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全國農業推廣碩士優秀入選論文簡介_第1頁
第二屆全國農業推廣碩士優秀入選論文簡介_第2頁
第二屆全國農業推廣碩士優秀入選論文簡介_第3頁
第二屆全國農業推廣碩士優秀入選論文簡介_第4頁
第二屆全國農業推廣碩士優秀入選論文簡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農業推廣碩士優秀入選論文簡介國農業推廣碩士優秀入選論文簡介附件2第二屆全國農業推廣碩士優秀入選論文簡介煙草粉螟生物學特性及生物防治的研究本研究于2004-2008年在云南省煙草科學研究所實驗室及玉溪、楚雄煙廠煙葉倉庫,對云南煙葉倉庫害蟲煙草粉螟的生物學特性,人工飼養條件下的繁殖性能及其生物防治技術進行了研究。其主要結論如下:1375%~85%3種2801個復烤煙葉、39個初烤煙葉及91個土壤樣品中分離出蘇云金桿菌752PCR檢出含cryⅠ基因菌株7株;含cryⅤ基因菌株21株。用煙草粉螟的二齡幼蟲進行了生9d后菌株510和菌株18等菌株的校正死亡率都超過了94.0%752株蘇云金桿菌中篩選出3株優良菌株。3、對3株優良菌株進行了伴孢晶體研究。經液體雙相分離法提純的晶體,電鏡觀察發現,菌株5、菌株10、菌株18在晶體形狀和數量組成上存在差異;它們的電泳圖譜也不同,菌株5的分子量分別為43KD和15KD10的分子量分別為43KD15KD和19KD18的分子量分別為43KD、23KD和15KD。4、在實驗室條件下,對煙草粉螟的防治效果表明,菌株5、菌株10、菌株18對壹至五齡幼蟲的平均防治效果都在95%之上。在玉溪和楚雄倆個試驗點的煙葉倉庫用優良菌株均勻噴霧處理獲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512醇、戊酸、茄酮、新植二烯)的含量均比對照有所提高,煙葉香氣部分得以改善;單體煙支勁頭、余味方面和對照較為接近,這表明用菌株5、菌株10和菌株18的三種菌劑來防治煙草粉螟后,可使煙葉品質得到部分改善。關鍵詞:煙草粉螟;生物防治;煙葉品質江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種和資源品種抗病性研究由真菌Magnaporthegrisea(Hebert)Barr.無性世代為Pyriculariagrisea(Cooke)Sacc.引起的稻瘟病是壹種具毀滅性的、嚴重影響水稻高產穩產的重要病害。治理稻瘟病最經濟有效的技術措施在于選育且種植抗性品種。由于稻瘟病菌分化存在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種,其消長動態直接影響到水稻品種抗瘟穩定性。弄清稻瘟病菌生理小種的地域分布和時空變化特征,掌握種群消長動態,有利于建立稻瘟病的流行預測和防控預警;有利于篩選抗病育種材料,加速抗病育種進程,為品種合理布局提供理論依據。基于此,本文開展了江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種和種質資源品種抗病性研究,且取得了如下研究進展。1、基本明確了江西稻區稻瘟病菌生理小種組成、分布及種群消長動態。2006-2007年,6個市所轄26穗頸瘟標樣,分離到115個稻瘟病菌單孢菌株,利用全國統壹的特特普、珍龍13、四豐43、東農363、關東51、合江18和麗江新團黑谷7個稻瘟病菌生理小種鑒別寄主鑒定出5群31個生理小種,以ZA、ZB為優勢種群,出現頻率分別為43.49%、40.87%;以ZB13、ZB15、ZA1為優勢小種,出現頻率分別為14.78%、12.17%和11.30%;以ZA13,ZB5為重要小種,出現頻率均為5.22%4.0%20成、分布發生了較大變化,過去的優勢種群ZG、ZB已被ZA、ZB所取代,優勢小種ZG1本次ZB13、ZB15相對穩定,但ZA1已上升為優勢小種,ZA13、ZB5上升為主要小種。稻瘟病菌小種易變。稻瘟病菌小種和品種之間的關系復雜,表現出多樣性。江西屬秈稻種植區,粳型小種消減,秈型小種劇增,是小種突變和隨品種布局變化發生適應性變異的結果。2、菌株致病力差異及其互作效應。研究稻瘟病菌株致病力和品種抗性之間的關系發現,不同單孢菌株的同壹生理小種在鑒別寄主之外的品種上致病力不盡壹致,有的存在差異。這壹現象的存在,使得以測定品種抗小種譜來評定品種抗性在生產上的指導意義具有壹定的局限性。若對水稻品種進行抗瘟性鑒定,難以在屬于同壹生理小種的多個單孢菌株中選擇代表性菌株。稻瘟病菌株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多菌株混合接種在稻株上的致病力和單菌株比較,可采用稻瘟病菌混合菌株接種鑒定;評定品種的抗性,則以測定品種的抗病頻率取代測定抗小種譜,可有效克服選擇小種代表性菌株難的問題。3、明確了東鄉野生稻的抗病性。野生稻是水稻育種的重要遺傳資源。東鄉野生稻(Oryzaesativaf.spontaneaRoschev.OSFSR)緯28°14′),為國家二類保護植物。東鄉野生稻具有其他野生稻所沒有的強耐冷性(能在-12.8~0級階段,研究者甚少。為了明確東鄉野生稻的抗病性,從中挖掘抗源,作者于2004-2005年采用人工接種方法,測定了222個東鄉野生稻單株對稻瘟病菌混合菌株及A~G7個不同生理抗白葉枯病和細菌性條斑病,且對倆病的抗性呈極顯著正相關;東鄉野生稻感稻瘟病和紋枯病,但存在中抗個體單株。開展抗稻瘟病育種,在栽培稻抗源缺乏的情況下,挖掘且合理利用這些中抗個體材料,對拓寬栽培稻抗病種質來源、緩解抗源供需矛盾和克服當前生產上的近緣抗病基因的脆弱性,具有重要價值。比較1989年和2004年對東鄉野生稻的抗病性研究結果,發現東鄉野生稻抗病性穩定,這可能是東鄉野生稻長期處于野生狀態,經受自然選擇的結果。東鄉野生稻既有耐冷基因,又存在對多種病害的抗性,是潛在的優質野生抗源。4、2006-2007年,鑒定且明確了131份水稻育種中間材料和136份生產及區試品種的抗2922.14%75.15%7份抗病品種分別是先農612號、K優4519號、T優61352072號,這些品種抗小種譜廣,對稻瘟病混合菌株接種的抵抗力也較強,適種區域較為廣泛,推廣應用相對安全。本次鑒定的材料以感病的居多,應引起育種和生產部門的高度重視。加強抗病育種工作,提高抗病育種成效,做到育種中間材料的早期抗性篩選至關重要。關鍵詞:稻瘟病菌生理小種;品種;東鄉野生稻;抗性鑒定水稻-水生作物間種防治病蟲害和效益評價本文系統地研究了水稻-水生作物間種及稻區景觀多樣性復合模式生態系統的防治水稻病蟲害的效果和機理,對模式的綜合效益作了定量評價。試驗是在不施用任何農藥條件下,在稻瘟病、紋枯病重災區內選擇感病的齊粒絲苗水稻品種為材料,分別在早、晚倆茬進行水稻-水芋間作(RC-水蕹菜間作(RI-慈菇(晚茬)間作(RS-荸薺(晚茬)間作(RH),以及利用“十字畦”種植旱地作物以增加稻區作物景觀多樣性(早茬)(FLD)CKCKC-CKI-CK單作慈菇(S-CKH-CK)的比較試驗。試驗結果表明:在試驗農田的生態系統中,水稻-水生作物間種及稻區景觀多樣性復合模式下的作物田間主要動物群落的豐富度等生物多樣性等指數均表現出較大差異,生物群落中天敵、害蟲和中性昆蟲亞群落各類指數和作物構成的種類數呈顯著正相關,即使在病害重災區和種植感病品種的不利條件下,水稻和水生作物間作能充分利用其自身獨特的生境系統功能,包括農田小生境的微氣候變化和光照度差異,對水稻病蟲害發生都有顯著的控防作用,提高了水稻的抗病能力,使水稻穩產和高產,提高稻田生態綜合效益,同時,經土地當量比等量化指標的定量分析后表明,水生經濟作物和水稻間種模式和單作比較,具有極佳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生態控制。