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3卷第2期財經研究Vol.33No.22007年2月JournalofFinanceandEconomicsFeb.2007專業化產業集聚、———克魯格曼中心(,四川宜賓644007:文章擴展了貿易成本的范圍,認為貿易成本不僅包括產品運輸成本,而且也,并引入前后向產業聯系,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可解的中心—外圍模型,并探討了在各種條件下相應的經濟學含義,認為在推動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對落后地區的技術支持必不可少,并應重視區域間產業發展的互動,否則,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將難以有效推進。關鍵詞:專業化產業集聚;要素流動;區域工業化中圖分類號:F06115;F062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29952(20070200016011一、引論專業化產業集聚所反映的勞動分工、要素流動與區域工業化的關系一直是經濟學者、地理學者研究的重要內容。亞當斯密(1776視技術進步源自于勞動分工的發展。他在第一章開篇就指出,勞動生產力最大的改進,以及勞動在任何地方運作或應用中所體現的技能、熟練和判斷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勞動分工的結果,并緊接著用制造業的故事加以說明。楊格(1928認為由專業化分工所導致的報酬遞增一直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因此,報酬遞增取決于勞動分工的發展,而勞動分工水平的高低則是由個人專業化水平、間接生產鏈條的長度、此鏈條上每個環節中產品的種類數綜合決定的。馬歇爾(1890直接提出了分工的“外部性”原理,并將它視為產業集群(產業區形成的主要原因。雖然傳統的分工理論對分工帶來的“迂回生產”所引致的對其他行業分工的誘導性需求,促使了相關行業分工的深化和在空間上集中已有較為清楚的論述,但是其分工理論缺乏優美的數學智力均衡結構,并且也難以對“馬歇爾困境”作出合理的解釋,因此在理論上無法得到主流經濟學的重視,逐漸被排擠出了主流經濟學的研究視野。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軔于克魯格曼的新經濟地理學在主流經濟學的標準分析框架下處理產業空間矩陣的發展變化及收稿日期:2006207201作者簡介:何雄浪(1972-,男,四川南充人,宜賓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系講師,經濟學博士。?61?其均衡問題,重新喚起了人們對專業化分工、產業集聚與區域工業化研究的興趣,迎來了新經濟地理學在20世紀90年代發展的高潮,至今仍有方興未艾的趨勢。克魯格曼(Krugman,1991的中心一外圍模型主要經濟思想是,濟規模較大的區域,由于前向和后向聯系,現象,經濟規模越大,集中越明顯,,越大,在廠商水平上的規模經濟越明顯,系作了深入的研究,,但是,一些決定著經濟活動空間分配的關,從而一些特定的參數值便決,限制了CP模型在空間經濟分析中的廣泛應用。圍繞中心外圍模型的可解問題,一些學者做出了有益的探索。Baldwin(1999認為是資本積累,而不是要素流動引起的需求聯系效應導致了產業的集聚,其模型的簡潔性得出了許多可供分析的結論。Ottaviano等(2002發展了利用二次效用函數和線性需求函數的新經濟地理模型,從而經過簡單的代數運算便得出了可分析的結論。朱希偉(2004引入部門間人口流動成本和地區間技術差異,認為新興制造業可以在外圍地區形成,并縮小地區間差異,然而其模型忽視了現代工業生產專業化分工效應。在借鑒前述研究的基礎上,文章嘗試對專業化分工、要素流動與區域工業化關系進行有益探討,從而演繹出了一個理論模型的發展動態,以期推進克魯格曼中心—外圍模型的發展。二、模型的建立及其初始狀態分析 克魯格曼中心一外圍模型新發展①假設一個國家有兩個地區:地區1(城市和地區2(農村,地區1是工業區,只生產工業產品,不生產農產品,地區2是農業區,在初始狀態下,只生產農產品。工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為0,農民為(1-G,地區1和地區2均不存在失業,地區之間存在工資差別,地區內部不存在工資差別,地區1工資為W1,地區2為W2,不失常理性,假設在初始狀態下,W1>W2,并且,工人和農民均不存在儲蓄,其收入等于支出。