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設計_第1頁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設計_第2頁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設計_第3頁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設計_第4頁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人教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6.《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了解科技說明文的特點及本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地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2.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3.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發自主探索的興趣,養成科學的思考方法。【教學重點】了解這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教學難點】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二課時學習《被壓扁的沙子》一、導入新課

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繼續探討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被公認為當今美國科幻小說家的泰斗阿西莫夫所撰寫的另一篇說明性文章《被壓扁的沙子》。

二、自學檢測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說明方法。(1)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這是由巨大撞擊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那么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舉例子)(2)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純的沙子)處于超高壓的狀態,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從而變得極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作詮釋、作比較)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視頻朗讀《被壓扁的沙子》2.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這四句話,你發現了什么?(1)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2)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3)即非常純的沙子。(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愿意這樣做呢?明確: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起補充說明作用。3.這些括號中的句子分別有什么作用?請加以說明。明確:(1)這一句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即南美洲與非洲海岸線驚人的吻合。(2)這一句看起來有調侃的意味,但并非無稽之談。星體撞擊地球雖然極為罕見,但在地球的歷史上確實發生過。作者作這樣的假設,意在強調天文學研究的現實意義。(3)這是對“二氧化硅”的解釋,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學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強調只有非常純的沙子才能稱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雜質。(4)這一句話是以金剛石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成普通的碳,類比斯石英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為普通的沙子。也許沒有人會在意斯石英的還原問題,但沒有人會愿意把金剛石變為碳的,因為金剛石太名貴了。作者在幽默風趣中,把事理說得簡明透徹。這些補充說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學概念為平易的介紹,化嚴密的科學論證為幽默詼諧的類比說明,表現了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同學們應在今后的說明文寫作中學習、借鑒。4.對于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科學界存在著哪兩種對立的理論?各自的依據是什么?明確:科學界對于恐龍在6500萬年前遭遇滅頂之災,存在著的兩種對立的理論是:“撞擊說”和“火山說”。“撞擊說”的依據: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現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火山說”的依據: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那么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5.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據又是什么?明確:“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證據一:因為在恐龍滅絕的那個年代的巖層中,發現了斯石英——壓扁的沙子。證據二:斯石英只在被撞擊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發吞沒了恐龍,就不會有“斯石英”存在。結論無疑:是撞擊毀滅了恐龍。四、研讀課文,合作探究1.在本文中,作者意在說明恐龍是怎樣滅絕的?為什么?明確:作者意在說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因為在作者看來,有論據驗證的理論才能成立。斯石英只出現在沙子被強烈擠壓的地方;火山活動地區至今沒有發現過斯石英;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2.作者提到恐龍滅絕的兩種理論,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明確:①我贊成“火山說”。倘若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爆發,那么就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②我贊成“撞擊說”。因為在恐龍滅絕的那個年代的巖層中,發現了斯石英——被壓扁的沙子。③我也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因為在自然界中斯石英只出現在沙子被強烈擠壓的地方,所以如果是火山爆發吞沒了恐龍,就不會有“斯石英”的存在。【教師小結】恐龍滅絕的原因究竟是“撞擊說”還是“火山說”,科學家們也在爭論不休,并且一直以來都在不斷地研究。我們在學習時也應有這種敢于大膽質疑的精神。3.本文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離題太遠?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好不好?為什么?明確:本文的題目不但沒有離題,還能提示讀者,恐龍滅絕的“撞擊說”之所以產生,與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題形象性強,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改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不好,因為該文題對本文內容起不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五、品讀課文,品味語言1、請比較下面的兩句話:

(1)這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2)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這兩句話表達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明確:“這”指什么?“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使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是導致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是客觀事實,還是根據現象推出的結論?是科學家根據科學現象進行科學推測得出結論。如果去掉“也許”,句子意思就成了一個科學的判斷,與客觀事實不符。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去掉“也許”,句意過于絕對化,與客觀事實不符。

雖然只是一個詞的應用,卻足以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和嚴密的特點了。

2、請看這兩句話:

(1)如果在8500C的溫度下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它將變為普通沙子。

(2)如果在大約10000C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左右,它將變為普通沙子。

如果把表示溫度和時間的詞換成不確定的大約數字,行不行?

明確:不行。因為斯石英變為普通沙子的溫度和時間是推測出來的,還是經過科學驗證的客觀事實?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使用數字必須采用經過科學驗證后確定的數字,數字的運用同樣可以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六、對比閱讀,拓展思維1、本文與《恐龍無處不有》有什么異同之處?(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角度、說明語言方面比較)明確:(1)說明順序:兩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內,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既嚴謹又深入淺出地解釋清楚。(2)說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舉例子:《恐龍無處不有》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說明南極不只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被壓扁的沙子》中到舉“斯石英與金剛石”“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巖層”例子,證明斯石英是由撞擊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的,從而得出“恐龍的滅絕是撞擊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較:《恐龍無處不有》中將南極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而《被壓扁的沙子》則是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方法來說明斯石英與普通沙子的區別。除此以外,還有“打比方”“列數字”“作詮釋”等說明方法。(3)說明角度:《恐龍無處不有》是從恐龍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被壓扁的沙子》是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地球可能曾受到撞擊。(4)說明語言:準確簡練,淺顯易懂。2、我們從作者解決問題的思路中獲得了什么啟示?質疑精神大膽想象做個有心人……小結: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選用的材料不同,所說明的主要問題也不同。第一篇短文談到恐龍的化石無處不有,是為了證明另一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而在第二篇中,恐龍的滅絕則成為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了證據。兩文都證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觀點。七、中考鏈接閱讀《被壓扁的沙子》選段,回答問題:①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紹夫的原蘇聯科學家發現,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純的沙子)處于超高壓的狀態,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從而變得極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②斯石英并不十分穩定,原子之間靠得太近以至于它們又出現相互排斥的趨勢,最后又變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間結合得極為致密,所以這種反彈變化進行得非常緩慢,從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數百萬年。③金剛石的形成與此相同。金剛石中的碳原子被擠壓得異常緊密,它們同樣存在一個向外擴散并且恢復為普通碳的趨勢。在通常條件下,這也需要數百萬年。④如果你把溫度升得足夠高,就可使這種變化加快。增溫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們之間能夠相互分離,返回到原始狀態。因此,如果在850℃的溫度下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它將變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愿意這樣做呢?)1、對文段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D)A.斯石英是原蘇聯科學家斯季紹夫在1961年發現的。B.斯石英比沙子要重。C.“斯石英并不十分穩定”的依據是斯石英是沙子組成的。D.第三段中“金剛石的形成與此相同”中的“此”指的是斯石英的原子之間靠得太近。2、第四段括號中的話所起的作用是(C)A.說明金剛石是由碳構成的。B.說明金剛石的珍貴,變成碳太可惜了。C.補充說明增溫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狀態。D.補充說明金剛石可以分解成碳,而斯石英只能分解成沙子。3.寫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說明方法。??(1)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純粹的沙子)處于超高壓的狀態,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從而變得極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