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針灸法及護理襄陽市中醫院
針灸法及護理第一節腧穴常識
第二節常用腧穴第三節針灸法第四節灸法第一節腧穴常識
一、腧穴分類二、經絡的分布三、腧穴作用及規律四、特定穴的意義五、腧穴定位方法一、腧穴分類
1.十四經穴是分布于十四經循行路線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雙穴,即左右對稱的穴位309對,單穴52個。2.經外奇穴簡稱奇穴。它為后世新發現有肯定療效,但尚未歸屬十四經系統的穴位。可作為經穴的補充。3.阿是穴又稱天應穴、不定穴、壓痛點,《靈樞·經筋篇》:“以痛為腧”。二、經絡的分布三、腧穴的作用及規律腧穴本經主治特點二經相同主治三經相同主治手太陰肺經脈肺、喉病胸部病手厥陰心包經脈心、胃病神志病手少陰心經脈心病手陽明大腸經脈前頭、鼻、口、齒病眼病、咽喉病、熱病手少陽三焦經脈側頭、脅肋病耳病手太陽小腸經脈后頭、肩胛病足太陰脾經脈脾胃病前陰病、婦科病足厥陰肝經脈肝病足少陰腎經脈腎病、肺病、咽喉病足陽明胃經脈前頭、口、齒、咽喉病、胃腸病神志病、熱病足少陽膽經脈側頭、耳病、脅肋病眼病足太陽膀胱經脈后頭、背腰病(背俞并治臟腑病).1.遠治作用:經脈所通,主治所及
經脈流經疾病所屬經穴。如:上病下取:頭痛、頭暈→取涌泉穴、太沖穴。下病上取:脫肛、子宮脫垂→取百會穴。1.遠治作用:三、腧穴的作用及規律2.近治作用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療所在部位及其鄰近器官的病癥,稱之為腧穴的近治作用。百會穴→頭痛中脘穴→胃痛腎俞穴→腰痛阿是穴→以痛為輸3.特殊作用①雙向性:天樞穴:腹瀉止瀉,便秘通便
②特異性:大椎:退熱膽囊穴:膽絞痛四、特定穴的意義指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和特定稱號的一類腧穴。足三里→腹痛、腹瀉、胃、腸疾病。委中→腰痛、背痛、腰、背部疾病。列缺→項痛、落枕、頸項部疾病。合谷→牙痛、口病、面部疾病。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1.解剖標志取穴法兩眉之間——印堂兩乳之間——膻中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2.骨度分寸定位法頭部前發際→后發際:12寸耳后兩乳突之間:9寸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胸腹部天突→歧骨(胸劍聯合):9寸歧骨→臍中:8寸臍中→橫骨上廉:5寸兩乳頭之間:8寸腋以下→季肋(11肋端):12寸季肋以下→髀樞(大轉子):9寸
上肢部腋前紋頭(腋前皺褶)→肘橫紋:9寸肘橫紋→腕橫紋:12寸五、腧穴的定位法
下肢部
橫骨上廉→內輔骨上廉:18寸內輔骨下廉→內踝尖:13寸
髀樞→膝中:19寸
膝中→外踝尖:16寸
外踝尖→足底:3寸五、腧穴的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五、腧穴的定位法
以病人自身手指為度來取穴的方法4.簡便取穴法。例如:兩手虎口交叉——列缺垂手中指端——風市五、腧穴的定位法
第二節常用腧穴一、手太陰肺經(11穴)二、手陽明大腸經(20穴)三、足陽明胃經(45穴)四、足太陰脾經(21穴)五、手少陰心經(9穴)六、手太陽小腸經(19穴)六、手太陽小腸經(19穴)七、足太陽膀胱經(67穴)八、足少陰腎經(27穴)九、手厥陰心包經(9穴)十、手少陽三焦經(23穴)十一、足少陽膽經(44穴)十二、足厥陰肝經(14穴)第二節常用腧穴十三、督脈(28穴)十四.任脈(24穴)第三節針灸法包括針和灸法,刺激經絡腧穴起到疏通經絡、調整陰陽、行氣活血、等作用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針法:毫針、皮針、三棱針、皮內針等。灸法:略第三節針灸法一、毫針的結構、規格、檢查二、毫針的練針法三、針刺前的準備四、針刺操作五、意外處理(一)毫針的結構
針尾針柄針根針身針尖
一、毫針的構造、規格、檢查長度規格表
粗細規格表
一般臨床以25~75mm(1~3寸)長和直徑為0.32~0.38mm(28~30號)粗細者最為常用。
舊規格0.511.5
22.5
3
44.5
5
6新規格152540506575100115125150號數262728
2930
31
3233
34
35直徑0.450.420.380.340.320.300.280.26
0.240.22(二)各類規格(三)檢查
針尖檢查:手指試探法棉球試探法肉眼觀察法針身檢查:肉眼觀察法桌面滾動法針身拉擦法
放大鏡檢查法檢查針柄:
兩手稍用力離合拉送或做相反方向捻轉針體光滑鋒利,針體挺直,易于進針,手感好,必須達到刺棉花不帶纖維1、指力練習--紙墊鍛煉指力和捻轉的基本手法。2、棉團練針法--練習提插、捻轉、進針、出針等各種手法的模擬動作。二、毫針刺法的練習3自身試針體會進針時皮膚的韌性、用力的大小,手法與針感的關系及不同部位腧穴的不同針感。要求能逐漸作到進針無痛或微痛,針身不彎,刺入順利,行針自如,指力均勻,手法熟練。三、針刺前準備(一)、思想準備(二)、選擇體位(三)、選擇針具(四)、腧穴的揣定(五)、消毒
