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教育學_第1頁
教育與教育學_第2頁
教育與教育學_第3頁
教育與教育學_第4頁
教育與教育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節教育的產生和發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發展一、教育的起源(一)神話起源說

(二)生物起源說

(三)心理起源說

(四)勞動起源說

二、教育的發展(一)原始社會的教育(二)古代社會的教育(三)近代社會的教育(四)現代社會的教育(一)原始社會的教育1、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同一性;3、教育具有原始性。(二)古代社會的教育1、奴隸社會(1)學校教育產生,并開始成為教育的主要形式;(2)教育為奴隸主階級利益服務,具有鮮明的階級性;(3)教育內容更加豐富,教育方法比較單一。2、封建社會(1)教育成為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工具;(2)教育具有鮮明的等級性;(3)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4)教育發展非常緩慢。(三)近代社會的教育時間:16世紀至18世紀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學校教育體系;

2、提出并實施了普及教育;

3、教育與社會生產的聯系日益緊密;

4、教育內容、方法和教育組織形式的變化。(四)現代社會的教育1、現代社會教育的特點:①現代教育具有鮮明的生產性。②現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眾化道路。③現代教育內容日益科學化。④班級授課制成為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⑤現代教育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教育系統。(四)現代社會的教育

2、現代社會教育的發展趨勢①教育終身化②教育社會化③教育生產化④教育民主化⑤教育國際化⑥教育現代化⑦教育多元化第三節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教育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一、教育學的萌芽階段二、教育學的獨立與變革階段三、教育學的多元發展階段四、教育學的理論深化階段一、教育學的萌芽階段

在古代社會,教育學處于萌芽階段。人們開始對教育實踐中所積累的經驗作出一定的總結和概括,但在理論上抽象概括的層次較低,仍停留在現象的描述和形象的比喻上,缺乏科學依據,帶有相當程序的臆測和簡單的邏輯推理性質。從總體上說,教育學在它的初期階段是跟政治、倫理、哲學、文學乃至宗教思想混雜在一起的,教育學上的獨立命題和范疇沒有明確的規定性,也沒有得到充分的展開。一、教育學的萌芽階段1.中國古代的教育學思想代表人物:孔子、韓愈、朱熹、顏元等代表作:《論語》《學記》《師說》《語錄》等2.西方古代的教育學思想(主要是古希臘、古羅馬)代表人物: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昆體良代表著:《理想國》、《雄辯術原理》重視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無類”。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以“六藝”為教學內容總結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主張自覺修養德行樹立教師的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論語·子路》“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孔子:重視教育的作用

孔子:總結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一)學、思、行結合(二)啟發誘導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返者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

——朱熹《論語集注》(三)因材施教(四)好學與實事求是的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主張自覺修養德行(一)立志(“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二)克已(“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不怨天,不尤人。”)(三)力行(“言必信,行必果。”)(四)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也。”)(五)內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六)改過孔子:樹立教師的典范(一)學而不厭(二)溫故知新(三)誨人不倦(四)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五)愛護學生(六)教學相長《學記》《學記》(1229個字)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一、關于教育作用與教育目的二、關于教育制度與學校管理三、關于教育教學的原則與方法四、關于教師一、關于教育作用與教育目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1、《學記》將教育與政治高度結合起來,使教育成為政治的手段。2、盡管也說明了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但人的發展問題是服從于政治與社會的發展的二、關于教育制度與學校管理:1、學制與學年: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從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學的設想:“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把大學教育的年限定為兩段、五級、九年。2、視學與考試:第一年“視離經辨志”;第三年“視敬業樂群”;第五年“視博習親師”;第七年“視論學取友”;第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三、關于教育教學的原則與方法1、教學原則:預防性原則;及時施教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學習觀摩原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長善救失原則;啟發誘導原則(“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藏息相輔原則;(“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2、教學方法講解法:“約而達,微而藏,罕譬而喻。”問答法:練習法:四、關于教師1、提出尊師重道思想。“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2、概括出一條教師自我提高的規律——“教學相長”。“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完整的學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系的人。柏拉圖把教育分為音樂教育(包括詩歌和文學等)和體育。音樂教育陶冶人的心靈,體育為了鍛煉身體,強調身心教育和諧發展。在女子教育方面,他主張男女的稟性是一樣的,應有同等的受教育權。代表作:《理想國》《巴曼尼得斯篇》《蘇格拉底之死》

柏拉圖二、教育學的獨立與變革階段據已有的資料考察,最先提出“教育學”這個概念的,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弗蘭西斯·培根(156-—1626)。培根在1623年撰寫了《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一書,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科學開列出來,認為是關于“指導閱讀”的學問。從此教育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但一般認為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學論》,是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第一本教育學,它也標志著獨立形態的教育學的誕生。二、教育學的獨立性形態階段(英國)培根:《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1623)(捷克)夸美紐斯:《大教學論》(1632)(英國)洛克:《教育漫話》(1693)(法國)盧梭:《愛彌兒》(1762)(德國)康德:《康德論教育》(1803)(瑞士)裴斯塔洛齊(瑞士):《林哈德與葛篤德》赫爾巴特(德國):《普通教育學》第斯多惠(德國):

