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育知識與能力》
--中學版教師資格證考前培訓《教育知識與能力》
--中學yz757699@126.com主講教師鄒老師
討論一:為什么學習《教育知識與能力》可能的答案安身立命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討論二:《教育知識與能力》學什么?《教育知識與能力》
課堂上學什么?成功管理者的管理經驗?聰明腦袋的管理思想?每人都知道的常識?教條化的說教?科學?教師的風采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機遇腳踏實地人際網絡++=成功用先進的理念和思想引導行動才能戰無不勝!豪華的辦公樓,嚴密的組織結構,清晰明確的報告線,霓裳幻影般的職場達人,強勢雷厲的職業經理人,優秀的企業文化……這一切所呈現的一切不僅是外企大公司的萬千氣象,更是一種類似上流社會的浮華與誘惑。這分明昭示著,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擁有這樣的生活······奢侈的目標?1)將各部分內容有機結合,避免割裂,學習、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2)兼顧“做”與“看”。我自己該怎么去做?怎樣讓別人去做?他們是怎么做的?
——讓我們共同努力!討論三:如何學習《教育知識與能力》學習建議——聽課課前認真閱讀資料和案例多結合實際思考交流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最低綱領1.在很短的時間里突擊這門課——最現實的目的.2.采取什么方法實現這個目的?
——“圍繞考綱考點進行精讀”
——“重復是最好的記憶方式”態度決定高度,知識決定深度,技巧決定速度教師資格認定相關知識1、怎樣成為一名教師?(1)具備條件----(2)參加課程考試---(3)認證教師資格--(4)參加教師崗位招考--(5)見習----(6)轉正2、取得教師資格證需要具備哪些條件?(1)良好的德行(2)合格的學歷條件幼師:幼師學校畢業小學:師范學校(中專)以上初中:大專以上高中:本科以上大學:本科以上(3)良好的教學能力(4)健康的身體3、取得教師資格須參加哪些課程考試?(1)教育學(2)教育心理學(3)普通話(4)專業課不同層次教師資格考試科目注1:“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考試分為語文、數學、英語、思想品德(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音樂、體育與健康、美術、信息技術等13個學科。注2: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課和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的“專業知識與教學能力”考試,主要結合面試進行考查,必要時進行筆試。教師資格考試命題導向:命題突出專業導向、能力導向和實踐導向。依據考試標準和考試大綱,主要考查申請人從事教師職業應具備的職業道德、心理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考查死記硬背知識,教材。
教師資格證考試培訓課程一《教育知識與能力》《教育知識與能力》考試模塊比例題型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中學教學
中學生學習心理中學德育68%單項選擇題辨析題材料分析題
中學課程中學生發展心理中學生心理輔導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32%單項選擇題簡答題材料分析題合計100%單項選擇題:30%非選擇題:70%考試題型:1、單項選擇題:30×1'=30分2、辨析題:4×5'=20分3、簡答題:5×6'=30分4、材料分析題:2×10'=20分《教育知識與能力》課程體系第一章: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1、中外教育思想概述2、教育概述3、學制與義務教育4、教育目的5、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二章:中學課程1、課程流派與課程開發2、課程類型及其特征3、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評價4、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第三章:中學教學1、教學2、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3、教學實施4、教學改革第四章:中學生學習心理1、感覺與知覺的特性2、注意與記憶3、思維與問題解決4、學習動機5、學習遷移6、學習策略7、學習理論第五章:中學生發展心理1、中學生的認知發展2、中學生的情緒發展3、中學生的人格發展4、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第六章:中學生心理輔導1、中學生的心理健康2、中學生心理輔導的方法第七章:中學德育1、品德2、中學德育內容3、中學德育過程4、中學德育原則、途徑與方法5、其他相關教育第八章: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1、班集體2、課堂管理3、課堂紀律管理4、班主任工作5、課外活動的組織和管理6、各教育因素的協調7、教師心理第一章: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1.了解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2.掌握教育的涵義及構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態及其歷史發展脈絡;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基本關系,包括教育與人口、教育與社會生產力、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教育與精神文化等的相互關系;理解教育與人的發展的基本關系,包括教育與人的發展,教育與人的個性形成,以及影響人發展的主要因素--遺傳、環境、教育、人的主觀能動性等及它們在人的發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變化,包括中學生的身體外形、體內機能、腦的發育、性的發育和成熟。3.理解義務教育的特點;了解發達國家學制改革發展的主要趨勢;了解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熟悉我國當前的學制。4.掌握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了解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的教育方針,熟悉國家當前的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及實現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及其相互關系。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觀察法、調查法、歷史法、實驗法和行動研究法等。1.了解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孔子的學說以“仁”為核心和最高道德標準,并且把仁的思想歸結到服從周禮上,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忠孝和仁愛。
