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青年婚姻實踐現狀、成因及對策,家庭社會學論文_第1頁
我國青年婚姻實踐現狀、成因及對策,家庭社會學論文_第2頁
我國青年婚姻實踐現狀、成因及對策,家庭社會學論文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們國家青年婚姻實踐現在狀況、成因及對策,家庭社會學論文摘要:進入新世紀以來,現代中國青年的婚姻實踐出現了多種新形式,以往的研究往往只關注于華而不實某一種特定的形式,因而,有必要將這些形式做一個比照分析,才能把握當下我們國家青年婚姻實踐的全貌。根據青年對婚姻實踐形式的選擇,我們將其劃分為被動選擇型〔包括早婚、試婚和形婚〕、主動選擇型〔試婚、不婚和開放式婚姻〕和介于兩者之間的中間型〔閃婚、懶婚、恐婚、晚婚〕。本文討論了出現這些婚姻實踐〔新〕形式的一些原因,比方家庭本位傳統的松動、家庭經濟功能的變遷、當代與傳統的碰撞、社會心態的改變和婚戀教育的缺失等,并扼要討論了這些〔新〕婚姻形式可能帶來的影響,如個人意志得到尊重、刺激消費以及強化低生育率等。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是亙古不變的,它們也處于不斷的發展變遷之中。因而,我們不應匆忙提出相關政策,而應該認真研究青年在何種狀態下做出何種婚姻實踐形式,以及這種選擇可能會帶來什么影響,慎重地提出應對之策。本文關鍵詞語:青年;婚姻實踐;婚姻選擇;婚姻制度;一、引言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數據,從全國范圍來看,2021年結婚率僅為7.2,這個數字創下了近十年來新低。從不同省份的差異來看,經濟越發達地區的結婚率越低,2021年全國結婚率最低的上海只要4.4,浙江5.9為倒數相關主題的學術文獻,不僅如此,與此相關的開放式關系的學術討論也基本沒有,能夠講,在國內的學術界這一領域當前來講還是一個相對關注較少的領域。無論是開放式婚姻,還是開放式關系,其核心都是在性關系上甚至戀愛對象上是開放而不是封閉的。在浪漫愛基礎之上的戀愛關系和婚姻關系中,無論是感情和性都是排他性和唯一性的,而開放式婚姻和開放式關系在這一問題上沒有束縛這是此種婚姻形式區別于其他婚姻形式的根本特征,雙方都能夠和另外的對象發生性關系甚至感情。相對而言,這一形式是最難被人所理解和接受的,但由于其顛覆性,特別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切進入的解讀。無論是試婚、不婚還是開放式婚姻,大多發生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這三種婚姻形式的實踐主體具備很強的主觀能動性,這些婚姻形式大多是他們自主選擇的結果,固然華而不實可能違犯了當下的一些價值觀念,但是他們卻仍能夠根據自個的意愿去實踐自個的婚姻觀念。〔三〕處于主動選擇和被動選擇的中間型的婚姻選擇形式這一種類型最為復雜,能夠講既有外在的構造性壓力因素,又有個體微觀能動性的因素,包括閃婚、懶婚、恐婚、晚婚等類型。在新世紀之初,閃婚現象開場出現并進入學術界的視野。當下學術界也已經對其進行了非常多的討論和分析,比方,從閃婚族出現的原因[12,13],到閃婚族可能帶來的問題以及解決之策[14]。有學者以為城市青年是閃婚的主體,并以為這是一個符合人性的事情[15]。而另有研究則指出,閃婚是農村青年及其父輩代際雙方順應農村社會的流動性,做出的無奈之選、務實之選,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情[16]。這似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但是,縱觀這些研究,似乎都較少對閃婚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本文以為,所謂的閃婚,即是男女雙方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認識并確定婚姻關系的經過,在這一經過中,男女雙方對這一決定的后果通常都沒有深入的考慮。懶婚和恐婚。懶婚是近年出現的一種新形式,當前的學術研究非常缺乏,截止2022年2月,知網上僅有三篇相關的文獻。懶婚,指的是部分單身青年在長輩及其別人天天催促結婚的壓力下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應對,能拖就拖的心態;也指已經處在戀愛中的男女不愿打破如今的關系更進一步。確切地講,前者不僅懶婚而且懶戀,后者僅僅是懶婚。