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潢川縣高級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三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1頁
河南省洛陽市潢川縣高級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三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2頁
河南省洛陽市潢川縣高級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三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3頁
河南省洛陽市潢川縣高級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三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4頁
河南省洛陽市潢川縣高級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三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省洛陽市潢川縣高級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三語文模擬試卷含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題。(20分)我奮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麥子⑴我的白領朋友們,如果我是一個初中沒畢業就滬打工的民工,你會和我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嗎?不會,肯定不會。⑵比較我們的成長歷程,你會發現,為了一些在你看唾手可得的東西,我卻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⑶從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的身份就與你有了天壤之別,因為我只能報農村戶口,而你是城市戶口。如果我長大以后一直保持農村戶口,那么我就無法在城市中找到一份正式工作,無法享受養老保險、醫療保險。⑷考上大學是我跳出農門的惟一機會。我要刻苦學習,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我在獨木橋上奮勇捕殺,眼看著周圍的同學一批批的落馬,前面的道路越越窄,我這個佼佼者不知是喜是憂。激烈的競爭讓我不敢疏忽,除了學習功課,我無法顧及業余愛好,學校也沒有這些發展個人特長的課程。進入高中的第一天,校長就告訴我們這三年只有一個目標——高考。于是我披星戴月,早上五點起床,晚上十一點睡覺,就連中秋節的晚上,我還在路燈下背政治題。

⑸而你的升學壓力要小得多,竟爭不是那么激烈,功課也不是很沉重,你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去發展個人愛好,去讀課外讀物,去球場揮汗如雨,去野外享受藍天白云。如果你不想那么辛苦去參加高考,只要成績不是太差,你在高三時會有機會獲得保送名額,就算成績忒差,也會被“掃”進一所本地三流大學。而那所三流大學我可能也要考到很高的分數才能進去,因為按地區分配的名額中留給上海本地的名額太多了。

⑺我們的考卷一樣,我們的分數線卻不一樣,但是當我們都獲得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所交的學費是一樣的。⑻這就意味著四年學費,再加上其它費用,就需要六萬六千元。六萬六千元對于一個上海城市家庭說也許算不上沉重的負擔,可是對于一個農村的家庭,這簡直是一輩子的積蓄。我的家鄉在東部沿海開放省份,是一個農業大省,相比西部內陸省份應該說經濟水平還算比較好,但一年辛苦勞作也剩不了幾個錢。以供養兩個孩子的四口家庭為例,除去各種日常必須的開支,一個家庭每年最多積蓄三千元,那么六萬六千元上大學的費用就意味著二十二年的積蓄!前提是任何一個家庭成員都不能生大病,而且另一個孩子無論學習成績多么優秀,都必須剝奪他上大學的權利,因為家里只能提供這么多的錢。我屬于比較幸運的,東拼西湊加上助學貸款終于交齊了第一年的學費,看著那些手握著錄取通知書卻愁苦不堪,全家幾近絕望的同學,我的心中真的不是滋味。⑼大學四年,我努力學習獲得獎學金,假期打工掙點兒生活費,我實在不忍心多拿父母一分錢,那每一分錢都是汗珠掉在地上摔成八瓣掙的血汗錢啊!

⑽到上海這個大都市,與我的同學相比,我真是土得掉渣。我不會作畫,不會演奏樂器,不認識港臺明星,沒有看過武俠小說,不認得mp3,為了弄明白營銷管理課上講的“倉儲式超市”的概念,我在“麥德隆”好奇地看了一天,我從沒有見過如此豐富的商品。我沒摸過計算機,為此我花了半年時間泡在學校機房里學習你在中學里就學會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我的英語是聾子英語、啞巴英語,我的發音中國人和外國人都聽不懂,這也不能怪我,我們家鄉沒有外教,老師自己都讀不準,怎么可以教會學生正確發音?基礎沒打好,我只能再花一年時間矯正我的發音。

⑾我可以忍受城市同學的嘲笑,可以幾個星期不吃一份葷菜,可以周六、周日全天泡在圖書館和自習室,可以在周末自習回的路上羨慕地看著校園里成雙成對的男女,可以在寂寞無聊的深夜在操場上一圈圈地奔跑。我想我有一天畢業,能在這個大都市掙一份工資的時候,我會和你這個生長在都市里的同齡人一樣,做一個上海市民,而我的父母也會為我驕傲,因為他們的孩子在大上海工作!

⑿在上海工作難找,回到家鄉更沒有就業機會。能幸運地在上海找到工作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只有兩千元左右的工資,也許你認為這點兒錢只夠你零花的了,可是對我說,還要租房,還要交水、電、煤氣、電話費,還要還助學貸款,還想給家里寄點兒錢讓弟妹繼續讀書,剩下的錢只夠我每頓吃蓋澆飯,我還是不能與你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⒀我繼續努力,我考研,我成功了!⒁在上海讀碩士的時候,曾經討論過一個維達紙業的營銷案例,我的一位當時曾經有三年工作經驗的同學,提出一個方案:應該讓維達紙業開發高檔面巾紙產品推向9億農民。我驚訝于她提出這個方案的勇氣,當時我問她是否知道農民兄弟吃過飯后如何處理面部油膩,她疑惑地看著我,我用手背在兩側嘴角抹了兩下,對如此不雅的動作她投以鄙夷的神色。

⒂如今的我在上海讀完了碩士,現在有一份年薪七八萬的工作。我奮斗了18年,現在終于可以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了。我已經融入到這個國際化大都市中了,與周圍的白領朋友沒有什么差別。可是我無法忘記奮斗歷程中那些艱苦的歲月,無法忘記那些曾經的同學和他們永遠無法實現的夙愿。⒃我花了18年的時間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啊!

