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計算機網絡概述及體系結構問題?計算機網絡到底是什么?計算機網絡是怎么發展來的?計算機網絡能做什么?2第一章計算機網絡概述及體系結構本章內容:1.1計算機網絡概述1.2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1.3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RM)1.4TCP/IP體系結構3了解:1、計算機網絡的應用2、相關的國際標準化組織3、網絡分層的意義4、網絡體系結構的定義5、OSI參考模型和TCP/IP參考模型各層的基本服務功能4掌握:1、計算機網絡的產生和發展階段2、計算機網絡的概念及定義3、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組成結構4、計算機網絡的分類5、網絡體系結構的基本概念6、OSI參考模型及各層次名稱7、TCP/IP參考模型及各層次名稱8、上述兩種參考模型中數據在源與目標設備間的傳送過程
51.1計算機網絡概述
1.1.1計算機網絡的產生和發展階段
1.1.2計算機網絡的概念及定義
1.1.3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組成結構
1.1.4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1.1.5計算機網絡的應用
1.1.6相關的國際標準化組織61.1.1計算機網絡的產生和發展階段(從體系結構角度)
以主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絡)--20世紀50年代
以通信子網為中心的主機互連(ARPA網為代表的計算機網絡)--20世紀60年代后期
計算機網絡結構標準化--20世紀70年代后期
局域網--20世紀80年代
因特網時代--20世紀90年代嚴格地講:這不是計算機網絡7(1)以主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計算機-終端”系統)特征:終端共享主機的軟硬件資源單臺主機:執行數據處理和通信任務多臺終端:執行用戶交互
(終端集中器/終端服務器)分時多用戶系統連接方式:本地或遠程TTHOSTT8
例子:美國半自動化地面防空系統SAGE防區+各觀測站、機場、陣地+通信線路飛機訂票系統HOST(總部)+Terminals(訂票點)+通信線路(電話線路)9
缺點主機負荷重——數據處理+通信線路利用率低集中控制方式,可靠性低
改進多點通信線路終端集中器(P3,圖1.1b)前端處理機(FrontEndProcessor,FEP),通信任務分離主機TTTTTHOSTT10(2)以通信子網為中心的主機互連
特征多個終端聯機系統互聯,形成了多主機互聯網絡網絡結構從“主機-終端”轉變為“主機-主機”HOSTHOSTHOSTTTTTTTTTTT通信線路11主機-主機網絡的演變
演變階段1通信任務從主機中分離,由通信控制處理器(CCP)完成CCP:處理主機之間通信任務的專用設備CCPCCPHOSTHOSTTTTTTTCCPHOSTTT12
兩層網絡概念的出現由CCP組成的傳輸網絡——通信子網,提供信息傳輸服務建立在通信子網基礎上的主機集合——資源子網,提供計算資源CCPCCPHOSTHOSTTTTTTTCCPHOSTTTT通信子網13
演變階段2通信子網規模逐漸擴大私有→社會公用公用數據通信網PSTNX.25優點降低用戶系統建設成本提高通信線路利用率兼容性好公用數據通信網HOSTHOSTTTTTTTHOSTTTTT14兩層網絡的概念結構CCCHHH資源子網通信子網在通信子網上可以有多個資源子網,共享通信子網的服務HH15☆例子因特網的前身——ARPANET美蘇冷戰時期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建立的實驗性網絡最初4個節點(大學)→70年代的60多個節點地域跨越美洲、歐洲具有現代網絡的許多特征,例如資源共享分散控制報文分組交換分層次的網絡體系,促進TCP/IP協議發展較為完善的通信協議采用專門的通信控制處理器16☆例子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NPL)網絡英國郵政局的EPSS公用分組交換網法國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IRIA)的CYCLADES分布式數據處理網絡加拿大的DATAPAC公用分組交換網日本電報電話公司的DDX-3公用數據網17(3)計算機網絡結構標準化
為什么需要標準化?
出現不同廠商、研究部門的計算機網絡,難以互連不同網絡設備之間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是推動網絡體系結構的標準化的原動力而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的最終目的仍是資源共享
標準化的時機?先制定標準再開發還是先開發再制定標準?各廠商、研究機構、大學在網絡技術、方法、理論等方面的研究日趨成熟是基礎18
網絡體系結構標準化過程的演變:廠商標準:IBM-SNA,DEC-DNA等缺點:適用范圍:兼容性?技術壟斷:競爭?標準不統一:用戶利益?國際標準(ISOOSI/RM)OSI參考模型--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RecommendedModel)OSI參考模型是一種概念上的網絡模型,規定了網絡體系結構的框架:7個層次;只說明了做什么而未規定怎樣做;太復雜,幾乎沒有與之完全符合的網絡。事實上的標準:TCP/IP(因特網的骨干協議)19(4)局域網
1972,美國加州大學研制的Newhallloop網
1974,英國劍橋大學計算機實驗室建立劍橋環(CambridgeRing)網
1975,施樂公司PaloAlto研究中心研制以太網,現在以太網是LAN的主流網絡
20世紀80年代,多種類型局域網出現,并投入市場20(5)因特網時代
全球性網絡--因特網的出現標志著網絡時代的到來
因特網由ARPANET發展演化而來
1986,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建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網NSFNET連接美國10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三級網絡結構:主干網、區域網和校園網主干的傳輸速率開始為56kbps→1.544Mbps
20世紀90年代初,IBM、MCI和Merit三家公司組建ANSNET,速率為44.746Mbps
歐洲主干網EBONE,加拿大的Canet,英國的PIPEX、JANET和日本的WIDE21(5)因特網時代
