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樂山市東坡區啟迪學校高一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2年四川省樂山市東坡區啟迪學校高一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2年四川省樂山市東坡區啟迪學校高一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2年四川省樂山市東坡區啟迪學校高一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2年四川省樂山市東坡區啟迪學校高一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年四川省樂山市東坡區啟迪學校高一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閱讀下面作品,完成17-20題(18分)秋日的燈盞朱以撒

①秋天來了,山里閃動著風吹過的暗影。葉片開始有秩序地脫離枝條,原先緊挨在一起的兩片樹葉,一片先下來了,另一片落下來的時候,再也見不到它舊日的鄰居。交接的日子來臨,一些矮小的灌木叢里,漿果外表抹上了一層紫黑,一只翠綠的螳螂舉著帶鋸的刀,輕輕劃了一下,漿水霎時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②稻子已經進倉,秋風下瑟瑟搖曳的是從農夫指縫里漏下的一枝金黃。農夫已經走遠,不會回頭,注定這一穗金黃要堅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遺漏、忘卻,不能和億萬弟兄一道進入溫暖的谷倉,此時它的美超過一切。在我看來,它緣于遺忘而獨立存在,虛構出岑寂田野的動人一幕;漿果、稻穗這樣兀立風寒中的燈盞,秋日的過去就是它們生命的過去,許多美艷走到這里,自然變得素潔起來,像戲臺上的名角戲裝卸下,鉛華洗去,走在街市上,純乎一個普通的中年婦女。③暗夜里,車駛過同樣岑寂的山村,簡陋的土墻開設的小窗口透出昏黃的光,一家人聚在嚴實的屋內,守著爐火,內心踏實起來,谷倉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滅燈盞,隔著芳香的木板,里邊躺著一家人的生存希望——從春日開始萌發,夏陽曝曬,現在終于落實下來。這過程是那么漫長,好像一盞秦時的燈,要擎到漢時才被真實地點亮,中間這么多的交替、銜接、奔跑——的確,我看過那些最終不能點亮燈盞的農耕人家,秋日遠去,寒冬到來,是那么黯然神傷地蹲著,敲打著春日吃進泥層中的犁耙,要問個究竟。豐稔的人家如實地享受著秋日的饋贈,閑聊時記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細枝末節,唇齒開合中帶著舒適的滋潤。看來,只有希望不落虛空,眉宇間才笑得起來。④一本書在經過春風、夏雨的重疊,終于在深秋的最后幾日結束了文字的蔓延。這個文人松了一口氣,好幾次他像一個持燈者,火舌飄忽不定,他的心時浮時沉,晴明陰晦在瘦削的臉龐上隱現。夜半推開窗門,所有家庭的燈盞都熄滅了,自己卻還在夜色里跋涉——這大半年的燈火費得太多了。在鄉村寫作,筆下透著蔬筍氣,節奏也比上一個章節慢了。似乎都有這樣的感覺,在鄉村里完成的這一部分,像是夕陽余暉下歸欄的牲口,腳步細碎,神色安然,被深濃起來的薄紗籠罩。也應該有一個相近的閱讀環境——村頭老樟樹下,寂靜蕭然的風雨亭里,簡約樸素的廊橋上。選擇環境閱讀是一種智慧,刪去書寫者身上的種種附加,也放棄了自己種種目的性,此時,書頁打開,字句聯袂而起,人融了進去。有幾次我讀到一些殘本,殘本毀棄了創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異地驟遇了陌生人,沒有既往的歷史記錄,沒有陰影和光圈,使閱讀時每一字句都像秋風里吹過的干果,水分濾去,肉質干脆。秋風殘照下的人、文要比濕潤陽春時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節,濃縮著艷麗的汁水,到了這個節氣的文人筆下,我們說韻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樸實無華來承擔的。⑤漸漸形成一個晚秋愛好者。尚在硯邊的余墨被風吹干,兌點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視著筆底漫不經心的揮灑狀態,萬木蕭疏,百草枯黃,一個在秋風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葉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時代持抱不放的愛戀,不是展現了,就是放棄了。季節使人、物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啊,幻想的春日和無比實在的秋日——有理由說,春日秋日的筆下文辭一定是不同色澤的,盡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記得秋日里修訂春日寫下的一疊文稿,落筆如刀斧,刪盡繁枝縟葉——這就是文字的命運,像許多果實那樣,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確認。⑥有一些燈盞沒能亮到秋日,與生俱來的命數,使它們止步于初秋。劉安說,不與夏蟲語冰,不與曲人語道。因為生命中缺乏言說的條件,回放曾經在春日里生機無限的花朵,不禁追問起空間的歷程,究竟隱伏著多少玄機:在時光攜帶著無數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進時,傷逝之美也在同時上演——使一個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積著濃艷和空洞的春愁,此時一筆勾銷。