(摘自:中華英才網有刪節)12、作者說“從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的身份就與你有了天壤之別”,請聯系全文,分點概括出“我”與“你”的“天壤之別”。(4分)

13、文章使用第一人稱進行敘述,請結合文章內容說說采用這種人稱敘述的好處。(3分)

14、文章第14段寫了“我”的同學的一個案例,結合全文看,有何作用?(4分)

15、本文在構思上有哪些特點?結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16、作者18年的奮斗,難道僅僅是“和你一起坐在一起喝咖啡”嗎?請結合文章主旨,聯系現實,說一說你的看法。(5分)

參考答案:12、(4分)(1)“我”,農村戶口,家境貧寒;“你”,城市戶口,生活富足。(2)“我”競爭激烈,沒有個人特長,只想著成績;“你”壓力很小,興趣愛好廣泛,活得自在。(3)“我”生活艱辛,卻堅強、踏實、上進;“你”脫離生活,無知、驕傲、虛妄。答對一點得2分,兩點得3分,三點得4分13、(3分)(1)自敘其事,有親和力,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2)便于抒發情感和進行心理描寫,使“我”的形象更加豐滿。14、(4分)(1)內容上:寫出了城市人對生活的無知,以及驕傲、虛妄的態度;襯托出“我”的堅強、踏實、上進。(2)結構上:照應了開頭的問題,證實了這個答案;豐富了文章的內容。15、(4分)(1)“我”與城市人的對話的形式進行傾訴,把“我”和城市人進行對比,從而表達出要獲得價值認同,就必須付出努力的主旨;(2)用“喝咖啡”這一生活細節代表一種“價值認同”,有新意;且文章首尾呼應,結構完整。16、(5分)(1)不是。首先,“坐在一起喝咖啡”更深層的含義是指能夠獲得一種價值認同,而非僅僅指“喝咖啡”。(2)其次,生命的存在只是一個過程,生命意義和價值在于不斷的自我完善和追求。“我”喝不喝咖啡又有什么打緊呢?生活姿態的優雅與否,不取決于你所坐的位置、所持的器皿、所付的茶資,而取決于你品茗的態度。2.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3題。中國龍的原始雛形①在原始社會的史前階段,把龍作為氏族部落的圖騰物來崇祀,是原始人樸素宗教意識的反映。其文化史價值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對象。其功能意識來源于人們認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喪葬習俗中,則反映在希望來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騎龍升天”擺塑,就是很好的例證。②龍文化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起源和發展有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主要經歷了原龍、禮龍、神龍和文化龍四個階段。原龍即圖騰龍,主要作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護神和崇拜圖騰,既是氏族之根,同時具有超常的能力。③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遺址中出土的陶壺龍紋,揭示了龍的一源。陶壺龍紋為人面、長魚身、有鰭、曲身、似龍似蛇,應為原龍形象的一種。在仰韶文化彩陶紋飾中,魚的形象占了絕大多數,聯想到商周銅器上習見的族徽動物,可以初步認定這些魚紋具有族徽的性質。④大凡圖騰崇拜,起初都是現實中實在的動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斷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變為完全脫離實際的神物了。所以說魚紋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圖騰物,而加長的魚龍紋則是一種變形紋,有趨向神化的痕跡。⑤那么,魚這種水中精靈怎么會成為半坡人的圖騰物呢?這不能不讓人聯想到一萬年以前的第四紀冰川洪水期。當時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長達數千年,人類的生存受到了嚴重的挑戰。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從哪里來”的時候,很自然地把魚作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來加以崇拜。只有作為魚的子孫,才可能具有魚類在水中邀游的本領,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續。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長身魚紋或龍魚紋則有明顯的向龍轉化的趨向,處于龍文化的萌芽狀態。⑥這種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證。在我國夏代,還常常面臨著洪水災害,所以夏人仍把龍魚作為感生圖騰①,仍希望人類像龍魚那樣在水中生活。戰國時代,人們把龍當做“鱗蟲之長”,還保留了把龍作為魚類的傳統觀念。在商周銅器和漢代畫像石中的龍,口中是常常銜魚的。所以說,原始龍是水物的觀念是始終不變的。⑦在東北紅山文化中出土的“玉豬龍”,頭部似豬首,身體呈“C”形。所以,有學者認為:豬是龍的起源,因為在人類最早馴化的六畜之中,只有豬的繁殖能力最強,而強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災害面前代代延續下去。這和半坡人以魚龍為圖騰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過半坡人希望擁有超自然力,而紅山人希望增強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⑧以上兩種原始的龍之起源中,隨著炎黃二帝及華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豬龍文化被融入了龍魚文化之中。這從中原地區分布廣大的仰韶文化遺址和與仰韶文化有直接傳承關系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可以得到佐證。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續至今。⑨據研究,龍崇拜起源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而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中國歷史即使從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獻資料所記載的龍,只能反映當時人們的崇龍習俗和認識水平,不能當做龍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龍的本來面目,只能根據考古材料。【注】①感生圖騰:即感生神話中的圖騰。“圖騰感生”是圖騰崇拜的一種表現形式,指母系氏族時期的人們不了解男歡女愛媾合生子的奧妙,而把氏族繁衍的“功勞”歸于圖騰的意志和行為。“圖騰”一詞較早見于印第安語“totem”,意思是“我的親屬”,強調“血緣關系”。圖騰崇拜的對象是自然物,大多數為動物。(摘編自公隋《龍年說龍》)1.下列關于我國龍文化起源和發展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原始社會,把龍作為氏族部落的圖騰物來崇祀,反映了史前階段原始人樸素的宗教意識。人們對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便成為其功能意識來源。B.伴隨著中華民族漫長的演化過程,龍文化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原龍、禮龍、神龍和文化龍四個階段。仰韶文化半坡遺址中出土的陶壺龍紋,揭示了龍的一源,估計是原龍形象的一種。C.長身魚紋或龍魚紋則有明顯的向龍轉化的趨向,處于龍文化的萌芽狀態。魚紋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圖騰物,而加長的魚龍紋則是一種變形紋,有趨向神化的痕跡。D.西水坡墓葬中的“騎龍升天”擺塑,有力的證明了氏族部落把龍作為崇祀的圖騰物,意為希望追求來世的幸福。所以說原龍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護神和崇拜圖騰,既是氏族之根,同時具有超常的能力。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人類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嚴重挑戰,因而后來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魚作為自己的祖先來崇拜。他們認為,只有作為魚的子孫,才可能在洪水泛濫時躲避災難,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續。B.起源于原始人類的玉豬龍和魚龍,隨著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滲透,這從諸多仰韶文化遺址和其傳承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可以得到佐證。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續到現在。C.紅山文化的玉豬龍和半坡人以魚龍為圖騰的理想都是同樣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區別在于:紅山人僅僅希望增強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半坡人卻希望擁有超自然力。D.大凡圖騰崇拜,起初都是現實中實在的動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斷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變為完全脫離實際的神物了。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的龍文化在文化史價值上,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對象。例如,仰韶文化中的“魚龍”和紅山文化中的“玉豬龍”,只是象征著氏族的生存、繁衍。B.原始龍是水中物,這個觀念一直伴隨著中原一帶華夏文化的發展。有學者認為,因為豬的繁殖力可佑護氏族在災害中延續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為紅山文化中龍的起源。C.夏人為感激龍魚對本氏族的繁衍、避災之功,依然把其作為圖騰,希望自己的族人還能像龍魚那樣在水中生活。因為在那時,我國的人民還常常面臨著洪水災害。D.研究表明,龍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而用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也不過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龍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據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賴古代文獻資料。參考答案:1.正確選項為D本題考察對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和信息篩選。A.是第1段內容的轉述,將語序稍加調整,與原文一致。B.是2、3段部分內容的整合,正確。C.把第5段末一句和4段末一句整合起來,如果聯系起來看會看出是合理的。D.強加因果。前半句已經說是“希望追求來世的幸福”,只能證明有“超常的能力”,而不能說明保護氏族的作用,何況這一擺塑是否“原龍”還不一定。2.正選確項為B【解析】本題考察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本選項是偷換概念的錯誤,原文中“隨著炎黃二帝及華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豬龍文化被融入了龍魚文化之中”一句,被改成“玉豬龍和魚龍”“相互滲透”,混淆了主體和客體,主動和被動的關系,因此是錯的。3.正確選項為A.【解析】本題考察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該項以偏概全,對照第⑦段“半坡人希望擁有超自然力,而紅山人希望增強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的話來看,應該還有“象征著氏族的生存、繁衍”以外的意義。