豐富的信息和便利的使用是其規模迅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截止到2000年,Internet的規模為網絡數達到105數量級,主機數達到107數量級,用戶數108數量級,主干速率大于2.5Gbit/s。
截止2012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39.9%。
“下一代因特網計劃”目標:更快、更強大、更安全、更高的服務質量和更方便的使用使用IPv6,支持更高速、更豐富的下一代互聯網服務22(5)下一代網絡
以軟交換為核心的,能夠提供包括語音、數據、視頻和多媒體業務的基于分組技術的綜合開放的網絡架構,代表了通信網絡發展的方向
具有的技術優勢開放的、分層的網絡構架體系業務與呼叫控制分離、呼叫控制與承載相分離支持各種業務和用戶無拘束的接入可與現有網絡互通支持移動性電信級的硬件平臺
23
計算機網絡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緊密結合的產物,它涉及到計算機與通信兩個領域。它的誕生使計算機體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當今社會經濟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從某種意義上講,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水平不僅反映了一個國家的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水平,而且已經成為衡量其國力及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階段小結241.1.2計算機網絡的概念及定義計算機網絡: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個獨立工作的計算機、終端及附屬設備在物理上互連,按照網絡協議相互通信,由功能完善的網絡軟件管理,以共享硬件,軟件和數據資源為目的的計算機系統。自治:能獨立運行,不依賴于其他計算機互連:以任何可能的通信連接方式25
從定義中可以看出其特點:計算機網絡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結合。(技術上的保證)目的是共享硬件,軟件和數據資源。(實際應用的需要)網絡協議。(是計算機網絡的語言)
26問題:與多機系統、終端分時系統、分布式計算機系統的區別是什么?多機系統由多臺大型主機互連組成功能強大、能高速并行處理的計算機系統緊耦合度終端分時系統系統中的終端不具有獨立功能,要依賴于中央主機。分布式系統——容易與計算機網絡混淆,關鍵是看系統中資源的管理方式。分布式系統的用戶不必了解資源分布情況,資源的位置與使用對用戶都是透明的;分布式系統的耦合度比計算機網絡要高一些;分布式系統一般要依賴計算機網絡實現系統中資源的調度。271.1.3
計算機網絡的組成結構
1)從功能組成的角度2)從物理組成的角度281)
從功能組成的角度從功能組成的角度,計算機網絡主要分為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1)資源子網(也稱為數據處理系統)資源子網一般由主機、終端、相關的輸入/輸出設備和各種軟硬件資源、數據資源組成,負責數據處理、存儲功能。相當于計算機系統。(2)通信子網(也稱為數據傳輸系統)通信子網負責數據通信處理,包括網卡、線纜、集線器、中繼器、網橋、路由器、交換機等設備和相應協議。是為了連網的通信設備和通信線路等。不同類型的網絡,其通信子網的物理組成各不相同,如局域網和廣域網。292)從物理組成的角度(1)硬件網絡節點端節點:通信的源節點和目的節點,如計算機、服務器中間節點(轉接節點):網絡通信過程中起控制和轉發數據作用的節點,如交換機、集中器、通信處理機、復用器、路由器、中繼器通信線路:信息傳輸的通道物理:傳輸介質邏輯:信道(2)軟件通信軟件(網絡協議軟件)網絡操作系統(網絡系統軟件)網絡管理/安全控制軟件、網絡應用軟件(3)協議301.1.4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1)按地域范圍分類(廣域網、局域網、城域網)2)按拓撲結構分類(星形、總線形、環形等)3)按傳輸介質分類(有線、無線)4)按用戶分類(公用、專用)5)按網絡控制方式分類(集中式、分布式)6)按網絡的交換功能分類(電路、報文、分組交換)7)按網絡協議分類(以太網、令牌環等)8)按信息傳播方式分類(點到點、廣播方式)311.1.4計算機網絡的分類1)按地域范圍分類:局域網(LocalAreaNetwork,LAN)范圍:小,<100KM速率:10-1000Mbps拓撲結構:總線,星形傳輸技術:基帶,延遲低,出錯率低(10-11)廣播式網絡,信道共享物理、鏈路兩層優點:組網方便,使用靈活321)按地域范圍分類:廣域網(WideAreaNetwork,WAN)范圍:大,>100KM速率:主干已達2.5Gbps拓撲結構:不規則,點到點傳輸傳輸技術:寬帶,延遲大,出錯率高多路復用,提高線路利用率物理、鏈路、網絡層典型代表:ARPANET,CHINANET,CERNET等城域網(MetropolitanAreaNetwork,MAN)范圍:中等,<100KM傳輸技術:寬帶/基帶設計目的:滿足大量企業、公司的多個局域網互連的需要332)按拓撲結構分類:網絡的拓撲結構是指計算機網絡連接使用的電纜所構成的幾何形狀。星形有一個中心節點,其它節點與其構成點到點連接總線所有節點掛接到一條總線上,廣播式信道需要有介質訪問控制規程以防止沖突星形拓撲總線形拓撲34環形所有節點連接成一個閉合的環,結點之間為點到點連接樹形(總線的擴展)一個根結點、多個中間分支節點和葉子節點構成環形拓撲樹形拓撲35全連接點到點全連接,連接數隨節點數的增長迅速增長,使建造成本大大提高,只適用于節點數很少的廣域網中不規則(網狀)點到點部分連接,多用于廣域網,由于連接的不完全性,需要有交換節點不規則拓撲全連接拓撲36常用拓撲結構比較星型的特點:網絡結構簡單,組網容易,易于擴充,成本低網絡延遲短,誤碼率低可以同時使用多種物理介質網絡共享能力較差,線路利用率不高,中央結點負擔過重總線的特點:結構簡單靈活,便于擴充價格低,安裝方便共享資源能力強,便于廣播式工作當節點通信量增加時,性能會急劇下降37環形的特點:路由選擇相對簡單可靠性高時間延遲確定擴充不方便樹形的特點:是一種層次網,擴充方便點到點網絡有容錯能力,一個分支的故障不影響另一個分支的工作38全連接的特點:無須路由選擇,通信方便連接復雜,適合節點少,距離近的環境網狀的特點:用于大型或廣域網需要中繼節點轉發393)按傳輸介質分類:有線網無線網4)按用戶分類:公用網,電信部門建設,需交費才可以使用專用網,只為擁有者提供服務,不向擁有者以外的人提供服務,比如軍事、鐵路、電力、教育等系統專用5)按網絡控制方式分類集中式,信息處理和控制功能集中在少數節點,所有的信息流都必須經過這些節點之一分布式,不存在一個控制中心,信息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可以有多條路徑406)按網絡的交換功能分類(7.6節講述)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7)按網絡協議分類:以太網(IEEE802.3)令牌環網(IEEE802.5)FDDI網ATM網(異步傳輸方式)41
