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榆林市新建淤地壩的幾點建議_第1頁
關于榆林市新建淤地壩的幾點建議_第2頁
關于榆林市新建淤地壩的幾點建議_第3頁
關于榆林市新建淤地壩的幾點建議_第4頁
關于榆林市新建淤地壩的幾點建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榆林市新建淤地壩的幾點建議尚康乾,周占軍

(榆林市水利局,陜西榆林719000)

治理黃河,必須牢記“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緊抓水沙關系調節,完善水沙調控機制,遵照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力推行淤地壩建設工程,是減少入黃泥沙最快、最有效的辦法。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榆林市在坡面生態保護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短板主要是溝道治理和監督管護。坡面治理完全做到水不下山,泥不出溝,距離高質量發展要求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水土保持必須堅持全面治理、連續治理,要打持久戰。國家提出“十四五”期間大力發展淤地壩建設,這對全面治理水土流失、改變溝道面貌,為提升坡面治理水平爭取時間;對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改變當地生態環境、助力農村振興,從根本上解決入黃粗泥沙,保護黃河下游各項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都有重大意義。

1榆林市淤地壩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1.1小型淤地壩的現狀

根據統計資料,榆林市現有小型淤地壩12000余座,都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時由生產隊自行修建的,遍布榆林市丘陵溝壑區大部分的溝溝岔岔,這些工程既無放水洞,又無溢洪道,只有單壩體。多年來,淤地壩極大地發揮了攔泥淤地增收增產作用,深受農民愛護。

1.2大中型淤地壩現狀

根據統計資料,榆林市現有大中型淤地壩9000多座,分三個時段建設。一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原西北黃河工程局在榆林市投資興建了一批淤地壩,當時叫溝壑土壩,工程布局包括土壩、放水洞、溢洪道“三大件”俱全;二是“大躍進”期間,各縣又修建了一批所謂的水庫工程,因當時國家投資少,大都是民辦公助,因溢洪道造價太高,故工程布局只有土壩和放水洞“兩大件”。這些工程控制流域面積一般都在30km2~50km2,最大的超過100km2,通過10年~20年的運行實踐,在攔沙淤地、安全度汛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也為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等方面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三是黃河上中游管理局在1983年~2000年期間,又以“水土保持治溝骨干工程”名稱,修建了236座淤地壩,這些工程都是按照壩體、放水建筑物“兩大件”規劃布設,設計淤積年限一般都在20年~30年,以庫容制勝,不修溢洪道,壩體分期建設連續加高的方案,大大降低了工程投資。通過30多年的實踐,運行良好安全,攔沙、淤地、防洪等方面都超過了預期設定目標。

1.3存在的問題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近十多年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批農民進城,導致淤地壩缺乏管護,出現了不少問題。在“十四五”新建攔沙工程過程中,必須解決好“重建設、輕管護”問題,小型淤地壩建設的越多管護問題越大。今年,陜西省下達榆林市新建中、小型淤地壩430座,并要求中型淤地壩按照“三大件”布設。這種小打小鬧亦不能適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應從快速控制入黃泥沙角度出發,應多安排控制流域面積大、攔沙效益好的中型攔沙工程。

2關于攔沙工程建設的幾點建議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榆林市建設的無溢洪道攔沙工程,只要是加強工程管護,及時采取整修、加高加固措施的,安全運行達到了六十多年;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榆林市修建的236座攔沙工程安全運行也超過了三十年。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榆林市靖邊縣高度重視溝道治理,轄區內的無定河和蘆河上游水庫建設壩系布局形成規模,在攔沙、淤地、防洪、生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實現了泥不出溝,不再向黃河輸送泥沙了,這一成績很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總結并借鑒推廣。

現就“十四五”期間新建淤地壩提出幾點建議:

1)淤地壩的名稱、范圍和劃分。淤地壩原是群眾單純為淤地增產修建的一種工程的習慣叫法,由于工程規模太小,功能單一,從現實角度已名不符實,從治理黃河角度,國家已明確提出,陜西榆林和內蒙等地為黃河粗泥沙重點治理區,淤地壩應更名為攔沙工程,從水土保持治理的角度應叫溝道治理工程(為了統一以下均稱為攔沙工程)。榆林市丘陵溝壑區、河源澗區修建的水庫工程在防洪攔泥方面和攔沙工程發揮著完全一樣的作用。前期是水庫,后期都變成攔沙工程,淤成的壩地變成了良田。如靖邊縣1958年修建的舊城水庫,原控制流域面積387km2,由于泥沙淤積嚴重,1967年壩體加高加固了4m。1973年,在舊城水庫上游又修建了控制流域面積為216km2的豬頭山水庫,舊城水庫的實際流域面積變成為171km2,淤積成的近3000畝壩地變成了種植高桿農作物的水地。又如1959年修建的新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300多km2,庫容達到2億m3,為大型水庫,灌溉面積達到四萬多畝。目前,防洪庫容僅剩1000多萬m3,新橋水庫上游正在籌建蔣家窯子水庫,計劃2022年開工建設。新橋水庫淤成的近5000畝壩地也將變成種植農作物的水田。定邊縣河源澗地區地廣人稀,溝道切割侵蝕,澗地滑塌,水土流失非常嚴重,為了減少入黃泥沙,固溝保澗,便利交通,涵養水源,發展灌溉,特別適宜修建大型攔沙工程,故建議靖邊、定邊兩縣也應納入“十四五”攔沙工程投資建設計劃。根據多年實踐經驗,攔沙工程控制流域面積大,淤積年限長,攔沙效益就大,投資費效比就越經濟,反之費效比就差。攔沙工程應以控制流域面積、淤積年限、庫容大小來劃分大、中、小型。大型攔沙工程上游若有中、小型工程的,控制流域面積計算應包括中、小型攔沙工程的流域面積在內,中型攔泥工程上游若有小型工程的,應包括小型攔沙工程的流域面積在內;上、下游同型攔沙工程則按照各自實際控制流域面積計算。“十四五”攔沙工程建設期間,中型攔沙工程的控制流域面積控制在3km2~50km2之間,應主要布設在丘陵溝壑區,人口比較稠密的地方;大型攔沙工程控制流域面積控制在50km2以上,不設上限,主要應規劃布設在靖邊、定邊兩縣河源澗地區。