【解析】略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題憶蔡尚思先生施宣圓5月20日,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哲學家、思想家蔡尚思先生走完了他漫長的一生,享年104歲。噩耗傳來,我思緒滾滾,腦海中不禁浮現出先生的音容笑貌……與匡亞明先生爭論孔子蔡尚思先生是我的老師。上世紀60年代初,他給我們年級上中國近現代史選修課,我有時去旁聽。那時老師下課后就回去,學生和他們接觸不多。我和他熟悉是在80年代初以后,我常常去他家和他聊天。1987年2月的一天,他來電要我去他家,說有事和我商量。我到了他家,他取出一張《文匯報》,指著學林版一篇匡亞明先生的文章《如何實事求是地評價孔子》說,他不同意匡老的觀點,要寫文章同他商榷。匡老是老革命,是南京大學校長,是一位孔子研究專家。匡老的這篇文章提出用“三分法”來考察孔子的思想。所謂“三分法”,一是凡屬于維護封建統治,維護宗法等級制、專制君王統治利益的,必須批判,必須決裂;二是凡屬于含有合理因素、又含有歷史局限性帶來的消極因素的思想,必須進行科學分析,批判其消極因素,吸取其積極因素;三是凡屬至今仍有生命力而閃耀真理智慧因素的要發揚光大。不久,蔡尚思先生送來文章:《也談實事求是地評價孔子——與匡亞明同志商榷》,指出在孔子及孔學的研究中,根據具體材料進行具體分析,堅持“兩分法”,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匡老的“三分法”不是研究孔子的根本方法。兩篇文章發表后,成為當時還未形成爭鳴風氣的學術界的一段佳話。“陳寅恪不是‘國學大師’”蔡先生不僅在學術上勇于“亮出”自己的觀點,對于一些不良的學術風氣,也敢于言人所未言,發人所未發。1997年國慶節,我去他家,他說現在學術界都說陳寅恪是“國學大師”,簡直是“大家公認”的,他認為評價歷史人物貴在實事求是,不能信口開河。上世紀20年代初,陳寅恪曾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的身份在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講課,蔡先生聽過他的課。蔡先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而值得驕傲的就是周秦諸子,可以說周秦諸子是中國文化的老祖宗,而陳寅恪先生卻反而認為“周秦諸子,實無足稱”,“今人盛稱周秦之國粹,實大誤”。難道有這樣的“國學大師”嗎?蔡先生認為:“陳寅恪先生確是大師,但要知道,在大師中,他是中國史學大師之一與通曉多種多國文字大師,而不是所謂的‘國學大師’。”他對老師是很尊重和欽佩的,再三強調,僅憑陳寅恪通曉十六七種文字,他就真是古今中外第一人,比所謂“國學大師”更加難能可貴,更加值得我們中國人驕傲。我問他敢不敢寫文章發表?他說怎么不敢。說罷,從信封中抽出一篇稿子,我一看,標題:我知道的陳寅恪先生(發表時改為《陳寅恪不是“國學大師”》),原來,他稿子已經寫好。“我愛我的老師,但我更尊重歷史事實。”蔡先生這樣說。“學術研究貴在爭鳴”在學術界,蔡先生是以敢于講真話、敢于爭鳴著稱的一位老教授。解放前,他就以批判封建禮教道統而得罪國民黨當局。新中國成立后,他積極地參加孔學和其他學術問題的爭論。每次參加學術研討會,不管大會還是小會,他都與人爭鳴;他的文章都要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于是,有人說蔡先生思想“偏激”、“好辯”;也有人勸他做學術界的“好好先生”,年齡那么大了,何苦再去得罪人呢?然而,他總是堅信自己的選擇和追求,在學術上決不朝秦暮楚。他的態度是真誠的,他的見解是他研究的心得,他的講話發自他的內心。蔡先生說:“學術研究貴在爭鳴,沒有爭鳴就不能有所創新,自成一家。沒有爭鳴就只好陳陳相因,人云亦云,變成奴才,止步不前,葬送學術。”他多次在報刊上著文呼吁:學術沒有禁區,學術必須民主,學術必須爭鳴,沒有爭鳴就沒有學術,沒有爭鳴就出不了大家。他在7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不斷實踐自己的諾言。正因為如此,他對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思想家一一進行剖析,重新評估,完成了以《中國傳統思想的總批判》為代表的20余部中國思想史大著,在學術界獨樹一幟,成一家之言。(《文匯讀書周報》2008年5月30日)12.下列關于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解說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匡亞明認為應該用“三分法”來考察孔子的思想。所謂“三分法”,指凡屬于糟粕的內容必須拋棄;凡屬于合理又含有歷史局限性的內容則有選擇地吸收;凡屬于真理的內容則要發揚光大。B.蔡尚思先生認為在孔子及孔學的研究中應堅持傳統的“兩分法”。并由此引發了與匡亞明先生的一段爭論。C.蔡尚思先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且值得驕傲的就是周秦諸子,而陳寅恪先生卻認為“周秦諸子,實無足稱”。為此又引發了學術界的一場爭論。D.蔡尚思先生對老師陳寅恪很尊重很欽佩,雖然如此,他仍然不贊同人們稱陳為“國學大師”,表現了蔡尚思先生敢于求實的精神。E.“學術研究貴在爭鳴”是蔡尚思先生的治學觀點,也是他的行為方針。13.結合文章內容,簡要說說畫線的句子在結構和內容上所起的作用。(4分)答:

14.從蔡尚思先生敢于爭鳴的優秀品質中,從他的事跡中,你在為人處事方面還有哪些收獲或啟示?請談談。(6分)答:

參考答案:12.(共5分,答對一項得3分)B、C(B項“兩分法”并非傳統分法,另外蔡匡兩人并未引起爭論;C項陳未與蔡爭論,亦未引起學術界的爭鳴)13.(4分)(1)結構上,本句起到承上啟下的過度作用(1分)對上文“與匡亞明的爭論”做總結,又引出下文就呈先生是否可成為國學大師爭論的敘述(1分)(2)內容上逐層深入,由他與匡亞明的個人爭論深入到為陳先生的稱號而與整個學術界的爭論(1分),突出了蔡先生敢于爭論的優秀品質(1分)14.(6分)①不畏權威,敢于“亮劍”的品質②敢于同不正之風做斗爭③堅持真理,排除多種不利因素,一以貫之,終有所獲。(6分,每點2分。具體分析略)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太祖,諱元璋,字國瑞,先世家沛。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鐘離。生四子,太祖其季也。至正四年,旱蝗,大饑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十二年春二月,定遠人郭子興與其黨孫德崖等起兵濠州。元將徹里不花憚不敢攻,而日俘良民以邀賞。太祖時年二十四,謀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當舉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閏三月朔入濠見子興。子興奇其狀貌,留為親兵。戰輒勝,遂妻以所撫馬公女,即高皇后也。秋九月,元兵復徐州,彭大、趙均用奔濠,德崖等納之。子興禮大而易均用,均用怨之。德崖遂與謀,伺子興出,執而械諸孫氏,將殺之。太祖方在淮北,聞難馳至,訴于彭大。大怒,呼兵以行,太祖亦甲而擁盾,發屋出子興,破械,使人負以歸,遂免。