這很難不與當今青年的fo系心態聯絡在一起,由于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與發展變化,當下部分青年對婚姻持一種懶得深究的fo系心態。而比懶婚更近一步的則是恐婚。恐婚,指的是對結婚感到恐懼而不敢或者不愿結婚的人群。不敢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畏于高昂的結婚成本和戀愛成本等,自個無力承當,無奈之下產生了畏懼的心態。而不愿則是不愿承當結婚可能帶來的風險,以及不愿由于結婚而失去現有的一些好處。晚婚。與前面所描繪敘述的青年的婚姻實踐相比,晚婚或許才是更多現代中國青年的常態。根據上海市婦聯2021年發布的改革開放40年上海女性發展調研報告,截至2021年,上海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齡分別為30.3歲和28.4歲,比2005年提高5歲和5.4歲,這也是我們國家青年初婚年齡變遷的一個縮影。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從1990年至2021年我們國家育齡婦女平均初婚年齡推延4歲多,從21.4歲提高到25.7歲并有繼續走高的趨勢。根據諸多的調查數據,在大城市的青年,無論男女,其平均初婚年齡已經接近或超過了30歲。從全球范圍來看,不僅發達國家的初婚年齡呈現出不斷提高的趨勢,部分發展中國家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亞洲的很多國家男性和女性的初婚年齡都已經接近或到達甚至超過了30歲[17]。從整體上看,青年的晚婚狀態才是最普遍的選擇,但由此也引發了家庭長輩尤其是父母的焦慮,催生出了逼婚和白發相親的現象。有學者以為,白發相親和相親角的效率是低下的,但這一現象的存在卻有其必然性[18]。還有學者以為,由晚婚帶來的剩女,這一概念是各方合謀對大齡女性污名化的表現[19]。盡管如此,這些女性也仍免不了被逼婚催婚,自愿或不自愿地走上了相親之路。能夠講,這幾種婚姻實踐形式有的是由于現實的壓力,而有的是青年本身的選擇。比方晚婚,由于結婚成本的上升等原因,不可避免地會使得青年的結婚年齡有所提高。但也有部分青年總是希望擁有更好的物質條件后再進入婚姻的殿堂,而這時晚婚就更多的是一種主動的選擇了。三、現代我們國家青年婚姻實踐形式的原因及其影響正如前文所述的,在古代中國和改革開放以前的時期,我們國家的婚姻實踐形式遠沒有今天這般復雜,固然不同的婚姻實踐形式可能有不同的一些詳細原因,但筆者以為,所有的這些婚姻實踐形式都遭到宏觀社會構造因素的影響。〔一〕家庭本位傳統的松動家庭并不是自古就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她能否會一直存在也有很多爭議,恩格斯就曾指出,家庭、婚姻、私有制和國家都會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消亡[20]。當前而言,似乎離這樣的社會形態還有些遙遠,但家庭的形式和功能確實發生著重大的變遷。針對中國社會,費孝通先生曾指出,傳統婚姻的意義在于確立雙系撫育,男女個人之間的婚姻關系是一樁公眾事件,由于單靠性的沖動和兒女的私情并缺乏以建立起長久合作撫育子女的關系[21],也因而,傳統的婚姻關系被限制在有限的形式之中。在西方,帕森斯也有過相關的闡述,他以為,性別角色的區分是維持婚姻穩定甚至是社會穩定的重要條件,而在這樣的性別角色的區分之下,婚姻的形式也是非常單一的[22]。總之,傳統的婚姻和家庭是為了維系社會傳承的需要而被文化和風俗內化為群體的共鳴,進而被絕大多數社會成員接受并實踐的。然而,在當代社會,家庭的很多功能發生了變遷。例如,以往生兒育女是為了養兒防老、老有所依,而當代社會出生和長大的青年不會再把養老的事情全部寄托于兒女身上。當然,這些僅僅也只是出現了松動罷了,并非從根本上動搖家庭這一社會組織形式,相反,中國特定的家本位社會思想仍在產生著深入的影響。在西方,無論個體選擇如何的生活方式,單身或是未婚,同居或是結婚,都不可能被十分對待,更不可能被以為是一個問題。但在中國,假如大齡未婚,卻會被看成是一個問題。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只要子女都結婚生子完畢,自個的任務才算完成還是很多父母的信條,很難講這不是傳統社會的價值觀。面對這樣的傳統,現代的青年采取了不同的應對策略,有的通過早婚、形婚、閃婚等方式到達與傳統的調適。而另外的青年,也許是當代化和個體化程度更高層次,他們選擇了與傳統直接對抗的形式不婚、試婚和開放式婚姻。〔二〕家庭的經濟功能的變遷家庭的經濟功能也發生了改變。