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篇發展要素第四篇發展要素第十一章人口與人力資源第十二章資本形成與金融發展第十三章技術進步與創新第十四章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第十一章人口與人力資源第一節人口與發展第二節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市場與失業第三節人力資本形成第十一章人口與人力資源第一節人口與發展第二節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市場與失業第三節人力資本形成第十一章人口與人力資源第一節人口與發展一、發展階段與人口轉型“人口轉型”(demographictransition)是指從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穩定人口轉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穩定人口的過程。由于人口增長率等于出生率減去死亡率,所以當出生率與死亡率不同步時,就會出現人口增長率的變化。圖11-1人口轉型階段人口學家把發達國家的人口轉型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如圖所示。第一節人口與發展(一)發達國家的人口轉型第一階段(19世紀以前)高出生率與高死亡率,因而人口增長率非常緩慢。這個階段基本上反映了19世紀以前工業化國家的人口變動情況。第二階段(19世紀至20世紀初)死亡率迅速下降而出生率仍然保持在高水平上,因而人口增長迅速。這個階段發生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第三階段(20世紀初到50年代)死亡率繼續下降但出生率下降得更快,使得人口增長率開始下降。這個階段大致上反映了20世紀初到中葉這一時期。第四階段(20世紀50年代以后)出生率下降步伐明顯趨緩,死亡率這時因趨于極限下降很少。這一階段人口增長率趨于零,有的國家甚至變為負數。這個階段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之后到現在。當今發達國家已完成了人口轉型的整個過程,即進入了人口轉型的最后階段第一節人口與發展(二)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轉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在過去半個世紀中人口轉型從第二個階段進入第三個階段。出生率比死亡率下降得更快是人口轉型中第三個階段的特征。低收入國家仍然處在人口轉型第二個階段,而中等收入國家則過渡到第三個階段。第一節人口與發展發展中國家人口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從表11-1中發現,在2015年,低收入國家與高收入國家的死亡率都為9‰,中等收入國家的人口死亡率只有7‰,甚至比發達國家還低。這主要是因為發達國家早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嚴重,而發展中國家人口年齡結構還很年輕,因此發達國家死亡率不低于甚至高于發展中國家。第一節人口與發展發達國家人口死亡率下降是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結果。而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醫學的巨大進步和糧食生產技術和分配系統的改善。這些改善主要是先進醫療醫藥技術和糧食生產技術從發達國家擴散到發展中國家的結果,而與其經濟發展水平沒有顯著的必然聯系。(三)中國的人口轉型中國在1949—2014年間,撇開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特殊時期,基本上經歷了人口轉型的后三個階段圖11-21949—2014年中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與增長率(‰)資料來源:2009年數據來自《1991年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以后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統計數據庫。第一節人口與發展第一階段(1950-1960年代)經歷了人口出生率很高和死亡率不斷下降,因此人口增長率較高,平均保持在2%以上,即處于人口轉型的第二個階段第二階段(1970—1990年代)經歷人口死亡率繼續下降但人口出生率下降得更快,帶來人口增長率顯著下降,呈現出人口轉變中的第三個階段的特征第三階段(進入21世紀以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保持在低水平上,已經進入了人口轉變的第四個階段第一節人口與發展中國人口轉型的突出特征:“未富先老”按照人均GDP,中國目前處在中高收入階段,如上所述,人口轉型應該處在第三個階段。但是中國人口轉型已經進入第四個階段。與我們處于同組的發展中國家目前人口還在快速增長,我們把它們稱為“未富未老”。而發達國家目前人口老齡化比較嚴重,但已經達到高收入階段,我們稱之為“先富后老”。而我們國家是經濟還未進入高收入階段,但人口老齡化已經很嚴重了。把這種特征稱為“未富先老”。第一節人口與發展二、人口增長的經濟學分析消費者行為理論假定:對于一個根據個人偏好程度而構成的商品系列,每個合乎理性的人都試圖根據自己的收入狀況和商品的相關價格去滿足自己的需求。當把這一理論應用于人口生育率的分析時,孩子被視為一種特殊的消費品,從而使消費者(家庭)對于孩子的需求,就像對其他消費品的需求一樣,成為一種經濟的、理性的選擇。經濟學家們從家庭人口出生率的微觀決策角度來說明人口轉型第三階段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所在。他們將傳統的新古典主義消費者行為理論作為模型分析的基礎,并以經濟學原理和最優化原則來解釋家庭規模的選擇。第一節人口與發展在收入一定的條件下,如果其他因素不變,所期望得到的孩子數目與家庭收入成正比,與對其他商品的需求成反比,與孩子的價格成反比。