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_第1頁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_第2頁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_第3頁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_第4頁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學習目標:1、理解運用典故,借古諷今的寫作特點2、了解辛棄疾抗敵救國報國無門的苦悶和為國效勞、憂國憂時的愛國熱情。

永遇樂,詞牌名。京口北固亭,登臨地點。懷古,點懷古詩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解題2、懷古:此詞是懷古詞(1)懷古詩詞常寫的內容:

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古跡

(2)懷古詩詞常抒發的感情:a針對所寫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發表看法(評價人物或事件)b、緬懷先賢表達對先賢的敬仰或惋惜之情。C、類比古人寄托渴望像古人一樣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愿望或壯志難酬之情。d、借古抒發昔盛今衰、盛衰興亡、物是人非之慨。e、借古諷今:借古之得失興亡勸誡當朝莫走老路;或表達對國家如今國運衰微的哀傷、擔憂。

懷古常用手法:

a、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襯情

b、對比:眼前的衰敗荒涼與歷史上繁華對比

d、用典

用典:詩文中引用過去的與本文有關的人物、地方、事件、事物或有來歷出處的詞語、佳句,都叫用典。

作用:1、增加詩文內涵,豐富詩文內容。

2、使語言簡潔含蓄,表意委婉曲折3、引發聯想

4、借古抒懷言志

用典常形式:1、引用歷史故事→用事

2、化用前人詩句→用句(直用、借用)辛棄疾南宋時,有一個人,他是一員武將,戎馬一生,滿心想的都是收復失地;有一個人,他是一位詞人,筆耕不輟,魂牽夢縈的還是收復失地!魂牽夢縈的那片土地呀,是他一生的牽掛!這個人就是……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他和陸游都是南宋抗金愛國將領。其詞主要內容:1、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2、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3、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譴責。4、也有不少吟詠祖國大好河山的作品。著有詞集《稼軒長短句》風格:

豪壯而蒼涼、雄奇而沉郁的生平:出生在金國建立初期的濟南,深知北方人民疾苦。1161年金兵入侵宋朝,21歲的辛棄疾率眾參加以濟南農民耿京為首的抗金起義軍。后去健康見宋高宗后,從南宋北歸途中,張安國降金。辛棄疾殺之,長驅渡淮奔南宋。辛棄疾南歸第二年南宋向金議和,辛棄疾力阻無效,長期被任為地方官,以便于他們鎮壓剝削百姓,這和辛棄疾收復中原愿望相背,所以他與投降派矛盾重重,他屢受打擊遭貶,形成了辛詞的豪壯而蒼涼、雄奇而沉郁的風格。1181年辛棄疾因言官彈劾,罷官退隱江西上饒帶湖,一度流露出厭惡政治心情,但一向關心政事、愛國的他似乎過著悠閑的日子其實內心憤憤不平。

宋寧宗時韓侂胄當權,他想起兵伐金以提高自己的威望,起用一些主張抗金的人,辛棄疾又被起用做鎮江知府。辛棄疾積極備戰,但急功的韓侂胄急于攻金,于是罷免辛棄疾,草率出兵,結果此次大敗,辛棄疾卻被人指責是指使者,辛抑郁苦悶,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寫作背景

寫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已經六十五歲了,辛棄疾從42歲到60歲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當時執掌大權的韓侂胄起用,任浙江東路安撫史,翌年改任鎮江知府。1204年韓侂胄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鎮江瀕臨抗戰前線,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棄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但是韓侂胄把持朝政,只想僥幸求逞,不愿認真準備。韓侂胄聽不進辛棄疾的勸告,后來就把他調離了鎮江。這首詞是辛棄疾被起用又被降職時,登上北固亭,滿懷悲憤而寫下的。朗讀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而寫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和“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才是真正的用典。借用了“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元嘉年間,派王玄謨出兵北伐,也想學漢代名將霍去病追擊匈奴封山而還,但由于準備不足,草草出兵,結果大敗而歸,北魏大將乘勝追擊,兵臨宋都建安,宋文帝君臣恐懼”的典故,警告企圖草率北伐的宰相韓侂胄,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轍。而辛棄疾被閑置了二十年,本以為這回有機會施展抱負,但他的主張并沒有被采納,此時的他壯志難酬,雖然年歲老矣,但雪恥復國的愿望仍然強烈,所以,這里他借用了“廉頗”的典故,說明自己仍然可以為國效力,我們就說一下最后用的廉頗的典故。廉頗為趙名將,趙王聽信讒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趙,趙王想用廉頗,派人去了解他的情況。廉頗一心為國,當著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飯、十斤肉,披掛上馬,以表示可以上陣,而使者受人賄賂,卻謊報廉“一飯三遺屎”,趙王以為廉老,終于不用。詞中概括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否?”借以表達自己想報效國家卻無人過問甚至還被小人中傷的悲憤之情。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上片通大意千古江山:江山千古(不變)處:地方舞榭歌臺:指孫權統治時的歌舞升平景象風流:英雄的業績總:都金戈鐵馬:精銳部隊千百年來江山依舊,(如今)卻無處覓求像孫仲謀一樣的英雄豪杰。(他統治時)昔日繁華的歌舞臺榭,英雄的業績,都被歷史的風雨吹得化為烏有(歷經風雨,如今都已蕩然無存)。斜陽映著的長滿了草和樹的平常的街巷,人們說劉裕曾在這里寄住。想當年,他指揮著精銳部隊收復失地氣吞萬里,威猛如虎(所向無敵)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元嘉:元嘉年。草草:草率。封:封禪,祭祀。狼居胥:山名。贏得:落得。倉皇北顧:顧北倉皇,看見北方追來的敵兵倉皇逃跑。烽火:戰火。揚州路:路,古代區域名,省。可堪:怎堪,不堪。回首:回頭看。一片神鴉社鼓:到處都是人們祭神過社日的熱鬧景象。憑:請。尚:還。大意:元嘉年間,劉義隆草草出兵北伐,夢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壇祭天,卻只落得望見北方敵人狼狽逃竄。我南來歸宋已四十三年,我遙望中原,還記得當年揚州一帶抗金殺敵的情景。怎能忍心回頭望,當日侵掠中原的拓跋燾的佛貍祠前,(到處都是人們祭神過社日的熱鬧景象)一片神鴉鳴嗓,社鼓喧鬧!請誰來問我:將軍年老,飯量可好思考這首詞的最大寫作特點是什么?

