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林方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三歷史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1頁
湖南省株洲市林方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三歷史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2頁
湖南省株洲市林方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三歷史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3頁
湖南省株洲市林方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三歷史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4頁
湖南省株洲市林方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三歷史期末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南省株洲市林方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三歷史期末試卷含解析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學者在論及中國古代一思想流派時說:“這種思路把知識領域的事情,都歸入了人格涵養和心靈境界,于是更加強化了傳統中國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的一個傳統,即學術的終極意義在于‘為己’,因此它也特別影響了中國士人對于形而下的、自然現象世界的無端輕蔑和對形而上的、道德理想世界的過度崇尚。”此學者論述的應該是()A.孔孟儒學

B.老莊道學

C.董仲舒儒學

D.程朱理學參考答案:D【試題解析】材料中“把知識領域的事情”是格物致知,材料意思是,要求人們通過格物、居靜、以“敬”的心境引導自己的心靈,從“人心”轉向“道心”,這是朱熹觀點,選擇D項符合題意。2.北京大學張傳璽教授曾以“中國古代國家的歷史特征”為題,從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實的資料為基礎,史論結合,認為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具有明顯“公天下”的因素;同時,還有不少學者認為,從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國政治體制體現了“現代行政”的特點。若以此為研究主題,下列最合適的話題是()A.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合理性與生命力C.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與現代行政制度相似D.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是封建君主專制的產物參考答案:B考查古代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從材料“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具有明顯‘公天下’的因素”及“古代中國政治體制體現了‘現代行政’的特點”可知,作者認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積極的一方面,但是不同于現代的民主制度。分析選項,A、C理解錯誤,D項與材料無關,故應選B。3.湯因比曾這樣評價一件史事:“順利地在舊瓶里裝進了新酒,還不至于引起舊瓶爆炸。”并認為:“這可以說是一種憲法方面的勝利,這種勝利應該當作是一種驚人的技藝。”湯因比所評價的是

A.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B.美國聯邦共和國的確立

C.法國共和制度戰勝君主制度

D.近代德國憲法是議會裝飾下的皇帝專制參考答案:A4.下表是英國普通工人食物消費狀況變化統計,此表反映了兩次工業革命期間時間19世紀60、70年代 19世紀末

20世紀初食物很少有肉類,馬鈴薯為主,水果消費很少 馬鈴薯減少,家庭蔬菜量增加 香蕉消費普及,罐頭、冷凍肉大量增加A.工人工資水平普遍較低 B.加工食品超過了農業食品C.工人家庭支出水平提高 D.英國人注重食物的多樣化參考答案: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工業革命。材料說明的是“英國普通工人食物消費狀況變化”;圖表中肉類和水果消費逐漸增多,體現兩次工業革命期間工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工人家庭支出水平提高,C符合題意。5.亞里士多德指出,“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而不在于生存”;“凡善于考慮的人,一定是能根據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過行動取得最有益于人類的東西”。這反映出他A.思想中有進化論的成分 B.思想中包含有理性的內容C.注意到對自然界的探討 D.比較看重教育的現實作用參考答案: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西方的人文主義思想,旨在考查正確解讀相關史料并評述的能力。題目中未涉及物競天擇與適者生存的主張、對自然界探討的重視及對教育的現實作用的看重,故無法得出A、C、D三項的結論;題目中的信息“凡善于考慮的人......能根據其思考而追求......最有益于人類的東西”強調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這表明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包含有理性的內容,故選B。6.洋務運動造輪船、辦鐵路之初,北京的士大夫紛紛反對,斥為崇洋。京城官員奉旨出京一般借助馳驛。19世紀末以后,京城官員外出公務差旅,往往盡量乘坐輪船、火車。這一變化A.有利于近代科學技術的傳播B.說明近代交通工具成為主導C.推動了洋務運動的迅速發展D.體現中體西用思想深入人心參考答案:A【詳解】依據材料可知,士大夫從反對洋務到后來主動運用西方的先進技術,這實際上有利于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錯誤,近代中國傳統的交通工具仍占主要地位,近代交通工具并未成為主導;C選項錯誤,十九世紀末洋務運動已經破產;D選項錯誤,材料僅體現了官員態度的變化,不能說明中體西用思想深入人心,表述絕對。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7.“萬物的存在與否,事物的形態性質,全在于人的感覺。一陣風吹過,有人覺得冷,有人覺得涼爽。難受與愜意。全在于人的感覺。”材料說明(