《德國教師教育指南》培根在1623年撰寫了《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一書,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科學開列出來,認為是關于“指導閱讀”的學問。從此教育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培根一般認為,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于1632年成書、1657年出版的《大教學論》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學專著。它的出版標志著獨立的教育學科問世。標志近代獨立形態的教育學的開端。夸美紐斯盧梭(1712---1778年)與《愛彌爾》《愛彌爾》(構思二十年、撰寫三年),1762年出版,融哲學、教育和文學于一體,是一本夾敘夾議的教育小說。全書反映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闡述性善論。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人們將來會認為,他們所閱讀的,不是一種教育論文,而是一個空想家對教育的幻想。有什么辦法呢?我要敘述的,不是別人的思想,而是我自己的思想。我和別人的看法毫不相同。”盧梭對當時流行的成人化的兒童教育,從教育目標、內容到方法、組織形式等方面進行了猛烈的全面的抨擊。盧梭認為創建新教育的關鍵在于人們的新觀念:盧梭(1712---1778年)與《愛彌爾》第一,教育適應自然的觀念。“自然的教育”:“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人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事物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第二,兒童中心的觀念。第三,在實踐活動中學習的觀念。“以世界為唯一的書本,以事實為唯一的教訓”。第四,實用主義的觀念。第五,發現的觀念。“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

1776年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開設教育學講座。教育學列入大學課程。康德赫爾巴特(1776-1841)

德國教育理論家,完整教育學體系的創立者,“科學教育學奠基人”。他以倫理學和心理學為基礎建立了教育學的新體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學》被看作是具有劃時代意義,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完整教育學體系的著作。赫爾巴特(1776-1841)他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具有“完美德性”的人。他把教育分成管理、教學、訓練(德育)三部分,強調嚴峻的紀律和教師的絕對權威。提出了“可塑性”、“教學的教育性”概念。他認為教學應以多方面的興趣為基礎,他把興趣分為經驗的、思辨的、審美的、同情的、社會的、宗教的等六種。教學的任務在于通過不同的學科來形成兒童各種活動的觀念。還將教學過程分成“明了”、“聯想”、“系統”和“方法”四個階段,而伴隨這四個階段的心理狀態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動”。他的學生齊勒爾與賴因將教學四階段發展為:預備、提示、聯想、總結和應用。凱洛夫將其演變為“復習、引入、講解、總結、練習”。(1776-1841)赫爾巴特,是第一個運用心理學原理來研究和解釋教育問題的教育家。他以倫理學和心理學為基礎建立了教育學的新體系。代表作《普通教育學》(1806),被認為是教育學作為一門規范學科形成的標志,從而使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他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具有“完美德性”的人。他把教育分成管理、教學、訓練(德育)三部分,強調嚴峻的紀律和教師的絕對權威。提出了“可塑性”、“教學的教育性”概念。他認為教學應以多方面的興趣為基礎,他把興趣分為經驗的、思辨的、審美的、同情的、社會的、宗教的等六種。教學的任務在于通過不同的學科來形成兒童各種活動的觀念。還將教學過程分成“明了”、“聯想”、“系統”和“方法”四個階段,而伴隨這四個階段的心理狀態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動”。他的學生齊勒爾與賴因將教學四階段發展為:預備、提示、聯想、總結和應用。后凱洛夫將其演變為“復習、引入、講解、總結、練習”。三、教育學的多元發展階段19世紀五十年代以后,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倫理學及法律學等學科興起。這些學科的發展對教育學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一方面它可以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更新和豐富自己的內容;另一方面它可以借鑒其他學科的方法,使教育學的研究走向深入。實驗教育學文化教育學實用主義教育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實驗教育學實驗教育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興起的用自然科學的實驗法研究兒童發展及其與教育的關系的理論。其代表人物是德國教育學家梅伊曼(1862-1915)和拉伊(1862-1926)。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實驗教育學綱要》(1914)及拉伊的《實驗教育學》(1908)。文化教育學文化教育學又稱精神科學教育學,是19世紀末以來出現在德國的一種教育學說,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爾泰(1833-1911)、斯普朗格(1882-1963)、利特(1880-1962)等人。代表著作主要有狄爾泰的《關于普遍妥當的教育學的可能》(1888)、斯普朗格的《教育與文化》(1919)、利特的《職業陶冶、專業教育、人的陶冶》(1958)等。實用主義教育學實用主義教育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國版”教育學,對20世紀整個世界的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杜威、克伯屈(1871-1965)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1916)《經驗與教育》(1938),克伯屈的《設計教學法》(1918)等。杜威杜威的學說反對以赫爾巴特為首的傳統教育思想以學科教材為中心和脫離實際生活,主張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和“從做中學”。杜威和赫爾巴特的相對立的“三中心”赫:教材教師課堂杜:經驗兒童活動馬克思主義教育學(俄)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前蘇聯)凱洛夫:《教育學》楊賢江:《新教育大綱》(1930)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晏陽初:平民教育理論黃炎培:職業教育理論陳鶴琴:“活教育”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1893-1978)主編的《教育學》于1939年出版。這是一本試圖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闡明社會主義教育規律的教育學。四、教育學的理論深化階段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布魯納:“學科基本結構”贊科夫:《教學與發展》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批判教育學元教育學布盧姆1956年,《教育目標分類學》一書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動作技能目標,每類目標又分為不同層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階梯。這種教育目標分類,可以指導教師更加具體地確定教學的目標和任務,為人們研究和評價教育過程提供了依據。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他提出了“學科基本結構”的觀點,強調學習基本結構的重要性。他十分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大力倡導發現學習。贊科夫前蘇聯心理學家、教育家,1975年出版了《教學與發展》一書,這本書是他17年教學改革實驗的總結。他在批評當時的教學理論忽視發展學生智力的同時,詳細闡述了他的實驗教學論體系,系統地敘述了學生的發展過程,強調教學應走在學生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