地區1專業化生產最終產品工業品M,在這個生產部門內部,有許多生產最終產品的企業,這些生產企業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以市場價格PM向消費者提供最終產品工業品,由于這些生產企業完全同質,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把它們加總作為一個大的生產企業或部門,最終產品的生產企業或部門采取迂回的間接生產方式,需用中間產品作為自己的投入,中間產品的生產采取規模報酬遞增的生產技術。地區2生產農產品A,農產品的生產采取規模報酬不變的直接生產技術,并且,以單位農產品價值作為計價標準,即PA=1。假設產品的運輸是有成本的,運輸成本采取薩繆爾森的“冰山”交易形式,即運送一單位產品,只有1/t部分到達目的地,(171?何雄浪:專業化產業集聚、要素流動與區域工業化-1/t部分在運輸途中“融化”掉了,工業品和農產品的運輸均有成本,工業品為tM,農產品為tA(tM>1,tA>1。 (一消費均衡。工人、農民的效用不考慮時間和空間的變化,瞬間效用函數,其效用函數形式如下:U=C|1MC1-pA其中:CM為工業品消費量,CA,1屮為農產品支出份額,卩問題可以表述為:MAXjiM1-PMCM1+PAtACA1=W1=il/M,CAl=(l-pW1/(PAtA(3其中:CM1表示城市工人對工業品的需求函數,CAl表示對農產品的需求函數。同理,可求出農村中代表性農民對工業品和農產品的需求函數為:CM2=pW2/(PMtM,CA2=(l-|iW2/PA(4 (二生產均衡。11工業廠商均衡。假設生產最終產品的企業需要有n種不同的中間投入品,并且其生產函數采取不變替代彈性形式:l=(JnOx(i(o-l/odio/(o-1(51為最終產品的產出量,x(i為第i種中間投入品的使用量,o是中間投入品之間的替代彈性(o:1,o越小,意味著最終產品的生產對中間投入品的依賴程度越高,也就是最終產品的生產技術對中間投入品的多樣性需求越高。我們在D-S(Dixit和Stiglitz,1977分析框架下進行討論,假定中間投入品的生產只使用一種生產要素,即勞動。企業的生產函數相同,其代表性企業的生產函數為:l(i=a+px(i(6代表性企業的利潤函數為:n(i=p(ix(i-wl(i(7p(i為第i種中間投入品的價格;w為工人工資。在最終產品的生產中,要求中間投入品成本最小,也即:MINC=JnOp(ix(idi,s.t.JnOx(i(o-l/odi=Y(o-l/oi(8根據一階求導條件,可得出:x(i=Yl/(p(io(JnOp(i1-odio/(o-1(9 x(i表示最終產品生產企業對第i種中間投入品的需求函數,從而有:p(i=(Yl/(Ax(il/o,A=(JnOp(i1-odio/(o-1(10 針對中間產品生產廠商來講,要求在(10式的約束下,其利潤最大化,即?81?財經研究2007年第2期(7式取值最大化。假設中間產品的種類無限多,從而p(i的變化對A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因此,A為常數。根據一階求導條件,可得出:x(i=(wpo/(o-1-o(Y1/A(易能證明Y1=A,從而得出:p(i=wpo/(o-l=(1+1/(o-1卩w( ,間產品生產廠商的利潤為0,即(7:x(i=(o-1a/p(13:o:l是我們模型分析的必然要求。(式:=a(l4中間產品企業勞動的平均產出與邊際產出分別為:APL=x(i/l(i=(o-l/(邙,MPL=1/卩(15可見,邊際產出與平均產出的比率為o/(0-1,邊際產出高于平均產出,o越小,其比率越大,中間產品生產企業的規模收益遞增的程度就越大,因此,o反映了企業規模收益遞增的程度。根據D-S分析框架下的壟斷競爭理論,每個企業在生產某一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具有規模經濟而不具有范圍經濟,也就是說每個企業只生產一種產品,產品種類數等于廠商數量,因此中間產品生產廠商數量,或者最優的中間產品種類數為:n=Ll/l(i=L0/(ao(16 根據前面的推導,可得出部門最終產出為:1=(((o-1a/p(L0/aoo/(o-1(17 勞動產出彈性(dY1/Y1/(dL/L=o/(o-1:1,因此中間產品勞動雇傭量上升1%,最終產品將上升o/(o-1%,最終產品生產顯示出規模報酬遞增的特征,并且o越小,最終產品生產規模報酬遞增的程度就越大。21農業廠商均衡。如前假設農產品的生產采取規模報酬不變的生產技術,其勞動的平均產出等于邊際產出,農產品生產廠商面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因此其生產函數可設為:2=cl=c(1-0L(18農業勞動者的工資為:W2=MR?MPL=PA?c=c(19 (三市場均衡。