早茬RC、RI、FLD、CK和晚茬RC、RI、RS、RH、CK在豐富度以及其指數dma的平均值差異極顯著,倆茬的水稻單作和間種在Sorenson相似性指數S1以及Whittaker相似性指數S2都有較大的差異,CK水稻--水生作物間種對稻田主要動物群落動態有顯著影響,早茬各種植模式的動物群落周轉量最低值及其出現時間依次為:FLD(30.01、63dRC(37.42、62dRI(38.94、50d)、CK(40.28、41d);晚茬動物群落周轉量最低值和出現時間依次為:CK(25.00、30dRI(27.2740dRS(16.6760dRH(20.0050d)RC(28.5760d)。間種模式對遷飛性稻縱卷葉螟成蟲的防效,早茬分別為RC(94.66%)>RI(87.07%)>FLD(72.13%)RH(90.66%>RS(87.50%>RC(73.51%>RI(57.83%螟本地蟲源防效分別達至RH(94.27%)>RS(91.07%)>RI(88.02%)>RC(80.21%),對白背飛虱的遷入有極顯著的避峰作用。試驗結果仍表明,在水稻間種系列種植模式下,稻區中的主要天敵青蛙、蜘蛛、隱翅蟲種群發生有顯著增長優勢。2--面積指數(LAI)均高于單作,差異達極其顯著水平;間作作物間交錯區的輻射強度(Lux)顯著高于單作對照區,而且溫度、相對濕度等小氣候因子明顯區別于對照區,差異達極其顯著水平。早茬RC、RI、FLD在稻瘟病、紋枯病的防效上分別為99.57%、42.85%,52.45%、34.58%,99.54%、35.34%,RC、RI、FLD和CK的稻瘟病叢率為2.400、10.40、2.673、46.33,在水稻抗稻瘟病級別上分別為MR、MS、MR、S。而紋枯病的病指分別為CK(62.22)>RI(40.23)>FLD(37.7)>RC(35.56),在水稻抗紋枯病級別上和抗稻瘟病級別相同,均為MR、MS、MR和S;晚茬紋枯病的病指分別為CK(54.0185)>RI(18.4624)>RH(12.2228)>RC(8.6426)>RS(8.1286),抗紋枯病級別上為MS、R、R、R、R,紋枯病的防效上分別為RS(84.95%)>RC(84.00%)>RH(77.37%)>RI(65.82%)。3-kg/666.7m2)早茬分別為RC(424.7)>RI(329.15)>FLD(302.45)>CK(210.7),晚茬分別為RS(342)>RH(303.5)>RC(301.65)>RI(277.5)>CK(158.57),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且土地當量均大于1。,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提高作物產量和經濟效益,有助于稻田可持續利用。優質油菜“油蔬倆用”栽培關鍵技術研究本研究選用優質油菜品種為材料,通過優質油菜“油蔬倆用”品種篩選,研究了不同摘薹高度對優質油菜生長和產量的影響以及“油蔬倆用油菜高產栽培的模式,以5個不同品種的油菜薹為材料,研究了鼓風干燥脫水、遠紅外干燥脫水、腌制三種不同加工方式對菜薹營養品質、外觀品質的影響。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不同油菜品種的Vc以“綿油12號“潤油188”“天禾油6號”等8個品種產值較高,適宜作為“油蔬倆用”品種推廣。2.菜薹產量隨著摘薹高度的增加而提高,菜籽產量隨著摘薹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摘薹對油菜的菜薹、菜籽產量和經濟效益具有較大影響,和不摘薹相比,摘薹6㎝菜籽增產15%,增收菜薹899.2kg/ha,增加經濟效益1957.6元/ha。3.(1×××播期×密度互作效應2)密度對菜籽產量影響不顯著,品種×播期、品種×密度、品種×播期×密度互作效應不顯著,品種、播期對菜籽產量有極顯著影響。(3108月281.2×105株/ha效益最好。4.遠紅外干燥脫水加工方式效果最好,能較好地保持菜薹的營養成分和外觀品質;腌制處理會降低油菜菜薹的營養品質,且不宜長期保存。羅漢果離體快繁及其細胞組織學觀察羅漢果[Siraitiagrosvenorii(SwingleC.Jeffery]是我國南方特有的藥用果樹植物。本試驗以羅漢果為材料進行離體培養快繁研究,且對莖尖、莖段、葉片和胚軸等外植體的啟動生長、試管苗增殖和芽苗生根階段的器官發生進行細胞組織學觀察。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不同品種離體培養育苗方法。研究結果表明:莖尖培養基以MS+0.5mg·L-16-BA+0.5mg·L-1IAA的固體培養基為佳;青皮果,冬瓜漢品種的誘導比珍果壹號效果要好;無菌株系的建立隨著接種時段的延后,成活率呈線性遞減的變化,越早接種成活率越高。2.羅漢果莖尖脫毒培養及其細胞組織學觀察。以羅漢果莖尖為材料,探討了Ad對羅漢果芽誘導的影響,BA對莖尖培養芽誘導的影響,不同糖濃度對芽誘導的影響,且采用莖尖培養MS+1mg·L-16-BA+1mg·L-1IAA3%莖尖脫毒培養主要有頂芽生長、腋芽萌發和不定芽發生3種途徑。頂芽生長是植株再生的主要方式。3.羅漢果莖段培養。以羅漢果青皮果嫩梢的節為外植體,比較節發育程度對芽誘導的影響。結果表明,嫩梢第3—14節以內,組織分化程度越高,出芽率越高,污染率也越高;7—10節愈傷化程度最高。4.羅漢果胚軸培養及其細胞組織學觀察。以羅漢果胚軸為外植體,探討了不同培養基對胚軸不定芽再生的影響,進行了再生不定芽和體胚發生的解剖學觀察。結果表明,胚軸在改良MS附加4mg·L-16-BA、1mg·L-1IAA的固體培養基中,不定芽分化平均高達7.6個/外植體。解剖結構表明,不定芽和體細胞胚起源于胚軸形成的愈傷組織表層。5.羅漢果葉片培養及其細胞組織學觀察。以羅漢果葉片為外植體,探討了不同基本培養基,不同接種方式、不同植物生長調節劑對不定芽分化的影響,以及不定芽形成的細胞組織學觀察。結果表明,基本培養基以改良MS較為適合,在附加1mg·L-16-BA+0.5mg·L-1NAA+0.5mg·L-124-D的固體培養基中,平均每愈塊再生芽高達5.6個。葉片正面接觸培養基培養方式芽分化率達到90.3%。硝酸銀對不定芽分化具明顯效果,分化率達到86.7%。不定芽起源于葉片緊密愈傷組織表層。6.試管苗增殖及其細胞組織學觀察。以羅漢果試管苗為材料,比較了不同放置方式對芽誘導的影響、6-BA對增殖培養的影響,同時對羅漢果莖節增殖培養進行了細胞組織學觀察。結果表明,節培養方式芽分化率高于節間培養方式;莖段培養基以MS+0.6mg·L-16-BA+0.2mg·L-1IBA+0.2mg·L-1IAA3%蔗糖固體培養基為佳,腋芽萌發是試管苗增殖的主要方式。愈傷組織不能正常產生不定芽。7.試管苗生根及其細胞組織學觀察。以羅漢果試管苗為試材,進行了不同生根方式的比較試驗,且對其生根過程進行了形態解剖學觀察。結果表明:羅漢果試管苗莖段基部不定根起源于韌皮部和束中形成層交叉的部位。節部不定根主要起源于髓射線和束間形成層交叉的部位,屬于內起源。節部不定根靠近葉隙,也和葉跡有關,根原基形成早。