用典那么作者用了哪些典故?要抒什么情呢?下面我們具體體會賞析上片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1、大意:千百年來江山依舊,像孫仲謀一樣的英雄豪杰卻無處覓求。(他統治時)昔日繁華的歌舞臺榭,英雄的業績,都被歷史的風雨吹得化為烏有(歷經風雨,如今都已蕩然無存)。思考:在詞作的上闋中,詞人引用了哪幾個典故?為什么?孫權:他曾經在京口建立吳都,并曾打敗來自北方的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家園。劉裕:劉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劉裕曾經在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權。為了恢復中原,他幾次大舉北伐。建功立業,令人仰慕思考: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

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復中原的偉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2、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3、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在詞作的下闋中,詞人引用了哪幾個典故,又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感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師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樣的功績,結果落得北望敵軍而倉皇失措。思考: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此事詠嘆近事。借鑒歷史,伐金必須作好準備,委婉勸韓侂胄不能草率行事。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佛貍:后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他擊敗宋文宗,率軍追到長江北岸的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宮,即后來的佛貍祠。思考:詩人寫佛貍祠下的迎神賽會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百姓就安于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達對南宋政權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免職后,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者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屎)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思考: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頗自比,雖65歲仍想為國效力:可當政著不接受他的建議,又有小人挑撥,他感到悲憤,擔心像廉頗一樣被棄置不用。婉轉流露出詞人不受重用的憤懣,更體現出作者不顧年邁力衰,鞠躬盡瘁報效祖國的滿腔熱忱。詞中用典孫權廉頗佛貍祠劉義隆劉裕總結用典的目的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懷念英雄表現收復失地的決心人道寄奴曾住:懷念古人,表現北伐決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諷今,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烽火揚州路,佛貍祠下:今昔對照,不堪回首憑誰問,廉頗老矣:自我感慨,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用典賞析:

詞中用典雖多,卻貼切恰當,非但沒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達,而且以少勝多,表現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和思想。正如《詞綜》所說,“發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氣奔注,筆不遏:廉頗自擬,慷慨壯懷,如聞其聲;謂此詞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詞味。”2、學完這些典故之后,你覺得詞人在詞作中表達了哪些感情?

表達自己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強烈愿望,抒發對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不思進取的憤懣之情,表現作者空有愛國熱情卻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把握本詞內容:上闋:歌頌英雄及其功勛業績,感嘆“時無英雄”。下闋:借劉義隆,廉頗的故事,抒發對南宋王朝的憤懣,以及自己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實現的苦悶。

課后拓展

□辛棄疾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山遠近,路橫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注】①這首詞作于作者遭彈劾解官歸居時。②青旗:酒旗,酒店門外用青布做的幌子。鷓鴣天·代人賦①題目解說鷓鴣天·代人賦“鷓鴣天”是詞牌,“代人賦”是題目,實際寫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意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山遠近,路橫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田里的桑樹冒出嫩芽,鄰居家蠶種已孵出幼蠶。小黃犢在草坡上鳴叫,斜陽映照著帶有幾分春寒的樹林,樹林上空飛著一只只回巢的烏鴉。遠的、近的山峰連綿不斷,路是縱的、橫的、斜的互相交錯,有賣酒的,也有買酒的。城里的桃、李花不是愁風就是愁雨,可農村的薺菜花卻不愁,而且開得十分茂盛。詞的上下闕分別寫什么?詞的上闋主要是寫近處的自然風光,下闋則將鏡頭拉遠,進而涉及人事。

問題探究:

(1)、詞的上闋“破”和“鳴”字非常傳神,請簡要分析。“鳴”雖寫聲音,但可以讓人想見黃犢吃草時的高興、得意的神態。“破”寫桑葉逐漸萌發、膨脹,不僅有動態,而且能讓人感到桑芽萌發的速度和力量。(2)此詞為辛棄疾罷官鄉居期間所作,你認為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答案:詩中的景物點染出生機勃勃的早春農村風光,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畫面。由這幅畫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鄉村生活的欣賞和流連。

(3)詞的上闋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請簡要敘述。【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關鍵是找出詩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征,然后對所有意象的特征進行歸納概括。如本題中萌發新芽的桑樹,孵出幼蠶的蠶卵,細嫩的青草,黃色的牛犢,夕陽,晚歸的烏鴉等,這些意象都具有春意盎然的共同特征。答案:詞的上闋描繪了初春時鄉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間桑樹萌發出新芽,東鄰家蠶卵已孵出幼蠶;平緩的山坡上,關了一冬的黃色的牛犢見到青草,歡快無比;夕陽斜照著初春傍晚的樹林,晚歸的烏鴉散落在那兒棲息。(4)詞的最后兩句作者運用了哪種寫作手法?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詞題為“代人賦”,作者為什么要以此為題?請簡要說明。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