十三年春,賈魯死,圍解。太祖收里中兵,得七百人。子興喜,署為鎮撫。時彭、趙所部暴橫,子興弱,太祖度無足與共事,乃以兵屬他將,獨與徐達、湯和、費聚等南略定遠。計降驢牌寨民兵三千,與俱東。夜襲元將張知院于橫澗山,收其卒二萬。道遇定遠人李善長,與語,大悅,遂與俱攻滁州,下之。是年,張士誠據高郵,自稱誠王。十四年冬十月,元丞相脫脫大敗士誠于高郵,分兵圍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與耿再成軍瓦梁壘,救之。力戰,衛老弱還滁。元兵尋大至,攻滁,太祖設伏誘敗之。然度元兵勢盛且再至,乃還所獲馬,遣父老具牛酒謝元將曰:“守城備他盜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元兵引去,城賴以完。脫脫既破士誠,軍聲大振,會中讒,遽解兵柄,江淮亂益熾。十五年春正月,子興用太祖計,遣張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總其軍。太祖慮諸將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會廳事。時席尚右,諸將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視事,剖決如流,眾瞠目不能發一語,始稍稍屈。議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諸將皆后。于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總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軍法何?”諸將皆惶恐謝。元兵十萬攻和,太祖率眾破之,元兵皆走渡江。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太祖其季也

季:弟兄間排行最小的。B.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

克:完成。C.子興喜,署為鎮撫

署:委任。D.比視事,剖決如流

視事:治事,任職。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太祖能審時度勢的一組是:①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

②得毋當舉大事乎?③聞難馳至,訴于彭大

④乃以兵屬他將,獨與徐達、湯和、費聚等南略定遠⑤秘其檄,期旦日會廳事

⑥太祖故后至,就左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太祖在少年時期經歷了人世間的種種不幸。自然災害的考驗,親人的相繼辭世的打擊,使得他無依無靠,生活無著,只得出家為僧。B.至正十二年秋天,彭大、趙均用投奔濠州,郭子興認為趙均用容易對付而惹惱了趙均用,差點招致殺身之禍,幸虧太祖帶兵前去救了他。C.在張士城高郵稱王之時,太祖計降驢牌寨、夜襲張知院、俱攻滁州城,這些都是他在準確分析彭、趙以及郭的形勢以后做出的一系列大事,D.太祖高瞻遠矚,深知六合對于滁州的重要性,在一戰而敗元軍的情況下,能頭腦清醒地認識到將來形勢的發展,另用他策巧妙的保全了滁州。7.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10分)(1)戰輒勝,遂妻以所撫馬公女,即高皇后也。(4分)(2)遣父老具牛酒謝元將曰:“守城備他盜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6分)參考答案:4.B(“克”在這里是“能夠”的意思;另“克”也有“完成,成功”義,當是另一義項“戰勝,攻破”的引申義)5.D(①是寫太祖的身世③寫太祖能急人之困⑥寫太祖的機敏、有心機)6.B(原文中“子興禮大而易均用”的“易”是“輕視、看不起”的意思,不能理解為“容易”;“呼兵以行”的主語是彭大而非高祖)7.(1)(高祖)只要打仗就會取勝,(郭子興)就把撫養的馬公的女兒嫁給他,這就是高皇后。(“妻”、省略句、判斷句各1分,意思通順1分)(2)(高祖)派鄉親們備辦酒菜向元將請罪說:“(我們)守城是為了防備其它的盜賊罷了,您為什么放棄大的敵人而屠殺良民呢?”(“具”“謝”“備”“奈何”各1分,意思通順2分)5.(12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為師。每過段干木之廬必式。四方賢士多歸之。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文侯問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日:“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次問翟璜,對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對曰:“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文侯與田子方飲,文侯曰:“鐘聲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

“臣聞之,君明樂官,不明樂音。今君審于音,臣恐其聾于官也。”文侯曰:“善。”子擊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車伏謁。子方不為禮。子擊怒,謂子方曰:“富貴者驕人乎?貧賤者驕人乎?”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富貴者安敢驕人!國君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失其國者未聞有以國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聞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貧

賤者,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貧賤哉!”子擊乃謝之。文侯謂李克曰:“先生嘗有言曰:‘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則璜,二子何如?”對曰:“卑不謀尊。疏不謀戚。臣在闕門之外,不敢當命。”文侯曰:“先生臨事勿讓!”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見翟璜。翟璜曰:“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誰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吳起,臣所進也。君內以鄴為憂,臣進西門豹。君欲伐中山,臣進樂羊。中山已拔,無使守之,臣進先生。君之子無傅,臣進屈侯鮒。以耳目之所聽睹記,臣何負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豈將比周以求大官哉?君問相于克,克之對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祿千鐘,什九在外,什一在內;是以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師之;子所進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惡得與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磺,鄙人也,失對,愿卒為弟子!”(節選自《資治通鑒·周紀一》)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每過段干木之廬必式

過:經過B.文侯怒,任座趨出

趨:驅趕C.君欲伐中山,臣進樂羊

進:舉薦D.子惡得與魏成比也

比:并列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A.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為師/不賂者以賂者喪B.文侯問于群臣曰/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C.富貴者驕人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抱明月而長終11.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都能表現魏文侯善于“納諫”的一組是①每過段干木之廬必式②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③“今君審于音,臣恐其聾于官也。”文侯曰:“善。”④鐘聲不比乎?左高。