孔子繼承了西周六藝教育的傳統,教學綱領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基本科目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是承認先天差異,但更強調“學而知之”,重視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啟發誘導。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注:“憤者心求通而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啟發”一詞由此而來。這一教育思想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務使教學的內容與方法適合學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準備條件,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孔子很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他還強調學習與行動相結合,要求學以致用,把知識運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實踐中去。(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教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上》,說明:我國最早將“教”和“育”連用的是孟子。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墨子以“兼愛”和“非攻”為教,同時注重文史知識的掌握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實用技術的傳習。對于獲得知識的理解,墨家認為,主要有“親知”“聞知”“說知”三種途徑,前兩種都不夠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須重視“說知”,依靠推理的方法來追求理性知識。在教育上,墨子十分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注意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使他們能夠運用富有邏輯的語言去說服別人。他認為人的言行正確與否,有三個衡量標準,第一,歷史的知識和經驗;第二,民眾的經歷;第三,實踐的檢驗。
在教學方法上,他重實踐,這類似于杜威的思想,主張以學習直接經驗為主,認為只有對生活實際有用的才值得學,此外,他還提出量力原則,即教學時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禮記》中的《學記》從正反兩方面總結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以言簡意賅的語言、生動的比喻,系統地闡述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等。
《學記》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學記》設計了從基層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體制,提出了嚴密的視導和考試制度,
要求
“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局學”,即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學記》提出了教學相長的辯證關系和“師嚴而后道尊”的教師觀。在教學方面,《學記》反對死記硬背,主張啟發式教學,“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主張開導學生,但不要牽著學生走,主張對學生提出比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學生死心,主張指出解決問題的途徑,但不提供現成的答案。《學記》主張教學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要循序漸進。《學記》是中國“教育學的雛形”。朱熹的教育思想:一是關于:小學、大學的論述(階段)二是提出了:朱子讀書法(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已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中國近代教育思想一、洋務教育的指導思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內容二、嚴復1、培養德智體兼備的真國民嚴復是中國近代從德智體三要素出發構建教育目標模式的第一人。針對中國所面臨的愚貧弱三方面問題,提出鼓民力、開民智、興民德2、指摘八股考試,比較中西學風3、體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觀。(一)蔡元培教育思想P4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
關于"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
1、軍國民教育
2、實利主義教育
3、公民道德教育
4、世界觀教育
5、美感教育
(二)黃炎培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三)晏陽初四大教育:文藝、生機、衛生、公民三大方式:學校式、家庭式、社會式(四)陶行知生活教學理論,教學做合一(五)陳鶴琴:活教育夸美紐斯說:教育是培養和諧發展的人。斯賓塞:教育是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準備。
西方古代的教育學思想P61、蘇格拉底及其問答法2、柏拉圖及其《理想國》3、亞里士多德及其《政治學》其教學法被稱作“產婆術”的教育家是()A.亞里士多德B.蘇格拉底C.昆體良D.夸美紐斯西方近代教育思想P71、夸美紐斯說:教育是培養和諧發展的人。《大教學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體系完整的教育學著作。獨立學科的萌芽。2、盧梭:兒童是教育主體。《愛彌兒》。其開辟了現代教育理論的先河。4、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其是傳統教育學的代表。5、洛克的白板論,《教育漫話》6、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民主主義教育》現代教育思想1、智能教育思想2、終身教育思想3、未來教育思想4、開放教育思想5、通才教育思想2.掌握教育的涵義及構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態及其歷史發展脈絡;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基本關系,包括教育與人口、教育與社會生產力、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教育與精神文化等的相互關系;理解教育與人的發展的基本關系,包括教育與人的發展,教育與人的個性形成,以及影響人發展的主要因素--遺傳、環境、教育、人的主觀能動性等及它們在人的發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變化,包括中學生的身體外形、體內機能、腦的發育、性的發育和成熟。掌握教育的涵義及構成要素;(一)P12廣義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質發展的活動就是教育狹義的教育:學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場所,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以使他們的身心朝著社會期望的方向發展的過程(二)教育的要素P12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措施)教育者是教育活動中的主導因素受教育者是學習的主體,教育影響(措施)包括教育內容和手段,教育內容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教的載體,有教科書、教學參考書、電視影像、報刊、廣播;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受教育者的學習方式以及物質器具三要素的關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是學校教育過程中最主要的關系和矛盾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態及其歷史發展脈絡;