交換機
“交換”(switching)的含義就是轉接——把一條電話線轉接到另一條電話線,使它們連通起來。從通信資源的分配角度來看,“交換”就是按照某種方式動態地分配傳輸線路的資源。電路交換的特點電路交換必定是面向連接的。電路交換的三個階段:建立連接通信釋放連接電路交換舉例A和B通話經過四個交換機通話在A到B的連接上進行((((交換機交換機交換機交換機用戶線用戶線中繼線中繼線BDCA電路交換舉例C和D通話只經過一個本地交換機通話在C到D的連接上進行((((交換機交換機交換機交換機用戶線用戶線中繼線中繼線BDCA電路交換傳送計算機數據效率低計算機數據具有突發性。這導致通信線路的利用率很低。H1H5H2H4H3H6路由器網絡網絡核心部分主機H1H5H2H4H3H6發送的分組路由器AEDBC網絡核心部分主機分組交換網的示意圖H1A互聯網BDECH5H6H4H2H3H1向H5
發送分組H2向H6
發送分組注意分組路徑的變化!路由器主機注意分組的存儲轉發過程H1A互聯網BDECH5H6H4H2H3H1
向
H5
發送分組路由器主機在路由器
E
暫存查找轉發表找到轉發的端口最后到達目的主機
H5在路由器
C
暫存查找轉發表找到轉發的端口在路由器
A
暫存查找轉發表找到轉發的端口報文分組交換的主要特點在發送端,先把較長的報文劃分成較短的、固定長度的數據段。1101000110101010110101011100010011010010假定這個報文較長不便于傳輸數據數據數據報文添加首部構成分組每一個數據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構成分組。首部首部首部分組
1分組
2分組
3請注意:現在左邊是“前面”分組交換的傳輸單元分組交換網以“分組”作為數據傳輸單元。依次把各分組發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端在左邊)。數據首部分組
1數據首部分組
2數據首部分組
3收到分組后剝去首部接收端收到分組后剝去首部還原成報文。數據首部分組
1數據首部分組
2數據首部分組
3收到的數據數據數據數據最后還原成原來的報文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數據恢復成為原來的報文。這里我們假定分組在傳輸過程中沒有出現差錯,在轉發時也沒有被丟棄。報文1101000110101010110101011100010011010010三種交換的比較P1P2P3P4P1P2P3P4P3P4報文報文報文ABCDABCDABCD報文交換電路交換分組交換t連接建立數據傳送報文P2P1連接釋放數據傳送的特點比特流直達終點報文報文報文分組分組分組存儲轉發存儲轉發存儲轉發存儲轉發(1)電路交換:由于電路交換在通信之前要在通信雙方之間建立一條被雙方獨占的物理通路(由通信雙方之間的交換設備和鏈路逐段連接而成),因而有以下優缺點。
優點:
①由于通信線路為通信雙方用戶專用,數據直達,所以傳輸數據的時延非常小。
②通信雙方之間的物理通路一旦建立,雙方可以隨時通信,實時性強。
③雙方通信時按發送順序傳送數據,不存在失序問題。
④電路交換既適用于傳輸模擬信號,也適用于傳輸數字信號。
⑤電路交換的交換的交換設備(交換機等)及控制均較簡單。
缺點:
①電路交換連接建立后,物理通路被通信雙方獨占,即使通信線路空閑,也不能供其他用戶使用,因而信道利用低。電路交換的平均連接建立時間對計算機通信來說嫌長。
②電路交換時,數據直達,不同類型、不同規格、不同速率的終端很難相互進行通信,也難以在通信過程中進行差錯控制。
(2)報文交換(報文存儲轉發交換):報文交換是以報文為數據交換的單位,報文攜帶有目標地址、源地址等信息。(3)分組交換(報文分組存儲轉發交換):分組交換仍采用存儲轉發傳輸方式,但將一個長報文先分割為若干個較短的分組,然后把這些分組(攜帶源、目的地址和編號信息)逐個地發送出去。588)按信息傳播方式分類:--點對點傳輸方式的網絡:由一對對機器間的多條傳輸鏈路構成。--信源與信宿之間的通信需經過一臺和多臺中間設備進行傳輸。需要分組轉發和路由選擇。--網狀、環形、樹形、星形--廣播方式網絡:一臺計算機發送的信息可被網絡上所有的計算機接收??偩€形、無線(微波、衛星)局域網絡通常使用廣播方式,廣域網絡通常使用點對點方式(也有例外)。59
點―點通信方式
60廣播式通信方式611.1.5計算機網絡的應用
計算機網絡的應用領域企業信息化電子商務信息發布與檢索個人通信家庭娛樂
計算機網絡帶來的社會問題計算機網絡的廣泛應用對經濟、文化、教育、科學的發展與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產生重要影響,同時也不可避免帶來一些新的社會、道德、政治與法律問題?!熬W絡社會”中的“道德”與“法律”,對于人類是一個新的課題。621.6與計算機網絡相關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Internet標準化組織因特網協會(InternetSociety,ISOC)因特網體系結構研究委員會(InternetArchitectureBoard,IAB)因特網工程任務部(InternetEngineeringTaskForce,IETF)因特網工程指導組(InternetEngineeringSteeringGroup,IESG)因特網研究指導組(InternetResearchSteeringGroup,IRSG)因特網編號管理機構(InternetAssignedNumberAuthority,IANA)電信標準化組織國際電信聯盟ITU(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ConsultativeCommitteeInternationalTelegraphandTelephone)1.2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1.2.1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提出的背景1.2.2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定義1.2.3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分層原理1.2.4通信協議641.2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1.2.1網絡體系結構提出的背景舉例:網絡中的兩臺計算機要進行通信,需要做哪些事情?發起方要激活線路,發出信令;對于差錯、故障,如何保證能收到正確數據;數據在網絡上傳輸時,應該走哪條路?告訴網絡如何識別接收數據的計算機;雙方的格式是否兼容;確認對方計算機中的文件管理程序是否已經做好準備。651.2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1.2.1網絡體系結構提出的背景——計算機網絡的復雜性、異質性不同的通信介質——有線、無線、……不同種類的設備——主機、路由器、交換機、復用設備、……不同的操作系統——Unix、Windows、……不同的軟/硬件、接口和通信約定(協議)不同的應用環境——固定、移動、……不同種類業務——分時、交互、實時、……寶貴的投資和積累——有形、無形、……用戶業務的延續性——不允許出現大的跌宕起伏解決方法:分而治之層次化方法!層次化方法在其它領域的應用程序設計把一個大的程序分解為若干個層次的小模塊來實現,如結構化程序設計。郵政系統郵遞員、郵政分局、郵政總局、郵政運輸1.2.2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定義計算機網絡中也采用了分層方法。