由于面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最終產品工業品生產企業收益等于其成本支出:jiW10L+pW2(1-0L=0LW1(20 農產品企業收益也等于其成本支出:(1-j!W10L+(1屮W2(1-0L=(1-0LW2(21■91?何雄浪:專業化產業集聚、要素流動與區域工業化根據(20式或(21式,可推出:W1=W2@/(1-|1/(0/(1-0=c(卩/(1-|!/(0/(1-0(22令k=@/(1-y/(0/(1-0,我們稱之為偏離系數,該系數反映了消費者偏好結構與資源稟賦結構的偏離程度。當W1:W2時,必有k,卩:0;當W1=W2時,必有k=1,這時卩=0 最終產品工業品市場出清條件為:@W1/PM0L+@W2/PMtM(L(23 根據前面的推導:P=-Y11/(1oo/(o-1(1-y(o-1a:PA三1,因此,農產品平。(四福利分析。由于最終產品及中間產品的生產廠商的均衡利潤均為0,因此社會福利的總和等于消費者的福利總和,對消費者的福利分析即代表了對社會的福利分析。我們定義地區1和地區2的實際工資分別為:?11=(PM-y(PAtA-(1-yW1=y-1(1-y/y[1/(1-oo/(o-1(1-y(o-1a卜y(25 ro12=(PMtM-y(PA-(1-yW2=cT-yM[1/(1-oo/(o-1(1-y(o-la]屮(26于是ro11/ro12=kt^M/tI-^A,可見,隨著偏離系數k的增加,工業品運輸成本的提高,或者農產品運輸成本的下降,工人的相對效用水平得到提高,特別地,當兩地名義工資相等、tA=tM=t時,ro11/ro12=T2片1,因而,在此情況下,如果工人的效用高于農民的效用,則必須有卩:015。進一步分析,當L:ao/e時,有droll/do;0,d?12/do;0,因此,在勞動投入不成為限制因素、a與0不變的情況下,規模經濟報酬遞增程度與消費者的效用成正相關變化,反之,則反是。三、要素流動、技術差異與區域工業化為了集中考察勞動力流動對產業集聚的影響,我們假設t^M=t(1-卩a,即消除了產品運輸成本對相對實際工資水平的影響,從而,地區間的名義工資率之比等于實際工資率之比,名義工資率高的地區意味著實際工資率也高。當農民轉移到城市以后,由于技術溢出的地理鄰近性,特別是隱性知識面對面交流的異常重要性,假設農民轉移到城市經過一段時間的自覺學習后,掌握了與城市工人同樣的現代工業生產的技術能力,當然,這一段時間我們可以認為非常短,以至于不會影響對本文問題的分析。另外,考慮到勞動力流動障礙,一部分農民也可以就地轉移,成為農村工人,促進農村工業化。假設在中間產品的?02?財經研究2007年第2期生產過程中,城鄉之間存在技術水平差距,農村工業中間產品生產函數可設為:l(i=t(a+px(i(t:1( 最終產品生產函數不變,廠商仍面臨著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民放棄農業從事工業,于從事農業獲得的名義工資率,e,0+(1-0e,從而ee(0,(片e/1單位,e,(Te-1單位勞動力在遷移過程中損失e,k=@/(1屮/(0/(1-0,否則,遷移過,從而TeW(l,k]。現在,我們。(一農民異地轉移,城市產業集聚不斷加強發展模式。仿前推導可得:W1=(0+(1-0e/Te((1-0(1-e2=(0+(1-0e/Te/((1-0(1-e(28令k2=卩@(0+(1-0e/Te/((1-0(1-e,易能證明k2:1,則W1:W2,城鄉之間的工資水平差距將誘致農民遷移到城市去。地區1和地區2的實際工資分別為:?21=k2t”1Ac((1-y(o-laLl/(o-1((0+(1-0e/Te/(aoo/(o-1-y(29 ?22=T-yMc[(1-y(o-1aL1/(o-1((0+(1-0e/Te/(aoo/(o-1卜卩(30 農業勞動力轉移后,工人效用與初始狀態下的效用之比為:?21/?11=(k2/k1(1-e-y((Te0+(1-0e/(Te00卩(61(31上式中,k1代表初始狀態下的偏離系數,當k1=1時,?21/?11:1,即農業勞動力轉移后工人的效用大于轉移前的水平;更為一般的情況是k1主1,即k1:1,令f(Te=ro21/ro11,則有:f'(Te=f(Te((0-1e(oy-o+1/((Te0+(1-0eTe(o-1(32 現在我們分別討論Te、e對?21/w11的影響。11勞動力轉移前后工人相對效用水平的比較。(1勞動力轉移成本Te對?21/^11的影響。當o;o1=1/(1-y時,f'(Te;0,可見,當o較小,即規模經濟較強的情況下,隨著勞動力轉移成本的提高,工人的相對效用水平不斷降低;當o:o1=1(1-卩時,即o較大時,f'(Te:0,這時隨著勞動力轉移成本的■12?