節部比節間生根早、根多,根分布結構好。關鍵詞:羅漢果;離體培養;解剖學;不定芽;不定根不同棚齡蔬菜大棚番茄硝酸鹽的累積和ALA/DCD的調控效應本試驗以番茄為研究材料,通過分析四種棚齡土壤和番茄果實內硝酸鹽含量的變化,探討了隨著棚齡變長,土壤和番茄果實內硝酸鹽累積的規律。又在相對應不同棚齡(107年,5年,3年)大棚內分別對番茄施用了不同濃度(高,中,低)的ALA、DCD,以引起番茄果實NO3-NO2-VC和βALADCD后所產生的番茄安全品質(NO3-、NO2-含量)和營養品質的調控效應。結果表明:(1)隨著棚齡的變長,番茄果實內的硝酸鹽含量有明顯的上升趨勢。這和土壤內硝酸鹽含量有較明顯上升密切相關。土壤和番茄果實內的硝酸鹽含量上升速度相比較,番茄果實的升速明顯較快,似乎存在著由土壤污染引起的激發、放大效應。(2)長齡棚和短齡棚比較,硝酸鹽在土壤各個層次的含量都較短齡棚同層次的含量為高;在垂直方向上,長齡棚和短齡棚內土壤硝酸鹽含量均隨深度增加而減少,但長齡棚的(3)施用ALA和DCD后,取得抑制番茄果實內NO3-、NO2-累積的較好效果,尤其對于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含量較高的長齡棚,抑制效果更好。在ALA和DCD的濃度試驗范圍內,隨著濃度增加,對NO3-、NO2-累積的抑制效應明顯上升。從對NO3-、NO2-累積抑制的比較見,對后者的抑制效果更佳。(4)施用ALA和DCD后,不但取得抑制番茄果實內NO3-、NO2-累積的較好效果,且ALA和DCD的作用相比較,ALA的改善營養品質的效應明顯超過DCD的效應。若對番茄果實NO3-NO2-ALA的作用在總體上超過了DCD的。(5)施用ALA和DCD后,番茄果實內NO3-、NO2-含量的變化和其營養品質的變化且不是彼此獨立的現象,而是具有壹定關聯,其中NO3-、NO2-累積的抑制水平和糖度增加幅度VCALA或DCD應全面衡量、綜合評價,爭取獲得雙贏的最好結果。東北三江平原耐低磷脅迫水稻品種特性研究磷是水稻生長發育最重要的營養元素之壹,然而土壤中可利用磷的含量卻很少能滿足水稻需求。全世界有13.19億hm2耕地,其中約有43%缺磷。我國有2/3的耕地缺磷,有效磷含量小于5mg/kg的缺磷和極缺磷土壤面積占50.59%。三江平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稻田土壤主要是白漿土型水稻土、草甸土型水稻土,有效磷含量低,致使由于磷供給不足嚴重限制了水稻產量的提高。本項研究開展了耐低磷脅迫水稻品種特性和鑒定篩選方法及評價指標研究,探討在不同磷水平下耐低磷品種各性狀和磷水平之間的關系,有效利用土壤磷庫資源,緩解土壤磷供需矛盾,解決由于磷營養不足導致水稻僵苗的問題。1材料和方法1.1耐低磷脅迫水稻品種特性研究采用盆栽砂培營養液法,營養液為國際水稻所常規營養液配方。以合江19、合江21、龍粳2號、東農416、東農415為供試材料,設1mg/kg、3mg/kg、6mg/kg、9mg/kg、12mg/kg、15mg/kg6個磷濃度,于移栽后15d、25d、35d、45d、55d取全株調查測定樣品分蘗、根部性狀、植株全磷含量、吸磷量等。1.2耐低磷脅迫水稻品種篩選及鑒定指標研究盆栽篩選采用砂培營養液法,共308份材料,是來自黑龍江省生產上應用品種和引入種質資源材料以及穩定的高世代材料。處理磷濃度為3mg/kg,對照磷濃度為10mg/kg后35d采單株調查測定分蘗、根部性狀、生物產量、植物全磷量、吸磷量、耐低磷力、相對分蘗力、耐低磷系數等。田間篩選3934速效磷2.88mg/kg100kg/hm2200kg/hm2,以不施磷區為對照。調查記載生育期間植株長勢長相、缺磷反應、物候期、經濟性狀、收獲測產及考種等。2結果和分析2.1不同基因型的水稻品種(系)對磷營養水平的反應各異,主要表當下以下幾方面:壹是在植株根部和地上部的形態特征方面,抗性強的品種(系)在低磷脅迫條件下,總根長、根品種(系)間差異顯著。二是在生物產量和干物質分配及經濟產量方面,和足磷處理相比,在受到低磷脅迫時,抗性強的品種(系)的根干重、地上部干重、根冠比、稻谷產量等指標受到的脅迫程度均小于抗性弱的品種(系)。三是在磷營養的吸收和代謝方面,隨著水稻生長環境中磷營養水平的提高,植株吸磷能力增強,表當下植株含磷量的增加,但不同品種間在低磷條件下表現出較明顯的差異。2.2水稻根部的主要性狀對低磷脅迫的敏感程度因植株的生長發育階段而異,單株總根長、根數對磷的最敏感期為分蘗盛期,根干重對磷的最敏感期為抽穗期。分蘗盛期以前,根重增加主要是通過根數的增加,分蘗盛期至抽穗期根重增加主要是通過單個根長的增長。因此,在分蘗盛期以單株根數,抽穗期以單株根重為指標進行水稻抗低磷脅迫篩選是可行的。2.3根表面積增大是植株吸磷量提高的有效途徑之壹,總根長和根重的變化是低磷脅迫下稻苗的主要特征,根冠比是影響養分吸收效率的重要因子。因此能夠用品種相對總根長和相對根冠比作為評價和選擇耐低磷品種的主要指標。2.4耐低磷脅迫水稻品種篩選及鑒定指標研究結果表明:低磷脅迫下,品種的根冠比、總根根表面積、根干重、植株干重、總根長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因此,在分蘗盛期能夠根據上述指標判定品種的耐低磷能力。2.5適宜的磷營養脅迫濃度的選擇是水稻抗性品種篩選的主要因素,在砂培盆栽條件下,經6個磷營養濃度梯度的試驗,在水稻生長介質中的磷濃度從1mg/kg磷增加到15mg/kg磷時,根部和地上部相關形狀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在低磷條件下,特別是在3mg/kg磷時各性狀的變異系數較大,對磷脅迫更敏感。即,盆栽砂培條件下,寒地早粳耐低磷種質篩選的適宜磷水平為3mg/kg低磷種質,再結合田間復篩,結果更為準確。2.6在不同磷水平條件下,植株的株高、穗長、千粒重、結實率、耐低磷力、相對分蘗力等性狀相對值均有較大的變異幅度,說明在低磷耐性上存在著很大的基因型差異,而且耐低磷力和相對分蘗力的變異系數較大,又呈極顯著正相關,表明在低磷條件下品種的耐低磷力和相對分蘗力能充分反應出品種的低磷耐性。2.7提出寒地早粳耐低磷品種的鑒定篩選方法。根據品種的耐低磷力、相對分蘗力及在低磷91~3級為耐低磷型,4~6級為中間型;7~9級為不耐低磷型。2.82394-66725484-106、龍交89068、龍粳3號、龍粳7號等,這些品種(系)能夠作為培育耐低磷脅迫水稻基因型之親本,部分品種能夠在磷素缺乏的三江平原地區直接應用,是在低磷土壤上高產而施磷更加高效的理想品種。關鍵詞:三江平原,磷脅迫,水稻,抗性鑒定抗根結線蟲番茄砧木材料的培育及利用研究目前番茄生產中根結線蟲危害猖獗,嚴重影響了番茄產量和質量,而化學防治根結線蟲又會帶來嚴重的環境和產品污染,為了解決這壹問題,本研究項目經過四年多時間,利用雜種優勢育種途徑培育出了對根結線蟲免疫的番茄雜交砧木品種線蟲絕1、2、3、4號,利用線蟲絕系列砧木進行番茄嫁接,在不同模式下栽培,對控病和產量等嫁接效果進行了試驗研究,同時研究了不同的嫁接方法對嫁接親和力、番茄生長發育狀況及產量的影響。主要試驗結果如下:1通過優勢育種途徑培育的番茄砧木品種線蟲絕1234定,對番茄根結線蟲免疫,具備嫁接砧木必備條件。