——把復雜的問題劃分為若干個較小的、單一的局部問題,在不同層上予以解決。定義:計算機網絡中,層次及每層功能、層間接口和協議的集合被稱為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計算機網絡的層次結構方法要解決的問題:網絡應該具有哪些層次?每一層的功能是什么?(分層與功能)-分而治之同一個系統的各層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它們如何進行交互?(服務與接口)-如郵箱就是發信人和郵遞員之間的接口。通信雙方的數據傳輸要遵循哪些通信規則?(協議)-如寫信的約定語言和信封格式。69對等通信示例:兩個人收發快遞想一想:買方與賣方之間、快遞公司之間,是在直接通信嗎?快遞公司、運輸系統各向誰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快遞公司、買賣雙方各使用誰提供的什么服務?包裹郵件地址貨物地址賣方快遞公司運輸系統包裹郵件地址貨物地址買方對信件內容的約定對信件如何傳遞的約定對貨物如何運輸的約定協議P3公路,鐵路,航空快遞公司運輸系統協議P2協議P1系統A系統B實體對等層對等實體接口服務物理網絡分層模擬圖服務訪問點1.2.3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分層原理第1層第2層第3層實體:每一層中實現該層功能的軟件或硬件。(任何可以發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軟件進程)接口:相鄰兩層之間交互的界面,定義相鄰兩層之間的操作及下層對上層的服務。服務:某一層及其以下各層的一種能力,通過接口提供給其相鄰上層。服務訪問點:同一結點中,相鄰兩層的實體相互作用的地方。是上下層實體之間信息交換的接口。(簡稱SAP)協議1.2.3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分層原理基本概念:縱向:實體:每一層中實現該層功能的軟件或硬件。(任何可以發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軟件進程)接口:相鄰兩層之間交互的界面,定義相鄰兩層之間的操作及下層對上層的服務。服務:某一層及其以下各層的一種能力,通過接口提供給其相鄰上層。服務訪問點:同一結點中,相鄰兩層的實體相互作用的地方。是上下層實體之間信息交換的接口。(簡稱SAP)橫向:對等層:兩個不同系統的同級層次。對等實體:分別位于不同系統對等層中的兩個實體。協議:通信雙方在通信中必須遵守的規則。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中通信的實質網絡中的任何一個系統都是按照層次結構來組織的同一網絡中,任意兩個端系統必須具有相同的層次網絡中每一層必須依靠下層提供的服務來與另一臺主機的對等層通信。上層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Serviceuser(服務用戶);下層向上層提供服務——Serviceprovider(服務提供者)。第n+1層是第n層的服務用戶,第n-1層是第n層的服務提供者第n層的服務也依賴于第n-1層以及以下各層的服務通信是對等層實體之間的通信,但它們實現的是虛擬的邏輯通信;實際通信在最底層通過物理線路的傳輸完成。鄰層間通過接口進行交互SAP:服務訪問點IDU:接口數據單元SDU:服務數據單元PDU:協議數據單元ICI:接口控制信息PCI:協議控制信息ICISDUICISDUN+1接口NSAPIDUPCISDU(N)PDU74重要概念(n)協議控制信息PCI(ProtocolControlInformation):(n)實體為了協調其共同操作和使用(n-1)接口而交換的信息。(n)用戶數據UD(UserData):以(n+1)實體的名義在(n)實體之間傳送的數據。(n)協議數據單元PDU(ProtocolDataUnit):在一個(n)協議中規定的數據單元。由(n)協議控制信息和可能的(n)用戶數據組成。(n)服務數據單元SDU(ServiceDataUnit):(n)接口數據的總和。75重要概念(n)接口控制信息ICI(InterfaceControlInformation):在(n+1)實體和(n)實體之間為協調其共同操作而傳送的信息。(n)接口數據ID(InterfaceData):在(n)連接上,為了傳送給一個通信(n+1)實體而從(n+1)實體遞交給(n)實體的信息?;蛟?n)連接上,收到通信(n+1)實體的信息后從(n)實體遞交給(n+1)實體的信息。(n)接口數據單元IDU(InterfaceDataUnit):在(n+1)實體和(n)實體之間,在一次交互作用中穿過服務訪問點傳輸的信息單元。(n)服務數據單元SDU(ServiceDataUnit):(n)接口數據的總和。人相互交流的協議和通信協議之間的對比timeHiHiWhat’s
thetime?2:00請求連接傳送文件:xxxxx.xxx<文件>連接確認1.2.4通信協議1.2.4
通信協議協議的定義:
是某一層中指導實體之間通信的規則。定義網絡實體間發送和接收報文的格式、順序以及當傳送和接收消息時應采取的行動。(語義、語法和時序)。說明:計算機系統之間網絡中所有的通信活動(交換數據與控制信息)都是由協議所控制781.2.4通信協議通信協議的三要素:語義-對協議中各協議元素的含義的解釋,包括需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或做何種應答。Whattodo?例如:在HDLC協議中,標志Flag(7EH)表示報文的開始和結束。語法-控制信息或數據的結構和格式,包括數據格式、編碼、信號電平。Howtodo?例如:
HDLC高級數據鏈路控制(HighlevelDataLinkControl)時序-通信過程中,通信雙方操作的執行順序和規則(也稱同步,即實體通信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Whentodo?FlagAddressCtrlDataFCSFlagHDLC79確認釋放連接釋放確認釋放確認連接確認數據連接請求連接確認tt時序例:釋放連接數據傳輸建立連接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中層與協議的關系:每層可能會有若干個協議一個協議只屬于一個層次協議的實現:網絡驅動程序、網絡通信協議等軟件網絡硬件常用協議組:TCP/IP(Windows、Unix、Linux、…)NetBEUI(Windows)IPX/SPX(NetWare、Windows)81服務與協議之間的關系區別:服務是某層向上層提供的原語或操作,不涉及具體操作實現。協議是一組規則,規定同一層上的對等實體間交換信息或分組的格式和含義。聯系:實體是利用協議來實現對于服務的定義。82兩種服務
