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對外界信息的獲取》案例_第1頁
《動物對外界信息的獲取》案例_第2頁
《動物對外界信息的獲取》案例_第3頁
《動物對外界信息的獲取》案例_第4頁
《動物對外界信息的獲取》案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動物對外界信息的獲取》教學案例【教學內容】上科版生命科學第二冊第五單元第一節Ⅰ: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知道皮膚各感受器,并能說出感受器的作用及通過皮膚感覺形成的過程及意義。識別眼中成像部位及光真正感受器,說出形成視覺的意義。識別聲波的真正感受器并簡述形成聽覺的意義。過程與方法:1.通過閱讀教材及觀看視頻解答問題,增強提煉信息及分析問題能力。2.通過總結感覺形成的過程,提升總結歸納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各種感受器及感覺形成規律的學習,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通過晶狀體的曲度調節的有限性學習,懂得保護眼,認真做好眼保健操的重要性。通過欣賞《千手觀音》視頻,感悟在逆境中生命同樣能綻放美麗。二、【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感受器的作用及感覺形成的一般過程。【教學難點】對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觀點的認同。三、【教學準備】PPT、視頻四、【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言“情報就是生命?!边M入21世紀,信息更是有可能關系到一個人的成敗。那么,生物體是如何獲取信息的呢?單細胞動物是通過整個細胞獲取信息的,人和高等動物是如何獲取信息的呢?我們來觀看一個視頻,回答:指猴獲取食物的過程中利用了哪些感覺器官?通過分析引出課題傾聽觀看回答創設情景,引出課題,激發學習的興趣。指猴神奇的指讓學生驚訝生命結構的神奇。皮膚感受器人與人一見面,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什么?皮膚是人體的最大的感覺器官,通過皮膚,能產生哪些感覺呢?請同學們體驗一下。引導學生體驗通過皮膚產生的感覺,分析皮膚結構圖,尋找答案。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回答感受器的作用及通過皮膚產生感覺的過程,以及意義。有一種殘疾人能夠通過觸覺閱讀文字,他們是。。。。?盲人感受不到光的刺激,光的感受器位于哪呢回答體驗,回答感覺閱讀教材提煉信息回答問題回答:盲人回答:眼通過體驗,產生疑惑,并激發興趣。體會結構與功能的統一。3、承上啟下光感受器眼是光的感受器,它就像一部照相機一樣,那么,1.提問:(1).眼中光成像部位是?介紹眼球的其它結構,強調視網膜上成倒立縮小的像。(2).感受光刺激的真正感受器是什么?通過圖片讓學生識別兩種光感受細胞,并介紹其功能,指導學生分析為什么我們白天能看到五彩斑斕的世界,但是晚上卻只能看到物體的大小形狀,卻看不見色彩?(3.)為什么正常眼看近物和遠物均能看得很清晰?指導學生找到折光裝置,重點分析晶狀體的工作原理就象凸透鏡一樣,請學生利用初中的物理知識,分析看近物和遠物時,晶狀體的曲度變化。理解保護眼的重要性,及其眼保健操的意義。視覺形成及意義簡單介紹視覺形成的過程,指導學生分析視覺對生物體的意義所在。通過《千手觀音》舞蹈視頻,,并引出下文。閱讀教材找出答案通過已給知識回答問題。通過知識遷移,討論回答問題。感悟眼的重要及眼保健操的作用。觀看視頻感悟生命的精彩1以功能帶結構,突出結構與功能的統一.2.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學生保護眼的意識,并強化眼保健操的作用和重要性。