(選自《經典美文》,有刪節)

17.作者筆下的“秋日”有哪些特點?限用文章中詞語)(4分)

18.“秋日的燈盞”在文中指什么?為何稱之為“燈盞”?(5分)

19.文章第3段描繪了一個什么樣的典型場景?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4分)

20.本文隱含作者對生命追求過程的思考,結合全文,根據自己的理解分點概述。(5分)

參考答案:19.秋日里,農家的收獲、團聚、滿足與向往的場面。(2分)運用比喻、對比(虛實結合)等表達技巧。(一點一分,2分)20.①生命的追求過程是一個由繁華、虛浮而歸于本真的過程。②生命的追求過程是一個漫長而又充滿艱辛的過程。③生命在追求過程中,達成了自己的目標,固然令人欣喜;即使達不成目標,只要經歷過,奮斗過,也可以無愧無悔。(以上三點答出兩點即可,一點2分,二點5分,意思對即可。)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波蘭布熱金卡電】(1)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2)這真像一場噩夢,一切都可怕地顛倒了。在布熱金卡,本來不該有陽光照耀,不該有光亮,不該有碧綠的草地,不該有孩子們的嬉笑。布熱金卡應當是個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的地方,因為這里曾經是人間地獄。(3)每天都有人從世界各地來到布熱金卡——這里也許是世間最可怕的旅游中心。來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為了親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說的那樣可怕,有人為了不使自己忘記過去,也有人想通過訪問死難者受折磨的場所,來向他們致敬。布熱金卡在波蘭南方城市奧斯維辛城外幾英里的地方——世人對奧斯維辛這個地名更熟悉。奧斯維辛大約有12000名居民,距華沙120英里,地處被稱為摩拉維安門的山口的東頭,周圍是一片沼澤地。布熱金卡和奧斯維辛一道組成了被納粹稱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殺人工廠的一部分。(4)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剝光衣服,在軍犬和武裝土兵的押送下走進毒氣室。從那時起,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寫的回憶錄中談到的情況,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像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司令官羅道夫·弗蘭斯·費爾南德·霍斯在被處決前也寫了回憶錄,詳細介紹了這里進行的集體屠殺和用人體作的各種試驗。波蘭人說,共有400萬人死在那里。(5)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訪問這里之后,如果不說些什么或寫些什么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6)現在,布熱金卡和奧斯維辛都是很安靜的地方,人們再也聽不到受難者的喊叫了。參觀者默默地邁著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著,當他們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氣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聯系起來的時候,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導游也無須多說,他們只稍用手指一指就夠了。(7)每一個參觀者都感到有一個地方對他說來特別恐怖,使他終生難忘。對有的人來說,這個地方是經過復原的奧斯維辛毒氣室。人們對他們說,這是“小的”,還有一個更大的。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8)還有一些參觀者注視著毒氣室和焚尸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內成堆的頭發和嬰兒的鞋子,一看到用以關押被判處絞刑的死囚的牢房時,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9)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原來,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這些三層的長條盒子,6英尺寬,3英尺高,在這樣大一塊地方,每夜要塞進去五到十人睡覺。解說員快步從這里走開,因為這里沒有什么值得看的。(10)參觀者來到一座灰磚建造的建筑物前,這是在婦女身上搞不育試驗的地方。解說員試著推了一下門——門是鎖著的。參觀者慶幸他沒有打開門進去,否則他會羞紅了臉的。(11)現在參觀者來到一條長廊里。從長廊兩邊的墻上,成排的人在注視著參觀者。這是數以千計的照片,是囚徒們的照片。他們都死了——這些面對著照相機鏡頭的男人和婦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著他們。(12)他們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間,有一張特別引人注目,發人深思。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么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墻上,又在想什么呢? (13)參觀者被帶到執行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這時,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14)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在奧斯維辛,沒有新東西可供報道。這里天氣晴朗,樹木青青,門前還有兒童在打鬧、嬉戲。1.對“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一標題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奧斯維辛太出名了,人們已經了解了它很多東西,的確沒有什么新聞可供報道了。B.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鮮東西了,每一個參觀者都看到同樣的東西,也都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震驚,甚至窒息。C.戰爭已經結束,這里成了和平的世界,人們過上了安靜的生活。這樣的新聞沒有大事件,沒有震撼力,但卻是真實的奧斯維辛的生活場景。D.不能算是新聞,只是一場噩夢。應該盡快忘掉它,遠離它,不要再揭舊有的傷疤。2.對第一段畫橫線的語句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A.作者描繪了一片美好的和平景象,與下文的慘狀構成強烈的反差。B.本來是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現在卻陽光燦爛,所以作者用了“居然”一詞。C.人人都心驚肉跳,恐懼不已,只有兒童在追逐游戲。用兒童的歡樂來反襯人們的恐驚懼。D.作者選擇“陽光”“白楊”“草地”“兒童”這些美好的人和事物,以引起人們對和平的熱愛。3.下列對這篇新聞的評說有誤的一項是(

