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課大眾傳媒的變遷_第1頁
第16課大眾傳媒的變遷_第2頁
第16課大眾傳媒的變遷_第3頁
第16課大眾傳媒的變遷_第4頁
第16課大眾傳媒的變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信息傳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圍之廣前所未有。請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哪些方式獲得信息?“知訊者生存!”——廣告語廣播、電視、電影、報刊、互聯網……大眾傳媒:向大眾傳遞信息的媒體。媒體(媒介、傳媒):信息傳播的載體或平臺

按出現時間先后分為:第一媒體:報刊、第二媒體:廣播、第三媒體:影視、第四媒體:互聯網,第16課大眾傳媒的變遷

唐代中國就出現具有新聞傳播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員間傳閱的報紙——《邸報》(887年)

法國著名哲學家伏爾泰曾經說過:“報紙的故鄉在中國。”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報紙——《邸報》思考:我國報刊業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形成(19世紀中前期~19世紀末)發展(19世紀末~改革開放前)繁榮(改革開放后)一、報刊業走向繁榮

外文報:《中國叢報》(19世紀30年代、廣州)中文報:《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1833年、廣州、

中國境內外國人創辦的第一份中文報刊)

《萬國公報》《申報》(歷時最長、影響最大)國人最早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昭文新報》(艾小梅1873年、漢口,刊登些軼聞趣事詩詞小品之類的文章,因銷路不暢辦了不到一年就停刊了,但它的歷史意義還是非同尋常的。)什么時候中國開始出現近代報刊?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在華辦報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特別是傳教士)在華辦報,拉開近代報刊業的序幕,其后中國人效仿。1、報刊業的形成階段(19世紀中前期~19世紀末)外報國人辦報《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是由德國漢學家傳教士郭實臘,1833年7月在廣州創辦的。是中國境內外國人創辦的第一份中文報刊。《中國叢報》是19世紀30年代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在廣州創辦、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的第一份英文刊物。1868年9月5日在上海創刊,主辦人是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林樂知,主要登載時事和傳播西方宗教與文化等。后更名為《萬國公報》《教會新報》更名《萬國公報》后,側重推廣泰西各國有關的地理、歷史、文明......及一般進步知識的期刊。”當時的知識分子如果想要了解西方的知識學問的話,一定要看萬國公報。由于其廣泛介紹西方,受到維新人士和地方要員的重視。從李鴻章、張之洞這些重要的政府官員到日本天皇都長期訂閱這份雜志。1872年4月,一份中文報紙《申報》在上海創刊,創辦人是英國商人美查。《1907年,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萬五千元買下申報館全部產業,從此《申報》的產權與管理權歸中國人。1912年史量才成了申報館的大股東,并對申報原班人員和版面作重大調整,業務大有進展,成為上海發行量和影響最大的一份報紙,據上海市郵政局1931年的報告,當年《申報》發售量為十五萬份。1945年抗戰勝利后,《申報》被國民黨接收,解放前夕,該報終刊。討論:

中國境內的第一份中文報刊是由外國人創辦的,你如何看待外國人在中國創辦報刊?

外報在列強入侵過程中充當了文化的先遣隊,是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陣地,同時又為西方武裝侵略刺探情報,因此是列強侵華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盡管外報在列強侵華過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積極作用還是不容忽視的,其本身就是一種近代文明的象征和近代文化的載體,因此它在客觀上也起到傳播西方近代文明的積極作用,這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從19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在華傳教士興起了一股辦報的熱潮。他們先后在中國創辦了近170種中外報刊,約占同時期中國報刊總數的95%。”這些報紙①是宣傳宗教思想和文化侵略的工具②客觀上起到傳播西方近代文明的積極作用③推動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覺醒④對國人自辦近代報刊起了刺激和示范效應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A2、報刊業的發展階段(19世紀末~改革開放前)

表現:

①戊戌變法時期:《時務報》,宣傳維新思想

辛亥革命時期:《民報》,宣傳革命思想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新青年》,宣傳民主科學思想戊戌變法時期,梁啟超宣傳維新思想的陣地維新運動中,國人辦報熱情空前高漲1896年1月出版,僅發行5天,出版二期即遭查禁。康有為在“公車上書”之后不久,創辦了《萬國公報》。《萬國公報》自1895年8月17日開始正式刊行,報名與英國、美國傳教士所辦之報相同,因為上海廣學會編的《萬國公報》在政府官僚中行銷有年,故襲用其名,以利推廣。北京強學會成立以后,“先以報事為主”,把《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梁啟超、汪大燮為主筆。《中外紀聞》于12月16日正式刊行。譯載新聞外,又載“格致有用之書”,探討“萬國強弱之原”,提出言政敷治的建議。辛亥革命時期,報刊成為宣傳政治的工具《民報》是中國同盟會機關報,1905年11月創刊于日本東京。《新青年》,由陳獨秀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第一卷名《青年雜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籠統地稱為《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中國共產黨國民黨針鋒相對的斗爭②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共產黨》《紅色中華》《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