2線蟲絕系列砧木的根系發達,吸收能力、抗逆能力強,利用其進行番茄嫁接栽培,能1234號砧木嫁接金棚1號番茄hm2產量分別達到185570.55kg、177010.65kg、207781.65kg和206592.15kg,比不施藥自根處理(CK)分別增產58.05%50.76%76.96%和75.95%34號砧木嫁接處理分別比施藥自根處理(CK1)增產32.33%和31.57%,均達極顯著水平。3共生親和力試驗結果表明:在無線蟲危害下,各砧木嫁接處理植株高度、葉片大小、莖粗、葉綠素含量等性狀明顯高于自根處理,而死秧率卻顯著低于自根處理。4靠接法、切接法、插接法嫁接成活率均較高,分別達94.5%、91.0%、88.5%。5嫁接后番茄果實形狀、色澤、口感、風味和自根番茄基本沒有區別,表明嫁接不影響番茄品質。本研究的結果為進壹步大規模利用該砧木來防治根結線蟲奠定了重要基礎。馬尾松腮扁葉蜂綜合防治技術研究馬尾松腮扁葉蜂(CephalciapinivoraXiaoetZeng)是重慶馬尾松林的主要食葉害蟲之渝北、豐都等區縣,發生面積從1999年以來累計達到60余萬畝次。海拔460-800米、西南坡、純林、林緣、林窗、溝槽危害嚴重。月中旬成蟲開始羽化出土,羽化率、出土率均高達98%,產卵前期平均3天。雌蟲壹生產卵2-7次,產卵量平均22粒。卵產在樹冠針葉上,成串排列。雌雄性比壹般為1:1,雌蟲可行孤雌生殖。雌蟲飛翔力較強,靠自身飛翔和成蟲發生期順風擴散傳播。卵初產時淺黃色,表面有褐色粘液,發育起點溫度為13.40C,有效積溫為185.5日度,林內孵化率為89-97%。幼蟲雄蟲6齡,雌蟲7齡,4月下旬開始孵化,孵化后即爬向葉基吐絲形成蟲道保護蟲體,蟲體隱蔽在蟲道內取食,6月上旬幼蟲進入暴食期,雌蟲壹生取食針葉1191.4cm,雄蟲616.9cm。危害造成松針損失量平均1492.4cm1.656月底7月初是老熟幼蟲的下地高峰期。預蛹在土中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均屬聚集型。蛹的發育起點溫度為雌蛹11.7±0.8oC,雄蛹10.3±0.5oC。有效積溫為雌蛹84.6±16.0日度,雄蛹102.4±20.7日度。林木受該蟲危害后,樹高、徑、材積生長均有影響。在林木針葉損失30%、50%、80%、100%6.0%46.5%71.8%91.5%8元、66元、102元、130元。林木受害后生長衰弱,松墨天牛等蛀干害蟲危害加重,造成林木死亡,試驗區受害嚴重林分,死亡株率達10%。成蟲和4齡前幼蟲期,抵抗力弱,天敵活動的種類、數量較少,是防治有利時期。成蟲發生期用物候和蛹發育歷期預測,以預蛹蟲口為基數預測老熟幼蟲的發生量。預蛹調查在林內用五點式、棋盤式進行抽樣,在樹冠下挖50cm×50cm小樣方,統計每個樣方的預蛹數。林木受害允許水平為松樹載針葉量的30%,幼蟲的防治指標(頭)=松樹的平均載葉量×允許受害水平(30%)/1頭幼蟲損失的針葉量。1m2樣方預蛹的防治指標(頭)=允許損失針葉的載蟲量×林分密度/[666.7×郁閉度×%×羽化率(%)×出土率(%)×產卵率(%)×平均產卵量×雌性比×孵化率(%)×幼蟲成活率(%)]。根據該公式及研究得出的數據,確定了劃分輕、中、重發生區的預蛹數分別為11頭以下,12-20頭,21頭之上。基本摸清了馬尾松腮扁葉蜂發生區天敵種類40多種,其中已鑒定的有10多種,直接取食、寄生該扁葉蜂的成蟲、卵、幼蟲,它們的發生數量在3-4月較少,5月以后增多,故5月以后不宜用化學農藥,以保護林內天敵,提高林分對害蟲的自控能力。綜合防治技術要點:包括林業措施,蟲情發生期、發生量的預測預報,最宜的防治蟲態、時期,不同發生區采取的生物、化學藥物種類、用量、及防治方法。近年來,采用本研究總結的綜合防治措施指導永川紅旗林場及全市對該蟲的防治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災害發生和蟲情擴散蔓延。關鍵詞:馬尾松腮扁葉蜂;生物生態學;預測預報;綜合防治桑花葉萎縮病病原和防治技術的研究1313桑,其中葉部呈現黃綠相間的花葉癥病害定名為桑花葉萎縮病。近年來,該病在浙江省湖州、嘉興等蠶繭主產區及江蘇、安徽、四川、重慶等我國重點蠶區發生危害。病癥表現為枝隨著蠶繭主產區桑園的大面積更新改造,新的桑樹品種如農桑系列等對桑花葉萎縮病更易感染,因此,該病在湖州等各大蠶繭主產區已上升為桑樹上的主要病害之壹。壹、桑花葉萎縮病發病危害狀況的調查研究根據對湖州市內有關鄉鎮、村進行了桑樹發病危害程度、不同樹齡危害狀況、病情分級及病情指數和損失率等分類抽樣調查。結果表明,桑花葉萎縮病在湖州市蠶桑區已上升為桑樹的主要病害。全市輕度發病桑園有0.47萬hm2,平均發病率4.6%,病情指數2.73,損失率3.4%;中度發病桑園有1.19萬hm2,平均發病率16.5%,病情指數10.54,損失率10.45%;嚴重發病桑園有66.47hm2,平均發病率76.9%,病情指數59.5,損失率55.1%。每年春、秋二季損失桑葉30290.3噸,折合損失蠶繭約2331噸,折合損失人民幣約3528.4萬元。二、桑花葉萎縮病的發病規律在自然狀態下,桑花葉萎縮病的癥狀表現受溫度的影響很大。通過設區試驗對病、健桑枝在不同溫度下的生長速度調查表明,影響病癥表現的主要氣象因素是溫度。不同溫度對病原影響存在顯著差異,溫度和病原體動態過程能夠用Y=13.5652/(1+EXP(8.8781-0.220829X1))℃。桑花葉萎縮病的發病適溫為22—28℃,氣溫在288℃之上時出現高溫隱癥現象,所以同時隨著氣溫變化,病狀出現交替隱現的現象,直至盛夏完全趨于隱癥狀態。到了晚秋,氣溫下降,病征又會重新出現,整根枝條出現典型的間歇發病現象。傳染方式主要有如下幾種:桑品種,嫁接和苗木的傳播,桑樹夏伐時桑剪沾染病原汁液造成的傷口接種傳染等因素。同時,病樹區土壤也是可能的傳播源。三、桑花葉萎縮病的抗病桑品種的篩選以桐鄉青、農桑8號、農桑12號、尖頭荷葉白、金10、劍持、鳳尾芽變等品種作為供試桑品種,采取病株嫁接健穗和病穗嫁接在健株上的倆種試驗方法,分階段調查發病情況。結果顯示,尖頭荷葉白桑品種具有較強的抗性,湖桑197次之,而桐鄉青、農桑812號、金10、劍持、鳳尾芽變等品種對桑花葉萎縮病表現為敏感。這為桑品種的種植提供積極的參考價值。四、桑花葉萎縮病病原的鑒定和分子檢測技術以桑園感病的病枝條作接穗(品種為桐鄉青),病桑葉作病原檢測材料。在無病區內試驗,將帶病接穗用袋接法嫁接健康砧木,成活后,選壹株病癥典型的、測定組織內確有類似類病毒小分子RNA病原物的桑樹作為病桑標準株。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提供的馬鈴薯

塊莖紡錘病的材料作為提取類病毒的陽性對照物。采取桑病葉提取總核酸、雙向聚丙烯酰胺

凝膠電泳、RT-PCR和序列分析、RNA分子雜交(Northern-blot)和點雜交(Dot-blot)等試驗

方法。結果表明,該病原物為環形RNA分子。RNA的估計分子量為1.25×105機反轉錄擴增的方法,測定了多個克隆的序列,對該RNA分子進行了序列拼接。結果表明,

該RNA核苷酸全長為356bp240-380bp同時,設計了特異引物,通過RT-PCR的方法,在多株感染實驗中的桑樹中檢測到這種特異

的分子片段,且且在壹些癥狀不太明顯的桑樹中也檢測到,而這些桑樹在以后的觀察中也表