4.讓學生感悟生命在逆境中同樣美麗聲波感受器觀看視頻,回答:聲波在耳中傳遞的方向是?介紹耳的結構。聲波的真正感受器是什么?強化耳蝸及作用。、聽覺形成的過程?簡單介紹聽覺的形成過程。從人們到處帶著隨身聽的現象,引出保護耳的重要性。介紹耳的另一個功能:保持身體平衡及感受器。引出暈車的原因。觀看視頻回答問題通過視頻,培養學生提煉信息的能力.。在時尚與科學性的沖突中,讓學生體會到保護耳的重要性?;瘜W感受器指導學生通過觸摸、聞、品嘗等做猜水果的游戲,讓學生明白,嗅覺、味覺也有其特定的感受器。而嗅覺味覺的形成過程也同視覺和聽覺一樣,它們有著共同的形成規律。做游戲、感悟游戲中感悟感覺形成的一般過程和學生一起小結感覺形成的一般過程。小結回答提升歸納總結能力總結展示其它動物的特殊感受器,指導學生分析出這些的共同特點就是感受外界刺激,產生神經沖動。這些感受器有都有利于人和動物體能夠很好地獲取食物,保護自己,逃避敵害。這是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完美體現,它是生物體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對環境的一種適應。傾聽、感悟強化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Ⅱ:教案設計說明《動物體對外界信息的獲取》一節是第五單元的第一節,是在第四章《生命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換》的基礎上學習的,而且還要為本章第二節中反射弧的學習作鋪墊,其知識容量大,有關生理結構方面的知識內容比較枯燥,而且感覺的形成過程還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知識點。如何將這些枯燥的知識給學生鮮活地展現,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成了我思考的重點。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是生命科學的基本觀點之一,生物體小到細胞大到器官、個體無不體現出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這也是生物在漫長進化過程中適應環境的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一”這一生物學觀點,培養學生利用這一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課標是A類要求,而且要求在一個課時內完成。本節涉及到五個器官,如果將這些器官的結構與功能一一給學生介紹清楚,一節課的課時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并能使學生有所收獲呢?我根據課標、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總的原則是弱化結構,突出功能,重視物理感受器,略帶化學感受器,將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理念不斷地給學生以強化。Ⅲ:教學反思本節課將生命科學的基本觀點之一的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作為一條軸線,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并以此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同時,學生通過晶狀體的曲度調節的有限性學習,懂得保護眼,認真做好眼保健操的重要性。通過《千手觀音》巧妙地將眼與耳連接起來,讓學生在感慨她們的不易時,明白在任何困境下,都能夠讓自己的生命精彩美麗。本節課教學目標具體、可操作性強,達成度很高。但本節還需要在生命的意義上再進一步的加強。