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第十三章國際傳播_第1頁
傳播學第十三章國際傳播_第2頁
傳播學第十三章國際傳播_第3頁
傳播學第十三章國際傳播_第4頁
傳播學第十三章國際傳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三章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一個國家社會系統內部的傳播稱為國內傳播。不同國家社會系統間的傳播稱為國際傳播。將國內傳播與國際傳播融為一體,以整個地球世界為范圍的傳播稱為全球傳播。國際傳播全球傳播的條件?現代媒介的傳播是超時空、跨文化的。過去,文化的交流只能靠書籍或廣播電視的傳播來進行,因而是有局限性的;現在因特網和衛星電視的出現,跨越時空了。

“地球村”:通過廣播、電視,先進的城市文化正洶涌農民流向落后的農村,不同民族的文化正在加速融匯進程。網絡革命為人類開辟了一個嶄新的空間。在這場傳播媒介革命中,因特網是一顆璀璨的明珠。除了中部非洲和西伯利亞等少數空白點外,計算機已把整個地球編織成一個小小的村落。人們稱因特網是計算機網絡的聯合國。國際傳播的概念及其主體?

國際傳播是以國家社會為基本單位,以大眾傳播為支柱的國與國之間的傳播。廣義的國際傳播包括跨越國界的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狹義的國際傳播僅指跨越國界的大眾傳播。

基本主體是國家,還包括:1.國際機構——以國家為單位建立的政府間常設機構,如聯合國等。2.超國家機構——指其決定對成員國政府擁有拘束力的國際機構,如歐盟、世界貿易組織等等。3.同盟或地區集團——具有期限性的聯盟組織,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等等。4.跨國組織或運動——如教會、國際紅十字會、國際奧委會、世界環保組織、世界婦女大會等等。5.國內各種集團或組織——如政黨、工會等等6.個人——如社會活動家、知名專家學者或輿論領袖國家傳播主體爭論國家主體說:國家政府機構為主體多元主體說: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團體、企業、個人無主體表述:超越各國國界的傳播均在此列國際傳播的特點?1.政治本質:傳播主體大都是以國家利益代表的身份的出現的,因而其傳播內容也都帶有強烈的政治傾向性。政治性是國際傳播的本質特征。

2.傳播中產生文化沖擊。那些媒介技術較強的國家,可能會通過發達的國際傳播系統,將它們文化價值觀念向落后國家人民進行灌輸。國際傳播產生的影響效果

1.國家傳播不僅是國家政治的工具,而且已成為國際政治斗爭的一部分

2.國家傳播既推動了經濟一體化進程,又直接為國際財團服務形成經濟壟斷

3.國際傳播在總體上促進各民族文化在撞擊中融合,在沖突中發展

全球傳播的概念

將國內傳播與國際傳播融為一體,以整個地球世界為范圍的傳播則稱為全球傳播。從哪些方面理解全球傳播?時代特征:與跨國傳播科技的發展和全球信息化密切相關(衛星通信技術、跨國廣播電視、計算機通信網絡等)。傳播主體多元化——跨國活動團體、世界市場的企業、電子網絡個人媒介特點:主要媒介是廣播、電視、報刊、國際電話、傳真、個人電腦以及因特網及電子郵件、數據庫等全世界全人類范圍的問題成為全球傳播的主題,人們作為“地球村”的一員而思考和行動。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占據核心地位。不同國家民族文化接觸碰撞即由此時產生的世界影響。全球性信息傳播系統產生的影響和沖擊?1、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政治全球化的加速;封閉的信息系統是極權主義專制獨裁存在的重要基礎。今天國內政治被國際監督3、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沖突的全球化所謂全球化,就是“某個場所發生的事物受到遙遠地方發生的事物的制約和影響,或者反過來.某個場所發生的事物對遙遠地方發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義;以此種關系將遠隔地區相互連結,并在全世界范圍內不斷加強這種關系”的過程。文化輸出、文化傳播比重增大世界信息傳播秩序

失衡狀況:由于各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同.當今世界存在著嚴重的“信息富有國”和“信息貧困國”兩極分化現象,造成了世界信息單向流通的不平等結構。如報紙發行量發達國家占70%;電影出口量占80%;通信衛星占90%。相關爭論:1973《阿爾及爾宣言》、《新德里宣言》1978《大眾傳媒宣言》、1980《多種聲音一個世界》核心問題:是如何看待信息的“自由流通”問題。發達國家主張世界信息流通應該是絕對自由的,不應受到各國政府的人為干預;發展中國家主張自由首先應該表現為對各國各民族的傳播權利和機會的尊重和保障。它體現了國際傳播和全球傳播中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現實利益的尖銳矛盾和沖突。信息主權

信息主權即一個國家對本國的信息傳播系統進行自主管理的權利。信息主權包括:(1)對本國信息資源的進行保護、開發和利用;(2)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確立本國的信息生產、加工、儲存、流通和傳播體制;(3)對本國信息的輸出和外國信息的輸入進行管理和監控。涉及跨國傳播。個別傳播大國有可能憑借自己的技術優勢,通過“劫持”他國電信系統,阻斷信息和數據往來等手段來達到其政治目的。發展中國家的學者主張,與擁有領土、領空、領海、資源以及社會制度的主權一樣,一個國家對自己的信息傳播資源和傳播制度同樣應該擁有主權,這是在信息時代保障國家主權完整的重要條件。文化帝國主義

定義:來自發達國家的商品、時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發展中國家市場.創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費形態,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國(主要是西方)文化的侵害取代挑戰,受支配程度越來越高的狀況。特點:1、它是以強大的經濟、資本實力為后盾通過市場而進行的擴張過程;2、它是一種文化價值的擴張,即通過含有文化價值的產品或商品的銷售而實現的全球性文化支配;3、由于信息產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說信息本身就是文化產品),這種文化擴張主要是通過信息產品的傳播而得到實現的。文化的擴張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大眾傳媒無疑是最為有力工具,因此,文化帝國主義也被人們稱為“媒介帝國主義”。中國傳媒在世界傳播格局中的崛起表現

首先,更多的外國媒體開始關注中國、報道中國。其次,更多的中國記者出現在國際新聞報道第一線。再次,中國媒體域外“落地”,形成更大的覆蓋面。促成中國新聞業在國際領域中崛起的因素?

第一、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第二、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第三、中國傳播科技的發展第四、中國傳媒產業的振興第五、海外華人群體影響日增第六、漢語成為全球最新的強勢語言

中國媒體在國際傳播中的聲音相對弱小、作用有限的原因

首先,受傳統思維的影響,我們的新聞宣傳,尤其是對外宣傳歷來都是以政治向背為出發點,力求在每一個與我有關的重大問題上表明自己的態度和立場,而在眾人關心的其他方面卻少有作為。其次,我國對外宣傳(傳播)的話語體系和話語方式相對陳舊、單一,與外部世界缺乏共同的訴求點,這使我們發出的聲音常常得不到預期的回應,甚至帶來反向的效果。再次,在國際傳播中,我們習慣于以我為主的簡單、粗放式的工作規程,很少考慮對方的接受心理和復雜多變的傳播環境,這使傳受雙方常常處于錯位的狀態,彼此難以溝通、理解。怎樣調整我國的國際傳播首先,為了改變我國在國際傳播中窮于應對的被動局面以及由此產生的短期效應,我們應當制定長期的新聞傳播戰略。其次,為了改變我國在國際傳播中傳受雙方不對位的尷尬局面,我們應當更多地考慮受眾,了解受眾,研究受眾。第三、在維護國家利益、堅持原則的前提下,應當將原則性與靈活性有機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