連接:對等實體為進行數據通信而進行的一種關聯結合。面向連接服務(虛電路服務)在數據交換之前,必須先建立連接,當數據交換結束后,則應終止這個連接。具有連接建立、數據傳輸和連接釋放三個階段。無連接服務是指兩個實體之間的通信無須先建立一個連接,因此,無須預留通信時所需要的資源,而是在傳輸數據時再動態地進行分配。83兩種服務的比較ConnectionOrientedConnectionless參考模式電話系統郵政系統特點靜態分配資源;傳輸前需要建立連接動態分配資源可靠性提供可靠的傳輸服務:無錯、按序、無丟失/無重復不能防止報文的損壞、失序、丟失和重復對目的地址的要求僅在連接階段需要完整的目的地址需要為每一個報文提供完整的目的地址適用場合在一段時間內向同一目的地發送大量報文;實時性要求少量零星報文分類及示例1.可靠消息流
-文件傳輸2.可靠字節流
-遠程登錄3.不可靠連接-數字化聲音1.數據報-廣播/組播2.可靠的數據報-掛號郵件3.請求應答-數據庫查詢84無連接服務的類型數據報(datagram)
它的特點不需要接收端做出任何響應,因而是一種不可靠的服務?!氨M力而為”確認交付(confirmeddelivery)
這種服務要求接收端對收到的每一個報文都要產生一個證實發送給發送端,該證實只能保證報文已經發送到遠端的目的地了,但不能保證目的地的用戶已收到這個報文。請求應答(request-reply) 這種類型的數據報要求接收端用戶每收到一個報文,就要向發送端用戶發送一個應答報文。85服務原語服務原語(ServicePrimitive)專供用戶和其他實體訪問服務。服務原語只是對服務進行概念性的功能描述,至于如何實現并不作明確規定。
原語類型含義請求(Request)(N+1)實體請求(N)實體提供服務指示(Indication)(N)實體通知(N+1)實體發生了某一事件響應(Response)(N+1)實體對(N)實體指示的響應確認(Confirm)(N)實體向(N+1)實體確認,(N+1)實體請求的服務已完成86一個面向連接例子中使用的原語CONNECT.request:請求建立連接CONNECT.indication:指示有連接建立請求CONNECT.response:被呼叫方用來表示接收/拒絕建立連接的請求CONNECT.confirm:通知呼叫方建立連接的請求是否被接受DATA.request:請求發送數據DATA.indication:表示數據已到達DISCONNECT.request:請求釋放連接DISCONNECT.indication:通知對等實體釋放連接的完成情況87網絡體系結構的發展過程最早的網絡體系結構有IBM的SNA和DEC的DNA等;SNA:系統網絡體系結構,1974;DNA:數字網絡體系結構由國際化標準組織ISO制定的網絡體系結構國際標準是OSI/RM;1983實際中應用最廣泛的是TCP/IP體系結構成為事實上的標準。1983層次結構方法的優點獨立性強把網絡操作分成低復雜性單元,上層只需了解下層通過層間接口提供什么服務。適應性強只要服務和接口不變,每層的實現方法可任意,也容易用新技術對某一層進行更新。靈活性好,易于設計、實現和維護把復雜的系統分解成若干個涉及范圍小、功能簡單的子單元:使系統的結構清晰,實現、調試和維護變得簡單和容易。使設計人員能專心設計和開發所關心的功能模塊。促進標準化允許各個供應商進行開發。891.3.1OSI參考模型的基本概念
1.3.2OSI/RM參考模型的結構1.3.3
OSI/RM
參考模型的各層功能1.3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RM)901.3.1OSI參考模型的基本概念
(1)1984,ISO(國際化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發表了OSI(開放系統互連)模型,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ReferenceModel,OSI/RM),實際上,在制定計算機網絡標準方面,起著很大作用的兩大國際組織是:
國際電報與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ConsultativeCommitteeofInternationalTelegraphandTelephone)主要是考慮通信標準的制定。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主要是考慮信息處理與網絡體系結構。(2)在OSI中的“開放”是指希望只要遵循OSI標準,一個系統就可以與同樣遵循同一標準的其它任何系統進行通信。1.3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RM)1.3.2OSI/RM參考模型的結構回憶:計算機網絡的組成結構按照功能組成劃分,可分成什么?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資源子網:負責網絡的數據業務,向用戶提供網絡資源和服務。通信子網:完成網絡數據傳輸,轉發等通信任務。92…
圖廣域網結構與OSI參考模型的關系示意圖
中間結點
中間結點
…
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
網絡層
傳輸層
會話層
表示層
應用層
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
網絡層
傳輸層
會話層
表示層
應用層
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
網絡層
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
網絡層
設備A
設備B
端到端協議
7
6
5
4
3
2
1
-
通信子網
資源子網