Ⅳ:附件眼眼球近似球形,位于眼眶內。正常成年人其前后徑平均為24mm,垂直徑平均23mm。最前端突出于眶外12--14mm,受眼瞼保護。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內腔和內容物、神經、血管等組織。1.眼球壁主要分為外、中、內三層外層由角膜、鞏膜組成。前1/6為透明的角膜,其余5/6為白色的鞏膜,兩者移行處為角鞏膜緣。眼球外層起維持眼球形狀和保護眼內組織的作用。角膜則是接受信息的最前哨入口。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線經此射入眼球。角膜稍呈橢圓形,略向前突。橫徑為~12mm,垂直徑約~11mm。周邊厚約1mm,中央為。前面的曲率半徑為,后面約,屈光率相當于+43D的鏡片。角膜分為a、上皮細胞層:此層再生能力強,破損修復后不遺留痕跡;b、前彈力層:損傷后不能再生;c、實質層:在光學系統上具有重要意義;d、后彈力層:損傷后可迅速再生;e、內皮細胞層:具角膜-房水屏障功能,受損不能再生。角膜無血管,由淚液、房水、周圍血管以及神經支提供營養。角膜表面從大氣得氧。角膜前的一層淚液膜有防止角膜干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學特性的作用。角膜含豐富的神經,感覺敏銳。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線進入眼內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結構外,也起保護作用,并是測定人體知覺的重要部位。鞏膜為致密的膠原纖維結構,不透明,呈乳白色,質地堅韌。前面與角膜,后面與視神經硬膜鞘相連。鞏膜包括表層鞏膜、鞏膜實質和棕黑層。其前端與角膜相結合處的內側面,構成前房角,是房水循環的重要部位。鞏膜表面被眼球筋膜和結膜覆蓋。外側面即角鞏膜緣處,鞏膜、角膜和結膜三者結合。鞏膜是眼外肌的附著點處,此處鞏膜最薄,為,其余部位厚約1mm。中層又稱葡萄膜,色素膜,具有豐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三部分。虹膜:呈環圓形,在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位于晶體前,有輻射狀皺褶稱紋理,表面含不平的隱窩。中央有一~4mm的圓孔,稱瞳孔。由環形的瞳孔括約肌(副交感神經支配)和瞳孔開大肌(交感神經支配),調節瞳孔的大小。光照下瞳孔縮小,稱對光反射。睫狀體前接虹膜根部,后接脈絡膜,外側為鞏膜,內側則通過懸韌帶與晶體赤道部相連。包括睫狀肌、豐富的血管及三叉神經末梢。受副交感神經支配。睫狀體分泌房水,與眼壓及組織營養代謝有關;睫狀體也經懸韌帶調節晶體的屈光度,以看清遠近物。脈絡膜位于鞏膜和視網膜之間。脈絡膜的血循環營養視網膜外層,其含有的豐富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內層為視網膜,是一層透明的膜,也是視覺形成的神經信息傳遞的第一站。具有很精細的網絡結構及豐富的代謝和生理功能。視網膜的外側為脈絡膜,內側為玻璃體,前到鋸齒緣、睫狀體后緣,后至視神經盤。鋸齒緣在視網膜的前端,位于角鞏膜緣后6mm處,也是視網膜的前附著位,與睫狀體平坦部相連。視網膜的視軸正對終點為黃斑中心凹。黃斑區是視網膜上視覺最敏銳的特殊區域,直徑約1~3mm,其中央為一小凹,即中心凹。黃斑區很薄,中央無血管,可透見其下面橙紅色的脈絡膜色澤。此處主要為視錐細胞。黃斑鼻側約3mm處有一直徑為的淡紅色區,為視盤,亦稱視乳頭,是視網膜上視覺纖維匯集向視覺中樞傳遞的出眼球部位。視盤多呈垂直橢圓形,色淡紅,境界清楚,其上有動靜脈血管支,中央部有小凹陷區稱為視杯或生理凹陷。視盤為神經纖維組合的傳遞束開端,無感光細胞,故視野上呈現為固有的暗區,稱生理盲點。視網膜由外向內分10層:色素上皮層;視細胞層;外界膜;外顆粒層;外從狀層;內顆粒層;內從狀層;節細胞層;神經纖維層;內界膜。2.眼內腔和內容物眼內腔包括前房、后房和玻璃體腔。