)A.新聞內容首要特點是“新鮮”,要求報道新近發生的事;而標題竟然劈頭就說“沒有什么新聞”,從受眾心理講,這樣的標題很吊讀者的胃口。B.本新聞并沒有寫到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的事件,可見新聞也可以寫成“舊聞”。C.羅森塔爾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字里行間灌注者個人的情感。D.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做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寫,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參考答案:1.D

2.C

3.B1.新聞標題具有概括、提示、評價新聞內容,吸引、引導讀者閱讀的作用。A、B、C三項從不同方面對該新聞標題做了正確的解說,而D項是錯誤的,因為寫這篇新聞的目的就是不能忘記,要再次震撼人心。2.本題考查對文章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為了突出主旨及產生好的表達效果,新聞也要簡潔而生動的描寫。“兒童”與“陽光”“白楊”“草地”等構成了一幅自由和平的美好圖景,與法西斯的殘酷虐殺形成對比,沒有“反襯人們的驚懼”的作用。3.雖然沒有寫到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的事件,但從新的角度寫出了新的感受、新的震撼。因此,仍然寫的是新聞而不是“舊聞”。3.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題。快夠一年,她(祥林嫂)才從四嬸手里支取了歷來積存的工錢,換算了十二元鷹洋,請假到鎮的西頭去。但不到一頓飯時候,她便回來,(神情/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高興似的對四嬸說,自己已經在土地廟捐了門檻了。冬至的祭祖時節,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嬸裝好祭品,和阿牛將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安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①_____________”四嬸慌忙大聲說。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的站著。直到四叔上香的時候,教她走開,她才走開。這一回她的變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而且很膽怯,不獨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見人,雖是自己的主人,也總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則呆坐著,直是一個木偶人。不半年,頭發也花白起來了,記性(更加/尤其)壞,甚而至于常常忘卻了去淘米。“②_____________倒不如那時不留她。”四嬸有時當面就這樣說,似乎是警告她。(節選自魯迅《祝福》)1.文中加點的字,注音全都錯誤的一項是(

)A.請假(jià)

似(sì)的

B.門檻(kǎn)

炮烙(lào)C.窈(ǎo)陷

不濟(jǐ)

D.惴(zhuì)惴

出穴(xué)2.依次選用文中括號里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神氣

坦然

尤其

B.神氣

安然

更加C.神情

安然

尤其

D.神情

坦然

更加3.在文中兩處橫線上依次填入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①你放著罷,祥林嫂!

②祥林嫂這樣可不行,B.①你放著罷,祥林嫂!

②祥林嫂怎么這樣了?C.①祥林嫂,你放著罷!

②祥林嫂怎么這樣了?D.①祥林嫂,你放著罷!

