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專題_第1頁
中國古代文學專題_第2頁
中國古代文學專題_第3頁
中國古代文學專題_第4頁
中國古代文學專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文學專題(2)明清小說(1)第一章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和明清小說的旺盛

一.中國古代的小說觀念與小說的早期形態1、中國古代的小說觀念以及這種觀念隊古代小說發展的影響

古代的小說概念包含著這樣幾層意思:(1)是一些瑣碎淺薄的小言小論;(2)是一些不合于政教得失的大道理的小道理,但有關修身齊家;(3)來自民間,主要在民間流傳。也就是說小說內容小,形式也小,是為治國理政的政治家們所瞧不起的。這種觀念對后世兩千多年的小說(尤其是文言小說)的發展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這表現在:(1)小說被看作不是正經的著作,不登大雅之堂,一向被人輕視;(2)小說被認為是介于“子”、“史”之間的,因此作品范圍極其龐雜。2、古代文言小說的三個要素:(1)必需是寫人的,以人為中心;(2)必需有故事,有情節,反映社會生活中確定的沖突沖突;(3)必需有非紀實性的特征。3、其他文學體裁對古典小說的影響:(1)神話對小說的影響:一是小說創作的要素故事、人物、思想在神話中已經具備了;二是神話對中國古典小說講神怪傳統的形成有很大影響。(2)寓言故事對小說的影響:寓言以故事來暗寓一種道理,勸服人、教化人,這影響了中國小說訓誡傳統的形成。(3)史傳文學對小說的影響:在敘事和人物描寫上,為小說的創作供應了重要的借鑒。4、寓言故事、史傳文學與小說的異同:(1)寓言故事與小說都重視故事;但是寓言的目的在于說理,而小說則要通過形象的塑造來反映生活、表現作者的思想傾向。(2)史傳文學和小說都重視敘事和人物描寫;但史傳文學要符合史實,不容夸飾、虛構,而小說則離不開夸飾和虛構。二.中國古典小說從雛形走向成熟*1、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古典小說的雛形(1)概念志怪小說:記神鬼怪異之事的小說。在魏晉南北朝時大量出現。志怪小說有簡短的故事,且多數作品情節完整,優秀之作人物形象顯明(當然一般都還缺乏性格),但內容簡潔,藝術描寫比較粗糙,幾乎還沒有什么微小環節描寫。代表作是干寶的《搜神記》。志人小說:記錄社會人事、主要是記錄貴族官僚士大夫學問分子言行軼事的小說。這類小說常通過一個生活片斷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點,表現出人物的思想風貌。代表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2)特點短小,語言精練,有簡潔的故事情節,留意描寫人物,尤特殊留意描寫人物的語言行動。(3)對后世的影響古代的文言小說,在藝術請由簡練、集中,有故事,重視寫人物等傳統,就是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人”、“志怪”小說起先的。志人小說《世說新語》等書的創作,不是為了喻道論政,而是為了“賞心而作”,“遠好用而近消遣”,這就確定了這些作品的寫作很重視消遣性和藝術性。這一點,對唐以后文自覺地創作小說有不行忽視的影響。2、唐傳奇(1)概念唐傳奇:是在前代志怪小說和史傳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成熟的文言小說。一般文辭華麗,很有文采。同“志怪”、“志人”小說相比,題材擴大,篇幅大大加長,能比較完整地、豐富地反映生活,寫誕生活流淌發展,從中展示出人物的命運;情節完整、生動、曲折,藝術描寫趨于深化、細膩。留意刻畫人物的思想性格,更加豐富了困難的社會內容。(2)唐傳奇的出現標記中國小說真正走向成熟:第一,作者有了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和由此確定的小說新的審美特征;其次,由神怪走向現實,反映了廣袤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第三,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有很大的提高。