何雄浪:專業化產業集聚、要素流動與區域工業化提高,工人的相對效用水平不斷得到提高。(2勞動力轉移份額e對?21/?11的影響。令屮(e=?21/?11,當o;[(0-t0+e卩-e0y+t0卩-1]/(1-0+t0@-1,即o足夠小時,我們便有屮'(:0,屮(e:屮(0=1,這時由于中間投入品生產的規模經濟足夠強,產效率很高,,對福利水平在逐漸遞增,;[(0-t0+e卩-e0y+t0卩-1]/(1-0+,,便有屮'(e;0,屮(e;屮(0=1,,,工人獲得的相,而農業品生產的,,,絕對效用水平越來越低。21勞動力轉移前后農民相對效用水平的比較。?22/?12=(l-e-^((0Te+(1-0/(0Teoy/(o-l(33?22/?12:l,因此,轉移后與轉移前相比,農民的效用水平得到提高,勞動力轉移得越多,剩余農民的效用水平越高。雖然勞動力轉移成本的提高會帶來農民相對效用水平的下降,但無論勞動力轉移成本多高,只要有一部分農民能轉移出去,剩余農民的效用水平就會比轉移前高。(二農民就地轉移,農村工業化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由于地區2生產最終產品工業品的廠商面臨著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因此它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從而,它在P=PMtM的市場條件下進行生產,由于PMtM:PM,它的產品只能在本地市場銷售,并且,由于地區內部無工資差別,意味著農村工人的工資與農民的工資相等,據此,我們不難推出:W1=W2(@-e/(1屮/(0/(1-0=c(@-e/(1屮/(0/(1-0(34令k3=(@-e/(1-y/(0/(1-0,易能證明k3:1(當e=(片0/(1-0時,k3=1。地區1和地區2的實際工資分別為:?31=ck3t^-1A[1/(1-oo/(o-1(1-y(o-la(0o/(o-l+tM(1-0e/to/(o-1卜y(35?32=cT-yM[^p((01/(1-oo/(o-1(1-y(o-1a(0o/(o-1+tM(1-0e/to/(o-1]-y(36 11城市工人效用的比較分析。(1農村工業化城市工人的效用與初始狀態的比較分析。?31/?11=((y-e/y(1-e-y(1+tM((e-e0/(t0o/(o-1y(37工人所遭受的福利損失越大。這是因為,農村勞動力被用于低效的鄉村工業?22?財經研究2007年第2期生產,一方面,城市仍是農村工業品的主要供給者;另一方面,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對農業生產產生了“擠出效應”,導致農產品相對供應不足,影響了城市消費者的福利水平。另外,我們也可發現,在勞動力轉移量一定的情況下,工業產品運輸成本越高,越有利于城市消費者。這是因為,提高,降低了農村消費者的消費能力,產品,自身效用隨之提高。31de=?3?ll[oyTo/(l(o-lo/(-l+tMee/(I+(e屮(1-e](38,d(1/1/de:0,則有?31/?11:1(當e=0時,?31/?11=1。,農業勞動力轉移有利于提高城,并且越來越高于轉移前水平。(2兩種不同轉移模式下城市工人效用的比較分析。?3?21=oy/(o-lo/(o-lo/(o-l^^0Te(1-e(0Te+e-e0(oy-o+1/(o-1(39t對相對效用的影響與前面分析類似。下面分析勞動力轉移成本對相對效用的影響。32dTe=?3?21=[Te(e-e0+Te0+Te(o-1(e-e0+Te0](40當o足夠小時,d(?31/?21/dTe:0,因此,隨著勞動力轉移成本的提高,農業勞動者在本地轉移與異地轉移比較起來,給城市工人帶來的相對福利水平在逐漸提高。這是因為,一方面,隨著勞動力轉移成本的提高,相對降低了城市勞動力的有效供給量,從而影響最終工業產品的產量,而就地轉移不會降低工業勞動力的有效供給量;另一方面,由于最終產品工業品生產規模報酬遞增的程度較大,隨著勞動者在本地從事工業生產,農村工業品的自給能力得到增強,從而城市地區向農村地區出口更少的工業品,城市消費者有機會消費更多的工業品。21農村居民不同狀態下效用的比較分析。?3?22=o/(o-lo/(o-ly(e+(l-e/ieoy/(o-l(41?3?12=[o/(o-lt-e]y(42?2?12=[o/(o-1l-e山(43 由(41式知,隨著勞動力轉移成本的提高,農村工業生產技術的提高,以及工業品運輸成本的提高,農業勞動者傾向就地轉移。另外,有?32/?12:l,同時有?22/?12:l,因此,只要減少農民的數量,不管是通過異地轉移或農村工業■32?