)A.認識你自己

B.人是萬物的尺度

C.知識即美德

D.可貴的理論認識參考答案:B8.下圖是中國某一朝代都城內中樞機構的分布示意圖。該都城是A.唐長安

B.宋開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參考答案:C本題考查不同朝代中央機構的變化。從圖中“中書省”“樞密院”可知是元代。圖中無尚書省和門下省,A項錯誤;宋代是中書門下,明代廢除丞相,裁撤中書省,B、D兩項錯誤。9.1974年,歐共體執行主席謝爾說:“在九國商談有關政治行動、組織機構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張談判桌上,我們不能保證都有美國的座位。”這表明A.西歐力求擺脫美國控制

B.美國霸主地位的喪失C.世界多極化局面已經形成

D.歐共體成為經濟政治實體參考答案:A10.鴉片戰爭后,中國進入了曠日持久而又十分復雜的價值觀念的變革,知識分子在其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經過數十年變革,雖然沒有完成體系性的重構,但是以進步主義為基礎、以科學和民主為核心、以人的解放和自由發展為目標的現代價值觀在知識分子群體中獲得了越來越廣泛的確認。近代中國發生轉變的價值觀念包括①“夷夏觀”

②“義利觀”

③“天人觀”

④“群己觀”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參考答案:A11.據《新編中國史》記載,書籍“刊行大備,要自宋開始”,其時“監中官刻與士大夫家塾付梓者”,大多刀法純熟,紙墨裝潢精美,備受后人珍視。這一記載可以表明A.活字印刷技術精湛B.雕版印刷盛行于宋朝C.造紙技術得以改進D.政府推廣活字印刷術參考答案:B【詳解】“監中官刻與士大夫家塾付梓者”,“大多刀法純熟”等信息說明宋代雕版印刷成為圖書生產的主流技術,故B項正確;材料主旨不是說活字印刷技術精湛,故A項錯誤;材料說的是印刷術,不是造紙技術,故C項錯誤;材料中的“官刻”“付梓”等說的是雕版印刷術,故D項錯誤。12.雅典公民大會曾依據“陶片放逐法”將民主派領袖執政官泰米斯托克利逐出雅典。后世考古學家在對雅典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經檢測,陶片上的筆跡分屬4個人。這反映了古代雅典A.直接民主存在弊端B.少數貴族獨享民主C.廢除債務奴隸制度D.公民缺乏參政熱情參考答案:A雅典民主制。從材料“對雅典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經檢測,陶片上的筆跡分屬4個人”可以看出在雅典進行公民投票的時候出現了明顯的舞弊現象,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并未完美的民主制,直接民主有很大的弊端。故選A。13.在中央,皇位由私家世襲,地方由異姓非世襲官僚管理。這種制度是指A.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

B.三省六部制度

C.郡縣制度和行省制度

D.科舉選官制度參考答案:A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理解分析及知識遷移的能力,依據所學可知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下,皇位是世襲的,地方則由非世襲的、皇帝和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僚管理,A的表述符合題意;而三省六部制、郡縣制、行省制、科舉制都屬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故選A。14.1932年,一位紐約市婦女給政府官員寫信說:‘如果政府不能通過私有產業為我提供生計,那它必須利用公共途徑和辦法”。這表明A.民眾要求維持自由競爭

B.美國政府主動干預經濟C.民眾要求政府干預經濟

D.美國政府放棄自由主義參考答案: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1929年經濟危機的相關知識。1932年,美國正處于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人的生活受到了經濟危機的影響。由題干材料可知,該婦女希望政府通過公共途徑為自己提供生計,說明其對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望,也體現了民眾對政府干預經濟的希望,A項正確。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民眾的要求,并不能代表政府政策——主動干預經濟或者放棄自由主義政策,B、D兩項錯誤;C項與材料的意思不符合,排除。15.《漢書?食貨志》記載:“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這表明(