(3)唐傳奇的題材內容:其一,愛情婚姻,如《李娃傳》、《鶯鶯傳》、《離魂記》等;其二,俠義精神和豪俠英雄,如《虬髯客傳》、《紅線傳》等;其三,夢幻,如《枕中記》、《南柯太守傳》。三.說話藝術與中國古典小說的開拓*1.說話和話本說話就是講故事。話本是經過后人加工、供們閱讀的白話短篇小說。擬話本:是文人摹擬話本體制而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有的學者認為,對一些世代累積形的話本小說,假如改動比較大的,也不妨視為“擬話本”。2.話本小說的特點:(1)創作目的與唐傳奇有很大不同,是為了滿足聽眾的文化消遣須要;(2)題材內容上幾乎都是反映現實生活(尤其是作為聽眾的市民階層的生活)的;(3)表達依據是在口語基礎上加工提煉而成的白話,通俗性是其最顯明特色;(4)故事性很強,有頭有尾,線索清晰,生動曲折;(5)留意寫人物,特殊留意展示人物的命運;(6)在結構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開頭常有"入話",中間或結尾常穿插詩詞韻語。3.話本小說的題材內容:(1)愛情婚姻,如《碾玉觀音》、《快嘴李翠蓮》等;(2)公案故事,如《錯斬崔寧》等;(3)英雄英雄故事,如《宋四公大鬧禁魂張》等。四.明清小說的旺盛與轉型*1、明清小說旺盛三個標記:(1)中國古典小說的各種形式體制都已完備成熟,出現了全面旺盛的局面;(2)作家輩出,名作如林;(3)現實主義藝術,在創作方法和具體表現手法上,都已經成熟。2.明清小說發展的傾向和特點(1)從無名群眾和文人相結合的集體創作,發展為文人的獨立創作;(2)題材內容上,從寫歷史題材發展為寫現實題材,特殊是通過日常的家庭生活反映重大社會主題;(3)藝術表現上,從重情節發展到重人物刻畫,在人物描寫上,從帶志向色調的傳奇式夸張描寫,發展為寫實;(4)產生了幾種最具特色的小說類型;(5)出現了兩部總結性的作品,《紅樓夢》和《聊齋志異》。3.明清小說的類型及代表作(1)歷史演義小說,如《三國演義》;(2)英雄傳奇小說,如《水滸傳》;(3)神魔小說,如《西游記》;(4)人情小說,如《金瓶梅》、《紅樓夢》;(5)諷刺小說,如《儒林外史》;(6)公案俠義小說,如《三俠五義》。4.近代小說的特點及其成因特點:(1)數量多;(2)與現實的社會政治斗爭緊密結合;(3)藝術上比較粗糙;(4)形式和敘事模式上表現出由古典小說到現代小說過渡和轉型期的特色。緣由:(1)社會和時代的變更;(2)新小說理論的興起;(3)印刷業的發達,報刊雜志的大量出版發行,(4)翻譯小說的大量出現。五.中國古典小說的思想藝術傳統*1、中國古典小說的思想傳統(1)干脆或間接地反映廣袤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要求;(2)有訓誡的傳統,同時又強調小說要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3)中國古典小說作家有“發憤著書”的傳統。2.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傳統(1)重視寫人,尤其重視寫人的思想性格;(2)受古典散文的影響,精于藝術構思;(3)講究語言精練,追求簡約美;(4)受民間傳聞和“說話”藝術的影響,形成了講故事的傳統;(5)受史傳文學的影響,形成紀傳體的傳統和現實主義的藝術傳統;(6)受古典詩詞的影響,多在敘事中穿插詩詞韻語;(7)受古典繪畫的影響,講究傳神寫意,在人物塑造中追求神似。其次章《三國演義》第一部章回體小說第一部歷史演義小說三英戰呂布歷史演義小說:指依據史實,敷演大義,在敘事中融進作者的生活體驗和思想感情,并對歷史事務和歷史人物進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評價的小說。其特點是:既有史實的依據,又進行了藝術的加工和創建;既有紀實的成分,又有藝術的想象和虛構。《三國志平話》:是說話藝人講三國史的講史話本。它有顯明的民間傳聞色調,其中的因果報應和迷信思想也相當重。雖然文學價值不高,但它已初步具備了《三國演義》的故事輪廓,是《三國演義》創作的重要基礎。正是在此基礎上,羅貫中創建、加工了《三國志通俗演義》一書。