93OSI/RM的高層(或稱為上三層)構成資源子網,主要面向用戶的應用進程,進行分布的信息處理。應用層(A)表示層(P)會話層(S)中間的第四層為傳輸層(T),它是計算機通信的關鍵層次,為高低層間提供接口與服務,起到通信兩端橋梁的作用。下三層,統稱為低層,稱為通信子網,構成了開放的網絡通信平臺,實現OSI/RM面向通信(含傳輸和交換)的功能。網絡層(N)數據鏈路層(DL)物理層(PH)OSI/RM參考模型的結構分為7層應用層Application表示層Presentation會話層Session傳輸層Transport物理層Physical數據鏈路層DataLink網絡層Network7654321為網絡應用提供服務數據表示(加密、壓縮等)在用戶間建立及維護會話關系不同主機進程間的通信在主機間傳輸分組在節點間可靠地傳輸幀Bit位流的透明傳輸1.3.2OSI/RM參考模型的結構95協議數據單元(PDU)網絡體系結構中,對等層之間交換的信息報文統稱為協議數據單元(ProtocolDataUnit,PDU)。傳輸層及以下各層的PDU另外還有各自特定的名稱:傳輸層——段(Segment)網絡層——分組/包(Packet)數據鏈路層——幀(Frame)物理層——比特(Bit)PDU由協議控制信息(協議頭)和數據(SDU)組成:協議頭部中含有完成數據傳輸所需的控制信息:地址、序號、長度、分段標志、差錯控制信息……協議控制信息數據(SDU)96下層把上層的PDU作為本層的數據加以封裝,然后加入本層的協議頭部(和尾部)形成本層的PDU。封裝:就是在數據前面加上特定的協議頭部。解封裝:上述的逆向過程。因此,數據在源站自上而下遞交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封裝的過程。到達目的地后自下而上遞交的過程就是不斷拆封的過程?!惐龋喊l送信件數據在傳輸時,其外面實際上要被包封多層“信封”。數據協議頭數據N+1層PDUN層PDU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主機
1主機
2應用進程數據先傳送到應用層加上應用層首部,成為應用層
PDU7654321AP27654321AP1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主機
1主機
2應用層PDU再傳送到表示層加上表示層首部,成為表示層報文7654321AP27654321AP1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主機
1主機
2表示層PDU再傳送到會話層加上會話層首部,成為會話層報文7654321AP27654321AP1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主機
1主機
2應用層PDU再傳送到傳輸層加上傳輸層首部,成為傳輸層報文7654321AP27654321AP1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主機
1主機
2傳輸層報文再傳送到網絡層加上網絡層首部,成為IP數據報(或分組)7654321AP27654321AP1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主機
1主機
2IP數據報再傳送到數據鏈路層加上鏈路層首部和尾部,成為數據鏈路層幀7654321AP17654321AP2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主機
1主機
2數據鏈路層幀再傳送到物理層最下面的物理層把比特流傳送到物理媒體7654321AP17654321AP2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物理傳輸媒體主機
1電信號(或光信號)在物理媒體中傳播從發送端物理層傳送到接收端物理層主機
27654321AP27654321AP1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主機
1主機
2物理層接收到比特流,上交給數據鏈路層7654321AP17654321AP2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主機
1主機
2數據鏈路層剝去幀首部和幀尾部取出數據部分,上交給網絡層7654321AP17654321AP2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主機
1主機
2網絡層剝去首部,取出數據部分上交給傳輸層7654321AP17654321AP2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主機
1主機
2傳輸層剝去首部,取出數據部分上交給會話層7654321AP17654321AP2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主機
1主機
2會話層剝去首部,取出數據部分上交給表示層7654321AP17654321AP2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主機
1主機
2表示層剝去首部,取出數據部分上交給應用層7654321AP17654321AP2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主機
1主機
2應用層剝去首部,取出應用程序數據上交給應用進程7654321AP17654321AP2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主機
1主機
2我收到了
AP1
發來的應用程序數據!7654321AP17654321AP2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5432154321主機
1AP2AP1主機
2應用程序數據應用層首部H510100110100101比特流110101110101注意觀察加入或剝去首部(尾部)的層次應用程序數據H5應用程序數據H4H5應用程序數據H3H4H5應用程序數據H4傳輸層首部H3網絡層首部H2鏈路層首部T2鏈路層尾部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5432154321主機
1AP2AP1主機
210100110100101比特流110101110101計算機2的物理層收到比特流后交給數據鏈路層H2T2H3H4H5應用程序數據H3H4H5應用程序數據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5432154321主機
1AP2AP1主機
2數據鏈路層剝去幀首部和幀尾部后把幀的數據部分交給網絡層H2T2H3H4H5應用程序數據H4H5應用程序數據H3H4H5應用程序數據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5432154321主機
1AP2AP1主機
2網絡層剝去分組首部后把分組的數據部分交給傳輸層H5應用程序數據H4H5應用程序數據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5432154321主機
1AP2AP1主機
2傳輸層剝去報文首部后把報文的數據部分交給應用層應用程序數據H5應用程序數據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5432154321主機
1AP2AP1主機
2應用層剝去應用層PDU首部后把應用程序數據交給應用進程主機
1
向主機
2
發送數據5432154321主機
1AP2AP1主機
2我收到了
AP1