⑤亦貧賤者驕人耳,富貴者安敢驕人⑥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A.①⑤⑥B.②③⑥C.②③④D.①④⑤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魏文侯派遣樂羊討伐中山國,卻將其封給了自己的兒子,任座據此對魏文侯“仁君”之說提出質疑。B.在田子方看來,國君對人驕傲就將亡國,大夫對人驕傲就將失去封地。惟有貧賤之士無所畏懼,不在乎什么“言不用,行不合”。C.在如何識別人上,李克向文侯提供了五項標準,并得到了文侯的認可,文侯據此選定了魏成為國相。D.翟璜曾向李克探聽國相的人選,當得知國相人選不是自己時,勃然大怒,繼而歷數自己的功勞,指責李克,并憤然與之絕交。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5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卑不謀尊,疏不謀戚。臣在闕門之外,不敢當命。(5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9.B(“趨”詞義應為“快步走”)10.C(A項“以”分別為“介詞,用”“介詞,因為”;B項“于”分別為“介詞,向,對”“介詞,表被動,被”;C項“乎”均為語氣助詞,表反問,相當于“呢”;D項“而”分別為“連詞,表轉折關系,卻”“連詞,表修飾”)11.B(①是說魏文侯禮賢下士,④是說魏文侯善聽音樂,⑤是子方對子擊詰問的回答)12.D(“憤然與之絕交”錯,原文為“璜,鄙人也,失對,愿卒為弟子”)(24分)13.譯文:(1)我聽說國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剛才任座的話很耿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一位仁德的君主。(落實“則”“直”“向”“是以”等詞語的解釋,語句要通順)(2)地位卑下的人不參與地位高貴之人的事,關系疏遠的人不參與關系親近人的事。我在朝外任職,不敢接受您的命令。(落實“卑”“尊”“謀”“疏”“戚”等詞語的解釋,語句要通順)【文言參考譯文】魏文侯用卜子夏、田子方擔任國師,他每次經過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車上俯首行禮。各地的賢才德士很多前來歸附他。魏文侯派樂羊攻打中山國,攻克了中山國,魏文侯把它封給了自己的兒子魏擊。魏文侯向群臣問到:“我是什么樣的君主?”大家都說:“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說:“國君您得了中山國,不用來封您的弟弟,卻封給自己的兒子。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離開。魏文侯接著問翟璜。翟璜回答說:“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問:“你憑什么知道?”回答說:“我聽說國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剛才任座的話很耿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一位仁德的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來,還親自下殿堂去迎接,奉為上賓。魏文侯與田子方飲酒,文侯說:“編鐘的樂聲不協調嗎?左邊高。”田子方笑了,魏文侯問:“你笑什么?”田子方說:“臣下我聽說,國君懂得任用樂官,不必懂得樂音。現在國君您精通音樂,我擔心您會疏忽了任用官員的職責。”魏文侯說:“對。”魏文侯的公子魏擊出行,途中遇見國師田子方,下車伏拜行禮。田子方卻不作回禮。魏擊生氣,對田子方說:“富貴的人能對人驕傲呢,還是貧賤的人能對人驕傲呢?”田子方

說:“當然是貧賤的人能對人驕傲啦,富貴的人哪里敢對人驕傲呢!國君如果對人驕傲就

將亡國,大夫如果對人驕傲就將失去封地。失去他的國家的人,沒有聽說有人拿他當國君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沒有聽說有人拿他當一家之主的。貧賤的游士,話不被聽從,行為不合自己的心意.就穿上鞋子告辭了‘,到哪里得不到貧賤呢!”魏擊于是謝罪。魏文侯問李克:“先生曾經說過:‘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現在我選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這兩人怎么樣?”李克回答說:“地位卑下的人不參與地位高貴之人的事,關系疏遠的人不參與關系親近人的事:我在朝外任職,不敢接受您的命令。”魏文侯說:“先生不要臨事推讓!”李克說道:“國君您沒有仔細觀察的緣故呀!看人,平時看他所親近的,富貴時看他所交往的,顯赫時看他所推薦的,窮困時看他所不做的,貧賤時看他所不取的。僅此五條,就足以去斷定他,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說:“先生請回府吧,我的國相已經選定了。”李克離去,遇到翟璜。翟璜問:“聽說今天國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選,到底定了誰呢?”李克說:“魏成。”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變了臉色。說:“西河守令吳起,是我推薦的。國君擔心內地的鄴縣,我推薦西門豹。國君想征伐中山國,我推薦樂羊。中山國被攻克之后,沒有人去鎮守,我推薦了先生您。國君的公子沒有老師,我推薦了屈侯鮒。憑耳聞目睹的這些事實,我哪點兒比魏成差!”李克說:“你把我介紹給你的國君,難道是為了結黨以謀求高官嗎?國君問我宰相的人選,我說了剛才那一番話。我推斷國君肯定會讓魏成為相的原因,是魏成享有千鐘的俸祿,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這三個人,國君都奉他們為老師;而你所舉薦的五人,國君都任用為臣屬。你怎么能和魏成并列呢!”翟璜聽罷徘徊不敢進前,行了兩次禮說:“我翟璜,真是個粗人,失禮了,愿終身為您的弟子!”