《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小說,也是我國第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其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描寫的是我國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但卻有一個顯明的主題思想,即“擁劉反曹”。《三國演義》的斗爭場景的描寫,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都很到位。應當說明的是,《三國演義》就是以三國時期的歷史為內容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它既不同于歷史著作,也不同于依據生活而純出于虛構的一般的小說。一.《三國演義》的作者、成書過程和版本1.作者:羅貫中,生平不詳,籍貫主要有錢塘說、東原說、太原說。2.成書過程正史(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的注)---民間說唱---雜劇、南戲---平話---《三國演義》3.版本:明嘉靖壬午本:現存最早的刊本明末《李卓吾先生指責三國志》毛倫、毛宗崗父子評改本: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本子毛氏父子評改本:是清初康熙年間,江蘇人毛綸、毛宗崗父子,仿金圣嘆評改《水滸傳》、《西廂記》之例,修改、評點《三國志演義》而成的一種版本。是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本子。毛本的加工,主要在回目的修改調整上,增刪了一部分情節,刪改了一些多余的詩詞贊語,文字上也作了不少潤色加工,使情節比原來更加緊湊,文字也更精練、流暢,但也加強了作品的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以及在羅本中原來并不明顯的封建正統思想。二.《三國演義》的思想傾向:即擁劉反曹**1.擁劉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現《三國演義》全書的思想傾向即是擁劉反曹,在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中,劉備集團興起最晚,衰敗最早,是三國中力氣最弱的,但是作者在構思作品時卻表現了他的偏愛,將蜀漢作為全書的中心,將曹魏作為其對立面,將孫吳置于從屬地位。這種整體構思和格局,體現了作者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而且小說的情節、微小環節和人物刻畫,尤其是作品中對劉備和曹操的猛烈的愛憎和褒貶,也都體現出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2.擁劉反曹思想傾向的形成擁劉反曹思想傾向是在三國故事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的,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時繼承了這一思想傾向并將其熔鑄到作品中,而毛氏父子的修改又加強了這一傾向,使其更加顯明突出。3.擁劉反曹思想傾向的內涵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有著比較困難的內涵:首先它是德治仁政的志向和反暴政思想的反映。書中將劉備寫成忠厚仁義的仁君,將曹操寫成奸詐殘忍的暴君,表明作者時以儒家德治仁政的政治志向和天下歸仁的政治觀念來指導他對三國時期的歷史進行藝術概括的。其次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是民族思想的反映。三國流傳演化的時期,尤其宋元時期,民族沖突是社會的主要沖突之一,《三國演義》對蜀漢的推崇也反映了確定的民族意識。最終,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是封建正統思想的反映。這種封建正統思想也就是建立在天命論基礎上的君權神授思想,是封建統治階級維護其一家一姓的統治的思想武器。作者對劉備的確定和歌頌,很大程度上因為劉備是"漢家苗裔",出于這種封建正統思想。三.《三國演義》的忠義思想《三國演義》中的忠義思想在諸葛亮身上是如何體現的?在諸葛亮身上,特殊突出地體現了“恩義”和“忠義”思想。