(一)、思想準備
在針刺前醫患雙方都應作好思想準備。醫生對初診患者要做宣傳解釋工作,減少病人對針刺的恐懼心理,積極配合治療。醫生要安神定志,精力集中于病人身上。
選擇體位重要性在接受針刺治療時患者體位是否合適,對于正確取穴、針刺操作、持久留針和防止針刺意外都有重要意義。
選擇體位的原則選擇體位應該以醫生能正確取穴,操作方便,患者感到舒適自然,并能持久留針為原則。(二)、選擇體位針刺的體位有:
臥位:仰臥位、側臥位和俯臥位。
坐位:仰靠、側伏和俯伏坐位。1臥位
(1)仰臥位
適宜于取頭、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前身部)腧穴。
(2)俯臥位
適用于取適宜于取頭、項、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側(后身部)及上肢部分腧穴。
(3)側臥位
適用于取身體側面少陽經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2坐位(1)仰靠坐位適用于取頭面、頸部、胸部及上肢腧穴。(2)俯伏坐位適用于取頭頂、后頭、肩背部的腧穴。
適用于取頭部、耳部、頸項部的腧穴。(3)側伏坐位
3.選擇體位的注意點
1盡可能采取臥位。2針刺部位要充分暴露,并使局部肌肉放松。3體位選定后,要求不要隨意改變或移動。4盡量采取一種體位,而能暴露針刺所選多出穴位。
1毫針長短的選擇長針:肌肉豐厚,或胖人,病邪在里;短針:肌肉淺薄,或瘦人,病邪在表。2毫針粗細的選擇粗針:體質壯實、肌肉豐滿、實熱證;細針:體質虛弱、肌肉淺薄、虛寒證。(三)選擇針具
定穴可根據處方選穴的要求,按照腧穴的定位方法,逐穴進行定取。揣穴是用手指在已定穴處按壓、揣摸,以探求病人的感覺反應,找出具有指感的準確穴位。定準腧穴位置,還應以指甲在上切掐一“十”字形指痕,作為進針的標志。(四)腧穴的揣定(五)消毒(一)針具器械的消毒(二)醫者手指消毒(三)施術部位的消毒(四)治療室內消毒
四、針刺操作(一)刺激的強度1、通過得氣的強弱判斷刺激量2、捻轉、提插頻率、幅度、角度決定刺激量(二)刺激的時間(留針)1、一般20-302、老小弱不留或短時間。3、慢性、頑固、痙攣、痛疼稍長。(三)取針(三)進針法
1、單手進針法:2、針管進針法
3、雙手進針法
挾持進針法:以左手拇、食兩指挾持消毒干棉球,再挾持針身下端,露出針尖,將針尖固定于針刺穴位皮膚表面。右手持針柄,使針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壓時,左手拇、食兩指同時用力,兩手協同將針刺入皮膚。
提捏進針法: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將針刺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舒張進針法:用左手拇、食兩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繃緊,使針從左手拇、食兩指中間刺入。爪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針,緊靠指甲將針刺入皮膚。(四)針刺的角度和深度
1、針刺的角度:指進針時針身與所刺部位皮膚表面形成的夾角。直刺(90度)斜刺(45度)平刺(15度)
2、針刺的深淺度:病情、年齡、部位酌定其深淺度。(五)、行針手法行針又名運針,針刺入腧穴后得氣,調節針感強弱,以及針感傳導方向的操作方法。1、基本手法:2、輔助手法(1)提插法針刺入腧部位,上提下插的操作方法。“提”就是將針由深而淺的向上的操作過程;“插”就是將針由淺而深的向下的操作過程。1、基本手法:
(2)、捻轉法:將針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與食、中指挾持針柄,施以前后捻轉動作,使針在腧穴內反復前后旋轉的動作。1、基本手法:2、輔助手法
(1)循法:針刺后如無針感,或得氣不顯著時,用手指沿針刺穴位所屬經脈循行路線的上下左右輕輕地按揉或叩打的方法,稱為循法。
(2)刮法:指針刺達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動針柄的方法。如以拇指或食指抵住針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從下向上刮動針柄;或以拇指、中指挾持針根部,食指由上向下地刮動針柄,此法可激發經氣,是一種催氣、行氣之法。(3)彈法:指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用手指輕彈針柄,使針體微微振動的方法。但操作時用力不可過猛,彈的頻率也不可過快,避免引起彎針。此法亦有激發經氣、催氣的作用。(4)飛法:
針刺后不得氣,用右手拇、食指挾持針柄,細細搓捻數次,然后張開兩指,一搓一放。反復數次,如飛鳥展翅,稱飛法。(5)震顫法:
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捻轉動作,使針身產生輕微的震顫。此法可以促使得氣。
(6)搖法:
指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手持針柄進行搖動,如搖櫓或搖轆轤之狀。(六)得氣
1、定義:當針刺入腧穴后,通過施用捻轉或提插等手法,使針刺部位產生的特殊感覺的反應,謂之得氣,亦稱為針感。出現酸、麻、脹、重等感覺,或沿一定部位、方向擴散傳導。得氣與針刺療效密切相關。2、影響得氣的因素患者體質的強弱病情的變化以取穴準確操作手法。3、針刺不得氣采用措施:行針催氣、留針候氣、溫針、加灸。(七)毫針的補瀉方法名稱補
法瀉
法捻轉補瀉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時間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時間長,大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補瀉先淺后深,重插輕提,幅度小,頻率慢,時間短,以下插為主先深后淺,輕插重提,幅度大,頻率快,時間長,以上提為主名稱補
法瀉
法呼吸補瀉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呼氣時出針,吸氣時進針開闔補瀉出針后按閉針孔出針時不按閉針孔,或搖大針孔疾徐補瀉進針慢,出針快進針快,出針慢平補平瀉進針得氣后,均勻地提插捻轉(八)、留針與出針
留針是將針留置于穴內。“靜留針”、“動留針”。出針先以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固定被刺腧穴周圍皮膚,右手持針輕微捻轉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或輕捷直接向外。隨勢提出,不可妄用強力,不可粗心大意遺留針。
五、針刺異常情況的預防和處理(一)暈針輕度暈針:精神疲倦,頭暈目眩,惡心欲吐。重度暈針:心慌氣短,面色蒼白冷汗,脈細弱,甚昏迷,唇甲青紫,血壓下降,二便失禁,脈微欲絕等癥狀。原因初次接受針刺治療患者,精神緊張、體質虛弱、勞累過度、饑餓空腹、大汗、大瀉、大出血后等。體位不當,手法過重等
處理
停止針刺出針扶持患者平臥床上:頭部放低,松解衣帶,注意保暖。輕者靜臥片刻,給溫開水或糖水,即可恢復如未能緩解,掐或針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內關、足三里、涌泉、中沖等,也可灸百會、氣海、關元、神闕等。預防
解除恐懼心理;選取舒適體位;對勞累、饑餓、大渴的病人,因先進食、飲水后,再予針治。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變化。(二)、滯針
現象
針在穴位內,運針時捻轉不動,提插、出針均感困難。若勉強捻轉、提插時,則患者感到疼痛。
原因患者精神緊張,針刺入后局部肌肉強烈攣縮;或因行針時捻轉角度過大過快和持續單向捻轉等,而致肌纖維纏繞針身所致
預防應先作好解釋,消除顧慮。并注意行針手法,避免連續單向捻針。
處理
消除緊張,使局部肌肉放松;用循、攝、按、彈等手法,或在滯針附近加刺一針,以緩解局部肌肉緊張。如因單向捻針而致者,需反向將針捻回。(三)彎針
現象針柄改變了進針時刺入的方向和角度、使提插,捻轉和出針均感困難,患者感到針處疼痛。
原因術者進針手法不熟練,用力過猛,以致針尖碰到堅硬組織;或因患者在針刺過程中變動了體位,或針柄受到某種外力碰壓等。
處理
針身輕度彎曲,可慢慢將針退出;若彎曲角度過大,應順著彎曲方向將針退出。因患者體位改變所致者,應囑患者慢慢恢復原來體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退針。遇有彎針現象時,切忌強拔針、猛退針。
預防
進針手法要熟練,指力要輕巧。體位要恰當,并不要隨意變動。現象針身折斷,殘端留于患者腧穴內。
原因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有損傷剝蝕。針刺時針身全部刺入腧穴內,行針時強力提插、捻轉,局部肌肉猛烈攣縮。患者體位改變,或彎針、滯針未及時正確處理等所致。
(四)斷針
處理囑患者不要緊張、亂動,以防斷針陷入深層。如殘端顯露,可用手指或鑷子取出。若斷端與皮膚相平,可用手指擠壓針孔兩旁,使斷針暴露體外、用鑷子取出。如斷針完全沒入皮內、肌肉內手術取出。
預防應仔細檢查針具質量。進針、行針時,動作宜輕巧,不可強力猛刺。針刺入穴位后,囑患者不要任意變動體位。針刺時針身不宜全部刺入。遇有滯針、彎針現象時,應及時正確處理。(五)血腫現象針刺部位出現局部青紫或包塊原因刺破血管導致微量的皮下出血處理一般不必處理,可自行消退。