②祥林嫂這樣可不行,參考答案:1.C(“窈”讀yǎo,“濟”讀jì。A“似”讀shì,B“烙”讀luò,其余無誤。)2.A(“神氣”偏重于精神,“神情”偏重于表情;“坦然”強調無心理障礙,“安然”強調心理上有安全感;“更加”多在同一主體上遞進,“尤其”多在另一主體上遞進。)3.B(①“你放著罷,祥林嫂!”語氣更急迫,與后面“慌忙大聲說”更協調;②“祥林嫂怎么這樣了?”用疑問語氣表否定,比一般陳述式否定句語氣更強烈。)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題。蘇軾傳熙寧四年,會上元敕府市浙燈,且令損價。軾疏言:“陛下豈以燈為悅?此不過以奉二宮注之歡耳。然百姓不可戶曉,皆謂以耳目不急之玩,奪其口體必用之資。此事至小,體則甚大,愿追還前命。”即詔罷之。時安石創行新法,軾上書論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謝景溫論奏其過,軾遂請外,通判杭州。時新政日下,軾于其間每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徙知密州。司農行手實法,不時施行者以違制論。軾謂提舉官曰:“違制之坐,若自朝廷,誰敢不從?今出于司農,是擅造律也。”提舉官驚曰:“公姑徐之。”未幾,朝廷知法害民,罷之。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使復入。軾詣武衛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筑東南長堤,首起戲馬臺,尾屬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軾廬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復請調歲夫,增筑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從之。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補于國。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語,并媒孽所為詩以為訕謗,逮赴臺獄,欲置之死。鍛煉久之,不決。神宗獨憐之,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選自《宋史·蘇軾傳》)注:二宮:指后宮的太后及皇后。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會上元敕府市浙燈 市:購買。B.違制之坐,若自朝廷,誰敢不從

坐:犯罪。C.以詩托諷

諷:諷刺。D.以虞水之再至

虞:戒備。2.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都能夠表現蘇軾“關愛百姓”品質的一組是()。(3分)①此不過以奉二宮之歡耳②每因法以便民③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

④率其徒持畚鍤以出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⑥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⑥D.②③⑤3.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蘇軾上書說,元宵節在皇宮舉辦燈會,無法讓老百姓明曉其真正目的,應該撤回詔令。B.司農擅造律法要處罰沒能按時執行新政策的人,蘇軾據理力爭制止了對百姓的處罰。C.突發水災,蘇軾誓與城共存亡,穩定民心,始終帶領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D.蘇軾寫詩關注百姓疾苦,被斷章取義、誣陷而入獄,后被貶黃州,自號“東坡居士”。4.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每小題5分)(1)然百姓不可戶曉,皆謂以耳目不急之玩,奪其口體必用之資。(2)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參考答案:1.C“諷”,委婉暗示。2.D①是說蘇軾勸諫皇上,④是說卒長的做法,⑥是說蘇軾被貶后的淡然生活。排除這三句即可。3.B理解錯誤,不是司農擅造律法,是蘇軾以擅造法律定罪責難司農,“據理力爭”也于文無據。4.(1)但是老百姓卻不可能家家戶戶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認為您是為了滿足眼睛觀賞這樣小的需要,奪取了他們吃飯穿衣所必需的錢財。(“戶”名詞作狀語,挨家挨戶;“玩”,名詞活用為動詞;“資”,資財。各1分,句意2分)(2)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會動搖,我和誰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這里,就不會讓決堤的水毀了城墻。(“吾誰與守”是倒裝句,應為“吾與誰守”;“決”是決口。各一分,句意3分)參考譯文:熙寧四年(1072),適逢元宵節,皇帝下令為宮中購買花燈,并且要求壓低價格。蘇軾上書說:“皇上您哪里是自己喜歡看花燈呢?您這樣做只不過是為了讓皇太后和皇后高興罷了。但是老百姓卻不可能家家戶戶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認為您是為了滿足眼睛觀賞這樣小的需要,奪取了他們吃飯穿衣所必需的錢財。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響很大,希望您收回這個命令。”皇帝于是下詔停辦這件事。當時王安石正在創制施行新法,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溫在皇帝面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于是請求出京任職,做了杭州通判。這時新的政令一天天下達,蘇軾在杭州任上總是利用新法中對百姓有利的內容造福百姓,百姓們因此生活安定,調任密州知州。司農實施手實法,不按時施行的人按違反國家制度判罪。蘇軾對提舉官說:“違反制度的判罰,如果是出自朝廷,誰敢不聽從?如今命令出自司農,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舉官害怕地說:“請您先不要追究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這個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廢除了它。調任徐州知州。黃河在曹村附近決堤,在梁山泊泛濫,從南清河溢出,匯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斷上漲不久就要泄進城里,城墻即將被沖毀,城里的富人爭著逃出城去避難。蘇軾說:“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會動搖,我和誰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這里,就不會讓決堤的水毀了城墻。”于是將富民們趕回城中。蘇軾到武衛營,把卒長叫出說:“河水將要沖進城里,事情很緊迫了,即使是禁軍也要暫且為我盡力。”卒長說:“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們這些小人應該為您效力。”于是率領他的士兵拿著畚鍤出營,修筑東南方向的長堤,堤壩從戲馬臺起,末尾與城墻相連。雨日夜不停,沒有受損的城墻只有三版。蘇軾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經過家門也不入,派官吏們分別在城墻各處守衛,最終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調服役的人,加高修筑舊城墻,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備洪水再,朝廷聽從了他的建議。調任湖州知州。因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說,就寫詩暗示,希望對國家有所幫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從他的詩中挑出一些詞語,斷章取義誣陷說蘇軾的詩是在誹謗朝廷,把他逮捕押赴臺獄,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審問了很久也沒有判決。神宗非常喜歡蘇軾的才學,安排他擔任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與黃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間,在東坡修筑房舍,自號“東坡居士”。5.閱讀下列文段,完成4-7題。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4、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