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態及其歷史發展脈絡;(一)教育的起源p14
1、神話起源說:代表人物:所有宗教都持這種觀點觀點:1、教育由人格化的神所創造;
2、教育的目的是體現神和天的意志。評價:1、非科學的
2、反映了認識水平的局限2、生物起源論代表人物:利托爾諾(1831-1902)(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代表作:《人類各種人種的教育演化》
沛西·能(1870-1944)(英國教育家)代表作:《人民的教育》主要觀點:(1)人類教育是對動物界教育的繼承、改善和發展;(2)教育從它的起源來說是一個生物的過程;(3)生物的沖動是教育的主要動力。評價:(1)標志著教育起源問題開始從神話解釋轉向科學解釋;(2)錯誤在于未把握人類教育的目的性和社會性。主要觀點:(1)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2)應當從心理學的觀點解釋教育起源問題。3、心理起源論代表人物:孟祿(美國教育家)《教育史》
桑代克(美國心理學家)孟祿評價:(1)從心理學觀點出發,批判了生物起源論;(2)沒有解釋人類本能與動物的類本能的界限,離生物起源說并不遠。桑代克4、勞動起源論代表人物:恩格斯米丁斯基(蘇聯)《世界教育史》主要觀點:(1)教育起源于人類特有的生產勞動(2)制造、使用工具及生產勞動經驗、技能技巧生存與發展傳授給下一代(教育)評價:
這種觀點是對恩格斯思想的曲解;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非所有活動的最充分條件。5、生活需要起源說代表人物:楊賢江、錢亦石主要觀點:(1)教育的發生就植根于當時當地的人民實際生活的需要。它是幫助人營謀社會生活的一種手段。(2)教育只能起源于人于環境互相作用的需要。
評價:該學說的局限性在于未考慮到從需要到現實的限制因素和中介因素現在我們認為教育起源于人的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二)教育的形態1、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教育系統自身形式化的程度)2、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教育系統賴以運行的空間)(三)教育的發展(一)我國教育的發展p161、古代教育:包括奴隸社會教育和封建社會教育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家宋代以后,四書五經成為學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其特點有(1)鮮明的階級性(2)從社會生活中分化出來(3)內容主要是人文科學和統治階級的治人之術,輕視生產勞動(4)組織形式是個別教學,是一種灌輸和被動接受的過程2、近代教育:1862年京師同文館創立,中國近代由政府設立的第一所新式學堂。3、建國后的教育教育為國家建設服務(二)西方教育的發展p171、古代教育古希臘教育(開端);古羅馬教育:兩種教育系統;古代埃及教育(學為文士)2、西歐中世紀教育:基督教學校3、近代教育:人文主義現代教育的特征p18-1920世紀后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特點:(1)終身化(2)全民化(3)民主化(4)多元化(5)現代化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
育人功能p20(一)促進個體社會化的功能知識與技能,社會文化,行為習慣,社會觀念,社會角色。(二)促進個體個性化的功能個體意識、能力,個體差異,個體價值(三)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理解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基本關系,包括教育與人口、教育與社會生產力、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教育與精神文化等的相互關系;
理解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基本關系(一)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1、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領導權;受教育權;教育目的)2、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培養人才;影響輿論;促進民主)3、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二)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的關系p251、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三)教育與文化的關系1、教育對文化的影響(傳遞、傳播、選擇、創造)2、文化對教育的制約(廣泛性、基礎性、深刻性與持久性)3、兩者想到依存、相互制約教育與人口的關系1、教育對人口的影響(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改善人口結構)2、人口對教育的制約(增長率、質量、結構)理解教育與人的發展的基本關系,包括教育與人的發展,教育與人的個性形成,以及影響人發展的主要因素--遺傳、環境、教育、人的主觀能動性等及它們在人的發展中的各自作用;
教育與人的發展的基本關系p27(一)影響人的發展的主要因素1、遺傳是人的發展的物質前提(1)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生理前提,遺傳素質只是人的發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決定人的發展(2)遺傳素質的發展過程制約著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3)遺傳素質的差異性對人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4)遺傳素質具有可塑性2、環境是人的發展的重要外部因素:社會環境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外部客觀的條件,對人的發展起著一定的制約,人的社會實踐是對人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3、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4、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人的發展的內部動力:在同樣的環境和教育條件下,每個學生發展的特點和成就主要取決于他自身的態度,決定于他在學習、勞動和科研活動中所付出的精力(二)教育促進人的發展p281、規范方向2、加速發展3、即時延時4、開發特長(三)充分利用教育因素促進良好個性的形成1、課堂教育和班集體的影響2、師生關系的影響3、同伴關系的影響4、勞動的作用現代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因是()A.政治制度B.經濟制度C.生產力的發展D.科學技術了解青春期生理的變化,包括中學生的身體外形、體內機能、腦的發育、性的發育和成熟。