地面+△P3和△P24中心的移向,大致與寒潮高壓的路徑相同。3、引導氣流4、寒潮降溫的預報:(1)、寒潮降溫幅度預報,以確定冷空氣的等級;(2)、最低氣溫的預報。一次寒潮過程中,最低氣溫出現的時間是在冷鋒過境后天氣轉好,風力減小的當天或次日晨。可上游選取指標站與各代表站相對應進行外推預報5、寒潮大風的預報:起風時間、風向、風力和大風持續時間等。

(1)、地面大風出現在700hpa冷平流最強區域相對應的地方。(2)、冷鋒前后3小時變壓正負中心差值越大,則風力越強。(3)、大風持續時間的預報著眼點:一看高空低槽移動快慢,快則持續時間短,反之持續時間長。二看高空槽后是否有新的冷空氣補充,有則持續時間長,無則短。三看地面冷高壓南下方式,若整體南壓,中心南掉則大風時間短,反之則長。四看高壓長軸方向,南北向時,大風持續時間短,東西向時持續時間長本節課任務:1、訂正天氣圖2、復習高空、地面形勢預報方程3、制作500hPa影響槽、地面鋒面及冷高壓中心(強度、日期)綜合動態圖4、思考本次寒潮爆發的預報著眼點是什么?寒潮降溫的預報:(1)、寒潮降溫幅度預報,以確定冷空氣的等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