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曲撓度比較實驗實驗1_第1頁
彎曲撓度比較實驗實驗1_第2頁
彎曲撓度比較實驗實驗1_第3頁
彎曲撓度比較實驗實驗1_第4頁
彎曲撓度比較實驗實驗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梁的基本參數及電阻應變片規格1、梁的基本參數及電阻應名稱b(mm)h(mm)L(mm)a(mm)I(mm4)E(GPa)材料數值204062015021045#鋼2、應變片的基本參數標距電阻值靈敏系數2×4mm120±0.5彎曲2.17(主應力2.12)主應力尺寸及應變片的基本參數單位:mm試件編號

測點距自由端距離L1200內徑34加力臂長度L2300外徑40材質

鋁材彈性模量E(GPa)70泊松比μ

0.33本次實驗1、彎曲撓度比較實驗下一次實驗*壓痕深淺與硬度提高的研究型實驗**鑄鐵的剪切實驗

下一次實驗1、復雜應力狀態下力學參數測試綜合測試實驗

2、疲勞實驗3、自己寫的生活中的力學創新實驗要求:全班所寫的實驗每人一個,不能重復。用A4紙抄寫交上,并有電子版本。都匯總在班長處,統一交上來。名稱b(mm)h(mm)L(mm)a(mm)I(mm4)E(GPa)材料數值204062015021045#鋼標距電阻值靈敏系數2×4mm120±0.52.17梁的基本參數及電阻應變片規格

1、梁的基本參數及電阻應2、應變片的基本參數3、自己寫的生活中的力學創新實驗要求:全班所寫的實驗每人一個,不能重復。用A4紙抄寫交上,并有電子版本。都匯總在班長處,統一交上來。本次實驗彎曲撓度比較實驗一、實驗目的1、用電測法測量受純彎曲梁的撓度,驗證撓度的理論計算公式的正確性。

2、學習電阻應變儀使用操作方法3、用三種方法測量純彎曲梁的撓度力,并進行比較。

二、實驗設備和裝置彎曲實驗裝置靜態應變儀自校應變規應變片(應變規)粘貼

位置及彎矩圖千分表讀數方法最大撓度公式:式中:ΔP=0.2kN四、實驗步驟1、測定(或記錄)梁的相關尺寸;2、把作為位移傳感器的工作片用半橋(或1/4橋)接在應變儀的A、B端接線柱上,補償片接在補償接線柱上。開啟應變儀,預熱五分鐘。根據應變片靈敏系數k片調應變儀靈敏系數k儀;3、將千分表安在梁中間上表面,壓下0.5mm左右;四、實驗步驟4、將載荷加到0.2KN,應變儀調零,千分表計下初讀數;5、將載荷加到1.2KN,應變儀上讀取應變值;6、千分表上讀取位移終值。用位移增量除以應變值,得到梁位移傳感器的靈敏度。7、根據加載方案,0.2KN調零,分別加載0.4、0.6、0.8、1.0、1.2KN,讀取7點的應變值。應變除以梁位移傳感靈敏度,即得到每級載荷對應的位移值。四、實驗步驟8、根據加載方案,0.2KN應變規儀器調零,分別加載0.4、0.6、0.8、1.0、1.2KN,讀取應變規儀器上的應變值。應變除以應變軌傳感器的靈敏度,即得到每級載荷對應的位移值。9、比較千分表、梁位移傳感器、應變規位移傳感器所測位移值,并計算其誤差大小。五、實驗報告實驗報告自擬實驗原理理論上已知梁承受純彎曲時的正應力公式為:

式中:σL為正應力,M為作用在橫截面上的彎矩,△M=(△P/2)a,距中性軸距離yi(i=1、2、3、4、5),Iz=bh3/12為梁橫截面對中性軸的慣性矩。y1=-y5=-h/2;y2=-y4=-h/4;y3=0.

實驗原理試驗應力根據虎克定律:

(i=1、2、3、4、5)

式中:σ實為試驗所測正應力,E=210GPa為試樣材料的彈性模量,ε為試驗所測得的應變。自校規應力計算

自校應變規傳感器靈敏度傳感器編號刀口距離mm傳感器靈敏度q115(10)1106με/mm21012913101217410118651513136151281720120682012169101489101512841120998122010951320871梁編號