若局部腫脹疼痛劇烈,可采用先冷敷后熱敷之法(六)氣胸現象患者出現胸痛、胸悶、呼氣困難。原因針刺胸部、背部和鎖骨附近的穴位過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組織,氣體積聚于胸腔處理應立即起針并讓患者采取半臥位休息,切勿恐懼而翻轉體位,一般漏氣量少者,可自然吸收;
人體生理功能狀態1、過于饑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2、身體虛弱、氣虛血虧的患者,針刺時手法不宜過重,并應盡量選用臥位;3、婦女行經期,一般不宜針刺;4、妊娠期小腹部、腹部、腰骰部,以及一些通經活血的腧穴,也不宜針刺5、小兒的囪門部。即頭頂部的腧穴亦不宜針刺。
針刺的注意事項
針刺的注意事項人體病理狀態:1、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針刺;2、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3、小腹部的腧穴治療前要先排尿
重要臟腑組織器官處的腧穴,針刺不宜太深針刺胸、背、腋、脅、缺盆部腧穴,不宜直刺過深第四節灸法第四節灸法一、灸法的概念和特點
一、灸法的作用
二、灸法的種類和應用
三、施灸的注意事項
一、灸法的概念和特點
1、概念
具有火熱之性,是一種溫熱性刺激彌補針藥之不足陽氣衰微,沉寒痼冷特殊
《醫學入門》:“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以艾絨為主要燃燒材料,燒灼、薰熨或刺激體表的一定部位的一種醫療保健方法。“灸焫”性屬溫熱,純陽之性;芳香無毒,主灸百病艾葉易燃,滲透艾藥源豐富,價廉艾絨①芳香;②易燃,溫和;③使用方便其他2、施灸材料前言溫經通絡--風寒濕痹證溫中驅寒逐濕--寒濕為患、陽虛諸證逆灸-“無病而針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保健灸
(《針灸聚英》)
扶陽培元,“衛外而為固”升清舉陷--臟器下垂、久泄久痢等固脫救逆--亡陽虛脫證行氣活血,消瘀散結--癰腫瘡瘍初起、瘰疬、癭瘤等“引郁熱之氣外發”--某些熱病實熱(癤腫、帶狀皰疹、丹毒等)、陰虛發熱引熱外行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防病保健二、灸法的作用
三、灸法的種類和應用
灸法分類表
直接灸
瘢痕灸
(化膿灸)
無瘢痕灸(非化膿灸)艾炷灸
隔姜灸
間接灸
隔蒜灸
隔鹽灸
艾灸類
隔附子餅灸
溫和灸
灸法
懸灸
雀啄灸回旋灸
艾卷灸
(條)實按灸太乙針灸雷火針灸溫針灸
溫灸器灸——各種溫灸器非艾灸類
燈草灸
天灸
概念:圓錐形的艾團。壯:每燃燒一個艾炷,稱為一壯。艾炷制作規格:大、中、小灸法種類和應用(一)艾炷灸(1)無瘢痕灸1、直接灸操作:
燃剩2/5凡士林+艾炷——————紅暈
3~7壯適應證:虛寒證(2)瘢痕灸操作:燃盡1周
5~6周蒜汁+艾炷———————+膏藥化膿灸瘡瘢痕
7~9壯適應證:慢性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中國草本植物飲料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空調購銷合同
- 2025-2030中國自卸汽車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安達市屋面防水維修工程施工合同
- 2025-2030中國腦脊液管理產品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端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移動支付SD卡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離心管架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碎漿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石油天然氣檢測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湖北省2025屆高三(4月)調研模擬考試英語試題及答案
- 血液制品規范輸注
- 2025-2030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 專利代理師高頻題庫新版2025
- 肝硬化護理新進展
- 2025年征信業務合規培訓
- 2025年全國國家版圖知識競賽題庫及答案(中小學組)
- 2025項目部與供應商安全生產物資供應合同
- 統借統還合同協議
- 2025年上半年中國十五冶金建設集團限公司公開招聘中高端人才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XX鎮衛生院綜治信訪維穩工作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