前房前界為角膜,后界為虹膜和晶體,周邊為前房角。中央部位深~,周邊淺。人眼的容積約為。后房前界為虹膜,周邊為睫狀突,后為晶體前囊和懸韌帶。房水由睫狀突的非色素上皮分泌到后房,流經瞳孔到前房。成人容積約。玻璃體腔是眼內最大的腔,前界為晶體、懸韌帶和睫狀體,后界為視網膜、視神經。容積為。眼內容物包括房水、晶體和玻璃體。三者均透明,與角膜一起共稱為屈光介質。房水由睫狀突產生,有營養角膜、晶體及玻璃體,維持眼壓的作用。晶體為富有彈性的透明體,形如雙凸透鏡,位于虹膜、瞳孔之后、玻璃體之前,借晶體懸韌帶與睫狀體聯系以固定位置。前面曲率半徑為10mm,后面為6mm。晶體隨年齡增長,晶體核增大而硬,囊彈性減弱,調節力減退,呈現老視。玻璃體為透明的膠質體,充滿眼球后4/5的空腔內。主要成分為水。前面有一凹面稱玻璃體凹,以容納晶體,其余部分與視網膜和睫狀體相貼,其間以視神經周圍和鋸齒緣前2mm處結合最為緊密。玻璃體有屈光作用,也起支撐視網膜的作用。無再生能力。眼球壁由外向內可分為三層:纖維膜、色素膜、視網膜。纖維膜由纖維組織構成,較硬,堅韌而有彈性,對眼球有保護作用,并能維持眼球的形狀,似雞蛋殼一樣,纖維膜又可分為角膜、鞏膜、角鞏膜緣。色素膜又叫葡萄膜,具有營養眼內組織及遮光的作用,自前向后又可分為虹膜、睫狀體、脈絡膜三部分,虹膜中間有一直徑~4mm的圓孔,這就是我們熟悉的瞳孔。不同人種的虹膜是有差別的,黃種人含色素較多,呈棕褐色,遠看如黑色,而白種人色素少,呈淺灰色或淡藍色。在虹膜的表層有凹凸不平的皺褶,據科學家研究,這些皺褶像指紋一樣每個人都不相同,而且不會改變。根據虹膜的這一特點,制成了電子密碼門鎖,當開門者把眼睛湊近掃描孔,掃描裝置就會將虹膜的圖像掃描下來,并與預先設置好的圖形進行對比,如果吻合,門鎖自動打開。最里面是視網膜,它緊貼著脈絡膜內面,為高度分化的神經組織薄膜,具有感光作用。眼內容物包括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這三部分加上外層中的角膜,就構成了眼的屈光系統。房水為無色透明的液體,充滿前后房,約有~,它具有營養和維持眼內壓力的作用。晶狀體位于虹膜后面,玻璃體前面,借助懸韌帶與睫狀體相聯系,是一種富有彈性、透明的半固體,形狀似雙凸透鏡,是眼球重要的屈光間質之一。玻璃體為無色透明膠狀體,充滿晶狀體后面的空腔里,具有屈光、固定視網膜的作用。不科學的用眼會對視力造成傷害,諸如照明光線、閱讀姿勢、對比度、字小模糊、距離太近和閱讀時間長等,還有外傷,體內的微量元素含量等等。視覺視覺是所有在空中活動的鳥類必備的能力,在開闊地面上活動的哺乳動物同樣要依靠視力來得到食物和逃避天敵。跟我們許多人傳統的想法不同的是,許多野生動物的視覺跟人類的視覺有很大的差異,它們眼中看到的物體跟我們看到的景象經常會有所不同,它們周圍的世界或許不像我們見到的那么豐富多彩,它們只看到它們想看的東西,對不相關的東西常常視而不見,這是最有效率的視覺模式,不會因為看到無關的東西而分心。視覺應該被分成對物體細節、色彩、距離的辨別能力,視野開闊的程度,對光線的敏感程度以及用目光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等等多個方面。上述各項能力均出色的動物種類并不是很多的,很多視力出色的動物對色彩的感覺卻出奇地差,還有不少動物只能分辨運動著的物體,而對近在咫尺的物體視而不見。已知鳥類和魚類中具有斑斕色彩的種類大多具有很好的色彩感覺,雖然不乏色盲的例子,但是雄鳥和雄魚用鮮艷的色彩吸引異性本身就能說明問題。有的鳥類和昆蟲對紫外線、紅外線這類人眼看不到的光譜非常敏感,以至于被人們認為有好得出奇的視力,譬如鷹隼類晝行性猛禽可以看到嚙齒類和兔類的新鮮尿液在草葉上反射的紫外線光,蜂、蝶等授粉昆蟲對花朵的紫外光也十分敏感,比具有多彩視覺的動物更容易確定目標的方位。跟人的視覺模式不同,野生動物們很少有注意細節的習慣,它們很少專注于不動的物體。有經驗的觀鳥者會在鳥不注意時疾走,而在鳥注意到你時站住不動,這樣走走停停,可以走到很近的距離上進行觀察。捕食活物的動物通常對活動物體極其敏感,典型的例子是蛙類和蛇,許多種類的蛙、蛇對眼前擺著不動的食物視而不見,以至于在飼養這樣的動物時需要為它們專門準備活食。