在此可以用數學式來表達這些關系:Cd=f(Y,Pc,Px,tx)(x=1,…,n)其中,Cd是對存活孩子的需求(在低收入社會,應考慮到嬰兒死亡率很高)。Y是既定的家庭收入水平;Pc是孩子的凈價格(等于撫養孩子的預期成本減去孩子的預期收益);Px是所有其他商品的價格;tx是相對于孩子來講,對其他商品的偏好程度。培養孩子的成本包括:(1)母親時間的“機會成本”(2)孩子的教育費用和撫養成本孩子的預期收益包括:(1)孩子將來可獲得的收入(2)孩子將來對老人的贍養第一節人口與發展在正常(新古典)條件下,可以預期:>0,即家庭收入越高,對孩子的需求就越大。<0,即孩子的凈價格越高,對孩子的需求就越小。>0,即相對于孩子,其他的商品價格越高,對孩子的需求就越大。<0,即相對于孩子,對其他商品的偏好越大,對孩子的需求就越小。通過上述的微觀理論模型,我們就可以了解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人口出生率上存在差異的原因了第一節人口與發展第一節人口與發展在發展中國家,首先,孩子從小就參加勞動,給家庭帶來收入,而且父母年老時還依賴子女撫養,因此養育子女的預期收益較高。其次,撫養孩子的成本卻非常低。因為在發展中國家,婦女受教育的機會少,就業機會很少或根本沒有,這樣母親時間的機會成本很低。此外,在經濟發展水平很低時,孩子的撫養費用和教育費用均很低,甚至低收入家庭根本不打算或沒有能力送自己的孩子上學讀書。這種高收益、低成本導致了孩子的凈價格很低,甚至是負數。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就造成了發展中國家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在發達國家,在社會保障制度日趨完善的情況下,養育孩子的收益低;婦女教育水平的提高、就業機會的增多,使生育、撫養孩子的機會成本不斷提高;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孩子本身的扶養費和教育費都大幅度提高。在收益低而成本高的情況下,對孩子的需求就比較少,因此發達國家人口出生率較低。三、馬爾薩斯人口理論馬爾薩斯認為人口的增殖力比土地的生產力要大無數倍。人口在食物供給充足的條件下按幾何級數增長,而生活資料受土地收益遞減律的制約只能按算術級數增長,因而生活資料的增長遠遠趕不上人口的增長。除非采取某種強有力的措施抑制人口增長,否則就難以維持人類和自然界的平衡。歷史上,最早對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做出分析的當屬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人口學家馬爾薩斯。第一節人口與發展后來的經濟學家把馬爾薩斯這種悲觀的人口論稱為“低水平均衡人口陷阱”,或者稱為“馬爾薩斯陷阱”其意指:當人均收入提高時,人口增長速度也必然隨之提高,結果人均收入又會退回到原來的水平上,除非投資規模迅猛提高到超過人口增長的水平。由于人口增長有自然的極限,人均收入才有可能超過人口增長率。因此,在最低人均收入增長到與人口增長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時,存在著一個“人口陷阱”。在這個陷阱中,任何超過最低水平的人均收入的增長,都將被人口增長所抵消。第一節人口與發展馬爾薩斯人口論假定不符合事實,主要批判有兩點:首先,馬爾薩斯人口陷阱模型忽視了技術進步的作用,這種作用足以抵消人口迅速增長所造成的阻力。其次,馬爾薩斯人口陷阱模型假定人均收入和人口增長率有正向的聯系,認為收入的增加必然會導致人口的增加。但是在實際中的情形則完全不同。盡管人口陷阱模型存在缺陷與不足,但它所揭示的人口過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卻是對許多發展中國家實際狀況的理論概括,從根本上糾正了不顧經濟發展條件,放任人口增長的做法。而制定有效的控制人口政策則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個重要選擇。評價第一節人口與發展四、轉型中的人口紅利人口轉型過程中有一個階段的人口年齡結構對經濟增長起到重要促進作用。布魯姆和威廉姆森將這種作用稱為“人口紅利”(demographicdividend)。在人口轉型過程中,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在時間上的非同步性,不同時期會形成不同的年齡結構。布魯姆和威廉姆森將年齡結構劃分為三個階段:高少年兒童撫養比時期、高勞動年齡人口比時期和高老年撫養比時期。在高勞動年齡人口比時期,社會負擔率相對較輕,生產性較強,社會儲蓄率較高,從而有利于經濟增長。這一階段具有的人口生產性就如同經濟增長的一個額外源泉,即人口紅利。人口紅利在兩個方面促進經濟增長:一是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成本低廉;二是消費率低而儲蓄率高,為高投資提供了基礎。第一節人口與發展第一節人口與發展如果某個國家和地區,在人口增長的進程中恰好處在這樣一個最富有生產性的人口年齡結構時期,人口紅利的窗口就會打開東亞經濟奇跡之所以能夠出現,在非常顯著的程度上是因為人口紅利在發揮作用。據估算,在1970—1995年間,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人口紅利貢獻的經濟增長約在1.5%—2.0%,占其穩態經濟增長的1/3—1/2?!叭丝诩t利”對中國經濟發展同樣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實施了嚴格的“一胎化”人口政策,致使我國人口增長率迅速下降,從而經濟活動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勞動力資源豐富,致使勞動成本保持在較低水平上;同時我國儲蓄率和投資率保持30%以上的高水平上。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近20年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人口紅利因素對中國GDP的增長做出了很大貢獻,中國GDP中有超過1/10是由于“人口紅利”因素所創造的。