現出癥狀,說明這種方法能夠檢測到微量的攜帶者。因此,這種檢測技術能夠應用在桑樹轉運過程中的檢疫。對該RNA的穩定性分析表明,在25-37℃的條件下,該序列能形成穩定的環形結構,具備類病毒的結構特征。而分子的同源性分析表明,該序列只和櫻桃環斑類病毒1具有壹定的相似性,說明該類病毒可能是處于壹個新的類病毒分支。五、桑花葉萎縮病防治技術的研究通過桑花葉萎縮病發病規律的分析研究及藥物防治效果的分析,能夠在多種層次上對該病進行防治。這些辦法包括,1,控制病樹的傳播;2,選擇栽種抗病桑品種;3,挖除病株,翻耕土壤,消除病原;4,應用嫁接或間植的方法,減輕病樹癥狀;5,通過藥劑來控制病原的擴增。且倆者間差異不顯著,而極顯著優于清水對照區;倆藥劑處理間,吖啶橙優于尿嘧啶替加氟片,但差異不顯著。壹百天生長量方差分析表明,各處理間雖有差異,但差異都沒有達到極顯著水平。說明藥物對防治桑花葉萎縮病具有壹定的效果。病規模和規律調查,確定了該病的危害程度,且建立了該病原物的分離和鑒定技術,提出了對該病的綜合防治方法,為該病的控制提供了壹定的理論依據。金堂黑山羊雜交改良建昌黑山羊試驗效果分析備高效優質肉羊生產必備要素的現狀,為提高建昌黑山羊的生產性能,提出了“金堂黑山羊雜交改良建昌黑山羊試驗效果分析”項目,旨在為涼山州山羊的雜交改良、雜種優勢利用、人工授精等提供技術依據,服務于涼山肉用山羊生產。結果如下:1.金堂黑山羊在涼山州適應性良好,生產性能突出。經測定,公羊、母羊初生重分別為2.48kg、2.26kg,斷奶重分別為18.4kg、17.1kg,周歲重為40.8kg、32.7kg,初產產羔率為181.5%四季發情、多胎多產等原產地山羊的特征特性。2.探討了金堂黑山羊精液高倍稀釋人工授精試驗,結果表明,精液最大稀釋倍數為17倍以下,用2-3次稀釋為宜,人工授精受胎率可達67.5%之上,為今后涼山山羊改良、擴大種公羊利用率進行了有益的探索。3.50%、75%的雜種羊比本地羊的生產性能有明顯的提高,雜種優勢突出。在不同月齡階段,含波血50%和75%的雜種羊體重均極顯著大于本地羊(P<0.01),體尺也多極顯著大于本地羊(P<0.01)歲體重、屠宰率、凈肉率分別提高30.2-35.9%、35.3-45.2%、4.6-6.2%和4.0-4.9%;雜種羊放牧采食能力強,耐粗飼,抗病力強,對涼山的生態環境和飼養管理適應性良好。4.摸清了本地山羊、金堂黑山羊及其改良本地山羊的繁殖規律,為合理組織科學繁殖和飼養工作提供了技術依據。5.通過“放牧+補飼短期育肥試驗表明,雜種羊增重效果好,補飼精料200g250g組體重分別比對照組增加7.03kg、7.95kg,分別提高17.2%、21.5%,差異顯著(P<0.05);日增重比對照組提高65.35g、81.58g,差異極顯著(P<0.01)。6.應用金堂黑山羊雜交改良建昌黑山羊效果好,顯著提高了養羊業經濟效益,只平增收275元,可在涼山州范圍內大力推廣。關鍵詞:金堂黑山羊;雜交;改良;建昌黑山羊;效果雞肌內脂肪和肌苷酸性狀選擇及其和繁殖性狀的遺傳相關分析油雞肌苷酸含量上選系和肌內脂肪含量雙向選擇系4MTDFREML法,對雞肌內脂肪(IMF)和肌苷酸(IMP)等肉品性狀進行遺傳參數估計,分析IMP和IMF的遺傳選擇對各世代IMPIMFIMF和IMP的相關選擇反應,以進壹步驗證IMP和IMF選擇方法的正確性,為開展肉雞品質育種提供參考。研究結果如下:IMF和IMP的遺傳力(h2)分別為0.24和0.12,屬于中等偏低遺傳力;在其它分析的性狀中雞冠率的h2最高,達到0.63;其次是腹脂率、胸肌率和90日齡體重,依次為0.54、0.52和0.40;腿肌率和43wk產蛋數具有中等水平h2,分別為0.27和0.26。不同肉質性狀的遺傳力差異明顯,且基本屬于中等或偏低遺傳力,從遺傳上改進肉的品質是可行的。IMP和體重呈中等偏低水平的正遺傳相關(rA=0.28rP=0.06對IMP的選擇,體重存在下降的趨勢。綜合來見,IMP和體重之間仍是存在壹定程度的負相關,這種情況似乎也同時存在于快大肉雞和地方雞之間。快大雞生長速度快,體重大,IMP含量低,可能是對體重不斷向上選擇的結果。地方雞生長速度較慢,如果想通過常規選育使其增重加快,可能會導致IMP的降低和風味品質的下降。因此在進行地方雞選育時,對體重只能進行適度選擇,比如為提高均勻度淘汰體重過大過小者。IMP和胸肌率和腿肌率雖然存在較顯著的表型相關,但且不高且沒有明顯的遺傳相關趨勢。IMF和體重呈不顯著正相關(rP=0.04,rA=0.14IMF和胸肌率和腿肌率呈較低水平的rA=0.150.15IMF是呈負相關的,生長快的豬或雞,IMF含量較低,相應地,肉品風味口感相對較差。同時,IMF高的品種,其瘦肉率(豬)或產肉率(雞胸肉率和腿肉率)相對較低。IMP和IMF之間存在中等偏低的遺傳正相關(rA=0.13rP=0.01經過3個世代的選擇,表明向上選擇IMP時IMFIMFIMP會隨著IMF的變化而減少,尤其當IMF減少時,IMP的下降速度較快。根據現有研究結果,IMP和體重可能存在壹定程度的負相關,而IMF和體重呈正遺傳相關,因此,在進行肉品風味遺傳選擇時,應適度控制體重的增加,這樣才能使雞肉的綜合味感提高。IMF和IMP和43wk產蛋數呈較低程度的遺傳負相關(rA=-0.04,-0.09IMF和43wk產蛋數無明顯的表型相關(rP=0.02IMP和43wk產蛋數呈極顯著的表型相關(rP=0.1943wk產蛋數估計遺傳力為0.26。3個世代的選擇結果,3個選擇系的43wk產蛋數均得到較A系、W系和M系分別提高了77.4%32.7%和65.8%P<0.01本實驗的G0世代是利用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的北京油雞保種群,其產蛋性能較低,而每次家系組建是均在43周齡以后,挑選組系母雞時人為的放棄了休產、停產以及產蛋少的母雞,因此各選擇系43wk產蛋數不斷增加和組群時的人為選擇有關有關,是不可避免的附帶選擇。剔除43周齡前停產的母雞的資料后,AW系和M系分別提高了15.7(18.4%0.8(0.8%)和11.0枚(12.6%3個選擇系的43wk產蛋數都得到提高,但也能夠見出向上選擇脂肪含量的W系產蛋數的增加最少,而剔除43周齡前停產的母雞的資料后,幾乎就沒有太大的變化。綜合考慮IMF和IMP和43wk產蛋數之間的遺傳相關均為負值,IMF和43wk產蛋數無明顯的表型相關,選育方案所附帶的43wk產蛋數選擇等情43wk產蛋數會受IMF和IMP選擇的影響,IMP的增加和IMF減少均會使產蛋數得到壹定程度的提高,而IMF的提高會對造成產蛋數減少。雞冠率和43wk產蛋數呈較低程度的遺傳正相關(rA=0.18rP=0.09而IMF和IMP和雞冠率均呈壹定程度的遺傳正相關(rA=0.14,0.21IMP和IMF含量的IMF上選仍是下選雞冠率和睪丸率均呈顯著下降的趨勢(P<0.01)2個世代的選擇后就下降到較低的程度,且基本穩定,G2和G3代差異不顯著(P>0.05)。上IMF和IMP的選擇,造成雞冠率和睪丸率的明顯下降,對雞性成熟的影響比較大,很可能G2和G3和G1或G0G1代的數據資料;僅在1~2代的選擇過程中非主選性狀出現如此大的變化,理論上很難解釋;而且IMF的增加或減少均造成雞冠率和睪丸率的明顯下降,懷疑飼養環節上的影響可能更為重要,具體的原因仍需要更多代次的選育資料,進行進壹步的分析研究。IMP和IMF相關選擇反應分析結果顯示,IMP和IMF的實現遺傳力(h2R=0.305,0.17)rA=0.23和0.38IMP時IMFIMF時IMP含量均降低,下選IMF比上選時IMP含量變化更大。G3世代各品系43wk產蛋數結果表明,通過對IMP和IMF的家系選擇,各選擇系的產蛋數得到增加,但IMP上選系和IMF下選系的增加幅度較大,分別增加了18.4%和12.6%;IMF上選系變化不明顯(0.8IMP和IMF在同壹個群體中進行IMP和IMFIMF會增加雞體的肥度,降低產蛋性能,提示我們在進行雞肉品質風味選育時,應分別建立肉品和繁殖的專門化品系,然后進行雜交配套,以保證種雞和商品雞綜合性能的提高。