在很多情況下,昆蟲在遇到蛙、蛇時裝死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生存策略,譬如有的昆蟲在受到驚嚇時本能地會昏厥,但是這并不是對付所有捕食動物的好辦法,譬如在那些本來就有吃死尸習慣的動物面前,裝死無疑是極其愚蠢的做法。貓科和犬科的哺乳動物是少有的能夠專注地盯著對方的種類,它們尤其注意對方的眼睛,對手的任何恐懼反應都能夠被它們洞悉,它們當然也是能吃死尸的種類。捕食活物的動物通常具有較好的重合視野,雙眼同時盯住對象,便于判斷出目標的實際距離,以幫助做出何時發出致命一擊的決定。而那些被捕食的動物(如兔子和大多數鳴禽)則具有廣闊的視野,眼睛突出于頭部兩邊,可以看到周圍將近360度的景物,所以想要從背后不被它們發現地偷偷接近常是徒勞的,由此造成的不足是它們兩眼視野重復區域很小,對于目標距離的判斷常常不準確,受驚的兔子一頭撞在樹上的情況確有可能發生,這樣看來“守株待兔”應該是有客觀可能性的;疾飛的小鳥也特別容易撞在玻璃上,并不是它們看不見玻璃,而是無法判斷這亮晶晶的發光體離自己到底有多遠;貓頭鷹是將視力運用到近乎極致的種類,兩眼幾乎處在一個平面上,視野象人類一樣,對物體距離的判斷十分準確,它們的頭部可以作兩百多度的轉動,彌補了視野狹窄的不足,這樣的視覺模式,使得它們的捕食成功率出奇地高。我們常會驚異于有些動物在黑夜中的視力,那是因為它們視網膜的基底有一層反光物質,可以使映在視網膜上的物體影像的光線增強,從而使看到的圖像質量大幅度提高,因為那樣,當有光線進入到這些動物的眼中時,它們眼睛中會反射出明亮的光,仿佛兩盞小燈。狼和狐的眼睛就屬于這種情況,并不是它們的眼睛本身會發光,說穿了就是燈光照在鏡子上產生的效果,沒什么神秘詭異可言。絕大多數的鳥類都在白天活動,給人的印象是它們在黑夜是看不清東西的,其實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絕對,有一個事實是,許多小鳥都是在夜間遷徙飛行的,夜間被驚飛的鳥不會昏頭昏腦地撞到樹上,被認為是夜盲的它們,在夜間的視力其實一點不比我們差。到是一些典型的夜行性動物在白天只有模糊的視覺。這類動物的眼睛瞳孔很大,當強光進入眼中時會產生眩暈。如貓頭鷹,在白天會盡力隱藏自己,不得已飛起來時也是搖搖晃晃如同醉漢,所以它們經常在白天忍受小鳥的聒噪甚至攻擊而無還手之力,讓人看了覺得不可思議。從某些動物的眼睛形態上可以大致知道它們的生活習性。例如在爬行動物中,凡具有豎線形瞳孔的種類都是夜間活躍的種類,那樣的瞳孔在陰暗光線下可以像窗簾那樣充分打開得很大,而我在有的書上卻看到這樣的描述:“毒蛇的眼睛多為豎形”,這種說法顯然是片面的,像眼鏡蛇那樣的典型毒蛇,眼睛瞳孔就是圓形的。最奇特的是烏賊的眼睛,瞳孔是波浪形的,適合分辨水中物體的密度,一些通體透明的魚蝦照樣逃脫不了它們的“法眼”。有趣的是,動物的眼睛構造并不因為動物身體構造的復雜而變得更復雜,最簡單的草履蟲只有一個細胞,卻有著對光線敏感的“眼點”;亞馬孫河中的淡水豚是很高級的哺乳動物,眼睛也只能起到類似草履蟲“眼點”那樣的作用;軟體動物中的烏賊是比較低等的動物,但是其眼睛的構造要比許多魚類的眼睛復雜得多。視力對于動物生活的作用有時也會被我們過分地夸大。有許多瞎眼(或幾乎瞎眼)的動物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好,獸類中的蝙蝠、鼴鼠和淡水豚,魚類中的盲魚,爬行類中的盲蛇都是其中的代表,這些動物以其它杰出的感覺功能取代了視覺,在黑暗或渾濁的環境中生活得很自在,還能避免受到依賴視覺捕食的天敵的傷害。我們熟悉的狗也是近視眼,看幾十米以外的東西是模糊一片,如果在遠處用手勢召喚你的愛犬時,別忘了采用動作幅度大的手勢,以便犬能看清你的指令。相比之下,鳥類的生活比較依賴視力,高速飛行時需要對景物做出提前的判斷,為了避免液體的眼球在高速飛行時變形而影響視力,鳥類的眼球前部有一圈鞏膜骨起固定作用,眼睛里面長骨頭的情況算是一種為了保持良好視力而產生的、非常特別的適應。