他與劉備的關系,是封建社會中君臣關系的典范,達到了儒家提出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的志向境界。諸葛亮出山本身,就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此后他一生的行動,就是報答劉備的這種“恩情”,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例證:白帝托孤、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事必躬親)等。四.曹操和劉備形象的塑造**作為反面人物塑造的曹操形象具有很高的典型意義,他既是一個奸詐、殘忍、虛偽、極端利己的反面人物,又是一個雄才大略、遠見卓識的英雄。曹操困難的思想性格來自于生活,歷史上的曹操原來就有智勇和奸詐兩面,羅貫中在突出其奸詐時并未完全消解其智勇,相反既寫其短亦寫其長,而又不影響愛憎褒貶的總的思想傾向的表現,這樣的藝術處理是相當超群的。同時作者在刻畫正面人物劉備時也保留了歷史人物原形的一些特點:既將他塑造成一個志向化的仁君,又保留了封建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的基本特點--虛偽。五、《三國演義》的斗爭描寫**《三國演義》是一部以描寫斗爭為主要內容的小說,也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斗爭描寫最成功的一部。對于其中的斗爭描寫請大家留意三大戰役:即(1)官渡之戰,這是曹操大敗袁紹,平定北方,擴大了自己的勢力;(2)赤壁之戰,這次戰役孫劉聯軍大敗曹操,三國鼎力局面基本形成;(3)彝陵之戰,這一戰劉備伐吳慘敗,蜀漢起先衰亡。這三大戰役既有相像之處,又各自不同。其相像處在于都是以弱對強,都用火攻,都是弱者戰勝強者。而其不同則在于交戰雙方特點不同,所處環境條件不同,所面臨的沖突不同,強弱轉化的過程不同。第三章水滸傳---英雄傳奇的代表作英雄傳奇:我國古代小說類別之一種。英雄傳奇雖然也有歷史的影子,但其主要故事來源于傳聞和虛構。內容多圍繞不同的英雄個人而綻開,通常集中于樸刀桿棒一類的個人打斗故事。我國第一部英雄傳奇同時又是這類小說的代表作是《水滸傳》。其他有影響的有《楊家府演義》、《說岳全傳》等。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的異同同: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都閱歷了一個漫長的傳聞和演化過程,都同歷史有確定的聯系,都留意情節的驚惶生動,人物都帶有志向色調和傳奇式的夸張描寫。異:歷史演義的基本歷史發展輪廓,重大的歷史事務,主要人物的重要活動,都符合歷史的真實面貌,只是在具體情節、微小環節、人物的思想性格方面,有較多的加工和虛構;而英雄傳奇則不留意歷史發展過程,不拘泥于歷史事務本身,而廣泛地反映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人物大多是虛構的。《水滸傳》的成書過程歷史記載:《東都事略》中的《徽宗紀》、《侯蒙傳》;《宋史》中的《徽宗本紀》、《侯蒙傳》、《張叔夜傳》等。民間水滸故事講史活本:《大宋宣和遺事》。雜劇中的水滸戲:見于著錄的三十三種,今存六種。文人加工成書。作者有五種說法:施耐庵作;羅貫中作;施作羅編;施作羅續;施、羅偽托,作者另有其人。版本系統簡本:文簡(文字簡略)事繁(排座次后有征遼、平田虎、王慶)。文學價值不高。繁本:文繁(描寫細致)事略(一般沒有平田虎、王慶的內容)。通行本都為繁本。分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百回本:今知最早的百回本是嘉靖時武定侯郭勛刻本。已佚。今存最早的百回本是萬歷十七年天都外臣(汪道昆》序的《忠義水滸傳》。(但不是原刻本)較為流行的是萬歷三十八年的容與堂刊本,題為《李卓吾先生指責忠義水滸傳》。百二十回本:袁無涯刊本,題為《李卓吾先生指責忠義水滸全傳》,簡稱《水滸全傳》。七十回本:為明末金圣嘆腰斬一百二十回《水滸傳》而成。題為《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明崇禎貫華堂刊本,故稱貫華堂本。他將聚義后的內容全部砍掉,以杜撰的盧俊義驚噩夢作結,文字也作了一些修改。