關鍵詞:IMP,IMF,遺傳參數,MTDFREML,雞無機材料填充聚四氟乙烯復合材料的機械性能研究隨著時代的發展,產品的更新越來越快,對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塑料的高性能化改性壹直是高分子材料領域內非常活躍的研究課題,材料的改性和合成新的高聚物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而且往往更經濟、有效。聚四氟乙烯(PTFE)由于其分子結構獨特,使其具有優良的耐腐蝕性、耐熱性和良好的電絕緣性能,是壹種具有極低摩擦系數且使用溫度范PTFE者在PTFEPTFE的應用領域。復合材料可經設計,即通過對原料的選擇、各組分分布設計和工藝條件的保證等,使原組分材料優勢互補,從而呈現出出色的綜合性能。能化開闊了通路,對傳統產品的提檔更新換代帶來了劃時代的意義。納米材料是納米科學和技術的壹個重要研究發展方向。陶瓷顆粒是聚合物的壹類重要填料,具有高強度、高硬度、耐高溫、耐酸堿、耐磨損以及良好的導電、導熱性等壹系列優點,其作為PTFE填料的研究也較活躍。由于納米填料的尺寸效應、大的比表面積和強的界面作用,賦予了復合材料優異的綜合性能。但由于在高分子材料中加入填料等于加入雜質,有引發裂紋和加速破壞的副作用,因此,對填料表面進行恰當處理,加強它和高分子基體的親和性,同時防止填料團聚,促進填料均勻分散,始終是粉狀填料增強改性中人們關心的焦點。在復合材料大家族中,纖維增強材料壹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自玻璃纖維和有機樹脂復合的玻璃鋼問世以來,碳纖維、陶瓷纖維以及硼纖維增強的復合材料相繼研制成功,性能不斷得到改進,使復合材料領域呈現出壹派勃勃生機。碳纖維是壹種纖維狀碳材料,是壹種強度比鋼的大、密度比鋁的小、比不銹鋼仍耐腐蝕、比耐熱鋼仍耐高溫、又能像銅那樣導電,SiC纖維和Al2O3們具有良好的高溫性能,其耐熱性和耐氧化性均優于碳纖維,強度高,在最高使用溫度下強度保持率在80壹個重要的方向。為改善PTFE綜合性能,本論文研究了納米陶瓷顆粒氮化鋁(AlN)、氮化鈦(TiN)、氮化硅(Si3N4)、碳化鈦(TiC)、碳化硅(SiC)以及粉狀SiC纖維、Al2O3纖維、碳纖維(CF等填充的PTFE復合材料的綜合機械性能,通過拉伸、沖擊、硬度試驗,測試了PTFE及其復合材料的力學性能,研究了填充材料種類、含量及不同粒徑填料對PTFE復合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在干摩擦條件下對PTFE復合材料的進行了摩擦磨損試驗,分析了納米陶瓷顆粒、粉狀纖維材料的種類和含量對PTFE(SEM)對拉伸斷面形貌進行觀察,探討了復合材料增強增韌機理,此外,采用偶聯劑對填料表面進行了處理,分析對比了表面處理和未處理填料對PTFE復合材料性能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陶瓷納米AlN、TiN、Si3N4、TiC、SiC的填充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PTFE復合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不同納米填料對PTFE拉伸性能的影響不壹樣,納米TiC能提高PTFE的拉伸強度,其它填料均使復合材料的拉伸強度降低;5種納米填料均使復合材料沖擊強度下降,但TiC/PTFE和Si3N4/PTFE復合材料沖擊強度下降較少;拉伸斷面的微觀分析表TiCSiCTiN在PTFE基體中有較好的分散性,和PTFE基體界面結合較好,納米AlNSi3N4在PTFESiCAl2O3纖維及碳纖維能提高PTFE復合Al2O3纖維能提高PTFE幾種纖維填料均使PTFE復合材料沖擊強度下降,但高強CF/PTFE復合材料沖擊強度下降較少;拉伸斷面的微觀分析表明,中強碳纖維、高強碳纖維和PTFE界面粘結較好,拉伸斷面SiC纖維和PTFECF/PTFEPTFEPTFE復合材料的對比研究表明,不同粒徑的石墨均能提高復合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而復合材料拉伸強度和斷后伸長率有所下降,納米石墨/PTFE復合材料的硬度、耐磨性、拉伸強度和斷后伸長率,均比微米石墨/PTFEPTFE相容性較好,在PTFESiC及SiC纖維填充PTFE復合材料的對比研究表明,不同粒徑的SiC均能提高復合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SiC纖維/PTFE復合材料有較高的拉伸強度和斷后伸長率,其綜合機械性能最好。黑龍江省森林生態經濟系統能值分析研究可持續發展是現代人類文明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實現國有林區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目前,黑龍江省林區面臨著可采資源繼續銳減,森林生態效益降低,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如何在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下,客觀科學的衡量森林生態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正確把握黑龍江森林生態經濟系統發展態勢,是從根本上解決經濟、資源、生態環境問題的關鍵。本文基于這樣的背景,以黑龍江省林區這壹特定區域的森林生態經濟系統為研究對象,運用能值分析理論和方法,從黑龍江省森林生態經濟系統現狀出發,構建了森林生態經濟系統的能值指標體系,對其進行具體能值及可持續發展指數的測算,且提出了相應可持續發展的建議。本文系統評析了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運用能值理論和分析方法,從研究國有林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出發,對黑龍江省國有林區森林生態系統現狀及發展規律進行認真分析。闡明森林生態經濟系統能值指標體系的特點和功能,構建了以能值投入分析指標、能值產出分析指標以及投入產出相結合的基本能值指標體系,提出了森林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指數(ESI分析了2006年黑龍江省森林生態經濟系統的能值投入和產出狀況,計算出能值產出率、能值使用強度、能值投資率和環境負載率等基本能值指標值以及可持續發展指數,測算出黑龍江省森林生態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出了促進黑龍江省森林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建議。