在傳統社會,男女結合的婚姻關系是最高效最有利于社會發展和傳承的方式,由于男性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和支配地位,女性假如要想生存,或者講生活得好,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必須依附于男性,而男性也需要女性的家務勞動等付出,因而,婚姻對男女雙方尤其是女方而言是必需品。但是在當代社會,女性的獨立性大大加強,她們能夠不依附于男性而生存,甚至能夠生活得更好,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們結婚的意愿自然會降低,對婚姻也會持更為審慎的態度,這也是導致當下青年婚姻實踐多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然,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傳統和當代劇烈碰撞,發達與落后同時并存,固然已經基本建成了小康社會,但如今到達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也正由于如此,身處欠發達地區的青年,比發達地區和當代化程度較高地區的青年更有可能選擇盡快實現經濟合作的婚姻實踐途徑,如閃婚、早婚等。〔三〕當代性帶來的一系列影響時間和空間的分離使得人們不再像傳統社會那樣固守在某一個地方,生老病死皆在一處。在傳統社會的狀態下,人們自然而然地受制于當地的生活方式,不能或很難想象另外一種生活方式的存在,而人口的流動改變了這樣的狀態。比方,近年出現的反向春運現象,具體表現出的正是流動帶來的人們習慣和行為的深入改變,在以前的傳統社會,回老家過年是每一個在外游子一年中最深切的期盼,也是父母的期盼,因而無論怎樣,都會回家過年。而近年,卻出現了部分父母去子女所在的工作地過年的景象,這講明,子輩和父輩的觀念和行為都發生了改變。與此同時,親密關系也發生了變遷,吉登斯以為,避孕技術的出現使得性和生育能夠分離,在沒有避孕技術或者避孕技術很粗糙的時候,性和生育是嚴密聯絡在一起的,而當時新生兒的死亡率和婦女生產的死亡率都很高,因而,彼時的女性很難將性跟享受聯絡在一起。但是避孕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改變了這一切,使得性和生育能夠分離,使得純粹關系〔PureRelationship〕成為可能,所謂的純粹關系,指的是在現有的婚姻框架之外,雙方自愿的,以浪漫愛為中心的關系。它帶來了愈加平等的和新的異性戀秩序,但同時它也使得婚姻的不確定性增加,婚姻的傳統意義在某種程度上會瓦解[23]。假如將吉登斯的觀點放在當下的中國,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傳統社會中,性的獲得只能通過婚姻關系〔固然不排除有一些性服務的情況存在,但這在全體人群中畢竟不是主流〕,到了當代社會,人們能夠通太多種方式獲得,比方婚前同居,試婚等。當性知足不再和婚姻連結在一起,當生育不再和性行為聯絡在一起,婚姻實踐的多樣化也在情理之中了。〔四〕社會心態的改變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當代性的后果,每個人都在盡力地生存著,盡力地向上攀爬,快節拍的生活狀態壓縮了人們尤其是青年的活動和考慮的時間,似乎人們都只要眼前的茍且,而沒有了詩和遠方。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做(從前慢〕,主題即是在感慨以前的社會什么都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這首歌的流行講明人們對這樣生活的向往,但這也只是向往。現實中人們對很多事情都很著急,急著掙錢,急著升職。也正因如此,或平常工作太忙無暇戀愛結婚,將本身與別人放在天平架上相互衡量,到達要求的才想開場,以此節省時間。這些做法本都無可厚非,由于這樣最高效。然而我們卻失去了想象力,正如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中所說明的,身處工業文明的人類,是單向度的人,是只知道物質享受而喪失了精神追求,只要物欲沒有靈魂,對社會只要屈服順從沒有批判精神的人,這樣的人不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甚至沒有能力去想像另外一種生活。人并沒有自由,人成為了生產和消費的奴隸,成為了技術的奴隸,人們在其商品中認出自個,在他們的汽車、高保真音響和錯層式住宅、廚房設備中找到自個的靈魂[24]。這種單向度具體表現出在擇偶上,就是一種統一的對物質標準的要求,比方很多女性和家長要求男方有房有車有戶口,或者是至少物質條件相當,否則免談。