)A.朝廷重農,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農抑商C.百姓皆重商輕農

D.重農抑商政策出現上下相背離傾向參考答案:D16.某中學歷史課在進行“古希臘民主制度產生原因”的研究性學習時,下列材料能夠作為其有力證據的是()①古希臘地圖②愛琴海地區貿易圖③雅典城邦居民的構成④刻有放逐人員名字的陶片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參考答案:A17.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始自文藝復興的人的覺醒,中國近代民主運動的演進則始于人們對西方民主制度的了解、學習和移植。前者是從人的覺醒到制度的建立;后者卻是從制度的覺悟到制度的建立,期間缺少人的觀念普遍更新這一重要演進環節。為彌補這一演進環節的卻是,中國開展了:A.戊戌變法

B.辛亥革命C.新文化運動D.國民革命運動參考答案:C

18.京劇形成之初,本土文化的影響無疑占據了決定地位,并因而形成京劇內部的本土文化傳統。然而,就文化背景而言,京劇史并非純粹的本土固有文化傳統的反映,其發展過程中受新文化影響的是A.昆曲的士大夫文樂理念B.戲曲的教化意識C.市民階層的休閑娛樂需要D.改革部分格律化、規范化的程式接近真實生活參考答案:D京劇。本題考查獲取材料信息的能力,A、B、C三項都反映了京劇內部的本土文化傳統,不符合題干要求,故排除。京劇改革部分格律化、規范化的程式,這反映其突破了傳統,受新文化、新時代的影響,故D項正確。19.18世紀法國杰出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摩萊里認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一樣,存在著一種永恒不變的“自然法律”。而自然的屬性才是事物存在的意義支撐,同樣,自然所賦予我們的合法權利也不應該受到干涉,我們必須捍衛自身的合法權益。下列作品與上述觀點吻合的有

①《獨立宣言》

②《日出·印象》

③《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④《九十五條論綱》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參考答案:A20.1963年,經互會成員國與西方工業國的貿易占19%,與發展中國家貿易占12%;到20世紀80年代,與西方工業國的貿易占27%-33%,與發展中國家貿易占14%-17%.內部貿易占48%-52%。這一變化表明A.戰后國際經濟秩序完成重建B.東西方兩大陣營關系趨向緩和C.經濟全球化的障礙已經掃清D.經濟區域集團化取得顯著成就參考答案:B經互會屬于以蘇聯為首社會主義國家對抗美國馬歇爾計劃建立的經濟組織,主要限于社會主義國家貿易,材料顯示20世紀80年代和1963年相比,與西方工業國的貿易明顯上升,說明東西方兩大陣營關系趨向緩和,故B項正確;戰后經濟秩序建立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貿總協定建立,故A項錯誤;經濟全球化的障礙掃除是蘇聯解體之后,故C項錯誤;材料說明是兩大陣營的貿易,不是區域經濟組織貿易,故D項錯誤。21.被稱為“騎士皇帝”的威廉二世發出的第一道圣諭是“致我的軍隊”,主要說明:

A.德國保留了軍國主義傳統

B.德國重視加強軍事力量

C.德國準備重新瓜分世界

D.德意志民族具有尚武精神參考答案:A22.楊奎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2)》中曾這樣評價新中國的外交政策:“這是新中國外交政策從突出強調意識形態的“一邊倒”,轉向較多地考慮國家現實利益而開始走向務實的相當重要的標志。”該觀點依據的史實應該是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B.“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C.“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政策的提出D.參加日內瓦會議參考答案:A23.《劍橋歐洲經濟史》中寫道:“機器都在執行著一種新的紀律。紡工不再能夠像過去那樣在家里無拘無束地搖車紡紗,織工也不再能夠像過去那樣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織布了。現在,他們必須在工廠中按照沒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機器設備所設定的速度工作。”材料反映了A.工業化限制了人們自由B.工業革命改變了生產方式C.工業化改變傳統家庭結構D.機器主宰人們的社會生產參考答案:答案:B分析:本題考查工業革命。工業化限制了人們的自由只是表現,不符合史實,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在工廠中按照沒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機器設備所確定的速度工作”可知機器大生產中形成了統一的工作組織,改變了原來的生產方式,故B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家庭結構的內容,故C項錯誤;機器主宰人們的社會生產的觀點過于表面化,且忽視了機器和人的關系,故D項錯誤。24.(明)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卷八講了一個宦官對這種權勢變化的親身體會。嘉靖年間的一位宦官說:“我輩在順門上久,見時事幾復矣。昔日張先生(內閣大學士申的首輔張璁)進朝,我們多要打個躬。后至夏先生(首輔夏言),我們只平著眼看望。今嚴先生(嚴嵩)與我們拱拱手,方始進去。”這則材料說明的實質問題是A.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