2)攔沙工程要不要都建溢洪道?攔沙工程與水庫最大的區別是庫容淤積快,不僅防洪、興利庫容淤積快,滯洪庫容也會逐年淤積而減小,修建溢洪道不僅造價很高,花了不少錢僅攔少量泥沙,只起抬高河床的作用,防洪等庫容淤滿后還要再投資擴大溢洪道,更重要的是喪失了減少入黃泥沙最快、最長期有效的初衷。攔沙工程不建溢洪道,就不怕淤積,加高壩體很容易,壩越高,攔沙效益越大,壩體是在淤泥面上加高,土方量大大減少,施工簡單,費小效宏,何樂而不為?幾十年來,榆林市不僅攔沙工程很少修建溢洪道,很多水庫也不建溢洪道,如靖邊縣新橋大型水庫,舊城、張家峁、豬頭山、大岔等中型水庫;榆陽區的尤家峁、中營盤等中型水庫;定邊縣的營盤山、楊夫井等中型水庫,都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四十多年后,維修加固時也沒有建溢洪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攔沙工程不建溢洪道應是多快好省的事情,既節約了大量投資,又起到了減少入黃泥沙的重要作用。

3)攔沙工程的規劃實施方案。攔沙工程應以流域為單元,遵循壩系相對穩定平衡的原則,全面統一規劃,因地制宜,大、中、小相結合,實現溝道川臺化,統籌制定布設壩的多少、修建的先后順序、最終總壩高與分期加高的規劃設計方案。初期壩高淤積年限控制在20年~30年,第二期壩高淤積年限控制在30年~40年,為了很快有效地控制泥沙和充分利用水沙資源,節省投資,每項工程只建壩體和放水洞“兩大件”,放水洞的長度按第二期壩高設計長度一次建成,工程安全度汛以庫容制勝,運行方式是“攔洪排清”,即先把洪水全部攔住,泥沙沉淀澄清后,通過放水洞排出清水。對控制流域面積小于50km2的溝道,最優方案是先在溝口建攔沙工程,泥沙淤積到一定程度時,上游再建攔沙工程。溝口攔沙工程一般可作為水庫,灌溉下游川臺地。小型工程規劃修建時間應根據中、大型攔沙工程的淤積情況而定,“十四五”期間應緩建或少建。對已建成的大、中型攔沙工程,若淤地面積已形成相當規模者,為了盡早利用淤地面積發展農業,可在流域內的左、右岸支溝內修建中、小型攔沙工程。對于流域面積大于50km2的溝道,為了實現溝道川臺化,溝道上、中游還可增加建設大、中型攔沙工程。

4)攔沙工程防洪標準。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日內瓦發布的最新評估報告指出:極端天氣將成為常態,在數百數千年內不可逆轉。未來十多年,全球所有地區都會經歷更多極端天氣,包括嚴重的熱浪、旱災、強降雨、水災。今年7月20日16時到17時,短短1個小時內,鄭州的降雨量達到了201.9mm,超過中國大陸小時降雨量的歷史極值。今年10月份,陜西、山西局地也發生強降雨,實屬歷史少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水利人的使命。攔沙工程提高防洪標準,防患于未然,不建溢洪道,分期連續加高壩體,壩體越高斷面大幅度變大,很容易大幅度增加庫容,壩體加高3m~5m,很容易實現,以庫容制勝是主動防洪。農村人口居住比較分散,組織人力臨時搶險困難很大。因此,建議中型攔沙工程防洪標準按照50年一遇設計,500年一遇進行校核;大型攔沙工程防洪標準按照100年一遇設計,1000年一遇進行校核。同時,應加大放水洞的口徑。加強汛期管理,必須有專人管護,注意天氣預報、汛情暢通,采取提早騰空庫容等有效措施。

5)沖淤相對穩定平衡案例。榆林市子州縣裴家灣鄉黃土洼村有一座神奇的“天然聚湫”,不是人工修筑,而是山體塌方自然形成的,這座“天然聚湫”生動地講述了溝道治理沖淤平衡的故事。據說已有430多年的歷史,壩高度近70m,流域面積2.5km2,聚湫淤地面積1000多畝,為流域面積的四分之一,年平均淤積厚度5cm左右,一般年份,夏秋兩季農作物都能保收,真正成了當地群眾的“聚寶盆”。“天然聚湫”壩體從未加高過,現壩頂仍比湫地高兩米左右,壩高相對穩定,能夠長期實現沖淤平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