當然,我們不能夠講這種整潔劃一的標準是當代社會所獨有的,但是當代工業社會通過生產和消費,提高了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無疑也加強了人們對這一標準的認可。一旦雙方達不到某一個標準,都能夠成為分手或離婚的理由,進而使得青年人對婚姻更為審慎,這也是造成現代青年婚姻實踐多樣化的因素之一。〔五〕婚戀教育的缺位發達的工業社會體系塑造我們成為單向度的人,當當代向傳統發動進攻的時候,社會對人的社會化卻又不夠,造成了人們的無所適從,進而不能穩穩地握住幸福。也就是講,我們的制度、我們的生活方式都在越來越當代化了,但是我們卻基本上沒有接受過相關的教育去怎樣看待和應對這樣的變化,尤其是在婚戀問題和性教育上,在當下的中國是特別缺位的。所以有時候兩個青年相互覺得很適宜,然而最后卻由于奇怪的原因沒能在一起,在一段關系中無法看清雙方的關系,不知所措,做出錯誤的決定。我們很難講,當下的結婚率持續走低,離婚率升高,結婚年齡推延的現象與此毫無關系。婚戀教育和性教育的缺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年的無所適從,然而這些問題又是如此重要,又是幾乎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這也讓一些所謂的愛情導師、婚戀導師如咪蒙Ayawawa等大行其道,僅憑借自個一些包裹著美麗外衣的錯誤出格的言論也俘獲了一大批青年信眾。我們國家青年當下出現的眾多婚戀實踐形式對我們國家社會發展也會造成深入的影響。從積極的意義上講,她讓個體有了更多能夠自主選擇的權利,與以前相比,個體的自由意志得到了具體表現出,減少了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除此之外,由單身而來的單身社會也帶來了單身經濟,相對來講,單身人群愈加注重對自我的投資,更舍得花錢花時間去享受生活。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比方個體歸屬感的缺失,固然我們的個體意志得到了很好的彰顯,但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親密關系難以建立,甚至有可能會進入到類似于日本青年的低欲望社會的狀態1,而這樣的狀態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是特別不利的。除此之外,多樣化的婚姻實踐形式有可能使得我們國家的生育率持續走低,由于不管是從法理上,還是在群眾的觀念中,結婚還是生育的前提,非婚生育還是少數。四、結論與討論當下我們國家青年呈現出多樣化的婚姻實踐圖景,用婚姻實踐或者并不那么準確,由于有些實踐是青年并未正式進入婚姻狀態。固然如此,這些決定或者講選擇都是青年本身踐行對婚姻的態度,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講,能夠以為這些都是青年的婚姻實踐。造成當下我們國家青年婚姻實踐多樣化的原因有很多,筆者分別從家庭本位傳統的松動、家庭經濟功能的變遷,當代與傳統的碰撞、社會心態的改變和婚戀教育的缺失逐一進行了分析。不管是哪一種婚姻實踐,都是青年本身面臨類似問題時候的選擇,這些選擇可能是理性的,可以能是非理性的,可以能是基于家庭本位的,可能是想要去家庭本位的,可能是主動的,可以能是被動的。而我們當下要做的,就是認真研究青年在何種狀態下做出何種選擇,以及這種選擇可能會帶來什么影響。盡管當下青年的結婚率走低,單身率走高,相關的婚戀觀念也和上一輩發生了劇烈碰撞2。但本文以為,從心態上我們也不能夠過于焦慮,并因此貿然采取措施。事實上,我們國家青年如今的婚戀狀態在國外也并不少見,這些國家以前或如今也正在經歷著類似的事情,比方西歐、美國甚至儒家文化圈的東亞和東南亞的部分國家,都出現了單身人口增加,結婚年齡延遲的情況。尤其是我們的近鄰日本和韓國,結婚率都在低位彷徨,單身率維持在較高水平。有人將日本青年當下的狀態稱為低欲望社會,我們國家當前還未到日本如此嚴重的地步,但也要特別警覺,當下日本固然嘗試采取各種措施提高青年結婚和生育的積極性,但收效不大,但這并不是講,應該馬上采取相關措施,在沒有調研清楚,認識清楚的情況下,反而可能起到反作用。所以,首先,我們要重視當下多元化的青年婚姻觀念及實踐形式;其次,應該認真組織相關的研究,在這些扎實的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可行的措施,這才是當下我們應對這一問題正確的做法。從另一個角度看,當下中國青年呈現出多種的婚戀實踐,是具有進步意義的,正是婦女地位的提高,才使得婦女敢于拒絕以前的婚戀形式。波伏娃講女性是第二性的,朱迪斯巴特勒要消解性別,能夠講,當下中國的女性地位總體而言還是屬于第二性的,但不可否認我們也在消解性別。