何雄浪:專業化產業集聚、要素流動與區域工業化化的模式,都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效用水平。四、結論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理論與實踐啟示:第一,濟地理學主要關注空間成本的一個方面,,一個方面,即要素流動成本重視不夠,的產業集聚現象,,,區,正因為,,則這種集聚將持續存在,,將形成專業化分工現象,而與落后地區相比,將最—外圍結構。因此,按照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詮釋,降低貿易成本有利于加快區域一體化進程,有利于產業集聚,有利于各地區形成專業化分工現象,然而這種做法常常受到落后地區政府的反對,因為區域一體化過程常常意味著產業間貿易的過程,從而落后地區被鎖定于傳統產業,有淪為外圍地區的危險。實際上,落后地區也正是這么做的。例如,全球化浪潮來勢洶猛,但實際上遭到不少發展中國家的抵制。在我國內部也同樣如此,改革開放近30年歷程,也就是表現為破除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樊籬,反對地方保護主義,促進統一市場形成的過程。然而,地區封鎖、“諸侯經濟”現象仍未根本消除,一些地方政府從本地區利益最大化目標出發,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抱有抵制心態。實際上,各種各樣的地方法規與土政策或多或少地阻止了落后地區的人才或其他生產要素流失,雖然這不利于生產要素總體的優化配置,然而,從某種程度上講,它阻止了區域差異的進一步擴大,提高了社會的穩定程度。第二,產業集聚與工業化是緊密關聯的,猶如孿生兄弟的關系,工業化帶來了產業集聚,產業集聚促進了工業化。落后地區趕超先進地區的工業化、經濟活動的地理集中并不是一個平滑的過程,經常是落后地區和先進地區并存,人為通過行政手段拉平落后地區和先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實際上既無必要也不可行,要想使落后地區加入“富人俱樂部”,我們除了通過產業政策加快先進地區適宜技術產業的轉移和實行正確的貿易政策外,落后地區自身的努力也非常重要。因為地區落后雖然意味著后發劣勢,但也有可能意味著后發優勢。實際上,產業在一個地區的大量集中會導致不可移動要素價格的上漲,落后地區雖然沒有產業集中,但是,其技術鎖定的風險也較小,新技術采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只要落后地區善于利用其低要素價格,隨著對新技術采用經驗的積累,落后地區趕超先進地區并非沒有可能。第三,從我國實踐來講,為了實現落后地區的工業化,防止區域差異的進一步擴大,政府應該加大對落后地區的技術支持,降低知識分享成本,促進區域間的知識流動,例如,在落后地區建立?42?財經研究2007年第2期大學或適宜技術、產業關聯性強的開發區何嘗不是有益的嘗試。因此,落后地區的工業化不僅僅是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的轉變過程,而且也是一個勞動分工不斷深化、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只有落后地區順利地實現了工業化,區域間的技術水平差距得到降低,才能更有利于區域一體化進程,達地區的產業順利轉移與升級。注釋:①考慮到文章篇幅,,有興趣的讀者可自己。[1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1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1,AllynA1Increasingreturnsandeconomicprogress[J]1EconomicJournal,1928,(38:527?542.Krugman,PR1Increasingreturnsandeconomicgeography[J]1JournalofPoliticalEcon2omy,1991(99:483?499.Baldwin,RE1Agglomerationandendogenouscapital[J]1EuropeanEconomicReview,1999,43(2:253?280.Ottaviano,GTabuchiT,Thisse,JF1Agglomerationandtraderevisited[J]1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2002,43(2:409?435.⑹朱希偉1偏好、技術與工業化[J]1經濟研究,2004,(11:96?106.