由于這個本子保存了全書的精華部分,文字也比較洗練統一,同時又附有大量精彩的批語,因而成為最通行的本子。一、《水滸傳》在思想上的獨特成就**《水滸傳》是一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農夫革命的興亡史,其思想上的獨特成就表現為:1.深刻揭露了農夫起義的社會根源,熱忱確定和歌頌了農夫革命的正義性。《水滸傳》是一部描寫農夫起義的小說,但是小說卻有大量生動的生活圖景,深刻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群眾政治上的殘酷迫害和經濟上的野蠻掠奪,寫出了“官逼民反”、“亂由上作”,從而真實地寫出了農夫起義的社會根源,熱忱確定和歌頌了農夫革命的正義性。2.熱忱歌頌農夫起義英雄的抗拒斗爭精神,表現了他們的優秀品質、英雄氣概、斗爭意志和宏大力氣。歷史上的農夫起義,從來都被污蔑為盜賊,但是《水滸傳》的作者卻把他們作為正面的英雄人物來描寫,著意渲染、贊美他們的珍貴品德,這就表明白產生于封建時代的《水滸傳》具有特殊進步的歷史觀和民主思想。3.寫出了一部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完整的農夫革命的興亡史《水滸傳》描寫了一支農夫起義隊伍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分散到聚合、由盲目行動到有明確行動綱領和嚴格紀律,以及受招安導致最終失敗的全過程。成功寫出了一部特點歷史條件下完整的農夫革命興亡史,具有極為珍貴的思想價值和相識意義。4.形象生動地概括了一些軍事斗爭和政治斗爭的閱歷,尤其是農夫斗爭戰略戰術和斗爭策略的閱歷。《水滸傳》忠實反映了農夫革命斗爭的生活,形象生動地概括了一些軍事斗爭和政治斗爭的閱歷,尤其是農夫斗爭戰略戰術和斗爭策略的閱歷,這也是我們相識這部小說的社會意義時不容忽視的方面。二、對《水滸傳》招安描寫的相識《水滸傳》的招安描寫歷來是爭論最大的一個問題,施耐庵一方面滿腔熱忱的歌頌義軍的造反精神和革命事業的正義性,一方面又讓他們接受招安,并且讓招安成為一個催人淚下的慘劇。這種描寫反應了顯明而深刻的思想沖突,造成這一沖突的歷史根源和社會緣由,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1.農夫階級自身的相識局限;梁山義軍“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忠心報答趙官家”的思想路途,雖然使現代的讀者不滿,但卻是符合這些農夫英雄的思想性格和歷史真實的。2.傳統忠君思想的影響;"忠君"思想不僅在統治階級內部是一種堅實的概念,就是在被統治的一般百姓中,也有深刻廣泛的影響,這種思想也影響了《水滸傳》招安描寫。3.民族斗爭歷史背景的影響;水滸故事流傳到寫定成書時期,正處于民族沖突特殊尖銳的歷史時期,水滸英雄接受招安,也受了保家衛國的民族意識的影響。4.封建統治階級招撫政策的影響。《水滸傳》中關于招安的描寫,部分緣由是封建統治階級對農夫起義招降政策和歷史上多數的招降事實在文學作品中的反映。三、《水滸傳》人物塑造的成就《水滸傳》杰出的藝術成就,集中地表現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它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顯明、光彩照人的英雄群像,尤其李逵、魯智深、武松、林沖等形象,更是家喻戶曉,在群眾中有深刻的影響。《水滸傳》人物塑造的獨特成就表現在:1.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水滸傳》中的英雄人物,都帶有深厚的志向色調,作者滿腔熱忱的歌頌、贊美他們,將他們寫的光彩照人,但同時又沒有將他們神化,而是從生活動身,實事求是的寫出他們的性格心理。這些形象既有藝術的夸張,又并未脫離生活,寫得入情入理,真實可信,這是中國古典小說現實主義藝術提高的表現。2.能夠從社會環境和人物關系動身,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在人物描寫上,《水滸傳》能夠從社會環境和人物關系動身,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因而不僅能通過不同人物的不同環境際遇、不同生活條件寫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色,而且能在社會階級斗爭的發展中,寫出人物性格的發展變更。