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3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解析版)_第1頁
專題3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解析版)_第2頁
專題3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解析版)_第3頁
專題3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解析版)_第4頁
專題3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滬科版物理第三章《聲的世界》3.1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精選練習基礎篇選擇題(2018.呼倫貝爾)魚兒在水中也能聽到岸上的聲音,當聲音從空氣傳到水中時,它的傳播速度將( )A.不變 B.變大 C.變小 D.無法確定【答案】B【解析】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大于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故當聲音從空氣傳到水中時,它的傳播速度將變大。故ACD錯誤;B正確:故選:B。(2019.無錫期中)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相同 B.人說話是靠舌頭振動發聲的C.真空可以傳播聲音 D.一切發聲物體都在振動【答案】D【解析A、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在固體中傳播速度最快,在氣體中傳播速度最慢。此選項錯誤;B、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人說話靠的是聲帶的振動。此選頁錯誤C、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進行傳播。此選項錯誤;D、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故發聲的物體一定在振動。此選項正確。故選D。(2019.興化)如圖所示,將正在發出聲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觀察到音叉周圍濺起許多水花。關于這個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音叉周圍濺起許多水花說明了聲波具有能量通過觀察音叉周圍濺起的水花,說明了發聲的音叉在振動人耳聽到的音叉聲音越來越小,由于聲音的音調在不斷降低將音叉放入水中的目的是為了說明液體能夠傳聲【答案】B【解析】A、音叉直接和水接觸,水花濺起是由音叉的振動引起的,不能說明了聲波具有能量,故A錯誤;B、正在發聲的音叉是否振動,不容易觀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夠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飛濺,就能夠說明插入水中的發聲音叉是在振動的;故B正確;C、聲音的大小指的是聲音的響度,人耳聽到的音叉聲音越來越小,由于聲音的響度在不斷減小,故C錯誤;D、將音叉放入水中的目的是為了說明插入水中的發聲音叉是在振動的,故D錯誤。故選:B(2019?雙流區模擬)如圖所示,在探究“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實驗中,將正在發聲的音叉緊靠懸線下的乒乓球,發現乒乓球被多次彈開。這樣做的目的是()使音叉的振動盡快停下來,便于觀察 B.延長音叉的振動時間,便于觀察C.把音叉的微小振動轉換放大,便于觀察 D.使聲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聲,便于觀察【答案】C【解析】在探究“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實驗中,將正在發聲的音叉緊靠懸線下的乒乓球,發現乒乓球被多次被彈起,這樣做是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該現象說明了音叉在振動。故選C。(2019.市中區)將電鈴扣在抽氣盤上的玻璃鐘置內,如圖所示。通電后可以看到電鈴在振動,聽到電鈴發出的聲音。用抽氣機向外抽氣的過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電鈴在振動,但鈴聲越來越小。對以上現象的解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聽到鈴聲又看到電鈴在振動,說明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發生的看到電鈴在振動,說明光的傳播一定要借助于介質看到電鈴在振動,說明光能穿透玻璃等透明物質聽到鈴聲越來越小,說明聲音要借助介質才能傳播【答案】B【解析】用抽氣機向外抽氣的過程中,玻璃罩內的空氣越來越少,聲音越來越弱,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而仍能看見電鈴在振動,說明光能穿透玻璃,說明光傳播不需要介質。