至尊:最尊貴的位置,此處指帝位。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言:言論,這里指著作

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

兵:兵器

D.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池:水池,池塘5、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振長策而御宇內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B.以為桂林、象郡

作《師說》以貽之

C.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鄰國之民不加少

D.天下已定

學不可以已6、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項是(

A.秦始皇不僅消滅了各國諸侯,而且繼續擴大版圖,創建了史無前例的大帝國。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這就意味著秦從此轉入攻勢。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關中之固,金城千里”來確保“子孫帝王萬世之業”。

D.這段文字義正詞嚴,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無道,為本文結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張本。7、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

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2)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參考答案:4.D(“池”應該指護城河。)5.C(C項都是結構助詞,的。A項,連詞,表并列/連詞,表假設;B項,介詞,把/連詞,來;D項,副詞,已經/動詞,停止。)6.B(“攻勢”不對。)7.(1)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性命聽憑秦的下級官吏處理。(2)始皇心里自以為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銅墻鐵壁,正是子孫萬代的帝王基業。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王克敬,大寧人。幼奇穎,嘗戲道旁,丞相完澤見之,謂左右曰:“是兒資貌秀偉,異日必令器也。”大寧朔土,習尚少文,而克敬獨孜孜為儒者事。既仕,累遷江浙行省照磨,尋升檢校。調奉議大夫、知順州,以內外艱不上。拜監察御史,用故事監吏部選。有履歷當升者,吏故抑之,問故,吏曰:“有過。”克敬曰:“法,笞四十七以上不升,今不至是。”吏曰:“責輕罪重。”曰:“失出在刑部,銓曹安知其罪重!”卒升之。治書侍御史張伯高曰:“往者監選以減駁為能,今王御史乃論增品級,可為世道賀矣。”尋遷左司都事。時英宗勵精圖治,丞相拜住請更前政不便者,會議中書堂,克敬首言江南包銀民貧有不能輸者有司以責之役戶甚無謂也當罷之兩浙煎鹽戶牢盆之役其重者尤害民當免其它役議定以聞,悉從之。召為參議中書省事。宰相傳旨大長公主為皇外姑,賜錢若干;平云南軍還,賜錢若干;英后入覲,賜錢若干。克敬乞覆奏,宰相怒曰:“參議乃敢格詔命邪!”克敬曰:“用財宜有道,大長公主供饋素優,今賜錢出無名,不當也。自諸軍征討以來,賞格未下,平云南省獨先受賞,是不均也。英后遠還,徒御眾多,非大錫賚,恩意不能洽,今賜物鮮少,是不周也。”宰相以聞,帝可其議。嶺海徭賊竊發,朝廷調戍兵之在行省者往討之,會提調軍馬官缺,故事,漢人不得與軍政,眾莫知所為,克敬抗言:“行省任方面之寄,假令萬一有重于此者,亦將拘法坐視邪!”乃調兵往捕之。視事五月,請老,年甫五十九。元統三年卒,年六十一。(節選自《元史?王克敬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克敬首言/江南包銀民貧/有不能輸者/有司以責之役戶/甚無謂也/當罷之/兩浙煎鹽戶牢盆之役其重者/尤害民/當免其它役/B.克敬首言/江南包銀/民貧有不能輸者/有司以責之役戶/甚無謂也/當罷之/兩浙煎鹽戶牢盆之役/其重者尤害民/當免其它役/C.克敬首言江南包銀/民貧有不能輸者/有司以責之役戶甚無謂也/當罷之/兩浙煎鹽戶牢盆之役其重者尤害民/當免其它役/D.克敬首言江南包銀/民貧有不能輸者/有司以責之役戶甚無謂也/當罷之/兩浙煎鹽戶牢盆之役/其重者尤害民/當免其它役/(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艱”,舊時指父母親的喪事。“內艱”,舊指遭母喪;“外艱”,舊指遭父喪或承重祖父之喪。B.“吏部”,是我國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全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C.“行省”,即“行中書省”,我國元代實施的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一級行政區,也簡稱“省”。D.“請老”,也叫“告老”,指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類似的詞語還有“歸田”“歸隱”“乞身”“乞骸骨”等。(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克敬自幼聰穎,勤勉不怠。丞相完澤曾稱贊他天資品貌俊秀奇偉,日后必成大器;長大后他又勤學不怠,孜孜以求。B.王克敬辦事公道,不循舊習。他在任監察御史監督吏部考評官吏時,發現有吏部官員故意壓低應該晉升官員的品級的行為,他據理力爭,增加品級。C.王克敬不畏強權,敢于直言。在任參議中書省事時,皇上要封賞大長公主、英后和平定云南省的軍隊,他認為此舉不合適,并當面奏請皇上重新議定。D.王克敬處事機敏,很有主見。嶺海地區的瑤人暗中造反,朝廷調集地方駐軍前往討伐,恰好提調軍馬官空缺,王克敬打破當朝慣例,毅然調兵前往。(4)把原文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大寧朔土,習尚少文,而克敬獨孜孜為儒者事。譯文:

②用財宜有道,大長公主供饋素優,今賜錢出無名,不當也。譯文:

。參考答案:答案:(1)B(2)D(3)C(4)①大寧地處北方,(此地)習俗風尚輕視文人,但是王克敬獨自孜孜不倦地勤學儒學。②使用錢財應該有規矩,大長公主的供給和賞賜本來就很優厚,如今賞賜錢財又沒有正當理由,這是不合適的做法。【考點】文言文閱讀。【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該題可以根據句意、虛詞和結構判斷。(2)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答題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與識記。(3)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將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解答】(1)B

“言”為“說”的意思,后面為說的內容,“說”后斷句,排除C、D;“其重者”為代詞,相當于名詞,作“害”的主語,其前斷句,排除A.句子翻譯為:克敬首先說:“江南的包銀,百姓中的貧困戶有不能繳納的,有司則罰為役戶,(這種做法)很沒意思,應撤除。兩浙煎鹽戶服煮鹽的勞役,其中重者更為害民,應免其他徭役。”(2)D

“歸田”,指辭官回鄉務農;“歸隱”,不一定是官員請求退休。(3)C

“當面奏請皇上”不對,原文是“宰相以聞,帝可其議”,是宰相把他的話上奏給皇上,不是王克敬直接奏請皇上。(4)①朔土:北方;少:輕視;而:但是。句子翻譯為:大寧地處北方,(此地)習俗風尚輕視文人,但是王克敬獨自孜孜不倦地勤學儒學。②道:規矩;素:一向,本來;名:理由。句子翻譯為:使用錢財應該有規矩,大長公主的供給和賞賜本來就很優厚,如今賞賜錢財又沒有正當理由,這是不合適的做法。參考譯文:

王克敬,大寧人。幼年特別聰穎,在路旁游戲時,丞相完澤見到,對身旁的人說:“這個兒童聰明秀麗,他日必然是重要之才。”大寧地處北方,(此地)習俗風尚輕視文人,但是王克敬獨自孜孜不倦地勤學儒學。出仕后,他多次升遷任江浙行省照磨,不久升為檢校。調任奉議大夫、順州知事,因雙親喪事未赴任。拜監察御史,官吏升遷依據慣例由吏部推舉。有人按履歷應當升遷,吏部官吏故意壓抑,問其緣故,吏說:“有過。”克敬說:“法律規定,被鞭笞47板以上的不能升遷,現在此人不是這樣。”吏說:“責輕罪重。”克敬說:“此人過失出在刑部,吏部官員怎么知道他的罪重?!”于是(此人被)提升了。治書侍御史張伯高說:“在以往,監督銓敘的人以降低官員的品級和在官員升職問題上辯駁作為他們有才能的表現,如今王御史反而主張增加他的品級,這可以作為世道昌明的盛事而祝賀。”不久,(克敬)遷職左司都事。當時英宗勵精圖治,丞相拜住請求改變以前政治上不好的方面,中書堂會議上,克敬首先說:“江南的包銀,百姓中的貧困戶有不能繳納的,有司則罰為役戶,(這種做法)很沒意思,應撤除。兩浙煎鹽戶服煮鹽的勞役,其中重者更為害民,應免其他徭役。”議定后上報皇上,皆被采納。(克敬被)召入朝參議中書省事。宰相傳旨:大長公主為皇外姑,應賜予多少錢;平定云南的軍隊回來后,應賜錢多少;英后入朝拜見皇帝,賜錢多少。克敬請求再奏請皇上斟酌,宰相憤怒地說:“參議敢于改變皇上的命令嗎?”克敬說:“使用錢財應該有規矩,大長公主的供給和賞賜本來就很優厚,如今賞賜錢財又沒有正當理由,這是不合適的做法。自從諸軍征討以來,獎賞的規格未定,現在唯獨平定云南的軍兵要先受賞,是不公平的。英后從遠地回還,隨從眾多,必須賞賜大量的錢財,否則與皇上的意思不相符。現在賞賜物很少,是不周到的。”宰相(將此事)奏給皇上,皇上同意他的說法。嶺南徭人造反,朝廷調行省的衛戍軍兵前往征討,恰好當時缺少提調軍馬官。按照規定,漢人不能參與軍政,眾人不知該如何辦,克敬對皇上直率地說:“行省被寄托一方面的任務,假如萬一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任務,也拘守于法而坐著等嗎?”于是,(皇上)調兵前往剿捕。(克敬)任職5個月,(向皇上)請求告老還鄉,時年59歲。元統三年,(克敬)逝世,終年61歲。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使用,全都正確的一項是①假如每一個人都能見賢思齊,通過正當途徑趕上強者,社會形成不斷前進的激勵機制,那么我們就真的可以進入和諧社會了。②伴著落日的余暉,詩人緩步登上了江邊的這座歷史名樓,極目遠眺,云霞盡染,江河日下,詩意油然而生。③在學習先進學校經驗的過程中,一大批薄弱學校辦學成績脫穎而出,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大有超過先進學校之勢。④一諾千金,有言必踐,傳遞著中國的極大誠意,展示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襟懷,贏得了世貿成員和國際輿論的佳評。⑤辛棄疾的詞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氣勢來抒情言志,多用典故,風格豪放雄渾,在南宋詞壇中占有重要地位。⑥如果明知道這里隱患重重,卻還是被束縛了手腳,首鼠兩端,一旦更多、更大的事故發生,恐怕要落個補救無門,追悔莫及。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⑤⑥參考答案:C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詞語的運用。首先明確各個詞語的意思,然后根據題目中句子的語境分析即可。見賢思齊:見到有道德、有才學的人,就想向他學習,向他看齊。符合語境。江河日下:比喻情況一天天壞下去。不是用來描寫環境的,望文生義。脫穎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顯露出來。不用于形容“成績”。使用對象錯誤。一諾千金: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符合“有言必踐”語境。翻云覆雨:比喻反復無常或玩弄手段。含貶義。不能用來形容“辛棄疾的詞”的氣勢,不合語境。首鼠兩端:遲疑不決或動搖不定。符合“卻還是被束縛了手腳”等語境。點睛:對于詞語題,第一、要辨析詞義,包括詞語的語義側重點、詞語的詞義輕重、詞義范圍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義。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確詞語的感情色彩,是褒義,還是貶義。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習慣、語法功能、使用對象等方面。解答詞語題,(1)逐字解釋詞語,把握大意;(2)注意詞語潛在的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3)要注意詞語使用范圍,搭配的對象;(4)弄清所用詞語的前后語境,盡可能找出句中相關聯的信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