國外的科學家曾做過這樣的試驗:把蒙上眼睛的雞放養在群體中,它們依然可以自如地活動和覓食,說明在極端情況下,即使是鳥類,也可以適應失去視力的現實條件。聽覺動物的聽覺遠沒有它們的視覺那樣讓人感到神秘。比較高等的動物都有發達的聽覺,在獸類中,具有大耳朵的動物,如象、鹿、兔、狐那樣的動物可以聽到人耳無法聽到的極輕微的聲音,甚至可能包括次聲波;蝙蝠和海豚可以用超聲波進行聯絡或探索周圍的環境,它們當然是能夠聽到這些人的耳朵無法感知的聲音的。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世界一定比許多鳥獸能聽到的世界安靜得多。在寂靜的屋子里堵上蝙蝠的耳朵,它們就會到處碰壁,表明它們能夠憑我們聽不到的聲音進行導航;以前人們對大象給數公里以外的同伴傳遞消息的行為感到困惑,后來謎底揭開了:它們可以發出和接受我們聽不到的次聲波,在“默默無聞”中進行遠距離聯絡!在科學尚不昌明的年代,古人們只能用各種傳說來解釋這樣的現象。對于沒有耳朵,確切地講是沒有外耳的動物也有很好的聽力則常令有些人感到困惑。誰都知道鳥有很好的聽力,但是說起鳥的耳朵,肯定會讓很多人感到陌生,但它們的聽力是出類拔萃的:根據一般規律,善于鳴叫的種類必定具有相應的聽力,不然的話,利用叫聲聯系同伴就沒有任何意義了。鳥類不僅能聽到聲音,而且聽力不遜于別的動物:啄木鳥能夠聽到天牛幼蟲在樹木段中活動的聲音,而貓頭鷹可以根據老鼠的叫聲或走動的聲音,在全黑的環境下把老鼠抓住,有的貓頭鷹還可以憑借聽力的定位,從雪堆下抓出隱藏的鼠類,不明就里的人還以為它們的視力具有X光般的穿透力呢!貓頭鷹是少數具有左右不對稱耳道的動物種類,這樣的耳朵使聲音傳入的時間有細微的差異,更便于判定聲音的具體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它們在出擊前奇怪地轉動頭部,目的就是為了從不同的角度收集聲音。在人們經常接觸到的動物中,沒有聽力的情況是相當罕見的。按照人們的一般邏輯,至少應該在頭上有能夠收集聲音的器官——耳朵,才能產生聽力,但是在一些蛇類、魚類和昆蟲中我們找不到那樣的器官,而它們確實是具有聽力的,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它們的耳朵并不長在頭上。舉例來說,雄性蟋蟀和螽蟖以鳴叫吸引雌蟲,它們必然具有聽力,盡管它們的頭部確實沒有感覺聲音的器官,但在它們前肢的末端卻衍生出具有聽覺功能的結構;很多魚的體側中間有一條側線,是在鱗片上的一系列“隧道”組成的感覺神經,其中就有感覺震動的功能,當岸上的聲音傳播到水面,然后通過水的傳導作用引起水的震動時,附近的魚兒就能感覺到,并作出反應,于是就可以說它們聽到了聲音。雖然它們可能無法辨別聲音的意義,但是可以聽到“無聲的聲音”——水的震動,包括附近動物經過時造成的波動;不少書上都說眼鏡蛇是聾子,不能聽到任何聲音,那些印度弄蛇人吹的笛聲是一種純粹的噱頭,他們是通過用腳在地上打拍子讓蛇感覺到的,這樣的說法真的科學嗎?物理學上給聲音的定義是:在空氣(或其它介質)中傳播的震動產生聲音,聽覺是對這樣的震動產生的感知反應。如果那樣的話,眼鏡蛇感覺到震動算不算是具有聽覺呢?假如它們能感覺到笛聲擾動空氣的震動,并有所反應,算不算是聽到了笛聲呢?我覺得應該算。北美的響尾蛇具有能沙沙作響的角質尾節,如果它們沒有聽力而具有這樣的發聲器官,簡直就太不可思議了:它們怎么能利用自己無法感覺到的功能來影響它自身的行為呢?從解剖學上看,響尾蛇和眼鏡蛇在聽覺器官上并沒有實質性的體現,或許,它們腹部的鱗片就像魚類的側線那樣,是一種極端另類的“耳朵”?人類很早就懂得利用聲音來誘捕獵物,先民們最早制作骨笛的動機很可能是為了發出吸引獵物的哨聲,讓獵物自投羅網。好奇的考古學家吹奏數千年前遺址中發掘到的骨笛,依然能成功地將現代野外環境中的雄鹿吸引到身邊來,不由讓人嘖嘖稱奇。動物對聲音的辨別能力可能不像其它感覺那樣精確,這可能是野生動物行為中的薄弱環節。當然,除了人類以外,一些捕食動物也學會了這樣的把戲,例如響尾蛇發出的類似流水的沙沙聲,在干旱沙漠地區對干渴的小動物就很有誘惑力;伯勞鳥躲在茂密的樹叢中模仿小鳥的鳴叫,也很容易讓前來尋找同伴的小鳥中招。