故選B填空題(2019.寧德模擬廣山間鈴響馬幫來”這句話中,鈴響是由于鈴中的金屬珠子撞擊產生 而發聲,而山間小路上的人們聽到遠處傳來的聲音是通過 傳入人耳。【答案】振動空氣【解析】鈴響是由于鈴受到金屬珠子的撞擊振動而發聲的;在山間小路上人們聽到遠處傳來的鈴聲,是通過空氣傳入人耳的。故答案為:振動;空氣。(2018.夏津)“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此對聯中所說的三種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時的速度相比(選填“風聲最快”、“雨聲最快”、“讀書聲最快”或“一樣快)。【答案】一樣快【解析】因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我們聽到“風聲、雨聲、讀書聲”,是通過空氣傳播的,在15°C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故三種聲音傳播時的速度是一樣快。(2019.亭湖區)考試鐘聲敲響后,同學們開始答題。鐘聲是由車產生的,鐘聲通過傳到同學們的耳朵。高考和中考期間,城管人員通知市民在考場附近不得大聲喧嘩,這是處控制噪聲的干擾的。【答案】振動空氣聲源。【解析】考試鐘聲敲響后,同學們開始答題。鐘聲是由鐘振動產生的,鐘聲通過空氣傳到同學們的耳朵(2)高考和中考期間,城管人員通知市民在考場附近不得大聲喧嘩,這種措施屬于在聲源處減弱噪聲。(2018.遵義)小明在探究聲音的產生時,用如圖所示器材做實驗。當他敲擊音叉時,發現乒乓球被彈起,說明。在物理學中,這種將一種不容易觀察的現象變為另一種容易觀察的現象的方法叫【答案】振動轉換。【解析】(1)如圖,用懸掛的乒乓球接觸發聲的音叉時,發出聲音,乒乓球會被彈起,這個現象說明發聲的音叉在振動;(2)實驗中,我們通過觀察乒乓球的振動而得知音叉的振動情況這種研究方法叫轉換法。(2018.龍鳳區)如圖所示,將一只通電的小電鈴放在連通于抽氣機的玻璃置內,請回答下列問題用抽氣機把玻璃罩內的空氣逐漸抽出將會發現:此實驗說明了,進一步推理可得此實驗應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是 。【答案】(1)電鈴聲逐漸變小;(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3)理想實驗法。【解析】當抽氣機把玻璃蛋內的空氣逐漸抽出時,聲音傳播所靠的介質逐漸減少,所以聲音逐漸變小;反之,聲音將逐漸變大;(2)此實驗說明了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進一步驗證了聲音不能再真空中傳播。(3)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它把可靠事實和理論思維結合起來,可以深刻地揭示自然規律。提升篇一.選擇題(2019.集美)中國古詩詞文化博大精深,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中曾寫到'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下列對鐘聲的解釋正確的是()A.鐘聲是由鐘體振動產生的 B.鐘聲可以在真空中傳播C.鐘聲對睡覺的人來說是樂音 D.詩人根據音調判斷是鐘發出的聲音【答案】A【解析】A、鐘聲是由鐘的振動產生的。故A正確;B、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所以鐘聲不能在真空中傳播。故B錯誤;C、 鐘聲影響了人的正常休息,所以對睡覺的人來說屬于噪音。故C錯誤;D、 不同材料的物質發聲結構不同,所以鐘發出的聲音音色與其它的物質發聲的音色不同,所以人是根據音色知道是鐘發出的聲音。故D錯誤。故選:A(2018.密山市)下面的幾種情況不能利用回聲測定的是()A.海洋的深度 B.對面山崖的距離C.海底魚群的位置 D.雷電發生處到聽見雷聲的人的距離【答案】D【解析】A、讓聲音從海面發出經海底反射后,返回海面,記錄接收到回聲的時間,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洋的深度,利用了回聲測距;B、聲音發出后,經對面山崖反射后,返回,記錄接收到回聲的時間,利用速度公式求對面山崖的距離,利用了回聲測距;C、讓聲音從海面發出,經魚群反射后,返回海面,記錄接收到回聲的時間,利用速度公式求到魚群的距離,從而確定海底魚群的位置,利用了回聲測距;D、由于光速比聲速快得多,光傳播到聽見雷聲的人的時間非常的短,可以忽略,所以當他看見閃電時,可以認為雷聲才開始從打雷處向下傳播,記錄看到閃電和聽到雷聲的時間差,那么打雷處與聽到雷聲人的距離就可以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故D不是回聲測距的應用;(2019.峨邊縣)在敲響大古鐘時,有同學發現,停止對大鐘撞擊后,大鐘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A.鐘停止振動 B.人的聽覺發生“延長”C.鐘還在振動 D.聲的回音【答案】C【解析】對大鐘撞擊后,大鐘的振動會持續一段時間,所以大鐘會'余音未止”故選C。(2018.興化)暖水瓶的瓶膽夾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來探究真空能否傳聲。他把音樂賀卡里的電子發生器放入瓶中,根據聽到的聲音進行判斷(瓶塞處漏音忽略不計)。