發來的應用程序數據!120OSI/RM模型的數據流向該層的協議數據單元,PDU該層的協議頭或PCI注意:每一層只處理本層的協議頭部!主機A主機B該層的服務數據單元或SDU下層的服務數據單元,SDU121OSI模型的意義和缺陷提供了網絡間互連的參考模型。成為實際網絡建模、設計的重要參考工具和理論依據。OSI/RM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進行網絡設計與分析的方法。實際的網絡幾乎都是分層結構,功能分層,協議分層,只是根據實際需要,層次有多有少。模塊化的結構便于同時開發、升級換代、維護管理。OSI模型設計亦有一定缺陷,以及與其相關的服務定義和協議極其復雜,實現起來困難且操作效率不高。實際應用中幾乎沒有完全按OSI七層模型設計的產品。122(一)物理層它直接與物理信道相連,起到數據鏈路層和傳輸介質之間的邏輯接口作用,提供建立、維護和釋放物理連接的方法。任務:在物理介質上正確地、透明地傳送比特bit流。1.3.3OSI/RM參考模型的各層功能(一)物理層主要功能:物理連接:點對點,點對多點差錯檢驗:奇偶錯,格式錯等的報錯服務:串行和并行協議(標準):規定了物理接口的各種特性:機械:物理連接器的尺寸、形狀、規格電氣:信號電平,信號的脈沖寬度和頻率,數據傳送速率,最大傳輸距離等功能:接口引(線)腳的功能和作用規程:信號時序,應答關系,操作過程例:RS-232、RS-449、V.24、V.35、G.703/G.704123124(二)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任務:在兩個相鄰結點間可靠地傳輸數據,使之對網絡層呈現為一條無錯的鏈路。在相鄰結點之間建立鏈路;傳送以幀(Frame)為單位的數據信息;并且進行檢錯和糾錯。設計數據鏈路層的主要目的是在有差錯的物理線路的基礎上,采取差錯檢測、差錯控制與流量控制等方法,將有差錯的物理線路改進成無差錯的數據鏈路,向網絡層提供高質量的數據傳輸服務。125(二)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功能:鏈路管理:建立與拆除數據鏈路連接組幀:幀封裝,按順序傳送,處理返回的確認幀物理尋址:MAC地址/物理地址定界與同步:產生/識別幀邊界錯誤檢測/恢復:可靠的傳輸,CRC(循環冗余校驗編碼),ARQ(選擇重傳)流量控制:抑止發送方的傳輸速率,使接收方來得及接收126(二)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服務無確認無連接服務有確認無連接服務面向連接的服務根據確認的發送條件,將確認機制分為三種方式:正向確認雙向確認負向確認127(二)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協議:面向字符的:數據以字符為單位傳輸,用控制字符控制通信IBM的BSC規程面向比特的:數據以位為單位傳輸,用幀中的控制字段控制通信ISO的HDLC規程共享信道問題(LANorWireless):如何控制對共享信道的訪問?將數據鏈路層劃分為邏輯鏈路控制(LogicalLinkControl,LLC)和介質訪問控制(MediaAccessControl,MAC)兩個子層,由MAC子層解決共享介質訪問控制問題。LAN使用的兩種主要介質訪問控制方法:CSMA/CD(CarrySenseMultipleAccessWithCollisionDetect)TOKENPASSING128尋址并選擇合適的路由,把數據報從源端傳送到目的端,在需要時對上層的數據進行分段和重組。向上面的資源子網提供服務。PDU:數據報(Datagram,IP-分組Packet)功能:路由選擇流量控制和擁塞控制異種網絡互連IP協議[RFC791](三)網絡層(NetworkLayer,InternetLayer)129服務數據報(Datagram)服務網絡層從傳輸層接受報文(發送時)并拆分為報文分組,把每一個分組作為一個獨立的信息單位傳送。特征:不需建立連接、每個數據報都附有網絡地址、要求路由選擇、數據報不能保證按序到達目的地、對故障的適應性強、易于平衡網絡流量.虛電路(VirtualCircuit)服務在源主機要與目的主機通信之前,應先建立一條網絡連接。特征:要求先建立連接、全網地址、路由選擇、按序到達、可靠性較高、適用于交互式作用永久虛電路呼叫虛電路(三)網絡層(NetworkLayer,InternetLayer)130數據報服務與虛電路服務項目虛電路數據報目的主機地址建立連接時需要每個分組都需要初始化設置需要不需要分組順序由通信子網負責保證通信子網不負責差錯控制由通信子網負責,對主機透明由主機負責流量控制通信子網提供網絡層不提供連接的建立和釋放需要不需要131路由選擇如何在多條通信路徑中找一條最佳路徑?依據:速度、距離(步跳數)、價格、擁塞程度路由器——路由表建立與維護靜態:人工設置,只適用于小型網絡動態:運行過程中根據網絡情況自動地動態維護路由算法——建立與維護路由表的方法距離向量算法:RIP、CGP等鏈路狀態算法:OSPF等132鏈路層的任務兩節點間可靠的數據傳輸Ethernet,X.25,ATM,…網絡層的任務沿兩端點間的最佳路由傳輸數據(主機間的邏輯通信)Ethernet,X.25,ATM,…133對網絡層的連接進行管理,在源端與目的端之間提供可靠的、透明的數據傳輸,使上層服務用戶不必關心通信子網的實現細節。傳輸層的特點以上各層:面向應用,本層及以下各層:面向傳輸;與網絡層的部分服務有重疊交叉,功能取舍取決于網絡層功能的強弱;只存在于端主機中;實現源主機到目的主機“端到端”的連接在這一點上與網絡層的區別是什么?網絡層:為主機之間提供邏輯傳輸傳輸層:為應用進程之間提供邏輯傳輸(四)傳輸層(TransportLayer)134功能:地址映射:源端進程地址映射到網絡地址,或反之;多路復用與分割:多個傳輸連接共用一條網絡連接;一條傳輸連接使用多個網絡連接;進行數據分段并在目的端重新組裝;傳輸連接的建立與釋放;提供“面向連接”和“無連接”兩種服務:TCP/IP協議:TCP和UDP傳輸差錯校驗與恢復;流量控制(滑動窗口),防止數據傳輸過載。135傳輸層與網絡層的關系網絡層則提供網絡中主機間的“邏輯通信”;而傳輸層提供主機中的進程間的“邏輯通信”。二者之間的差別:微妙而又重要類比主機:學校的傳達室進程:學校中的學生應用層報文:信件網絡層協議=郵局的投遞服務,只負責遞送到傳達室傳輸層協議=傳達室負責人的收發服務,負責遞送到每個學生136網絡層的任務沿兩端點間的最佳路由傳輸數據(主機間的邏輯通信)Ethernet,X.25,ATM,…傳輸層的任務……兩端點間可靠的透明數據傳輸(應用進程間的邏輯通信)通信子網137(五)會話層(Sessionlayer)會話層是利用傳輸層提供的端到端的服務,向表示層或會話用戶提供會話服務,建立、組織和協調應用進程之間的交互過程。是用戶和網絡的接口。功能:為用戶建立、引導和釋放會話連接。服務類型:雙向同時(雙工)、雙向交替(半雙工)和單向(單工)在ISO/OSI環境中,所謂一次會話,就是兩個用戶進程之間為完成一次完整的通信而進行的過程,包括建立、維護和結束會話連接。即通訊的雙方在正式傳輸前的溝通。138(六)表示層(Presentationlayer)定義用戶或應用程序之間交換數據的格式,提供數據表示之間的轉換服務,保證傳輸的信息到達目的端后意義不變。