但是,由于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推行時間過長,我國的人口迅速老齡化,目前老年人口占比迅速上升,勞動人口占比下降,“人口紅利“已經消失。五、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根據聯合國的界定,60歲以上人口占到總人口的10%,或者65歲及以上人口占到7%,就標志著一個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了。進入21世紀以后,人口的“老齡化”的浪潮不僅席卷所有發達國家,也成為眾多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其中,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更為突出。按照聯合國標準,中國在新千年伊始就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2000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是6.96%,2001年為7.1%)。如前所述,中國經濟目前還處于中高收入階段,但人口轉型已經進入到第四個階段,與發達國家處于同一個階段。這表明中國的人口老齡化提前到來。第一節人口與發展圖11-3近十年中國65周歲以上人口數量與占比第一節人口與發展首先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以及衛生保健條件的持續改善,使得人均壽命顯著增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9年世界衛生統計,中國人口預期壽命已提高到76.1歲,其中男性74.6歲,女性77.6歲。其次是政策所致。中國在1980年開始實施一胎化政策,到2016年放開到二胎,這意味著一胎化政策實施了35年之久,導致我國人口出生率下降過快。中國超前老齡化的原因第一節人口與發展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供給和勞動生產率造成不利影響:(1)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力供給的下降;(2)勞動力短缺導致工資上漲,削弱企業競爭力;(3)人口老齡化降低了勞動生產率;(4)勞動人口年齡結構老化也不利于科技創新。人口老齡化對投資、儲蓄和消費都帶來不利影響:(1)老年人口是凈消費者,其儲蓄率下降;(2)老年人口對房地產、信息化產業等主導產業的需求下降。人口老齡化的提前到來也會給我國養老金和社會保障體系帶來巨大的負擔:在社會資源一定的條件下,更多的資源用于養老和醫療福利,就只有更少的資源用于生產性活動。第一節人口與發展第一節人口與發展第二節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市場與失業第三節人力資本形成第十一章人口與人力資源第二節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市場與失業一、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市場的二元結構(一)正規部門與非正規部門發展中國家城市勞動力市場存在顯著的二元性特征,是發展中國家二元經濟在城市部門的延伸。城市正規部門包括組織化的現代企業和政府部門。該部門的特點是,工資水平較高,就業比較穩定,福利待遇較好。城市非正規部門是由一些傳統的、無組織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業者以及進入城市的打零者組成。該部門特點是就業不穩定,工資水平較低,且沒有福利。(二)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二元結構的變化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實施計劃經濟,不存在正規部門和非正規部門之分,進入勞動年齡的年輕人都由國家安排就業,或者在國有企業就業,或者在集體企業就業1978年以后,伴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入,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勞動力市場也開始形成,原計劃性的、剛性的、單一的就業模式開始向分散的、靈活的、多元的就業模式轉變,非正規部門開始發育壯大1978—1990年間,農村剩余勞動力主要在鄉鎮企業就地轉移,城市非正規部門勞動力主要以個體、私營從業人員為主20世紀90年代初以后,農村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快速向城鎮轉移,出現了一波又一波民工潮。但他們大多數在非國有部門就業,即使有些在國有企業就業,因為沒有五險一金,可以看做是正規部門中的非正規就業人口。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受國企改革的加速和經濟周期的影響,中國的正規部門經歷了大規模的結構調整和職工下崗。這些下崗職工大多數進入了非正規部門就業第二節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市場與失業改革開放以來,非正規就業人員占城鎮就業比重持續增加,從1978年的0.17%提高到1990年的17.5%、1995年的19.69%,而后大幅提高到2004年的58.69%。農業轉移人口基本上都在非正規部門就業。如果加上城鎮居民很多人在非正規部門就業,在非正規部門就業的比重有可能超過60%。