略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苗卿晉,字元輔,潞州壺關人,世以儒素稱。擢進士第,調為修武尉,累進吏部郎中、中書舍人,知吏部選事。方時承平,選常萬人,李林甫為尚書,專國政,以銓事委晉卿及宋遙,然歲命它官同較書判,核才實。天寶二年,判入等者凡六十四人,分甲、乙、丙三科,以張奭為第一。奭,御史中丞倚之子,倚新得幸于帝,晉卿欲附之,奭本無學,故議者囂然不平。安祿山因間言之,帝為御花萼樓覆實,中裁十一二,奭持紙終日,筆不下,人謂之“曳白”。帝大怒,貶倚淮陽太守,遙武當太守,晉卿安康太守。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訪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嘗入計謁歸壺,望縣門輒步吏諫止晉卿曰“公門當下,況父母邦乎”?郡太守迎犒,使所屬令行酒,酒至,必立飲白酹,侍老有獻,降西階拜而飲,時美其恭。安祿山反,竇廷芝棄陜郡不守,楊國忠本忌其有望,即奏“東道賊沖,非大臣不可鎮遏”,授陜郡太守、陜虢防御使,晉卿見帝,以老辭,忤旨,聽致仕于家。車駕入蜀,搢紳多陷賊,晉卿間道走金州。肅宗至扶風,召赴行在,拜左相。平京師,封韓國公,食五百戶,改侍中。玄宗崩,肅宗疾甚,詔晉卿攝冢宰,因讓曰:“大行遺詔,皇帝三日聽政,稽祖宗故事,則無冢宰之文,奉遺詔則宜聽朝。惟陛下順變以幸萬國。”帝不聽。后數日,代宗立,復詔攝冢宰,固辭乃免。時年老蹇甚,乞間日入政事堂,帝優之,聽入閣不趨,為御小延英召對。宰相對小延英,自晉卿始。永泰初薨,年八十一,贈太師,京兆少尹護喪,謚曰懿獻,元載未顯時,為晉卿所遇,載方相,故諷有司改謚文貞。(《新唐書。苗音柳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明年/徒魏郡/即充河北/采訪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嘗人計/謁歸壺關/望縣門輒步/吏諫止/B.明年/徒魏郡/即充河北果訪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嘗人計/謁歸壺關/望縣門輒步/吏諫止/C.明年/徒魏郡/即充河北采訪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嘗人計謁/歸壺關/望縣門輒步/吏諫止/D.明年/徒魏郡/即充河北/采訪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嘗人計謁/歸壺關/望縣門輒步/吏諫止/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致仕:本義是將享受的祿位還給君主,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定年齡而離職。B.搢紳:“搢”,插;“紳”,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帶子;原意是插笏于帶,文中借指官宦。C.行在:亦稱“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后專指皇帝行幸所經之地。D.京師:京城及其周圍千里以內的地區,其所在地的行政長官稱作“京兆尹”。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苗晉卿利用職務,攀附權貴。苗晉卿主持吏部選官時,因張倚得到皇帝的寵幸,于是將張倚之子張奭評為第一,想借此攀附張倚。B.苗晉卿為人謙恭,深受稱贊。苗晉卿回鄉,郡太守迎接犒勞他,他對勸酒的官員和老人都極盡禮數,受到當時人們的贊揚。C.苗晉卿頗有聲望,受到排擠。安祿山反叛時,楊國忠因忌恨苗晉卿有聲望,違背皇帝的旨意,任命苗晉卿為陜郡太守、陜虢防御使。D.苗晉卿屢歷要職,深受器重。苗晉卿多次被朝廷授予高官,唐肅宗任命他為左相唐代宗優待他,駕臨小延英殿同他議事。13.把文中面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安祿山因言之,帝為御花萼樓履實,中載十一二。(2)稽祖宗故事,則無冢宰之文,奉遺詔則宜聽朝。參考答案:10.B