關鍵詞森林生態經濟系統;能值指標體系;可持續發展糧食主產區農戶農田流轉意愿行為的實證研究—基于江西三村莊的調研近些年來,由于黨和國家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實施了壹系列的富民惠農政策,出現了糧食連年增產、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好形勢。然而,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引起的農民非農收入比重的不斷上升,農戶認為種糧比較效益偏低,種糧意愿呈下降趨勢,局部地區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低等原因,使得目前加快農地流轉,減少農地撂荒,促進農地規模運營,提高農地使用效率的難度增大。現階段促進糧食長期穩定增長,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任務十分艱巨。加快糧食主產區農田自愿、依法、有序流轉,促進農田適度規模運營,對于提高主產區種糧農戶收入、促進糧食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目前長江流域水稻播種面積已占全國65.7%,其中處于中部地區的傳統稻作區江西、湖南、38.7%(江西9.5%到10.2%37.4%(江西7.9%到8.5%全的視野下,選擇糧食主產區作為研究區域。考慮到江西和湖南、湖北、安徽等中部省份有具有較好代表性。為此,研究選擇江西省糧食主產縣的新建、永修、南昌所轄三村進行深入調研,共選擇樣本農戶334個。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對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提出加速糧食主產區農田流轉,促進糧食穩定增長的對策,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戶的環境政策特征、戶主特征、家庭特征、農田流轉特征、農田流轉主觀規范、農戶行為控制認知等進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礎上,綜合歸納出影響農戶農田流轉行為的主要因素,以新使用描述統計和Logistic回歸分析對調研獲得的樣本數據進行規范研究,驗證理論假設,找出影響的顯著因子。最后在實證研究基礎上得出研究結論,且在此基礎上提出推動農戶農田自愿、有序、依法流轉的若干對策建議。主要研究內容分為五個部分:先從我國農地流轉產生的背景、發展現狀、影響因素、對策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對國內已有的農戶農地流轉研究文獻進行綜述。然后進行了有關討論:對于農地流轉的綜合性研究較少;以農村運營微觀主體-農戶其對政府扶持政策的主觀認知對土地流轉的影響研究較少;研究壹般局限于廣義概念上的農地,專門針對農田等具體的農地流轉研究較少。最后對國外有關農地流轉的基本情況和影響因素研究文獻進行綜述。濟學等相關學科理論,運用農戶行為理論,建立農戶農田流轉理論模型。農戶是否做出農田流轉意愿是二元品質型變量,不滿足壹般線性回歸約束條件,因此選擇利用Logit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另外,對所獲取的334個樣本數據的采集和分布情況進行詳細說明,同時對戶主年齡、文化程度、身體狀況、從事職業、流轉途徑、流轉方式、流轉時間等變量進行整理,作為壹般性的描述統計分析。理論模型,對農戶農田轉入意愿行為進行實證研究。首先,對影響農戶農田轉入意愿行為的作用機理進行歸納假設,主要從農戶的環境特征、戶主特征、家庭特征、運營特征、認知特征等方面進行歸納,共選取17個變量進入模型;其次,對農戶農田轉入意愿行為進行實證分析;再次,對分析結果進行觀測,有關數據表明影響農戶農田轉入意愿行為的顯著因子有8周圍人認知、集體或政府認知、轉入困難認知,各影響因子和影響農田轉入的作用機理假設基本吻合,但也存在壹定的差距。論模型,對農戶農田轉出意愿行為進行實證研究。機理假設和數據分析方法和第三部分基本類同,只是選取的部分變量作了壹些調整。分析結果表明,影響農戶農田轉出意愿行為的顯著因子有11個,分別是種雙季稻的比例、戶主的職業、家庭勞動力人數、外出務工收入比重、稻谷銷售方式、農田保障認知、減少或放棄認知、轉出價格認知、稻谷銷售價格評價、資金來源等因素。對策建議:即為農民外出務工提供信息服務;營造有利于農田流轉的外部環境;推動農田流有效解決農戶貸款難的問題;提高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從法律制度層面上保障農田流轉順利進行。關鍵詞:糧食主產區;農戶;農田流轉;意愿行為;實證分析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路徑選擇研究——基于安徽省鳳陽縣的數據分析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以及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為滿足城市發展及非農建設對土地的需求,大量農用土地被相繼征用。在現行的征地制度下,對農民土地的征用意味著土地所有權性質的改變,即由原來的集體所有轉變為永久的國家所有,也就意味著,農民永久地失去土地,而失地農民所得到的補償水平低,根本難以維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同時農民也永久地失去由土地提供的各種保障功能。如果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養老、醫療和就業等生活保障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隨時可能引發社會矛盾和沖突。這個問題和現實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相關學者的關注。在當前形勢下,改革城市化土地利用和管理制度,為失地農民參加社會保障提供資金來源,以及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解決失地農民生活、維護失地農民合法權益等問題的有效措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對國內外現行的農地和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分析研究,嘗試找出現行制度的缺陷和值得學習的經驗。其次,重點以安徽省鳳陽縣為例,通過對安徽省鳳陽縣失同時也總結出了他們對保障體系中不同內容的需求程度、接受程度以及他們對社會保障內容的個人期望。在指出成功做法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且且分析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然后本文通過對社會保障建設的必要性的闡述,指出最后為失地農民建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有可能的,也是現實的最佳選擇。