圖1農民工總量及增速第二節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市場與失業二、發展中國家失業的多樣性(一)勞動力的閑置勞動力的自愿閑置提前退休沮喪的勞動者隱蔽性失業勞動力的非自愿閑置摩擦性失業周期性失業結構性失業第二節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市場與失業(二)勞動力利用不充分打零工季節性工人顯性就業不足隱形就業不足全日工作,工作時間長多余勞動力學非所用(三)勞動力的低效利用第二節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市場與失業三、發展中國家城市失業及其原因從供給方面看發展中國家城市勞動力的增長來自兩方面,一是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長,一是鄉村流入城市的人口的增長,而后者為主要來源從需求方面看城市工業部門創造就業機會的能力較低,從而導致了發展中國家嚴重的失業。對需求不足的理論觀點分為兩派:要素比例固定說和要素價格扭曲說發達國家的高失業率是周期性的,經濟衰退時期,失業率很高;經濟繁榮時期,失業率就降到較低。發展中國家的高失業率是持續性的,即使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失業率也很高。因此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失業問題遠比發達國家困難得多。勞動供給>勞動需求第二節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市場與失業四、發展中國家全面城鄉就業戰略第一抑制人口增長是突破馬爾薩斯人口陷阱,解決失業問題的關鍵所在第二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步伐,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從根本上降低人口出生率,從而解決失業問題第三推動教育體制改革,改變發展中國家不合理的教育結構第四加快消除勞動力市場的二元結構第二節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市場與失業第一節人口與發展第二節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市場與失業第三節人力資本形成第十一章人口與人力資源第三節人力資本形成人力資源分為數量和質量兩部分人力資源從數量上說是指未被開發的、先天存在于人體里的一種勞動能力,可稱為是簡單勞動。人力資源質量是指通過后天的人的投資而形成的某種生產技能,可稱為復雜勞動。人力資源質量也可以稱為是人力資本。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源特征是:人力資源數量較為豐富,但人力資本水平較低,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一、人力資本概念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一)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的形成現代人力資本理論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它主要探討人口素質或質量的提高及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問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舒爾茨在農業經濟問題的長期研究中發現,從20世紀初到50年代,促使美國農業生產率迅速提高和農業產量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已經不再是土地、人口數量或資本投入的增加,而是人的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高。第三節人力資本形成舒爾茨認為,完整的資本概念應該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方面,前者體現在物質產品上,后者則附于勞動者身上,體現為凝聚在其身上的知識、技能等。正是基于這一認識,舒爾茨提出了人力資本的概念。所謂人力資本,就是體現在人身上的、后天通過投資而獲得的勞動能力。舒爾茨同時還強調,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在投資收益率上是有差別的,人力資本的收益率高于物質資本的收益率,而教育則是人力資本形成的主要途徑。這樣,他的理論將經濟學家的視線由“物”引向了“人”,并使人們認識到,“人”是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因素,提高“人”的質量,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鑒于他的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稱“舒爾茨是研究人力資本理論的先驅”。第三節人力資本形成最終完成人力資本從具體到抽象的理論發展過程的,應當歸功于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貝克爾分別于1962年和1964年出版了《人力資本投資:一種理論分析》和《人力資本:特別關于教育的理論與經驗分析》,標志著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的形成。貝克爾對人力資本理論的突出貢獻主要表現在對人力資本的微觀分析上。他從家庭生產和個人資源(特別是時間)分配的角度,系統地闡述了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本投資問題。他提出孩子的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家庭時間價值、時間配置、家庭中市場活動和非市場活動等概念,為人力資本的性質、人力資本投資行為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理論解釋。因此,貝克爾和舒爾茨一起被公認為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的創始人。