在這方面林沖從逆來順受、忍辱負重到和統治階級最終決裂,毅然決然造反上山的思想變更的曲折過程是寫得最精彩,也是寫得最具有典型意義的。3.與《三國演義》相比,《水滸傳》有了更多的微小環節描寫,表現出精細縝密的特色。下面以武松的哨棒和林沖的解腕尖刀作說明。景陽崗上武松打虎的那根梢棒,從在酒店里起先,作者一路上不斷點染:出客店時,“還了房錢,拴了包袱,提了梢棒”;進到酒店,“把梢棒倚了”;喝完酒,出了店門,“手提梢棒便走”……直到大蟲出現時,用它來打虎,“這一棒劈不著大蟲”卻打在枯樹上,將梢棒折成兩截。而最終在拳打大蟲沒力氣時,又將它檢了回來,用它結果了大蟲性命。小小一根梢棒,作者不避重復,原來是要在最終派上大用場。作者寫這根梢棒,既重復而又有變更,武松在不同狀況下,或綽起,或手提,或橫拖,或倚放,姿態意態,各不相同。這樣的微小環節描寫,顯得細膩而又豐富。而林沖手刃仇人的那把解腕尖刀,卻又是一種寫法:林沖被發配滄州,高俅派陸謙跟隨來謀害。林沖得知這一消息,怒火中燒,便去買了一把解腕尖刀帶在身邊。大街小巷尋了三五日不見仇人,又被抬舉去管草料場,報仇的事便漸漸懈怠下來。此后作者對那把尖刀再不提起,馬虎的讀者可能已經遺忘,可是待草料場火起,林沖破門而出,手刃仇人時,用來結果陸謙性命的正是這把一度“迷失不見”的解腕尖刀。前面寫到買解腕尖刀,后面就確定要派上用場,可見作者精細的專心。第四章西游記---神魔小說的代表作神魔小說:我國古代小說類別之一。題材為神話故事或宗教傳聞,也有部分內容來源于歷史。我國第一部神魔小說同時也是這類小說的代表作是《西游記》。其他有《封神演義》,以及《西游記》的續書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現存最早取經故事的民間藝人傳本。共有十七個章節,每節標明題目次序。因其敘述語言中夾雜詩詞,每章以詩詞作結,故稱“詩話”。它為《西游記》供應了雛形,歷史事務在《詩話》中已經演化為了神話。《西游記》:是我國神魔小說的代表作,是以神話為題材的浪漫主義作品。作品塑造了孫悟空這個超凡入圣的志向化英雄的形象。通過幻想的方式,曲折地影射和揭露了現實世界的黑暗和腐朽,形象化地概括了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斗爭才智和斗爭閱歷,充溢了奇幻與奇趣的藝術魅力。《西游記》故事的演化傳記《大唐西域記》、《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傳聞《獨異志》、《唐新語》——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雜劇《西游記》——平話《西游記》《西游記》的版本《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記》(現存最早的刊本)萬歷三十一年書林楊閩齋刊本崇禎刊本《李卓吾先生指責西游記》一、孫悟空的形象和《西游記》的時代精神《西游記》主要寫了取經路上的師徒四人,這四人中主角就是孫悟空。孫悟空的形象,無論本事還是品德,都是一個超凡入圣的志向化英雄的形象。這個人物有這樣一些特點:1.他是一個來歷不凡、聰慧機靈、神通廣袤的人物;2.他是一個蔑視皇權和封建等級觀念的抗拒性極強的人物;3.他是一個主動樂觀、英勇無畏、不怕困難、敢于斗爭的人物;4.他是一個善惡是非觀念特殊顯明的人物。孫悟空是一個充溢奇幻色調的神魔形象,但同時又折射出明代中葉以來社會思潮和社會生活。孫悟空的思想中體現出顯明的時代精神:(1)孫悟空與封建等級制度相對立的“強者為尊”思想,是帶有新的時代特色的市民意識的表現;孫悟空的意識里有著猛烈的“強者為尊”的思想,這種思想是同封建等級觀念相對立的,這明顯的帶有新的時代特色的市民意識。(2)孫悟空要求逍遙自由、無拘無礙的生活,要求對人和人的才能的敬重,也與當時出現的對人的個體價值與人格的確定這樣的自覺意識有關。孫悟空不能忍受任何屈辱,要求對人和人的才能的敬重,這種要求"重賢"的思想,也與當時起先出現的對人的個體價值與人格的確定這樣的自覺意識有關,而這又是和"強者為尊"的思想一脈相通的。二、《西游記》的現實性--世態人情與世俗情懷《西游記》雖然是一部充溢奇異的浪漫主義的神魔小說,但它仍在奇異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