它主要涉及被傳輸信息的內容和表示形式,如文字、圖形、聲音的表示。功能:對源站內部的數據結構編碼,形成適合于傳輸的比特流(符合“傳輸語法”),到了目的站再進行解碼,轉換成目的站用戶所要求的格式(符合目的站“局部語法”),保持傳輸數據的意義不變。服務:信息的表示方式(一般用編碼的方式),不同類型計算機中內部格式的轉換、密碼轉換和文本壓縮的轉換。數據采用什么編碼方式?,是JPEG,ASCII,EBCDIC。139(七)應用層(Applicationlayer)最直觀,是計算機網絡與最終用戶間的接口。任務:為用戶的應用進程提供網絡通信服務。功能:提供各種不同的應用協議以滿足應用進程的需求;識別并證實目的通信方的可用性;使協同工作的應用進程之間進行同步;為通信過程申請資源。常用的網絡服務包括文件服務、電子郵件服務、打印服務、集成通信服務、目錄服務、網絡管理服務、安全服務、多協議路由與路由互連服務、分布式數據庫服務、虛擬終端服務等。Telnet,SMTP,HTTP,FTP140小結:OSI參考模型各層的主要功能層次功能應用層為應用進程提供網絡應用的接口服務,如電子郵件服務、文件傳輸服務等表示層數據的公共表示、數據的加密和解密等會話層會話管理、會話同步傳輸層向上層提供可靠、透明的傳輸服務。TCP,UDP網絡層通信子網中的路由選擇、擁塞控制等。IP,IPX數據鏈路層組幀、流量控制、差錯控制。802.3/802.2,HDLC物理層為數據比特流的傳輸提供機械特性、電氣特性、規程特性和功能特性。EIA/TIA-232,V.35(地位最低、任務最重、傳輸“比特”)(位居老二、在節點間傳遞“幀”)(位居老三、在網絡中尋路傳送“包”)
(位居老四、關鍵位置、端到端地傳輸“段”)(位居老五、準備對話,信息)(位居老六,表示數據,信息)
(位居老七、提供服務,信息)1411.4TCP/IP體系結構1.4.1TCP/IP參考模型的發展1.4.2TCP/IP參考模型的結構1.4.3TCP/IP協議綜述1.4.4兩種體系結構的比較
1421.4.1
TCP/IP參考模型的發展
1974年Kahn定義了最早的TCP/IP參考模型;
1985年Leiner等人進一步對它開展了研究;
1988年Clark在參考模型出現之后對其設計思想進行了討論;
TCP/IP協議一共出現了6個版本,后3個版本是版本
4、版本5與版本6;
目前我們使用的是版本4,一般被稱為IPv4;
IPv6被稱為下一代的IP協議。TCP/IP體系結構分為4層:應用層傳輸層網際層網絡接口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應用層
傳輸層
網際層網絡接口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注:TCP/IP體系結構有時也采用5層表示方法,即用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代替網絡接口層。1.4.2TCP/IP參考模型的結構網絡層傳輸層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144
TCP頭應用層數據應用層數據
TCP頭應用層數據IP頭幀頭
TCP頭應用層數據IP頭幀尾實例:TCP/IP協議的傳輸過程應用層傳輸層網絡層鏈路層應用層傳輸層網絡層鏈路層145
1.4.3TCP/IP協議綜述開放的協議標準;獨立于特定的計算機硬件與操作系統;獨立于特定的網絡硬件,可以運行在局域網、廣域網,更適用于因特網中;統一的網絡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個TCP/IP設備在網中都具有唯一的地址;標準化的高層協議,可以提供多種可靠的用戶服務。(1)TCP/IP協議的特點146TCP/IP不是一個單個的協議,而是由數十個具有層次結構的協議組成的一個協議集,其中TCP和IP是該協議集中的兩個最重要的核心協議。TCP/IP是Internet上的標準通信協議集。TCP/IP以“請求注釋”(RFC)文檔發布:TCP[RFC768],UDP[RFC793]IP[RFC791]DNS[RFC1034,1035],FTP[RFC959,1635](2)TCP/IP協議概述RFC(RequestForComments)包含了關于Internet的幾乎所有重要的文字資料,制定于1969年(當時Internet是ARPANET)。RFC文檔主要涉及計算處理和計算機通信方面的網絡技術協議、過程、程序和理論概念。這種英特網協議組規范文檔,由Internet工程任務組(IETF)及Internet工程指導小組(IESG)共同制定,命名為RFC。147Message(報文)Segment(段)Packet(分組,包)Frame(幀)Bit(比特)TCP/IP協議集對應的PDU應用層HTTP,FTP,SMTP,DNS,Telnet傳輸層TCP,UDP網際層IP,ICMP,ARP,RARP網絡接口(數據鏈路層+物理層)PPP,Ethernet,Tokenring,ATM(3)TCP/IP的各層介紹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7654321OSI/RM應用層傳輸層網絡接口層網際層TCP/IPPPP,HDLC,FDDI,Ethernet,802.3,802.5等等TCP/IP支持所有標準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協議兩種體系結構的比較
TCP/IP與OSI/RM的對應關系149OSI和TCP/IP有著許多的共同點:采用了協議分層方法,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紙容器印刷與裝飾技術考核試卷
- 貴金屬精煉中的貴金屬礦床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考核試卷
- 運動防護用具材料研發進展考核試卷
- 選礦實驗方法與技巧考核試卷
- 水電工程信息系統安全與防護措施考核試卷
- 草原生態保護與利用考核試卷
- 小兒飲食護理
- 海外留學申請文書專業撰寫與推廣服務協議
- 海外復雜地質環境無人機租賃及地質成果解析協議
- 金融存管安全風險評估及應對協議
- GB/T 3299-2011日用陶瓷器吸水率測定方法
- GB/T 18867-2014電子工業用氣體六氟化硫
- FZ/T 51011-2014纖維級聚己二酰己二胺切片
- 第15課《驛路梨花》教學實錄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完整版PPT)
- 動物英語俚語課件
- 幼兒園課件-神奇的中草藥
- 金壇區蘇科版六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第18課《中學遐想》課件(定稿)
- 小學生民法典主題班會PPT
- 甲狀腺的外科治療與病ppt課件
- 國家開放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形考任務1-4參考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