11.D

12.C

13.(1)安祿山趁機奏告皇帝,皇帝為此在花粵樓復考核實,考中者才十分之一二。(2)考察祖宗的舊例,就沒有家宰的條文,幫行遺詔就應當處理朝政。10.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語句斷句能力。解答此類題,考生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言閱讀的語感和斷句技巧,而且還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文言斷句有很多的標志,比如:四字短語、排偶句式、頂真修辭等等。還可以利用名詞代詞在句中擔當的成分來斷。本句,根據名詞“魏郡”“河北果訪使”“政化(政令教化)”“壺關”“縣門”“吏”,再結合本句意思:第二年,苗晉卿調任魏郡太守,即任河北采訪使。他在任三年,政令教化廣泛推行。曾經入朝匯報有關工作。請假回到壺關,望見縣門就下馬步行,屬吏勸阻。句子可以斷開為:明年/徒魏郡/即充河北果訪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嘗人計/謁歸壺關/望縣門輒步/吏諫止/故選B。1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歷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于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本題D項,“京師:京城及其周圍千里以內的地區,其所在地的行政長官稱作‘京兆尹’”說法錯誤,京師指的是國都,京城及其周圍千里以內的地區稱作“京畿”,治理京畿地區的行政長官稱作“京兆尹”。故選D。12.試題分析:這是一道文言文內容歸納概括題。其做法是,全面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并對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進行綜合性分析、判斷,進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設法與代入法,與選項所在段落進行比較。本題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C項,“楊國忠……違背皇帝的旨意,任命苗晉卿為陜郡太守、陜虢防御使”與原文不符,原文是苗晉卿拜見皇帝時,用年邁來推辭,違背皇帝的旨意;另外,苗晉卿也并不是楊國忠任命的。故選C。13.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語句翻譯能力。翻譯時,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性的詞語然后再整體翻譯,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達到詞達句順,做到字字落實的同時,要重點關注得分點。(1)句中:“因”,趁機;“覆實”,復考核實;“裁”,通“才”,僅僅,只有;“十一二”,十分之一二。(2)句中:“稽”,考察;“故事”,舊例;“聽朝”,指處理朝政。點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參考譯文:苗晉卿,字元輔。潞州壺關人。世代以儒學著稱。考中進士,調任修武縣尉,多次升官后任吏部郎中、中書舍人、知吏部選事。當時天下太平。參加選官的常有一萬人,李林甫任吏部尚書,專掌國家大政,將選官的事委托給苗晉卿和宋遙,但每年命令其他官員共同考定,審核官員的實際才能。天寶二年,考判入等者共六十四人,分甲、乙、兩三科,以張奭為第一。張奭,是御史中丞張倚的兒子,張倚新近得到皇帝的寵幸,苗晉卿想要攀附他,張奭本來沒有學識,因此輿論喧器不平,安祿山趁機奏告皇帝,皇帝為此在花萼樓復考核實,考中者才十分之一二,張奭一整天都拿著試卷,不能下筆應答,人們稱之為“曳白”。皇帝大怒,貶張倚為淮陽太守,宋遙為武當太守,苗晉卿為安康太守。第二年,苗晉卿調任魏郡太守,即任河北采訪使。他在任三年,政令教化廣泛推行。曾經入朝匯報有關工作。請假回到壺關,望見縣門就下馬步行,屬吏勸阻,苗晉卿說:“過官府應當下馬,更何況是父母之邦呢?”郡太守迎接犒勞他,讓屬下縣令巡行勸酒,酒一送上,苗晉卿必然一口喝完,侍奉的老人有獻酒的,苗晉卿走下西階拜謝后才飲酒,當時人們贊揚他的恭敬。安祿山反叛了,竇廷芝放棄陜郡不去防守,楊國忠本來就忌恨苗晉卿有聲望,便上奏說:“東道是叛軍進軍的要害,非大臣不能守住。”朝廷任命苗晉卿為陜郡太守、陜虢防御使,苗晉卿拜見皇帝時。用年邁來推辭,違背皇帝的旨意,皇帝聽任他退休回家了。皇帝入蜀,士大夫官員大多陷入叛軍之手,苗晉卿抄小路透到金州。唐肅宗到達扶風。把他召到駐地,任命為左相。平定京城,封苗晉卿為韓國公,享用封邑五百戶,改任侍中。唐玄宗去世了。唐肅宗病重。下詔苗晉卿代理冢宰,他堅決推辭說:“先帝有遺詔,叫皇帝三天后聽政,考察祖宗的舊例,就沒有冢宰的條文,奉行遺詔就應當處理朝政。希望皇上順應變化,而使天下幸運。”皇帝不聽從他的意見。幾天后,唐代宗即位,又下詔苗晉卿代理冢宰。他堅決推辭才得以免除。這時苗晉卿年老行動遲緩。請求隔日來一次政事堂。皇帝優待他,聽任他入閣不快步行走,皇帝專門為他在小延英殿召見對話。宰相在小延英殿召見對話,從苗晉卿開始。永泰初年苗晉卿去世,享年八十一歲,追贈為太師,命京兆少尹辦理喪事,謚號叫懿獻。元載未顯貴時,為苗晉卿所知遇,元載這時任宰相,因此婉言勸說有關部門改謚號為文貞。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下面名著閱讀題選做一題。(1)請簡述“司馬懿忍辱受衣”的故事情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簡述《紅樓夢》“黛玉焚稿”的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孔明屢次令人搦戰,司馬懿不予理睬,孔明就拿取婦人的喪冠--巾帽,外加婦人素縞衣服,寫了一封書信,用大盒子裝了,送到魏寨。嘲笑司馬懿甘愿守巢窟畏刀避箭,與寡婦沒有什么區別。司馬懿看完書信,忍住心中大怒而佯笑,接受衣服,并重賞了來使。(2)黛玉知道了寶玉和寶釵即將成婚,急痛之下,一病不起。一天,賈府的人都沒來問候,便掙扎著起來,叫丫頭將往日所寫詩的稿本和題詩的絹子拿來,扔在火盆里燒毀。此后病越發沉重,終于含恨離開人世。8.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①古代的一些文人空有抱負卻無施展才華的機會,也不屑于和一群功利之徒為伍,轉而求田問舍,寄情山水,過著愜意逍遙的隱居生活。②錢理群教授所說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高智商,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其危害程度不堪設想。③師心自用給人帶來的只能是悲劇,因為它使人相信自己是盡菩盡美的,不愿接受他人意見,從而阻礙了自身的進步和能力的發展。④教師在教育中碰到棘手問題時,不要求全責備孩子的頑劣,而要追根溯源,看看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是否統一協調。⑤他喜歡封閉自己的內心,常常獨來獨往、卓爾不群,不愿意和同學們接觸,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沉浸在個人的小天地里。⑥原本典雅文氣、清麗脫俗的漱玉泉,卻因部分游客投幣祈福,導致泉眼遍布各種錢幣,成為赤裸裸的俗氣“錢眼”,猶如焚琴煮鶴般大煞風景。A.①⑤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參考答案:B試題分析:題干是“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本題考查成語的辨析和修改。本題要求選擇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此題可以用排除法。①“求田問舍”:本意是多方購買田地,到處問詢房價,比喻沒有遠大志向,含貶義。望文生義。②“不堪設想”:事情的結果不能想象,指會發展到很壞或很危險的地步。使用正確。排除C項、D項。③“師心自用”:形容固執己見,自以為是。使用正確。④“求全責備”:苛責別人,要求完美無缺。其后不能帶賓語,故使用錯誤。⑤“卓爾不群”:形容優秀卓越,超出常人。褒義詞。不合語境“不愿意和同學們接觸,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沉浸在個人的小天地里。”⑥“焚琴煮鶴”:把琴當作燃料燒了去煮白鶴,比喻隨意糟蹋美好的事物。合乎語境中部分游客在漱玉泉投幣祈福,“導致泉眼遍布各種錢幣”。使用正確。排除A項。點睛:分析成語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語的語義,有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