青春期11-18歲,相當于初中到高中畢業這個階段(1)身體外形的變化,身高增長,體重增加、第二性征出現(2)內臟器官機能逐步健全(3)生殖器官發育成熟3.理解義務教育的特點;了解發達國家學制改革發展的主要趨勢;了解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熟悉我國當前的學制。我國現行的學校系統(1)幼兒教育:招收3-6歲(2)初等教育:招收7歲兒童入學,學制為5年(有的地區為6年)(3)中等教育:一方面為國家培養勞動后備力量,另一方面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的新生(4)高等教育歐美現代學制的類型(1)西歐雙軌制,英國為典型代表,法國,德國一軌屬學術性,一軌屬生產性(2)美國的單軌制,學術性的一軌沒有充分的發展,而群眾性新學校迅速發展起來(3)蘇聯型學制一、學制概述p31(一)學制學校教育制度的簡稱。(二)發達國家學制改革發展的趨勢1、重視學前教育2、延長義務教育年限3、改革中等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技術教育4、高等教育大眾化、層次化、多樣化5、普及終身教育思想,發展繼續教育(二)我國近代學制的沿革(清末)1、壬寅學制(1902)(第一個,中央政府制定)2、癸卯學制(1904)(得到實施的全國性法定學制)3、壬子癸丑學制(1912-1913)(民國第一個)4、壬戌學制(1922)(青少年身心發展)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兩種教育制度,三類學校(全日制、半工半讀、業務),多種形式辦學我國現行學制(1)幼兒教育:招收3-6歲(2)初等教育:招收7歲兒童入學,學制為5年(有的地區為6年)(3)中等教育:一方面為國家培養勞動后備力量,另一方面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的新生(6年)(4)高等教育四、義務教育p351、概念2、特征(公益、統一、義務)3、意義4.掌握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了解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的教育方針,熟悉國家當前的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及實現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及其相互關系。一、教育目的的理論1、概念p372、意義教育目的決定培養人才的質量規格,對整個教育活動具有定向作用。3、作用導向,激勵、評價教育目的層次結構p38教育目的層次結構:國家的教育目的、學校的培養目標、教師的教學目標國家的教育目的:國家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總要求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教育目的是針對所有教育者提出的,培養目標是對特定的教育對象提出的教學目標: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是具體與抽象的關系,目標是可以測量的,目的是不能測量二、我國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p401957:使受教育者德智體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82: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全國人大五次會議。1985:四有,兩愛(社會主義祖國,社會主義事業),兩精神(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奉獻精神,不斷追求新知識,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1993: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結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995:培養。基本內涵基本精神:一,確立我國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知名教育培養人才,學校辦學的方向。二,確定教育培養的人所應具有的素質。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教育方針頒布于()年。A.1951B.1957C.1945D.1949二、我國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p40我國教育目的的內容:強調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1978年,“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兩個必須)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0)》“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者”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觀察法、調查法、歷史法、實驗法和行動研究法等。觀察法含義:研究者依據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在自然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驚醒系統的連續的觀察,并做出準確具體詳盡的信息記錄,以便全面正確的掌握所要研究的情況。一般步驟:做好準備,制定計劃,完成了解確定觀察目的,內容和重點,制定整個觀察計劃。按計劃進行實際觀察。及時記錄。及時整理材料。
調查法含義:研究者有計劃的通過親身接觸和廣泛考察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并分析綜合,研究有關教育實際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找出科學的結論,指導教育實踐。一般步驟:限定調查對象,確定調查范圍,了解基本情況;研究有關資料和理論,擬定調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考研英語(二)翻譯翻譯技巧應用與實戰策略專項卷(漢譯英)
- AP微積分BC2024-2025年真題試卷(積分級數高級問題解析)
- 2025年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臨床類別實踐技能模擬試卷(病史采集與查體)-臨床醫學跨學科融合
- SQL查詢性能提升方法試題及答案
- 福建省福州市八縣(市)2017-2018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考試題文(生物)
- 安徽省阜陽一中2013-201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英語試題含聽力
- IB課程HL化學2024-2025年模擬試卷:有機化學基礎與高級反應技巧
- 房地產估價師職業資格考試2025年理論與方法模擬試卷:深度分析與實戰技巧
- 產科護理帶教體系構建
- A-Level數學(PureMath1)2024-2025年度期中測試卷:函數與三角函數難點解析
- 制程品質檢驗流程圖
- 必修地球圈層結構通用PPT課件
- 光伏行業英文詞匯.doc
- 土地增值稅清算鑒證報告(稅務師事務所專用)
- 物聯網體系結構PPT課件
- 80噸吊車性能表
- 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工程報價清單明細表
- 化妝品經營使用單位質量安全自查表
- 畢業設計(論文)情況登記表
- 輪對電機跑合試驗臺操作使用說明書
- 畢業論文--剪切機設計2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