而且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醫療社會保險、失業社會保險、最低生活保障、轉崗就業培訓和法律援助等。通過借鑒好經驗做法,提出建立健全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路徑選擇,以期切實保護到失地農民的切身利益。我們希望能夠在理論上、政策上進行探索和創新,進而為科學地推進城市化戰略的具體實踐活動提供參考。關鍵詞: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醫療保障;養老保障廣西桑蠶業競爭力研究進入新世紀,隨著我國加入WTO、實施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東桑西移”戰略調整,以及2005產量連年位居全國第壹,成為了全國重要的桑蠶原料繭生產基地,實現了建設蠶業大省的目標。繼而廣西明確提出將桑蠶業列為廣西農業重點發展的新興優勢產業之首,努力將桑蠶業打造成為在全國乃至全球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向蠶業強省目標邁進。在同等機遇面前,究竟是何種競爭力量使得廣西桑蠶業在短短幾年內獲得如此迅猛發展?當前廣西桑蠶業競爭力狀況如何?誰是主要的競爭對手?如何才能進壹步推進廣西桑蠶業做大做強、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這些問題是當前壹項值得深入研究探討的重要課題。本研究在綜合比較優勢理論、競爭優勢理論以及波特“國家鉆石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廣西桑蠶業競爭力影響因素理論框架,從生產規模、成本收益、質量狀況和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企業策略以及政府行為、發展機遇等九個因素,對廣西桑蠶業競爭力現狀進行系統分析研究,找出關鍵成功因素和促進廣西蠶業快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和特異競爭力;同時分析研究現階段國內外桑蠶產業主要競爭對手,且通過分析產業五股競爭力量,即現有競爭者、潛在競爭者、替代品威脅、供貨商議價力和購買者議價力,對廣西桑蠶業競爭力、吸引力進行測定判斷;最后本研究仍通過SWOT矩陣分析法,對進壹步提升廣西桑蠶業競爭力應采取的總體戰略選擇進行了探討。研究結果表明,近年來廣西桑蠶業得以迅猛發展,其關鍵成功因素是廣西占據了“地利、人和、天時。主要競爭強勢有:規模大、成本低、資源優、勞力足、創新強、體制順、政策好、機遇佳。具體表現為:(1)發展速度快,種養規模大,市場占有率較高;(2)生產成本低,蠶農收益好,比較優勢明顯;(3)資源條件優越,產業勞力充足,區域發展優4)科研生產齊頭且進,科技創新能力超強;(5)管理體制良好穩定,為產業發展提供強大保障;(6)政府扶持力度大,推進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7)抓住和把握發展機遇,為產業升級注入新活力。其中,廣西桑蠶業具備有推進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即較優越的氣候自然條件、較充足的產業勞力資源、較低廉的生產運營成本、較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較穩順的產業管理體制、較實惠的政府扶持政策、較良好的產業發展機遇,彼此相互順暢的行業管理體制、放開的蠶繭收購市場,構成了廣西桑蠶業極其特有的特異競爭力,這是國內其它桑蠶主產區所不具備的競爭優勢。研究結果仍表明,廣西桑蠶業存在著基礎弱、技術粗、質量欠、人才缺、投入少、產業短、秩序差等競爭弱勢。具體表現為:(1)產業發展起步較晚,基礎設施建設滯后;(2)種桑養蠶技術粗放,桑蠶繭產量和質量有待提高;(3)技術隊伍力量薄弱,高層次專45)產業鏈延伸較短,產業綜合效益得不到充分體現;(6)市場秩序不夠規范,價格波動影響較大;(7)蠶農組織化程度低,抵御風險能力較弱。本研究通過建立競爭對手群組圖,將國內外需求市場進行細分,結果表明:(1)在國際市場上,印度和廣西產品同屬于中端市場(繭絲質量中等),是廣西的最大競爭對手;(2努力目標,為最大競爭對手;而四川、廣東等產品和廣西產品同屬于中端市場,但由于生產規模較小,為廣西的次要競爭對手。其它為壹般競爭對手。另本研究仍通過對五股競爭力量進行測定,表現廣西桑蠶業競爭力量處于中等水平,即廣西桑蠶業具有較強的產業吸引力。最后,本研究運用SWOT矩陣分析法,建設性提出了廣西桑蠶業發展的戰略對策選擇,即廣西桑蠶業未來發展戰略應在充分考慮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技術等環境因素下,堅持“發揮優勢、克服劣勢、利用機會、化解威脅,以進壹步提升廣西桑蠶業國內外競爭力。赤眼鱒的人工繁殖技術研究本試驗對赤眼鱒Squaliobarbuscurrculus的繁殖生物學、野生魚的馴養、人工繁殖技術和池塘苗種培育技術進行系統研究,已制訂了相關的企業技術標準,其成果初步應用于養殖生產和自然資源放流增殖。赤眼鱒初次性成熟年齡為2冬齡。繁殖季節為4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5—7月為盛產5—7月,郁江的赤眼鱒雌魚性成熟系數平均為18.4%。其相對繁殖力平均為199.5粒/g體重。雄魚體形比雌魚修長,成熟雄魚在繁殖季節胸鰭具有顆粒狀珠星,非繁殖季節,珠星消失。雌雄比接近1:1。赤眼鱒屬敞水性產卵類型,為不分批產卵魚類。廣西江河的赤眼鱒天然產卵場有11處,除左江和右江各1處外,其余均分布于郁江。在水溫28—28.5℃的情16h10min45317d形、習性和成魚相似。放養密度62.5kg/㎡,存活率31.7%,養成了性腺發育成熟的親魚。用網箱飼養親魚4050kg,6500尾。其中雌魚2270尾,成熟個體1993尾,成熟率87.8%2710尾,全部成熟。適當稀養、適當的水流和良好的營養條件,是主要培育措施。2004年人工繁殖赤眼鱒4批次,催產雌魚131尾,雄魚187尾,催產率92.3%溫范圍為20℃—30℃。水溫(X)和效應時間(Y)成負的相關,關系式:Y=101.42545–0.02461X獲得受精卵27578.3%-94.2%4批卵的受精率加權平均值為88.25%。共孵出魚苗230萬尾,出苗率83.64%(81.8%—92.0%在水溫22℃—24h—13hYX)成負的直線相關。相關式為:Y=48.45-1.11X設計了簡易的孵化桶,以充氣方式使魚卵翻動。赤眼鱒魚種食性雜。開口飼料為浮游植物和輪蟲,以后逐漸轉為以輪蟲和橈足類為主,魚體全長3cm以后,主要攝食配合飼料和腐屑。仔魚階段常棲塘邊,3cm以后分散活動。臨界溫度2℃—18℃—1.16mg/L-1.25mg/L時浮頭,0.05mg/L-1.10mg/L炎和赤皮病不感染。對常用魚藥,除福馬林外均不敏感,對福馬林必須慎用。池塘培育魚種4230.2萬尾,養成體長大于3cm的魚種164.5成活率82.2%3cm7.511cm養數量)計6.5萬尾,成活率86.8%。使用埔地網克服了魚種捕撈的困難。本課題已于2004年供給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