③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日報》《紅旗》《光明日報》《文匯報》等成為宣傳黨的路線,政策和方針的主要輿論工具③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日報》《紅旗》《光明日報》《文匯報》等共同探究1996年,中宣部批準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報業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該集團目前共有19種報刊,日均發行量達163萬份,2000年廣告總收入達13億,連續幾年居全國報紙廣告收入第一位……1、當前我國報刊事業發展的特點和原因是什么?2、根據你的生活實際,談談這一發展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什么影響?特點:種類增多;數量增大;集團化;市場化。原因:改革開放后經濟的發展;國家的支持;人們對科技文化更加重視等。影響:開闊眼界、影響觀念;豐富生活、陶冶情操……3、報刊媒介的局限性是什么?文化素質的限制形象性相對薄弱……重點提示形成發展繁榮(19世紀中前期---19世紀末)(19世紀末-----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以后)1、掌握線索2、理解影響報刊媒介對推動社會發展的影響。具有報道新聞、傳遞信息、通達民情、傳播知識、開啟民智、立言議政和實行輿論監督的功能,從總的趨勢來看,它對中國社會的發展中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二、影視事業的發展1、電影事業(1)形成與發展:

電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種娛樂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視覺暫留現象。

1895.2,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為他們發明的“連續攝影和放映的機器”申請了專利

1905年11月,北京豐泰照相館的老板任景豐,在自家照相館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攝了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部電影──京劇《定軍山》。這部電影的主演是京劇界須生泰斗譚鑫培。

任景豐譚鑫培19世紀末,電影就傳入了我國:1905年11月,拍攝了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部電影──京劇《定軍山》1931年,中國拍攝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漁光曲》是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風云兒女》之所以著名,是因為該片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現在已經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電影在中國的發展及取得的成就

文革時期的電影如報刊一樣題材狹隘,表現手法單一,中國的電影事業走入低谷。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電影再次走向輝煌。八十年代有《阿Q正傳》、《紅高粱》等影片。九十年代有《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霸王別姬》、《一個都不能少》等影片在國際上多次獲獎。20世紀更是好片迭出。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等成為國際著名的大導演。鞏俐、葛優、章子怡等成為了國際影星。至于香港電影的成就更是有目共睹。成就張藝謀陳凱歌知名導演馮小剛鞏俐葛優李連杰著名演員周潤發楊紫瓊(2)特點:①時效性不強②制作精良,畫面清晰,能在短時間內使觀眾得到充分的視覺和聽覺的享受。③能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情感參與和情感體驗2、電視事業北京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正式改為中央電視臺)是中國第一家電視臺,于1958年5月1日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

隨后上海、哈爾濱等地也建成了地方性電視臺,但全國也只不過十幾家。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中國的電視事業發展緩慢,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使中國電視事業的發展出現了停滯。(1)發展:1958年,北京電視臺試播,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沈力“中國熒屏第一人”改革開放后,電視事業更加繁榮。為什么改革開放后電視會得到普及?

答案提示:B、科學技術的進步,如衛星傳送技術的運用,擴大了電視臺的覆蓋面積。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購買力強,電視成為家庭中的普通電器。3、群眾精神生活的需要,電視節目專業性、知識性、娛樂性并存,適合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人群,易與觀眾形成互動。4、是信息傳遞的主要方式,信息量大,具有可視性、多角度、覆蓋面廣的優勢,開闊人們視野,對社會影響大。5、國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村村通”工程——是國家為解決廣大農村和邊遠山區(主要是西部地區)群眾難以看電視聽廣播問題而實施的工程。從1998年開始實施,到2001年3月,累計投資16.2億多元,消滅廣播電視盲村10萬多個,解決了近7000萬人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電視節目的豐富多彩:一、是出現一批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影響的新聞類節目;二、是現場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體育比賽;三、是播映許多優秀的電視連續劇。三、互聯網的興起我國的互聯網事業起步雖晚,但發展速度卻是一日千里,發展態勢呈現出后發者的跳躍式特征。截至1996年10月31日,上網電腦29.9萬臺,www網站1500個,上網人數62萬人,到了1999年底,上網電腦即已達到350萬臺,www網站有15153個,上網人數890萬個。到2000年底,我國互聯網用戶達到1580萬,次于美國、日本、德國、英國而位居世界第五。互聯網對青少年的影響害處大還是益處大?百家爭鳴互聯網的優勢:1、集報紙、廣播、電視的優勢于一體2、費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一、互聯網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構成潛在威脅。二、互聯網使許多青少年沉溺于網絡虛擬世界,脫離現實,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廢學業。三,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和網絡犯罪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互聯網害處: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你如何看待互聯網?討論

人類社會的發展促進了媒介的產生和發展,而媒介產生和發展之后又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課堂小結1、標志著中國無聲電影歷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