第三節人力資本形成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盧卡斯1988年發表了題為“論經濟發展機制”的文章,把人力資本納入長期經濟增長模型中,得出人力資本是導致各國經濟增長差異和國家窮富的關鍵要素,從此,在增長和發展理論文獻中,人力資本理論也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第三節人力資本形成(二)人力資本投資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資用于保健方面的投資用于勞動力國內流動的費用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人力資本投資的三個特征人力資本投資的連續性、動態性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者與投資者的不完全一致性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的多面性所謂人力資本投資,就是通過對人力資源一定的投入,使人力資源質量得到改善,并且這種改善最終反映在勞動產出增加上的一種投資行為。人力資本的形成途徑第三節人力資本形成二、發展中國家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戰略(一)發展中國家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公共教育費用增長迅速,但人均占有水平仍然很低教育結構不合理,基礎教育被忽視教育內容不合理,教育與實際嚴重脫節教育體制擴大了不平等教育的“過度”發展和知識失業第三節人力資本形成(二)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發展戰略與政策第一,調整教育投資方向。應該把大多數投資用在初等和初中教育上。第二,改變教育體制以外的刺激和增加教育投資的個人支出。高等教育應該更多地由受教育者個人負擔費用。第三,發展中國家不僅要重視正規教育,而應當以同等的甚至更大的注意力去發展非正規教育第四,實施適當的教育機會限額分配制度。招生名額應該適當向低收入家庭傾斜。第三節人力資本形成三、中國教育的發展與人力資本積累(一)中國教育的發展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擁有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受教育人口。在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以后,中國變成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從一個文盲占2/3的國家發展為中學入學率高達90%以上的教育大國。2017年,中國的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3.8%,初中階段毛入學率為103.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88.3%。2017年,全國共有中等職業學校1.07萬所,在校學生人數1592萬人,畢業生496萬人,職業院校共開設近千個專業和近10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第三節人力資本形成
1975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中學入學率中國46.2451.8332.8236.0245.0457.7460.5279.3892.89日本88.1892.4593.4594.5198.1099.4198.9899.21101.44韓國46.1666.1684.8193.0194.7797.8996.4295.6399.13美國84.9385.3392.8893.6995.3995.4794.2693.9695.13英國78.9581.6982.5883.6897.02100.70103.3199.43112.65印度24.8027.0032.9037.2345.6544.9749.6559.2570.56大學入學率中國0.350.812.073.043.386.1014.7621.5334.28日本20.5328.7829.4728.6134.0246.4051.7357.0861.96韓國7.179.7723.2535.0142.5167.7285.07101.9895.63美國48.8553.4257.2864.8677.5075.12
英國16.2819.1220.1823.6338.2655.4860.4558.3558.29印度4.994.985.515.935.807.4710.4714.7724.71受教育年限中國
4.805.346.166.707.027.48日本
9.609.9610.5011.0011.3612.20韓國
8.909.6010.3611.0411.4612.06美國
12.3012.5812.7012.7612.8813.14英國
7.9010.0011.5412.0012.7413.20印度
3.003.304.044.665.165.82表11-2入學率及勞動力受教育年限第三節人力資本形成(二)中國的人力資本積累與改善由于衛生保健條件的改善,勞動者的體力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離職后的財務結算協議
- 《中華韻味青花瓷紋樣》課件
- 施工監測設備勞務合同
- 舞蟹環境規劃合同
- 冬天真石漆施工方案
- 鐵路信號與通信設備接發列車工作84課件
- 《GB 1788-19792號噴氣燃料》(2025版)深度解析
- 二手設備租賃合同匯編
- 甲乙丙三方股權轉讓合同
- 文獻購銷合同
- 全國行政區域身份證代碼表(EXCEL版)
- 腰椎間盤突出疑難病例討論
- 社區便利店計劃書
- 人工智能的風險與挑戰
- 基層紀檢委員培訓課件
- 信息論與編碼期末考試題(全套)
- 肺癌麻醉科教學查房
- 氣體檢測系統中英文對照外文翻譯文獻
- 死亡病例監測報告督導記錄表
- 車站信號自動控制教案-TYJL-ADX型計算機聯鎖系統組成及功能
- 爐壁溫度計算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