B.內閣首輔在朝臣中的權威逐漸下降C.明朝的禮儀制度曰益規范

D.皇帝的威權被宦官分割參考答案:D25.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揭開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此后,北美、法國相繼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根據相關知識回答:下列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是①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②法國大革命爆發③美利堅合眾國建立

④英國承認美國獨立A.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②①④③參考答案:C26.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媒體大多采用臨時增刊的形式,大量報道日本從滿洲事變到全面侵華的照片。下列報道與史實不符的是A.占領海南

B.賀南京陷落

C.救民于水火

D.歡呼勝利參考答案:C27.合理的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進了社會公平的是A.世襲制

B.分封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參考答案:CAB兩項是貴族制,等級制,D項是元代以來的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只有C項以考試選官,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公平【考點定位】(舊人教)高三選修?中國古代史?隋唐的制度革新。

(新課標)必修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君主專制的強化之選官制度變化。28.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比較注重對官吏的監察,下列關于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兼理國家監察事務

B.東漢刺史的監察權被削弱C.北宋通判擁有監督知州的權力

D.元朝的最高監察機構是御史臺參考答案:B29.在眾多的社會變革中,最深刻的變革總是來自于經濟領域的變革。下列史實能證明以上點的是(

)

A.原始農耕的出現及鐵器與犁耕技術的使用B.重農抑商政策的實施w.w.w.k.s.5.u.c.o.m

C.百家爭鳴、思想活躍

D.賦稅制度的不斷變革w.w.w.k參考答案:A30.下圖為某一時期的標語口號(落款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政治部印行),該標語口號對應的歷史事件應該是A.五四運動:外爭主權、內除國賊B.國民大革命:打倒列強、除軍閥C.土地革命戰爭:打土豪、分田地D.抗日戰爭:全民抗戰、一致對外參考答案:B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察的是對圖片信息的獲取和解讀能力。從圖片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注意“落款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政治部印行”的信息,說明這一標語口號是國民大革命時期的,國民革命時期的革命任務是打倒列強、除軍閥。所以答案選B。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保守與激進”是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它開始受到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并引起過很多爭論。有人認為,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始終都存在著“保守”與“激進”兩種思想勢力,二者長期處于矛盾對立狀態,相互激蕩。但也有人認為,“激進”與“保守”,其社會功能并非截然相反,往往具有不少相似性,與西方近現代史上的激進與保守不同,中國近代史上的激進與保守都從屬或服務于中國的現代化運動,只是各自選擇的方向和道路有所不同。還有人認為,“保守”與“激進”是相對而言的,隨著時代變遷二者之間會發生轉化,即前一時期的激進者,后一時期或許又成了保守者,反之亦然。——摘編自《第三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成果綜述》評析材料中關于“保守與激進”的觀點。(12分)(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任一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參考答案:近代以來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論成果·維新變法思·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參考答案:觀點一:認為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保守”與“激進”兩種思想勢力始終相互矛盾對立。(3分)評析:①洋務運動中,存在頑固派與洋務派之爭。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而頑固派反對學習西方,主張原封不動地鞏固清王朝封建統治。②戊戌變法中,存在封建頑固勢力與資產階級維新派之間的論爭。前者固守“中體”思想,反對政治制度變革;后者倡導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③辛亥革命中,存在保皇派與革命派之間的斗爭。