應變規傳感器靈敏度

純彎曲梁應變規參數

應變規誤差千分表誤差梁編號梁測應變應變規標矩傳感器編號刀口距離mm傳感器靈敏度q所測應變με位移增量mm應變με(位移增量mm/標距)換算應變誤差千分表應變με(位移增量mm/標距)換算應變誤差1672002101291450.035174.283501269.71344.0520066.67-0.4981672002101291450.035174.283501269.71344.0520066.67-0.4981672002101291450.035174.283501269.71344.0520066.67-0.4981672002101291450.035174.283501269.71344.0520066.67-0.4981672002101291450.035174.283501269.71344.0520066.67-0.4986681002101291220.017170.410534568.16420.24120568.330.49027631002101291220.017170.410534568.16428.19720568.338.46568671002101291220.017170.410534568.16421.73820568.331.999691002101291220.017170.410534568.1642-1.2120568.33-0.96610651002101291220.017170.410534568.16424.86820568.335.1282梁編號

應變規傳感器靈敏度

純彎曲梁應變規參數

應變規誤差千分表誤差號梁測應變標矩傳號刀口q測με增量με換算誤差表με換算誤差1672002101291450.035174704.0520066.67-0.51672002101291450.035174704.0520066.67-0.51672002101291450.035174704.0520066.67-0.51672002101291450.035174704.0520066.67-0.51672002101291450.035174704.0520066.67-0.56681002101291220.017170680.24120568.330.497631002101291220.017170688.19720568.338.478671002101291220.017170681.73820568.331.999691002101291220.01717068-1.2120568.33-110651002101291220.017170684.86820568.335.13誤差表說明1、位移增量=所測應變/傳感器靈敏度q;2、應變=位移增量/標距;3、應變規中心到梁表面換算公式:X1=((H/2)×X2)/h24、千分表中心到梁表面換算公式:X1=((H/2)×X3)/h35、誤差計算=((換算值-梁測應變)/梁測應變)×100%梁的基本參數及電阻應變片規格1、梁的基本參數及電阻應名稱b(mm)h(mm)L(mm)a(mm)I(mm4)E(GPa)材料數值204062015021045#鋼標距電阻值靈敏系數2×4mm120±0.52.172、應變片的基本參數四、實驗步驟1、測定(或記錄)梁、應變規及千分表中心到梁中心位置的相關尺寸;2、把工作片分別用半橋(或1/4橋)接在應變儀的A、B端接線柱上,補償片接在補償接線柱上。開啟應變儀,預熱五分鐘。根據應變片靈敏系數k片調應變儀靈敏系數k儀;加初載荷,調零。3、根據刀口距離安裝相應的應變規。應變規用全橋接入應變儀,并與計算機相連,進入程序,進行設置,加初載荷時,進入測試并調零。4、測應變千分表加初載荷時,計初讀數。及標距距離。5、按加載方案加載,分別記錄相應的數值。6、對梁加初載荷0.2kN應變儀調零,用增量法分別加0.4、0.6、0.8、1.0、1.2kN,分別讀取1點應變值;7、實驗完畢后,計算相應的應力及誤差分析。五、實驗報告實驗報告自擬

應變記錄表

應變儀讀數με

千分表讀載荷(kN)1

2

3

4

5

數(mm)累計增量累計增量累計增量累計增量累計增量累計增量格×0.001Р△Рε1△ε1ε2△ε2ε3△ε3ε4△ε4ε5△ε5累計增量0.2

0.4

0.6

0.8

1.0

1.2

Σ△Р/5△ε1均△ε2

△ε3

△ε4

△ε5△f

數據表的填寫格式

電阻應變儀讀數((με)×10-6

)序號荷載P(kN)測點1測點2累計增量累計ε1增量△ε1累計ε2增量△ε210.20.20-130-720.4-13-7-12-70.230.6-25-140.2-13-740.8-38-210.2-14-651.0-52-270.2-13-661.2-65-33平均值六、數據處理1正應力測點1實驗值:=-13×(10-6)×210×(109)=-2.73MPa測點1理論值:△M=△P×a=0.2×1000×150×10-3y1=-20×10-3米注意:力的單位用N;尺寸用米;應力用MPa2正應力測點2實驗值:=-7×(10-6)×210×(109)測點1理論值:y2=-10×10-3米純彎矩截面正應力分布材料力學實驗報告學生姓名系專業班、任課教師日期年月日周、星期室溫指導老師電測梁彎曲實驗一、實驗目的二、實驗設備三、繪制電測梁的彎曲實驗裝置簡圖和彎矩圖四、梁的基本參數及電阻應變片規格:

1、梁的基本參數2、應變片的基本參數名稱b(mm)h(mm)L(mm)a(mm)I(mm4)E(GPa)材料數值204062015021045#鋼標距電阻值靈敏系數2×4mm120±0.52.17應變記錄表

應變儀讀數με

千分表讀載荷(kN)1

2

3

4

5

數(mm)累計增量累計增量累計增量累計增量累計增量累計增量格×0.001Р△Рε1△ε1ε2△ε2ε3△ε3ε4△ε4ε5△ε5累計增量0.2

0.4

0.6

0.8

1.0

1.2

Σ△Р/5△ε1均△ε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