在他設計的下列幾組實驗中最合理的是()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進行比較 B.把瓶膽放在近處和遠處進行比較C.將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膽中進行比較 D.用一個完好的和一個已經漏氣的瓶膽進行比較【答案】D【解析】A、不塞瓶塞時聲音通過空氣向外傳播,塞上瓶塞時聲音通過瓶塞向外傳播,探究的是固體傳聲和氣體傳聲,不符合題意,該選項設計不合理;B、把瓶膽放在近處和遠處進行比較,沒有控制距離的大小,不符合控制變量法的思想,無法比較,該選項設計不合理;C、將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膽中,沒有控制聲音響度大小,不符臺控制變量法的思想,無法比較,該選項設計不合理;D、完好的瓶膽夾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氣的瓶膽不是真空的,可以驗證真空能否傳聲,該選項設計合理。故選D.二.填空題觀察下表,請寫出兩個與聲音傳播速度相關的結論:在空孔中在孔固、成,中在Tl5V空,中溫虔廣匚聲通/E*廠聲iS/m-s'1聲齡叩或033031620GD3401S34014^01000340349泳^ieo&003401005864900-5000256340結論:(1),(2)【答案】(1)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聲速越大。(2)溫度一定時,(在同一介質中)聲速與頻率無關。【解析】以表中左列數據進行分析可得到: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聲速越大以表中右列數據進行分析可得到:溫度一定時,(在同一介質中)聲速與頻率無關;故答案為:(1)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聲速越大。(2)溫度一定時,(在同一介質中)聲速與頻率無關。如圖所示,小明將衣架懸掛在細繩中間,細繩繞在兩手食指上:(1) 伸直手臂,敲打衣架,聽到了聲音,這聲音是通過 傳播的。(2) 用繞有細繩的食指堵住雙耳,敲打衣架,(選填“能”或“不能”)聽到聲音,說明了:。【答案】空氣能固體能傳聲【解析】(1)將衣架懸掛在細繩中間,細繩繞在兩手食指上,伸直手臂,敲打衣架,敲打衣架的聲音會通過空氣傳播到人的耳朵里,所以能聽到聲音。(2)用繞有細繩的食指堵住雙耳,敲打衣架,發出的響聲通過細繩和手指傳到小明的耳朵里,小明能聽到聲音,說明了固體能夠傳聲。人耳能分清原聲和回聲的時間間隔應大于0.1s,所以要能聽到自己拍手的回聲,人離障礙物的距離應大于m(空氣中的聲音速度為340m/s)【答案】170.1s…【解析】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為v=340m/s,t=^j-=0.05s,s=vt=340m/sx0.05s=17m。因時間必須大于0.1s,故距離必須大于17m。故答案為:17m如圖所示,體育課上小明和小華同學合作做“測量聲速”的實驗,小華應該(選填“聽槍聲”或“看槍煙”)開始計時,這是因為在空氣中光速比聲速快得多,若在百米賽跑中,終點計時員故意按另-方法計時,記錄成績為14.8s,則該同學的實際成績為s。【答案】看槍煙15.1s【解析】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x108m/s;因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s遠大于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所以在看到發令時散發的白煙按秒表計時較為準確;由V=-得,聲音傳播ts100m100m所需時間:t聲=-聲=哥m?S湖加,V聲這位同學的實際成績:t*斗四=心+0.3s=15.1s.故答案為:看槍煙;快;15.1。實驗題(2018.建湖)如圖所示,是某同學在探究聲現象時所做的實驗:甲 ZL如圖甲所示,用豎直懸掛的泡沫塑料球接觸發聲的音叉時,泡沫塑料球被彈起,這個現象說明。如圖乙所示,敲擊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會把泡沫塑料球彈起,這個現象說若在月球上進行該實驗,甲圖中的小球(選填“會”或“不會”)被彈起,乙圖中的小球(選填“會”或“不會”)被彈起。【答案】(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2)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⑶會;不會。【解析】(1)由圖甲所示可知,泡沫塑料球被彈起,說明發聲的音叉是振動的;(2)在圖乙中,敲擊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卻能發生振勸,說明空氣能傳聲,也說明聲音可以傳遞能量(3)若把此實驗拿到月球上做,甲圖中的泡沫塑料球能被彈起,因為只要音叉振動,小球就會被彈起;乙圖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不能發生振動,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彈起,因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