前者固守改良思想,反對實行民族革命;后者主張以暴力推翻清政府,主張民主共和。④新文化運動中,存在袁世凱與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之間的斗爭。前者掀起“尊孔復古”逆流;后者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將斗爭矛頭直指儒家傳統道德。(或答新文化運動后期自由主義者與馬克思主義者之間的“問題與主義”之爭。)(答出任意三點即可,9分)觀點二:認為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保守”與“激進”兩種思想勢力在文化功能上具有相似性。(3分)評析:①在中國近代史上,無論是地主階級發起的洋務運動,還是資產階級先后發起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都以救亡圖存為目的,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②無論是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引進西方機器與技術,還是資產階級的改良或革命運動學習西方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他們都主張向西方學習,都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進程。③舊民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國的各種政治力量的努力都以失敗而告終,未能使中國走上富國強兵之路。(9分)觀點三:認為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保守”與“激進”兩種思想勢力隨著時代的發展是可以相互轉化的。(3分)評析:①洋務派在洋務運動時期,相對于頑固派而言,他們主張向西方學習,是“激進”的,但到了維新變法時期,相對于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主張,他們反對變革封建制度又轉化為“保守”的,屬于封建頑固勢力。②資產階級維新派相對于封建頑固勢力,主張制度變革是“激進”的,但相對于后來的革命派,他們又反對革命,成為了“保守”勢力。③胡適在新文化運動前期,是思想解放的引領者,但在新文化運動后期,反對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又趨向保守。④梁啟超最初深受儒家傳統文化熏陶,后追隨康有為成為維新變化的骨干,戊戌變法失敗后他演變為保皇派,反對革命,但面對袁世凱復辟帝制,他又予以強烈反對,體現了“保守”與“激進”的轉化。(答出任意三點即可,9分)說明:其他觀點,可酌情給分。試題解析:本題屬于歷史評價并分析試題類型,回答本題首先要先從所給材料中概括歸納出觀點,然后依據所學知識對所歸納出的觀點進行論證并評析。本題可以依據材料中“終都存在著“保守”與“激進”兩種思想勢力,二者長期處于矛盾對立狀態,相互激蕩。但也有人認為,“激進”與“保守”,其社會功能并非截然相反,往往具有不少相似性,……“保守”與“激進”是相對而言的,隨著時代變遷二者之間會發生轉化”從“矛盾對立”“相似性”“相互轉化”三個方面概括觀點;第一個觀點可以結合所學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中出現主張對立的角度論述;觀點二可以圍繞近代舊民主主義革命各個階級派別總體思想以及實施結果角度進行論證評析;觀點三可以從“思想守舊隨著時代變法發展為激進者”的角度闡述。思路點撥:解答本題的關鍵在對材料信息的解讀以及獲取信息的能力。3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到20世紀末,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令人矚目。請你觀察下列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6分)

圖1(肯尼迪和赫魯曉夫)

圖2(兩伊問題美國在運球)

⑴圖1反映的歷史信息是什么?造成這種局面的基本因素有哪些?(5分)

⑵有人認為在圖1反映的局勢下,“在歐洲是真正意義上的冷戰,而在亞洲則充滿了火藥味。”請你結合所學知識給以說明。(4分)

⑶圖2反映的歷史信息是什么?根據圖2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世界多極化趨勢表現的認識。(7分)參考答案:⑴信息:美蘇爭霸(或兩極格局)(1分)原因:美國綜合國力強大;二戰后蘇聯軍事力量和政治地位空前提高;西歐國家衰落;美蘇戰時同盟破裂。(4分)

⑵歐洲冷戰:北約與華約的對抗;西德與東德的對立;馬歇爾計劃與經互會的對峙等。(答出二點即可)(2分)亞洲熱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2分)⑶信息:兩極格局解體;一超多強局面出現;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受到諸強國的制約。(3分)表現:美國成為惟一的超級大國,極力構筑單極世界;歐洲一體化進程取得重大進展;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俄羅斯經濟狀況好轉,國際地位改善;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及影響日益提高等。(答出四點即可)(4分)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12年2月12日,清廷以宣統皇帝名義頒布了清帝遜位詔書:前因民軍起事,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于前,北方各將亦主張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