嗅覺嗅覺是人退化得最厲害的感覺,所以野生動物的嗅覺最讓我們感到神奇。許多動物實際上主要是通過嗅覺來尋找獵物和躲避敵害的,一些物種的嗅覺之靈敏簡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狗具有我們認為極好的嗅覺,但是跟自然界的一些動物相比,又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雄蛾子能聞到十幾公里外雌蛾發出的性激素氣味;鯊魚也可以覺察到數公里以外水中幾滴血的腥味;即使是我們認為的“蠢豬”,其實嗅覺一點也不比狗遜色,特別是對于植物氣味的感覺,更令狗望塵莫及,所以現在已經有西方國家用“警豬”代替“警犬”來稽查毒品。動物們的嗅覺像它們的視覺一樣極其講究實用性,它們只對與自己生活有關的氣味敏感,譬如說以追蹤獵物的能力著稱的貓科和犬科動物對于動物的排泄、分泌物氣味十分敏感,而對植物散發的氣味就比較遲鈍;食草動物則對于植物氣味的辨別技高一籌,它們很少會因為誤食有毒的天然植物而中毒。人們經常不合適地把我們自己的嗅覺跟野生動物的嗅覺作比較。相對而言,我們人類的嗅覺太遲鈍了,正因為這樣的緣故,有時會使我們在跟動物打交道時處于十分被動的局面:我們會渾然不覺地踩上怒氣沖沖的毒蛇,或者從老虎的尿記邊上大搖大擺地走過。自從采用了直立行走的生活方式之后,我們就不可避免地以犧牲部分嗅覺功能作為代價,而且,人的嗅覺越來越帶有文明的意味:我們習慣地采用香味劑來掩蓋我們不喜歡的氣味,在本色的食物中摻進香精以刺激食欲。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們的嗅覺被不斷地欺騙,以至于在本來已經削弱的嗅覺上更喪失了客觀的判斷能力。你知道狗為什么喜歡攻擊心存畏懼的人嗎?那是因為它聞到了膽怯者異常分泌的腎上腺素量的變化;據說兀鷲能夠預感到死亡的來臨,它們的依據究竟是什么?或許就是三磷酸酰苷在機體中代謝失衡的變化,除了嗅覺,我想象不出它們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覺察到這種變化。能夠將內分泌物的氣味聞出來,動物們真是將嗅覺功能發揮到了極致。營飛行生活的鳥類一向被認為是缺乏嗅覺的族群,照我們的想法,飛得那么高,地上的氣味對鳥類的生活意義應該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你抱著這樣的觀點,就很難解釋以下的現象:禿鸛從厚厚的沙土下扒出爬行動物的蛋作為美味;鴉科的鳥類將種子埋在土下作為預備糧;很多小鳥“本能地”避開有毒的昆蟲,而不是每次都要等到嘗一嘗后才知道上當……國外的鳥類學家做過這樣的試驗:他們將兩根樹枝安放在環境相同的地方,在其中的一根樹枝上作了用鹽水浸泡并晾干的處理,結果驚異地發現,各種鳥類在咸味樹枝上停留的次數和時間明顯多于普通的樹枝,它們當然可以通過品嘗得知樹枝上有它們喜歡的鹽分,問題是,在落到這樣的樹枝上之前,它們是如何知道腳下的樹枝是咸的呢?除了推想鹽也具有某種特殊的氣味,并且這樣的氣味能被鳥聞到,我想不出還有對于這種現象的更合理的解釋。我們經常發現鳥在糞堆中捕食蠅蛆,或者看到它們吃一些氣味很難聞的漿果,就以為它們沒有嗅覺,實際上,很可能是它們的嗅覺感受方式跟我們有很大的不同罷了,有些我們覺得很重的氣味或許不能刺激到它們的嗅覺神經,而有些我們覺得根本沒有氣味的物質反而能讓它們的嗅覺神經興奮起來也或未可知。水能夠很大程度地籠住氣味分子不使其飄散,使單位面積內氣味分子的密度增加,從而更容易讓嗅覺器官感受到,因此可以解釋為什么狗的鼻子經常要保持濕潤。同樣可以相信,魚類的嗅覺靈敏程度也很高。你將養有兇猛捕食性魚類的水箱中的水舀一勺放到另一只養著溫和小魚的水箱中,會引起小魚們的恐慌;美洲的盲魚在幾乎全黑的水中生活,它們沒有觸須那樣的觸覺器官,除了相信它們有非同一般的嗅覺,你認為它們還能夠靠什么感覺找到食物呢?味覺通常認為,野生動物很少有人類那樣復雜的味覺機制,因此它們很少有人類享受美味那樣的樂趣。經常的解釋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