恩格斯在(國家、家庭與私有制的起源〕一書中指出,當下的家庭形式并不是自古就是如此,以后也不會一直維持。他以為,最初是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母權制家庭,由于生產的發展,男子擁有生產工具和畜群,而為了下一代能夠繼承這些財富,母權制便轉向了父權制,與此同時,一夫一妻制也取代了其他的婚姻形式成為了主流。家庭,私有制和國家都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這些東西在以后也必然會消失。他以為在將來,社會將是無差異的平等社會,孩子的撫養將會有統一的機構無差異不同的撫養長大,假如這樣,家庭便失去了存在的前提,而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也會隨之消失[20]。恩格斯這本書成書于1881年,這些預言無疑是非常大膽的,即使是放在今天,這種意識也是非常超前的,但我們似乎并不能否認這一可能性的存在,家庭最重要的一種功能便是社會的延續。隨著技術的發展,誰能夠保證以后孩子的出生和培養不能像生產普通產品一樣進行流水線式的標準化操作呢?當下的基因編輯技術已經能夠一定程度上編輯人類的基因,假如到了這樣的境地,婚姻、家庭和生育都將沒有存在的意義。退一步講,技術的發展對人類性行為的影響也會越來越深。比方,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能夠讓人們僅憑機器便能夠獲得比和真人在一起更多的快感,而且這種快感的真實感與真人無異甚至超過真人,用鮑德里亞的話講,就是比真實更真實。固然我們知道這是虛擬的,但是它給我們的感覺已經和真實無異了,在這時候,區分真實和虛擬又有何意義呢?性是婚姻關系的一大方面,假如性能夠完全無關婚姻,那么婚姻的意義價值也會隨之降低。而這只是技術進步帶來的一個方面的影響,因而,技術與性,技術與婚姻,技術與生育的關系,這些又會如何影響青年的婚姻實踐形式,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著力研究的方向。就當前而言,我們首先要做的是開創建立良好的婚戀環境。閃婚閃離、小三、包二奶、出軌、家庭暴力、明星離婚等一系列事件屢見不鮮,無疑這些都會影響到青年的婚戀觀念,進而影響他們的婚姻實踐。固然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的方式方法都不盡一樣,但我們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念,比方,發生了家庭暴力,我們應該譴責的是施暴方,而不是為施暴者尋找施暴的借口,這樣才不會讓那些憧憬愛情和婚姻的青年寒心。其次,我們應該開創建立良好的外部環境,比方降低結婚成本,提高青年的收入,讓想結婚的青年敢結婚,敢盡快結婚。以下為參考文獻[1]鳳凰網.2021年我們國家結婚率創近十年新低年輕人的婚姻被啥絆住了腳?[EB/OL].(2022-7-12)[2022-9-15]..[2]王敬,海莉娟.婚姻市場分層化與公共儀式市場化陜西關中地區農村青年婚嫁的運作機制[J].中國青年研究,2021(6):53-58+111.[3]YANY.GirlPower:YoungWomenandtheWaningofPatriarchyinRuralNorthChina[J].Ethnology,2006,45(2):105-123.[4]JIANGQ,ZHANGY,JES?SJ.S?NCHEZ-BARRICARTE.MarriageExpensesinRuralChina[J].ChinaReview,2021,15(1):207-236.[5]肖紅.試婚:現象透視與法律考慮[J].社會科學家,2005(4):142-145.[6]王倩.對試婚現象的法學考慮[D].揚州:揚州大學,2021.[7]武秀英.對試婚同居的道德評價[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86-92.[8]劉美玲.對我們國家當下試婚現象的倫理考察[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9]晏振宇.城市青年試婚現象成因[J].現代青年研究,2006(1):44-47.[10]許傳新,王平.試論試婚產生的社會機制[J].青年研究,2005(2):44-49.[11]王炳鈺,山永久,覃寬.不婚現象:中國社會的現實與可能影響[J].青年探尋求索,2021(5):28-40.[12]黃火明.青年閃婚現象的社會學探析[J].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