[7]Dixit,AK,Stiglitz,JE1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optimumproductdiversity[J]1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7,(67:297?308.SpecializedAgglomeration,FactorMobilityandRegionalIndustrialization———TheNewDevelopmentofKrugman'sCoreOPeripheryModelHEXiongOlang(DepartmentofLawandPublicManagement,YibinCollege,Yibin644007,ChinaAbstract:WedevelopananalyticallysolvablecoreOperipherymodelthatisbasedonthemodelofneweconomicgeographybyKrugman.Itallowsustoinvestigatetherelationshipsbetweenlaborspecialization,factormobilityandregionalindustrialization.IntermediateOgoodsusageandgrowingnum2berofinputscreatecostanddemandlinkagesbetweenfirms,resultinginahigherproductivityoffinalOgoodsproduction.Itisshown(下轉第89頁?52?何雄浪:專業化產業集聚、要素流動與區域工業化曾軍平:利益分配、戰略行動與集體選擇的不確定性[4]樊綱1現代三大經濟理論的綜合與比較[M]1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1[5]繆勒1公共選擇理論[M]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6]奧爾森1集體行動的邏輯[M]1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1[7]普利高津1確定性的終結[M]1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1[8]森1集體選擇與社會福利[M]1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Abstract:EinsteinandPrigoginesaidrespectivelythattimeandcertaintyisakindofillusion.Inmyopinion,equilibriumisalsoakindofillusion,namely,endogenousuncertaintyisthenaturalcharacterofthecollectivechoice.Basedonthediversityofindividualstrategyactions,thispapergivesatheoreticalproofonthehypothesisofuncertainty.Recognitionabouttheandtherelateddesignofinstitutionsforthesocialcontrol.uncertaintydoesbenefittotheu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大寒節氣幼兒護理
- 傳統治療體系概述
- 智慧城市三維管網設計施工與質量保障服務合同
- 核電站輔助崗位派遣服務及管理協議
- 生物有機肥生產技術許可與售后服務合同
- 文創園區產業孵化與委托經營管理合同
- 游戲動漫IP授權與跨界合作開發合同
- 電池產品安全評估與理賠補充合同
- 伊利集團年度培訓體系總結
- 高效節能工業廢氣處理系統驗收質量標準協議
- 噴淋塔設計標準參考
- 國家課程設置標準課時
- 高支模板監測記錄
- 涂裝工藝流程、PFMEA2018
- 《蘇泊爾盈利能力分析》8000字
- 浙教版初中科學所有實驗目錄及所需器材九上
- 車站信號自動控制教案-四線制道岔控制啟動電路
- 數字經濟學導論-全套課件
- 委托書掛靠樣本
-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學習通課后章節答案期末考試題庫2023年
- 立體幾何中的空間距離問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